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八十集 讨逆复燕

华夏真相集 第八十集 讨逆复燕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7 20:12:46 来源:笔趣阁

陈轸下山,初仕齐国。

楚国令尹昭阳率军伐魏,连破八城,进而攻打齐国。兵锋所向,魏、齐皆都不敌,两国君臣皆惊。便在此时,陈轸自请为使,往说昭阳退军。

齐宣王半信半疑,姑使其前往一试。

陈轸遂至楚营,来见令尹昭阳,贺其战胜魏军。

昭阳:齐与魏结盟,我今胜魏,卿有何可贺?

陈轸:譬如旧君驾崩,新君即位,先贺后吊,礼之常也。

昭阳:我既获胜,又有何可吊?

陈轸:依楚国之法,覆军杀将之功,官爵何也?

昭阳: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

陈轸:贵于此者何也?

昭阳:唯令尹耳。

陈轸:令尹贵矣!则若遇征伐,楚王非置两令尹不可也。

昭阳:卿此言何意?

陈轸:公不闻乎?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乃左手持卮,右手画曰:“吾能为之足。”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昭阳:此言又是何意?

陈轸:今明公相楚攻魏,破军杀将,并得八城,又移兵攻齐。是为名居足矣,官爵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昭阳听闻陈轸“画蛇添足”高论,沉思片刻,深以为然,解军而去,齐国由此得安。

此事之后未久,陈轸见在齐国不得重用,遂去齐至秦,西投秦惠文王,得与师兄张仪同事。未料张仪深忌陈轸之才,便向秦王献谄,奏说陈轸欲背秦投楚。

秦惠文王信之,立刻找来陈轸,问其可有此事。

陈轸一口承认:臣欲弃秦投楚,其实不仅张仪知道,并秦国路人皆知也。

秦王由怒而奇:此为何故?

陈轸答道:容臣说之,大王便明其中缘故。昔伍子胥忠于吴,天下皆知,诸侯皆望得此忠臣;曾参奉母至孝,天下皆知,人之父母皆望得此孝子。倘陈轸不忠于秦,楚王岂欲得我为臣?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陈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故此臣欲投楚,非但我师兄张仪知之,并秦国路人皆知也。

秦王闻而释然,笑道:是我听信谄言,错怪贤卿。

于是便欲重用陈轸,而不责备张仪,且拜其为相。

陈轸见此,惟恐造成同门相残,于是终于奔楚。

楚王见陈轸自秦国来投,以为间谍,故不予以重用,反命其出使秦国,以观其行。

陈轸回至秦国,秦王便问:卿离我而去,可曾思念寡人相待之恩?

陈轸答道:大王曾闻越人庄舄乎?因在楚国为官,楚王不知其是否思念越国,问于众官。便有人进言道:“此事易为判断也。庄舄此时正在患疾,王可使人前往探视。病人最易泄露思念之情,只闻其所云,是楚言或是越语,便可知其心念何国也。”楚王称善,遂遣使往探,庄舄所言果是越语。臣虽被师兄赶到楚国,可依然口操秦语;则思君之情,尚何疑哉!

秦王闻而大喜,遂不计陈轸背秦投楚之过,并向其问计:今韩、魏两国交攻,将近一年。寡人欲出兵以劝,奈文武意见不一。若依卿计,则当如何?

陈轸答道:大王未闻卞庄子刺虎之事乎?卞庄欲杀二虎,馆竖子劝曰:“今二虎争食一牛,必一死一伤。彼时只杀伤虎,则得杀二虎之名,岂不妙哉?”卞庄子依其计行之,人果云其一人能杀二虎。今韩魏相争,不亦似此二虎乎?

秦王称善,待韩魏两败俱伤然后出兵,果然大获全胜。

陈轸出使秦国,事毕归楚,因无害于楚,便得楚王重用。

秦国因出兵攻韩,大败韩军于浊泽,俘其二将。韩大夫公仲遂向韩王献计:大王可一面遣使向楚国求救,一面以五城为饵,使秦国南伐楚国,此谓移祸江南之计也。

韩王从之,于是分遣使节,说于楚、秦二王。楚王见韩国求救,议于众臣。

陈轸进言:此移祸江南之计也。我可将计就计,当即告示全国,调兵遣将,扬言救韩;并遣使者赍礼前往韩国慰抚,以阻止秦、韩合兵攻我,此缓兵之计也。

楚王喜而从之。韩王果然中计,听信楚国将要发兵救援韩国,便派人与秦国断交宣战。于是秦、韩复又大战,韩国再败。楚国坐山观虎斗,陈轸计策运用成功。

周慎靓王五年,巴、蜀二国相攻,都向秦国告急求救。

秦王欲助巴伐蜀,但顾虑道路险远,又恐韩国蹑足己后,故而犹豫不决。时有大将司马错,少梁人氏,亦是鬼谷门纵横派门徒。于是向秦王进言,自请为将,出兵伐蜀。

师兄张仪不从,说道:何必舍近以求远?不如征讨韩国。

秦惠王道:请道其详。

张仪:若依臣之见,秦国当亲魏善楚,去除两面后顾之忧,然后下兵三川,攻取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则据其九鼎,索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乃王霸之业。且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与周室者,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师兄之言不然。臣闻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我秦国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蜀乃西僻之国,而居戎翟之长,今有桀纣之乱,我趁机攻之,如使豺狼以逐群羊也。

张仪:若使不胜,一旦倾军丧师,则其奈何?

司马错:我若得蜀,足以广国;取其财资,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若攻韩,劫持天子,先得恶名,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

秦惠王:何谓乎其危?

司马错: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其危,故不如伐蜀也。

秦王赞道:卿言甚言。

乃从司马错之计,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贬迁蜀王,降其封号为侯;以蜀地为秦郡县,并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国更加富庶强盛,由此威压诸侯。

公元前315年,周慎靓王在位六年驾崩,其子姬延即位,是为周赧王。

是年秦国攻夺韩国石章,韩国向秦国求和请成,并遣太子韩苍到秦国为质子。

秦国复向西北,夺取义渠二十五城,使后方阵营大为稳定。

秦惠王:善之善哉,司马错之计也。我今欲东征韩国,未知可否?

司马错:今巴蜀已均为秦国所有,更下义渠二十五城,再无后顾之忧。则或顺江而下,直袭荆楚;又或东出,以征五国。秦统**,有何不可?

张仪闻此,面现惭愧之色。

镜头转换,按下秦国,复说燕齐。

燕国易王哙在位,崇信儒家禅让学说。苏秦之弟苏代时留燕国,与国相子之结为儿女姻亲;客卿鹿毛寿亦附子之门下,便即一齐鼓动易王,使罢废太子姬平,禅位于国相子之。

燕王哙乐而从之,便即禅位国相,自己北面称臣,出居别宫。复将国内俸三百石以上官印收回,以便使子之重新任命各级官员,从而行使国王权力。

将军市被不服,率本部军马攻打子之,激战十余日,死伤数万之众;胜负未分,又转攻太子姬平。

子之由此抓住把柄,便以平叛为由,聚集举国兵力,一战击溃叛军,擒杀市被。然后下令通缉叛党,捉拿太子。姬平微服逃往无终山,庶弟公子姬职流亡韩国。

燕国内乱长达数月之久,死者数万,由此众人恫恐,百姓离志。

齐宣王闻说燕国大乱,便欲趁火打劫,因而问计于群臣。

客卿孟轲进言:今讨燕国,是武王伐纣之机,不可失也。

众将欲借此机建功,皆都附和孟子。

齐王听从众议,遂派人前往无终山,寻到燕太子姬平,接来齐都临淄,对其说道:我闻太子正义,齐国虽小,不足以为辅翼,亦愿听从太子差遣,讨逆复燕。

太子姬平闻此大喜,当即应允。齐宣王遂命匡章为将,率领五都之军,连同边境士卒,共起兵十万,由渤海进兵,北伐燕国。

匡章出兵,凡五十日,兵不留行,长驱而入,直达燕都。

燕人因恨子之入骨,士兵不战而降,百姓箪食壶浆,城门大开,以迎齐师。燕军见齐兵众盛,皆耸惧奔窜;惟子之自恃其勇,与鹿毛寿率兵拒战于大衢。

战未数合,燕军兵士渐散,鹿毛寿战死,子之身负重伤,力竭被擒。燕易王哙闻而哀叹,自缢于别宫。苏代煞是机灵,单车奔周,逃回故乡。

匡章既占燕都,捣毁燕王宗庙,掠夺燕国重器,尽收燕府财宝,将子之押赴临淄。燕地由此大半属齐,匡章留屯燕都。

中山君见猎心喜,乘机发兵,攻占燕国城池数十座。

燕相子之被押至临淄,听候齐王发落。齐宣王便当众臣及诸侯来使之面,亲自历数子之诸项罪状,下令凌迟处死,以其肉为醢,遍赐群臣食之。

齐宣王既杀子之,便问孟子:伐燕之时,众卿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然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回答: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宣王又问:若取燕国,则诸侯必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答道: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燕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故此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宣王又问:如之奈何?

孟子答: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齐宣王闻而不悦,因此不听。未料便因齐王迟疑,赵国却已出手动作,轻取胜利果实。

赵国早欲吞并中山,袪除此一心腹大患,故而不愿燕国破灭,使中山就此坐大。遂将公子职请到赵国,立为燕王,并派上将乐池率军送归。

燕太子姬平自然不从,即对姬职发起进攻,不许其入境。易王哙夫人欲使亲生之子姬职为王,便亲自修书遣使,向父亲秦惠文王赢驷求援,请求发兵,以击姬平。

秦惠文王既得女儿亲笔书信,更欲趁此控制燕国,于是联合魏国,齐向燕国进攻。经过激战,燕太子姬平兵败被杀,齐军亦被秦魏联军驱出燕境。

姬职遂在秦军护送下至国,在有易城就任王位,是为燕昭王,亦称燕昭襄王。由是燕国复国,秦、燕结为联盟。自此以后,有易城便被称为燕下都。

昭王姬职继位,传檄燕都,告以恢复之义。各邑已降齐者,见到燕王檄文,皆又叛齐,复为燕守。匡章不能禁止,恐被秦、燕联军围剿,只得班师回齐。

燕昭王还于旧都,前以郭槐为相,修理宗庙,志复齐仇,卑身厚币,以招来贤士。

招贤榜文贴出多日,无人前来应聘。燕昭王大慌,遂召国相郭槐商议。

燕昭王:先王之耻,孤早夜在心。若得贤士可与共图齐国者,孤愿以身事之,绝无虚言。然悬榜多日,无人应征,奈何?惟先生为孤择其能人。

郭隗:臣闻古之人君,有以千金使涓人求千里之马者。途遇死马,旁人环而叹息曰:“此马生时日行千里,今死可惜。”涓人乃以五百金买其马骨,囊负而归。不期年,得千里之马来投者三匹。今王欲致天下贤士,便请以隗为马骨;则贤于隗者,谁不求价而至哉?

燕昭王信以为然,特为郭隗修筑宫室,亲执弟子之礼,北面听教。复于易水之旁筑起高台,积金于上,以奉四方贤士,名曰招贤台,亦叫黄金台。于是燕王好士之名,传布远近。

期年之内,四方贤士云集,接踵而至。剧辛自赵,苏代自周,邹衍自齐,屈景自卫,皆至燕都。燕昭王大喜,皆都拜为客卿,与谋国事。由是出兵,大破东胡,迁都蓟城。

周赧王二年,戊申,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楚怀王十六年。

秦将右更疾率军讨伐赵国,攻占蔺地,俘虏赵将庄豹。秦惠文王异母弟樗里子足智多谋,人称智囊,不断统兵作战,拔城虏将,屡建战功,由此被封为严君。

屈原因变法触及贵族利益,被上官大夫诬陷,先被罢黜左徒官职,迁为三闾大夫,此年被流放汉北地区。在流放期间,撰写《抽思》歌剧,以期能借此感化怀王。

秦惠文王欲攻打齐国,但虑齐、楚两国结盟,便派张仪为使,前往楚国游说楚怀王,以破其合纵联盟。楚怀王深知张仪之能,待以上宾之礼,升殿召见,虚心求教。

怀王:先生至于僻邑,必有指教?

张仪:大王若能听臣,就请绝交齐国。秦王愿献商於六百里以为王寿,并使秦女为王侍妾,秦、楚之间娶妇嫁女,永为兄弟之国。则北可弱齐,秦国亦得其利,此为上策。

楚怀王闻言,喜而允之。

诸臣闻讯来贺,唯独陈轸不喜,力谏休要轻信张仪。

怀王:楚国不费一兵一卒,即得秦国六百里,满朝皆贺,唯独卿阻,何也?

陈轸:以臣看来,商於之地非但不能得,反使秦、齐联合,共伐楚国。秦国之对楚如此恭敬,只因齐楚联盟故耳。今大王若因商於六百里而绝齐,则必陷于孤立无援之局。秦国又何爱孤立无援之楚,而割商於之地哉?张仪回秦,定弃此诺。若向北绝齐,以招来西边秦患,韩魏之军又定会趁火打劫,共伐楚国。

怀王:若依卿计,当如之何?

陈轸:依臣之计,不如与齐国表面断交,暗中合作;并派人跟随张仪至秦,以讨商於。秦国割地之后,再与齐国断交不迟。若秦背约,则对楚国亦无伤害。

怀王:先生如此多疑,何能成就大事?且请休矣,但等我得其商於可也。

陈轸见怀王不听良言,只得叹息而出。

于是楚国遣使绝齐,废除盟约。怀王并将楚国相印授给张仪,馈赠大量财物,使人随同张仪至秦,接收商於之地。

张仪回到秦国,临入都门时假作失足,跌下车来受伤,一连三月不朝。楚使由此不得面见秦王,只能在馆驿呆等,并遣从人还报国君。

楚怀王闻此,反自作聪明道:此必是张仪怪我,绝齐不深也。

遂遣使去往宋国,借宋国符节至齐,当面辱骂齐王不休。齐宣王大怒,抽剑斩断符节,断楚之盟,转与秦国结交。

秦、齐结盟建交之日,张仪足疾便愈,便在相府中召见楚使,言道:我今话符前盟,将秦王所赐封邑六里以献楚王,与其为寿。

楚使惊道:我奉楚王命令,来接收商於之地六百里,从未闻六里之地也。

张仪怒道:岂有此理,好大口气!世间岂有以六百里沃土,献予他人为寿者?

楚使还要争辩,张仪不答,令人驱出。至此万般无奈,明知上当受骗,只得返回楚国,以张仪之语转告国君。楚怀王大怒,遂命立即兴兵,攻打秦国。

秦、齐两国联手抗楚,一战而胜。秦军夺取丹阳、汉中之地,并置汉中为郡。楚国再战再败,八万甲士被杀,列侯、执圭等七十余名官员被俘。

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

韩、魏等见楚国危困,趁机袭击楚国,直达邓城。楚军回救,并割让两座城池,以向秦国求和。韩、魏见楚师回援,于是撤军。

楚怀王痛定思痛,甚觉无颜面对陈轸,只得重新启用屈原,出使齐国,再缔联盟。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秦国欲得黔中,遣使要挟楚国,说以武关以外土地交换。

楚怀王对秦使说道:不需交换土地,只求得到张仪,情愿献出黔中!

秦使还报,惠文王自然当作气话,沉吟不语。张仪闻此,主动请求前往楚国。

秦惠王:楚王恼恨先生背弃商於之诺,存心报复,先生何自寻死地耶?

张仪:秦强楚弱,楚王岂敢斩杀秦国之相?且臣与其大夫靳尚交厚,靳尚又得楚国夫人郑袖之宠,而楚王又全听郑袖,此行必无虞也。如杀我而得黔中,亦臣之愿。

秦王闻此,遂许张仪出使楚国。

楚怀王一见张仪,即命拿下,先行监禁,必要杀以泄愤。

楚大夫靳尚已得张仪重贿,遂入宫来见郑袖:夫人可知,将被大王鄙弃乎?

郑袖惊问:却是为何?

靳尚:秦王钟爱张仪,欲释其囚,将用上庸六县赂楚,并献美女以嫁楚王,舞伎以作陪嫁。秦国美女入楚,必受宠爱,夫人不被鄙弃而何?

郑袖:如此怎好?

靳尚:若使大王释放张仪,则秦女不必入楚矣。

郑袖深以为然。当夜楚怀王还于内宫,郑袖置酒相待,殷勤侍候。

怀王:爱妃今日举动,异于往日,却是为何?

郑袖:妾闻臣为其主,各自效力,则张仪何罪,被大王怒而囚之?

怀王:其先以诡计,绝我与齐国之盟;今又欲诈取我黔中,故必杀之。卿其休问。

郑袖:今黔中之地未交,秦王即派张仪来至,是尊重大王至极也。大王不回秦国之礼,却杀其使,秦王必怒而出兵攻楚,诸侯亦不以楚为然。大王必杀张仪,妾请许我母子移居江南,免被秦国欺凌屠戮!

楚怀王前思后想,信以为然,于是立命赦免张仪,厚待如昔。

张仪趁机劝道:若大王自今而后断其合纵,臣可立誓为证,奏请秦王不要大王黔中之地,更请秦、楚两国各派太子交质;并将秦国贵女入侍大王,永结兄弟邻邦。

楚怀王闻说可以不割黔中,便欲答应。

左徒屈原出班谏道:前次大王被张仪欺骗,今又弄舌搬口,是欺我楚国无人耶!请大王以鼎镬煮之,绝此纵横之士!

张仪听罢,冷笑不语。

楚怀王犹豫半晌,终究被眼前小利所趋,便道:若释张仪,可保黔中,此诚美事。孤已许秦王,今又背盟,是为不祥。

于是叱退屈原,最终答应张仪建议,背离当初合纵之约,转与秦国结盟。楚国身为纵长,竟带头盟秦,苏秦及公孙衍合纵之谋,至此便告瓦解。

张仪得意非凡,就此告别楚王,转赴韩国,游说韩宣惠王。其说辞略云:

韩国地势险恶,大王不附秦国,秦则占据宜阳,截断上党,再东取成皋、荥阳。如此鸿台之宫、桑林之苑,不属大王所有矣。植祸以求福报,计虑粗浅,与秦结怨,欲求国家不亡,未之闻也。为大王计,不如结秦。秦欲削楚,而韩为楚邻,削之易也。大王事秦攻楚,秦王必喜。攻楚以增韩土,又转移祸患,更取悦秦国。尚有何策,善于此者?

韩宣惠王甚以为然,听从其议,亦与秦国结盟。

张仪一举联楚盟韩,凯旋回秦,还奏秦王。

秦王大喜若狂,当众卿之面激赞道:鬼谷门下,果有移山倒海之能,身怀鬼神莫测之机。张相只需三寸不烂之舌,可胜十万之兵,能不信乎?

于是当场赐以五座城邑,并封张仪为武信君,使其东游,再去游说齐国。

此时齐宣王已薨,齐湣王在位。张仪奉命,遂单车往赴临淄,来说湣王。其辞曰:

天下至强,不过齐国。兴旺发达、富足安乐。然替大王谋划合纵者,都为目前之欢,不顾国之远利。今秦、楚两国为盟,韩献宜阳,魏献河外,赵拜秦王于渑池,割让河间。若大王不事秦国,则秦王必驱韩、魏攻齐之南;赵渡清河,直指博关、临菑,旵即墨不复为大王所有矣。战事起时,王即使欲事秦国,亦不可能。望大王仔细考虑,谨慎应之。

齐湣王道:齐国僻处东海,不曾闻远利之道。先生金玉良言,寡人焉敢不听!

便与秦国订立盟约。张仪离齐至赵,又说赵武灵王:

秦约齐、韩、魏军,将攻赵国。臣不敢隐瞒实情,且私为大王善计,莫如与秦王会于渑池,当面为约。臣则奏请我王,求其按兵不动,暂缓进兵。

赵武灵王允诺,张仪告辞而去,又至燕国,游说燕昭王道:大王最亲之国,莫过于赵。赵襄子凶暴乖张,六亲不认,以大王聪智,尚谓赵国可亲乎?赵国两次围困燕都劫持大王,王割十城伏罪认错,此莫大耻辱也。今赵国已献河间事秦,大王若不事秦国,则秦国将发兵直下云中、九原,更驱赵国攻燕,则易水、长城,不再为大王所有矣。王其慎思!

燕昭王答道:寡人蛮夷之徒,身处荒远;敝国卿士虽皆大汉,亦如婴儿,言不足听。承蒙贵客教诲,我愿西面事秦,并献恒山五城。

张仪以其舌战之功,大获全胜,由是返秦。还未走到咸阳,便闻秦惠文王去世消息。

周赧王四年,秦惠文王薨逝,葬于咸阳北原,终年四十六岁,在位二十八年。

惠文王既薨,武王即位。张仪返秦,乃说秦武王道:臣为王计,一旦东方有变,我可多得诸侯割地。齐王因甚恶臣,臣愿乞此身以之大梁,则齐必伐梁。齐、梁交兵而不能骤解,大王便可趁间伐韩,就而东入三川,挟周天子,案其图籍,此王霸之业也。

秦武王许之,于是张仪解除秦国相职,前往大梁。魏王喜其来投,任为国相。

齐王果伐大梁,魏王大恐。张仪奏道:大王勿以为患,臣请令齐罢兵。

乃使舍人至楚,借楚使之口,往说齐王:张仪至梁,是与秦王同谋,欲齐、梁相攻,而秦取三川。今大王以疲罢之兵而伐兴盛之国,以使秦王愈加信任张仪,中其计也。

齐王大悟,乃解兵还师。张仪相魏一岁有余,病卒于大梁,落得寿终正寝。

孟子闻此,论其鬼谷门诸弟子曰: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秦王闻说张仪之死,悲不能胜,乃设坛遥祭,为其辍朝三日。

蜀侯辉及辅相陈庄谋反,秦武王使甘茂为将,率兵伐蜀,平灭叛乱,诛杀陈庄。

甘茂出于姬姓甘氏,下蔡人。曾学习诸子百家学说,又拜张仪为师,学习鬼谷兵法。此番平定蜀地,秦武王便命甘茂为左相,樗里子为右相,分掌军政大权。

秦武王对甘茂说道:寡人有愿,欲乘帷幔之车,过三川以望周都,死且瞑目。

甘茂:臣请为大王了此心愿。

秦武王:卿如何助我了此心愿?

甘茂:臣请与魏国相约攻韩,以此打开东向通道。则大王朝周之愿,必可达成!

秦武王遂应其请,派甘茂与魏王联手,带兵攻打宜阳。激战半年,斩首六万,拿下宜阳,韩襄王派国相公仲侈到秦国讲和。甘茂由是一战成名,时谓战国名将。

韩国既降,东向洛阳之途畅通,秦武王果然达成心愿,由此带兵朝周,借机炫耀秦国实力。周王赐以胙肉,封秦为诸侯之伯。秦武王得意忘形,辞王下殿,来至午门之外,游目四顾,忽然瞥见九只千斤大鼎,横排一溜,巍峨壮观。

秦武王:此为何物,如此庞大?

侍臣:禹之九鼎也,以象天下九州。

秦武王:各有多重?

侍臣:以豫州之鼎最重,近二千斤;余者八州之鼎,各重千斤。

秦武王:我秦国位属雍州,且待寡人将其搬回,以镇秦都,有何不可?

侍臣:是须八名力士,方可抬起;若搬运上船,跋山涉水,实不能也。

秦武王:千斤之鼎,何需八人扛抬?只我一人,便可将其抱回也。

众人听罢,以为戏言,齐都哄笑不止。秦武王见众人不信,不由大怒,于是激发野性,大步上前,来至雍州之鼎前面,绕行三匝,查看落手之处。

侍臣:大王不可,恐触天神之怒。

秦武王兴致正高,哪去理他?于是蹲步下腰,运起平生之力,吐气开声,两手将鼎环抱,往上托举。只听嘎嘎连声,那巨鼎四足离地,被秦武王慢慢托至胸腹。

此时周王已步出大殿,立在廊下,望见此景,及众卿无不大骇。

秦武王感觉其鼎沉重,正待放下,忽觉众人眼神有异,顺其目光看去,见周天子与众卿立于廊下,正自发呆。武王为在天子面前显示自己神力,将牙一咬,突然发力,往上挺举。

只听咔嚓一声,腰带已然崩断,巨鼎随之落地。

同时复听一声惨叫,秦武王胫骨已被鼎足砸断,昏死过去。

众随从大惊,七手八脚,将秦武王抬至馆驿,当夜便即一命呜呼。

侍臣叹息,小声咕哝道:我说必触天神之怒,犹且不信;未料天神暴怒,报应恁快!

消息传至秦国,臣民大悲。武王无子,但有异母弟公子稷,时在燕国为质。

赵武灵王说秦王暴亡,以为天赐良机,急派代相赵固,带兵前赴燕国,将公子稷护送至秦,夺取王位,是为秦昭王。

秦昭王得以继位,自然对赵武灵王感激涕零,于是主动遣使赴赵,与之结为盟友。赵国由此消除来自西方强大军事压力,消除最大心腹之患。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二十年。

齐国孟尝君为相,与客卿苏秦共同策划合纵攻秦,谋与楚国联合;

秦昭王新立,母为楚人,楚怀王复与秦国结盟;

魏、韩两国又与齐国联合,向楚、秦发动合纵之战;

此后未久,又形成秦、赵、宋联盟,与齐、韩、魏对峙局势。于是东、西两方势均力敌,以齐、秦为首,双方都疲于争霸之战。燕国因齐军入侵,以致国力大衰。

赵武灵王以为良机难得,遂至边境九门,并遣大夫李疵,前往观察中山虚实。

李疵奉命前往,数日后回报赵王:中山可伐也。我不亟伐,将后于燕。

赵武灵王遂于信宫大会群臣,共商攻伐中山国大事。商议五日意决,遂发举国之兵北攻中山,势如破竹,直抵房子(今河北高邑)。

燕昭王闻报,亦乘机挥军南下,入侵中山。

中山国之师皆由胡人组成,个个英勇善战,且都乘轻骑快马,不以战车为阵。因而机动灵活,全力拼杀,大败赵军于房子;并乘胜追击,占领赵国鄗邑(今河北柏乡)。

其后又挥师北上,打败入侵燕军,杀死其统军大将。

赵武灵王不甘失败,前往代国,复向北行至无穷,西至黄河,登黄华山,以马鞭指画,对众卿道: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由是返国,谋画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下令,自即日起,君臣皆改穿胡服,并且亲着胡服登朝,楼缓、肥义从之。

然而众卿皆都不欲易服,公子成作为众卿之首,带头抵制,干脆称疾不朝。

赵王亲至公子成府宅,虚心下气劝道:家听于亲,国听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

公子成再拜稽首: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礼乐之所用,远方之所观赴,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大王熟图之也!

赵王: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更报中山之怨。而叔执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

公子成终被说服,由此听命,明日胡服而朝。赵武灵王大喜,于是始出胡服令,命全**民皆换胡服,放弃战车,转而习练骑射之术。

练习胡服骑射经年,赵武灵王率军再出,兵伐中山,抵达宁葭(今河北石家庄)。又向西攻取林胡,军锋抵达榆中(今内蒙古东胜),林胡王献马求和。为防止列国干预,赵王又派楼缓至秦,仇液至韩,王贲至楚,富丁至魏,赵爵至齐,进行外交。

二十一年,赵武灵王再以二十万之众,攻伐中山。命曰:

兵分二路。本王总领南路之军,分为三支,以赵袑统领右军,许钧统领左军,赵章统领中军,向中山国腹地出击;北路军由牛翦统率,皆为骑兵军团,赵希为先锋,统率胡、代兵马。又命赵与率小股骑兵,前往陉县,骚扰中山国后方。

一声令下,三军齐发。北路军牛翦先至,与中山胡师会战于曲阳,攻取丹丘、华阳与鸱之塞。赵武灵王总领南路军队,取鄗城、石邑、封龙、东垣。

中山国连战不胜,失去三分之一国土,迫于无奈,只好割让四邑求和。赵国因一时无法控制中山国腹地诸邑,应其求和之请,乃取四邑撤军。

三年之后,赵武灵王再伐中山,复获大胜;又二年,进攻中山国都灵寿,中山王?逃往齐国。又次年,攻取扶柳,中山国几乎被灭,中山王?死在齐国。(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