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七十四集 深谷大火

华夏真相集 第七十四集 深谷大火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16:01:46 来源:笔趣阁

曹魏大营,一鸣惊人。

司马懿回首看时,见说话的非是别人,却是曹操养子,骁骑将军秦朗。

字幕:秦朗,字元明,新兴云中人氏。

镜头闪回,叙述秦郎来历。

秦郎之父秦宜禄原是吕布部下,武艺高超,杀法骁勇。袁术将汉宗室之女嫁之,秦宜禄不敢不娶,只得将前妻杜氏与子秦朗舍于下邳眷属大营。

杜氏美貌至甚,当时被关羽所见,心甚羡慕爱怜。建安三年,曹操围攻吕布于下邳,关羽当时与兄刘备同在曹操帐下,便请攻取下邳之时求娶杜氏为妻。

曹操满口答允,破城后命取杜氏,见其如此美貌,便自纳为妾,并收秦朗为义子。

关羽为此羞恼,其后虽然降曹,但终于千里走单骑归兄刘备,此为主因。

吕布败亡之后,秦宜禄归降曹操,被命为铚县长。张飞以夺妻之仇怂恿秦宜禄叛曹,秦宜禄随张飞出走,不久反悔,便被张飞杀死。

秦朗随母杜氏住在曹府,一贯谨言慎行。曹操极喜秦朗,但不使其出任官职。

直至曹睿即位,假弟秦朗被召命为骁骑将军、给事中。

曹睿喜好令人相互举发罪行,常因些小过失杀人。秦朗故作不见,更不谏止;且从不为朝廷推荐贤才,但始终得到曹睿宠信。每次召见,曹睿大多称其小名阿稣,更为其修建大宅巨府。因为皇帝亲近,朝中大臣争相贿赂,以至秦朗富可敌国。

秦朗及常侍高堂隆闲时议论,尝谓上古黄帝令风后造指南车者,皆谓虚妄之言。

给事中马钧闻之不服,奏请试造,明帝曹睿允准,划拨经费给马钧,果然造成。

青龙元年,鲜卑大人步度根与轲比能勾结,谋叛曹魏。并州刺史毕轨讨伐,最终战败,步度根与轲比能合力侵袭边郡。

曹睿于是便派秦朗为将,率虎卫军讨伐,终败鲜卑军,轲比能和步度根败走漠北。步度根部将戴胡阿狼泥到并州投降,秦朗于是撤军,奉旨来助征西大都督抗蜀。

司马懿一见秦朗到来,当时心中大为不乐,便想:皇帝派四个夏侯家的尚嫌不足,今又派来一个曹家养子,直欲夺我兵权耶?

闪回结束。司马懿此时听秦朗说出马均之名,因而大奇问道:将军何以知之?

秦朗:马均好机械之术,自称鲁班匠门之徒,与前陈仓太守郝昭为同门师兄弟也。因其在洛阳任给事中,某曾见其所造指南车来,果然神奇异常,鬼斧天工。前年马均引一老者造访徐庶之府,当夜忽然逃走无踪。今见此木牛流马,便知是其手笔,原来竟是私投西蜀。

司马懿:秦将军既能看懂此物,未知可仿制否?

秦朗:某亦爱机械之术,只要有实物在此,其事易也。

司马懿大喜,便令秦朗照式而为。秦朗奉命,即集巧匠百余人,将那木牛流马当面拆开,依其尺寸长短厚薄之法,仿造成各二千五百辆,共五千辆,旬日而就,亦能奔走自如。

司马懿惊讶至极,重赏秦朗,遂令镇远将军岑威,引一千军护卫,征五千丁夫驱驾木牛流马,去陇西搬运粮草。

镜头转换,蜀汉祁山大营。

高翔回见孔明:末将一时大意,被魏兵抢夺木牛流马各五六匹,特请降罪。

孔明大笑:仲达妙人,这是怕我缺粮,专替我来往运输也。将军无罪,反而有功。

数日之后,细作来报:未知何故,魏兵也用木牛流马往陇西搬运粮草。

孔明大喜,便令王平、张嶷、魏延、姜维:你四人分率精兵两万,分三段路程截其木牛流马所载粮米,驱来我营食用。

又唤廖化、张翼:你二人引五千兵,去阻断司马懿援兵来路。

又唤马忠、马岱:你二人引二千兵,前去渭南大营搦战。

八将各遵计策,引兵而去。

陇西道上,魏将岑威引军驱赶木牛流马,装载粮米而行。正行之间,忽然喊声大震,王平率伏兵杀来。岑威引兵抵敌,被王平一刀斩了,兵皆溃散。

郭淮闻报军粮被劫,疾忙引军来救。王平令众兵扭转木牛流马舌头,弃于道上,快速退走。郭淮怕有埋伏,不敢远追,只令驱回木牛流马,却如扎根于地,驱使不动。

郭淮心中疑惑,忽听喊声四起,蜀将魏延、姜维、王平三路夹攻而来,郭淮大败而走。王平令军士将牛马舌头重复扭转,驱赶而行,其快如风。

郭淮望见,方欲回兵再追,又见山后烟云突起,张嶷引一队神兵拥出,一个个手执旗剑,驱驾木牛流马风拥而去。郭淮及部下众军见了,无不惊畏,不敢追赶。

司马懿闻说粮草被劫,急引军来救,方到半路,张翼、廖化伏兵四起。

魏军着慌,各自逃窜。司马懿叹道:同是一样的木牛流马,怎地见了蜀兵,便不听我大魏军士驱使?此中必有妖术,非我人力可敌也。

于是退回大营,唉声叹气,明为痛心丢失粮米,实为夏侯霸兄弟监视,无计可施。

忽这一日,魏主遣使至营宣诏:因东吴发兵三路入寇,朝廷议命大将前往抵敌,令司马懿等坚守渭南大营,不许出战蜀寇。

司马懿受命已毕,且喜且忧,只可深沟高垒,以待吴、魏大战结果。

蜀魏两军相持,江南细作接连报至:五月,十万吴军攻魏,配合蜀军作战,被满宠所拒,不得前进半步。七月,魏明帝曹睿率兵亲征,刚至宛城,吴军便即恐惧撤兵。

魏国群臣见吴军已撤,皆谓天子车驾可西幸长安,亲自调度与蜀相孔明决战。

魏明帝道:孙权已撤,诸葛亮孤军无援,大将军司马懿足以抵挡,朕无西顾之忧矣。

于是不往长安,径自驾回洛阳。

消息报至蜀汉大营,孔明闻说东吴十万大军为魏明帝所败,外援无望;又见渭水受阻于司马懿,陇右又有郭淮阻挡,不由气满胸膛,一口鲜血喷出,就此病重不起。

镜头闪回,吴魏之战。

吴嘉禾三年五月,孙权亲率大军六万进驻巢湖口,再临合肥新城。陆逊与诸葛瑾率两万人进至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率两万人进抵广陵。

曹睿闻报东吴兵来,不但不撤渭水之兵,反遣护军秦朗统领步骑二万西出长安,来助司马懿抵御蜀军;只遣步骑八千为先头部队,驰援合肥新城。

诸葛瑾为陆逊前部,率三千军直奔襄阳,却被魏南阳太守满宠以三万军迎于襄水,以众欺寡,将吴兵重重包围。

诸葛瑾以一敌十,率军死战,等不到陆逊援军到来,只得拼死杀出,引三百残部败回。直到奔回南郡,方知陆逊尚且屯军江陵,并未向北进军半步。

陆逊见诸葛瑾败归,非但不罪,反勉慰有加,再拨一千兵马令驻当阳,缓图北进。

与此同时,吴主孙权亲率六万大军,多次攻打新城。魏国守将张颖等力战拒守,终不能克。直到七月来凉,曹睿方才离了洛阳,亲率大军南下,却又至宛城而止。只派八千援兵赶到合肥,声言皇帝亲统大军即至。孙权闻此谣言,当即停止攻城,随时准备逃走。

陆逊闻报魏主南下,当即修下密书,遣亲信韩扁为使,呈送吴主孙权。其书略云:

请陛下先撤新城之围,自回建业。臣命诸葛子瑜深入敌后,切断魏军归路;某再率众攻其前,彼首尾不敌,一鼓可破也。

孙权得书大喜,回书允准其计,令韩扁回报大都督陆逊。当即撤围,率军退回建业。

煞是奇怪!韩扁返回之时,在自家国境之内,却被魏军巡哨士兵抓获。

诸葛瑾在当阳闻讯,惊惧至甚,修书请示陆逊:韩扁遭擒,必泄我军机。今江水干涸,我只一千军屯于临沮,便似当年关公屯麦城时一般无二。倘魏兵来围我,如其奈何?

陆逊得信不答,反使众军于城外种植菽豆,并与诸将在帐内弈棋、射戏。

诸葛瑾不知何意,亲自来见陆逊,问进军迎敌之策。

陆逊笑道:我主既已东归,则无可忧。我正要遣使传令,子瑜既来,可免令使往返。请将军复回临沮,率领水军沿江北行;某自率陆军,向襄阳进发!

诸葛瑾以为是要继续北伐,欣然领命而去。

吴军动向,早有细作报入襄阳。魏将满宠虽然勇而多智,但因素来忌惮陆逊,闻其率军北来,即令诸军回城坚守。

陆逊与诸葛瑾虚张声势,进至白河口,扬言进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等地。

吴军所过之处,魏国百姓皆弃郊野入城,以至将城门堵住,关闭不得。魏军只得自杀其民,然后才得以关城。陆逊斩俘千余不得及时入城百姓,便称大胜魏兵,撤回江陵。

同时檄令孙韶、张承,立即退至江南,无事不得轻向江北挑衅。

孙韶得令回书:某依天子嘱咐,只是扬言北征,其实未动一兵,未发一舟过江也。

陆逊大喜,却不使诸葛瑾知道此事。因回江陵,令对俘众好生看待,对其携带家眷者,又派人照料。荆州境内魏**民因此倾慕陆大都督待民如子,争相提老携幼前来归附。

蜀魏邻境地区之民也心向陆逊,无不称颂其德。

陆逊闻说魏国江夏太守逯式悍勇善战,但与刺史文休不和。于是思得一计,亲作写给逯式伪书道:我主吴帝陛下甚慰,允准公献城以降,并承诺使公永镇江夏,绝不食言。

遣使送往江夏城中,却将书信故意遗失在官道,使江夏人尽知书中内容。

自此逯式部下大疑主将对魏国之忠,争相依附文休,并呈献陆逊离间伪书。文休信以为实,便将陆逊之书呈报朝廷,魏主难辨真假,便将逯式罢官免职。

陆逊闻报逯式被免,才将此计说与众将,诸将无不拜服。

闪回结束,蜀汉祁山大营。

孔明闻说东吴伐魏虎头蛇尾,惊怒之下,吐了一口鲜血,暗道:孙权心思,是欲令蜀国自灭,其与魏国划江而治,平分天下也。看来兴复汉家江山之事,指望不得他人,只看我刘氏列祖列宗造化,汉祚兴亡劫数。孙权碧眼儿!自守之徒,得失算计虽然精明,到底无甚见识。你即为江东之主,岂不闻唇亡齿寒之理?若蜀国先灭,江南随后即亡矣。

于是打定主意,即在祁山欲为久驻之计。乃令蜀兵与魏民相杂种田:军一分,民二分,并不侵犯,魏民皆安心乐业。

忽一日,魏延遣使护送五人来至大寨,求见丞相。孔明抬头看时,见来者正是好友孟公威、崔州平,后面相随三人均作医家打扮,却是不识。

孟公威、崔州平与孔明见礼,引见那三人道:此位乃药王派掌门,神医华佗是也。此位乃其首徒,人称天下第一神针樊阿;此位青年才俊,又是樊阿之徒,故征西将军皇甫嵩玄孙皇甫谧是也。因来禀报机密大事,又闻殿下吐血,顺便问疾。

孔明闻是神医华佗,极为称羡,请至上坐,又使中军把住帐门,即问来意。

孟公威环顾帐内,确定再无闲杂人等,这才将山阳公刘协殡天,命司马懿携两枚卧龙令前来,还与兄长史侯,休要再以复兴汉室为念之遗言,一一说了。

华佗却将献帝加入药王门,十几年来一直以采药为乐,不问世事始末缘由说之。

孔明闻罢,大叫一声,又一口鲜血喷出,昏倒在地。

画外音:孟公威与神医华佗不说山阳公尚在人世,其因有二。其一魏天子亲赐以天子之礼厚葬,举国皆知刘协已死,若一旦泄漏其诈死之事,其后人立遭灭族之祸;其二刘协深知兄长屡次伐魏,实因自己在世,欲扶己复位,重还汉家社稷之故。若要其罢兵不战,自此天下太平,则必使其以为自己已死,故此嘱令崔州平等作如此说法。

华佗见孔明吐血昏倒,急令樊阿施救。樊阿针法如神,片刻起下银针,皇甫谧于青囊中又取出三粒丹药,喂孔明和水服下,即恢复如初。

孔明悠悠醒转,难以自已,放声大哭。

孟公威劝道:殿下休谓为臣浪言。自董卓作乱,天下群雄并起,争战近五十载,致黎民涂炭,无非皆为一把帝椅耳。今事已至此,不如作罢。

孔明哭道:某受教于蔡、史、左、黄、庞、水镜六位贤仙,何事不知?无奈心实不甘!

回想尔来一生蹉跎,皆为复国,至此落得镜花水月,不由相对唏嘘,无言可表。

于是就在帐中排摆筵宴,与五人接风洗尘,绝口不再谈论兴复汉室之事。

历史真相:令孔明再无斗志真正原因,并非忽然听到刘协死信,而是忽然思及往事,就此看透刘备本来面目,万念俱灰。刘备称帝之前,不打孙权专打曹操;称帝之后,便借与二弟关公报仇为名,舍曹魏而专攻孙吴,再未与死敌曹魏一战。当曹操刚死之时,臧霸所部青州兵溃逃,曹彰、曹植跟曹丕争斗未休,朝中忠于大汉文臣武将尚多;夷陵战后,孙权已遣诸葛瑾前来认罪服输,愿与刘备联手伐魏,是刘备盛怒不许。刘备不欲伐魏,其因甚明,是明知献帝刘协尚在人世,怕来魏之后,自己帝位不保也。刘备既死,尽管孙吴咄咄逼人,孔明为北伐中原,依然重修孙刘联盟,甚至承认孙刘“二帝并尊”。对于曹魏,孔明则是咬紧牙关拼命征伐,尽管终使蜀汉山穷水尽,因献帝仍存,也只能在所不惜。又因司马懿现掌曹魏兵权,尚有一线之机,便当尽力而为。但孔明深知,自曹操三代祖孙,皆未肯真正信任司马懿,“三马并曹”之梦,曹家三代亦未曾片刻忘却。先是曹仁、继之曹休、然后曹真、其后曹爽,实掌魏国全军大权,未曾一刻放手。只在抵御外敌之时,方使司马懿掌其一旅,且受曹家监督控制。司马懿虽心存汉室,若孤注一掷率兵叛魏投蜀,其帐下军将谁肯从之?到时身败名裂,阖族遭诛,亦只在眼前之事。只可惜天不佑汉,今亲弟刘协崩逝,故孔明心力交瘁,期望破灭。再经孟公威一言点醒,由此看透红尘。

镜头转换,复说魏营。

司马师入告其父:蜀兵劫去我许多粮米,今又屯田于渭滨,是为国家大患。父亲何不与孔明约期大战一场,以决雌雄?

司马懿闻听长子提醒,忽然惊醒,心中暗道:今我营中诸将,郭淮、孙礼虽是曹真心腹,乃外姓之将;惟夏侯霸、夏侯威、张虎、乐綝,更有秦朗,皆为曹氏核心人物,此时不借刀杀之,更待何时?不杀彼等,孔明不能东进,且无以弱魏。

想到此处,忽报魏延前来骂战。众将忿怒,俱欲出战。

司马懿喝退众将,只令二子领兵前去,私下吩咐,如此如此。

司马师令弟司马昭押阵,自上前单挑魏延交战,战罢十合,低声嘱道:公可诈败,回去告知诸葛丞相,来日做好埋伏约战,某将尽卖曹家宗室之将,与你诛杀。

说罢,招数一变,陡然加急进攻,连扎三枪,主刺咽喉,捎带两肩。

魏延大喜,遂卖一个破绽,叫一声:司马儿厉害,某不是对手!

虚晃一刀,拨马败回本营。司马师回营报说:魏延刀法不乱,诈败诱敌,儿故不追。

司马懿佯怒:似你这般胆小,何时才能退得蜀兵?今且寄罪,再不相饶。诸将听真,蜀将下次再败,定要趁势掩杀!我众彼寡,某以大军济之,便如排山倒海,则必大胜。

众将齐声领诺,司马懿这才气愤稍解。

魏延诈败回营,面见丞相,将司马师在阵上之言说了。

孔明甚喜,又燃起三分希望,遂令魏延先回本帐休息。遂令李丰储运粮草,一边请崔州平及华佗师徒等人,骑马到祁山周围游猎散心。实是亲自去察看地形,以备埋伏。

行至渭河以南,引众人登高览色,心怀为之一畅。忽见两山之间现一深谷,地势低洼,入口处狭窄,只能容一人一马通过,谷内却是一马平川,可容纳两三万人。

孔明回问军士向导:此地何名?

答说:此地形若葫芦,只有入口,这头进得去,那头出不来,唤作上方谷。

孔明大喜,谓崔州平道:上方谷进得去出不来,正是设伏歼敌之绝妙地带也。

于是回归大营,立即传令诸将:命马岱悄悄引兵至上方谷,在谷中平川之地掘下深堑,多积干柴引火之物;复将硫磺、火药等埋藏谷中;周围山上,多用柴草虚搭窝铺,内外皆伏地雷。又命姜维、廖化各引五千人,伏于谷地两侧高山草丛之中,多备弓弩火箭。

众将领令而去,设下天罗地网,一切准备停当。

次日侵早升帐,孔明又叫大将魏延:你去司马懿营前搦战,准败不准胜,如此如此,将魏兵悉数引入上方谷中。

又唤高翔:将木牛流马各装米粮,于山路上往来行走。如被魏兵抢去,便是大功。

分拨已毕,自引一军而出,近上方谷处下栅。

夏侯惠、夏侯和探知蜀军动静,一齐入寨,禀告主帅:今蜀兵四散结营,各处屯田,以为久计;若不趁此时除之,令其安居日久,深根固蒂,难以摇动。

司马懿却摇头道:此必又是孔明之计,不必理会。

二将:都督如此疑虑,敌寇何时得灭?我兄弟二人,当奋力死战,以报国恩。

司马懿见其主动请战,心中暗喜,抚慰道:既如此,你二人可分头出战,我使张虎、乐綝助你,更有秦朗接应。

夏侯惠、夏侯和欣然领命,各引五千兵去讫。司马懿也不心急,坐待回音。

夏侯兄弟竟往祁山蜀营而行,忽见蜀兵驱使木牛流马而来。二人一齐杀出,蜀兵大败奔走,木牛流马尽被魏兵抢获,降俘人马百余,一起解送营中。

司马懿令将蜀兵解到帐前,亲自诘审:你家诸葛丞相,近来所忙何事?

蜀兵:丞相料大都督不出,命我等四散屯田运粮,以为久计。不想却被擒获。

司马懿大笑,即将蜀兵尽皆放回。

夏侯和问:何不杀之?

司马懿道:量此小卒,杀之无益。放归本寨,令说魏将宽厚仁慈,可释彼战心,此吕蒙取荆州之计也。传令诸将,今后凡有擒到蜀兵,俱当善为遣之,有功将吏仍有重赏。

夏侯惠等初战得胜,由此尝到滋味,此后不时截掠蜀国运粮之兵,又连胜数阵。

司马懿见蜀兵屡败,心中欢喜,又问所擒蜀兵:孔明今在何处?

众兵惧死,如实相告:诸葛丞相现在上方谷下营。令我等每日运粮,亦皆屯于谷中。

司马懿即将众人放去,召集诸将分付:孔明今在上方谷运粮,祁山大营无主。你等于明日一齐并力攻取祁山大寨,一战可胜。此等轻易大功,何不得之!

众将领命,各各准备出战。司马懿却留住夏侯四兄弟,张、乐二将以及秦朗,令其随己去上方谷擒拿孔明,建立不世奇功。夏侯惠等闻此,无不大喜。

次日一早,司马懿即率二子及夏侯四兄弟发兵起行,以秦朗引一千军为先锋,张虎、乐綝各引五千兵,在后救应。

孔明正在山上,密令众将:若司马懿自来,你等便往劫魏寨,夺了渭南。

众将各自听令,引兵一齐呐喊奔走,虚作救应祁山大寨之势。司马懿闻说蜀兵都去救祁山寨,便引二子并中军护卫人马,径直杀奔上方谷来。

魏延领兵等在谷口,忽见秦朗引魏兵杀到,大喝道:秦朗休走!

舞刀来战,秦朗挺枪相迎。斗了二十余合,秦朗渐渐抵敌不住,后面呐喊声发,司马懿率夏侯四兄弟随后赶来。

魏延叫声:不好,掉到猴子窝里来也。何况后面还有三马!

于是立即回马,望上方谷中而走。司马懿挥军急追,秦朗及夏侯四兄弟皆入谷中。

司马懿三父子刚要进谷,魏延却从旁侧转出,拦住去路。司马懿见机,对二子说道:谷中定有蹊跷,且等张、乐二将前来会合,一同杀入。

父子三人便即扎住兵马,与魏延相持。

再说秦朗正追,前面不见了魏延,倒也仔细谨慎,止住夏侯四兄弟,先令人入谷中哨探。不一刻探事人回报:谷内并无蜀国伏兵,山坡上皆是草房,疑是粮草之库。

秦朗大喜:必是积粮之所无疑,守卫之兵,都回救祁山大寨去也。如今就算擒不得诸葛孔明,便就尽焚其粮,也是大功一件。

夏侯兄弟闻此,遂大驱士马,尽入谷中。刚要命人去烧草房,忽听两侧山上喊声大震,擂木滚石齐下,阻断谷口。山上火箭射下,草房都着;又值谷中大风,顿时火势冲天。

五名曹魏宗亲惊得手足无措,欲弃马上山,蜀兵将磨盘大石当头砸来,躲犹不及,哪里上得去?顷刻之间,众兵身上皆着,烤肉之味弥漫全谷。

孔明在山上见万余魏军无路可逃,叹道:某这一计过于阴毒,必损我寿。

言犹未毕,忽见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

秦朗已被烤得半熟,忽被大雨浇醒:天不灭我曹魏。不就此时杀出,更待何时!

即与夏侯兄弟引兵奋力冲杀。张虎、乐綝各引兵至,与司马懿父子杀来接应。魏延抵敌不住,只得让开道路,眼看着秦朗等死中得活,被司马懿救走,不敢追赶。

孔明站立山头,眼看着五员曹魏上将及万余精兵俱逃出谷,不由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命有定数,不可强也!

司马懿与众将同归,见寨栅已被蜀兵所夺,正在浮桥上与郭淮、孙礼接战。于是逐退蜀兵,但不敢再驻扎南岸,遂烧断浮桥,退回北岸据住。

由此上方谷一把大火,虽烧伤数千魏兵,毕竟功亏一匮,徒劳无功。

画外音:说话的,你道孔明熟知天文,必知晴雨之数,何不仔细观星,斟酌择日,偏偏选此大雨天气施此火攻之计?原来孔明有一样没有算到,那便是上方谷特殊地势。

历史真相:上方谷地势口狭腹阔,横观便如一个葫芦;俯瞰则是绝壁深谷,又如一口大井。一旦谷内起火,气温急剧升高,热气膨胀上升,一遇半空中冷气,则必收缩下沉,故此形成对流,山谷风起。同时谷底热气上升,水汽又必凝结成雾,再加上柴草燃烧时所生大量烟尘,从而加速水汽凝聚,终致大雨倾盆。孔明此时若不用火攻,而多备连弩巨石,则五员曹将必死于谷中无疑。此乃人算不如天算,聪明反被聪明耽误。

镜头转换,祁山大寨。

魏军众将正全力攻打祁山蜀寨,忽闻上方谷大败,不由大惊,急急退兵。蜀军趁势出营冲杀,魏军死者无数,余众奔回渭北大寨。

司马懿抚慰众兵,暗叹孔明命运不济,两军统帅合谋,尚不成功。于是传令各营:都是你等强要出战,今连渭南寨栅也失,又折损众多将士。如再言出战者,本督必斩。

众将听令,据守不出。

孔明虽不曾烧杀魏国五将,毕竟大胜一阵,夺取司马懿渭南大营。于是出兵渭南,自引一军屯于五丈原,累次令人到魏营搦战。

魏国诸将皆受都督严令,任凭蜀军百般漫骂,只是固守不出。

孔明见此,唤兄弟马均进帐分付:贤弟,我这里亲笔修书一封,你持之快马回去汉中,见你嫂嫂唐妃黄月英,讨其登极时所穿皇后冠戴,并我为皇帝时私玺前来,我有急用。

马均不敢多问,带二百骑兵快马驰至汉中,到相府见了嫂嫂,呈上兄长书信,讨来冠戴玺印,复快马奔回。

与此同时,蜀将每日轮流到魏营讨战,将曹操至曹睿三代毁骂,又搬出曹嵩曾为中常侍曹腾养子之事。魏营曹氏宗族数将皆感不堪其辱,纷纷请战,群情激愤。

司马懿暗喜,心道:又不曾骂我司马家祖宗,有何理由阻止曹氏夏侯诸将出战?

故作实在为难不过,便要下令,出战迎敌。

不料正在此时,忽报卫尉辛毗持天子节令而至,已在后营门外下马,传令迎接圣旨。

司马懿令拒住前寨,率诸将迎出后门,将天使接进中军大帐。

辛毗面南而立,宣谕圣旨:朕前已有令,宜坚守本营,不许出战蜀兵。今闻秦朗及夏侯霸等因擅自出战,司马懿阻止不力,致令损兵两万众,实损国威。今使卫尉辛毗前往监军,如再有敢言出战者,即以违旨论处。

众将听了,只得奉诏。

司马懿暗恨魏主曹睿奸狡,佯作欢喜,谓辛毗道:天子真知我心,先生亦来得及时。若是不然,某虽为元帅,亦敌不住众将拼死请战也!

遂令中军往各营传说:魏主命辛毗持节,传谕司马懿勿得出战。

数十万魏军皆知此事,消息自然迅速传至敌营。姜维等蜀将闻知,又来报与丞相。

孔明说道:此乃曹睿恐司马懿倒反魏国,使辛毗前来监之,以消耗我军也。

姜维便问:如此何以破之?

孔明答道:我自有计。且待马均从汉中回来,便可决战。

正说话间,马均已自汉中回来,手提锦盒,入帐复命。孔明令将锦盒置于案上,向马均讨了锁匙,亲手打开。魏延及姜维离得近,低头看时,不由大惊。(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