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六十七集 兵出祁山

华夏真相集 第六十七集 兵出祁山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16:01:46 来源:笔趣阁

马谡离间之计,华歆因风吹火。

司马懿被罢免军权,一撸到地。早有蜀国细作探知此事,报入川中成都。

孔明闻之大喜,赵云等惊骇莫名,马谡却得意至极。

次日后主早朝,孔明出班,上《出师表》一道,便请兵出汉中,大举伐魏。后主览表,劝谕道: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

孔明奏道:臣受先帝托孤之重,岁月荏苒,时不我待,故此夙夜未尝有怠。今南方已平,国无内顾之忧;又曹丕新亡,敌国有隙可乘,不就此时讨贼,恢复中原,更待何日?

太史谯周:臣夜观天象,北方旺气正盛,未可图也。丞相深明天文,何故强为?

孔明斥道:天道变易无常,岂可拘执?我且驻军汉中,观其动静而后行。

历史真相:孔明此去汉中之后,便极少再回成都。便如魏王曹操建都邺城,再不受天子羁绊。孔明此举,是为再立献帝刘协复位,先由刘禅做几年冒牌皇帝,待自己扫平天下,即可降其为成都王,也算对得起九泉之下的刘备了。

刘禅见拦之不住,诏命准行。于是孔明辞帝回府,下达人事任命:

留郭攸之、董允、费祎为侍中,总摄宫中之事。向宠为大将,总督御林军马。蒋琬为参军;张裔为长史,掌丞相府事;杜琼为谏议大夫;杜微、杨洪为尚书;孟光、来敏为祭酒;尹默、李譔为博士;郤正、费诗为秘书;谯周为太史。文武官僚百余员,同理蜀中之事。

奏封陈到为征西将军,封亭侯,使往永安替回李严,以当东吴兵马。使李严移屯江州,调拨全川钱粮,以供军资。陈到名归李严统辖,实听丞相密令遥控。

安排好国内之事,又修书一封,寄送南郡长兄诸葛瑾:陈到所统白帝守军,皆是先帝帐下白毦兵,乃西川上等精锐之军。弟北伐获胜,即令陈到顺江而下攻吴,扫平江南,逼迫孙权归于汉室。东吴之事,兄与顾雍善为处之,至嘱至嘱!

诸葛瑾收到来书,当然心领神会,也不回书,遣使而回。

孔明遣陈到领两万白毦兵东守白帝城,心中大定,即唤诸将听令,各领职责:

以镇北将军、都亭侯魏延为前督部;扶风太守张翼为前军都督;裨将军王平为牙门将;定远将军吕义为后军领兵使;平北将军、陈仓侯马岱兼管运粮左军领兵使;奋威将军、博阳亭侯马忠,抚戎将军、关内侯张嶷为右军领兵使;车骑大将军、都乡侯刘琰为行中军师;飞卫将军廖化为中军副将;扬武将军邓芝为中监军;安远将军马谡为中参军。前将军都亭侯袁綝,昭德将军简雍,左将军高阳侯吴懿,右将军玄都侯高翔,后将军安乐侯吴班。

领长史绥军将军杨仪;前护军偏将军、汉城亭侯许允,左护军笃信中郎将丁咸,右护军偏将军刘敏,后护军典军中郎将官雝。行参军六人:昭武中郎将胡济,谏议将军阎晏,偏将军爨习,裨将军杜义,武略中郎将杜祺,绥戎都尉盛孛攵。从事武略中郎将樊岐;典军书记樊建;丞相令史董厥;帐前左护卫使龙骧将军关兴,右护卫使虎翼将军张苞。

命制帅旗,大书:平北大都督、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知内外事诸葛亮。

檄令李严守住川口,以拒东吴。传檄安汉将军李恢,令总调南中军资,勿使匮乏。

字幕:蜀汉建兴五年,春三月丙寅日,孔明祭祀先主刘备之庙,欲将出师伐魏。

校军场上三通鼓罢,待要下令放炮出兵。忽见一匹闪电白龙驹如飞般驰来,马上一员老将手端虎头金枪,身穿素白锦缎战袍,直如一条白练飞至将台。众将看时,正是赵云。

赵子龙挂枪下马,插手施礼,大声呼道:丞相出兵伐魏大事,因何不令末将知道?我虽年迈,尚有廉颇之勇,马援之雄。古人皆不服老,丞相何故不用我耶?

孔明心中一阵难过,温言抚慰:子龙将军,非是我不用你。实是舍不得耳。自江陵、夷陵大战以来,先是关公,继而黄忠、张翼德,其后马孟起,相继而亡。五虎上将,将军乃硕果仅存者,亦是我**威所在。今将军年齿已高,稍有参差,不但动摇一世英名,亦减却我蜀中锐气。故使将军留守成都,不必随征。

赵云厉声道:某自随先帝以来,向来遇敌则先,天下何人不知!大丈夫得死于疆场者,幸也,又何恨焉?此去伐魏,某愿为前部先锋。丞相不遂我愿,即撞死阶下!

孔明遂道:“既如此,便交付将军一个危险重任,只恐将军惧而不从。

赵云以手掴胸道:就请丞相发令,无论如何凶险,某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孔明即唤子龙近前,低声嘱道:魏国收了司马懿兵权,则必派曹真、曹休为将。其必以重军设于箕谷要道,以逸待劳,拒我大军。某声言军出斜谷,实则兵出祁山。此计若要成功,须以有胆有识大将屯据箕谷,以为疑兵。子龙可敢当此重任否?

赵云:当初曹操数万军中,某也杀进过七出七入。拒其后辈,有何不敢?

孔明:子龙果不愧兵家高手,左慈仙师贤徒。孤岂肯使你身履险地,忍心弃之?只因箕谷道狭,一夫当关,万夫莫入,曹魏不论是谁为将,不敢轻入。若为疑兵之将,只需胆大,且力敌万人,则必万无一失。某使邓伯苗为你副将,引八千虎卫军前去,你看如何?

赵云:既为疑兵,则无大战,兵多无用,五千精锐足矣。

孔明大喜,遂唤邓芝上前,吩咐一遍。邓芝见与老将赵云为副,欣然领命。孔明当即拨予精兵五千,偏将十员,随赵云、邓芝前往箕谷而去。

疑兵既发,于是孔明令放炮二十四响,旌旗蔽野,戈戟如林,三军起行。令人先放出风去,欲取道斜谷,直袭扶风郿县。

行至南郑,却令三军扎住营寨,派出细作,先去打探祁山魏军防备情况,速来回报。

镜头转换,按下西蜀,复说北魏。

魏军边庭守将探知蜀汉兵至汉中,飞马西出阳平关,报入洛阳。

曹睿设朝,闻报大惊,即问群臣:谁可为将,以退蜀兵?

一人应声而出:臣父死于汉中,切齿之恨,未尝得报。今蜀兵犯境,臣愿引本部猛将,更乞陛下赐关西之兵,前往破蜀。上为国家效力,下报父仇,臣万死不恨!

众人视之,乃夏侯渊之子夏侯楙,字子休,自幼嗣与夏侯惇为子。后夏侯渊为黄忠所斩,曹操怜之,以女清河公主招为驸马,因此朝中钦敬。虽掌兵权,未尝临阵。

曹睿见姑父自请出征,即命为大都督,征调关西诸路军马,前去迎敌。

夏侯楙辞帝离京,返回长安,聚集诸路军马。明帝正欲着曹休发放兵符至长安,忽班中闪出散骑常侍孙资,诤言劝谏:昔武皇帝西征汉中,数对部下言道:南郑之地势直为天狱,不堪用兵。驸马都尉夏侯楙从不知兵,但恃血气之勇,便要与诸葛亮决战于汉中,得无险之极乎?诸葛孔明用兵如神,武皇帝亦深忌惮,不敢正面与战。夏侯驸马若主动进军,以客犯主,更难期必胜。且不论其道路险阻,便是此战之费,陛下自忖足可支用否?

曹睿:若依爱卿估算,出兵汉中伐蜀,需用多少兵马钱粮?

孙资:若兴兵伐蜀,则需先派兵防吴。镇守荆、扬、徐、豫四州将士,每州两万,便需八万之众。西征汉中,计用精兵十五万;转运军资、遏御水贼协同部队,亦用五六万人,方保足用。若遇时疫或意外败亡,更需补充兵员两三万人。如此共计,需三十余万军马。

曹睿:哪里有这许多兵来分派?朕没有这许多兵,贤卿又有何计教我?

孙资:兵法云,夫守战之力,力役叁倍。我若攻敌,需三十万兵,但敌攻我守,则十万军足矣。以臣之见,只需命令各守边大将据诸要险,足以震摄强寇,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敝。彼时再逐一遣兵灭之,岂不从容以定天下!

明帝询之三公,华歆、王朗等尽皆称善。乃从众议,止发兵符,诏命夏侯驸马紧守要隘,必等蜀军来时,方可应战。

孔明闻魏国不出兵,亦止大军于汉中,厉兵秣马,积草屯粮以待时机。是年,魏大将军徐晃病死,吴大将军韩当亡故,蜀大司农秦宓去世。三国于是各安兵马,休养生息。

徐晃既亡,无人抵御东吴,明帝心思良将,忽然想起司马懿来。于是下诏复又起用司马懿,官复原职,使其都督荆、豫州诸军事,率军镇守宛城。

司马懿见朝廷令防东吴,遂领命复职,即率二子司马师、司马昭至宛城上任。

按下东南,复说西北。魏太和元年,西平郡麴英反叛,杀临羌令、西都长,河西扰乱。魏明帝于是派遣将军郝昭、鹿磐率兵平定叛乱,斩杀麴英。

字幕:郝昭,字伯道,太原人。向从金城太守、护羌校尉苏则平定河西,屡立战功,后镇守河西十余年,升杂号将军,河西诸羌服之。

镜头转换,按下北魏,再说西蜀。

建兴五年冬,丞相诸葛亮欲兵出汉中,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命为前部先锋。将大军驻于沔阳,左军屯阳平,右军屯石城,以待探马来报。

未过数日,细作自陇右回报:魏驸马都尉夏侯楙亲自把守南安城,西连天水,北抵安定,三郡成犄角之势,易守难攻。天水太守马遵,安定太守崔谅。

孔明闻报,便议西出汉中,再向北进兵,先夺南安三郡,以定陇上,再东进长安。

魏延听了丞相进军计划,忍耐不住,上前说道:似丞相这般用兵,几时到得长安,扫平中原?末将倒有一计,则可直达潼关,兵抵洛阳城下。

孔明又惊又喜,便令:众将悄声,皆闻文长高论。

魏延口若悬河言道:袭取敌国之兵,宜奇正兼用,方收奇效。延请一万精兵出子午谷,直捣长安,正兵也;丞相夺南安三郡西出祁山,趋秦、陇丝绸故道取长安之后,与末将异道会于潼关,奇兵也。昔汉高祖舍栈道而出陈仓,以奇兵夺取三秦,是因三秦之势散,故拊其背而震之;今我攻魏,则异于是也。若丞相以为此计奇诡冒险,则请将兵五千付于末将,丞相以大军拖住夏侯楙,某循秦岭东趋,直取长安。而咸阳以西,一举可定矣。

众将听魏延侃侃而谈,说出此计,皆大感惊讶,或赞或贬,不一而足。

孔明听毕,微笑言道:文长此计虽则奇险,亦合兵法,于敌弱我强之时,绝可收到奇效。但我蜀中五虎大将除子龙外尽皆丧亡,智谋之士又大都亡于夷陵之战,能行此计者,唯你文长一人,再无大将配合,不亦愈险乎?反观今之魏国,尚有张郃、司马懿、曹真、曹休等宿将均在,皆深通兵法,不在文长以下。若有一人识破此计,只需派一旅之师截断道口,文长及五千精兵则片甲无归矣。此计绝不可行。

魏延虽明丞相所说之理,但尚有不服:丞相兵出祁山,经年累月行于蜿蜒之途,空费军力粮秣,事倍而功半,却又是何道理?

孔明欲借机解除众惑,便令魏延归班,向诸将娓娓剖析:某出祁山,其利有七。

祁山东有陇山屏障,西连河湟,北通大漠,并连诸羌。若战之失利,我则从容退走川岷江汉,兵返南郑,不至大溃。此地进可攻,退可守,便于回旋,亦可屯兵。此其利一也;

陇上诸郡粮产丰盈,乃绝佳军粮之库。山原广阔,誉为陇南林海,易于藏兵;又水草繁茂,利于养马。我蜀兵长于山林之战,弱于川野骑战,欲平中原,岂可不习马战?又可以此地训练诸军骑射之术。陇右又是西域商贾往来必由之路,易筹军资,此其利二也;

天水乃羲皇故里,与神农、轩辕三皇皆发端于此,人心向汉,可为我用。昔姜氏吕尚合彭、濮、庐、徽、蜀、庸各族,会师牧野,使纣兵七十万一夜倒戈,旬月未至便攻入朝歌。陇右乃先秦故地,帝王立业之基,此其利三也;

陇右地处雍凉,人皆生性强悍,善骑射,习武功,故谓西凉兵强。我若据此以补充兵源,何往而不胜者?秦之李信、汉之李广、李陵、赵充国、纪信、会宗等皆出于此,故有“关东出相,陇西出将”民谚。某兵出祁山,进据陇右,招览将才以充兵源,此其利四也;

陇右周、秦以来多居诸戎,羌人多居凉州武威、安定、金城、酒泉,氐叟居武都、扶凤、天水等郡。曹操北伐乌桓,斩杀蹋顿,又攻屠武都、天水氐人。其与曹魏有灭族之恨,焉能不报?某曰“西和诸戎”者,即是为此。和诸戎以破曹魏报仇,此其利五也;

故征西将军马超率羌胡击陇上,诸郡县皆应;又领兵还围祁山,兴国氐王阿贵、百顷氐王杨千万各率部万余从之。究其缘故,是因汉人征收不绝,官府盘剥过甚,被羌胡视为寇仇也。我出祁山,羌民必箪食壶浆以从,此其利六也;

平取陇右,则使西蜀、汉中与陇右连成一片,因而为我蜀汉北部国门矣。此后即可据守此门,请孙权命将北征,共清中原。若东吴兴兵北进,则与我形成对魏半包围之势,改我仅据川蜀偏僻一隅,远离秦川中原,势孤力单之局面。破局出笼,反客为主,此其利七也。

既我有此七利,何不必出祁山乎?

魏延与诸将听了,无不拜服其论,再无他疑。

孔明:某非出祁山,而不以奇兵袭长安者,除此七利,又有一便。若依文长之计,万军奔袭,岂有不为人知者?魏国闻之,必举国奋起应战。自洛阳发兵以救长安,朝发夕至,且兵力不疲;而我千里奔袭,若一旦不能攻克,一万精兵尽为齑粉。某今迂回运兵陇上,先占陇右诸郡,再以此为本偷袭关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也。陇上诸郡之失,对魏国无关痛痒;但诸郡之得,对我蜀汉则谓千载不易基业。因有此一大便利,必取祁山故也!

众将听罢,再次由衷赞叹。飞卫将军廖化献计道:当年某从麦城入川,至上庸只两三日路程,便利之极。今若趁孟达不备,转作奇袭上庸,夺取其新城三郡,再以此为大本营东出临沮,只需十日,则北可攻取南阳、许昌,南可复夺荆州,东可定汝南、徐州矣。

魏延笑道:岂有此理!若舍两京及荆南首尾,直入荆楚中原,则我复夺荆州之时,便是吴魏包抄之日,则腹背受敌,危乎殆哉矣。

孔明用心琢磨廖化语中深意。猛一回头,见蛮部降将李鸿立在班中,即召其近前问道:前在南定时,某曾闻足下说过,向与孟达有旧,近日可曾有往来否?

李鸿吓得颜色更变,忙道:某既降丞相,岂敢与叛国之徒私下往来?

孔明:足下休惊。某是说你降我之前。

李鸿:某前年经由上庸,曾至孟达府上,恰逢见到王冲叛汉而至。王冲说丞相痛恨孟达,欲诛杀其成都妻儿。孟达却说:“诸葛丞相知某被刘封欺凌逼迫而反,纵然酒后,亦不会杀我妻儿也。”斥退王冲,不信其离间之语。孟达对丞相仰慕之心,不必再说。

孔明:孟达既为新城太守,其受魏主依赖如何?

李鸿:曹丕死后,孟达即失宠于当朝。魏国举朝文武皆蔑视之,唯桓阶、夏侯尚为其密友。桓阶数年前已死,夏侯尚亦与去年离世,孟达因朝中无人遮护,常常心不自安。

孔明闻之,即谓参军费诗:既孟子度有眷恋蜀汉之意,便请先生代笔,修书与他,劝其复降我蜀国如何?

费诗:孟达这厮,昔日既对刘季玉不忠,后又背叛我主,这种反复无信小人,何值丞相顾念?某在成都时便与他有隙,倘若修书与他,诚恐适得其反!

孔明沉默不语,即令散帐。

众将散去,孔明正思虑间,忽报李严令子李丰自江州来见。孔明只道东吴犯境,心甚惊疑,唤入帐中问之。

李丰进帐叩拜丞相:臣父镇守江州,边境安堵。今遣某来见丞相,特来报喜。

孔明:有何喜事?

李丰自怀中掏出一叠书信,呈递给孔明:昔日孟达降魏,乃不得已。今累与家父书信往来,言欲复归蜀汉。因闻丞相伐魏,欲起上庸军马,愿为丞相前驱,从上庸直取洛阳。犹恐丞相因当年之事记恨,故寄书我父言之。丞相不信,请看孟达与家父累次书信。

孔明接过来书,逐封看了,不由大喜,厚赏李丰,使其自归江州。

李丰刚走,细作进帐密报:魏主令驸马夏侯楙把守陇右,又诏司马懿屯兵宛城。

孔明大惊道:孟达欲叛魏归蜀,其城中皆魏国兵将,难保不走泄消息,则必为司马仲达得知,其事必败。上庸复归于魏,则中原不易得也。

想至此处,便思一计,唤进部将郭模:命你到金城太守申仪处诈降,就说孟达降蜀。

郭模领命而去。孔明又亲修密书,命人送至新城,呈送孟达。

其书略云:近得李严来报,知公忠义之心,不忘故旧,吾甚喜慰。若成大事,则汉朝中兴第一功臣也。然极宜谨密,不可轻易托人。近闻司马懿起宛洛之兵西向,须万全提备,伏兵击之,勿视为等闲。某自引军出汉中,即来上庸与公合兵。

孟达览书大笑:人言孔明多智,不料中某诈降计也。待你引兵来时,某便于接风筵上将汝擒之,则蜀亡无日矣。

乃具回书:宛城相距洛阳八百里,离我一千二百里。司马懿上表天子,来回一月有余,彼时某城池已固,诸军皆备。新城深险,司马懿必不亲来,派他人来时,则不足为患。请丞相务必要先于司马懿到达,则可同破仲达,乘胜北伐洛阳也。

孔明得到孟达回书大喜,密嘱来使:回复孟达将军,作速起事,可先打出某之旗号。则曹魏诸将见某旗号在此,必不敢来战。未举事前,切莫教同事者知之,知则必败。

信使领了孔明言语,回归新城,如实报予孟达。

孔明次日升帐,即令魏延、马岱引三千兵马,往上庸方向哨探。

镜头转换,按下诸葛亮,复说司马懿。

司马懿时在宛城,闻报孔明将欲出兵伐魏,心中暗喜,寻思接应之计。当时二子侍立于侧:长子司马师字子元,次子司马昭字子尚。二人素有大志,亦通晓兵书。

父子三人正在讨论军事,忽天使持节而至,下达诏令:命司马懿为征西大都督,假节,总督西北诸路兵马,行便宜之事,即日西入长安,以当蜀寇。

司马懿接诏,遂发都督符令,征调宛城诸路军马。

未及出兵,忽报上庸太守申耽家人现在府外,有机密事求见。司马懿令唤入问之,其人报说孟达欲反。更有孟达心腹李辅、外甥邓贤,随状出首。

司马懿故作不信:孟达乃魏国重臣,你家主说他造反,有何为证?

申府家人:今有蜀汉丞相写给孟达回书,误下在家主府衙,都督请看。

司马懿阅览来说,见果是孔明笔迹,一点不差。因暗思道:孔明一生精明,怎会将寄给孟达之书,误下到申耽手中?我知之矣。此必因未知孟达归降诚意,以此计令申耽催逼孟达速作决断,以释自己内心之疑。未料申耽却来我处告发孟达,孔明,你今番失算也!

想到此处,不由以手加额,对二子说道:此乃皇上齐天洪福也!孟达一举,两京休矣!我先擒之,诸葛亮定然心寒。

遂重赏三人,使其回报申耽、申仪兄弟,约定里应外合,擒杀孟达叛贼。

三人离去,司马师既对父亲道:可急写表,申奏天子。

司马懿:若等圣旨,往复一月,事无及矣。

因又猛然想起,当年孟达与文帝曹丕所定诈降之计,欲诱诓孔明至上庸擒之。幸被自己在旁听到,今日此事,果然发生。

想至此处,不由冷汗皆冒,暗道侥幸,立即传令:速集三军。日夜兼程,如迟立斩。

一声令下,三军开拔。疾行七日,已望见新城垛口。便令扎营造饭,来日攻城。

却说孟达在新城,这日请金城太守申仪、上庸太守申耽前来赴宴,席间说道:某已通过好友李严,与孔明约期起事,请其前来新城三郡。名为合兵北伐,实是诈降之计,以诓孔明入瓮,擒而杀之。我等建此大功,报于魏主,则必得新帝重任,不亦可乎?

申氏兄弟闻此,故作失惊:孔明若带大军前来,我等如何下手?

孟达:孔明到时,见城内容不下许多军马,必将大军扎于城外,自率少数侍卫进城。某请孔明赴宴,埋伏刀手于壁间帷后,手到擒来;再请二公相助,稳住其护卫之军,就于席间杀之,不许一人走脱。共擒孔明之后,再以其令符到城外大营,夺其大军。兄弟呵,若果如此,你我便立下不世奇功。何愁不位至三公,继而封王哉!

说罢,不由手舞足蹈,乐不可支。

申耽、申仪二人闻此,恍然大悟,大喜许之。兄弟二人宴罢告辞,在途中计议道:须再派人通知司马懿,不是擒杀孟达,是合兵擒拿诸葛孔明耳。

计议已定,便各回本郡,预备修书,再遣人送去宛城。只因天晚,未及遣发。

次日一早,孟达下令,全城换上蜀汉旗号,并使人前去汉中,报知丞相孔明速来;又传报申耽、申仪兄弟二人,请三城共同易帜。

两使刚发,城楼上哨兵忽然入报:城外尘土冲天,不知何处兵来。

孟达登城视之,见一彪军飞奔城下,旗上大书:骠骑大将军,征西大都督,司马懿。

倾刻间之间,四面旌旗蔽日,司马懿引兵亲到,下令四面围城,犹如铁桶相似。又令二子及部下诸将:若孟达出城,不许听其辩解,立即诛杀。若有纵放者,军法无情。

孟达不解司马懿何来如此之速,想到如今满城皆换蜀汉旗号,此事如何解释?不由在城上行坐不安,彷徨无计。

惊疑未定,忽见两路兵自外杀来,旗上大书申耽、申仪。

孟达松一口气,暗道:他两个来了,某便好向司马懿解释。

遂引军大开城门,前来迎接申氏兄弟。司马懿见孟达出城,喝令:还不下手!

司马昭应声而出,纵马迎上。孟达刚要答话,司马昭马快刀急,孟达头已落地。

申耽、申仪骤马赶来,大叫道:将军且休动手,此乃孟达诈降诓军之计也!

然而孟达一腔热血已喷洒空中,如山花烂漫,哪里还来得及相救?

李辅、邓贤大开城门,迎接司马懿入城,此时尚不知孟达诈降之计。

司马懿升帐,才问二申:二公适才在阵上,因何喊叫且休动手?

申耽即将孟达诈降诱敌之计说之,最后叹道:如今人既被杀,皆无可辩也。

司马懿佯作大怒:不是你派人到宛城告密,某焉得昼夜兼程,受此劳苦前来平叛?说他降敌是你,说他诱敌也是你。你兄弟莫非与孔明通谋,欲献我三郡,陷我三军不成?

申氏兄弟无由解说,大呼冤枉。乱犹未了,探马来报:城北发现蜀军,约有数千人马,打着汉中太守魏延旗号。城南也有一支人马,约有数千,打着东吴丁奉旗号。”

司马懿即令二子:你二人分别领兵出城,将吴、蜀两军赶走,不必追杀。

二子领命,分从南、北门率军而出。司马懿即对二申道:你二人怎么说?如今连东吴都派兵来了,难道也是你兄弟去孙权那里报信,引其兵来不成?

申仪辩道:此皆是孟达要反,并与吴、蜀勾结。某与孟达不合,大魏朝中无人不知。天子将某兄弟分辖金城、上庸,亦为监督孟达之意,将军不可冤枉了我兄弟二人。那孟达与蜀国李严常有书信来往,诸将皆知;若又与东吴相通,亦非意外之事。

司马懿见二申服软,即便拉回话头,将其兄弟善言抚慰一番。

正说至此,司马师、司马昭引军回城,同时入帐禀报:魏延与丁奉见说孟达已死,我大军据城而守,便不敢来战,今已退兵。

司马懿大喜,即遣人上表,将擒斩孟达之事奏知魏主。

曹睿不知其父曹丕与孟达所定密计,闻报则先是大惊,继之大喜,对群臣赞道:侥幸侥幸。若非因徐公明之死,而复用司马懿为帅,我大魏危矣!

于是下诏:将孟达首级悬于洛阳城头示众。孟达之子议督军孟兴,免为庶民,令迁徙右扶风。封申耽怀集将军,徙居南阳;申仪为魏兴太守,封员乡侯,屯于洵口。

画外音:申耽原是上庸世家豪族,在当地名望、势力独一无二。此番相助司马懿平叛,本应厚封,但司马懿故以通蜀嫌疑为由,奏请魏帝将其兄弟调离上庸,可谓用意良深。申耽兄弟雄踞上庸、金城三十年,除魏蜀吴三家之外,可说是汉末诸侯中割据时间最久者。

司马懿即命李辅、邓贤把守新城三郡,自此上庸换了司马氏嫡系将领。安顿已罢,司马懿便引兵至洛阳,入京来见魏主。

曹睿:朕一时不明,误中反间之计,悔之无及。今孟达造反,非卿制之,两京危矣!

司马懿:臣闻申仪密告反情,欲表奏陛下,恐往复迟滞,故不待圣旨,星夜而去。若待奏闻,则中诸葛亮之计也。今有孔明回复孟达密书,陛下看过便知。

曹睿:卿之学识,过于孙、吴!就请贤卿引军出关破蜀,特赐金钺斧一对,后遇机密重事,不必奏闻,便宜行事。右将军张郃为卿先驱,今已率三万军西出长安。

司马懿领命,急急出城,命三军起行,兼道西进。

司马师兄弟二人不解,问道:前番兼程而进,为擒孟达;今又何必紧赶疾行?

司马懿喝道:不必多问!兵贵神速,我若慢了,又赶不及也。

心中却道:以张郃之能,若破了孔明前锋人马,必致其伐魏大计,化为泡影也。

镜头转换,按下魏兵,复说蜀军。

魏延引兵回到汉中,上报丞相孔明:孟达已被司马懿所杀,末将救之不及。

孔明疑惑不止,暗道:司马仲达因前番修书与我,欲为内应之意甚明,今番却因何坏我大事?莫非孟达假降,欲诓我军,被仲达知悉,故而暗中助我,除了孟达?

因见上庸之路已绝,只得兵出汉中,直袭陇右。

遂令偃旗息鼓,隐蔽行军,不则一日,即到南安城外。

大军扎下营盘,城中细作来报:魏国驸马都尉夏侯楙,正在南安城中。

孔明分兵派将,吩咐如此如此,要计夺三郡。众将领命,各引本部军依计行事去了。

便在此时,崔州平使人送来密信,说明孟达诱兵之计,幸亏被司马仲达所破。孔明暗道好险,遂命将南安城围定,令军搬柴堆于城下,口称若是不降,便即烧城。(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