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七十集 戚宦之争

华夏真相集 第七十集 戚宦之争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16:01:46 来源:笔趣阁

袁著冒死上书,知道必遭梁氏报复,于是逃走出京,亡命江湖。

奏书递上,朝臣相互传看,无不惊叹,以为美文。梁冀羞怒交迸,转身出离大殿,立即秘密派遣心腹家人:前去捉拿袁著,不得违误。

家人:要死的,还是要活的?

梁冀:立时杀死,提头来见。

家人应喏而去,不到片时即回:小人到时,已是人去楼空,袁著已了无遗迹也。

梁冀:檄令各郡,悬赏捉拿。若有藏匿,与彼同罪,诛戮全家!

袁著转回故乡,闻说郡县奉命搜捕,风声甚紧。于是甚为后悔,便就更名改姓,藏于乡野。又闻公人来往巡捕,无处不到,只得假托病死,用蒲草编个假人,请友人买来棺材装之,运回家中殡葬。亲友闻之,皆来吊祭,郡县官吏无有不知。

消息传至京师,梁冀不信其实,依旧查问不休。最终命人掘墓开棺,得知其中伪诈,于是暗中使人穷追细查,并拷讯袁著故交好友,无所不用其极。

旬月之后,终在乡间找到袁著,遂用竹板活活打死,其后隐瞒其事,不使朝廷知道。

太学生刘常乃是当世名儒,和袁著向来要好。梁冀召补令史缺额,以卑职侮之。

又有太原人郝薭、胡武,都爱发表正直言论及高深见解,皆与袁著友善。常联名上书三公府,推荐天下志行高洁之士,而不向大将军府推荐。

梁冀大为恼怒,命令中都官发出公文,捕捉所有向三公府上书荐贤者,皆都诛杀。尤其杀害胡武全家,共杀死了六十余人。

郝薭知道不免于祸,就用牛车装载棺材,拉到大将军府门上书。眼见书信由门人送入府中,郝薭就在大将军府前放声高歌,然后服毒自杀。

由是朝野沸腾,京师大哗,众官议论朝政日非,暗无天日,自古以来无过于此者。

梁冀眼见已犯众怒,由此不敢过份胡为,这样才保全郝薭家人性命。梁冀及其门客所为类似残忍恶毒之事,数不胜数。由此拍马逢迎佞人升官,直言极谏勇者遭害。

元嘉元年四月,桓帝身穿便服,屡次走访梁冀儿子梁胤家。

杨秉字叔节,乃太尉杨震之子,时任太中大夫,上疏谏止:君不入臣府,礼也。

桓帝不理,依旧自行其是。杨秉称病辞官,桓帝不许,命其出任右扶风。太尉黄琼力劝皇帝召杨秉回宫,杨秉却知回宫不得,便即称病避祸。

又有扶风人赵歧,乃名儒马融从妹夫,因梁冀当权,故意改名“避难”。又卑视舅兄马融阿附梁氏兄弟,毫无士人气节,从此拒不相见。

赵歧三十七岁病重,亲撰墓碑题字:汉有逸人,姓赵名嘉,有志无时,命也奈何!

再有名士周举之子周勰,梁冀三召不应。梁冀又举周勰为贤良方正,仍不应举。

梁冀又备厚礼用公车迎之,还是托病坚持不去。后来干脆隐居深山无人迹之处,杜门谢客十余年,住处长满荆棘。

梁冀亲弟梁不疑与其兄颇有不同,素来喜读经书,礼贤下士。

梁冀暗中嫉妒,就通过中常侍转告桓帝,调任梁不疑为光禄勋。又暗示众臣,共同上书推荐己子梁胤,使其升任河南尹。

梁胤时才十六岁,容貌丑陋,不胜官衣官帽。凡路上见到者,无不嗤笑。

梁不疑引兄为耻,于是辞官回家,与弟梁蒙闭门不问外事。

梁冀暗中派人,化装守候二弟门前,见有人来往串门,便记其名姓,列为异党。

数日后,家人还报:南郡太守马融、江夏太守田明,曾去拜访梁不疑。

梁冀闻报,便暗示州郡官员寻事陷害,将二人处以髡刑,并加鞭打,充军到朔方。结果马融自杀未遂,被押解者救活,田明终究死在路上。

字幕: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名将马援从孙。

镜头闪回,叙述马融生平。

马融自少美辞貌,有俊才,早年随儒士挚恂游学,以数次拒绝朝廷辟命而名重关西。

汉安帝时,马融入仕大将军邓骘幕府,历任校书郎、郡功曹、议郎、大将军从事中郎,以及武都、南郡太守等职,名重朝野。

马融博通五经,而且自负,尝对诸弟子及宾客自夸道:若论今世注疏经书诸家,贾逵精而不博,郑众博而不精,惟我马融,既精且博。

只因恃才孤傲,自谓清流领袖,文化先驱,马融最初也曾特立独行,并常与梁冀等外戚顶撞。但吃了几次苦头,就软弱下来,就此投降阿附。

梁冀诬奏太尉李固之时,长史吴祐闻而请见,上堂与梁冀激烈争辩,大将军不听。

吴祐回首见马融在坐,并正为梁冀起草诬陷弹劾李固奏章,因而怒道:李公本来无罪,天下人皆知。今其罪名,却成于卿手。李公即诛,卿有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

马融被说得满脸通红,无言可答。此事之后,却又主动为梁冀撰写《西第颂》,赞其奢侈豪华府宅。因而马融人品便被世人等而下之,至为高洁之士不齿。

闪回结束。马融充军朔方,自杀未遂,得以免罪召还。

马融还朝,再任议郎,又在东观校勘儒学典籍,并参与续写《汉记》。公事之余,马融又设帐教授门徒,座下弟子常有千人之多。涿郡卢植、北海郑玄,都是马氏门下。

马融性格放达任性,擅鼓琴,好吹笛,任性而为,不为儒者小节所拘。常坐高堂,悬挂绛帐,前面教授门徒,帐后设置女乐。弟子按顺序传授,少有能登堂入室者。

画外音:马融“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奢靡教学之风,对以后魏晋清谈家产生不小影响。直至唐贞观二十一年,太宗李世民诏令历代先贤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马融。

闪回结束,按下马融,复说大将军梁冀。

梁冀历经三帝,掌权二十余年,骄横气盛,百官不敢正视,无人敢违其命。

汉桓帝大权旁落,万事都不能亲自过问,因而对梁冀日益不满。

延熹元年,太史令陈授通过小黄门徐璜,向汉桓帝陈述日食灾异,说天象示警,是应归咎于大将军。梁冀闻知,暗示洛阳令逮捕陈授拷问,致陈授死在狱中。

桓帝因此大怒,立誓欲除梁冀,并暗令近侍,留心寻其过错。

时有掖庭吏邓香,其妻生女邓猛,机巧可爱。邓香死后,其妻改嫁给梁冀妻舅梁纪。

梁冀妻孙寿将邓猛引荐到掖庭,被桓帝宠幸,封为贵人。

大将军梁冀见此,欲认邓猛为女,以固己势,由是改称为梁猛,令人告知邓母。

邓猛姐夫邴尊担任议郎,甚为正直,不肯阿附梁氏。梁冀恐其改变邓猛母亲心意,就勾结刺客,在偃城刺杀邴尊,然后又想杀死邓猛之母。

邓母家住延熹里,与中常侍袁赦是为邻居。

刺客趁夜爬上袁赦家屋顶,欲从此处进入梁纪家,刺杀邓贵人之母。未料却被袁赦发现,当时击鼓召集手下,将刺客惊走,再将此事通告给邓母。

邓母马上跑到宫中,向桓帝哭诉女婿邴尊已被大将军杀死,今又遣刺客前来杀己。

桓帝听闻岳母所述,愈发大怒,由此立志除掉梁冀。因宫中皆是大将军耳目,不敢公开商议,遂借口如厕更衣,命心腹太监唐衡随从服侍。

入厕蹲坐已定,桓帝悄声问道:卿可知内侍之中,有谁跟梁冀不和者乎?

唐衡答道:有中常侍单超、徐璜、具瑗、左悺,私下都对梁冀十分不满。

桓帝大喜,还于内宫,暗命唐衡将单超、左悺叫到密室。

二人入内,参拜天子。桓帝问道:今大将军梁冀把持朝政,内外皆为其亲信控制,朝中大臣亦皆惟命是从,国将不国矣。我欲除之,卿等以为如何?

单超回奏:梁冀乃是国之奸贼,早该除之。只是我等无智,未知陛下方略如何?

桓帝:我意甚明,惟卿等谋划消灭梁氏计策。

单超:若灭梁氏不难,只恐陛下中途犹豫不决。

桓帝:梁冀理应消灭,朕绝不犹豫!

单、左闻言大喜,于是奏请复召具瑷、徐璜入内,与唐衡共计五个中常侍,当天子之面噬臂歃血为盟,共谋灭梁大计。

天子与五常侍密议之事,早有宫中耳目,偷偷告知大将军。

梁冀虽不知其所议为何,但猜疑对己不利,就派中黄门张恽入宫,以防止政变。

未料五常侍早有准备,张网以待。具瑗先下手为强,立将张恽逮捕,然后奏报天子:张恽未奉有司之命,突然带兵持械入宫,必是图谋不轨。

桓帝闻奏,于是亲临前殿,立即召见诸部尚书,公开梁冀罪行;并下诏令:命尚书令尹勋持节,率领丞郎以下官员,皆带兵器,守住宫廷官署,并收各种调兵符节,送回宫中。

各部尚书闻说欲除梁冀,无不雀跃,精神振奋,齐呼万岁。

汉桓帝见众心一致,信心大增。未过片时,各种调兵符节已经收齐,送入宫中。

桓帝于是居高而坐,分兵派将:派黄门令具瑗,带左右两厢骑士、虎贲、羽林、都候剑戟士等,共计一千多人,使司隶校尉张彪为将,前往包围梁冀住宅。

具瑗、张彪:喏,臣等遵旨!

桓帝:再派光禄勋袁盱,持符节没收梁冀大将军印绶,改封为比景都乡侯。

袁盱:喏,为臣遵命!

于是带兵出宫,连夜包围大将军府。梁府家兵见有帝旨,不敢反抗,弃械束手。

梁冀出其不意便被控制,并被收去印绶,知道大势已去,便与妻子孙寿皆都自杀。

袁盱即命具瑗及张彪留下抄没梁冀家产,自己快马回宫,向天子缴旨。

桓帝闻报,知道大事已定,遂向百官宣诏:命将梁冀子河南尹梁胤、叔父屯骑校尉梁让,亲信卫尉梁淑、越骑校尉梁忠、长水校尉梁戟等人,连同梁、孙两家内外宗族亲戚,全部逮送诏狱。不论老少都处死刑,暴尸街头。梁不疑、梁蒙已死,家属不究。

众官闻此,全体下拜,齐称万岁。

梁氏宗族既除,复又清算朝堂。天子诏曰:凡因梁冀推荐所立三公,皆都罢黜。太尉胡广就地免职为民,司徒韩演、司空孙朗逮捕入狱,听候处置。

众官闻此,面面相觑,不再山呼。

画外音:梁氏既被扳倒,受此案牵连而被处死卿校、刺史,以及二千石官员数十人,梁府故吏及宾客被罢职者三百余人,朝廷为之一空。梁冀私生子梁伯玉时年十五岁,终被从夹壁中放出,得以重见天日,状若呆傻,凡事不知。桓帝闻其命运坎坷,怜而赦之。

镜头转换,洛阳城中。

当时政变突然从宫中爆发,使者来回奔驰,满朝公卿齐集朝堂,不知所措。城中官府、街市、里巷俱都纷扰动乱,时过数日,方才平定下来。

满城百姓闻说梁氏家族已倒,无不拍手称快,沿街醉歌者不绝于耳。

朝廷没收梁冀全部财产,变卖所得共获三十多亿,用以充实国库,因而减免天下百姓一半租税。又命开放梁冀私人林苑,迁徙贫民入居,在里面安身立业。

延熹二年八月四日,诸事已毕,汉桓帝升朝坐殿,犹如背上芒刺尽去,浑身轻松。

乃奖赏诛功臣,诏曰:中常侍单超、左倌、徐璜、具瑗、唐衡五人,谋诛梁冀有功,敕命皆封列侯。任命大司农黄琼为太尉,光禄大夫祝恬为司徒,大鸿胪盛允为司空。

敕封已罢,复诏命设置秘书监官。

单超等五人同日封侯,从此朝政大权刚从外戚之手夺回,复又落入宦官手中。五侯及其亲属由此专横,不仅朝中官员反对,就连桓帝也始担忧,故对五侯渐渐限制。先是重用宦官侯览等,以分五侯之权,继而借其亲属违法暴行,进行逐一打击。

桓帝虽对宦官五侯抑制,并不予以清除,只是稍加抑制,仍由其掌握大权。

新被重用宦官上台,也同样残暴专横,鱼肉人民。中常侍侯览贪侈奢纵,前后强夺民田一百余顷,住宅三百余所,更模仿皇宫修建大宅十六区,起造楼阁、池塘、苑园。

由于宦官专权,爪牙遍布朝野,察举选拔人才制度便遭严重破坏。

冬十月初五,桓帝到达长安,巡视未央宫,祭祀高庙;十一月又祭西汉十一陵,命中常侍单超为车骑将军。赐长安百姓每人十斛粟,园陵每人五斛,巡视所经诸县三斛。

延熹三年正月,新丰侯单超病死。

桓帝特赐东园秘器、玉匣等物,又发五营骑士、将作大匠等为其修筑坟冢。

此后武原侯徐璜、东武阳侯具瑗、上蔡侯左悺、汝阳侯唐衡等四侯势力转盛。朝野吏民分别号之为徐卧虎、具独坐、左回天、唐雨堕,是曰或似卧虎,无人敢碰;或为独坐,骄贵无双;或有回天之力;或似天之堕雨,流毒遍于天下。

四侯权倾天下,宦官势力达到极盛。天下受其党羽毒害,因此豪杰并起,黎民揭杆。

字幕:延熹三年九月,劳丙在泰山郡、琅邪一带聚众起义,攻打郡县,杀掠官吏。十一月,泰山郡叔孙无忌聚众起义,攻杀郡都尉侯章,攻破郡县。

告变折报进京,汉桓帝诏命御史中丞持节,督州郡兵马进剿,然而屡不能胜。又以中郎将宗资带兵进讨,叔孙无忌及劳丙先后失败。

与此同时,交趾太守上奏:九真蛮屯据日南郡多年,拒不降汉,势力渐盛。

桓帝览奏,乃命以桂阳太守夏方为交趾刺史,前往镇抚。

夏方在蛮夷中素以恩威并具著称,到任不久,日南蛮二万余人相继投降。

当年十二月,武陵郡复又上报:郡中蛮族叛汉,进兵攻略江陵。

汉廷闻报,遂派车骑将军冯绲进讨。兵至江陵,武陵蛮或降或散,随即平定。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及至年末,长沙郡守复又上报:本郡蛮匪于三年前叛汉,今已滋生蔓延至数万之众,抄掠郡县,渐不能制。奏请简拔能臣,前来平叛。

朝廷闻报,乃命拔文安县令度尚为荆州刺史,令其率兵征讨。

字幕:度尚,字博平,山阳郡湖陆县人。

镜头闪回,叙述度尚其人。

度尚出身寒微,幼年丧父,侍母至孝。年轻时不喜读书,也不修养品行,所以不被乡里推举。因为太过贫穷,只好帮同郡宦官侯览看田,因此得以担任郡里计吏、郎中。

在此期间,度尚方才用心读书,致力经学,因而通晓《京氏易》、《古文尚书》。因被郡守推荐于朝廷,出任上虞县长,为政严峻,发奸纠过,众人以此为奇,呼为神明。

度尚为官清廉,转任文安县令。适遇灾害之年,遂下令开仓赈灾,全县百姓因此得救。

冀州刺史朱穆巡行到此,见到度尚,甚奇其才,遂向朝廷举荐,建议重用。

闪回结束,度尚升任荆州刺史,就此走马上任。

长沙蛮叛军闻说度尚到来,主动迎战。两军相交,叛军不敌,溃散大半。于是其锋稍敛,各自离开所据县境,暂时隐入山林。

延熹五年,长沙、零陵叛军复又发展到七八千人,威势重振。首领于是自称将军,率部分路出击,向南攻入桂阳、苍梧、南海、交阯等郡。

此时交阯刺史已非夏方,被叛军一触即溃,与苍梧太守望风而逃,两地全都失陷。

朝廷派遣御史中丞盛修募兵讨伐,仍旧无法克敌。豫章艾县六百多人应募参军,却未得到赏赐,亦在愤怨之下造反,焚烧长沙诸郡县,攻益阳,杀其县令,部众渐强。

桓帝闻报大怒,又派谒者马睦为监军,催督荆州刺史刘度进击。结果官军再次战败,为叛军所击破,马睦与刘度二人皆都逃走。

官军败讯传到京师,桓帝无奈,只得诏令公卿,举荐可以代替刘度人选。

尚书朱穆进奏:臣举荆州刺史度尚,文武兼备,可使前往平叛,必获克谐。

桓帝览奏大喜:若非卿言,朕几乎忘之!

于是立即下达诏旨,命度尚便以荆州刺史之职,带兵南征平叛。

度尚领旨谢恩,乃亲率部曲,开赴荆南诸郡。乃亲与麾下众将同甘共苦,复招募当地少数民族蛮勇入伍参军,设置歼敌赏格,以此激励将士。

厉兵秣马已毕,然后率军进击益阳,势如狂风。于是一战大破叛军,受降数万人众。

叛军残众败入桂阳,投奔叛首卜阳、潘鸿,陈说度尚用兵如神,难以拒敌。卜阳、潘鸿由是心生惧意,不敢与其交锋,由是撤出桂阳,迁徙至山谷之中。

度尚率军穷追数百里,攻入南海,击破三屯,缴获辎重无数。欲待再次进击,但士卒都为到手财宝吸引,已无斗志。

度尚思虑迟则生变,故意在军中扬言:卜阳、潘鸿乃为悍贼,擅长攻守之道,我如今兵少,不可轻进,应等诸郡援助军队抵达,再合力围攻。

于是下令扎下营栅,按兵不动,且许士兵可以打猎为戏。士兵喜悦,俱都出营打猎,不复以战事为备。度尚见众军皆出,密令亲信潜入大营,将所获辎重珍宝焚烧殆尽。

士兵打猎回来,以为失火,见此流泪哭泣,痛失辎重钱粮不已。

度尚先是温言慰劳,并趁机说道:我闻卜阳在山中所藏财宝无数,足够你等几世富裕,只恐你众将不尽力而已。今日所失甚少,何必介意!

众将闻言,皆都愤慨踊跃,自告奋勇,愿深入山谷击敌。

度尚下令:明早率军进击!

卜阳、潘鸿自谓堡垒坚固,汉军又无动静,必是地埋不熟,未敢轻进,由是不设防备。未料汉军如同神兵天降,竟然破垒直进,叛军由是大败。

度尚出兵三年,终于平定荆南所有叛军,奏凯而还。

镜头转换,按下荆南扰乱,复说西南诸夷及陇西诸羌。

延熹四年六月,犍为属国夷起兵叛汉,攻打郡县。

益州刺史山昱进兵征讨,斩首一千四百级,夷兵随即散去。

与此同时,零吾、先零等诸种羌继又起兵叛汉,攻略三辅。十月,零吾、先零、沈氐、牢姐等羌合兵,进攻并州、凉州,声势甚盛。

义从羌人本来久已归附汉朝,此时又皆归附诸羌,随同反叛。

汉廷闻报,乃诏命以皇甫规为中郎将,使持节监督关西兵进讨。皇甫规进兵击破诸羌,初战克捷,斩首八百余级。诸羌畏惧皇甫规之威,相劝归降者十余万人。

次年,沈氏等羌又攻略张掖郡、酒泉郡等地。皇甫规征发降汉羌骑进兵陇右,沈氐羌自动瓦解,大豪滇昌率十余万人诣皇甫规大营投降。

其年冬,滇那诸羌又起兵叛汉,攻略武威、张掖、酒泉等郡。

延熹六年,贼势转盛,凉州尽为羌人所占。陇西太守孙羌率军击破诸羌,斩首三千余。

六年冬,汉廷以段颎出任护羌校尉,主持羌事。羌人封僇、良多、滇那等酋豪三百五十五人敬畏段颎之名,于次年春季率三千余落投降。

段颎继而于秋后进兵,击破拒不投降之当煎、勒姐羌,斩其酋豪,俘斩四千余人。

延熹八年,段颎再破勒姐、当煎羌,斩俘数千余人,并乘势追击。

羌人一退再退,饥困败散,退至武威一带,凉州渐至平定。

画外音:当桓帝在位之时,国势由盛转衰,已经不复东汉初时景象。又值朝中宦官用事,各州郡县官皆都尽情搜刮奉请,以保官位,由是天下几乎无官不贪。自延熹六年以来,鲜卑骑兵攻略辽东属国,抄掠人口财物;武陵蛮平而复叛,攻打武陵郡县;桂阳郡民李研聚众起义,亦攻打郡县,杀官屠吏。由是天下扰乱,处处狼烟烽火遍地。

镜头转换,按下四境,复说朝野。

自梁冀被诛,汉桓帝虽命五侯执掌朝中大权,但亦知仅凭宦官不能治国理政,复思良臣。于是按图索骥,想起前被罢官之杨秉,遂诏命重新启用,命为太仆,又调任太常。

时有白马县令李云因直言获罪,被宦官诬陷下狱。

杨秉上书为李云争辩,言辞激烈,触怒天子,因被免官归田,继又召为河南尹。

宦官单超兄子单匡时任济阴郡太守,仗势贪污放纵,吏役上行下效,导致民怨沸腾。

兖州刺史第五种,乃是前司空第五伦曾孙,清正廉洁不惧权贵。因派从事卫羽调查审问单匡僚属,查出赃款六千万钱。卫羽搜集供状及赃款,上报刺史大人。

赃证俱在,第五种于是具折上奏,告发单匡贪墨,一并弹劾其叔单超。

单匡为脱困迫,遂出重金贿赂刺客任方,命其行刺卫羽,杀人灭口。不料却被卫羽提前发觉奸谋,暗中安排埋伏,并请江湖高手相助,反将任方逮捕。第五种审出任方供状,更增人证,遂命押往京师,囚禁在洛阳狱中。

洛阳监狱人犯,正当河南尹杨秉治下,需要经其复审。单匡害怕杨秉穷追此事来龙去脉,便派心腹买通狱卒,密令任方越狱逃跑。狱卒既受重贿,于是放出任方,与其一同远遁。

越狱案件事发,惊动朝廷,尚书由此派员诘问河南尹。

杨秉答道:任方为非作歹,实由单匡主使。今其既然越狱逃走,请用囚车将单匡押解到京师,当面考问,其作奸犯科行迹定会立刻清楚。

尚书以此回报朝廷,却被四侯抓住把柄,反告河南尹渎职,纵放人证,诬陷良臣。杨秉由此竟被判罪,送到左校罚作苦役。后因久旱不雨,桓帝宣布大赦天下,因被赦免。

其后不久,又遇天象生变,发生日食。泰山太守皇甫规等人趁机上书为杨秉辩冤,称其忠诚正直,不该长期压制不用。

桓帝下诏,公车征召杨秉与处士韦著入朝,二人均称病不至。有司弹劾二人对朝廷大不敬,要求所属郡守治罪。

尚书令周景与尚书边韶上奏,认为应再征召二人,如果还不应征,再讨论如何处罚。

朝廷于是再次征召,杨秉只得再次入朝,被任命为太常,其后继任太尉。

画外音:周景曾为梁冀故吏,故在梁冀伏诛后遭到免官禁锢。但朝廷因为周景素以忠正闻名,又多曾与梁氏爪牙为敌,不久后便解其禁,复拜为尚书令,又改任太仆、卫尉。延熹六年接替刘宠,升任司空。由此力荐重新启用杨秉,就此补叙说明。

杨秉就任太尉之职,遂向朝廷说明当初任方越狱过程,并提出狱卒同时失踪,必是受了单匡收买,里应外合,通同作弊。

桓帝闻奏,似有所悟,欲使廷尉有司复查此案。徐璜、具瑗等四侯见状,纷纷上奏,以人证全无为由,谏阻不可捕风捉影,妄兴冤狱。桓帝被众宦所惑,于是不了了之。

司空周景、太尉杨秉眼见中常侍揽权,以致朝政日非,于是联名上疏,奏请诏命各有司部门,核察天下各郡县贪残不法官吏,以靖朝纲。

桓帝览奏,当即批准。

杨秉于是开列名单上奏:匈奴中郎将燕瑗、青州刺史羊亮、辽东太守孙渲等,牧守以下五十多人,俱有贪腐情状,行贿卖官,惑乱朝廷吏治。此僚不除,国无宁日!

朝廷命人查核其罪,结果皆都证据确凿。于是依律擒拿入京,交付廷尉下狱鞠审,或被处死,或被免职。天下郡县官吏闻此,无不肃然。

黄琼时为司徒,居于三公之首,更奏免州郡贪官污吏,因而处死流徙十余人。由是海内称快,因此都希望黄琼、杨秉、周景三公雄起,整顿朝纲。

然而四侯擅权已成定局,朝廷动乱不宁,黄琼年老多病,自己考虑无力匡正朝堂,于是托病在家,不再上朝。其后因为京畿发生寇贼骚扰,又发地震,黄琼终被免职。

延熹七年,黄琼病重,临终前上疏劝谏,陈述李固、杜乔、李云、杜众等人冤屈。又弹劾尚书周永,在梁冀得势时为其党羽,失势时又投靠朝廷,实为钻营宵小,不可重用。

上疏已毕,黄琼逝世,享年七十九岁。朝廷追赠车骑将军,谥号为“忠”。

四方名士闻之,不远百里前来赴丧者络绎不绝,多达六七千人。

延熹八年二月,太尉杨秉再次上疏,以残暴贪婪之罪,奏请征召中常侍侯览之兄、益州刺史侯参入京,鞠审情实,按律治罪。

桓帝回护不得,只得诏准,命征侯参入京。

侯览闻之,急遣心腹出京,抢在天使之前到达成都,透露信息给兄长侯参,嘱其携带重金进京,上下打点疏通,以图免罪。

镜头转换,便说益州刺史侯参。

侯参既得兄弟指点通融,当即心安,由是有恃无恐。不久天使到来,接罢圣旨,便即搜罗库银珠宝,装载车辆,打点起行。路上不则一日,行至西京,夜宿长安馆驿。

驿吏见来者气势非凡,暗中打听,知是中常侍侯览之弟,堂堂益州刺史奉旨进京,于是尽力趋奉巴结,极具牛酒盛馔招待,希图攀龙附凤,就此显贵。

侯参大喜,当夜吃个醉饱,即命撤去残席,打发从人各归下处,预备就榻休息。

驿吏及从人应诺,道声安置,俱各退下,掩门而出。

时过三更,明月洒窗,疏影扶摇,万籁俱戚。侯参宽衣解带,刚欲登榻,忽然门户半开,一个人影闪入屋中,立在侯参面前。其快如风,形如鬼魅,半无半点声息。

侯参吓了一跳,见来人背对月光,道装打扮,面目昏暗,不甚清楚。于是勉强镇定心神,喝问道:尊驾是谁,夤夜入我卧室,意欲何为?

来人不答,从容入座,两道目光如同利剑,在侯参脸上一转,问道:你是益州史侯参?

侯参:既知是我,何敢天胆入我寝卧?

来人闻言冷笑:无耻狗官。你可知我是何人?

侯参:正要请教。

来人轻轻转头,将脸面冲向月光:刺史大人,这回你可看清楚了?

侯参细观之下,不由大惊,手指来人,颤声说道:你是匈奴中郎将张耽!

张耽:说的不错,算你还有些眼力。某便是昔日匈奴中郎将,前任鬼谷掌门,而今游方道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张耽是也。

侯参:早闻大名,不曾相会。但你我素昧平生,道长今来此处,究系何故?

张耽:我鬼谷门前辈掌门张良仙师,曾与太祖高帝有约,凡遇专权揽政,惑乱朝纲,倾覆汉室社稷,而朝廷不能控制者,鬼谷门弟子便可代天除之,此事你可知道?

侯参:略有耳闻。但你江湖门派规矩,与我何干?

张耽:与你无关?你弟侯览,位居权宦五侯之一,屈害忠良之臣,诬陷国家干城,蛊惑圣聪,拨乱朝政,哪个不知?你不学无术,更无治国之能,全靠钻营得居高位,倾其益州所有以为私产,使千万黎民沦于水深火热之中,哪个不晓?你今获罪于天,却又赍持重金入京打点,希图免罪,试欲欺瞒哪个?既朝廷难奈你何,须难逃我鬼谷门神目如电!

侯参:凭你区区一人,也敢来管老爷闲事?这馆驿之中,全是我家兵随从,不下数百之众。你若知趣,悄悄退出,我不声张便了。若是不然,我只呼唤一声,你便为肉酱矣。

张耽冷笑:不知死的东西,还敢出此浪言!

说罢身形微动,伸出一指,势若闪电,点中侯参胸口膻中大穴。侯参欲待张口呼喊,早觉气滞胸闷,软软坐倒,再无声息。

张耽上前,就榻侧衣架上抽下侯参适才所解衣带,套在侯参脖颈,只一提便即拎起,挂在房梁之上;复挽一个扣儿,任其晃晃晃悠悠,来回摇摆。

如此从容行事已毕,于是蹑足出室,纵身翻上房顶,扬长而去。月光映照之下,便如一道轻烟相似。当时驿馆中家将仆从数百,竟然丝毫不觉。

次日晨起,驿吏前来伺候早餐,方知刺史大人已经悬梁自尽。由是大惊,不敢隐瞒,遂命保持现场,急报入京兆府衙。

京兆尹袁逢接报,率人搜查馆驿,并未查出他杀迹象,反倒发现侯参随从众多,并携行李车三百余辆,其中所载皆为金银珍宝,价值连城。

由是深感案情重大,便派专人押解侯参随从及金银珠宝至京,详文上奏朝廷。

太尉杨秉接报,便以此为证,上疏天子:侯参奉诏入京,竟携如此厚礼,必为贿赂其弟,希图免罪,或保官职。侯参惧罪自杀,必请罢免侯览,庶保国家体制。

桓帝迫不得已,诏命将侯览免官。但此后不久,又诏复其职。

镜头转换,侯览免官之时,司隶校尉韩縯趁热打铁,上书劾奏:黄门上蔡侯左悺,及其兄太仆左称贪赃聚敛,放纵宾客,侵害百姓,罪恶累累,不可不查。

奏疏既上,天子诏命调查。证据确凿,不容争辩,左悺、左称兄弟因而畏罪自杀。

韩縯随即又劾奏:中常侍、东武阳侯具瑗,纵容其兄沛国相具恭,贪赃枉法。

经过调查,所奏属实,证据确凿。结果具恭被收入狱,具瑗诣廷狱谢罪,缴还东武阳侯印绶。桓帝下诏,只贬具瑗一级爵位,由东武阳侯降为都乡侯而已。

延熹八年三月,河南尹李膺表奏北海太守羊元群贪赃枉法,声名狼藉,请治其罪。

结果羊元群贿赂宦官,得以逃脱罪责,李膺却反坐诬告良臣,因而入狱。

与此同时,廷尉冯绲据罪判定宦官单超之弟、山阳太守单迁死刑;大司农刘家祐依法没收中常侍苏康、管霸所强占天下良田。然而因此皆遭宦官诬陷,相继入狱。

太尉陈蕃屡次上疏,为李膺等人辨冤,桓帝皆都不听。

司隶校尉应奉见此,复又上疏:李膺、冯绲、刘祐虽然屡触陛下之怒,然而皆是有用之材,且素有功绩,请求赦免,以备不虞之用。

于是桓帝准奏,命将李膺等人赦免出狱。

期月之后,山阳太守翟超得罪侯览,东海相黄浮得罪徐璜,被收入狱。太尉陈蕃、司空刘茂上疏请赦,桓帝不许。自此朝中清流与宦官渐成水火,各不相容。(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