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八十四集 相如却秦

华夏真相集 第八十四集 相如却秦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16:01:46 来源:笔趣阁

夜色阑珊,信陵君府。人去酒散,杯盘狼藉。

待众客走后,侯生才向信陵君力荐:我友朱亥,当世之贤也。身怀绝技,隐于市井,只为孝母,不肯出事诸侯。虽专诸、豫让,不及多矣;若为公子所用,必建不世奇功。

信陵君深以为然,连连逊谢,便将侯生安置府中客房,当夜无话。此后数日,便随侯生往市中多次拜见朱亥,待若上宾。朱亥来者不拒,但绝不答拜,信陵君不以为怪。

孟尝君当时相魏,门下宾客有增无减,复有数千之众。然闻众客说起侯生、朱亥之事,亦不由喟然,常对宾客叹道:信陵君折节下士如此,我亦自愧不如也。

周赧王中三十二年,戊寅,公元前283年。

秦、赵二王会于穰,再次定盟。然后秦王发兵,攻拔魏国安城,兵至大梁而还。

楚将淖齿弑杀齐湣王于莒邑之时,湣王之子法章侥幸逃出,由此变换名姓,入于莒邑太史敫家,潜身为佣。

太史敫有女聪慧,兼善识人,见法章状貌非常,怜而供以衣食,并与王子私通。

当燕军主帅乐毅长驱入境之时,齐国大夫王孙贾逃出临淄,因与齐湣王中途走散,当辗转还至莒邑家中,尚且不知齐湣王已被淖齿所杀。

其母见子还家,未待其下拜,便即张口骂道:你这逆子!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汝今事王,大王被淖齿杀害,尤且不知,尚何归焉!

王孙贾闻说齐王被淖齿杀害,热血上涌,乃对母亲拜了四拜,起身便即出门。

因入市中,袒露右肩,手持长剑,向围观国人振臂高呼:楚贼淖齿,乱我齐国,杀我君王。欲与我诛杀此贼者,请皆右袒!

莒邑市人闻而大奋,相从者四百余人,各持戈戟棍棒,攻入县衙。

淖齿正在县衙堂中,与掠来莒女嘻闹饮酒,忽闻院中扰攘,不由大惊。急起身离席,推门看时,未料早被王孙贾当头一刀,劈开脑袋,复又一刀,破膛剖腹杀之。

王孙贾既杀淖齿,于是召集齐国逃亡臣僚,欲图驱楚复国。因闻王子法章藏身于太史敫府中,于是率众入府搜出,拥立为王,是谓齐襄王。

楚军闻说首将已死,更无斗志,俱都出城,奔逃还国。

王孙贾即与众臣拥护襄王,共保莒城,以拒燕军;并传檄齐国全境,布告齐人:齐曾为五霸之首,岂可臣服胡狄之燕?齐国不灭,王已立在莒矣!

齐人闻之,无不振奋,皆谋叛燕。田单在即墨城中闻之,愈加顽强死守,更无降志。

镜头转换,按下齐国,复叙秦王。

便在齐襄王自立之时,秦、赵结盟,然后发兵攻魏。

赵国惟恐唇亡齿寒,出兵援救魏国。秦王遣使,责备赵国违约,声称赵军如若不撤,当举兵以向邯郸,先灭赵国,继而伐魏。

赵人闻此,举国惊慌。名家坚白派掌门公孙龙时在赵国,便向平原君赵胜建议。

公孙龙:公子便请遣使前往咸阳,责备秦王可也。

平原君:未知以何为辞?

公孙龙:此事甚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可也。

平原君:此言何解?

公孙龙:既是秦王责我违约毁盟,公子便遣使往说秦王,赵国先与魏国结盟,方与秦约。秦国却不宣而战,率先攻打魏国,是秦王先违背盟约。赵国起兵应之,有何不可?

平原君深以为然,遂遣善辨门客为使,反聘秦国。公孙龙又恐赵使迫于秦王淫威,不能胜任,复派弟子扮作随从,前往咸阳,便以此言回复秦王。

秦昭王未料及此,张口结舌半晌,方才答道:既是双方皆有过错,互不责备便了。

镜头转换,按下秦魏,复说燕赵。

燕昭王依仗乐毅之力,尽掠齐国资财以归,于是国力大盛。为防备北部匈奴入侵,遂于二十九年大兴工程,在北部边境修筑北长城。

燕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怀来),东至襄平(今辽阳),长达千余里,规模巨大、气势雄伟;并在沿线设置上谷、渔阳、辽东、辽西、右北平五郡。

便在燕昭王全力修筑长城之际,赵国以廉颇为大将,于赵惠文王十六年率军伐齐。

廉颇时年已四十五岁,所学鬼谷兵法,此时终有用武之地。于是率军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威震诸侯。赵国通过此战,因而越居山东六国之首。

廉颇班师回国,被赵惠王拜为上卿。

亦在此年,忽有侠士自楚国而来,拜访屠夫朱亥。

二人相见,暗中较艺,相互佩服,继而肝胆相照,结义为异姓兄弟。此时侠士方才说出自己身份,原来却是墨子门徒,禽滑徒孙,无名无姓,道号飞飞子。

朱亥大喜,遂请侯羸来会,三人一见如故,复又结拜一次,是为“三结义”源起。

飞飞子在邯郸盘桓十数日,忽然心血来潮,欲要辞去。侯生及朱亥苦留不住,只得由他,于是置酒于肉铺,为其饯行。

朱亥:三弟,你实告我,今欲去往何处?

侯生:是也,为兄亦欲开口动问。

飞飞子:既是自家兄弟,便不相瞒。骊山老母,二兄可曾闻否?

侯生:鬼谷门、骊山派及墨家门,在诸子百家中皆属道门。鬼谷门是奉老子为祖,创派于鬼谷双子,今以乐池为掌门;骊山门奉骊姬为祖,乃上古大神伏羲及女娲之妹,前任掌门乃是齐宣王妃钟离春。墨家门却是墨子独创,传于其徒禽滑,掌门何人,今未知也。

飞飞子:人云兄长博学,果不其然。现任骊山老母,及本任墨家掌门,可知是谁?

侯生、朱亥:未知也。

飞飞子:现任骊山老母,便是当年刺杀庞涓,为孙膑复仇之智秋师叔;墨家掌门,却是区区不才,小弟便是。

一言出口,侯生及朱亥皆都失惊,张口结舌。

飞飞子:弟来邯郸,亦非凭空而至。其一是为观察赵国之政,欲赠天下至宝与赵王;其次是助师侄廉颇,建功立业,成就一世英名;其三,便是为二兄结交为友也。

侯生:按下天下至宝不论,则廉颇前番轻易破齐,建立不世功勋,是出于贤弟手笑耶?

飞飞子:兄长高明至极。正是小弟助此老师侄廉颇,暗中刺杀齐军主帅,助其成功。

朱亥:且慢!则天下至宝,是为何物?

飞飞子哈哈大笑,自怀中掏出一个布囊,启囊出璧:便是此物!

侯、朱二人凝目望去,见是一块玉璧,通身碧绿,幽幽生辉,流光溢彩,更无一丝杂色。看过半日,皆都摇头,脸现迷惘之色。

飞飞子:二兄可识此物?

侯、朱:未识也。

飞飞子:此乃和氏璧也。昔日楚人卞和于凤栖之地得之,三献楚王,双足皆斫。因此璧所在,必能一统**,称王天下,故曰是为天下至宝。

朱亥:既是天下至宝,却因何落于贤弟手中?

飞飞子:六十余年前,此玉被楚王赐予令尹昭阳。当时鬼谷门弟子张仪师兄,作客于昭阳门下。昭阳将此璧视若珍宝,因于赤山宴间展示众宾,传观之时被人藏匿,反诬张仪师兄。昭阳大怒,将张师兄笞责将死,此事便即不了了之。当时小弟正行经楚地,路过赤山,闻说张师兄受枉几死,遂查出窃璧之人,入其户杀人夺玉,此璧便入我手,以至如今。

朱亥:且慢!此段闲话,我也曾有耳闻。但有一事不解,倒要请教。

飞飞子:二兄但问无妨。

侯羸:且慢!我知二弟欲问者,是为何事。那便由我来问,既曰此璧是三弟亲手得之于六十余年前,则你今岁年齿几何?

朱亥:是也!某正欲问此。

飞飞子:糟糕!古人云,得意不可忘形,果是如此。一不小心,泄露天机也。

朱亥:你说,你说!究竟多少年岁?

飞飞子:倒也不甚太大,只九十三岁而已。

侯羸及朱亥闻此,皆显怒色。

飞飞子:二兄休怒。弟因曾习骊山门驻颜之术,故此不老。但正因如此,不敢在二兄面前妄自尊大,以免惊世骇俗。既我三人同气相求,排行前后,又何必如此在意?

二人听罢,沉默片刻,互视一眼,同时哈哈大笑,也便释然。

飞飞子:弟与二兄盘桓这许多日,本来亦甚不舍分离。无奈忽然心血来潮,默算时日,方知后日乃是骊山老母智月升仙之期。如此盛典,弟忝为墨家掌门,不得不去也。

侯、朱听罢,知其所言不虚,便各无言。当日宴罢,飞飞子拱手而去,鸿飞暝暝。

次日一早,赵惠王升殿坐朝,忽见案上多一布囊,此前从所未见。启囊视之,见是一块碧玉,深身通透,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赵惠王惊疑不置,转问宦都令缪贤:此乃何物?

缪贤:下臣不知。

赵惠王:是何人置于案上?

缪贤:下臣亦不知。侵晨扫庭时便在,下臣以为是大王所放,故未敢动。

赵惠王愈加惊疑,遂命缪贤:盛以托盘,传示众卿。

缪贤:喏!

于是果以托盘举之,遍行殿上,使诸卿传观。众臣看罢,议论纷纷,不得其要。

赵惠王:众卿!有哪位识得此物?

众卿皆都摇头。只有几个年长老臣,大胆奏道:只知是为璧玉,但不明其来历。

赵惠王见此,怫然不悦。

缪贤忽然说道:大王,臣之家客舍人蔺相如,或可识得此物。

赵惠王:蔺相如是何来历?

缪贤:其祖上世代乃为中山国玉匠,因中山国灭,身为战俘奴隶,被先王赐予下臣。臣见其颇有学识,兼且精于鉴玉,故释其奴藉,使为门客。

赵惠王:既如此,便速宣其上殿。

缪贤领诺而出,未过片刻,便带一青年入殿,拜于阶下:下民蔺相如,参见大王。

赵惠王:闻缪卿奏说,卿乃中山战俘,出于玉匠世家乎?

蔺相如:小民正是。

赵惠王:则你详观此玉,是何来历?若能辨识得出,孤有重赏。

遂命缪贤,将玉璧递之。蔺相如翻来覆去,细察半晌,复将玉璧还于家主,然后喜容满面,倒地拜贺:恭喜大王,贺喜大王!

赵惠王:何喜可贺?

蔺相如:此乃荆山之玉,出于凤栖之所,昔为荆人卞和得之。初献于楚厉王,再献武王,因匠人不识,谓其欺君邀赏,故被刖去双膝。其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此璞玉哭于荆山之下,惊动文王,命人车载入宫,当场开璞,便得此玉。此乃和氏璧也,天下独一无二至宝。

赵惠王:照卿说来,此玉当在楚国,因何无缘无故,突现寡人面前?

蔺相如:俗语云,至宝识主。当初之时,越王允常曾请欧冶子铸造五剑,三长两短。将其三剑献于吴王余昧,长者二,是为湛卢、巨阙,短者一,是为鱼肠。巨阙剑殉葬余昧,鱼肠被公子光付予专诸,以刺王僚;惟余湛卢,吴王夫差随身自佩。吴王失德,其国将亡,则湛卢不翼而飞,自归楚王。和氏之璧亦同湛卢,故能寻主。今既现王庭,则赵国小则称霸诸侯,大则混一**,独揽天下,事无可疑。故此小民斗胆,恭贺大王,得此至宝!

越惠王闻此,不由心花怒放,于是重赏缪贤,并使蔺相如为鉴宝郎。

赵惠王得到和氏璧之事,只一日夜间,哄传邯郸,全城轰动。当时邯郸城中,自有各国使节以及行商,于是不过旬日,此事又遍传天下。

楚国闻此,兀自半信半疑,兼且不甚以为意。秦昭王听说此事,却被“天下至宝,得之可以称霸天下”评语所动,遂立即遣使寄书,向赵惠文王提出,愿用十五座城交换此玉。

赵惠文王议于众臣:若将此璧与秦,其恐不可得,枉自受骗;若是不与,又惧其发兵来儿。如此奈何?

廉颇:秦有来言,我有去语。换与不换,亦应遣使回复秦王,不可示怯于人也。

赵惠王:卿言亦是。但谁可为使?

众臣闻此,俱都钳口不言。

廉颇:臣愿前往。

赵惠王:卿为三军主帅,岂可一日暂离?切切不可。

宦者令缪贤忽道:鉴宝郎蔺相如可以为使。

赵惠王:其认玉可矣,岂曰可以为使?

缪贤:臣尝有罪,欲亡走燕,蔺相如止臣,问我何以认识燕王。臣谓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燕王私愿结友,故欲往投。相如却说,当时是因赵强燕弱,而臣为大王宠幸,故此燕王言此;若亡赵走燕,燕王势必不敢相留,反必为其擒送赵国。臣问如其奈何,相如便劝臣肉袒伏斧质,向大王请罪,大王果然赦臣之罪。此人智勇双全,故可为使。

赵惠王信以为然,遂宣蔺相如上殿:秦王欲以十五城请易和氏璧,卿谓可否?

蔺相如:秦强赵弱,不可不许。

赵惠王:若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蔺相如: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赵惠王:缪贤荐卿为使,卿可敢使秦?

蔺相如: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虽不放心,更无良策,于是遂遣蔺相如奉璧,西入秦都咸阳。

秦王闻说赵使来至,乃聚宫人内侍,于章台召见。

蔺相如入见,以外臣之礼参拜。

秦昭王:贵使远来辛苦,是来以璧易城乎?

蔺相如:是也。

秦昭王:可呈璧以观否?

蔺相如不敢不从,乃自从人手中接过锦匣,启匣出璧,双手敬奉秦王。秦昭王接过,观玩半晌,不由大喜,复又传示美人及左右内侍。左右观罢,皆呼万岁。

蔺相如冷眼旁观,见秦王不提以城交换之事,知道其必无意偿城,乃思一计,上前几步,手指和氏璧道:此璧之上略有微瑕,大王曾见之否?

秦王闻言微惊,复将玉璧拿起,迎其日光照看,颠来倒去:其暇何在?

蔺相如:其暇甚微,请容臣指示大王。

秦王不疑有诈,遂将和氏璧递之。

蔺相如玉璧到手,忽后退数步,将身倚柱,怒发冲冠,一阵准笑。

秦昭王:卿此何意?

蔺相如:大王欲得此璧,使人发书至赵。我王悉召群臣计议,群臣皆曰秦贪负强,必以空言欺诈。是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故请赵王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秦庭。今大王见臣列观,不升正殿,是非礼也;得璧之后,传之美人,不提偿城之事,是戏弄臣也。既是如此,臣今自衬不能全身而出,则与此璧俱碎于柱可矣!

秦昭王:是寡人见璧心喜,失礼先生也。便请先生释璧,至前视图可也。你看,从此以往十五座城,皆都予赵如何?

蔺相如:十五城之图,倒不必急观。和氏之璧,虽天下至宝,然大王欲求,我赵王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昭王:卿真烈士也。便许你斋戒五日,第六日相见于九宾正殿,公议易城之事可也。左右!替我礼送相如出宫,安置广成传驿,好生看待,不可有误。

蔺相如紧抱和氏璧,丝毫不肯松手,紧趋下堂离殿,还至馆驿。秦国驿吏调集全部驿卒,遍布内外,名为照顾,实为监视。蔺相如见此,放倒便睡,安之若素。

及至天晚,秦王令人送来酒食,以为赵使接风洗尘。使团上下皆都战战兢兢,蔺相如浑若无事,放怀吃喝,并与秦国仪官谈笑风生,直至酒足饭饱,佯作沉醉。

仪官辞归,天已定更。蔺相如一跃而起,乃使从者化妆衣褐,怀揣和氏之璧,以如厕为由,自厕所墙上翻出传驿馆舍,溜出咸阳城门,从小道逃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之后,乃设九宾礼于朝廷,命至传驿,载请赵国使者上殿。

蔺相如至殿,再行外臣之礼,平身直立。

秦昭王:贵使,寡人奉命,已斋戒五日;河东十五城舆图,亦在于此。便请奉上和氏之璧,以令在座众卿一观,如何?

蔺相如:有何不可?

乃自从人手中接过锦匣,双手奉上。秦国宦者令双手接过,置于案下,缓缓打开。

秦昭王俯视其匣,见内中空无一物,不由惊呆,继而大怒。

秦昭王:大胆蔺相如,此为何意?你敢戏耍本王乎!

蔺相如:秦自缪公以来,至今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以归,间道疾行,今已至赵矣。

秦昭王:你如此欺弄寡人,真不惧死乎?

蔺相如:小人区区一命,何足道哉?

秦昭王:如此说来,你赵国是欲拒绝寡人以城易璧之请耶!

蔺相如:非也。秦强赵弱,岂敢有违?大王只须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王自然立奉璧来。今以秦国之强,若先割十五城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臣自知欺哄大王,其罪当诛,然不敢奉璧于秦,空手而回。臣即请就其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闻此,与群臣相视而嘻,哭笑不得。左右大怒,欲引蔺相如下殿,秦王止住: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而绝秦赵之欢,实不值也。不如因而厚遇,使其归赵可也。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我大秦邪!

蔺相如暗道侥幸,上前复拜:久闻大王气吞山河,高瞻远瞩,人不我欺。

秦王本来怒不可遏,被相如一捧,复又转怒为喜,于是以礼相待,宴乐以飨,再定盟约。廷见宴罢,毕礼而归。

蔺相如既归邯郸,和氏璧早至多日。赵王自送璧仆从口中,亦早得知蔺相如廷折秦王之事,今见平安归来,更加称赞,遂拜其为上大夫,就此一步登天。

自此而后,秦国果然不以十五城予赵,赵国亦终不予秦和氏之璧。

秦王毕竟不忿,于是再次出兵伐赵,攻拔石城。明年复又攻赵,再获全胜,斩杀赵卒二万余人。赵王只得认输,遣使求和,秦王从之,相约会盟于渑池。

赵惠王召集群臣,商议会盟之事,先发言道:秦人无信,若以楚怀王般对我,将如之奈何?若依寡人之意,不如不去。

廉颇:王若不行,是示弱于秦,且诸侯闻之,必笑赵国之怯也。大王勿忧,会盟之际,臣将数万精卒,布阵于国之边境,谅其不敢轻举妄动。

赵惠王:若其在盟会之所辱我,当如之何?

蔺相如:臣奉王以行,王若受辱,臣宁死折之。

赵王由此再无别辞,遂率卫队西行,蔺相如率诸文官以从。

廉颇送至边境,与赵王相约:大王此行,依渑池距此里程远近,加以会盟礼毕,往还不过三十日。若满月王驾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赵王许之,不免流下一把惜别之泪,然后满怀悲壮,登车西去。

三日之后,赵、秦二王会于渑池。话不投机,假作投机;心怀愤恨,面显欢笑,当下会盟歃血,共说誓辞,永结和好。会盟已罢,下令排摆盛宴,双王举酒欢会。

秦王饮酒至酣,忽然说道: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一曲如何?

赵王不敢不从,于是移席就坐,鼓瑟一曲,响遏行云。

秦王闻罢,鼓掌称善。未知此乃暗号,秦国御史眼见主公鼓掌,遂持简上前,提刀刻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赵王见此,脸上变色,欲待阻止,已自不及。

忽听一声咳嗽,蔺相如自座中立起,上前数步,至秦王席前躬身相请: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之曲,以相娱乐。

秦王脸现怒色,拂袖不许。蔺相如佯作不见,也不知从何处拿出一只盆缻,置于案上,又递过一只鼓槌,将身拜倒,跪请道:请秦王击缻。

秦国群臣见此,皆都哗然,厉声喝斥:赵国下臣,怎敢对上国之君如此无礼!

蔺相如:来而不往,才是非礼。秦王请赵王鼓瑟,赵王因何不能请秦王击缻?

秦昭王:蔺相如,你屡次戏我,果不惧死否?

蔺相如:臣死无妨。但今在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以溅大王之面矣!

秦王左右闻此,纷纷拔刃上前,虚声恫吓。

蔺相如张目叱之,未料声如巨雷,满室轰响,震动屋瓦。于是秦王左右皆靡,情不自禁,复又还剑入鞘。又觉露兵于两国君主之前,乃是灭族大罪,只得复归原位,惴惴不安。

秦上军佐:适才蔺某一吼,声震屋瓦,此是甚公功夫?

秦下军佐:未知也。闻说西域羌胡之中,传有狮子吼功,不知可是。

秦上军佐:昔日此人来我秦廷献璧,倚柱而怒,其发可上冲冠,又是何功夫?

秦下军佐:亦未知也。许是鬼谷门不传之秘,我等皆非其敌也。

秦昭王耳闻麾下诸将窃窃议论,心情烦躁;又见蔺相如站立身前,不离不弃,不禁心中一寒。虽然极其不怿,也不由举起手中鼓槌,轻轻击缻两声。虽未成曲调,亦令人伤情。

蔺相如大喜,乃回顾右席,召唤赵国御史:请书“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御史领命,乃自囊中掏出竹简刀笔,挥洒刻之。

秦国群臣见此,甚不快意,于是叫道:请以赵国十五城,为秦王寿。

群情激愤,一齐鼓噪,颇具威势,赵国群臣皆都失惊。

蔺相如暗中运气,忽然之间吐气开声,冲秦王缓缓说道: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话犹未了,只见秦王面前盆缻忽然暴裂,呼啸四散。有两片碎瓦直飞座间,将为首两员秦将案上汤盆击穿,热汤溅满袍襟。

秦上军佐:这!这又是何功夫?

秦下军佐:你却不知,鬼谷门兵家派王敖祖师,飞花摘叶,亦能伤人也。

赵、秦二王竟酒,秦王终不能加胜于赵。又闻赵将廉颇盛设大兵以待,秦师亦不敢动。

会盟既罢,赵王归国,立拜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愤然,对门客说道: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大功,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是何理也?且相如乃为玉匠之子,素为贱人,吾羞为其下。若是相见,必折辱之。

此语恰被朝中同僚听见,于是来见蔺相如,私下告之。

相如闻此,尽量躲避,不与其相会。每至上朝之时,亦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班首。若是在街上偶然遇到,远远望见廉颇车驾,便命御者引车避匿。

蔺府宾客舍人见此,皆都不服,陆续皆来进谏:臣等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便请辞去。

蔺相如挥手止之,笑问:以公等视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难惹?

众宾答:廉将军虽勇,岂是秦王对手?绝不若也。

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尚敢当廷叱之,命其为赵王击缻,并辱其群臣。相如虽驽,岂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有我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众宾及舍人闻此,无不赞叹,登时心平气和,并觉豪气干云,以至趾高气扬。

时隔未久,蔺相如此语传入廉颇耳中。

廉颇闻之,惭愧无地,立即肉袒负荆,命宾客带路,引至蔺相如府,登门谢罪。

蔺相如惊问:廉将军何故如此?

廉颇: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容至此。请执此荆,尽情责打,某不敢怨。

蔺相如:岂有此理!某乃卑贱之人,岂敢望将军如此折节以待?

廉颇:上卿如此计较,尚不如以荆条怒南之耶!

蔺相如:此却是在下失言,将军休要挂怀。相如本意,是与将军系出同门,无分贵贱,师兄万万不可再如此见外也。

廉颇闻言大奇:上卿此言,委实莫测高深。何谓系出同门,又何有师兄之称?

蔺相如:此处不是叙谱之地,师兄且起,请随我来。

于是亲解其背上所负之荆,双手拉起,复脱己衣披之,请至厅上。乃高声唤茶,又命摆酒,更请廉颇上座,方以鬼谷门同袍之礼拜见。

廉颇云苫雾罩,不知所为,只得还礼,目瞪口呆。同来宾客见二人已释荆言欢,心中大喜,于是哄然一下散去,只留其卿相两个闲话。

未至片时,酒菜满席,佳肴毕陈。蔺相如举酒相邀,便廉颇稳坐不饮,亦不动箸。蔺相如:贤兄既亲来敝舍言和,今已释怨言和矣,又因何拒而不饮?

廉颇:这“系出同门”四字,若说不明白,廉颇滴酒不饮,挛肉不食!

蔺相如:也罢。我问师兄,鬼谷门是何人所创,尊何人为祖?兄为几代弟子?

廉颇:是鬼谷双子所创,尊老聃为祖。某乃王敖祖师弟子,自老子算起,当为第四代。

蔺相如:好。弟乃庄周亲传弟子,同属道家,亦奉老子为祖,亦为第四代。兄谓如何?

廉颇闻此,啊呀一声,顿时大司。师兄弟二人卒相与欢,遂为刎颈之交。

周赧王三十三年,秦昭王分别与韩僖王、魏昭王会晤,韩、魏就此臣服秦国。

秦王归国,为防北方匈奴入侵,开始大力征发役卒,在北面修建长城。

魏冉第三次出任秦国丞相,频使白起率军,对赵国连连发动进攻。赵国虽有廉颇为将,蔺相如为卿,同心合力,但因国力相差悬殊,亦不免一退二让,兵挫地削。

秦攻取赵国蔺、祁二城,大赦本国罪人,以迁居之。赵王闻此,缟素布总,忧心忡忡。

公孙龙进言:依臣之见,大王不如偃兵。

赵惠王:何谓偃兵?

公孙龙:偃兵之意,兼爱天下之心也;兼爱天下,不可以虚名为也,必以其实。

赵惠王:此言何解?

公孙龙:秦得赵地,王缟素布总;齐亡地而王加膳,岂是兼爱?故不行偃兵之实。

赵惠王听从其论。于是率民休养生息,不再向别国主动挑起战争。

镜头转换,按下秦赵,复说齐楚。

周赧王三十四年,有鬼谷门纵横派门徒向昆,乃苏代再传弟子,手持弱弓,行于楚国。向昆见人便即扬言,说自己善用弱弓射雁,百不失一。

有好事者闻此,报于令尹,令尹复又诉于楚王。

楚顷襄王闻而大感稀奇,就命将向昆召进宫来,当面询问弱弓射雁之法。

向昆趁机进言:楚国者,昔为强弓,今何弱如此?非是弓弱,是挽弓之人无能也。今楚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犹足以踊跃中野;而徒坐受困,臣窃为大王弗取也。

楚王闻言,复觉振奋,兼有向秦国报仇之志。于是便拜向昆为下大夫,派其随使前往各国,再次进行合纵游说。

未料楚使刚出郢者,已为秦国谍探侦闻,还报秦王。

秦昭襄王闻报大怒,决定先发制人,遂派白起为将,举兵伐楚。

白起率兵,无往不胜。先破丹阳,阵斩楚兵八万。

楚王因而大惧,只得忍痛割让上庸以及汉水以北之地,向秦国投降讲和。向昆见事不妙,便即逃回燕国。此番合纵抗秦企图,未经开始,便已胎死腹中。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白起再出。先以汉北上庸之军,夺取鄢、邓等五座城池,而后越过秦楚边境山区,自断后援,分三路快速突进楚境,直围楚国郢都。

来年春,秦军插到楚后,攻占纪南,焚烧楚王夷陵,复东进竟陵。(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