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二十六集 王敦造反

华夏真相集 第二十六集 王敦造反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2-18 07:22:05 来源:笔趣阁

南冈之上,双柏树下。

寒光闪处,刽子手举刀而斩。郭璞大叫一声,人头落地。

随着郭璞叫声,树上忽闻鹊噪,两只喜鹊受惊而起,绕树旋飞。众刑者仔细仰头寻找,果在树间找到鹊巢,前被密枝遮蔽。众人见此,如遇鬼神。

行刑刀手低头看那首级栩栩如生,忽大叫一声,对从刑刀手道:我认得此人!

行刑队长笑骂:堂堂尚书郎郭大人,哪个不认得!值得你大惊小怪,吓唬老爷?

刀手:阿哥不知,早在十余年前,某家住越城,尚未长大成人。当日因在门前玩耍,便见这位郭大人路过,叫我名字,并将一身新衣送我。兄弟不敢领受,郭大人当时便说道:“你我二人乃是生死缘分,刎颈之交,非比他人。此衣你只管拿去,以后自会明白。”今日再细看郭大人形貌,便是当初送我新衣之人。我杀了他的头,可不就是刎颈之交么?

众人听了,愈加惊悚。

画外音:郭璞既死,其家人运载灵柩离开荆州,无人知其埋骨之地。数年之后,晋明帝在南京玄武湖畔修建郭璞衣冠冢,名郭公墩,遗迹保留至今。王敦之乱平定之后,朝廷便追赠郭璞为弘农郡太守;宋徽宗大观三年,郭璞因算学成就被追封为闻喜伯;元顺帝至元三年,又被追封为灵应侯。此乃后话,郭璞一生结果如此,表过休提。

众人赍持郭璞,还报王敦,并说适才所发生奇事。

王敦心中怔忡不定,便命将首级挖坑深埋,休设墓碑标记。

然后召集心腹,计议加紧筹备谋反。于是下令:徙迁我兄王含都督江西诸军事,以王舒为荆州刺史,王彬为江州刺史,各掌重兵,听我号令,以备起事。

传令官声诺,领取符印,拜别而去。

心腹钱凤上前进言:明公若要起兵,须先除会稽内史周札。

王敦:却是为何?

钱凤:周氏宗族强盛,大是劲敌。况周嵩因其兄为明公所杀,必然心怀愤恨,倾其全力破坏明公大业。臣故曰必于起兵之前除之,主公明断。

王敦闻言,踯蹰不语。

沈充插口道:江东豪强以周氏、沈氏最为强盛。周氏族中一门五侯,明公健在之日尚可制之,百年之后,其族必思诛灭王氏一族。若除周氏,公之后嗣便可平安,国家亦得保全。

王敦猛醒:二卿之言是也。然其无罪,以何名目杀之,以塞众人之口?

钱凤:今有道士李脱以妖术惑众,明公可指使庐江太守李恒,诬称周氏宗族子弟勾结李脱图谋不轨,命各郡有司收而杀之。

王敦从之,当即准行。因周筵当时正在自己府中任从事中郎,便与李脱同被收捕诛杀。又命参军贺鸾引兵一万,配合沈充,尽杀周札诸侄,随后进兵攻袭会稽。

周札毫无防备,直到兵临城下,方才得知祸从天降。

城中兵少,周札率数百人仓促出城迎战,结果兵败,与宗族子侄尽皆被杀。

字幕:周札,字宣季,义兴阳羡人,平西将军周处之子,建武将军周玘之弟。

画外音:周氏诸子弟战功显赫,周玘更为西晋三定江南,奠定东晋立国基础。周札于西晋末年平定钱璯叛乱有功,遂入司马睿丞相府,封东迁县侯。东晋建立后,官至散骑常侍、右将军、都督石头水陆军事。王敦起兵叛乱,进围石头城,周札不战而降,为王敦入主建康立有大功。但因其宗族强盛,王敦对此非常忌惮,直如芒刺在背。此次适逢钱凤进谏,故此甘愿被其利用,借机诬陷造反,将义兴周氏一族尽皆诛灭。

字幕:晋太宁二年六月,王敦决意起兵,以沈充、钱凤为谋士,邓岳、周抚为左右先锋,统兵二十万,祭旗出发。

大兵方出,王敦忽然发病,动止艰难,只得下令暂且屯住六军。因见自己病重难愈,遂与钱凤商议:我欲拜兄长王含之子王应为武卫将军,权领三军,总督三军征战。如何?

钱凤:丞相病重,若一旦有不讳之祸,则当以后事委付嗣子王应乎?

王敦:王应年少,岂堪以大事托付!我死之后,遗有三计,公等宜谨行之。若释兵散众,归顺朝廷,保全门户,此为上计;退守武昌,收兵自守,对朝廷贡献不废,此为中计;及我尚存于世,得以不死,则悉众以下建康,攻破石头城,立万世之基,此乃下计也。

钱凤本欲作乱,不明王敦言语所旨,于是拜辞而出,谓其党羽道:丞相而今病笃不起,意志狂悖颠倒。彼谓之下计者,实乃上计也。汝等宜各自尽忠,休怀二心。

众人口中应诺,心中实怀狐疑之念。

镜头转换,晋都建康。

晋明帝经过微服体察,又有郭璞占断为凭,即知王敦必反,于是便下诏令:以侍中温峤为中书令,参赞军机;诸将点齐军士,议讨武昌。

字幕:温峤,字太真,太原祁县人,司徒温羡之侄,平北大将军刘琨内甥。

诏令即下,早有暗探飞报王敦大营。

王敦正在病中,忽闻明帝自主,将温峤擢为中书令,不由大吃一惊,暗道:到此地步,我即不谋反,亦不可得矣。正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因深知温峤大才,恐其为明帝谋划,与己大为不利,遂遣使奉表入京,奏道:臣请以温峤为丞相幕府左司马,令前来江州,即刻到任,不得有误。

当时王敦把揽朝政,调令便同圣旨,群臣哪个敢有丝毫违拗?温峤无奈只得受命,向明帝辞行。明帝不舍,尚欲阻之。

温峤笑道:陛下此时休要因为强留为臣而得罪丞相,以使其造反有名。臣既敢前去,自能复返,就便观其动静,来报陛下。

明帝无奈,只得许之,诏令百官饯行。

温峤于是收拾行李,自乘一叶扁舟来至江州,前来侍奉王敦,甘愿为其帐下左司马。

王敦大喜,免不得拿出些礼贤下士之态,倍加礼敬,颇为重用。

温峤更会做作,乃曲意稠缪勉力勤政,综其府事,间或进献奇谋以附和王敦私意。又不惜屈身结交钱凤,每作违心言于众人:钱世仪精神满腹,尔等满营文武皆不如他。

钱凤闻言大悦,深欲结好温峤,以附庸风雅。

时逢丹阳太守休致返乡,大尹一职出缺,王敦欲委以心腹补之,未得其人。

温峤闻此暗喜,于是向王敦进言:丹阳大郡,乃京尹要地,明公宜自选心腹任之,不可使朝中他人染指。

王敦:公言是也。不知谁可任之?

温峤:某观丞相左右,皆无此大才,且不可深信,惟有钱凤适合此任。

王敦闻言深以为然,于是又问钱凤:温峤极力荐举贤卿继任丹阳大尹,但孤今病笃,岂能片刻离得贤卿!则除卿之外,其谁能担此重任?

钱凤闻说温峤对自己如此推崇,心中感动莫名,毫不犹豫进言道:恩相若不舍某前去丹阳,则除却温峤,又谁能胜此重任哉!

王敦点头,于是再召温峤:钱凤为孤谋主,不可暂离左右。其复极力举荐贤卿赴任丹阳尹一职,贤卿以为如何?

温峤:恐臣不能胜此重任,明公宜另择高贤,免误大事。

王敦:孤信卿不疑,卿其休辞。

遂亲写奏表,遣人送至建康,奏举温峤任丹阳尹。

当时王敦在朝中权势熏天,荐人从来不待朝廷应允,表入即行除职,朝廷各有司官皆不敢逆。于是将其任命用玺后即复江州,王敦便使温峤就任,并设宴为为饯行。

当时公卿满座,钱凤自然列席。

温峤行酒一巡,至于钱凤座上,钱凤尚未举杯。温峤故作喝醉,以手中笏板将钱凤头上一敲,扫其巾帻落地,作色道:钱凤,你是何许人也?温太真所敬之酒,竟敢不喝!

钱凤被其当着众人扫掉巾帻,于是不悦,立起身来,欲与温峤口角支吾。

王敦看出温峤已醉,急令从人劝解,当晚不欢而散。

次日温峤辞别王敦,佯为依依不舍,涕泗横流,出阁复入者再三,再拜而行。

未过三日,钱凤忽然醒悟温峤此乃脱身之计,于是入府进言于王敦:温峤原为东宫太子舍人,与当今天子号称布衣之交,其情甚密。又与明公之仇人庾亮深交,不可不防。今其此去,莫非脱身之计?未可信也。望恩相防之,莫若再召其回。

王敦嘿然道:太真不过前日酒醉,对先生稍加声色,卿何得记恨于心,便而相谗!

钱凤抚然而出,仰天叹道:某也是积年老贼,今日反为温峤所算。丞相对我言听计从,今某计策不得入耳,他日我等则必皆为温太真所图,死无葬身之地矣!

温峤既得脱身,复乘来时扁舟回至建康,向明帝司马绍告发王敦夺位图谋,并以郭璞“大吉”之断为据,请天子不必犹疑,即可发兵平叛。

明帝意决,遂令温峤:卿与庾亮妥为谋划,预备出兵,诏令天下诸郡,勤王讨贼。

镜头转换,江州大营。

王敦闻知温峤回至建康,并泄漏自己之谋,不由气攻两肋,掷杯怒骂:孤英明一世,今日反被小人所欺,实在可恨!

于是亲修书信,遣使寄送兄弟王导:温太真别来数日,竟做如此背悖之事,实可恨也。事关我家族兴亡大事,弟若不助我擒之,某当募人擒致,自拔其舌,方息我心头怒火。

王导得书不敢隐匿,持之入见明帝:臣兄王敦叛反,其罪滔天,臣不敢不以实奏闻。臣虽不曾参与其叛,但罪亦非轻,诚请陛下体谅臣之忠心,恕我家族之罪。

明帝见王导不助其兄,大喜道:王敦造逆,与卿何干!卿其听封。

王导:臣在。

明帝:诏封贤卿为大都督,领扬州刺史,以御叛军。

王导:陛下隆恩,臣当粉身碎骨以报。

明帝:诏使温峤与将军卞敦,同为郗鉴接应,分督诸军,以讨王敦。

温峤、卞敦:诺,臣等遵旨。

郗鉴:臣等出京讨贼,望陛下诏命临淮太守苏峻,兖州刺史刘遐等即刻起兵,率军入卫京师,以保万全。

明帝赞而准之,即诏令苏峻及刘遐率兵来京。自领宫中禁军,屯于内城中堂。

当时满朝文武及各州郡将士皆惧王敦势大,不敢主动出战,虽奉帝诏,亦只推诿延挨,按兵不动,皆观他人动静。

明帝等了十余日之久,眼见六军不动,诏旨难行,于是大为恐慌,只得急召王导入宫,屏退左右,入于内殿问道:今诸将皆惧王敦,不敢出战,奈何?

王导:臣有一计可灭王敦,但恐陛下疑惑!

明帝:贤卿只管讲来,朕不疑卿,无有不准。

王导:而今满朝武将,皆是我兄提拔安置,根深蒂固。若王敦在世,谁敢当面对敌?臣闻王敦有疾,只待病起后以举大事。我兄此病经不得气,陛下可作诏书,遣使持见王敦,在书中数其罪恶,责以不臣之状。彼见此诏书受气不过,即便不死也够九分重笃。诏书即发,臣再请归家,率族中子弟伪称王敦己死,为其发哀挂孝,搭建灵棚,接受亲族故旧吊唁。然后陛下再发明诏,却不书王敦名字,只令伐王含、钱凤、沈充等反贼。各郡将士见诏,必谓王敦已死,无所顾忌,哪个不为陛下效命,奋力上前?而王敦帐下将士,除身边近卫以外,领兵在外者亦不明就里,闻其主已死,亦必四散,不战而败也。

明帝闻听此计大喜,即下明诏,上书王敦大罪十八条,至有莫须有者。使人持诏前往江州,赐予王敦,并张檄文于各地州府,暴发王敦之罪。

王敦展读诏书,果然沤气吐血,病至沉重,只催王含等进兵,欲拿温峤、庾亮解恨。

与此同时,王导辞帝至家,率阖族子弟为王敦挂孝举哀,对外称说王敦已死。

不出十日,天下皆闻此信,震惊朝野,江州将士离心。而朝廷勤王将士无不振奋,各自打点出兵,击破反贼王含、钱凤、沈充,为朝廷建功,兼图富贵。

明帝闻此,知道时机成熟,遂发诏旨,令尚书省发诏,誊写数份,送至王敦大营。

辕门军得诏,送至中营。

王敦就病榻上展其诏曰:贼臣王敦辄立兄子以自承代,不由王命;顽凶相奖,窥视神器。天不藏奸,敦受天遣,今已陨毙。凤承凶顽,弥复煽逆。今遣司徒王导等以顺讨逆,廓靖乾坤。诸将为王敦所授用者,一无所问;将士从贼弥年,违离家室,朕甚愍之,其单丁者遣归奉亲,终身不调。余皆与假三年,休讫还台,当与宿卫同例三番。钦此以闻!

王敦读诏,怒不可遏,欲从榻起,坐而复卧,力不能支。

万般无奈,乃召兄王含及钱凤入内嘱道:我今病笃,难以御众。你等可与邓岳、周抚率众五万,先向京师;待孤疾病稍痊,自率大军随应于后。

钱凤问道:若是大事成就,夺了建康,则天子如何处置?

王敦怒道:彼尚未南效祭祀,何谓天子!卿尽兵势,无非当作擒获东海王、裴妃而已。

钱凤已明其意,与王含各带兵而出。

七月,王含引水陆大军五万,掩杀至江宁南岸,京师震惊,人情汹涌。温峤引兵抵敌,因见贼兵势大,遂令放火烧断朱雀桥,以挫敌锋。

明帝欲尽发宫中禁军迎击王含,闻报温峤烧了朱雀桥,于是大怒,遣人问责。

温峤遂上表分解道:今京师宿卫寡弱,勤王征兵未至。若贼兵冲突而至,危及社稷,且恐宗庙亦自不保,陛下何独爱一桥?

明帝览奏息怒,复命温峤等引兵拒于桥岸。

司徒王导闻兄王含引军来围京师,修书遣人送至大营。其书略云:

闻大将军王敦今已不讳亡故,长兄此举,谓可如昔年之事乎?昔年佞臣乱朝,人怀不忿;如弟王导之徒,心思外济。今则不然,大将军王敦屯于芜湖,渐失人心。临终之日,危重安期。诸有耳者皆知其将为禅代,非人臣之事也。先帝中兴,遗爱在民;圣主聪明,德洽朝野。兄乃欲妄萌异节,凡在人臣,谁不愤叹!王导门户小大,受国厚恩,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为忠臣而死,不为无赖而生矣。书不尽言,望兄幡然悔悟,复始来归。

王含见此书,怒而不复,令将来使驱出大营,继续引兵攻打江宁。

镜头转换,建康皇宫。

晋明帝闻说形势危急,遂集众臣,商议御敌之策。

诸将皆奏:趁敌军尚未列成阵势,请陛下亲自引军而出,末将等力战,必获全胜。

郗鉴出班谏阻:群逆纵逸,势不可当。可以谋屈,难以力竞。今王含等号令不一,诸将皆怀狐疑,抄盗相寻。我等只宜紧守城池,待旷延持久,必启天下义士之心,勤王之兵四方趋至。若依诸将之议,徒逞一时忠勇之忿,置陛下于万军之中,欲决胜负于一朝一日,岂非危乎殆哉!万一致于蹉跌,虽有申包胥复出,又何处哭于秦廷请兵,何补既往之过耶!

诸将听了,俱各无言。

明帝即从郗鉴之谏,率诸军出屯南皇堂,却对众军扬言御驾亲征,以鼓士气。

癸酉之夜,郗鉴率部将上城探察,见贼军稍显懈怠,便知时机难得。于是尽出府库所有,下令征募城中壮士,半日间便得千余精卒。

于是升帐,唤过部将段秀:将军率此千名精锐渡过秦淮河,袭击王含大营,小心在意。

段秀领命,便率一千二百名勇士前至越城,一声喝令,直接冲入王含中营,纵火烧杀。千余人喊声如雷,便如有数万兵马,一齐杀入。

王含驻兵十数日,不意竟有奇兵出自京城,一时不明所以,稍触即溃,狂逃而回。领残兵屯于别所,使人至江州大营告急。

王敦闻报大怒:王含直一老婢耳。门户衰败如此,大事去矣!我当力行,亲去催战。

作势而起,困乏复卧。乃长叹一声,召唤嗣子王应入内嘱道:我死,你便即位,先立朝廷百官,然后营葬。

王应拜受父嘱。当夜,王敦吐血盈盆,大叫数声而亡,终年五十九岁。

王应见继父撒手而去,俯于病榻之前,哀哀痛哭。

谋士诸葛瑶见帐内并无他人,急忙劝道:丞相归天,实乃生死存亡之际。臣谓公子切不可发丧,若令诸将知之,必乱军心。

王应:若依公议,当如之何?

诸葛瑶:不如秘而不宣,将丞相裹之以席,埋于厅中。公子只管照常饮酒,调遣兵将去攻建康,待取得京师,再以天子之礼葬之,有何不可?

王应:此计大妙!

于是秘不发丧,令近侍以草席包裹继父尸身,后在席外涂腊,埋于屋中。其后即与诸葛瑶等人纵情酒色,不问前方战事。

镜头转换,建康大营。

段秀偷袭获胜,还报主帅郗鉴,郗鉴复上奏表,报捷天子。

明帝:虽胜了王含一阵,犹恐寡不敌众。可使人持诏去说沈充归降,许以司空重位。

于是派出天使,前赴沈充大营。沈充不奉帝诏,逐出天使,复与王含合兵一处。

行军司马顾飏进言:我等举非常之事,而被天子扼住咽喉,初战锋摧气沮,持久必败。末将今有三策,惟将军决之。

沈充:请试言之。

顾飏:决破栅塘引湖水以灌京师,后率水军攻之,此乃上策;籍大军初至锐气,并东西两军之力,兵分十路俱进,尽全力攻之,必能摧阵破城,此乃中策;转祸为福,召钱凤入帐议事,因而斩之,向朝廷归降,此乃下策。

沈充:此皆纸上谈兵,似乎不可。

顾飏:将军若犹豫不决,则一旦勤王师至,我等皆被灭族矣。

沈充连连摇头,竟不能用其妙策。

又迁延数日,刘遐、苏峻奉天子檄诏,率两万精兵来至建康勤王救驾。沈充及钱凤分兵迎战,被刘、苏二将击败,乘势攻入大营,大破叛军。

镜头转换,江州大营。

门军入报:浔阳太守周光接到丞相檄文,率本部一千五百精锐骑兵,前来求见丞相。

王应:令其进帐。

周光入帐,不见王敦,遂问王应:丞相因何不见?

王应:父亲病重,不能见客,太守休怪。

周光观其颜色,猜知王敦已死,于是告辞,退归己营,对兄长周抚道:丞相死矣。兄长此时为谁效命?是与钱凤同为叛贼,或与朝廷为平叛功臣?

周抚帐下诸将听了,无不愕然。

周抚见弟已知内情,只得将实言告之:我弟所猜不错,丞相果真已死。

周光:既是如此,小弟自有计较,庶免灭族之祸。

于是告辞其兄,引本部军斑投钱凤大营,佯来助阵。

钱凤闻说周光来助,毫无防备,亲自出营来接,遂被周光立斩于营门,收其部众。

周光引军复回,将钱凤首级交付周抚:兄长诣阙将此献于天子,可赎从贼之罪。

话犹未了,门军入报:沈充兵败,已为部将吴儒所杀,传首建康。

话音刚落,哨马入报:王含见大势已去,与王应烧营夜遁。

周抚听了,以手加额:贤弟料事如神,真奇男子也。

镜头转换,江州道上,夜幕低垂,蹄声杂踏。

王含父子直奔到天明,这才停下,商议行止。

王含:事已至此,若依为父之计,只得前往荆州,去投王舒。

王应:不如且去江州,去投叔父王彬。

王含:丞相与你叔父向来不和,如何却欲投他去?

王应:此亦正是我等投奔之因。王彬叔父在从父强盛之时,能与其争较长短,即非常人可及;今见我父子困顿,则亦必有愍恻之心。荆州王舒叔父向来势力,见风使舵,此时岂肯甘冒奇险,收留我父子?

王含:此真乃小儿之见,岂不闻血浓于水?

于是不从王应之议,坚执来投荆州。

王舒闻说王含父子来投,遂遣部将引军迎之,当夜为其父子置酒接风,灌至大醉,令人绑了,沉于江底。既杀王含父子,遂遣使奉表入朝,举荆州军民归顺天子。

与此同时,江州刺史王彬闻报王应兵败,思其父子必来投奔自己,于是在江边密遣水师舟船以待,久等不至,深以为恨而回。

至此王敦各部军皆被朝廷击败,主将或擒或杀,大军四散,王敦之乱遂得平定。

平乱之后,明帝下达诏旨,令天使引军到至江州,从府衙屋内起出王敦尸身,烧其衣冠,摆成长跪之姿戮尸,头颅亦被斩下,送至京师。

王敦首级被传送建康,晋明帝诏令与钱凤、沈充等人首级拴作一处,一同挂在城南朱雀桁上示众。建康士民皆空巷来观,无不称快。

王导则闭门杜客,严禁宗族子弟出入,只令在府中深省,以避嫌疑及百官议论。

其后多日,王敦首级发臭,明帝让其家属收敛。又诏令收捕王敦党羽,但不许牵连琅琊王氏,王彬等亲族悉无所问,王导等人更获加官晋爵。

王敦乱贼子之名,至此便为盖棺定论。王敦之乱虽得平定,东晋国力亦因之大伤。

镜头闪回,补说王敦为人。

贾南风当政之时,石崇聚友于河阳金谷园,以生活奢华见称。其厕所都常有十余名美貌婢女侍奉,并置甲煎粉和沈香汁,客人如厕后皆令更换新衣,方可再次登堂。

大多宾客因在侍婢前脱衣而羞,王敦亦为石崇座中常客,惟其神情自若。

石崇每举宴会,皆令美人行酒,规定若客人饮酒不尽,则杀美人。一次王敦作客,坚持不肯喝酒,石崇连斩三个行酒美人,王敦仍是面不改色。

王敦为驸马都尉,与公主成亲,在府中如厕,见漆箱中盛以干枣,是用以堵塞鼻孔,以防臭味之用。王敦没有见识,以为是果品,顺手抄而食之,竟至全部吃光。

稍倾王敦出厕,婢女端来金澡盘及琉璃碗,分盛清水与澡豆,请驸马净手。王敦却以为是点心干粮,便将澡豆倒进水中,一饮而尽。

婢女无不掩口而笑,后以“澡豆为饭”笑之,谓其未见过世面。

闪回结束。王敦之乱即平,朝中急需大才,明帝下诏,命桓彝为宣城内史。

桓彝奉诏就任,到达宣城,见此地迭经战乱,一派荒芜,大批流亡百姓未归。于是招募流民,呕心沥血,亲民解难;待民境稍缓,又率军民筑城墙七里,乃为宣城有史以来首座城池。宣城百姓大悦,由此十分拥戴此位桓内史。

镜头转换,按下东晋,再说西川。

李雄因奉汉主刘渊羌胡令牌,召集众臣,下达诏令:传我敕旨,与赵汉联手发兵,东西并进,共伐中原。并须效当年武侯治蜀之策,先平南蛮,再出汉中,方保万全。

话音刚落,长史出班:主公此计甚是。臣谓若平南蛮,当先伐越巂。

李雄:越巂太守如今为谁?

长史:乃是李钊。

李雄:李钊早已为我所囚,哪里又来一个李钊?

长史:前因监守疏虞,李钊在其部属相助下得以越狱,从蜀地逃回,宁州刺史王逊复命其为越巂太守。

李雄:如此大事,因何不报?

长史:典狱官惧罪弃职而逃,部属皆不敢报,臣昨日查狱,方才得知。

李雄闻而大怒:李骧、任回何在?

李骧、任回:臣等在!

李雄:命你二人引军五万,再次进攻越巂,务必擒杀李钊,借机彻底平定蛮方。

李骧、任回:臣等遵命!

于是大起三军,离开成都,向南而行。

李钊闻说成都大举来伐,率兵出境抵御,在温水与成汉大军交战。两军相交未经三合,李钊再次战败,于是弃军远逃,自此不知所踪。

李骧即率乘胜之兵渡过泸水,进犯宁州。

宁州刺史王逊闻报大惊,急升坐府衙传令。

字幕:王逊,字邵伯,汉中人,蜀汉大将王平之孙,王训之子。

王逊:姚岳、爨琛何在?

姚岳、爨琛:末将在!

王逊:命你二人带兵出城抵御李骧,可敢前去?

姚岳、爨琛:使君有命,安敢不去!

王逊:既是肯去,前来听计。离此百里地名堂狼,地势险要,极利用兵;你二人可分兵两路,如此如此,必获全胜。

二将领命,遂引军前至堂狼,依计行事。姚岳在正面高阜之处摆开阵式,爨琛自引一支奇兵,自左侧密林处埋伏。

安顿未久,只是鼓角连天,蹄声动地,李骧率军大至。

姚岳:敌军长途奔袭而来,军士疲惫必也。众将官,贼兵立足未稳,我以逸待劳,又仗地势之利,此战必胜。与我擂鼓,引兵突击!

众将领命,于是鼓声大作,万马奔腾,居高临下,直撞入成汉军阵中。汉军出其不意,经此一冲,立时散乱,不复成阵。

姚岳见此,又命吹角。爨琛在林中听到号角之声,引军而出,对汉兵进行侧袭。

成汉军由此一战而败,损兵折将。李骧见不能胜,急命退军,转身北逃。

姚岳引军大举追击,直杀到泸水,将成汉军全部赶过对岸。因谓敌军既然北去,宁州得安;又恐后援不继,因此便不穷追,引军得胜而还。

李骧士卒跳水逃亡,淹死水中者千余之众,狼狈逃回成都。李雄平南之策,就此成空。

姚岳得胜,还报刺史王逊,满谓必得重赏,得意之情尽形于色。

未料王逊闻报,反而勃然大怒:尔等放走了李骧,又不肯追击到底,若非通敌,亦是怠军。劳而无功,废我大计,可恼至甚!与我将众将都关押起来,逐个鞭打责罚。

诸将闻此,个个无语,只得咬牙承受。

打到姚岳之时,王逊见其脸上怀有不平之色,问道:你不服么?

姚岳:末将以少胜多,只未穷追而已,亦是为了保全军伍,未知错在何处?

王逊愈发大怒,骂道:益州天府之国,落于胡虏之手久矣。一日不得光复,某便一日寝食难安。今既敌军溃逃,因何不杀奔成都,平复蜀中,乃至泸水便还?

姚岳闻刺史以此责骂,不由大是惊讶,一时无语可答。

王逊见其不语,愈发愤怒异常,竟至怒发冲冠,将冠带冲裂,倒地而亡。

画外音:蜀后主刘禅降晋之时,王逊当时幼小,祖父王平已死十余年,便随父亲王训举家迁往洛阳。及王逊长大成人,历任至上洛太守。任职期满,将家中牛马在郡中所生犊驹皆交官署,谓在郡中所生,非属私产。廉则廉矣,但其刚烈执拗之性,于此可见一斑。其后虽然身为晋臣,但时刻不忘兴复蜀汉,其志之坚又实令人可赞可佩。

镜头闪回,补叙王逊经历。

西晋光熙元年,宁州刺史李毅病死,城中官民皆奉其女李秀为主,行刺史职事。李秀力挽狂澜,大破五零羌乱,复守关七年,成为千古巾帼英雄。

李秀死后,百姓若丧考妣,相与立庙,四时致祭。

永嘉四年,宁州治中毛孟到京上表:宁州刺史亡故,百姓亲人死去,闭于围城之中,望朝廷之救,如望云霁。臣不辞万里远来京城诉说哀情,望朝廷恩赐悯救。

朝廷览奏哀怜,遂以毛孟为使持节,诏命王逊为南夷校尉、宁州刺史,令从郡中赴任。

王逊奉诏与毛孟动身,路遇盗贼,年余方才到任。

此时宁州无主,外被李雄威胁,内遭部族叛乱,官员四散,昔日繁邑几变废墟。

王逊到任,立命斩除荒草,纠正邪恶,收聚离散,专断刑罚,征服西南边远之地。又行严刑竣法,诛杀不遵法令豪门大族数十家。于是远近震服,威名流传。

画外音:晋王司马睿登位,累加王逊为散骑常侍、安南将军、假节,校尉、刺史职务照旧,赐爵褒中县公。在李雄成汉独霸汉川之后二十年间,宁州之地能复为晋室所有,前有李毅父女,后皆王逊之功。只是王逊气性忒大,只因一战得胜,未及克复成都,竟至暴怒裂冠而死。王逊既死,晋明帝诏赐谥号为壮,并令其子王坚为宁州刺史。(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