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十七集 贯高行刺

华夏真相集 第十七集 贯高行刺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16:01:46 来源:笔趣阁

长安都城,汉宫之中。韩信与汉帝刘邦,在进行一次彻底作死的谈话。

韩信:为臣将兵,多多益善。

刘邦:何以言之?

韩信:陛下不闻我韩信点兵之事乎?

刘邦:未也。卿可详为言之。

韩信:陛下谅必知之,某乃兵家王敖老祖弟子,故精于算数之学,兵马再多,定不致出错。昔与项王作战之时,臣带一千五百将士,与楚将李锋交战。楚军败退,我军也有死伤,当时未点其数,由是整顿兵马回营。忽有后军来报,说有楚军骑兵追来。臣欲迎敌,便命士兵列阵,先使三人一排,多出二名;又使五人一排,多出三名;再使七人一排,多出二名。某屈指一算,便知部下尚余一千又七十三人,可胜来敌。

刘邦:是何算法,精确如此?

韩信:此法在凡人眼内,自是极难,但在我兵家门中,却是容易得紧。以三三数之,余数乘以七十;五五数之,余数乘以二十一;七七数之,余数乘十五。三者相加,如不大于一百零五,即为答数;否则须减去一百零五或其倍数。陛下请试算之,其数为何?

高祖在心中盘算一遍,答道:当是二十三数。

韩信:然也,陛下福至心灵,果然了得。因臣带一千五百兵出,以一百零五乘以十倍,得一千又五十人;再加此二十三数,故知所余之兵,乃一千又七十三人也。

刘邦又默算一遍,果然丝毫不错,大为奇异,便低声记诵:三三数之,余数乘以七十;五五数之,余数乘以二十一……

韩信笑道:陛下也不用这般硬记,只记一首诗可也: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技,七子团圆正半月,余百零五便得知。

酒过三巡,高祖不服,又笑问道:贤卿用兵,既是多多益善,却为何仍被我擒之?

韩信心中一凛,谨慎答道:陛下虽不善于统领士卒,而善于统率上将,故臣终被陛下所擒。况陛下之能,取之于天,绝非人力所及者。

刘邦闻言大喜,由是对韩信忽生愧疚之情。当夜二人大醉,尽兴而罢。

自此之后,倏忽半年。

忽有一日,赵相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至朝中谢恩已罢,领了玺印,来向淮阴侯辞行。韩信陡见故人,不胜之喜,置酒相待。宴罢至于后园散步,摒退左右侍从,仰天叹息。

陈豨:大将军因何长叹?

韩信:我有**,可向公说乎?

陈豨:末将不才,一切听任大将军吩咐!

韩信:公乃陛下宠信之臣,所辖钜鹿,更是天下精兵聚集所在。公此去为郡守,朝中必有人忌之。若向陛下奏公反叛,公将奈何?

陈豨:天子能信此流言乎?

韩信:曾参杀人之事,公不曾闻乎?一人诬奏,陛下定不信之;但三人成虎,有人再次告发,陛下则疑;三次告发,必起大兵伐卿矣。

陈豨:果若如此,则当奈何?

韩信:到时贤卿百口莫辩,无力自明,便只有造反。

陈豨:我若造反,其事能成乎?

韩信:若果有此日,则我在京为公内应。

陈豨:有大将军相助,则取天下如同拾芥之易,末将敢不从命!

于是喜不自胜,再拜致谢,告辞而去。

韩信既被降为淮阴侯,刘邦乃乘势大封宗室,着手削夺异姓王手中封地。遂下诏命:

先将楚地一分为二。以淮河以东之地,赐封从兄刘贾,命为荆王;以薛郡、东海、彭城之地,赐封亲弟文信君刘交,命为楚王。

次分赵地。割出云中、雁门、代郡三郡之地,赐封次兄宜信侯刘喜,命为代王。

再分齐国。割出齐地七十三县,赐封庶子刘肥,命为齐王。

又以太原郡三十一县为韩国,迁徙韩王信于太原以北,使备御匈奴,建都晋阳。

韩王信拜受诏书,入于内室,对心腹侍臣说道:汉帝裁弱异姓诸王,孤将危哉!

侍臣:是也。楚王为汉室立下盖世功劳,且被降职夺封,况大王乎?

韩王:此言何意?

侍臣:世人皆知,楚王与丞相萧何交情莫逆,且是被其所荐,方得拜将。大王则是军师张良公力保,方得为王。萧何见在朝廷,尚不能保楚王,况张公已逝乎?

韩王:卿言甚是有理。然则我将奈何?

侍臣:若依臣计,不如干脆造反。

韩王:以楚王之能,且为刘邦所擒。凭我弱韩之力,岂是汉帝对手?

侍臣:汉帝命大王徙边,则何不要求再往北境,虚以抗击匈奴为名,实与匈奴联手?

韩王:此计甚妙!卿之智谋,不弱于张子房也。

计议已定,于是上书:韩国易被匈奴入寇,晋阳相去边塞甚远,臣请治马邑为都。

汉帝未知其心怀反意,反而喜慰夸赞,当即许之。

韩王信大喜,因而迁都马邑。一面招兵买马,积草囤粮,意欲反汉自立。

诸王列侯皆已受封,高祖复又下诏,命评定最高元功诸将位次。诸将皆奏:

平阳侯曹参,大战数十,小战不计,身被七十余创,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宜居第一。

关内侯鄂千秋力争:群臣之议,皆为误解。

汉帝刘邦:卿何以言此?

鄂千秋: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耳。皇上与项王相距五岁,失军亡众,数度跳身远遁,全赖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充。皇上虽无诏旨,辄有数万徒众送出关中。又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数亡山东,萧何常保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驾乎于万世之勋哉!臣谓当萧何第一,曹参次之。

汉帝赞道:此论甚善!

乃评定丞相萧何为建国首功,悉封萧何父子兄弟十余人。更益萧何食邑二千户,特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因鄂千秋食邑安平,特加封为安平侯。

只因汉帝悉除秦朝苛仪酷法,化繁为简,群臣便皆不依礼法,常饮酒争功,醉后妄呼,竟至在大殿中拔剑击柱。汉帝不胜其烦,愈益厌恶。儒士叔孙通猜知帝意,于是进言。

叔孙通:为将者攻城略地,陛下可仗其荡平天下,但未可使之治国。儒者难与进取,但可与守成。臣请陛下诏准,征聘齐鲁诸生,与臣门下弟子,共起朝仪,以规尊卑上下。

高祖甚喜,问道:繁文缛节,得无难乎?

叔孙通: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不难,不难!

汉高祖:卿可试为之,需令百官易知,度其所能行者为之。

叔孙通领诺出宫,乃亲往齐鲁,征召鲁国诸生三十余人,至朝中制定礼乐。鲁国儒生皆喜而从之,惟有两生不肯应征。

二儒生: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汉其能国祚恁久乎?公去矣,无污我礼乐!

叔孙通:公等真乃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归,还至长安。于是召集朝中学者与弟子百余人,以绵蕞为席,就野外演习朝规礼仪。月余之后,请高祖到野外试观。

汉帝观礼大喜:如此之便,我能行之。

便下诏旨,令为群臣规制,汉礼乃成。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三年。

刘邦命在都城长安西南角,于秦王章台基础上修建未央宫,又称西宫。

宫殿建成之后,便自栎阳迁都长安。

画外音:未央宫乃君臣朝会之地,约占全城七分之一面积,较长乐宫稍小,但建筑壮丽宏伟,则有过之。四面修建宫门各一,唯东门和北门有阙。宫内有殿堂四十余屋,并六座小山及多处水池,大小门户近百,与长乐宫之间又建阁道相通。前殿居于全宫正中位置,其基坛是因龙首山丘陵而为,顺其山势造成。

便在此年,匈奴冒顿单于率兵南下,以十万铁骑围攻马邑。

韩王信引兵亲与匈奴交战,因败多胜少,只得多次派遣使者,与匈奴求和。

冒顿接受韩王议和,转而攻代。代王喜不敌,弃国逃归长安,哭告汉帝。

画外音:代国乃是最北方诸侯国,都于平城,即今山西大同。其地北到大漠,南到雁门关,西到黄河,东与燕国接壤,境内有恒山、五台山之险,方圆五百里,与匈奴接近,所谓天下用武之地。胡汉杂居,人民剽悍尚武,盛产马匹,地处塞外,向为中原帝国屏藩。

汉高祖闻说匈奴破代,不由大怒,又怀疑韩王信暗通匈奴,便致书责备,命其出击,务必将匈奴骑兵驱出塞外。

韩王信无力战胜匈奴,担心会被汉帝借此诛杀,便与匈奴约定,以马邑之地请降。

冒顿单于自然大喜过望,乃命韩王信为前锋向导,与匈奴军共同挥师南下。两国合兵,一举攻下太原郡,继而占领河东北部。

汉帝刘邦闻报大怒,乃亲率大军出征匈奴,同时镇压韩王信叛乱。随行谋士,有陈平、娄敬;领兵之将,有樊哙、夏侯婴、周勃等人。

汉军进入太原郡,连连取胜;进至铜鞮,更获大捷。韩王信遭到重创,大将王喜阵亡。韩王信立脚不住,只得逃奔匈奴。韩将白土人曼丘臣、王黄等人,拥立赵国王室后裔赵利为王,聚集残兵败将,再与匈奴合谋攻汉。

冒顿单于乃派左、右贤王,与王黄等屯兵广武以南,至晋阳一带,阻挡汉军北进。

汉军乘胜追击,在晋阳打败韩王赵利与匈奴联军,乘胜追至离石,再次获胜。

匈奴又在楼烦西北集结兵力,被汉骑兵都帅周勃统兵奔袭击溃。

至此,汉军三败匈奴。由于节节胜利,汉帝开始麻痹轻敌,领兵直达晋阳。

哨骑来报:匈奴驻兵于代谷,距此不足百里。

汉帝吩咐:速速派人,前往侦察虚实,以备决战。

代谷深处,匈奴大营。

冒顿:汉军连胜,必将进军追击。我有一计,可胜汉军。

诸将:敬听大汗吩咐!

冒顿:你等诸将,各引本部,分别埋伏。可将精锐士兵、肥壮牛马,都引至草原深处隐藏起来,只以老弱士兵,以及瘦弱牲畜,散布代谷各处。只待汉军来抢,便领精锐出击。

诸将:大汗英明,我等遵命!

匈奴埋伏已定,汉使细作方至。先后十余批往来探查,皆都回报汉帝,言说匈奴可击。刘邦还不放心,乃派刘敬以议和为名,出使匈奴,就探虚实。

刘敬出使十日,沿途仔细观察,回来报告汉帝:臣使匈奴,尽见老弱,未见精锐。臣谓两国交兵,皆应炫耀己长,以示军威为常。今彼只以瘦弱牲畜及老弱部众示敌,必是故意显露己短,而埋伏奇兵,以诱我也。故臣以为,匈奴实不可击。

然而刘邦此时,已挥令二十万大军越过句注山,箭已离弦,不能不发。

因闻刘敬之奏大怒,指其鼻端骂道:齐国竖儒!但凭口舌之利得官,实无一能!今竟敢胡言乱语,乱我军心!左右,与我推出帐外,砍了!

诸将:陛下不可!两军未交,先斩大臣,恐与军不吉。

刘邦:既是如此,先寄下这颗狗头!将刘敬拘禁在广武,待我凯旋回师,再行严惩。

刘敬平白无故,差点儿混丢脑袋,再拜谢恩起身,跟随刑卒出帐。刘邦怒气难息,乃率轻骑五万先发,前往平城,命主力大军陆续在后趱行。

冒顿单于也早派出许多细作,闻报汉帝已至平城,便在白登山设下埋伏,以老弱之军到平城之外十里,放牧诱敌。

汉帝站立城头,望见匈奴军马,不由大笑:似此老弱残勇,岂是寡人敌手!

陈平:示敌以弱,必有诡计,陛下尚须小心为上。

刘邦:卿乃智谋之士,怎与那刘敬腐儒一般,如此胆小怕事!

陈平心头一凛,便不再言。汉帝下令大开城门,恃勇而出,亲带兵马出城围剿。

匈奴人见城内兵出,不敢接战,弃牧而逃。刘邦挥军大进,直追至白登山下。

冒顿单于站立山头,见刘邦进入包围圈,立即下令:燃起狼烟,调兵攻击!

于是号角长鸣,匈奴四处精锐齐出。因聚集马军四十万骑,将汉军驱赶上山,重重围困。汉军由是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不能相救。

刘邦组织突围,经过几次激战,损兵折将,不能透围,复归山上,据寨以守。

冒顿见汉军锐气已失,亲自率领骑兵,从四面进行围攻。西面白马,东面青马,北面黑马,南面红马,中军亲兵皆是黄膘马,竟按五行之阵,上山夺营。

刘邦挥令汉军以弓石力拒,结果双方损失皆重,相持不下。匈奴围困七天七夜,不能占领白登。汉军粮尽,却也冲突不出,饥寒交迫,危在旦夕。

面对敌军重重围困,刘邦终于醒悟,对诸将叹道:悔不听刘敬良言,丞相相劝,以至于此。朕实该死,只是连累诸公,心中不忍。

陈平:事已至此,陛下何必自责。臣有一计,庶乎可以脱困。

刘邦:丞相不怪朕躬鄙陋,汉室大幸。若有妙策,请道其详。

陈平:臣闻匈奴向有习俗,单于之妻名曰阏氏,皆出于最大部落酋长之女,其权极重。今冒顿单于新得阏氏,十分宠爱,朝夕不离。臣登高以观,见其夫妻二人经常骑马进出,浅笑低语,情深意笃。陛下何不如此如此,重贿阏氏?庶几得脱今番之难。

刘邦不由大喜,乃依其计,遍搜营中珍宝,派遣使臣乘雾下山,直奔阏氏营帐求见。使臣乃趁冒顿巡营之时,潜至中军大帐,向阏氏献上金银珠宝,下其说辞。

汉使:我汉地皆多美女,貌若天仙。今单于将汉帝围于此地既久,我国中群臣定会搜求美女进献,以赎天子。彼时美女入于匈奴,单于大王必幸爱之,王后必失其宠矣。

阏氏信以为实,便道:卿其且回,我必劝说单于,放你汉帝回去,就此罢兵。

汉使大喜,便留下重礼,拜辞而去。

冒顿单于归帐,阏氏劝道:我闻军中传言,汉朝有数十万大军前来救援,只怕明天就会赶到。如今白登山屡攻不下,奈何?

单于惊道:竟有此事?

阏氏:汉、匈两主,不宜逼迫太甚。今汉帝被困在此,汉人怎肯就此罢休?自会拼命相救。大王即便擒其皇帝,夺其城地,我游牧民族,亦水土不服,无法长住。万一不胜,待其救兵到来,内外夹攻,则我夫妻尚能共享安乐否?

冒顿:如此奈何?

阏氏:汉帝被围七天,军中不乱,必有神灵相助,虽危无险,终会平安。大王何必违背天意?不如趁此言和,不致彻底反目。

冒顿思索半日,信以为然,便有言和之意。又过三日,因见王黄及韩王赵利失期不至,怀疑其同汉军必有勾结,便即下令,密开包围一角,让汉军撤出。

阏氏大喜,乃密令心腹上山,说与汉使:速令汉帝潜出重围,休使匈奴诸部大人得知。

冒顿下令撤围当日,正值大雾弥天,对面五步以内不能见物。

刘邦以手加额,自言自语道:虽是陈平奇计了得,亦是老天助我!

遂命汉军引弓上马,从包围缺口衔枚以出,由是得以脱险。

冒顿闻说汉军已经逃遁,便命将包围重新合拢,若无其事,入帐安眠。次日辰时,大雾散尽,匈奴诸部大人齐来叩见单于,纷纷扰攘,失惊打怪。

诸部大人:大汗不好!怎地一夜大雾过后,山上再无一人一骑?

单于故作大惊:胡说!世间焉有此事?

便即顶盔贯甲,与诸部大人出营上马,来至山上察看。只见遍山满坡,皆是汉军所弃营帐,却并无一人一骑,就连一面旗帜也不遗留,只有马粪满坡,人屎遍地。

冒顿思索良久,便对众将道:我闻中原多有异人,汉营亦多才俊。彼有三军大帅名叫韩信者,惯会撒豆成兵,移山倒海。此必是其人施行道法,将汉帝遁去,如其奈何!

诸部大人听了,便似云里雾里,半信半疑,只得作罢,各自回营,引兵散去。

汉帝潜出重围,于是下令:众军倍道疾驰,还归平城。

太仆滕公夏侯婴闻此,急忙谏阻:陛下绝计不可!

刘邦:却是何故?

夏侯婴:我若放马奔驰,则必扬起尘土,十里之外便可望见。若引匈奴大军就此追来,何能远逃?则必前功尽弃,且又惹恼冒顿单于,更陷瘀氏至入困境。

汉帝大悟,乃命大军缓步,徐行而还,于是安全退入平城。与此同时,城外人欢马嘶,樊哙等诸将引领大军亦到。匈奴胡骑见汉军主力大至,知道再无胜算,只得全部解围而去。汉帝罢兵还归长安,令樊哙引其本部军马,屯守巡防代郡诸地。

大军还至广武县,刘邦命赦刘敬出监,当面谢罪:孤不用公言,困于平城白登山中,几乎不能与公相见。此前所派探马十余批,误我视听,皆已斩之矣。今加封贤卿二千户,晋为建信侯。所受委屈,休得放在心上!

刘敬:风暴雨露,皆是天恩。小小误会,为臣者焉敢怀怨?

刘邦大喜,于是携其南归。

大军经过曲逆,汉帝见其地形胜非凡,赞道:壮哉此县!吾行遍天下,独见洛阳与此地,风水绝佳,藏龙卧虎,非同凡响。

陈平:陛下之意,莫非将于此更建陪都乎?

刘邦:非也。贤卿此番又献奇计,建立解围脱困大功,非重奖不可。既然此地风水绝佳,朕便封贤卿为曲逆侯,尽以此县,作为食邑。你道如何?

陈平:臣安敢望此?

刘邦:卿不必过谦,自随寡人征伐,六出奇计,当得此封。

刘敬:臣尝闻丞相智计过人,天下无双,但未知其详。敢问陛下,丞相六计为何?

刘邦:卿即不知,听朕言之。捐金行间,离间项羽君臣,此谓一奇;以粗食进献楚使,离间亚父范增,此谓二奇;夜出子女二千人,以纪信假扮寡人,得脱荥阳之围,此谓三奇;蹑我足跟,请封韩信为齐王,稳定军心,使共伐项王,此谓四奇;劝我伪游云梦,兵不血刃,生擒楚王韩信,降为淮阴侯,此谓五奇;献珍宝重贿匈奴阏氏,以解白登之围,此谓六奇。不愧鬼谷掌门,智计百出也。

刘敬:丞相智计,为臣拜服。然更钦敬者,是陛下不忘臣下之功,如数家珍也。

刘邦、陈平及群臣闻此,皆都大笑。

十二月初,汉帝回兵长安,经过赵地。

此时赵王张耳已死,其子张敖继承父爵,更娶鲁元公主为妻,乃是帝婿驸马,皇亲贵戚。闻说皇丈岳父到来,乃亲出城外三十里,至马前跪迎,执子婿之礼甚卑。

高祖因此番败于匈奴,心情不佳,迁怒赵军未来救驾,遂于殿上箕倨而坐,侮慢诟骂。张敖胆战心惊,不敢还口,只是叩头求饶而已。

赵相贯高、赵午等人见此皆怒,退出殿外,私下说道:我家大王不知天子受困白登山,又有何罪?受此凌辱而不发作,真乃孱王也!

正私议间,汉帝退殿,张敖灰头土脸而出。

贯高遂上前进言:今天下豪杰并起,能者先立。大王事帝甚恭,而汉帝殊为无礼,当众辱诟殿下;我等殊不可忍,请为大王杀之!

张敖闻言大惊,乃啮指出血,向众人发誓道:我先人亡国于秦,全赖汉帝,方得复国。今虽受小辱,又有何妨?我誓不相背,卿等无复狂言!

贯高、赵午闻此,喏喏而退。还至府中,又相互密议。

赵午:我王不肯背德,奈何?

贯高: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我等可行刺驾之举,事成大功归王,事败独坐可也!

高祖刘邦在赵国大发一顿威风,亦自觉不妥,诏命驾还长安,使人抚慰女婿张敖。

还都之后,高祖下诏:代王喜弃国自归,降为郃阳侯;更立皇子如意,封为代王。

白登之围后,冒顿单于以为汉帝好欺,屡次违背盟约,对北地边界侵扰劫掠。刘邦知道匈奴不可尽灭,为休养生息,乃采纳建信侯刘敬和亲建议,要嫁长公主与匈奴单于。

吕后不舍亲女远嫁漠北,日夜哭泣。刘邦无奈,改以宗室女冒充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派刘敬为使,陪同前往。此后,汉匈各以长城为界,两国关系得到暂时缓和。

风和日丽,艳阳在天。

滕公夏侯婴乘车外出,走到长安东门,驾车辕马嘶鸣,不肯前进,不停用蹄刨地。夏侯婴感到奇怪,便即下车,命令士卒掘马所刨之地。

挖出一尊石椁,见椁中有铭,字体古怪,人皆不识。

夏侯婴:用水洗净,将铭文抄录下来。

仆从应诺,录铭以归。夏侯婴持其录铭,到至朝房,求教博士叔孙通。

夏侯婴:叔孙先生,请观此文何谓?

叔孙通:此是古代蝌蚪文也。

乃取毛笔,用今文写出:佳城郁郁,三千年后,乃见白日。吁嗟滕公,居于此室!

夏侯婴观罢大骇:天也!此谓我死后,当葬在此处乎?

叔孙通亦自嗟讶:今日之事,早在三千年前,便已料定乎?可怕,可畏。

公元前199年,汉高祖四年。

丞相萧何入奏:未央宫竣工,臣请御驾前往巡视。

高祖甚喜,遂命前导,往观未央宫殿。见其周围二三十里,殿宇规模亦皆高敞;前殿尤其巍峨,最为豪华壮丽。东西两方,阙门最广;武库太仓分建殿旁,气象巍峨。

刘邦看罢,嫌其过于壮丽豪华,于是责备道:朕之起义,原为救民。今天下初定,民穷财尽,卿怎将这座宫殿造得如此奢华?

萧何:正因天下初定,臣才多征民夫,以营建宫室,使其有工饷可赚,以养其家。况且宫室壮丽,才能显出天子威严,免得子孙重建。看似劳烦,其实是为省俭也。

刘邦:如此说来,朕未免错怪丞相矣。

萧何:虽蒙陛下宽宥,但来日方长,为臣行事难免有误,尚望陛下有以教之。

刘邦:卿做事颇有远见,无须更嘱。当年攻破咸阳,诸将乘乱入宫,未免有所携取;惟汝只取书籍表册而去,致目下办事有条不紊,方便多矣。

萧何:臣无所长,一生为吏,对于前朝典籍视为至宝,平日得以借鉴,今为陛下一语道破。陛下天资聪慧,事事留意,非臣下可及万一。

汉帝听罢大喜,手指未央宫四周:此处可添筑城垣,以为京邑,名唤长安。

数日之后,汉帝离京出巡,行经赵地,过柏人县(今河北隆尧)。

赵相贯高闻讯,认为时机已至,为报前番赵王张敖被辱之恨,即遣亲信,在柏人馆舍夹壁墙中埋伏,只等刘邦入住,便群起击杀。

刘邦抵达柏人县后,打算入驻馆舍,车驾停于门首。就在踏入门槛之时,突然间心血来潮,停住脚步。

高祖因问侍从:此地唤作何名?

从人答道:柏人县。

高祖喃喃自语:柏人者,迫人也。岂非有人,想要迫害朕乎?此地不宜停留。

说毕,乃撤回脚步,重新上车,率众离开馆舍,离开柏人西去。

贯高等人阴谋未能得逞,以为神助天子,跌足而叹。

五年冬十一月,新年第二月。汉高祖下诏:从关东移民,以实关中。徙齐楚大族田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五姓于关中,同时迁入燕、赵、韩、魏之后,以及豪杰名家。

冬腊月,高祖置酒于未央宫,大宴群臣。饮至酒酣,高祖端酒,为父亲刘太公祝寿。

刘邦笑道:忆昔孩儿年轻之时,常遭家父大人训斥,常谓刘季无赖,不能治理产业,亦不如兄长勤快实干。则我如今成就业绩,孰与仲多?

太公闻此,面红耳赤,无语可答。萧何等沛人听罢,无不大笑。

转过新春,韩王信在西域寄书王黄,令劝说赵相陈豨,以汉帝折辱赵王之事为由,怂恿陈豨背反汉朝。

陈豨览书,犹豫未定。

韩王信见陈豨久不答复,自己不甘久在异乡为客,便再次纠合匈奴骑兵,一起入侵汉境。大兵进入参合陂,欲先夺燕赵之地,再恢复韩国领土。

边关受侵,烽火四起,传报长安。

汉帝刘邦闻报大怒:遣柴武为帅,带十五万大军前去迎击,务必斩此逆贼!

柴武领旨,先寄书给韩王信:大汉天子宽仁,天下少有,秦皇楚王,皆不及者。尽管诸侯屡有背叛,当再度归附之时,汉帝总能复其原有爵位名号,并不诛杀,亦不念旧恶。殿下前因战败,逃归匈奴,并无大罪,皇上亦知,并可见谅。何不速归,以求天子恕罪?

韩王信回书:汉帝拔我于平民,使南面称王,万分荣幸。荥阳战时,不能以死效忠,此罪一也。匈奴进犯马邑,献城投降,此罪二也。今为敌虏带兵,与将军争战,罪之三也。文种、范蠡无罪,一死一亡;伍子胥有功,只因得罪吴王,亦被诛杀。我有三罪,欲求苟活,不亦难乎?今逃隐山谷,思归之心,如瘫者不忘立行,盲者犹记目明,奈情势不许耳!

柴武览书,知道韩王信宁死不降,于是挥军大进,屠平参合城,斩杀韩王信。

便在此时,贯高刺杀汉帝之谋泄露,被其仇家发现,遂向朝廷告发。

刘邦闻报,大怒宣诏:凡赵国群臣宾客,敢从张敖造反者,皆都族诛,不留遗类!

信息传至邯郸,赵王张敖大惊,因不知事由何来,便遣使往贯高及赵午等人府中,以天子诏旨询问。赵午等人因见事发,皆至相国府中,争要自杀。贯高大怒,坚决不许。

赵午:大丈夫敢作敢当,宁死不辱,有何不可?

贯高:大王并未参与我等预谋,却先被问罪。倘若我等自杀,谁为大王开脱?

赵午:国相之言是也。我等愚蠢,计不至此。

于是主动前往王宫,向传诏天使自首投案。天使不敢作主,便将所有参与谋反之人,与赵王一起,皆命装入囚车,押往长安,请求天子发落。

汉帝刘邦见到张敖,怒不可遏,诏命有司刑讯贯高,问其主使之人,定要其招认赵王。

刑部官吏奉旨,鞭笞贯高数千,又用铁器刺遍全身,乃至身上再无容刑之处。贯高始终坚说,行刺之事只限于自己与赵午等人,赵王张敖非但不曾参与,而且毫不知情。

汉高祖闻之,赞道:贯高乃是壮士,绝非刑罚可使其屈服。我闻中大夫泄公是其好友,可以私交去问其谋反详情,令其说出背后指使之人,是否乃为赵王。

泄公领旨,遂携酒食前往狱中,以探视故友为名,试探内情。酒至半酣,泄公问道:贤兄上有老母,下有妻儿,又何必抛母弃子,替他人揽过?

贯高:世上之人,有谁不爱父母妻儿?谋弑天子,乃是夷灭三族重罪,难道小弟会为专保赵王,而牺牲亲人性命!只因赵王确实未曾参与谋反,我又焉可诬攀好人?

泄公:此事难解!既赵王不反,贤兄行刺天子,却为何故?

贯高:是我等不忿天子,当众辱我君主,故而出于义愤,为此大逆不道之事也。

泄公知道贯高所言是实,于是照实回报天子。

汉高祖闻报,甚为赞叹,遂下恩命,释放赵王;并特赦贯高死罪,一并释放。

泄公大喜,赍持赦旨再入狱中,来释好友。未料贯高闻赦不喜,反而大哭。

泄公:贤兄此是何意?

贯高:我被酷刑,体无完肤而不自杀,是为使皇帝知其赵王之枉也。今赵王得脱,我使命毕矣。且人臣有弑君大罪,有何面目再见皇帝!纵天子不杀,我宁不惭愧乎?

于是便效当年侠客朱亥一般,将手指伸入口中,扼喉自杀。

刘邦闻报,甚是惋惜:朕闻燕赵之国,颇多慷慨悲歌之士,今观贯高之行,诚不虚也!

赵国郎中田叔、相府门客孟舒等人,在赵王被捕入京之时,皆请作为赵王家奴,甘愿以死相从。张敖既获免罪,天子以为田叔、孟舒等皆为贤士豪杰,特在未央宫召见。

高祖与田叔等共语,赞道:卿等非但高义,文武才能,朝廷众臣亦无能出其右者。

于是下诏:田叔、孟舒等人,尽都拜为郡守,或为诸侯国相。(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