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十四集 郦生说齐

华夏真相集 第十四集 郦生说齐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16:01:46 来源:笔趣阁

汉营之中,中军帐内。

韩信摒出众将,向李左车再拜请问:除余刚愎自用,不肯听师叔之谏,故致兵败身亡,非师叔之过也。某欲北攻燕,东伐齐,未知何若而有功?尚望师叔赐教。

李左车辞谢道:将军虽然年轻,但自出世以来,百战百胜。平定三秦,智擒魏王,定代灭赵,皆不旋踵而下。某乃败军之将,亡国大夫,何足以权大事乎!

韩信:某闻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在为君者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从足下计策,则我已为成擒。小侄委心归计,师叔勿辞。

广武君见他诚心下问,乃剖胆言道: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顾恐臣计未必足用,原效愚忠而已。

韩信:师叔何必如此外道?若不弃同门晚辈,尽请不吝赐教!

李左车: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擒夏说阏与,一举而下井陉,不终朝便破赵军二十万众,更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若此,将军之所长也。然而众劳卒疲,其实难用。今欲举倦弊之兵,顿燕坚城之下,恐力不能拔,情见势屈,旷日粮竭;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彊也。燕齐相持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将军所短也。

韩信:师叔所言,皆金石之论。尚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李左车:故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今为将军计,莫如按甲休兵,镇赵抚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燕已从,使善言者东告于齐,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之事,皆可图也。

韩信:真善策也。

乃按兵不动,发使至燕,说以利害。燕王臧荼得书,果然立即归降。韩信乃向汉王报捷,请立张耳为王,以镇抚赵国。刘邦同意,就封张耳为赵王。

赵军主力既灭,刘邦便离荥阳,北渡黄河,攻克河内,继而攻克朝歌、安阳、邯郸。

邯郸失陷,赵将戚将军逃至邬县,被曹参斩杀。

刘邦复又北上,攻破襄国,斩杀赵王歇。项羽遣骑兵渡河,争夺赵地,被汉军击退。

汉王乃留韩信与张耳经略赵国,自率大军返回荥阳,引兵东向攻打楚国。于是复在彭城展开大战,汉王一战失利,损师丧众,自梁地撤退,来到虞县。

刘邦见又不能胜楚军,心中焦躁,对诸将说道:似公等诸人,不足以谋划天下大事。

时有谒者随何,近前问道:臣不明大王所说何意?

刘邦说道:当今之事,若有人能替我出使淮南,使九江王英布起兵叛楚,只将项王牵制在齐国数月,则我夺取天下,便如板上钉钉。可惜不得其人为使。

随何笑道:此易事耳,大王何必忧虑?臣请出使淮南。

汉王见激将法得售,心中暗喜,于是壮之,使二十人与随何俱往。随何到达淮南,求见九江王,因太宰有意为难阻拦,三日不能进见。

随何对太宰怒道:大王不召见我,定谓楚强汉弱,汉王不足以共谋大事耶?

太宰直言不讳:然也。

随何:此正是我出使淮南原因也。倘我得以召见,必有善策以献大王。倘九江王不纳,则杀我二十人示众,以明背汉向楚之心,不亦可乎?太宰何惧随某,苦苦相阻!

太宰以其言为然,乃引见九江王。

随何从容再拜,下说辞道:汉王派下臣来问大王,因何亲于项王,而疏汉王?

英布:因我奉项王为主,故而亲项疏汉。有何不对乎?

随何:大王与项王皆为义帝所封诸侯,何有君臣之分?

英布:这……

随何:王以臣子以侍项王,无非是谓楚国强大,可以国相托者。可是如此?

英布:是又怎样?

随何:然项王攻齐时,亲负筑板,身先士卒,盼大王举国以出,亲为楚军前锋,大王只派四千人助之。为人臣子者,当如是乎?

英布:这……

随何:项王尚未曾出兵齐国,大王就应调淮南之众渡淮,助项王拒汉王于彭城之下。然而大王拥车千乘,却不发一卒渡淮,垂拱以观成败,举国托付与人者,应如是乎?

英布:这……

随何:大王以侍奉楚国虚名,却只为私计,臣谓不可取也。大王不背楚国,却宁负天下不义,替项王杀害义帝,不亦悖乎!

英布:你这腐儒,欲寻死耶!

随何:大王稍安勿躁,待臣说完,请自就斧刃可也。

英布:你说,你说!

随何:今项王虽恃强小胜,然汉王收拢诸侯,回守城皋、荥阳,因蜀、汉之粮,深沟高垒,分守要塞。楚欲攻汉,中有梁国相隔,需深入敌国**百里,转运粮草千里之外;大王谓可必胜乎?若其不胜,将若奈何?

英布:先生以为如何?

随何:项王若是不胜,则必越梁国以退,必又难逃汉军追击,大王以为然否?

英布:然也,此理天下共知。

随何:臣故说楚军虽强,不足恃也。假使楚军胜汉,则诸侯危惧,必要救援汉王;一旦楚强,恰会招来天下攻击。故臣云楚不如汉,形势显然。今大王不和汉而托楚,不谓惑乎?

英布:若依先生之计,奈何?

随何:只要大王出兵,项王定被牵制,数月可助汉王夺取天下。臣请大王提剑归汉,汉王定割土封赐,况淮南亦必为大王所有也。今献不称万全之策,惟望大王思之。

英布:喏,谨遵先生教诲。但我叛楚归汉之事,先生幸勿泄露于人。

随何:喏,下臣遵命。但只恐其树欲静,而风不能止也。

正在此时,门军来报:楚国使者求见,现在府外。

英布颜色更变,起身挥袖,示意随何退避。随何再拜而退,隐于屏帷之后。

楚使登殿,开口便问:事情紧急,迁延不得。未知大王何时出兵,助楚伐齐?

九江王正欲开口,只见帷幕一动,随何径直闯入殿中,直趋入席,坐在楚使上席。

楚使:你是何人,如此无礼?

随何:九江王今已归附汉王,你楚国有何资格,命其出兵?

英布闻言大惊,楚使更是面无人色,当即起身要走。

随何就座中拔剑,跃起身来上前,只一剑,便将楚使砍倒座间,血流满地而死。

英布:随何,你意何为?

随何:大王首鼠两端,犹豫不决,我为大王决之可也。事已至此,不可逆转矣。若令楚使回去,项王向来反目无恩,岂能容你?不如就此附汉,协同作战。

英布苦笑:先生斩使扬言,已将孤逼入死地,不反而何?

于是下令,尽杀楚使随从,就此发布檄文,大张旗鼓,起兵反楚。

项王闻讯大怒,便派项声、龙且二将,领兵进攻淮南,亲自率军进攻下邑。

果如随何所料,战争持续数月,龙且终于打败淮南军。英布与随何兼道西逃,回到荥阳,刘邦待如上宾,使人返回九江,收拢散兵数千归汉,皆都还给英布,请其屯扎成皋。

刘邦据守荥阳,取用敖仓之食,与项羽对峙。

项羽全力发动攻势,多次切断甬道,乃使汉军乏食。

刘邦大困,采纳郦食其之策,欲复立六国贵族后裔,以分散楚军力量,增其敌对势力。

张良急忙阻止:若如此,则大王永不得平定天下也。

刘邦:然则战之不胜,又将绝粮,奈何?

张良:为今之计,王可暂时示弱,遣使求和,割荥阳以东之地予楚,以换回太公、太媪、吕雉,就此罢战。然后回至关中,积蓄力量,厉兵秣马,数年再出。

汉王向来能屈能伸,不以一时输赢为意,于是喜而从之,便亲写降书,派郦其食为使,前往彭城约和。

项羽经过前番彭城之失,本来就十分后怕;此番再战,又见赵魏河北之地皆归汉王,亦心怀惧意,不欲与刘邦为敌。因览汉王降书,便欲就坡下驴,允其约和之请。

亚父范增说道:此时汉军粮道已绝,陷于危殆,一击可胜。刘邦外表忠厚,其实是最无信义者,其后必叛。若释归关中,待其反时,复派大军往征,悔不及矣!

项羽闻言有理,乃拒绝议和,与范增各引一军,急攻荥阳。

刘邦大慌,手足无措。复聚群臣,计议对策。

谋臣陈平献计:项王恃勇无谋,军中所仗恃者,惟亚父范增一人。范增性暴,而项王多疑自大,可用计离间,使彼君臣反目。则范增既不被杀,亦必见弃;范增即走,项王休矣。

汉王大喜,宣布散班,单独留下陈平,与其计议用间细节,安排已定。

项羽屡攻荥阳不下,便改变战略,派使入城劝降。

刘邦依照陈平之计,命人准备丰盛筵席,赍捧美酒佳肴进献来使,因命陈平招待。

陈平久在项王军中,自然认识来使,见面之后,故作惊讶,便作退避之状。

楚使:且慢!陈将军既已归附汉王,你我便是各为其主,又何必闪闪躲躲?

陈平:哦哦。我谓是亚父所遣使者,未料却是项王心腹。请恕在下失陪,贵使请便。

说罢,立刻将笑脸换作冷面,更当来使之面,下令撤换佳肴,改以粗食以供。自己也抽身而去,换作小吏相陪。至于汉王刘邦,更是不予接见。

楚使大为羞怒,便回来报告项羽,诉说亚父私通汉王,并得其尊重异常。项羽信之,便夺范增权柄,收回令符玺印,不再命其掌兵。

范增大怒道:今天下大局已定,任君王自为可也。望乞骸骨,使回故乡终老。

项羽不作挽留,允许范增辞归。范增由此离开军营启程反乡,但未到彭城,背生毒疮,当夜发作,死于营帐之中。可叹满腹智计,因胸中怀私,未得施展,终年八十一岁。

刘邦见离间之计得售,遂派灌婴、靳歙二将,深入楚军后方,截断楚军粮道。

灌婴、靳歙奉命出关,率兵突袭荥阳、阳武,截断襄邑粮道;又深入鲁下,大破项冠。与此同时,彭越亦在魏地袭扰楚军后方,击败项声、薛公,攻占下邳,威胁楚都彭城。

刘邦趁机北上,大破楚将终公,收复成皋;部将丁复同时进军,在叶县击破楚军。如此以来,项王左支右绌,应接不暇,陷入三面受敌之局,渐处下风。

汉高祖四年六月,韩信与张耳平定赵国反抗余波,南下河内修武,接应刘邦。

刘邦闻说赵兵将至,不由大喜。遂令御史大夫周苛、枞公、魏豹等人把守荥阳,亲与夏侯婴跑到修武,隐瞒身份,自称汉王使节,直接进入张耳军营。

张耳、韩信当时还没起床,刘邦径直进其卧室,夺取印信兵符,继而升帐,召集诸将,调动诸将职位。张耳、韩信起床之后,方知三军被夺,不禁大惊失色。

汉王既夺大军,这才改颜相向,嘻笑如初,命张耳备守赵地,使韩信为其相国,收集未及渡河南下赵兵,前去攻打齐国。韩信、张耳见汉王如此无赖,哭笑不得。

项羽身处逆境而不馁,向荥阳发起猛烈进攻,终拔其城,烹杀周苛,韩王信被俘。

刘邦闻报,欲带兵回救荥阳,郑忠劝谏,宜避开项羽锋芒,驻扎河内,刘邦采纳。

项羽既拔荥阳,复又乘胜进军,击败彭越,继而进攻汉军成皋大营。刘邦不敢直撄其锋,逃出成皋北门,渡河北去。楚军拿下成皋后乘势西进,被汉军阻于巩县。

刘邦复纳郑忠之言,深沟高垒,坚壁不战。同时檄命韩信,在赵地组建新军击齐;更遣卢绾、刘贾,率兵二万渡白马津,深入楚地,协助彭越扰楚后方。

彭越得到卢绾、刘贾相助,更是如虎添翼,战力大增,一连攻下睢阳、外黄等十七城,渐渐逼迫彭城。项王闻报大惊,恐怕故巢复失,只得领兵东归。

临行之前,项王留下大司马曹咎把守成皋,嘱其谨慎,勿要出战。

刘邦畏惧项王战力非凡,恐其平定魏、赵之地回来,自己支吾不住,便即议于众臣,将欲舍弃成皋以东,专力屯守巩县、洛阳。

郦食其极力谏道:大王何不便乘项王东还,就此收复荥阳,占据敖仓,攻夺成皋,控制用兵要地,然后相机破敌?为使项王不能西归,臣愿前往齐国,游说田广,使其附汉。

刘邦乃从其计,便使郦食其赍携重礼,前往说齐;自引大军,来攻成皋。

汉高祖四年十月,刘邦顿兵成皋城下,曹咎遵依项王嘱托,固守不出迎战。

汉王知道曹咎性情火暴,连续数日遣士兵在城下辱骂,激其出战。

曹咎果然受不得激,领兵出城,渡过汜水,欲与汉军交锋。

刘邦早已将重兵埋伏水岸,趁其半渡,挥军猛攻,由此大破楚军,再次收复成皋。

楚军几乎全军覆没,曹咎不敢归见项王,乃与司马欣、董翳二王,皆都自杀。

刘邦遂率汉军驻于广武,再次取食于敖仓,并围楚将钟离眜于荥阳。

项羽东归,迅速攻下梁地十余城,当者披靡,彭越等皆非敌手。正在大展神威之际,得知成皋再度易手,项王大惊,乃急率主力西进,来解荣阳之围。

由是屯军广武,与汉王再度相持。

镜头转换,按下汉、楚相峙,复说郦生说齐。

郦食其奉汉王之命,来至齐都临淄,拜见齐王田广,献上礼单。

田广:汉王使先生前来,有何教我?

郦食其:大王可知,天下人心归向乎?

田广:未知也。

郦食其:若大王知道天下人心归向,则齐国可以保全;若是不知,则齐国危矣。

田广:则天下人心,究竟向谁?

郦食其:归向汉王刘邦。

田广:先生何以言之?

郦食其:大王安坐,请听老朽言之。汉王与项王并力西向攻秦,义帝有约,先入咸阳者可王关中。汉王先入咸阳,但项羽却背盟约,使王汉中;又徙义帝,派人杀之。汉王闻此,立发蜀汉之军,还定三秦,出函谷关而问义帝徙所,又集诸侯,立其后裔。凡攻下城池,立封有功将领为侯;缴获财宝,即刻分赠士兵。此事大王曾闻之乎?

田广:闻之。然则如何?

郦食其:汉王因与天下同利,故此英雄豪杰及天下才俊,皆愿为其效命。燕、赵、魏、韩等并东诸侯,亦都望风投归;蜀汉之粮,源源而至。

田广:然彭城一战,诸侯数十万联军,瞬间败于楚军三万铁骑,先生因何避而不说?

郦食其:天下攸归,岂在一战之胜败!

田广:则项王武功天下第一,诸侯不能力敌,奈何?

郦食其:项王先有背盟之毁,后有弑杀义帝之行;不记他人之功,惟记诸侯之罪;将士胜而不赏,拔城不封,非项氏不用。镌刻侯印无数,却又贪于把玩,而不舍授;得财物堆积而不肯赐。故天下叛之,豪杰怨恨,不愿效力项王,皆乐投归汉王,供其安坐以驱。世间之事,有兴有衰,运有定数,或早或迟。虽力敌万人,奈千万人皆反其何?

田广:以先生观之,汉王彭城败后,尚能一战乎?

郦食其:汉王引蜀汉孤军,即可平定三秦,占领西河;复率上党精锐以下井陉,杀成安君,败魏王豹,占城三十二座。此乃圣帝之师,非惟人力,亦仗天佑也。今诸侯联军虽败,汉军元气未损,且复据享敖仓之粮,塞成皋之险,守白马渡津,据太行要道,扼蜚狐关口;天下诸侯若欲后降,亦先被灭。今项王东西驰突,三面受敌,败不旋踵,又何疑焉?

田广:若依先生之计,寡人应当如何行止?

郦食其:故我为大王计,莫若速降汉王,共同伐楚,齐国社稷得保;倘有延挨,危亡即刻降临。期间利害,惟王思之!

田广闻罢,击节称善,遂听其言,撤除历下兵备,留下郦食其,专候汉王指令。

郦食其施辩才之能,逞口舌之利,说降田广,就此与齐王称兄道弟,每日酣饮宫中。使人还报汉王,并通告大将军韩信,命其停止进兵。

韩信览报,传示群僚,便欲停止攻齐,回师向楚。

谋士蒯彻因妒郦食其大功,因而进谄:今将军奉诏攻打齐国,明也;郦食其秘密游说齐国投降,暗也。汉王岂有诏令,停止将军进攻乎?

韩信:未也。

蒯彻:既无王命,将军怎敢停止进军?况郦食其仅凭三寸不烂之舌,便即拿下齐国,将军攻拔赵地,耗费岁余,反不如郦食其一竖儒耶!

韩信深以为然,遂听其计,引军袭击齐国历下守军。只因齐王已撤历下守备,帮此一攻而破,韩信乘胜率师东进,兵至临淄城下。

齐王田广闻报,大为恼怒,对郦食其道:先生纵其口舌这利在前,却又继以大军大后,所言汉王信义何在?如先生能阻止汉军进攻,便可得活;若是不然,则必烹杀!

郦生知是韩信欲建灭齐大功,但汉王不加阻止,由是叹道:我闻行大事者不拘小节,有大德者不辞小让。汉军即已兵临城下,亦因大王不肯及早投诚归降之故也。我既已失信于大王,岂可再低声下气,去求韩信!

齐王闻言恼恨,便即烹杀郦食其,自率亲军东逃高密,遣使向楚王请降,并求救兵。

可叹郦食其喜逞口舌之辩,终死于口舌之利,终年六十六岁。

画外音:若论汉朝开国谋士,郦食其口舌之利,可称第一。但为人放荡粗疏,稳健不如萧何,战略不如张良,机智不如陈平。但因纵酒使气,疏阔狂放,跟刘邦很对脾气,故是为刘邦最喜欢者。其不仅富于谋略,且敢作敢为,勇于冒险,为刘邦出谋划策,游说四方,亦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只因郦食其之死,刘邦便对韩信暗起杀心,起于此时。

项羽平白无故,便得齐王之降,由是大喜,乃派龙且、周兰,率二十万大军救齐。

二将北进,与齐王田广会合,入驻高密城,组成齐楚联军,在潍河东岸与韩信对峙。

两军未交,部将劝说龙且:汉军远离国土,拼死作战,锐不可当。齐楚战于本土,士兵容易逃散。不如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命齐王派其亲信安抚已经沦陷城邑。齐人若闻齐王还在,楚军又来援救,定会叛汉。齐人叛之,汉军则必乏粮,将军即可迫其不战而降也。

龙且不以为然道:我素知韩信,胯下之夫,有何能为。且不战而使其降,我有何功?如战胜之,我必得赐封齐国之半,何不击之?

于是不听部将建议,即与汉军相隔潍水,摆开阵势。

韩信下令,连夜赶做万余布囊,装满沙土,堵住潍水上游。然后自率一半军马渡河,攻击龙且大营。龙且引兵亲出迎击,两军方交,韩便即佯败回走。

龙且喜道:我故知韩信胆怯,不敢与我正面为敌也。

遂挥令众军,渡过潍水击之。

韩信率军渡河完毕,见楚军来追,皆入水中,乃下令道:尽提布囊,放水淹敌!

一声令出,布囊提起,河水汹涌而下,龙且全军皆被淹没于水中。

韩信立即回师,先是沿河放箭,杀死一半;继又猛烈反击,击杀一半。由此楚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龙且身上甲重,挣扎不起,亦被射死在水中。

潍水东岸楚军见此,哄然四散,丢盔卸甲而走。

齐王田广闻说楚军大败,龙且战死,后悔不迭,只得复又东逃。但于逃亡途中,终被部将所杀,赍其首级以献汉军主帅韩信。国相田横乘舟出海,在海岛自立为王。

汉军追杀到城阳,尽俘楚军余部。潍水之战结束,乃以汉军全胜告终。

画外音:潍水之战,乃是楚汉相争期间,至为关键一战,也是兴亡转折之战。楚军本有两大主力,项王自率一军,龙且率其一军;今龙且全军覆没,楚军精锐即丧其半。

自此之后,汉军势旺,楚军势衰。故此潍水名扬天下,被后世称为兴汉之水。

项王闻报楚齐联军覆灭于潍水,大为惊惧,乃遣盱眙人武涉为使至齐,游说韩信。

武陟:天下苦秦久矣,故陈胜首义,诸侯相与戮力击秦。今秦已破,故项王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以休士卒。然汉王复兴无名之师而东,侵人之分,夺人之地。何其不义?将军原为项王故交,帐前亲侍,今反助不义之人,得无悖乎?

韩信:何谓帐前亲侍?执戟郎而已。我曾屡献奇策,项王不用,不许我另择明主乎?

武陟:无义之人,何谓明主?刘季既然已破三秦,自为汉王可矣。复又引兵出关,收诸侯之兵,以东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不休,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

韩信:成者为王,败则为寇。汉王志在天下,有何不可?

武陟:则若纯以武力论之,汉王岂可必胜?数次身居项王掌握之中,项王怜而活之,然每得脱身,辄便背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

韩信:其对项王无信,然对韩信有义。士为知己者死,公不知乎?

武陟:将军此见,便如妇人之仁,实令武某可发一笑。

韩信:公何出此言?

武陟: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交厚,为之尽力用兵,但某观其如勾践,绝不能与足下同享富贵,将军终必为之所擒矣。

韩信:危言耸听,不足与论。

武陟:足下所以得须臾之宠,以至于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此亦危言耸听乎?

韩信:我助汉王取胜,又有何不可?

武陟:项王今日败亡,则汉王次日必取足下。相比汉王之疏,足下乃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三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与汉以击楚,公为智者,固若此乎!

韩信:某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背楚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之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此。人深亲信我,背之不祥,虽死不易。先生言虽有理,但幸为韩信,辞谢项王!

武涉游说不入,连连叹息,只得告辞而去。

蒯彻在侧,闻武陟所说天下局势,取决于韩信,不由心中一动;又想到自己曾劝韩信进兵,害死郦食其,必遭汉王忌恨;由是便欲趁此机会,劝说韩信背叛汉朝自立。

蒯彻:大丈夫立世,岂能如章邯一般,反复不定?将军谢绝项王之使是也。我曾经学过相术,可知将军穷通贵贱结果,请试为言之,如何?

韩信:既是如此,便请先生言之。

蒯彻: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某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多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不可言。

韩信:此语何谓?

蒯彻:天下初发难以反暴秦之时,陈涉、吴广等俊雄豪杰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襍鹓,熛至风起。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今日之忧,非复如是。

韩信:今日之忧为何?

蒯彻:今日之忧,乃是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可胜数。楚汉相争不息,天下之忧不解。能解此忧者,其在于将军也。

韩信:以先生观之,楚汉相争,孰胜?

蒯彻:楚人起于彭城,转斗逐北,至于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于此矣。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于险塞,而粮食竭于内府,百姓疲极怨望,容容无所倚靠。以在下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当今两主之命,皆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韩信:先生既以我绝楚使为是,则必许我助汉也。

蒯彻:臣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在下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则莫敢先动。

韩信:诚能三分天下,我居其一乎?

蒯彻:夫以足下贤圣,拥甲兵之众,若据强齐,北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向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孰敢不听!割大弱强,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虑之。

韩信听罢,怦然心动。但又思索片刻,答道: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我闻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我岂可以向利,而背大义乎!

蒯彻冷笑:足下自以为亲善汉王,欲为其建立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始常山王张耳、成安君陈余为布衣时,曾相与为刎颈之交,后因争张黡、陈泽之事,二人反目相怨。常山王背项王,奉项婴首级而窜,逃归汉王。汉王借兵东下,杀成安君泜水之南,头足异处,卒为天下笑。此二人相与至厚,向为天下至交榜样,然而卒相擒杀者,何也?

韩信:若依先生高见,确是为何?

蒯彻: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汉王,亦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与也。而世间龃龉之事,多大于张黡、陈泽者。故臣以为,足下必谓汉王之不危己,亦大误矣。大夫文种有存越灭吴大功,更助勾践称霸,立功成名,而致身死。此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谁人不知?故以交友言之,不如张耳之与成安君者;以忠信言之,则不过大夫文种、范蠡,之与勾践也。此二事足以观矣,原足下深虑之。

韩信:世间之主,未必皆如勾践。

蒯彻:非关人性,其势然耳。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将军为汉王所建之功,不下于文种、范蠡;汉王猜忌之心,更不下于勾践。将军功成不退,岂不危哉!

韩信:在下功劳,果能与文种、范蠡比肩乎?

蒯彻:足下涉西河,虏魏王,擒夏说,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向以报汉王。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韩信:既有此功,不足以分茅裂土,出将入相,富贵此生乎?

蒯彻:蒙恬、李斯之于秦始皇帝,其功如何?虽不死于始皇,亦必死于二世也。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则楚人不信,归汉则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

韩信谢曰:先生且休,待我思之。

数日之后,蒯彻见韩信并无动静,复来劝说:时不我待,将军何故不决?

韩信:汉王对我有知遇之恩,我谓背之不详。

蒯彻: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听不失一二者,不可乱以言;计不失本末者,不可纷以辞。夫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

韩信:不为将相,退为一方诸侯,不亦可乎?

蒯彻:审豪氂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故曰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此言贵能行之。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原足下详察之。

韩信:先生所云,皆为金石良言,我知何所行止矣。

于是最终不从项王联手之约,就此自立为齐王。

镜头闪回。按下韩信自立齐王,再说楚汉之争。

荥阳、成皋之战,旷日持久,两国尽出举国之力,以决成败。

当时楚国参战兵力,有龙且部二十万人,曹咎部十万余众,周殷、项冠、项悍、项声四路军,计十万余众,项羽所引中军近二十万,超过六十万大军。

荥阳城中,只有五万留守汉军,处于绝对劣势。

面对众寡悬殊之局,军师张良向汉王刘邦进献弱楚之策,连施四计,终挽危局。

第一计,劝汉王放弃成皋,使项羽占取,因派重兵把守,以分散楚军力量。

第二计,劝汉王出兵武关,到宛、叶之间,兵锋直指彭城,调动项羽南下。项羽必救老巢,但又不舍荥阳,遂又安排曹咎、龙且,领数十万军围困荥阳,再分其兵势。

第三计,项羽南下后,又劝汉王命令彭越、灌婴、靳歙等,威胁楚军后方,断其粮道,迫令项羽再挥师向北。项羽为使回军安全,又在叶县派兵防守,进一步分散兵力。

第四计,在此期间,使汉将丁复在叶击破楚军,刘邦乘机北上收复成皋,再次迫使项羽返回荥阳。汉王则再放弃成皋,项羽复派曹咎以重兵防守。项王来回奔驰,兵力已疲。

第五计,使大将刘贾援助彭越,烧毁楚军粮草,再次调动项羽回军。趁项羽回军之际,刘邦亲率兵出,大破曹咎,再次收复成皋。

第六计,分守各处要隘,更据敖仓重地。使张耳、韩信略赵攻齐,陈豨攻代,灌婴、靳歙深入楚后,隔断项羽粮道。主力大军分为数路,皆都用以攻城略地,不断壮大力量。

以此六计,只用半年时间,汉王便即彻底扭转不利局面。汜水之战,曹咎兵败自杀;潍水之战,龙且覆师阵亡。数十万楚军损失大半,项王便由优势转为劣势。

闪回结束。项王不能解荥阳之围,又使人游说韩信不动;又闻灌婴率部南下,驰骋于彭城之北,自己陷入四面皆敌,多方受困之局。因虑己方士卒饥疲,再战必然不利,于是只得自降身价,主动遣使请入荥阳,与汉王议和。(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