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七十五集 庞涓下山

华夏真相集 第七十五集 庞涓下山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16:01:46 来源:笔趣阁

驺忌为齐相,尽心图治,常访问邑守中孰为贤肖。

左右无不极口称阿大夫之贤,而贬即墨大夫不肖。驺忌乃暗地派人出都,往察东阿及即墨二邑治理情状,从实回报威王,并请威王降旨,召阿邑、即墨二守入朝。

二邑大夫皆至临淄宫朝见,威王大集群臣,先对即墨大夫道:自子为官即墨,毁言日至。然而孤使人往视即墨,田野开辟,人民富饶,官无留事,东方以宁。由子专意治邑,不肯媚吾左右,故蒙毁耳,子诚贤令。

又对阿邑大夫道:自子守阿,誉言日至。然吾使人视阿,田野荒芜,人民冻馁。昔赵兵近境,子不往救,但以厚币精金贿吾左右,以求美誉。守之不肖,无过于汝。

命加封即墨大夫万家之邑,而将阿邑大夫立即处死。阿大夫顿首谢罪,声称愿意改过。齐威王不听,呼力士捆缚阿邑大夫,立即投于沸鼎之中。复召左右平昔常誉阿大夫或诋毁即墨大夫者,择平日尤其亲信者十余人,次第投入鼎中烹之。

众人见此,无不股栗。

于是命国相选拔贤才,改易郡守。

驺忌由是举贤任能,使檀子篡守南城以拒楚,田肹守高唐以拒赵,黔夫守徐州以拒燕。又以种首为司寇,田忌为司马,各依其职。于是国内大治,诸侯畏服。

威王见驺忌荐人得当,遂以下邳封之,号曰成侯。

驺忌谢恩,复进奏道:昔齐桓、晋文,五霸中为最盛,所以然者,以尊周为名也。今周室虽衰,九鼎犹在,大王宜如周朝觐,因假王宠以临诸侯,则桓、文之业,何足道哉!

齐威王:寡人已僭号为王,今以王朝王,可乎?

驺忌:主公称王,所以雄长乎诸侯,非所以压天子也;若朝王之际,暂称齐侯可也。天子必喜大王之谦德,而宠命有加矣!

齐威王大悦,即往成周朝见天子。

当时周烈王在位,因王室微弱,诸侯久不来朝,今见齐侯朝觐,王室上下皆鼓舞相庆;烈王褒奖甚厚,齐威王自周返齐,一路颂声载道,皆称其贤。

驺忌相齐数载,由是诸侯礼敬,国内谀词如潮。除治国有方之外,驺忌另有一长,乃身高八尺有余,兼且形貌昳丽,国人常以此赞之。由是朝服衣冠,窥镜半日,顾问其妻。

驺忌:我闻城北徐公,乃齐国之美男子也。则我与徐公相比,孰美?

驺妻:夫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

驺忌不自信,复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

妾答:徐公较主君,差之远矣。

更衣见客,坐谈未久,又问:卿将实言告我,吾与徐公孰美?

客人故作细察半晌,徐徐答道: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驺忌闻言甚喜,于是登车出门,前去上朝。

行走不远,忽对面行来一车,车上高坐一青年男子,风度翩翩,望之如同天人。

驺忌即刻自惭形秽,惊问道:此何人耶?

左右答道:城北徐公。

驺忌自忖不如徐公远甚,忽然大悟:我道妻妾宾客因何皆都说谎,原来如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远望徐公离去背影,问左右道:尔等实对我说,此人与我相比,孰美?

左右齐答:主公美甚!

驺忌哈哈大笑,心情舒畅。遂入朝来见威王,当面问道:国中有美男子,家住北城,名曰徐公,大王曾闻之乎?

齐威王道:只是闻名,未曾谋面。卿亦美男子也,问他何故?

驺忌便将今晨诸事说之,然后叹道:臣来时路遇徐公,诚知不如徐公之美远甚。然臣之妻私臣,妾畏臣,客欲有求于臣,皆说臣美于徐公。今齐国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齐威王赞道:卿言甚善。

乃当即下达诏令,悬于城门道: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百官虽欲言,无可进者。齐威王遂以驺忌为相,淳于髡为卿,个人励精图治,复又称霸于诸侯。

画外音:齐威王复能称霸于战国初期,去除个人原因之外,临淄城中最高学府稷下学宫,于其中发挥作用甚巨。齐桓公田午之时,继承齐国尊贤纳士传统,在齐都临淄稷门附近建起巍峨学宫,设大夫之号,以招揽天下贤士。至齐威王之际,更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学宫,予以尊宠待遇,若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皆当世所称贤才。

对于稷下学宫之士,齐威王命开第康庄之衢、修高门大屋,以为物质待遇,授上大夫之号,以为政治享受,深受齐王恩宠。又勉其著书立说,展开学术争鸣,鼓励参政议政。

因稷下学宫乃当世唯一官办学府,又待遇极高,故吸引诸子百家门人弟子皆至。

当时齐国稷下,儒、名、法、墨、阴阳、道、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聚集一堂。除参政议政之外,且围绕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法沿革、王霸之道、义利孰归等话题展开辩论,相互吸收发展,使稷下学术氛围亦达到鼎盛。

世称所谓“百家争鸣”,其争鸣舞台,主要便指齐之稷下学宫。当此战国时期,三晋纷乱,荆楚保守落后,西秦文化未盛,齐国几乎始终领导天下文化潮流。而自秦以后各种文化思潮,几乎都能从稷下学宫找到源头。华夏文明传承数千年中,稷下学宫学术氛围之浓厚,思想之自由,成果之丰硕,都是独一无二,或谓震古烁今。

由此形成稷下学术精神:关注现实、明道救世;兼容并包、相互交融;彰显个性、实现价值;以人为本、重视民生;尊道贵德、礼法并重。

稷下学术精神,对华夏文化精神发展形成,产生深远而广泛影响,不仅促进中华文化之兴盛繁荣,且推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

画外音:齐威王在驺忌辅佐之下,再次称霸。当时天下诸侯,齐、楚、魏、赵、韩、燕、秦七国地广兵强,是谓七雄。越国虽则称王,日益衰弱,国势每况愈下;另有宋、鲁、卫、郑,以及淮河一带诸国,朝不保夕,便不足道。

齐威王朝周归来称霸,楚、魏、韩、赵、燕五国皆都宾服,推为盟主。惟秦国远在西戎,又被中原诸国摈弃,故此唯独不与齐国通好。

秦孝公以不得列于中国为耻,故命商鞅主持变法,又东迁咸阳为都,图霸中原。

咸阳宫殿已就,商鞅下令迁都,请孝公为首,众卿随之。

太傅与太师不愿相从,便唆使太子驷横加抵制,且每于大庭广众之间指责变法之非。商鞅再三劝解,太子只是不从。

商鞅发怒,遂进言秦孝公:法之不行,是因自上犯之,民故弗从也。太子触法,然为君嗣,不可加刑;若就此赦之,则又非法。所谓教不严,师之惰,罚其师傅可也。

孝公准奏,遂坐罪太子师傅,将太傅公子虔劓鼻,太师公孙贾鲸面。

百姓闻而大惧:太子违令,且不免刑其师傅,况他人乎?

于是令行禁止,十数日内,雍州大姓随孝公徙居咸阳者,凡数千家。

迁都之后,商鞅常亲至渭水阅囚,一日诛杀七百余人,渭水为之尽赤。于是秦国道不拾遗,国无盗贼,仓禀充足,勇于公战,不敢私斗。

秦国富强,于是兴师伐楚,夺取商於之地,又攻占武关之外,拓地六百余里。

周显王遣使,册命秦奉孝公为方伯,诸侯毕贺。

梁惠王闻说公孙鞅见用于秦,周天子又封秦为伯,不由叹道:悔不听公叔痤之言,为自己树此强敌,使秦国不能复制也!今我国中,卜子夏、田子方、魏成、李克、翟璜、乐羊子、西门豹等一众英才,先后病卒,人才不济,如其奈何?

近臣:天下英才,推陈出新,岂无后进者?大王可悬赏厚币,以招徕四方豪杰。

梁惠王称善,便命悬招贤榜于市。

镜头闪回,叙说孟子出世。

孟轲,鲁国邹人,字子舆,乃是子思门下弟子。子思名孔伋,是至圣先师孔子嫡孙。

拜师数年之后,孟轲尽得子思真传,怀有济世安民之志。于是拜别师父出山,先至齐国稷下学宫,交游于各国贤才,渐渐闻名于诸子,成为第一批稷下先生。

孟子时已四十三岁,因以孔子嫡传自居,并欲依靠齐威王推行儒家仁政主张。但诸国当时皆不尊儒,故此孟子并未得到齐威王重视;又与淳于髡颇不相得,屡受其讥讽。

孟子愤然,自我解嘲:我无官守,又无言责,则吾之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忽这一日,孟轲与稷下学宫诸生闲谈,闻说梁惠王正在悬榜招士,不由大喜。于是自齐至魏,欲求一展报负。

梁惠王闻说是孔圣嫡孙高弟来此,想起先朝大儒子夏之能,不由大喜,乃遣使郊迎孟轲入都,礼为上宾,问以利国之道。

孟轲率尔答道:臣游于圣门,但知有义,不知有利。

梁惠王以其言论迂阔,亦不予以重用。孟子遂又去魏返齐,再至稷下学宫。

孟子时与匡章交游,齐威王以为匡章不孝,孟子上书为匡章解释。齐威王采纳孟子之谏,任用匡章为将,使其带兵西征,一战而打败秦国。

齐威王大喜,为奖励孟子荐才之功,特命增其年俸兼金一百,以示特殊优惠。

孟子见威王只提高自己待遇,却不使入朝为官,便拒而不受。此时孟子在稷下学宫虽不显赫,但亦有较高地位,并滞留于此数年之久。

其后孟子母丧,还家守丧三年。返齐之后,却见稷下学宫已无自己落脚之处。

镜头转换,云梦鬼谷。

鬼谷门创派祖师王诩,居于朝歌城外云梦山深谷之中。因见其山深树密,幽不可测,便命其地曰鬼谷。又自号鬼谷子,一边修道养生,一面招生聚徒。

至齐威王时,王诩已有八十岁高龄。但因通天彻地,白发转黑,人皆不知其真实年岁。当时聚徒众三百,足不出谷,只以胸中所学,分别传授四类学问。

鬼谷子:我鬼谷门之学,包罗万象,通天彻地。择其应用于人世者四科,今授尔等。

众徒:师尊,未知哪四科类?

鬼谷子: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我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

众徒:愿闻其二。

鬼谷子: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

众徒:愿闻其三。

鬼谷子:三曰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

众徒:愿闻其四。

鬼谷子:四曰出世学。修真养性,服食导引,却病延年,冲举可俟。

众徒:弟子愿学其一,敬聆恩师教诲!

鬼谷子大喜,于是课馆授徒,只于深山幽谷之中,不往闹市通衢,更不求闻达于朝野。故此诸侯多不知道鬼谷门存在,更不如儒、墨、医、农,以及阴阳诸家知名。

王诩仙师居住鬼谷,不与世人交结,也不计其年数,弟子就学者不知多少,来者不拒,去者不追。光阴荏苒,时间既久,渐渐有人慕学其术,络绎前来谷中求学。鬼谷先师择徒极严,又详审求学者个人资性,近著那一家学问,有着哪一方天赋,便以相近之术授之。

鬼谷派众徒之中,有四个出众弟子,是谓齐人孙宾、魏人庞涓、张仪,洛阳人苏秦。孙宾与涓结为兄弟,同学兵法;秦与仪结为兄弟,同学纵横游说,各为一家之学。

庞涓与孙宾自入谷以来,不知山中岁月。只见洞外桃花**三次,结实三回,由此便知,不知不觉之间,三个春秋已过。

这一日,秋高气爽,王禅老祖开坛讲道,果然义理奥妙,道法精深,直说得天花乱坠,顽石点头。一时讲罢,众徒赞叹欢喜散去。

老祖将庞涓及孙宾留下,说道:你二人来我鬼谷之中,可知已有多少年岁?

庞涓先答:弟子不记世间岁月,但见洞外花开三次,果熟三番,算来今已三载。

孙宾却道:山花开遍不视,果实入腹不觉,弟子实不知已有几度春秋。

老祖笑道:则你二人各自所长,由此见矣。庞涓心有杂务,关切世事;孙宾专心至致,却不察身侧之危。为师所能教你二人者,皆为兵法大略,尽止于此;至若用兵机变,斗引埋伏,尚须时日,须往他处去学。

二人齐声问道:祖师不教,却发付我兄弟往哪里去学?

王诩老祖:自此往北千里之遥,冀州曲阳地界,有一座黄山;彼处有一个王敖祖师,亦是我鬼谷门仙师,专修兵家之学。你二人既学兵法,我教不得矣,你等往黄山去罢。

二人闻罢怀忧,各自盘算半晌。

庞涓问道:恩师,似我如今之能,可辅佐诸侯,建功立业于世否?

王诩老祖:倒也可每战必胜,博一个紫袍金带,求一生富贵。

庞涓喜之不尽,心痒难搔。

孙宾却问:既是如此,祖师却要我二人复去黄山,则必有缘故?

王诩老祖:你在此处所学,用以济世,固能天下无敌,功名易取;但若要扬名百代,为万世兵家之祖,却尚不能够。譬如尔之先祖孙武,并田穰苴,伍子胥,卫吴起,其道不传,身死之后,则恐其学断绝矣。

孙宾听罢,亦自喜之不尽,心痒难搔。

老祖察看二弟子面色,早已猜着其各人心思,于是说道:你二人各往洞后,寻一枝山花摘来,为师与你二人测算前程。

二人奉命,乃往后山去寻。

此时正是六月炎热天气,百花早已开过,二人同行,见草木茂盛,并无山花。师兄弟左盘右转,庞涓眼尖,早见林间石下有一茎草花在风中摇曳。

庞涓叫道:我先有了!

上前连根拔起,仔细看时,见那野花质弱身微,不好看相。

庞涓:如此卑琐,难成大器。

随手弃掷于地,又往别处寻觅一回。然而可煞作怪,寻遍整座山上,竟是一株山花也无。庞涓只得往寻旧路,将先前所弃草花复又拣起,藏于袖中,往林间寻到孙宾。

庞涓:贤弟,你可寻到?

孙宾:此时非是开花时节,遍寻山中,一棵也无。

庞涓:则此满山之上,只有一株野花,被我先得,看来你还不该下山。

孙宾:师兄说得是。但既然祖师有命,不可空手而归。

于是就石缝中拔出一株劲草,拿在手中。

庞涓:师父命我等寻花,贤弟要此野草何用?

孙宾:我看此草甚为健壮,又颜色与他草有异。也算冒充一回,不致空手而回便了。

庞涓将自孙宾手中接过那株野草,相了一相,忽然哈哈大笑,屈起右指,弹了一下。未料使的力大,竟将那野草根部以上三分之处弹折,只未全断而已。

孙宾:师兄此是何意?

庞涓:就你这种无名野草,还要冒充山花?没得让人笑脱大牙。

孙宾一把抢过:有道是疾风知劲草。花亦草本,有何不可?休得玩笑,使祖师久等。

嘴里说着,将那断草纳入袖中,转往前山,来至洞中,向祖师复命。

祖师高坐莲花台上,便即问道:只采一朵山花而已,怎去这许久?

庞涓嘴快,抢先答道:我等寻了半日,山中并无野花。

鬼谷仙师:既无山花,你二人袖中何物?

庞涓吐舌嘻笑,只得取出山花呈上。然当山花出袖,不由大吃一惊,叫一声苦。见其花既已离土,又被自己掷于地上,暴晒半日,此时早已半萎。当下便觉不吉,但更无他法,只得双手擎住,呈给师祖观看。鬼谷先生接过那花,相看一会儿,便问庞涓。

鬼谷仙师:汝知此花之名乎?

庞涓摇头:弟子未知,请祖师赐教。

鬼谷仙师:此花唤作马兜铃,因其果实成熟之时,如同挂于马颈之下响铃,因此得名。故你此番下山,必然马到成功,名扬天下。

庞涓:未知弟子下山之后,该往何方?成就多大功业?

鬼谷仙师:此花不开则已,一开便是十二朵,便为你荣盛之年数。又因采于鬼谷,见日而萎;则鬼傍委,汝当往魏国以讨功名。

老祖言罢,二徒皆都暗暗称奇。庞涓闻说前往魏国,可以天下扬名,不由大喜。

庞涓捺住兴奋之情,恭敬问道:弟子受教三年,此番下山,师父另有何嘱?

鬼谷仙师:你即唤我师父,师徒之间便无戏言。适才我问你因何去这许久,你张口便答山中无花,此是戏言相欺。汝今日见欺师尊,他日必以欺人之事,还被人欺,不可不戒。

庞涓脸上一红,心中不以为然:不过随口玩笑,多大事体,也要絮叨半日!

鬼谷仙师:为师送你八字:遇羊而荣,遇马而瘁。汝当记取,不可以为儿戏。

庞涓再拜称谢:祖师教诲,弟子敢不遵从!

孙宾自袖中拿出那茎被折断野草,递与祖师,心中忐忑。祖师相了一相,脸现悲悯。

鬼谷仙师:汝知此草名乎?

孙宾:弟子不知,尚请师尊赐教。

祖师:此草名唤车前子,亦能开花,只未当时令。其为草药,具祛痰、镇咳、平喘之能,于民多有用处,功效非凡。夏、秋二季种子成熟,采收果穗晒干,便可种植天下。

孙宾:只要与民有益,那便就好。未知弟子当往何方求生?

祖师:其草丛生,尖部并齐而长,则汝当仕于齐,必成大功。然则可惜!此草齐胫而折,莫非我徒,当有肜膑之厄乎?

庞涓接口道:祖师,此草本是好的,是被弟子一指弹折。却与肜胫膑膝,有何相干?

祖师看了庞涓一眼,便即瞑目不言。

于是二人拜别祖师,并肩下山。向北行犹未远,走至歧路,庞涓忽然止步。

庞涓:贤弟,我等果真要到冀州,去投王敖祖师?

孙宾:祖师之命,如何违得?

庞涓:然依祖师所云,我等此时所学,已可建功立业,扬名天下矣!人生苦短,又何必将大好时光,皆耗没于山野荒林?

孙宾:依师兄之见,便欲如何?

庞涓:我闻魏惠王在大梁招贤纳士,欲图霸中原,西拒强秦。不如趁此机会,你我兄弟皆投魏王,以图大业。

孙宾:凡心一动,神仙难止。既是如此,师兄自此往南,弟却往北,就此别过。

庞涓:如此说来,弟非去黄山不可?

孙宾:师命难违,非去不可。

庞涓:既是如此,你我兄弟就此分别。兄此行倘有进身之阶,必荐贤弟同立功业。

孙宾:师兄此言,是临别套话,还是发自肺腑?

那庞涓果然便是临别客套之语,见被师弟说破,遂大为窘迫,便指天立誓。

庞涓:为兄若有谬言,来日当死于万箭之下!

孙宾急捂其嘴,说道:小弟失言,死罪死罪。多谢师兄厚情,又何须立此重誓?

两下执手不舍,又闲话多时,眼见日上三竿,互道珍重,洒泪而别。

孙宾别过师兄,计算路程,距冀州黄山,足有千里之遥。于是不敢多耽,当下撇开大路,只往荒僻小道,施展师门所传道家速行妙术,伏身跷足,一路往北,快如奔马。

于路饥餐渴饮,夜宿晓发,不则五七日,便至冀州黄山(今河北曲阳县内黄公山)。孙宾依照师尊所述,寻到山口,取路入谷,行未其半,早见一个道人迎面走来。

道者:早知孙师兄必于此数日光降,未克远迎,还请恕罪!

孙宾见来者年纪,与自己不相上下,于是打个揖首:师兄何人,何知小弟贱姓?

道者:小弟乐池,中山人氏,祖父乃灵寿大夫乐羊子,父为中山大夫乐舒。因当初先父被中山君枉杀,弟随祖父居于灵寿,后被鬼谷先师携至黄山,就为兵家门之徒。

孙宾:原来如此。小弟失敬!

遂与乐池重新见礼,叙论年庚。乐池比孙宾年幼七岁,便称师弟,倍加亲热,一齐上山。一路拐弯抹角,缘谷而上,至一山洞,倒也与云梦山鬼谷洞差相仿佛,并无二致。

乐池引孙宾入内,指着中间座中仙师:此便是鬼谷祖师,师兄可上前参见。

孙宾领诺,倒地四拜:弟子孙宾,拜见祖师。

祖师笑道:贤弟子远来劳苦,起来说话。

声音虽然慈和,但如宏钟,山洞为之回响良久。

孙宾拜罢起身,抬头看时,不由大吃一惊,暗道:奇哉,怪也!我数日前拜别师尊,日夜不休赶路,他怎地跑到我前头,先来到此地?

彼时正当申初,天光自顶隙斜射入洞,照在高座之上,见那祖师含笑而坐,不是鬼谷先生王禅老祖,却是哪个?

那老祖见孙宾惊呆之相,不由婉尔,终于忍之不住,忽跳下座来,哈哈大笑,又撕胡须又扮鬼脸。来到孙宾面前,绕其连转三个圈子,这才止住。

王敖老祖:我观你这娃儿神情,定是异常奇怪,心中暗道:“此处怎地又有一个鬼谷子师尊?”是也不是?

孙宾虽然不苟言笑,此时也忍不住抓耳挠腮,连连点头:正是,正是。师父,难道你会传说之中缩地之法,或有分身之术?

话未落地,忽然大悟,竟指着对方鼻端,哈哈大笑不止。

那祖师却忽然止笑,泄气道:这么快就猜出来啦,算你聪明!某正是你亲亲师叔,你师父孪生兄弟,名唤王敖,道号也叫鬼谷子。

孙宾急忙再拜:弟子参见师叔。

王敖老祖:甚么师叔?自今日开始,我便是你师父矣。

孙宾:喏!弟子参见师父。

老祖:你便如实说来,我兄长与某相比,谁更年轻,谁更好看?

孙宾无法回答,只是发呆。老祖见此,又自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自此以后,孙宾便随王敖祖师同居黄山,并与师弟乐池相伴,学习兵家门各项秘术。

祖师开坛授业,先取出文书一卷,交给孙宾:此乃你先祖孙武子所著《兵法》十三篇,是我兵家门入门学问,你先拿去看罢。

孙宾:此书怎在师父手中?

祖师:当初你祖孙武,倾尽心血著成此书,献于吴王阖闾,并引吴军大破楚师;其后阖闾爱惜此书,不欲传于世人,乃置以铁柜,藏于姑苏台屋楹之内。越兵攻破吴国,焚毁姑苏台时,我正有事路过,便即施展妙术,将此书盗来。

孙宾:若非师父,此书当罹兵火,再不存世矣。好险,好险!

祖师:你却不闻,至宝不灭?

孙宾:那倒也是。

祖师:无论如何,此宝落在为师手中,便是莫大机缘。为师经过仔细参研,亲为注解。行兵秘密,尽在其中,未尝轻授一人。小子,你想不想学?

孙宾:全凭恩师措置,弟子不敢奢求。

祖师:好小子!倒不贪心;你若苦苦相求,我倒偏不肯给矣。今见子心术忠厚,且又是你家族之物,便付于你,拿去看罢。

孙宾大喜,恭敬八拜,接在手中,热泪横流。

祖师:乖孩儿,休哭,休哭。对兵书而泣,大不吉也。拿去看吧,拿去看吧!

孙宾既得先祖兵法,昼夜研读,三日成诵。

王敖老祖试之,逐篇盘问,见孙宾对答如流,一字不遗,不由大喜。

祖师:小子用心如此,果是你家之物,以致通灵。汝祖秘术得传,可谓不死矣!

于是复授以《鬼谷子兵法》十三篇,命其自悟。孙宾复又昼夜研习,更觉奥妙无穷,三年不出洞室,冬寒暑炎,茫然不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三年之后,孙宾乃成大家,兵家之学除祖师之外,当世无对。当三年学期已满,王敖祖师传唤孙宾至前,殷殷叮嘱,命其下山。

孙宾:徒儿可有不是之处,师父要赶我走?

祖师:徒儿,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且天降大任,你也该下山,建功立业去矣。

孙宾:祖师深如渊海,弟子所学,犹不及万一,如何便赶弟子下山?

一言未毕,早已流下泪来,顷刻湿透衣襟。

祖师手抚孙宾头顶,笑道:有道是青出于蓝。不经战阵,如何便知所学不及为师?人生苦短,这便去罢。

说毕,又从怀中拿出一面玄铁令牌,掌心大小,正好满握,纳于孙宾手中。

祖师:此乃我掌门信物,唤作鬼谷令。你持此令下山,若遇危难之处,只命人将此令传出,我鬼谷门所有弟子,包括我与兄长王禅在内,必然风驰而至。见令不救者,门规无情,定然重惩。你是掌门师兄,这便持之下山,代为师行令。我鬼谷门人众多,遇事休怕。

孙宾双手接过,以袖拭去泪水,见那玄铁令牌乃是阴阳两面,阳面镌刻一茎谷穗,傍有篆文四字:“文能安邦”;翻过阴面,却刻一茎稻穗,亦有篆文四字:“武能定国”。

祖师:此牌阳面,指我兄王禅一支,所授艺业以文道为主;阴面指我黄山一脉,所授乃是武略兵法。是为鬼谷门两派同用,纵横及兵家两支门徒共尊。小心在意,休要失落。

孙宾应诺,知道不可再留,大拜八拜,就此下山而去。

镜头闪回,按下孙宾,回说庞涓。

庞涓当初不愿再到黄山拜师学艺,仗一腔求取功名血气,并一套韬略学问,一径进入魏国,来至大梁,求取官位。因直至相府,叩府求见相国王错,说以兵法。

王错听得云苫雾罩,半懂不懂,但闻说是鬼谷门徒,便即大喜。

于是问道:子是吴起之同门师弟乎?

庞涓不知吴起乃是师叔王敖老祖之徒,随口扯一个谎道:吴起正是在下师兄。

王错大喜,遂将庞涓带入王宫,使其在宫门相候,自上朝堂,举荐庞涓与梁惠王。

当时正值庖人进呈蒸羊于前,惠王方欲举箸,闻相国举荐将才以入,遂舍箸迎宾。

庞涓上前施礼拜见,抬眼看见案上有蒸羊,便私下大喜。暗道:我下山之时,祖师预言我遇羊而荣,斯不谬矣!

梁惠王见庞涓一表人物,便命赐座,问其所学。

庞涓奏道:臣在云梦山中,学于鬼谷之门,用兵之道,颇得其精!

因早有准备,遂自怀中掏出天下形势之图,铺展案上,指画敷陈,言无不尽。

梁惠王虽然不能全懂,但见其所述,果属吴起一脉,便即命为上将,更兼军师之职。

庞涓陡然而贵,更不蹉跎,立马请假还乡,将父母妻子,并亲族皆都接至大梁。

梁惠王闻此,不以为其是急功近利,反谓庞涓此乃忠于魏国之举,遂命划拨府第使居,并赠巨资,使其营造殿阁楼台,以奉双亲。

其后未久,复又爱屋及乌,提拔庞涓之子庞英,侄庞葱、庞茅,俱为列将。

庞涓见梁王如此推恩相待,也便拿出身家本事,以鬼谷门绝学,为魏国练兵训武。

期年之后,庞涓自谓练兵精熟,遂即引兵征伐,先侵卫、宋,自诸小国开刀。于是牛刀小试,便即屡屡得胜,从无败绩。宋、鲁、卫、郑诸君,相约联翩来朝。

齐威王闻此,发兵侵魏,亦被庞涓引军击退。庞涓击败强齐,遂以为不世之功。

镜头转换,复说墨子。

墨门祖师墨翟,本与鬼谷仙师王诩在云梦山中同修。其后见鬼谷门徒渐多,随即离谷而去,一路遨游名山,周游列国,一面收徒授业。

忽这一日,闻说鬼谷门人弟子庞涓在魏国为将,大燃战火,四处征伐,心中不喜。遂来曲阳黄山,面见鬼谷仙师王敖,讨论此事。

王敖笑道:我闻老墨专爱为国解纷,管人闲事,今观果然不假。你所说庞涓,乃是鬼谷托徒弟,并非我鬼谷赐门人。你找错庙门矣。

墨子:你是兵家门祖师,王禅乃是纵横派掌门。庞涓虽非你亲传兵法,但其率引魏国兵马,到处点燃战火,以至天下不宁。我不找你,找谁?

王敖:既其好战滥伐,可使我徒弟孙宾去劝,使其归正,可乎?(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