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四十七集 光武气象

华夏真相集 第四十七集 光武气象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16:01:46 来源:笔趣阁

字幕:王莽既死,新朝就此覆灭。自公元8年始,25年终,国祚17年。

巨鹿太守窦融高坐府衙,对本族众兄弟说道:众家兄弟,我观新朝虽亡,更始政权亦自不稳,东方扰乱。今天下安危尚未可知,我等则其奈何?

众人:愿闻兄长高论。

窦融:我高祖曾为张掖太守,从祖父亦曾为护羌校尉,累世都在河西。天下皆知河西殷富之地,带河为国。张掖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此遗种处也。

众人:既是如此,我等愿随兄长回转河西,共创大业。

窦融大喜,于是寄书大司马赵萌,请求辞去巨鹿太守之职,自愿率众镇守河西。

赵萌一说就肯,遂向更始帝刘玄进言,任命窦融为张掖属国都尉。

窦融闻讯甚喜,携带家属就任。

画外音:此后窦融便在河西抚结雄杰,怀辑羌众,与酒泉太守梁统、金城太守库钧、张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等结交,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张掖太守任仲得知,解印离去。窦融仍居属国,领都尉职,而置从事监察五郡。河西民俗质朴,窦融政亦宽和,故使上下相亲,晏然富殖。平时习练兵马,明烽燧之惊,以防羌人扰乱,抗击匈奴侵扰。于是安定、北地、上郡流民避凶饥者归之不绝,窦融遂成塞外天子。

镜头转换,宛城汉都。

新朝既亡,汉军诸将皆请更始帝移驾长安,以号令天下。

刘玄却不喜长安旧都,便命刘秀代理司隶校尉,派其到洛阳修建宫殿官府。

刘秀领命,遂辞别新婚妻子阴丽华北行,前往洛阳上任。

一路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自不必说。行到第三日上,经过父城。

刘秀望望日头,见天色还早,便有些犹豫,欲待绕城而过,继续北上赶路。

思由未已,忽听前面山林中有人高喝:呔!兀那汉子,休要再往前行。你须知道,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若打此处过,留下买路财。若是牙半个说不字,你来看,俺这宣花大斧,管杀不管埋!

话未落音,鸾铃响处飞出一骑,拦在当道。刘秀抬眼看时,见来人是个黑大汉,手中提一柄开山大斧,胯下乌骓马,恰似霸王再世,威风凛凛。

往林中看时,见里面影影绰绰,不知还有多少人马。

刘秀将坐骑勒后数步,问道:好汉!你是绿林,平林,新市,或是舂陵?

大汉:小倌!你说的这些,咱是半点不懂。闲话少说,还是将随身金银及乘坐马匹,留下来罢!

刘秀见其丝毫不知绿林之事,不由诧异。正在此时,只听对面林中有人哈哈大笑,鸾铃响处,十余骑战马驰出,顷刻已到近前。

其中一人叫道:刘文叔别来无恙?故人在此!

刘秀定睛看时,见来者正是旧日故交冯异,急下马相见,执手无语,热泪盈眶。

字幕:冯异,字公孙,父城人。

冯异:闻说文叔奉更始皇帝诏命,被封司隶校尉,欲往洛阳上任,则必从此路通过。恐我兄绕城而过,故于此等候三日,果然见着!

于是喝令诸人下马,欲待挨个引见。那个扮作劫道强盗者哈哈大笑,自报家门。

强盗:俺名叫铫期,字次况,早闻贤兄大名,开个顽笑,幸勿怪罪。

刘秀:既是自家兄弟,有何怪罪!

冯异:以下诸位,分别名为叔寿、段建、左隆等,皆是父城同县豪杰。

刘秀大喜,与众人见礼已毕。

铫期挑大指赞道:某闻向日昆阳大战时,公率三千铁骑冲突于百万军中,兀自不信。今日见之,竟未被俺铫期吓倒,方信其实。

众人闻此,皆都大笑。冯异遂请刘秀入城,父老豪杰早已列队迎接,开门奉献牛酒,如迎天使上宾。

刘秀暗叹:有友如此,我大事成矣!

镜头闪回,叙述冯异由来。

刘縯起兵之时,冯异任新朝颍川郡掾,奉命监护五县,与父城县长苗萌据城抵抗舂陵子弟兵。至更始元年,刘玄被绿林拥立为帝,命刘秀率军由南阳攻取颍川,进攻父城。

刘秀未能攻克,屯兵于父城所属城巾车乡。冯异外出巡视属县,被汉军捕获。

冯异堂兄冯孝及同郡人丁綝、吕晏都在刘秀军中,共同保荐冯异,刘秀当即召见。

冯异道:老母现在城中。如能放我回城,愿将所监五城献上,以报将军恩德。

此话一出,冯孝等都觉过分,皆都看向主将。

哪知刘秀毫不犹豫,当即从之,便令给还枪马,放回父城。

冯异也不道谢,只一拱手,便即告辞,引领从人以归。回到父城,便力劝城守苗萌,一同投顺刘秀。苗萌同意,于是果将所管五县皆献予刘秀,并不食言。

刘秀得其厚报,亦不出言相谢,心感而已。

冯孝等人皆都惊异,相互议论道:彼二人大有古人之风,我等常人不及。

其后刘縯遇害,刘秀回还宛城,而冯异始终坚守父城,拒不投降更始政权,并先后击败更始诸将十余次围攻。此后刘秀又娶阴丽华为妻,就亲新野,冯异无有不知。

至此时新莽王朝灭亡,刘秀重被得以重用,命为司隶校尉,使筹建新都洛阳,冯异亦提前得知,由此引十数位同乡心腹兄弟,就城外林中迎接。

闪回结束。

刘秀随冯异进城,欢聚三日,因劝冯异:何不放弃父城小县,与弟同往洛阳?

冯异:蒙兄长不弃,弟敢不从命。

刘秀:既是如此,便命兄屈为行军主簿,若何?

冯异:荣幸之至。

刘秀:铫期诸兄,可皆暂为营中掾史,若何?

铫期等:敬诺!

众人于是收拾行囊,带领家丁仆役,随从刘秀到达洛阳。入城之后,刘秀便设司隶校尉府,复置下属官吏,成立幕府。乃陆续发布校尉府公文,通知地方官府,处理政事完全按照西汉旧制,有条不紊。

更始二年春,新都宫室营建已毕,刘秀奏请天子移驾洛阳。

刘玄闻奏大喜,即率百官及内宫家眷启行,不则一日,到达新都。

三辅官员派代表到洛阳迎接更始皇帝,拜于道傍。因见更始皇帝仪仗不整,麾下绿林诸军将领经过,并无像样冠带,而是皆用布巾包头,身穿女子衣裳,无不耻笑。

皇帝仪仗过后,司隶校尉刘秀引领自己下属诸将官员,缓缓行至。三辅诸官见到刘秀等人服饰,皆都喜悦万分,几乎不能自制。

众官不由望尘而拜,有些年长官员皆流泪道:“未料今日,能重见汉官威仪也!”

字幕:从此天下有识之士,皆都归心刘秀。

镜头转换,洛阳新都王城。

申屠建、李松等人闻说天子建都洛阳,恐刘秀反居自己之上,便从长安送来帝王乘舆冠冕,又派遣中黄门从官及宫女千余到至洛阳。

申李二人上疏密奏:长安乃汉室旧都,列祖列宗陵墓所在,实乃万世不易之基。今新莽覆灭,汉室复兴,臣等愿效全力,奉迎陛下复还旧都长安。

奏疏既上,二人复恐刘玄不从,李松又亲引五千军东来,迎出函谷关之东。

至此地步,更始帝虽然不喜长安,但因举国精锐大军,半数皆在申屠建及李松二人之手,知道违拗不得,只得准奏,自洛阳向西而进,意欲迁都长安。

车驾西行,刚离洛阳不远,只见前面尘头大起,原来是李松引军已至。

李松下马参驾,山呼万岁,也不与众臣见礼,随即上马,率军奉引銮驾,在前而行。

百官见此,齐都变色,无奈敢怒而不敢言,只得奉拥天子车驾,一路西进。不觉日出日落,旬日已过,兵过霸桥,已临长安城下。

申屠建早命大开城门,率引长安众臣远出迎驾。未料更始帝车驾刚入长安城门,御马突然惊奔,触撞在北宫铁柱门上,三匹马都被撞死。百官皆都大惊,急忙上前救驾。

刘玄自车中滚落而出,口中叫道:“景帝当初曾贬我祖至长沙,今亦不允我回归长安乎!早知如此,我便建都洛阳,不复西进,岂不是好?”

由是连哭带闹,非要复还洛阳。又命李松:卿可引领五千兵马,镇守长安;并留下先前所派中典门从官及宫女人等,朕与众卿自回洛阳。

李松怒道:“今百官皆已至此,岂因三马之死,而中道废此迁都大计者!”

刘玄见李松发怒,不敢违拗,由是只得进城,终于定都长安。

申屠建待天子车驾入城,自后跟来,闻说竟有三马撞死北宫怪事,不由奇道:“马惊触门,死一二匹可矣,焉有三马同时皆死者?”

李松瞠目结舌,无言可答。

更始帝虽然定都长安,但每每想起三马同死之事,心中屡屡不安。

数日过后,李松与棘阳人赵萌联名上书,向天子建议,所有参与平灭莽新叛逆功臣,都应当封王。

刘玄将奏书示与众臣,诏命众议。

诸位绿林好汉自是称快,惟有大司马朱鲔当廷争辩:“此事不可。当初高祖曾杀白马为盟,约定不是刘氏宗室,不能封王,勋臣之后无大功者不得封侯。今若复封诸王,恐天下不服,反致其乱。”

更始帝:大司马此议,最是恰当不过。

李松:何谓最是恰当?彼时汉朝初建之时,韩信、英布、彭越等,不亦曾封王耶!

更始帝闻此,不敢再说,于是下旨,先封宗室诸王,次及开国功臣。

传旨官:奉天子旨意,诏封太常将军刘祉为定陶王,丞相刘赐为宛王,刘庆为燕王,刘歙为元氏王,大将军刘嘉为汉中王,刘信为汝阴王。

被封诸王:臣等领旨谢恩!

传旨官:奉天子旨意,敕封定国上公王匡为比阳王,成国上公王凤为宜城王,大司马朱鲔为胶东王,卫尉大将军张卬为淮阳王,廷尉大将军王常为邓王,执金吾大将军廖湛为穰王,九卿将军申屠建为平氏王,尚书胡殷为随王,柱天大将军李通为西平王,五威中郎将李轶为舞阴王,水衡大将军成丹为襄邑王,大司空陈牧为阴平王,骠骑大将军宋佻为颍阴王,车骑大将军尹尊为郾王。

群臣诸将闻此,皆都欢喜万状,伏阙受封,山呼万岁。

大司马朱鲔固辞道:臣不是刘氏宗室,不敢违犯王制。

更始帝:诸王皆受,卿又何必固执如此?

朱鲔:臣闻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臣功微德薄,不敢与诸王并列。

刘玄无奈,于是改任朱鲔为左大司马,刘赐为前大司马,使与李轶、李通、王常等将镇抚关东。命李松为丞相,赵萌为右大司马,共同主持朝中内政。

字幕:右大司马赵萌,宛城人。更始帝刘玄早在苑城之时,便纳赵萌之女赵氏为夫人,很是宠爱,此时故将政事委托岳丈处理,使其能与诸位勋臣并列。

画外音:定都长安以后,更始帝以为莽新已灭,天下无事,便即将朝政尽托于李、赵二人,自己深处内宫不出,耽于享乐。

群臣有事上奏,更始帝常因醉酒不能接见,就命侍中坐在帷帐内,冒充自己答话。

诸将听出声音不对,出宫后皆都抱怨:今大事成败还不可知,陛下何放纵至此!

宠姬韩夫人嗜饮,每侍奉更始帝饮酒,见到常侍奏事,便即发怒,起身捶破书案。

韩夫人:皇上正在欢饮,贱奴何敢偏拣此时奏事?

由是常侍喏喏而退,便不敢再替群臣转奏。

国丈赵萌专权,作威作福,郎吏凡有直言赵萌放纵者,更始帝便拔剑相击。

赵萌仇恨侍中,命廷尉杀之,更始帝出面相救,赵萌竟不肯从。

由是李轶、朱鲔**于山东,王匡、张卬暴虐于三辅,朝廷所封官爵,都是商贩厨师之流,皆穿奇装异服,甚至穿着女子装饰,在路上相互嬉笑怒骂。

京城便有歌谣传唱讽刺: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

镜头转换,时有豫章人军帅将军李淑,上书讽谏。其书略云:

今贼寇初灭,王化未施,百官皆宜慎使职责。三公上应天宿,九卿下法河海,皆代天巡守者。陛下底定帝业,虽由下江、平林盛势,乃临时而发,天下既定,不可再用。亟宜改革制度,广揽天下英杰,按才授爵,以匡救国。今公卿无一不被官军霸占,尚书出身庸伍;亭长贼捕重用,以为辅佐治国大任。须知名器,圣人至重,今加于庸人,望其能裨益于万分,兴王化致理义,则谓缘木求鱼,入山采珠。海内见之,窥度汉室江山必矣。臣非因嫉憎,实为陛下惋惜。坏良材,损锦绣,实应慎虑者。望弃荒谬,以兴文王用人之德。

更始帝览奏大怒,令将李淑逮捕入狱。

自此关中离心,四方怨叛。诸将若是带兵出征,则各置亲信担任州牧郡守,使其征税供应军需。以至天下州郡交错,县官不知所从。

丞相刘赐进谏:新莽虽亡,天下未附;陛下宜招徕四方,使天下豪杰皆服王化。

更始帝:准奏。即派使节到各郡国,宣布诸郡国投降汉室者,可复其封爵官位。

圣旨既下,命右大司马派使出京。而赵萌所遣钦使,皆是贩夫走卒之辈,又多为李松、赵萌等人亲戚心腹,胸无点墨者。

钦使离京,韩鸿出场。

字幕:韩鸿,宛城人,右大司马李萌亲信,被派为上谷钦使。

韩鸿率团到达上谷,太守耿况亲出迎接,为表达归附汉室诚意,主动缴纳太守印信。韩鸿洋洋接受,但过一夜之后,并无发还之意。

上谷郡功曹寇恂与耿况交厚,又脾气暴燥,遂率兵拜访韩鸿,请求发还太守印信。

韩鸿:我乃皇帝使臣,即便不给,你欲威胁我乎?

寇恂:下官怎敢!只替天使思虑不周而感惋惜也。

韩鸿:有何惋惜?

寇恂:今天下初定,阁下代表皇帝驾临,各郡国无不伸颈洗耳,恭听天音。今阁下才到上谷,便自毁信誉,则以何再对别国发号施令?

韩鸿闻此,闭目不答。

寇恂大声呵斥韩鸿左右随从:你等何不便以天使名义,召唤太守前来?

韩鸿随从见主公不置可否,又见寇恂手按剑柄,须发皆乍,只得手持天使印信出府,去召太守。不到一刻,耿况跟随天使随从来到,与韩鸿见礼。

寇恂二话不说,自韩鸿随从手里复夺太守印信,交给耿况。

韩鸿无可奈何,只好以皇帝名义下诏,封敕耿况为上谷太守。

耿况受命谢恩,与寇恂一同告辞而出。

耿、寇二人走后,韩鸿独坐营舍,闷闷不乐。正在这时,门军持名帖入报。

门军:启禀主公,现有南阳故吏彭宠、吴汉,前来求见,今在门外。

韩鸿:既是南阳同乡,着他二人入见。

门军应诺,退身而出。未过片时,自府外引入二人,到至厅堂门前。

字幕:彭宠,字伯通,南阳郡宛县人,出身官宦之家。其父彭宏,在汉哀帝时任渔阳太守,因不肯依附王莽,与何武、鲍宣一起被王莽杀害。

字幕:吴汉,字子颜,南阳郡宛县人,出身寒微,起家亭长,因门下宾客犯法,逃到渔阳郡,以贩马为业。因善结交官府,后在县中谋得亭长微职,重操旧业。

镜头闪回,十余年前,南阳郡。

彭宠少年之时,在南阳郡做郡吏。王莽招募四方优异之士,彭宠由于才能卓越,被郡守推荐到长安,做到大司空士。

地皇三年四月,彭宠随主将大司空王邑去宛城平叛,围剿舂陵军。昆阳之战惨败,彭宠复随王邑逃到洛阳。

惊魂未定之际,彭宠忽闻自己胞弟也在更始汉军之中。由是心惊胆战,恐遭受连累,遂逃出洛阳,到渔阳郡寻找父亲彭宏旧部,以求暂时安身。

后遇同乡吴汉,二人结交为友,甚为相得。

因闻更始帝刘玄迁都长安,遣韩鸿为使到北方各地招降,彭宠便来找吴汉商议。

彭宠:今新莽已灭,天下无主。我闻更始帝刘玄乃高祖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故汉正统苗裔,必得天下。今以南阳同郡韩鸿为使,巡视河北,我等何不前往投之?

吴汉:我兄所言甚是,弟惟兄马首是瞻。

闪回结束,钦使行辕。

彭、吴二人一起登堂,来见韩鸿,施礼已毕。

韩鸿还礼赐座,命人献茶。茶罢搁盏,便开口问道:二位壮士何来,有何见教?

彭宠:在下彭宠,此为吴汉,皆是大人同乡,南阳宛城人氏。少年之时,皆在故乡为吏,因遭新莽之乱,避难于此。今闻大人前来招降,情愿归附大人,为马前小卒。

韩鸿:未料在此边北之地,竟遇同乡闾人,实为人生大幸事也。我在南阳之时,亦早闻彭宠、吴汉大名,今日相见,足慰平生。

彭宠:我兄弟二人不才,岂敢当大人如此夸奖!

韩鸿:则你二人,可愿受我更始皇帝陛下任命?

彭宠、吴汉:报效汉室,心甘情愿!

韩鸿:既是如此,我便以天子符节,敕封你二人官职。任命彭宠为偏将军,行渔阳太守事;吴汉为渔阳郡安乐县令,以为彭宠属下。

彭宠、吴汉:臣领旨谢恩!

二人得官大喜,就此拜别天使,领职上任,前往署理渔阳。

彭宠到任之后,积极整饬武备,抚慰军民,渔阳郡很快安定。

韩鸿巡视一遭,胡乱敕封了一些太守、刺史、县令,就此回京复命。

更始帝刘玄闻说河北平定,不由大喜,复又派人前往山东,去说降赤眉军。

镜头转换,齐鲁大地。

画外音:樊崇率其赤眉军众,自无盐大捷,杀死廉丹,赶跑王匡,消灭官军十多万人,就此声震山东。此后挥师南下,连攻彭城、沛郡、汝南、陈留等地,连战连捷。又东下鲁城曲阜,向西攻破濮阳。前后转战五年,消灭莽新在齐鲁诸郡主力,割据山东。

更始帝使节到至赤眉军大营,与樊崇相见,宣谕更始皇帝劝降诏旨。

樊崇:如此说来,更始皇帝如今驾坐长安,汉朝复兴耶?

天使:正是。今中原以至关中,连河北诸郡亦皆归附汉室。未知将军将欲如何自处?

樊崇:我本大汉子民,揭竿起兵,是为反莽新暴政。今大汉复兴,情愿归附。

天使:将军见识高远,顺天应人,真丈夫也。既如此,何不随我入都朝见天子?

樊崇:诺。今容敬备菲酌,来日即行。

一夜无话。次晨一早,樊崇便即安顿部众,亲率部将二十余人,随同天子使节,来到长安见驾。于路征尘漫漫,江山如画,自不必多说,只旬日之间,已到长安。

刘玄闻说樊崇来降,喜不自胜,于是宣上金殿,不论高低,只将赤眉军诸将都封为列侯,但并无采邑,皆是虚位,每人赐授一颗玺印而已。

樊崇等人见此大失所望,于是不在长安久居,复又逃回山东,自此不听更始诏命。

当时又有庐江连率颍川人李宪,亦不服更始帝召唤,据守本郡,自称淮南王。

汉梁王刘立之子刘永到长安朝见,刘玄再封刘永为梁王,王府设在睢阳。

自此以后,赤眉军在山东发展迅速、声势日益壮大,与河北毗邻;

又有河北三王、铜马、尤来、隗嚣、公孙述等,皆怀割据之心。

由是当时新莽王朝虽然覆灭,但黄河以北各州郡都持观望,未曾归附。

消息传到长安,更始帝刘玄闻报大惊,便就议于众臣,欲再派亲信大将巡行河北,招降各郡国,命群臣推荐出使巡抚人选。

丞相刘赐出班上奏:臣在宛城之时,便闻童谣传唱:“得不得,在河北。”是说河北重地,非宗亲重臣不可轻任也。

刘玄:依卿之见,当委派何人前往?

刘赐:臣观南阳刘姓宗族子弟中,只有武信侯刘秀可以胜任。请陛下委以河北之重,则必有以报君,使河北诸郡复归朝廷所有。

刘玄:丞相之议,诸卿以为如何?

大司马朱鲔闻言,立即出班:臣以为此事决计不可。

刘赐:却是为何?

朱鲔:臣恐刘秀借此,一旦养成羽翼,则必报其兄被害之仇也。

刘玄闻之,也自疑惑,再问:既是如此,卿谓何人可担此重任?

朱鲔:臣未有合适人选,但刘秀决不可担此。

当日计议不果,只得不了了之。朝散之后,刘赐去而复回,求见更始皇帝,再以宗亲之情恳切规劝,并重申河北之重。

刘玄由此意决,于是不再经过众卿廷议,直接下旨授玺,任命刘秀代理大司马,持天子符节北渡黄河,镇抚慰问河北州郡,使其早日归附汉室。

刘秀领旨大喜,便带好友冯异,并十数个僚属,就此离京上路,渡河向北。

镜头闪回,离京前夜,刘秀府中。

刘秀:冯兄,今天子命我为代理大司马,前往经略河北,你道如何?

冯异:一言毕之,是撞破樊笼飞彩凤,顿开铁锁走蛟龙也!

刘秀:诚然。你我兄弟这一去呵,重开一片天地,另辟一道乾坤,再不复寄人篱下,看人眼色过日子也。

冯异:主公今虽持节在外,大权在握,也要结交朝中重臣,以为内应。

刘秀:兄言极是。未知结交何人为要?

冯异:莫若左丞相曹竟。

刘秀听从其议,乃趁夜亲往相府拜见曹竟,厚结纳之。从此刘秀虽然远离朝廷,但京中之事,有丞相刘赐及左相曹竟暗通信息,无不尽知。

闪回结束,河北冀州大地。

画外音:大司马刘秀率部到达黄河以北,便即着手开展招抚工作。所经郡县,公正认真考察官吏政绩,根据能力大小任用罢免,公平审理诉讼刑狱,废除王莽此前所行残酷政令,恢复汉朝官名制度。官民无不喜悦,争先恐后地赍持牛酒迎接慰劳,刘秀一律不受。只数月之内,河北南部诸郡人心皆附,时至秋末,到达邺城。

忽一日,刘秀正与冯异在衙中理事,讨论军情。忽门军入报:禀大司马,外面有一位先生求见,自称是将军故人,只说姓邓,将军便知。

刘秀又惊又喜,对冯异说道:此必是邓仲华也。

二人趋步迎出,见门外一人牵马而立,风尘仆仆,正是南阳邓禹。

字幕: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少年时在长安从师学习,与刘秀同窗,较诸师友皆都亲近。数年后回家隐居,到汉兵起事,更始帝即位,南阳豪杰多举荐邓禹,更始帝屡次相聘,邓禹不肯相从。后闻刘秀奉命持节安定河北,邓禹就驱马北渡黄河,追到邺县。

刘秀惊问:仲华先生向来雍容大度,今何至于如此狼狈?

邓禹笑道:故人相见,欲在门外立谈乎?

刘秀大悟,急命仆接过马匹,牵入后院饮喂,一面延请来人入内,方与见礼,介绍冯异与邓禹相见。二人互道久仰,叙礼入座,侍者献茶。

邓禹这才回答刘秀适才在府门外问话:某闻大司马来至河北,乃执鞭驱马追赶,直到邺城才追到,故此风尘仆仆,从容不得矣。

刘秀玩笑道:今我有权在手,可以任意封爵任官,先生追随前来,莫非欲入仕途乎?

邓禹答道:非也。只愿阁下威加四海,能尽尺寸之力,以图名载青史而已。

刘秀闻言其话中有话,笑将起来,遂命摆酒,邀入内室相谈。

刘秀:邓兄千里追来,必有以教我。

邓禹:王莽虽灭,山东未定,赤眉及青犊人马数以万计。刘玄庸材,又不亲理政事,部将都是庸碌之辈,靠机运占据高位,志在于发财,争弄权势,早晚自娱而已。以不才观之,古圣王兴起,不外乎天时人事。刘玄即位之后,天象变异兴起;以人事论之,帝王大业,非其所能胜任,土崩瓦解之势,已经可见。阁下虽立辅佐大功,但恐不得其信,终无成就。公具盛德,向为天下敬佩。无论军政,纪律严肃,赏罚公信。当今之计,不如招揽英雄,务求民心,创高祖当年功业,拯救万民。以阁下远虑,天下不难统一也。

刘秀闻而大悦,因命邓禹在营中下榻,与冯异等日夜磋商。此后每次任命派出将领,多征求邓禹意见,邓禹对诸将判断,都与职务才能相称。

刘秀自从兄长刘縯被杀,每逢独居,总不吃酒肉,枕席每有悲泣泪痕。

冯异进言:更始帝政令混乱,百姓无所依附。俗语云“饥者易饱”,今阁下得以便宜行事,独制河北,应分别派遣官属,巡行郡县,传播善政恩德,就此割据,以待天时。

刘秀采纳其议,于是派官巡行河北诸郡县,延揽各方人才。

正在此时,门军入报:禀大司马,外有舞阳王麾下骑都尉耿纯求见。

刘秀:快请进来!

镜头闪回,钜鹿郡衙外,耿纯登场。

字幕:耿纯,字伯山,钜鹿郡宋子县人,莽新朝济平尹耿艾之子。早年就学于长安,授官为纳言士。王莽败亡后,更始帝使舞阳王李轶向各郡国招降,耿艾投降玄汉。其后李轶兄弟掌权,独断行于一方,门下宾客极众。

耿纯前来求见李轶,看门人多方为难,不得通报。耿纯贿以金银,许久才得入见。

李轶:壮士何人,自何而来?

耿纯:某乃本郡人氏,姓耿名纯。

李轶:是何出身?

耿纯:白身。但家父耿艾,向为大王招附,现任济南知府。

李轶:卿今来此,所为何事?

耿纯:来向大王进言献策。

李轶:所进何言,所献何策?

耿纯:立身之言,保命之策。

李轶:咄!本王位在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开府建衙,何说立身保命之语!

耿纯:诚然如是,危乎殆哉。大王以龙虎之姿,遭逢风云际会,迅速崛起,一月之间兄弟称王,但士民不知德行,功劳不宣。恩宠与官位暴兴,智者所忌也。兢兢业业警惕自持,尚恐不得善果,况暴发而自足,而望成功耶?

李轶闻而奇之,温言说道:本王知你耿氏乃为钜鹿大姓,可愿为天子所用?

耿纯:臣今冒死来拜,便是为投附大王麾下。

李轶:既是如此,某就以天子诏命,拜卿为骑都尉,为我安集赵郡之众。

耿纯:敬诺,臣谢大王恩典。

闪回结束,邯郸府衙。耿纯闻说刘秀巡抚河北来至邯郸,即以下属之礼前往谒见。

刘秀以礼相待,宾主相谈甚欢。

言谈之间,耿纯见刘秀官属气象不凡,统帅军队法度又与众不同,心中暗道:此人日后必成大事,绝非李轶兄弟所能相比者。

于是告辞,其后主动向刘秀贡献马匹及缣帛数百匹,深相结纳。(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