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七十七集 刘辩诈死

华夏真相集 第七十七集 刘辩诈死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16:01:46 来源:笔趣阁

汉家宫阙,二后争锋。

董太后将何皇后召至,喝骂一顿,然后厉声斥退。

何后哭回己宫,便将董太后所诟之语添油加醋,写成书笺,命人送出宫去,以告兄长。

何进览书大怒,乃与三公计议,以董太后并非当今天子至亲为由,联名上奏:孝仁皇后使故中常侍夏恽交通州郡,辜较财利,悉入西省。汉家故事,蕃后不得留京师,请迁宫本国。

灵帝览奏,本来不忍,但因见是大将军及三公联名上疏,只得准奏。

镜头转换,按下朝廷,复说天下。

中平五年十月,朝廷派遣下军校尉鲍鸿为帅,出京进讨汝南郡葛陂黄巾。

双方大战于葛陂,鲍鸿军败,以征战无功下狱,次年便被处死。

益州牧刘焉又报:巴郡黄巾军起,板楯蛮乘势再反,攻打郡县,抄略城邑。

汉灵帝闻奏,由是绕过大将军府,直接派遣西园上军别部司马赵瑾率军进讨。赵瑾出兵未久,随即便将板楯蛮平定,班师以归。

由此西园八尉渐渐代替大将军府出征职责,何进兵权大减,被逐步架空。

何进不甘就此认输,遂以重金收买善会望风观气术士,命其在洛阳城中扬言:此后不久,京师当有大兵灾,将至两宫流血。

灵帝闻此不悦,欲用厌胜之法,消弥此灾。

何进入奏:天子之尊,何用厌胜小术?《太公六韬》云,天子若将兵事,可以威镇四方。

灵帝信以为然,乃大发四方兵马,讲武于平乐观下。诏命在平乐观前垒起大坛,上建十二重华盖,高十丈。坛东北为小坛,复建九重华盖,高九丈。列步骑数万人,结营为阵。

甲子日,天子亲自出临军营,驻于大华盖下,大将军何进驻于小华盖下。

天子亲自擐甲骑马,打“无上将军”旗号,绕阵三匝而还,以四方兵马皆都授予何进。

讲武已毕,灵帝回宫,见讨虏校尉盖勋在侧,便即问道:卿观朕今日讲武如是,何如?

盖勋奏答:臣闻先王只修仁德,从不观兵。今寇在千里之远,而设近陈于京郊,不足以昭果毅,只示穷兵黩武于国民耳!

灵帝赞道:甚善!恨见君晚,群臣皆无是言也。

盖勋逊谢,出宫后见到袁绍,因而叹道:上甚聪明,但蔽于左右耳。

袁绍点头称是,转身却将此语说给蹇硕。蹇硕闻而惊惧,便调盖勋出京。

蹇硕虽掌兵权,但忌妒何进甚受西园诸校尉拥护,乃与诸常侍共同游说汉灵帝,奏请派何进率军出京,西击韩遂。汉灵帝准奏,遂赏赐何进兵车百辆,虎贲斧钺,命带四方兵马西去。

何进知是宦官阴谋,于是上奏:事有轻重,路有远近,请派袁绍先引军东击徐、兖二州黄巾,等其获胜返回,臣再出兵西征凉州。

灵帝见何进借故拖延,心中不喜。因思及董卓此前抗命之事,恐其坐大难制,遂下诏拜其为并州牧,令将下属军队转交给皇甫嵩,克期赴任。

董卓接受任命,但不肯交出军队,遂向皇甫嵩上书辩道:末将掌兵十年,士兵皆欲为臣效命,弃则生变。既天子有命,臣请率旧部前去并州,为国效力北边,望乞俯允。

时有皇甫嵩之侄皇甫郦,劝叔父便以抗旨之罪,趁机除掉董卓,以免后患。

皇甫嵩不从,只将董卓不肯交出兵权之事上奏。

灵帝览奏,更坐实自己此前忧虑,下诏责备董卓,令其移兵交权。董卓对皇甫嵩愈加怨恨,终带五千凉州旧部,向并州出发。但行至河东郡时就驻兵不行,借以观察京师洛阳局势。

时在幽州之境,奋武将军公孙瓒欲建战功,决心以武力消灭乌桓部落。而幽州牧刘虞想用恩信招降乌桓,因此两人之间产生矛盾。

黄琬时为豫州牧,率军平定南阳盗贼,由此威名大震。本来任期内政绩便为天下表率,又因战功,更被赐爵为关内侯。

镜头转换,皇宫大内。

刘宏为帝二十余年,虽然大半时间灾异频仍,民不聊生,但其从来不关心民间疾苦,常深居内宫,挖空心思尝试各种花样玩乐。宦官每凑其趣,故此深受帝宠,终其一朝不衰。

因内宫无驴,小黄门善于逢迎,便命地方官吏从外地精心选四驴进宫。

汉灵帝刘宏见后,立即爱如至宝,以为妙不可言。于是每天使驴驾车,在宫内到处游玩。起初还找驭者驾车,数日后索性亲自操鞭乘辕。

皇帝亲驾驴车消息传出内宫,京城士大夫竞相摹仿,以为时尚,一时民间驴价陡涨。

当京城驴车拥塞之时,刘宏已对驴车失去兴趣。又有宦官别出心裁,以重金买狗,将其打扮一番,戴进贤冠、穿朝服、佩绶带,摇摇摆摆上朝。

刘宏认出上殿叩拜者乃是一狗,不禁抚掌大笑,赞道:好狗官,好狗官!

满朝文武虽感奇耻大辱,却都敢怒而不敢言。

因刘宏在其封国时家境贫寒,故极喜市井百态。今虽身为至尊已久,仍喜此道不改,遂命在后宫仿造街市,使宫女嫔妃扮成各种商贩叫卖,又扮成卖唱者、耍猴人等。

自己则率内侍及宫女扮为客商,在集市上走来走去,或在酒店中饮酒作乐,或与店主、顾客相互吵嘴、打架、厮斗,好不热闹。

刘宏混迹于此,玩得不亦乐乎。肆中货物都是州郡县官搜刮贡献之珍奇异宝,时被贪心宫女嫔妃陆续偷窃而去,甚至为分赃不均而暗地争斗不休,灵帝却是一点不知。

灵帝淫奢成性,命在西园修建千间房屋,以绿苔覆于台阶之上,引渠环绕各屋门槛而流。渠水中种植荷花,夜舒昼卷,名唤“望舒荷”。

每至月出之夜,刘宏便命宫女脱光衣服,赤身**下到西园池中,嬉戏追逐。有时自己兴起,也脱光衣服下池,与宫女混作一团。故赐其园名为“裸游馆”,乃是人类文明史上,见于明方记载者首家裸游场馆。

汉灵帝刘宏平生极其喜好胡物。喜穿胡服、挂胡帐、睡胡床、坐胡椅、吃胡饭、弹箜篌、吹胡笛、跳胡舞,又爱胡女。以至京师达官贵人纷纷效仿,被清流名士批评为“服妖”。

忽一日,刘宏在后宫与诸嫔混闹至晚,感觉疲累,于是就榻而眠。

入梦未久,忽听门响,见先父汉桓帝亲至床前,发怒质问:宋皇后有何罪过,你听从邪孽谄言,致其死去?渤海王刘悝已经被贬,却又受诛而死,更是为何?今宋氏及刘悝在天上投诉,上帝震怒,你罪孽淘天,难于挽救也。

刘宏惊醒,忆其梦中之语,十分明白清楚,竟一字不忘。

镜头闪回,叙述汉桓帝在梦中所责二事,实乃灵帝年间两大冤案。

宋皇后者,乃执金吾宋酆之女,建宁三年入选掖庭,封为贵人,四年立为皇后。光和元年,因遭中常侍王甫等人诬陷,被废黜皇后之位,打入冷宫,不久忧郁而死。

刘悝则是汉章帝刘炟曾孙,蠡吾侯刘翼之子,桓帝刘志之弟。被桓帝封为渤海王,使延续刘鸿香火。因曾与中常侍王甫结怨,被王甫使人诬陷谋反,致使刘悝全家自杀,渤海国除。

闪回结束,梦境历历在目。灵帝刘宏由是大为恐慌,召羽林左监许永诉之,问道:此梦是何不祥之兆?可禳除乎?

许永答道:宋皇后母仪天下,历年已久,四海之内都蒙教化,从来未闻过失恶声。而皇上偏听谗言,使无辜之罪,身遭诛戮,祸连家族,所有臣妾无不抱怨痛惜。渤海王乃是桓帝同母弟,处理国事或侍奉朝廷,皆不曾有误,陛下不察,加罪诛杀。昔晋侯梦见厉鬼披发至地,是因晋侯曾杀其祖先也。天地道义至明,鬼神难欺。陛下应一并改葬,使冤魂得到安息。宜诏赦宋皇后流放亲族返回原籍,恢复渤海王封爵,以期稍消罪衍。

刘宏生性向来执拗,闻言不听。其后未几便即病倒,渐渐不起。

死前不久,刘宏曾问侍中杨琦:朕与桓帝相比如何?

杨琦答道:譬如虞舜与唐尧比德。

刘宏不悦:卿真强项,不愧是杨震子孙。则你死后,定亦会招来大鸟者。

字幕:中平六年四月十一日,汉灵帝驾崩于南宫嘉德殿,年三十三岁,在位二十一年。

天子驾崩,皇长子刘辩当时奉养于城郊玄天观中,遂被大将军何进接入皇宫,奉于灵前继位。是为东汉后少帝,以别于前少帝刘懿。

少帝即位,时年仅十四岁,为先帝上谥号为孝灵皇帝,六月十七日葬于文陵。

镜头转换,按下内宫,复说朝堂。

灵帝驾崩,少帝刘辩即位,尊生母何皇后为皇太后,临朝听政。何太后以兄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隗共参录尚书事,使执掌朝政,复形成外戚专权之局。

灵帝在世之时不喜刘辩,欲以王美人所生皇子刘协继位,临死前便以刘协托付宦官蹇硕。当灵帝驾崩之时,蹇硕便欲诛杀何进,拥立刘协为帝,只因何进先下手为强,其事未果。

此时见何进既掌朝政,蹇硕乃与诸宦设谋,欲以太后名义召何进入宫,伏兵杀之。

中常侍赵胜素亲何氏,便将蹇硕之谋向大将军告发。

于是何进带兵入宫,诛杀蹇硕,将其所统禁兵悉归于已,由此取得西园八尉总指挥权。

灵帝之母董太后联合张让等十常侍,图谋参与政事,以保刘协,再与何太后相恶。

何进奏请少帝,将董太后迁出京师,送归河间封国,又收骠骑将军董重下狱。董重自杀,董太后随之忧惧而死。何氏由此除掉异己,执掌朝政,其势甚盛。

是年七月,诏徙渤海王刘协为陈留王。少帝喜爱此弟,恐被母舅害之,遂不令陈留王去京就国,而是留在宫中,与自己同吃同住。

何进欲尽诛宦官,但恐太后不许,于是谋于西园八尉。

中军校尉袁绍进言:何不先请太后尽罢中常侍职务,改授郎官?其手中无权,不难除矣。

何进以为妙策,进宫入白太后,然而太后不听。何进出身贫寒,素来敬惮宦官,虽外负盛名,遇事却不决断,故其事久不能决。

袁绍遂又建议:何不征召四方猛将豪杰进京,以胁迫太后?

此本昏愦之策,然而再被何进采纳,于是檄召各州牧守带兵进京,勤王清侧。

主簿陈琳、侍御史郑泰、尚书卢植等人闻此,异口同声,皆都劝道:此计万万不可。

何进:却是为何?

陈琳:大将军身居要职,手握重兵,如欲诛杀宦官,只要当机立断即可,何必非招进外兵?且各州郡诸侯各怀异志,如前将军董卓更甚,进京必为祸乱。

何进不听,终命人写成檄文,以大将军名义发出。

中平六年八月,何进入宫面见太后,再次奏请尽诛宦官,太后依旧犹豫未决。

中常侍张让、段珪等使人偷听,尽知其谋,于是先发制人,矫太后诏旨诱召何进入宫,立即关上宫门将其杀之,悬首宫门之外。

何进部将吴匡见之大怒,遂与虎贲中郎将袁术等斫开宫门而入,纵火烧毁南宫宫门。

袁绍亦引兵入宫,诛杀宦官赵忠。

张让、段珪等劫持少帝、太后、陈留王仓皇出逃,太后跳车,被尚书卢植救下。

袁绍等大杀宦官,死者二千余人。猖獗近百年宦官集团,至此遂告覆灭。

张让、段珪劫持少帝逃至小平津,正在慌张之间,陡闻后面喊杀声起。回头看时,却是河南中部掾闵贡,率兵前来救驾。

张让慌张无措,转头见身侧是一条深溪,水流湍急,急迫下哀叫一声,投水自尽。段珪弃车驾而逃,被闵贡追上杀死,复转回来寻找天子。

正逢尚书卢植率领众官来到,由此双方合作一处。四望一片漆黑,只见车驾倒在路傍,却不见皇帝及陈留王踪影,于是百官都慌。

正在此时,忽见一群流萤在前飞舞引路。众官连夜追逐萤光南行,终于寻到一处村寨,见少帝、太后、陈留王及随从数人,俱都藏在一处庄院草垛之后。

卢植与少帝相对流泪,求借寨中车马,使少帝乘骑南还,一路不断有公卿前来护驾。

至天明时,董卓率兵到达,闻讯前来迎接。于是少帝平安回宫,皇宫大乱方告结束。

镜头闪回,叙述董卓此番来由。

董卓前奉灵帝诏旨前往并州,因早已得到宫中消息,知灵帝将不久人世,故此便驻于河东郡内,以观朝中动静。

此后不久,忽然接到大将军何进檄令,命带军马进京,以除权宦。

董卓不由大喜,对部将说道:此番我师出有名,则大事成矣!

于是毫不耽搁,即刻带其五千凉州铁骑上路。饶是如此,董卓军未至洛阳而何进已败,宦官张让劫持少帝出逃。

董卓远见洛阳火起,带兵疾进,路上闻知少帝在北邙山,于是引兵前去迎接。

闪回结束,董卓与卢植等众官保护少帝还宫。

画外音:董卓进京,发现自己仅凭五千兵马,无力与京师禁军及西园八尉军力相抗。于是听从谋士李儒之策,先将何进及其弟车骑将军何苗所统部众据为己有,又诱使执金吾丁原部将吕布,暗杀故主丁原归附于己,由是兵势甚盛。于是逼迫朝廷策免司空刘弘,自为司空。

此日董卓下朝散班,忽见袁绍挎剑走过,因甚为器重其才能,便命李儒唤住,请至待漏殿中,言及同谋废立之事。

袁绍暗自惊怒,又惧其手握兵权,只得含糊应道:此乃大事,容某回府与叔父太傅袁槐商酌而定。但恐朝中多数公卿,都不会同意司空意见也!

董卓闻言大怒:天下事岂不决于我哉?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

袁绍出口反讥:天下健者,岂唯董公?

然后举起佩刀,作揖而去。董卓知其家四世三公,声望地位绝非自己能比,未敢当场发作,只是暗自生气,命李儒再作谋划,定要废罢少帝刘辩,以树声威。

袁绍凭一时愤勇举刀施礼而去,也知大祸不远,回家后稍作打点,便漏夜亡奔冀州。

董卓闻报大怒,欲下令悬赏捉拿,命主薄草拟檄文。

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时为名士,皆受董卓重用,但又都崇仰太傅袁隗,欲救袁绍,遂进谏道:此等废立大事,绝非常人所能知者。袁绍年轻气盛得罪明公,因惧怕出奔,并无他意。今若悬赏捉拿,反促其叛。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若袁绍收罗豪杰以聚徒众,其余诸侯再乘机起事,则崤山以东,不复归明公有矣。

董卓:如此奈何?

周毖:不如赦免袁绍,任为一郡太守,则其因赦而喜,必无后患。

董卓认为有理,遂奏请少帝,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封乡侯。

袁绍便以渤海作为根据地,积草屯粮,随时准备起兵。董卓复又拉拢袁术,表奏其为后将军。袁术亦不肯依附,带虎贲军中亲信逃往南阳,屯兵鲁阳城。

董卓见袁氏兄弟皆都叛走,怒不可遏,又将废立之事议于太傅袁隗,并威胁道:太傅两个令侄皆叛朝廷,乃诛三族之罪。是我看在太傅面上不究,且都委以郡守重职也。

袁隗焉能不明此言外恫吓之意,由是不敢相忤,只得同意。

董卓便在朝会上提出废立之事,并以霍光为例,自比田延年,说有反对者就立刻处死。

满朝文武皆都噤若寒蝉,只有尚书卢植起而抗辩,侃侃而谈。

董卓被其顶撞,无言以对,只得罢会。散朝之后,董卓欲寻隙杀害卢植,但被蔡邕、彭伯劝阻。卢植则弃官离京,转回本郡。自此以来,再无人反对废立。

九月一日,董卓请少帝升坐崇德前殿,命由尚书丁宫主持废立仪式。

太傅袁隗将刘辩扶下皇座,解除玉玺印绶,转交给陈留王刘协。然后扶刘协登上宝座,率群臣山呼万岁。陈留王正式登基,是为献帝。

登基典礼已罢,董卓复命尚书宣读策文,弹劾何太后害死太皇太后董氏罪责,罢免太后之位,迁入永安宫。

九月三日,何太后终被董卓毒杀身亡。且不允许朝廷为何太后举办丧礼,只许献帝刘协到城内奉常亭举哀致祭,公卿大臣穿白衣上朝三日。

何太后既死,董卓又逼献帝下诏,降封少帝刘辩为弘农王,与王妃唐氏皆放逐南宫。

十一月,董卓自称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从此专揽朝政,全无人臣之礼。

又纵容部将在京师纵兵剽掠财物、妇女、残害百姓,京师人人自危。

却又征辟名士,拉拢人材为已所用,三次强征前议郎蔡邕入朝,一月内三迁其职,拜为侍中,以求士族支持,巩固自己地位。但其种种倒行逆施,更使天下士人大为不满。

因此董卓所任命官吏,后来大都成其敌人。

镜头闪回,按下董卓乱政,复说天下郡雄。

时有泰山平阳人济北相鲍信,当初受大将军何进征辟就任骑都尉,受命回乡招募兵卒。于是招募一千余士兵还京,归途中到达成皋,便闻何进已经死于政变。

鲍信急如星火,率军赶回洛阳。此时董卓已经进京,但尚未揽政。

鲍信暗中观察董卓行为情状,知其必然祸乱天下,乃对袁绍说道:董卓素怀异志,如今手握重兵,肯定心怀不轨。我等如不趁机动手,日后必然吃亏。

袁绍:若依公计,将如之何?

鲍信:不如趁其刚到京都,士卒疲惫,就此发动袭击,必可一举成擒。

袁绍:西凉铁骑,世之精锐,非可小觑。且董卓善战,又久驻河东蓄锐,何有士卒疲惫之说?今其有功无罪,出师无名,伐之不可。

鲍信闻言大为失望,知道袁绍此生必不能成大事。于是带兵回到故乡泰山,征召士兵两万,骑兵七百,辎重车五千余辆,就此割据自立。

又有东郡太守桥瑁,闻说董卓废立之事,毒害太后之行,不由大怒。

于是伪造太尉、司徒、司空三公檄文,陈述董卓种种罪恶,遣使发往天下各州郡,倡议各兴义兵,勤王除贼,以解国家大难。

当时冀州牧韩馥受董卓指派,派遣部郡从事驻于渤海郡,监视限制袁绍。

桥瑁檄文到至,韩馥召集部属商议:今袁、董二氏,我等应助何方?

治中从事刘子惠正色道:兴兵是为国家,何说什么袁氏、董氏!

韩馥语塞,脸有愧色。遂应桥瑁之檄,同时寄书给袁绍,表示支持起兵讨董。

镜头转换,按下山东群雄,复说京师洛阳。

董卓既专朝政,将欲拉拢士人为己所用,乃表奏典军校尉曹操,迁升为骁骑校尉。

曹操素有大志,知道董卓倒行逆施,不足成事,遂不受职,变易姓名,从小道逃归乡里。

董卓闻而大怒,行文郡县,沿途缉拿。

曹操惶惶如丧家之犬,忙忙如漏网之鱼,离开大道,专拣小道而行。路过成皋,投宿父亲曹嵩故友吕伯奢家中。

吕伯奢当时出外,其子五人依礼招待,吩咐厨下杀猪宰羊。

曹操见吕家五子低语商议,又闻厨下有磨刀之声,疑心有害己之意,拔剑杀死八人而去。逃至中牟为亭长所疑,带至县府。

因为曹操一路绕行而来,不及朝廷驿马快捷,当时捉拿曹操公文已至中牟。功曹知其即为曹操,但以时逢世乱,不宜拘天下英雄为由,便请县令释放之。

曹操死里逃生,终至陈留,得见父亲,详述欲讨董卓之志。

曹嵩虽然为官贪腐,聚敛成性,但因心怀汉室,此时毫不犹豫,尽散家财以助爱子义举。曹操其后又得陈留人卫兹资助,便组织起一支五千人军队,准备起兵讨伐董卓。

当时孙坚任职长沙太守,收到桥瑁檄文,见说灵帝驾崩,董卓专权,乃拊膺长叹:若当年恩师张温听从我劝,杀此贼子,朝廷岂有此等浩劫耶!

于是响应桥瑁檄文,依附袁术,北上伐董。

桥瑁檄文四处散发,被董卓同党得之,送至京师。

董卓览檄大惊,对李儒说道:天下诸侯得此檄文,若迎立弘农王复位,则我大事去矣。

李儒:不如以毒酒杀之,以绝天下之望。

董卓称善,遂命将弘农王刘辩置于阁上,派李儒照计行事。

李儒奉命,引兵上阁,向弘农王进献毒酒道:若服此药,可以辟恶。

弘农王当时虽然只有十五岁,然自幼便在玄天观跟从鬼谷门长老史子眇习学道术,有何不知者?于是微微笑道:我又没病,辟甚恶煞?不过是想杀我而已!

故作不肯受其进献。李儒强迫饮之,刘辩实不得已,乃与妻唐姬及随从宫人饮宴而别。并于席间悲歌: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蕃。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

歌罢,又令唐姬起舞。唐姬举袖而歌,打翻烛台。

李儒见此,急命军士重燃蜡烛。未知弘农王侍卫胡车儿眼疾手快,已趁烛灭之际,将毒酒换成假死之药。

字幕:刘辩与唐姬遂喝毒酒假死,后被议郎蔡邕救出洛阳,随史子眇道长逃至东郡,隐居于泰山太守诸葛珪家,冒充其次子,就此化名为诸葛亮。

画外音:献帝刘协即位,诏赐公卿以下至黄门侍郎家,令各一人出任郎官,使补宦官所领诸内署。灵帝时诸内署令悉以宦者为之,自袁绍尽诛宦官,至此复以士人为诸内署令丞。

字幕:永汉元年十月,西河郡黄巾首领郭太造乱,领兵攻略河东郡。

消息传至洛阳,献帝无语,百官不言。董卓便派女婿牛辅为将,率兵进讨。

十一月,汉廷因羌族攻扰三辅,诏命罢省扶风都尉,另置汉安都护,以总统西方诸事。

当年郑玄注经,取得伟大成就。

字幕: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少为乡啬夫,常赴学官听讲,不乐为吏。遂入洛阳太学,师事第五元先、张恭祖,通读儒家经典。又应卢植举荐,投马融门下受业。学成回归乡里,学徒相随者数百人众,专心讲学,遍注群经。说经以古文为主,兼采今文,被尊为一代宗师,名满天下。其著述极丰,主要有《周易注》、《尚书注》、《周官礼注》等,称为郑学。

次年,诏命改元为初平。

初平元年正月,李儒疾入相府,来报董卓:今接驿报,山东各地起兵,声称讨伐恩相。

董卓:都有哪些逆贼,如此大胆?

李儒:共有十数路之多,对外号称十八路诸侯,今抄有名单在此。

董卓:我眼神不济,你且念来我听。

李儒:小者不论,今举其名望素著者,是为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

董卓:其势若何?各将兵马屯于何处?又以何人为祸首?

李儒:袁绍与王匡屯兵河内,并州张杨率部投靠;张邈、刘岱、桥瑁、袁遗与鲍信屯兵酸枣,曹操则属张邈麾下;袁术屯兵鲁阳,孙坚从长沙赶往会合;孔伷屯兵颍川;韩馥则留在邺城,供给联军粮草。群雄因为皆服太傅袁隗,故都推举其侄袁绍为盟主。

董卓:袁绍志大才疏,多谋少断,有何能为!

李儒:恩相所言是也,倒与济北相鲍信堪称知音。

董卓:此言何谓?

李儒:因只有鲍信坚称,曹操才是堪为盟主者,但众人不服其论,只服袁绍。

董卓:最终如何?

李儒:最终袁绍接受众托,自号车骑将军,群贼都被假授官号,曹操授行奋武将军。

董卓:彼若举众而来,我将以何拒之?

李儒:诚如恩相所言,袁绍乃无谋之辈,彼众亦为乌合之众,不足惧也。恩相戎马半生,威震西凉,其谁不知?且有大将牛辅、吕布为助,李傕、郭汜、张济、樊稠以为爪牙,更是纵横天下,无往不胜。山东群贼若来,只须派兵把住汜水、虎牢二关,必能败之。

董卓听罢,哈哈大笑:再兼贤契智谋无双,我无忧矣。

镜头转换,按下洛阳布防,复说山东群雄。

河内太守王匡收到桥瑁檄文,立即响应,遂尽发河内之兵,向西而来。因派从事韩浩为先锋,率领兵马驻守于孟津;又派遣部下精锐“泰山兵”,到河阳津驻守。

董卓闻报,乃用李儒之策对敌。因使李傕、郭汜虚张声势,扬言欲从平阴县渡河,使王匡闻报因而死守河岸;复派吕布却率精锐部队,经由小平津渡河,绕到河内后方,施行突袭。

王匡不善兵法,由此中计,一战大败,几乎全军覆灭。于是只得返乡,重新招募兵马。其后未几,复获强兵猛卒数千,军威再振。

这边吕布虽败王匡,压住关东联军锋锐;但牛辅征伐河东白波军不利,大败而回。

董卓闻报大怒,乃与众臣议论,暂且按下河东不理,要发京师所有部队,对抗关东联军。

尚书郑泰闻听,出班谏阻道:丞相不可。山东千里沃野,租赋占据全国之半。今黄巾方息,若再加以兵灾,则天下危矣。夫政在德,不在众也。

董卓不悦道:则如卿此言,兵为无用邪!

郑泰答道:非谓其然也,以为山东不足加大兵耳。明公出自西州,少为将帅,闲习军事。袁本初乃是公卿子弟,生处京师;张孟卓乃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此数路诸侯并无军旅之才,临锋决敌,决非明公之俦。彼等虽号称十八路联军,但王爵不加,尊卑无序,若恃众怙力,将各棋峙以观成败,不肯同心共胆,与齐进退也。且山东承平日久,民不习战;而关西顷遭羌寇,妇女皆能挟弓而斗,天下所畏者,无若并、凉之人,与羌、胡义从。而明公拥之以为爪牙,譬犹驱虎兕以赴犬羊,鼓烈风以扫枯叶,谁敢御之!无事征兵以惊天下,使患役之民相聚为非,弃德恃众,自亏威重也。

董卓听其言论,对自己既吹且捧,这才转怒为喜:虽如尚书高论,但某素知山东兵盛,以京师之兵,绝不能敌。某欲迁都以避之,公等以为如何?

满朝公卿皆不欲迁都,而莫敢言。

董卓决意迁都长安,但观众卿表情,便知皆都不愿,于是大为不悦,陷入沉思。

李儒在旁看出主公心思,因附耳提醒道:今有平灭黄巾名将朱儁,见为河南尹,近在咫尺之遥。恩相何不召其进京,问以迁都之事,以塞众卿之口?

董卓猛醒,于是立即上书献帝,表奏朱儁入朝为太仆,以为自己丞相之副。献帝自是无辞,遂遣使者前往河南郡所,宣诏朱儁进京入朝。

朱儁接诏,明知是董卓主意,且在河北平灭黄巾时便早深知其为人,乃辞不肯受,并对来使说道:国家西迁,必大失天下之望,以成山东之衅,臣不知其可也。

使者问道:朝廷今召使君入朝,并不问徙都之事。而使君偏以此陈奏,何也?

朱儁答道:太仆乃相国之副,职任之重,非臣所堪,故不敢受。然迁都非计,事之所急也。辞所不堪,言其所急,臣之宜也。

使者将此回报,董卓心甚不喜,乃大会公卿,说道:昔汉高祖定都关中,十有一世;光武帝建宫雒阳,于今亦十一世矣。案其《石包谶》所云,“东头一个汉,西头一个汉;鹿走进长安,方可无斯难!”此是说宜徙都长安,以应天人之意,又何疑焉?

百官见其以谶语解释迁都,皆都默然无语。

司徒杨彪进言:移都改制,天下大事,故盘庚迁亳,殷民胥怨。昔关中迭遭王莽荼毒,残破不堪,故光武帝更都于雒邑,历年已久,百姓安乐。今无故捐宗庙,弃园陵,恐百姓惊动,必有糜沸之乱。《石包谶》乃民间妖邪之书,岂可信用于朝廷大计!

董卓怒道:关中肥饶,故秦得并吞六国。且陇石材木自出,杜陵有武帝陶灶,并功营之,可使一朝而办。百姓何足与议!若有前却,我以大兵驱之,可令诣沧海。

杨彪依旧不服,摇头道:天下动之至易,安之甚难,惟明公虑焉!

董卓作色道:公欲沮国之大计邪!

太尉黄琬见要闹僵,忙打圆场:相国既说此乃国之大事,则杨公之言,得无可思者乎?

董卓见黄琬开口,因敬其为当世名臣,便既不答,但已怒形于色。

司空荀爽见董卓意壮,恐其恼羞成怒,杀害杨彪,因从容言道:相国岂乐迁都邪!亦是一片苦心,全为社稷而谋。今山东兵起,非一日可禁,故当迁都以图之,此秦、汉之势也。

如此一说,董卓恨意稍解,当日无果而散。

黄琬退回府宅,心中愤懑,自语道:前面三代鬼谷门祖师,皆有通天才能,怀抱安邦定国之志,惜被奸宦外戚压制,不得施展。今我接任掌门,宦官及外戚势力俱灭,少帝刘辩且聪明多智,本谓正是复兴汉室,扭转乾坤之时。不料袁绍无谋,何进少智,却引狼入室,致使董卓乱政。何汉室江山,命运则如此多舛耶!

思虑再三,决定夜撰奏疏,复驳迁都之议。

瞬时奏疏写罢,却又犹豫道:某虽得董卓敬重,但其虎狼之性,反目无情。此表上呈,必被其所害,则鬼谷门大业,当如之何?

正想到此处,忽家人来报:府门外有一个闲汉,衣不蔽体,遍长毛发,形同野人,非要求见大人,逐之不去。

黄琬不悦道:此是何人,如此惫赖?

话音未落,早见一人入室,笑道:便是不才在下。邋遢确实有些,惫赖却不敢当。

黄琬吃了一惊,抬头看时,见是一条凛凛大汉,几乎赤身**,遍身长毛,虬髯戟张,便如野人。于是将身立起,问道:阁下究系何人,因何夤夜闯入公卿府院?

来人不答,先将案上茶壶掇过,仰首饮个罄尽;又捉过盘中点心,吃个干净。(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