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四十一集 四处出击

华夏真相集 第四十一集 四处出击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16:01:46 来源:笔趣阁

长安未央宫中,新帝旧臣,改天换地。

王莽大集百官,接受孺子婴禅让。

再入汉高祖庙中,拜受帝号,更御王冠龙袍,即天子之位。

复回未央宫中登基,接受百官众卿朝贺,宣布改国号为新,自称新朝始祖。遂改长安为常安,称始建国元年。

画外音:在中国历史上,自从秦朝嬴政自称始皇帝以来,王莽就此开启通过符命禅让为帝先河。从安汉公至宰衡,再至假皇帝,直至登皇帝大位,共计八年,时年五十四岁。由是中国历朝,除贵族政变及平民革命之外,另开篡夺政权之例。

王莽登基称帝,颁布诏旨,令殿头官唱喝:自即日起,既然汉朝已灭,改原太皇太后王政君称号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毁汉元帝庙,改为“文母篹食堂”,又名长寿宫。

上封号已罢,新始祖王莽便于长寿宫设置盛宴,请姑母王政君移驾。

王政君无奈侍前往,抬头见元帝庙匾额已换成“长寿宫”,乃大惊失色,放声痛哭。

王莽不悦:开天辟地,大喜之日,姑母哭者何来?

王政君痛骂:此是汉家宗庙,皆有神灵存在。列祖列宗其犯何罪,让你毁掉!假设鬼神无知,修庙何用?如果有知,我原是刘家妃妾,怎能辱没先帝之庙,以为用食之地!

王莽闻言战栗,惧不能答,只得唯唯,入席就坐。

安座已毕,钟磬齐奏,水陆毕陈。众官接受新帝旨意,齐向文母太皇太后举酒称寿。

太皇太后手指王莽,咬牙切齿道:此人侮慢神灵,狂悖如此,岂能久得上天保祐!

众官闻此,皆都变色。偷窥王莽,见其惭愧无地,手足无措。

于是酒会草草了事,不欢而散。

王莽知道太皇太后怨恨自己,不敢得罪,常刻意讨好,王政君却愈加不快。

画外音:始建国五年二月初三,王政君逝世,年八十四岁。王莽命将姑母与汉元帝刘奭合葬渭陵,王政君平生之事叙罢,就此不提。

镜头转换,酒宴既散,王莽率领群臣返回皇宫,正式登基坐殿。

传旨官:始建国元年正月,新始祖建兴帝诏曰,册立宜春侯王咸之女为皇后。皇后曾生四男:长子王宇、次子王获,此前相继获罪自杀,三子王安荒忽不正,乃以四子王临为皇太子。王安封为新嘉辟王,王宇之子六人,皆封为公爵。

太子以及子孙王公:臣等领旨谢恩!

传旨官:建兴帝策命,封孺子刘婴为定安公,封以万户,地方百里;立汉祖宗之庙于其国,与周后并行汉朝正朔、服色;以孝平皇后为定安太后。改明光宫为定安馆,定安太后居之;以大鸿胪府为定安公第,置门卫使者监领。

孺子婴:臣领旨谢恩!

读策已毕,王莽离座下阶,亲执废帝孺子婴之手,流涕歔欷:昔周公摄位,终得复子明辟;今予独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

王莽丑态百出,哀叹良久,刘婴只作发呆之状,一语不答。中傅由是引领孺子婴下殿,北面称臣。百僚陪侍,莫不感慨万千。

于是朝拜新君完毕,王莽使人簇拥定安公下殿归府,并敕令定安公府仆从乃至乳母等人,皆不得与刘婴私语,更不得使其接触外人,日常只许在其宫中四壁之间活动而已。

画外音:自此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宫墙之内不知岁月。至孺子婴长大之后,不能辨别六畜,亦不知世间万物其名为何,便成呆傻之人。王莽复恐世人议论自己监禁禅位于己之恩公,待孺子婴稍长,便以长子王宇之女嫁其为妻。王莽为其自己声名,先逼杀二子,复将孙女嫁给傻子,为人凉薄如此。

安顿定安公已毕,建兴帝王莽又依哀章所上金匮中名单,封拜辅政大臣。

传旨官:奉天承运,建兴帝诏曰,任命太傅左辅、骠骑将军王舜为太师,封安新公;大司徒平晏为太傅,就新公;京兆尹刘歆为国师,嘉新公;哀章为国将,美新公。是为四辅,位列上公。命太保甄邯为大司马,承新公;王寻为大司徒,章新公;步兵将军王邑为大司空,隆新公。是为三公。命卫将军甄丰为更始将军,广新公;轻车将军孙建为立国将军,成新公;王兴为卫将军,奉新公;王盛为前将军,崇新公。是为四将。

被封众官依序叩拜:臣等谢主隆恩!

卫将军王兴原为城门令史,前将军王盛本是卖饼商贩,只依照金匮册中所谓符命,因其两人相貌符合卜相,故从平民提拔为大臣,一步登天。

因其二人不懂朝典,进退失仪,跌跌撞撞,朝中众臣无不掩口失笑。

金匮册中所书众人名字,因有些是凭空杜撰,朝中并无其人,于是便命在京师及近郊寻找符合姓名者,七长八短,皆都宣进宫来,皆都授任郎官。

于是朝堂上犹如集市,扰扰攘攘,乱马交枪。同日授任卿大夫、侍中、尚书官职者,共有数百人众。但凡刘姓宗族担任郡太守者,一律调任为谏大夫。又置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等官,位皆孤卿,下不置大夫;又贬刘汉诸侯王三十二人为公,王子侯一百八十一人为子,四夷称王者皆更为侯。

封罢众卿群臣,便始托古改制。

因谓“刘”字为卯金刀,为示除旧布新之意,王莽遂下诏旨,禁止臣民佩带钢卯饰品,亦不许使用金刀货币。于是罢错刀、契刀及五铢钱,更作一铢小钱,前大钱五十者为两,同时流通。为防止民间私铸钱,又禁令不准民间私藏铜炭。

始建国二年二月,开始实行盐、铁、酒专卖,官府铸钱,山泽收税,以及五均赊贷。此六种管制措施,称为五均六筦。

其法本为抑制豪强,利于百姓而立,原是一番美意。怎奈推行上述政策官员大多出身工商业主,其与地方豪富吏民狼狈为奸,操纵物价,强取百姓货物。又收税十分繁苛,至使中小工商业者乃至居民深受其害。五均六筦之制,反成对百姓暴政。

时隔未久,王莽再次诏令改变币制,更作金、银、龟、贝、钱、布之品,名曰“宝货”,共二十八种货币,称五物六名二十八品。

由于货币品类繁杂,比值极不合理,加以屡铸屡废,变更频繁,故民皆弃用,仍私下流通五铢钱。致使货币流通陷于停滞,一年后被迫废除。

由于币制混乱,民间盗铸钱者风起云涌,屡禁不止。王莽闻奏,乃重申严法,凡一家铸钱,五家坐之,没入为奴婢。由是上自诸侯、卿大夫,下至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于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涕泣于市道。

王莽谋篡之时,重赏献祥瑞符命者,至此新朝建立,举国吏民依然争相假作符命,进京纳献,皆望封侯。以致天下百姓见面,皆都出言相戏:你家独无天帝除书乎?

司命陈崇见此,遂上书奏道:民间皆争献符命祥瑞,不务正业,希图一步登天,陡然富贵。此开奸臣作福之路而乱天命,取乱之道,不可纵容,宜绝其源。

王莽此时既为皇帝,亦深厌此道,览奏颇以为然,于是下诏:准卿所奏。立使尚书大夫赵并,专门验治此案,凡发现有呈献假符者,皆命下狱。

于是争献符命之风,渐渐止息。

镜头闪回。当初甄丰、刘歆、王舜为王莽腹心,皆称符命以助王莽篡位成功。

甄丰本为大司空,资格地位不亚于王舜、刘歆,就连其子甄寻也被封为茂德侯,官居侍中,兼京兆大尹。到王莽分封功臣,依照金匮符命,只封甄丰为更始将军,与卖饼儿王盛平级,与王舜、刘歆等人相差甚远,甄丰父子由是不乐。

究其根源,实因甄丰生性刚强,平时常冒犯王莽,故此王莽便借符命排序,将甄丰贬谪。甄丰子甄寻欲娶王莽女汉平帝皇后为妻,以为王莽真相信符命,遂决定以此施计。

闪回结束。甄寻出于谨慎,先借别事试之,乃假造符命,说新室当仿效周公、召公旧例,在陕地设立二伯,甄丰为右伯,太傅平晏为左伯。

符命呈进,王莽不敢斥其为非,只得当即诏准,其实心中已然大怒,便起杀心。

甄寻见符命有效,以为果将天子哄住,就再接再厉,又写一篇符命。其内容略云:

汉平帝皇后,应为甄寻妻子。

符命呈入内宫,甄寻满心期望王莽见到上天符命,再次批准,将主下嫁过来,自己好为驸马都尉,就此成为皇亲国戚。

未料王莽见此符命,勃然大怒,当众叫骂:我女黄皇室主,乃是天下之母,怎能做甄寻妻子?此必假作符命,欺君之诡计也!

甄寻闻说天子发怒,这才知道弄巧成拙,恐被杀头,就取些金银,一溜烟逃出家门。

不到半日,果有吏卒包围甄府,声言奉旨抓捕甄寻。

甄丰尚还不知甄寻所犯何罪,等问明情况,直吓得魂飞天外,急忙四处寻找,欲绑子入朝,为自己免罪。偏偏这甄寻惧罪,藏匿甚秘,寻之不果。

朝使在前院等得不耐烦,屡次登入内堂逼迫,渐渐无礼。甄丰眼见无法对付,只好服毒自尽。朝使见甄丰已死,遂派人入府挨屋搜捕,终未找到甄寻,只得回去复命。

王莽听说甄丰自尽,不肯罢休,便下令通缉甄寻,并追究党羽。

廷尉及御史大夫闻风而动,数日内搜寻不果,只得具疏上奏:臣等遍查朝中勋贵子弟,得知国师刘歆之子侍中刘棻、长水校尉刘泳,刘歆门人骑都尉丁隆,大司空王邑弟左关将军王奇等,都是甄寻素日好友,往来交厚。故请逐个问讯,望乞允准。

王莽:准奏。无论何等皇亲贵戚,若有包庇,一旦查实,皆属同罪!

廷尉领旨,于是照方抓药,将上述人员一股脑儿擒入狱中,逐一审问。

刘棻等几人因甄寻在逃,无从对质,自然不肯承认。因此数人皆是重臣亲属,勋贵子弟,故此事件迅速蔓延发酵,以致朝野大哗,沸反盈天。

数日之后,甄寻被擒回京。

甄寻到案,闻说父亲因受自己连累而死,不由大恸。因不欲再牵累朋友,遂对自己所犯罪行供认不讳,并说假作符命之事,与刘棻等人并未通谋,毫无关系。

偏偏主审官吏已得天子暗示,有心除掉这些知道天子当初假造符命篡位知情者,便不听甄寻所说,继续严刑逼供,非将刘棻等人牵扯在内。

甄寻无力自保,刘棻等人更是百口莫辩,只得听天由命,都被定成死罪。不但如此,又有刘棻授业老师扬雄,也成此案嫌疑犯,遭到传讯。

镜头闪回,杨雄出场,叙其平生。

扬雄字子云,蜀郡郫县人,与司马相如同郡,庐江太守扬季五世孙。先人是有姬伯侨后代,食邑晋国扬城,并以此为氏。扬雄五世祖扬季官至庐江太守,因避仇迁居郫都。

从扬季到扬雄,五代只有一子单传,家族世代以耕种养蚕为业。

扬雄幼时好学,为人平易宽和,口吃不能快语,爱静默沉思。博览群书,无所不读。因无嗜欲,不逐富贵,不忧贫贱,家产不过十金,并无一石余粮,却处之安然。胸怀博大,非圣哲书不喜;不合己意,既富贵不为,最喜辞赋。

郡中时有名士严君平,本姓庄,名遵,崇尚老庄,隐居于唐昌镇西南十里横山。通读《老子》《庄子》《易经》等典籍,深入钻研周易数理,皆融会贯通,得真知灼见。蜀人称其知天文,认星象,善占卜,通玄学,博学多才,无所不通。

严君平在山上开办横山读书台,平日一边教课,一边整理著作。

扬雄闻其大名,便上山拜师,行跪拜之礼,奉师仪十条腊肉以献。

经过一番谈论,严君平对扬雄颇为满意,收其为徒,授业八年。严君平知足常乐,一生收徒无算,扬雄是乃众徒中之姣姣者也。

汉成帝时,经蜀人杨庄推荐,扬雄得以入朝为官,随侍天子。

扬雄曾与成帝前往甘泉宫,眼见依仗恢宏,供奉奢侈,便作《甘泉赋》,以讽刺天子铺张。又作《羽猎赋》,仍以劝谏为主题。

汉成帝喜其文才,非但不怒,反而封其为黄门郎,使与王莽、刘歆等同僚。扬雄又作《长杨赋》,继续对成帝铺张奢侈提出讽谏。

汉哀帝时,扬雄认为辞赋是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遂仿《论语》著作《法言》,又模仿《易经》以作《太玄》,提出以玄为宇宙万物根源学说。

有人见其妄撰经典,出言笑之,杨雄于是又作《解嘲》以自辩。因家道贫寒,为自我宽慰,又写《逐贫赋》。其后在京师设馆收徒,刘棻即是其众徒之一。

闪回结束。甄寻、刘棻因献符瑞之事获罪,甄丰自杀,王莽不肯罢休,由是下诏。

传旨官:建兴天子诏命,甄寻伪造符命,罪不可赦,枭首弃市;同犯刘棻流放四裔,非遇特赦不得返京。复命收系诸犯供辞中所牵连到者,不必奏请。

廷尉:诺,臣等遵旨。

当即领旨,召集狱吏吩咐:刘棻供状中牵涉杨雄,与我当即拿来。

狱吏声喏,立即出动,如狼似虎,直奔当时扬雄所在天禄阁上校书之处。

早有杨雄学生听说此事,立即飞跑直上天禄阁,向老师报告:恩师,大事不妙!

杨雄:何事如此惊慌?

学生:甄寻假造符命事发,牵累刘棻。天子下令廷尉严查,一个不许漏网,复又涉及恩师。今办案使者即将到来,恩师可立即出京,无论到哪个偏僻郡县,避上一避。

扬雄: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何处可避?我乃天下名儒,岂肯受小吏刑讯折辱!

说毕,将衣袖将脸面一蒙,便从阁上跳下。学生失惊,急下楼救起,见师父正在地上挣扎,只摔折一条左腿,差幸未死。

狱吏赶来,见杨雄坠楼受伤,于是以担架抬回,报知廷尉。廷尉不敢隐瞒,复又具本上奏,将此事报与天子。

王莽大奇,当即查问杨雄跳楼自杀原因。

便有杨雄在朝弟子,趁此上前跪倒,替老师折辩:究其原由,乃是刘棻曾跟扬雄学写奇字,故拜其为师。这些奇字被用于符命,扬雄并不知情,实是重刑之下,何求不得,胡乱攀诬而已。陛下圣明,尚请开恩。

王莽:既是如此,可以不必追究。恩准释放杨雄,令其还家养伤,所费由官家给付。

杨雄学生:陛下明鉴,臣等谢恩。

京师太学生闻此,作歌评道:因寂寞,自投合;因清静,作符命。

扬雄虽被无罪释放,但因断腿致残,由是免职,后又召为大夫。其家境一向贫寒,抑郁无聊时便借笔墨消遣,著成《太玄经》及《法言》,语句难以理解。

刘歆看完笑谓:空自受苦!今学者有利禄,尚不能通《易》,何况《太玄》?我恐后人将用其为酱瓿盖矣。

扬雄听罢,笑而不答。

时有钜鹿人名叫侯芭,常带酒菜前来,向杨雄求学,与其同室而居,专门学习《太玄》、《法言》二经。世人闻此,无不惊讶诧异。

新莽天凤五年,扬雄病死长安家中,寿止七十一岁。

侯芭为其师建坟以葬,并为守丧三年,世人皆都赞叹。

画外音:扬雄死后,其所著《法言》大行于世,并名列汉赋大家,世所称道。汉赋四大家者,武帝时司马相如,新莽时扬雄,东汉明帝时班固,和帝时张衡。扬雄生不逢时,死后亦为世人所诟,皆为其曾侍奉篡汉逆贼王莽之故。

始建国二年冬,建兴帝王莽始兴神仙之事。采纳方士苏乐妄言,起造八风台,巨费万金。又种五粱禾于殿中,先以宝玉渍种,计其得粟,每斛成本不下于一斤黄金。

五梁禾既然种植成功,苏乐得意非常,立即上奏:天降祥瑞,大新朝当兴!

王莽览奏大喜,于是当即下令:大新既兴,四夷宾服。诏命将匈奴单于改作降奴服于,并将匈奴分为十五国,立呼韩邪单于十五个子孙皆作单于。

大司徒王寻:以何人为使?

王莽:派遣中郎将蔺苞、戴级前往边境,于都护府中召集赐封单于者。

大司空王邑:匈奴若是不从天命圣旨,则以何应对?

王莽:可派立国将军孙建等统率士兵、壮丁、犯人,计三十万人,分道出击匈奴。

王邑:何时出击?

王莽:命令先期到达部队在边郡驻扎,待各路人马到齐后,同时出击。

王寻、王邑:诺!臣等遵旨。

始建国三年,大军未及发动,忽然天灾陡降。此年春夏之交,黄河在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继而黄河又在魏郡决口,改道东流,造成洪水泛滥。

始建国四年春二月,建兴帝王莽诏赦天下。

边境飞马入报,匈奴果然不肯听从新朝诏命,反对分裂为十五个小国。王莽大怒,于是重颁去岁诏命,下令立国将军孙建,立发三十万大军,西征匈奴。

匈奴单于得知新朝大军压境,大为震惊;即派王弟咸赍持重礼前往长安,朝见建兴帝王莽,表示愿意臣服于新朝,并将自己二子助、登,留在长安为质。

王莽见兵不血刃,恫吓奏效,就此得意忘形,遂当即下达恩诏:接受匈奴降书顺表,加封咸为孝单于,助为顺单于,诏令撤回西征大军,息兵停战。

单于弟咸跪叩谢恩,回转匈奴,还报兄长:新帝王莽胸无大志,实不可惧也。单于闻此,遂不以新朝为意,此后经常派军侵扰新朝,边地就此长期不宁。

新朝厌难将军陈钦、震狄将军王巡不耐其扰,联名上表,飞报长安。其表略云:

匈奴虽曰臣服,但却又屡次兴兵犯我边境,干戈不息反烈。据臣等所悉,皆乃孝单于咸子角唆使为之。今咸子登在长安为质,恐为其内应,望乞陛下速作决断。

王莽览表大怒,立即命将登斩首于长安。

新朝与匈奴关系,由此交恶。

字幕:始建国四年夏,大司马甄邯病故。

画外音:甄氏家族因对王莽有拥立大功,故在甄邯时期鼎盛一时。甄邯后代甄逸,在东汉时任上蔡令,其女就是魏文帝曹丕之妻甄氏,甄家因此再次显贵。甄逸嫡孙甄像袭封安城乡侯,死后追赠卫将军,改封魏昌侯,谥号贞侯。甄后兄甄俨孙女,又为齐王曹芳皇后。甄氏因此在三国时复又兴起,此乃后话,按下不提。

当时建兴帝王莽已在位四年,因其性格躁扰,不能无为而治,故常醉心于改革兴造。每有兴造,动辄便欲慕古,不度时宜,制度颁布之后又更迭不定;由是举国吏缘为奸,天下謷謷,陷于刑法者极众。

王莽自己亦知万民愁怨,乃下诏复改其前令:诸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犯私买卖庶人者,一切勿治。

虽改前令,但却诸政并行,相互悖乱,刑罚深刻,赋敛重数,复犹如故。

对内如此朝令夕改,对外也是莫名其妙。

为显示天朝威仪,王莽在得罪匈奴之后,又派五威将帅出使西南夷,改封句町王为侯国。句町王邯由此怨怒,再不肯归附新朝。王莽大怒,便令牂柯大尹周歆诱杀王邯。

句町王邯胞弟名承,由是起兵诛杀周歆,以为兄长报仇。

周歆被杀,朝野震惊。王莽虽命西南沿边州郡发兵讨伐叛军,但终不能复使句町降服,以至西北边事未宁,西南复又兵连祸结,无有宁日。

西南之事未了,王莽复下诏命:尽发高句骊兵,使助新朝出击匈奴!

高句骊军民虽接新朝诏命,但明知匈奴善战,皆不欲行,左推右挡。新朝辽东郡守屡下严令强迫从征,高句骊兵民便皆逃亡出塞,甚至反与匈奴勾结为寇,对抗新朝。

新帝王莽闻奏愈怒,诏命辽西大尹田谭,带兵出塞追击高句骊亡民。田谭奉命率军出塞,但因不谙地理,一战而败,自己反为乱民所杀。

辽西大尹战死,辽东州郡刺史无由脱罪,由此上疏朝廷,归咎于高句骊侯驺。

王莽览奏,召集群臣计议,将欲治罪高句骊侯。

大司马严尤不以为然,因此出班上奏:貉人犯法,不从高句骊侯驺起;此时受刺史郡守胁迫,正有贰心,陛下宜令州郡抚慰安之,而不宜于此时加罪于彼。今若猥彼以大罪,恐其就此率国以叛,则其周边夫馀之属,必有附和者。今匈奴未克,句町犹乱,若夫馀、濊貉复起,此乃朝廷大忧,诚望陛下思之。

奏表既上,王莽不听,更不遣使安抚高句骊王驺。

于是在辽东州郡刺史逼迫之下,濊貉族人遂反,东北边境复又陷入混乱。

边报入京,王莽览奏大怒,立下诏书,命令大司马严尤发兵击之。

严尤不敢抗命,却又不愿就此大动干戈,遂施巧计,命辽东郡守以商议招抚濊貉族人为名,诱骗高句骊侯驺前至郡衙,埋伏刀斧手斩之,然后传首长安。

王莽见到首级大悦,遂下诏书,更名高句骊为下句骊,以此辱之。

貉人见首领受骗被诛,朝廷复加折辱,不由大忿,愈加聚众犯边,播乱辽东之地。

净鞭三响,景钟长鸣,建兴帝王莽洋洋升殿。

殿头官:诸卿有事早奏,无事散朝。

大司马严尤:臣有本奏。

字幕:严尤,字伯石,蜀郡名士严君平远房玄孙,曾与王莽共读于长安敦学坊,著有《三将》。因熟知兵法,又多谋略,常自比于战国名将乐毅、白起。

王莽:有本奏来。

严尤:自去岁以来,期年之间,兵灾四起,动摇大新国本,臣忝为司马,不得不奏。

王莽:卿休作此危言。何谓兵灾四起?

严尤:除中原之外,天下东、北全境,与西南夷皆乱,岂是危言耸听!

王莽:此乃疥癣之疾,何足为忧;今我国势方盛,四夷不足吞灭。

严尤:外来兵灾虽不可惧,臣恐变生肘腋,则噬脐不及矣。

王莽:这却不是胡说!天下太平,又何谓噬脐之忧?

严尤:陛下容奏。因陛下连年用兵于边境诸国,各地百姓苦于频繁征发,相继弃其城郭乡邑,流亡为盗贼,其中并州等地尤甚。此为京畿肘腋之地,是谓噬脐之忧也。

王莽:是何言也。卿既诱斩高句骊侯,辽东已平,西域自也不在话下。朕即令趁热打铁,厉兵秣马,集各郡精兵及边镇守军,再征匈奴,有何不可?

严尤:臣奉陛下诏旨,虽然施计诱斩高句骊侯驺,但濊貉族人元气未失,反致其暴怒反叛,何功之有?若再西征匈奴,必致四境纷扰,此为国之大患,惟陛下明鉴。

王莽:辽东蛮夷,何足为虑!自秦汉以来,匈奴为祸西域数百载,方为巨患。此番出兵征伐匈奴,务必一战而定,至灭其国,永靖天下。你我君臣建此不世之功,不亦乐乎?

严尤:陛下!匈奴为害久矣,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后世周、秦、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

王莽:此言何解?

严尤:周宣王时,猃狁内侵,命将征之,尽境而还。其视戎狄之侵,譬犹蚊虻之螫,驱之而已,故天下称明,是为中策。汉武帝选将练兵,约贲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中国罢耗,是为下策。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今天下比年饥馑,西北边犹甚。若征集大军征伐,臣谓有五难,故曰不可。

王莽:何谓五难?

严尤:兵发三十万众,具三百日粮,东援海岱,南取江淮,然后乃备。计其道里,一年尚未集合,兵先至者聚居暴露,师老械弊,势不可用,此一难也。边既空虚,不能奉军粮,内调郡国,不相及属,此二难也。计一人三百日食,用糒十八斛,非牛力不能胜;牛又当自赍食,加二十斛,重矣。胡地沙卤,多乏水草,以往事揆之,军出未满百日,牛必物故且尽,余粮尚多,人不能负,此三难也。胡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风,多赍釜鍑薪炭,重不可胜,食糒饮水,以历四时,师有疾疫之忧,是故前世伐胡,不过百日,非不欲久,势力不能,此四难也。辎重自随,则轻锐者少,不得疾行,虏徐遁逃,势不能及,幸而逢虏,又累辎重,如遇险阻,衔尾相随,虏要遮前后,危殆不测,此五难也。

王莽:卿谓五难,其实只是一难,惟恐粮草不济耳。我大用民力,斯不为难。

严尤:大用民力,虽足供应转输,但军功不可必立,臣伏忧之。

王莽:朕决计发兵,卿谓奈何?

严尤见天子着恼,脸上杀机已现,知道无力阻拦出兵,只得奏道:陛下既要发兵,臣不敢违拗。但依臣所见,陛下宜纵其先至者,令臣等深入霆击,且以创艾胡虏。

王莽:卿过于谨慎胆怯,如此何能胜敌!

乃不听严尤之奏,诏命转运天下兵谷皆至西域,预备征战如故。

镜头转换,征兵诏命下达各州郡县,张榜衙署四门。

百姓读罢,各怀不忿之色,皆有逃避之心。由此天下骚动,饥民纷起为盗;豪强为避征役,亦各怀反意。

始建国五年,乌孙国大、小昆弥部落同时遣使,至长安贡献方物,表示投诚归附。

王莽大喜,命设国宴以待,百官齐集,皆都列座。

排摆座次之时,王莽因谓乌孙国人多数亲附小昆弥部落,又见匈奴诸边并侵,自己欲得乌孙为援,便暗示引谒使者,先引小昆弥使者坐于上首,再引大昆弥使者坐于次位。

师友祭酒满昌见而不悦,遂大步上前,当众劾奏引谒使者。

满昌:陛下,臣有本上奏。

王莽:奏来。

满昌:四方夷狄之所奉陛下为主者,是以中国向有礼仪,故诎而服从也。大昆弥向为匈奴诸部之君,今序臣使小昆弥坐于其国君使节之上,此我中国无礼,非所以有夷狄也。奉使有大不敬罪,惟请陛下付予有司!

王莽:此贼,怎敢当众忤我!传朕诏命,即免满昌官职,驱出殿外。

当日酒宴不欢而散。大昆弥使者既归乌孙,还报国君,说知新朝皇帝如此无礼。

乌孙国王闻而不悦,遣使传言西域诸国,以为王莽累失恩信,皆都大怒。由是焉耆国率先反叛,袭杀都护但钦,宣布脱离中原王朝;其后诸国继之,皆叛莽新。西域与中原王朝结盟近二百载,至此遂告瓦解。

始建国五年十一月,彗星出现,当空二十余日,方才消失不见。

王莽闻报以为不吉,愀然不乐。

太史令:天象变异,亦为常事,陛下固体不乐?

王莽:汉哀帝时,只因彗星出现,由此汉室中衰,方为朕所乘,禅其天下。此番彗星当空,非谓新朝不永乎?朕故厌之。

太史令:臣有一策,可禳其祸。

王莽:卿有何策?速速奏来。

太史令:陛下不闻汉武帝因见彗星,改元元光之事乎?

王莽:改元其能避祸乎?

太史令:改元即为改运,必能避祸。

王莽:卿既如此上奏,则必有成竹在胸。

太史令:然也。依为臣之计,莫若改元为“天凤”。

王莽:天凤何意?

太史令:陛下天纵聪睿,必早知之矣。臣所谓天凤者,其意甚明,是将此彗星临照,喻为天降祥瑞,犹如凤鸣岐山故事,以说明新朝会更加昌盛也。

王莽:善哉是解。即依卿奏,明岁改元为天凤元年。

于是次日临朝,宣布次年改元天凤。

然而未待来年,是岁已为多事之秋。

当时多处州郡入报:虽然朝廷早已颁布禁铸私钱严令,但却屡禁不止,各辖区内挟铜烧炭、私铸铜钱者多不可制。官府若派兵缉拿,则揭竿持械,与官兵对抗。

王莽闻奏,无可奈何,遂下诏废除其法。

当年西域入报:匈奴乌珠留单于死,大臣右骨都侯须卜当执政用事。

王莽:须卜当却系何人?

信使:启奏陛下,须卜当即是伊墨居次云之婿。

王莽:伊墨居次云又是何人?

信使:启奏陛下,伊墨居次云者,即是王昭君之女也。

王莽:乌珠留死,须卜当执政,便又如何?

信使:伊墨居次云常欲与中国和亲,又素与于粟置支侯咸厚善。因见匈奴王子咸为陛下拜为孝单于,故遂立王子咸为乌累若鞮单于。乌累单于得立,便命己弟舆为左谷蠡王。乌珠留单于之子苏屠胡本为左贤王,其后更谓之护于,欲传以国。乌累单恨怨乌珠留单于当初曾贬己封号,此番以牙还牙,乃贬护于为左屠耆王。(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