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军神 > 第四百三十九章 祭天祈雨

三国军神 第四百三十九章 祭天祈雨

作者:冰雪尘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02:50 来源:笔趣阁

得知自己家族与东郡陈氏的渊源以后,陈群不再犹豫,拿着文昭的征辟文书,星夜奔赴蒲坂。

也许在后世之人看来,经过几百年的分离,纵然他们祖上有些渊源,也不可能再有丝毫亲戚关系。

然而,华夏古代对于宗族的概念,却是非常浓烈。

何为宗族?拥有共同祖先、共同姓氏人群的集合,就是宗族。

宗族最重要的两件事情,一个是宗祠,一个是家谱。宗祠指的是宗族祠堂,里面供奉着一个家族的历代祖先。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一般来讲,族长行使权力都在祠堂之中;族内后辈子孙的教育,也大多都在这里。

华夏古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最能体现这种等级差距的,就是对于祖先的祭祀了。

宗祠是宗家血脉所系,也是宗家盛衰的标志。历代帝王将相,都将宗祠看作国家权利的象征,统治人民的支柱。

祠堂的出现,与家庙,神庙有极大的联系。上古先民时期,只有天子、神灵才有资格拥有祠堂。

《周礼》规定:最大的家庙当属天子家的太庙,其次是各诸侯,王公的宗庙,这一级一级区分下来,才轮到了士大夫。

至于普通庶民,根本没有没资格建造祠堂,只能路祭。

民间祠堂,是从西汉开始出现并逐渐兴起的,汉代祠堂是建筑在墓前的祭祀场所,祠堂多为石质,又称石室。

西汉乃是华夏封建社会的初期,风气还是极其开放的,哪怕民间百姓建造祠堂不合礼法,朝廷仍旧没有过多的干涉。

然而,此后数代由于等级制度的禁锢。天子以及王公贵族,为了彰显自己身份的显赫,就开始禁止民间私立祠堂。

那些有资格拥有宗祠的家族,却是变得越来越少。直到明代嘉靖皇帝,颁布了允许民间‘联宗立庙’诏令,民间建立宗祠才获得合法的地位。

可以说,在汉代是否拥有家族祠堂,亦可看出这个家族的底蕴是否深厚。

若是颍川陈氏,能与东郡陈氏联合在一起,就可以重建家族祠堂。这对于每个陈氏族人来讲,都是一件值得让人期待的事情。

于宗族来讲,第二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族谱。

然而,万物有阴就有阳,有兴就有衰。哪怕一个家族再如何强盛,也终究有败落的时候。

树倒猢狲散,随着家族的败落以及族人的出走,族谱经过一代又一代改变,终究还会变得面目全非。

就好像现在颍川陈氏的族谱,濮阳陈氏的族谱,以及东武阳陈氏的族谱,除了祖先几代以外,其余都没有丝毫记载过对方。

一个宗族的族谱是否完善,以及记载族人数量的多寡。亦是衡量一个宗族,是否显赫非常重要的标准。

若是三地陈氏的族谱能够合而为一,对于完善陈氏族谱,却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古时候的宗族之中,本来就有许多人相隔很多代,血缘关系极其淡薄。他们更加在乎的是家族的传承,以及是否拥有相同的祖先。

哪怕是从未走动的族人,当本族之人有了出息以后,他们也会纷纷来投。一则,是为了谋个更好地差事,另一方面也未尝没有帮助宗族壮大的意思。

任人唯亲听起来好像是个不好的名词,但是在华夏古代,却也能彰显一个人的品德高尚。

试想一下,若是连自己宗族之人都不能用,也未免有些太薄情寡义了。

这也是为什么,陈旭与陈宫以前关系那么疏远,最终却走在了一起。文昭还认了陈宫为叔父,并且放心将整个并州都交给陈宫了。

综上所述,当陈群得知自己与陈旭的关系后,没有丝毫犹豫就前去投奔了文昭,倒也是在情理之中。

陈群的到来,自然使得文昭大喜过望。当陈群拿出族谱以后,文昭亦是呆立当场。

虽然文昭没有见过自家的族谱,却也听说陈家村人们的祖先都是陈平。假如陈群手中的族谱为真的话,文昭与长文都会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不敢有丝毫怠慢,文昭当即前去求见族老,希望能够借族谱一看。对比过后,陈群果真是文昭的族兄。

“吾此次前来,乃是奉了家翁的命令,一则过来辅佐大将军,二则希望大将军能够为陈氏完善族谱、建立祠堂。”

文昭思考半晌,说道:“族中之事,多由族老管理,我甚少插手。而且,就算要完善族谱、建立祠堂,也应该召回晋阳的陈宫叔父,一同商议此事。”

“甚至连伯父,也应过来一起商议才行。”

陈群自然知道兹事体大,当即派人前去接陈纪前来蒲坂。另一方面,文昭则是写了一封书信,召陈宫回来。

钟繇得知陈群前来投奔陈旭以后,自然是欣喜异常,每日前来与陈群相会。

直到十几日以后,陈纪与陈宫才先后来到蒲坂。他们与陈家村的族长商议之后,对于合并族谱、建立祠堂之事,都是举双手赞成。

不管是对一个家族的发展来讲,还是对于文昭而言,建立祠堂都是大有裨益的事情。

有了家族祠堂,陈氏子弟就有了归属感,陈旭也能彻底摆脱平民的身份,成为名门之后。如此一来,天下的士族也不会对他太过抵触了。

如今关东诸侯互相攻伐,胜负难分,只有陈旭治下,以及益州才显得有些平静。

陈纪、陈宫都认为,正好可以趁着现在建立宗族祠堂。只是文昭怕劳民伤财,有些犹豫。

“此事无需担忧,建立祠堂所需的一切花费,当然是有我们陈氏担当。更何况,建立祠堂乃是天大的事情,很多环节都要陈氏子弟亲自操作才行。”

“这样一来,亦可省下许多钱粮。”

文昭深以为然,就让张裕选定了良辰吉日,准备动工建立宗族祠堂。

建安元年,真是个多事之秋。

袁绍中了陈旭的离间之计,率领大军攻打徐州,却与曹操僵持了大半年不分胜负。

两人俱为当世豪杰,手下兵多将广,谋士如云。正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打得难分难舍。

这场战争持续了大半年以后,袁绍见奈何不得曹操。再加上辽东公孙瓒蠢蠢欲动,这才借口冀州缺粮,率领大军撤退。

半年下来,袁绍唯一的战果,就是打下了泰山郡,得到了整个兖州。

回到冀州以后,许攸趁着晚上无人悄悄来到袁绍住处,小声说道:“主公既然早就知道,那封书信乃是伪造,为何不早点退兵?”

原来,袁绍起兵攻打曹操,曹操自然派遣使者质问袁绍何意。待了解到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曹操才知道是陈旭在后面使坏,拼命派人前去袁绍处解释。

谎言终有被拆穿的时候,更何况袁绍麾下的谋士,也都不是浪得虚名之辈。没过多久,袁绍就已经理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袁绍听见许攸的话没有回答,只是挥手让许攸离开。

见许攸的身影慢慢消失以后,袁绍才叹息着自言自语说道:“吾尽起三州之兵攻打孟德,后来才得知那封书信乃是伪造。”

“然而,若寸土未得就带领大军撤退,天下人又会怎么看待我?”

心中带着淡淡的愁绪,袁绍起身眺望着布满繁星的天空。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却说袁绍让出了豫州以后,刘备领兵进驻汝南。孙策自是心中不忿,领兵攻打刘备。

刘备虽然兵少,却占据城池的便利,又有关羽、张飞这两个绝世猛将。

孙策、太史慈和关羽、张飞交过手以后,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四人亦是有些惺惺相惜。

与此同时,刘表尽起荆州之兵攻打江东,却被周瑜死死挡住不得寸进。

及至袁绍、曹操两人罢兵以后,空耗钱粮、兵马的刘表等人,也都很有默契的罢兵休战。

一时间,整个大汉再次重归平静。

五方混战的诸侯之所以罢兵,也是因为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建安元年仍旧干旱不休,许多地方再次颗粒无收。

经历过三年的干旱以后,这一年来被饿死的百姓更是数以万计。甚至连陈旭治下,以及荆州、江东都有些难以继续支撑下去。

蒲坂城,皇宫大殿之内,群臣纷纷谏道:“陛下,如今干旱连年,饥荒四起,民不聊生。还请陛下沐浴更衣,祭拜天地,好让这场灾祸早早过去。”

天子亦是有些慌了神,如今大汉本就风雨飘摇。若干旱真的再持续下去,恐怕天下所有人都会以为,大汉乃是气数已尽,上苍这才降下责罚。

连续三日,天子都是焚香、沐浴、素食。

三日以后,刘协率领百官,前往蒲坂南方的雷首山上祭天。祭天完毕,天子以及百官尽皆跪伏于地,恳请上苍怜悯天下百姓。

当时正好将近年关,天寒地冻,不少朝中公卿直接跪到昏迷。

是日,风声大作,寒气逼人,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天子以及百官见状,全都忍不住抱头痛哭起来。

瑞雪兆丰年,鹅毛大雪倾泻而下,正是预兆了干旱的结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