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军神 > 第四百八十八章 博浪沙

三国军神 第四百八十八章 博浪沙

作者:冰雪尘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02:50 来源:笔趣阁

文昭昨日不知不觉,就剽窃了明代杨慎《说秦汉》的开场词,使得陈宫、甘宁颇觉惊奇。

好在文昭当时尚存一丝理智,将‘滚滚长江东逝水’,改成了‘滚滚黄河东逝水’。不然的话,真的有些不应景。

词并不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文昭剽窃的这首词虽然不错,然而在正统的汉代士大夫眼中,仍旧有些上不了台面。

故此,陈宫倒也没有刻意吹捧文昭。

第二次下午,船队果真如同甘宁预料的那般,按时到达了阳武。

而此时,一身素装的陈群,早已和阳武县令以及县中官吏,在黄河渡口等待文昭的到来。

由于阳武与兖州相邻,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就注定了文昭过来之时不会平静。若此时袁绍谴麾下大将奇袭阳武,后果将不堪设想。

故此,河南尹早就在文昭到达之前,就已经令几千之众驻守在阳武附近,负责文昭及其家人的安全。

可以说,文昭此次东行有些劳民伤财,然而作为族父的陈纪去世,他却不得不走上一遭。

如今天色已晚,再加上众人舟车劳顿,极其辛苦。是以宴席过后,文昭就带着家人早早前去休息。

第二日一大早,陈氏族人都身着素服,前往祭拜陈纪以及陈平。由于陈平在大汉的特殊地位,是以哪怕陈氏曾经没落了,陈平祠堂仍旧屹立不倒。

当濮阳陈氏、东武阳陈氏、颍川陈氏认祖归宗以后,宗族祠堂就修建在这里。陈纪去世,自然也进了宗族祠堂之中。

阳武乃是文化名城,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多如牛毛。

文昭等人祭拜完了祖先、陈纪以后,就在当地官吏的带领下,开始参观阳武的名胜古地,以及百姓的生活。

说起了阳武这个地方,就不得不提两个大汉的开国丞相。其中一个乃是陈平,众人自然大都知晓。

然而有另外一人,他的名气虽然不如陈平那么大,却也经历个几个朝代的兴亡,担任过大汉丞相一职。

这个人,正是陈平的同乡张苍。

张苍亦是阳武人氏,他自幼就非常喜欢图书、乐律及历法。战国末期,张苍曾在荀子门下学习,与李斯、韩非等人乃是同门师兄弟。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张苍担任了御史一职,掌管宫中的各种文书档案。

及至后来,张苍因为犯罪便逃跑回家了。等到刘邦起义,攻城略地经过阳武的时候,张苍就以宾客的身份跟随高祖攻打南阳。

燕王臧荼谋反的时候,高祖带兵前去攻打,张苍以代国相国的身份跟随高祖征讨臧荼,因功被封为北平侯,食邑一千二百户。

后来,张苍当过管理财政的计相;在萧何担任相国之时,以列侯的爵位在相府办公,帮忙萧何管理各郡国交上来的会计帐簿。

高祖去世以后,张苍和绛侯周勃等人,共同尊立代王为孝文皇帝。在文帝四年担任丞相的职位。

自汉朝建立到孝文帝已有二十多年时间,当时天下刚刚平定,朝廷中的文武百官都是军人出身,而唯独张苍从担任计相时起,就致力于探讨、订正音律和历法的工作。

他不仅为西汉王朝制定了律法与度量衡,制订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关于度、量、衡方面的理论;还辅助校正了《九章算术》。

前后算起来,张苍一共做了十五年的丞相,为西汉王朝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苍去世以后,就埋葬在故乡阳武县内,阳武县领也带着文昭,前去吊唁了一下这个西汉名相。

听完了张苍的事迹,文昭对其人肃然起敬。不谈论其他的功绩,单是张苍修正《九章算术》,都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大事。

吊唁完了张苍以后,阳武县令见文昭兴致颇高,当即说道:“主公,阳武还有一个位置,却是不得不参观一下。”

陈旭眉头一挑,倒是来了兴致,问道:“何地?”

阳武县领答道:“博浪沙!”

“博浪沙?”

文昭听着这个颇为熟悉的名字,却感到有些疑惑。

陈宫见状,急忙说道:“博浪沙乃张子房击秦之处是也。”

“张子房击秦之处?”

陈旭闻言,脸上依旧带着疑惑不解的神色。陈宫见状,却为自家这个侄子而感到脸红。

不得不说,文昭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对于很多古史、典故都不太理解,自然不知道‘张良刺秦’的典故。

阳武县令颇为机灵,看到自家主公的样子,就知道他并不知晓这个典故。为了不上他难堪,当即开始叙述这个典故。

原来,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两朝的宰相。

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

故此,张良一直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且致力于推翻秦朝。

张良先到东方拜见仓海君,共同制定刺杀秦始皇的计划。

哪怕他的弟弟不幸死去,张良也没有花钱将其下葬,反而散尽家资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

张良打听到消息,确定秦始皇会经过博浪沙以后,就与大力士埋伏在附近。

秦始皇的车队果真经过此地,但所有车辇全为四驾,张良分不清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只看到车队最中间的那辆车,极度奢华。

于是乎,张良指挥大力士以大铁锤击向该车。

一百二十斤斤的大铁锤,将乘车者全部击毙倒地,张良趁乱钻入芦苇丛中,逃离现场。而张良找到的那个大力士,却被秦军杀死。

然而,被大力士击毙命者为副车。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预防准备,所有车辇全部四驾,时常换乘座驾,张良自然很难判断哪辆车中是秦始皇。

秦始皇幸免于难,当即龙颜大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然而大力士已经被杀,又不知道另一位刺客是谁,后来只得不了了之。

也因此闻名天下。后世诗人以博浪沙为题材,所做的有名诗词都不下四十首。

然而,文昭毕竟对于这些诗词不太熟悉,故此听着博浪沙的地名有些耳熟,却也没有想起博浪沙的事迹。

听完县令的叙述以后,文昭才恍然大悟。他凝望着博浪沙这个地方,却久久未语。

后人说起博浪沙,大多都惊叹张良对于故国的忠诚,对于张良敢于与暴秦作斗争而大声喝彩。

然而,作为一个对于秦国比较有好感的穿越人士,文昭前世查过大量史料,才发现史书歪曲了秦国,歪曲了这段历史。

与其说秦国亡于暴政,倒不如说秦国亡于仁慈,亡于依法治国。

与其说秦国被农民起义军所亡,倒不如说被一群野心家,一群妄图复辟的六国余孽,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搅乱了整个天下。

史书将秦始皇,刻画成了一个不择不扣的暴君。然而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却没有妄杀一位将军大臣。

纵观整个华夏的历史,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事情。却只有秦始皇与李世民,至始至终没有妄杀麾下有功之臣。

在寿宴之上,齐国博士淳于越直言劝谏秦始皇,让他使用分封制。他的言辞极其激烈,说道‘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的王朝若是不遵循古制,势必不能长久,终有亡国的时候。若是一般的皇帝,有臣下敢说他的江山不能长久,恐怕早就被诛连九族了。

然而,秦始皇终究还是有着博大、宽广的胸襟,虽然没有采纳淳于越的建议,却也没有治罪他,反对对其委以重用。

纵观秦始皇的一生,他虽然南征北战,横扫列国一统天下。

然而当他统一天下之后,对于那些顽固的六国贵族,以及宗室,却并没有屠戮一空,反而将他们迁入咸阳好生供养。

不仅如此,哪怕对于燕太子派人刺杀自己,秦始皇非常愤怒。但是灭掉燕国以后,也没有将这种愤怒发泄在百姓身上。

养六国宗室、贵族,不迁怒百姓,这既可以表现出秦始皇心胸的宽广,也能从侧面反映出秦国律法的深入人心。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就坚定不移执行‘依法治国’的路线。这种律法,打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铁律。

面对帝国的律法,哪怕一国之主与太子都不能触犯。

就好像商鞅变法时期,秦孝公与商鞅纵然知道帝国的老士族,将会是变法最大的阻碍。甚至秦孝公,有好几次都想要杀掉那些老士族,以绝后患。

然而商鞅却认为:这些人虽然会是变法的最大阻碍,但是他们没有触犯秦法,你身为君王却不能为了剪除后患,就主动破坏秦国的法律。这样的话,他们没罪,你反而有罪。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哪怕秦孝公死的时候放不下秦国新法,仍旧没有妄动那些对新法虎视淡淡的老士族。

由此可见,秦法对于国君的约束能力。

秦国正是秉承了商鞅之法,一直依法治国,才能从一个偏僻、野蛮、落后的诸侯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强大的霸主。

也许秦始皇不杀六国宗室、贵族,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宽宏大量,其中也未尝没有秦法的影响。

可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对待六国宗室、贵族宽宏大量,他们却想着国仇家恨,一直密谋推翻这个统一的帝国。

及至后来,待秦国灭亡以后,秦国宗室却被六国余孽屠戮一空。到底谁残暴,谁仁慈,却是引人深思。

至于秦国因为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这个在后世看来,更是一些无稽之谈。

秦国的律法虽然苛刻,但是从秦国历史就可以看出,秦法对于普通百姓却是有着极大的益处。秦法触犯的,只不过是老贵族的利益罢了。

废除奴隶、军功授爵、奖励耕战、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废除贵族的分封世袭制度,这一切的一些,对于百姓来讲都只有好处。

这些秦法,剥夺的只是贵族的权益。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历史上六国才一直如此敌视秦国。在士大夫以及贵族看来,哪怕其实他国家统一天下,他们作为贵族的权益也能保留。

唯独秦国统一天下,他们却会因为秦法,而丧失自己的特权。

秦国推崇法家,一直致力于依法治国,自然是天下儒生的敌人。为此,不少儒生可以歪曲秦国律法,讲诉秦法的苛刻、残暴。

但是战国的历史却证明,秦国使用秦法,却让国家越来越强大。几百年来秦人能适应秦法,不觉得残暴、苛刻,唯独六国贵族觉得苛刻么?

历史记载那场闻名后世的大泽乡起义,其原因居然是:陈胜、吴广等人,因为朝廷征发徭役,遇到大雨不能按时到达渔阳,按照秦国法津规定,众人都要被杀头。

这些可怜的百姓,因为被逼无奈,这才起义反秦。

《史记》上面如此记载,后世之人读到这段史料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心中愤愤不平,大骂秦国律法没有人性,逼迫百姓不得不造反。

可以说,这道记载却是坐实了秦法苛刻,秦人统治残暴的事实。

然而,后世考古学家出土的文书,却发现了秦国当时的律法,居然与史书完全不同。

出土的秦国《徭律》中明文规定:御中发徵,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除兴。

意思就是:为朝廷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甲(2副铠甲的钱)。迟到三天到五天,斥责;六天到十天,罚一盾;超过十天,罚一甲。遇到降雨之类不可抗力,可以免责。

由此可见,史书记载陈胜、吴广起义的动机,完全与事实不符。若他们果真是因为大雨耽误了行程,根本不会受到责罚。

文昭在后世看到这个出土的《徭律》以后,心中暗暗为秦国喊冤。背负了几千年暴政的秦国,终于在被考古学家发现一些端倪。

一叶而知秋,《史记》在大泽乡起义就刻意黑化了秦国,整个历史书中的记载,又有多少值得相信?

儒生代表了儒家的思想,这些儒生就是秦国,在全境推行依法治国最大的阻碍。儒生与秦国之间,也正是一种不死不休的结局。

更何况,六国文字多有不一样,一个字也许就有几十种写法。这种状况,对于已经统一的帝国,对于百姓们的交流,自然有害无益。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秦始皇才下令焚书坑儒。

而焚书坑儒的出现,更让天下儒士视秦始皇为妖魔鬼怪,为天下暴君。及至后来,儒家把持天下以后,对于排斥自家学说的秦国,自然会刻意丑化。

其实,后世的法律几乎也与秦法一样,细致到了百姓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为一个在社会主义国家长大,从小接受法制教育的文昭来讲,对于秦国的施政方针,还是有着极大好感的。

儒家有儒家的风骨,法家有法家的魅力。文昭并不排斥儒家,至少有儒家思想统治,使得华夏历史上出现数个强大的王朝,这就证明了儒家有他自己的优点。

然而,对于那个大一统,曾经昙花一现强盛帝国的消逝,文昭心中多少还有一些遗憾。

特别是儒生们对于秦国的刻意抹黑,更是让文昭心中有着淡淡的反感。

他在心中暗叹:“依法治国,乃富民强国之根本。然而在这个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时代,想要做到这点,却是跟整个天下为敌。”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假如我日后执意如此行事,可能被儒生们斗争失败以后,也会留下千秋万载的骂名吧。”

尽信书,不如无书。

来自于后世的文昭相信,世上没有永恒的真理,哪怕史书上白纸黑字记载的东西,也可能是经过胜利者粉饰、抹黑后的产品。

收回了思绪,文昭忽然自嘲的笑了一下,暗暗想到:“秦国早已逝去,我在这里发什么感叹呢?”

六月的阳光,已经非常晒人,站外太阳底下的时间太长,文昭也感觉身上有些燥热。

眯着眼睛抬头看了看太阳,文昭见众人都在抹着脸上细密的汗珠,当即说道:“博浪沙果真名不虚传,今日真是不虚此行啊。”

“然而,如今天气十分炎热,我等还是先回去吧。”

众人听见文昭之言,自然不会反对。一大队人马往往城中赶去,他们刚前行没有多久,忽有人飞马冲了过来。

典韦急忙护在文昭等人身前,待来人验明正身,乃是军中使者以后,才将此人放了过来。

“启禀主公,刘豫州听闻主公前来,带着关羽、张飞前来面见主公。”

陈旭闻言大喜过望,说道:“不曾想玄德在百忙之中,还抽空前来见我,我心甚慰啊。”

刘备现在待在颍川,距离阳武非常近。

因此,他得知文昭前来阳武的消息以后,就提前写信说要过来相见。

陈旭得到书信,自然是满口答应。他没想到,刘备三兄弟居然会来得这么快。

(5000字的章节,今天就一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