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七十一集 鬼谷双子

华夏真相集 第七十一集 鬼谷双子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16:01:46 来源:笔趣阁

春秋之末,巨星相继殒落。

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左史丘明七十七岁,因读书著作勤奋过度,导致目盲,辞官回乡。

又于故乡创立左史书舍,开始编纂《国语》,记述数十年来见闻,诸候要事,及君臣间兴衰得失策论。《国语》乃为中国首部国别史,与《左传》珠联璧合,可谓史界双璧。

左丘明子名左瞻,精通儒道,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孙名左启,同样博学多才,终身以为鲁国大夫。四代孙左诚超凡脱俗,才华出众,归隐不仕。

王莽新政时,曾召集天下学者为其所用,左丘明十五代孙左起曾受招聘。左起不愿为王莽效力,又惧遭其加害,于是改姓为丘,逃到陶阳,终隐居不出。其后代便以丘为姓,其实与左氏乃为同宗共源。又有山东肥城石横都君邱氏,也以左丘明为其先祖。

清雍正朝为避孔子名讳,丘氏奉旨加上“邑”旁,便即为邱。北齐《魏书·地形志》及唐朝《元和郡县志》,都记载左丘明墓遗址与都君吻合。

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1年。在孔子逝去二十八年之后,一代史圣左丘明逝世,寿止于一百零五岁。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创始人,向被史学界推为中国史学开山鼻祖,更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其与孔子为同时期人,较孔子年长四岁,二人关系密切。

镜头闪回,数十年前。

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怀坦荡,深得鲁侯定公器重。

鲁定公欲命孔子为司徒,未找三桓商议,先问左丘明意见。

左丘明:孔子,当今圣人也。圣人当政,庸才则必失职。主公若用孔子,却又议于三桓,岂可得乎?

鲁定公:卿何知三桓定然不从?

左丘明:昔有周人,喜毛裘,复爱肉食。欲为皮裘,议于狐狸,索其皮毛;欲办牲祭,又谋于牛羊,索要其肉。话犹未完,狐狸及牛羊皆远奔藏匿。则五年毛裘不成,十年牲祭未办。原因无他,谋于对象非也。主公欲命孔子为司徒,却议于三桓,此与狐狸谋皮,牛羊谋肉,同一理也。

鲁定公大悟,遂不经三桓同意,直接任命孔子为司徒,参与鲁国之政。

为纂修史书,左丘明与孔子一同前往周室,在周太史查阅档案经年。回鲁之后,孔子撰写《春秋》,左丘明则据《春秋》而作《春秋左氏传》。

鲁国是周公封地,保存前代多种礼乐文献,向称礼乐之邦。西周亡后,周文化在西方诸国荡然无存,却在鲁国保留完整。左丘明既为鲁国太史,掌握丰富文献资源,以成《左传》史学巨著。《左传》是谓左丘明史官生涯最大成就,亦是华夏文明不二财富。

左丘明去世当年,是为秦厉共公在位二十六年。

便在此年,秦厉公突然发兵征伐蜀国,袭击南郑。

蜀人不备,一时张皇失措,丢失南郑,遂退守剑门险关危隘,以阻止秦人继续向南进攻。秦人偷袭南郑得手,始命左庶长在南郑修筑城墙,并以重兵把守。

其后十余年间,蜀人不断集结兵力反攻,终将南郑收复。南郑争夺之战本是古蜀国自卫反击战争,但依《史记》所载,却称此为“南郑反”。其实有误,不当以此三字为解。

镜头闪回,重温古蜀王国由来,前世今生,以明其历史沿革,沧海桑田变迁。

古蜀人未建国时,是从岷江上游所兴起土著部落。

蜀地上古文明,可分为前后五个时期,乃是蜀山氏时期、蚕丛氏时期、柏灌氏时期、鱼凫氏时期,以及开明氏时期。

画外音:蜀地文明在先秦时期,迥异于中原文化;蜀地部落,亦大不同于中原奴隶制诸侯邦国。“蜀”字由来,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中,象形为一条大眼蚕虫,是指所有蛾、蝶类幼虫,即是野蚕。《说文解字》: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诗》云:蜎蜎者蜀。蜎蜎者,幼虫蠕动之象。武王伐纣之时,蜀人曾经出兵相助。但关于蜀国历史,先秦文献中皆无详载。直到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始载蜀国史传。

商周春秋时期,古蜀王国疆域北达汉中,南至南中,东至鄂西清江。战国时期,蜀国向北保有汉中,向南深入西南夷,向东据有嘉陵江以东地区,成为西南大国。

未有蜀国之前,先有蜀山氏部族,生活于岷山之中,故又称岷山氏。

黄帝之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禹会诸侯于涂山,诸侯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

夏桀十四年,命扁率师征伐岷山氏,岷山氏献二女琬、琰于桀,导致妹喜失宠。岷山氏之后,约于周平王东迁之初,复有蚕丛氏,乃是古蜀国第一位国王。

又有传说,蚕丛乃是首个驯养家蚕者,则蚕丛生活年代远早于周,当为商代早期部落首领。蚕丛死后,蜀人为其建造石制棺椁。三星堆出土青铜纵目面具,可能便是蚕丛形象。

蚕丛氏统治蜀地数百年,柏灌氏取而代之,史书中对其记载较少。西汉杨雄作《蜀王本纪》,说蜀王先名蚕丛,后名柏灌,后名鱼凫。柏灌氏统治蜀地,维持数百年之久。鱼凫氏继柏灌氏之后治蜀,进入农耕社会。

三星堆古城营建于商代初期,是为鱼凫王统一蜀地之后所建。三星堆遗址所出土大量精美青铜器、海贝、象牙,表明此时古蜀国正处于鼎盛时期。古蜀文明神巫色彩浓厚,甲骨文中多次提及。至商朝晚期,鱼凫氏被来自南方之杜宇氏取代。

传说杜宇从天而降,其妻名利,从江源井中冒出。杜宇带族人以武力推翻渔凫氏统治,自立为蜀王。周武王联合庸、蜀、羌等西土八国伐商,则其中蜀国之君。便是杜宇。

周朝建立次年,武王姬发册封杜宇为蜀王,准予建都立国。于是蜀王率其部落自茂汶盆地东迁至广汉平原,在今温江万春镇建鱼凫城,成立杜宇氏蜀国。古蜀国自此开始,便由原始氏族公社制进入奴隶制社会,杜宇乃是奴隶制古蜀国首位君王,史称为蜀望帝。

杜宇年老之时未传其子,而将君主位禅让给同姓族人,时为蜀国相杜灵。

据传说,杜灵实为荆州鳖精,死而复生,化为人形,至古蜀国为相。

当时洪水泛滥,蜀国四面环山,中间盆地,水流不出。鳖灵凿穿巫山,引导水流向东,形成今之长江。

望帝杜宇因其功高,便即传位于杜灵,自己入山修道,死后化鸟。因此鸟乃杜宇所化,又叫声鹃鹃,故名杜鹃。

杜灵既为蜀王,建都郫邑,号开明帝,又曰丛帝。

丛帝传子卢帝,称开明二世,曾攻秦国至雍。卢帝之子开明三世称褒子帝,西征青衣羌、又向南征服獠棘,使得蜀国疆域大大扩展,超过杜宇时代。

约公元前六世纪,开明五世在位,筑城为都,号曰华阳。传至九世,终迁成都。

秦厉共公二年,秦、蜀之间始通聘享。

二十六年,秦命左庶长在南郑(汉中)筑城,蜀军退入剑门关据守。

此后,古蜀王国与秦国之间就汉中地带,展开长达百余年冲突较量。可见在战国早期,古蜀王**事力量甚为强大,并不逊于中原诸侯强国。

修建南郑同年,秦厉共公又伐关中平原东部重镇大荔,乃为古芮国及同国所在。于是攻而取之,于此设临晋县,是为大荔县建治初始。

及至次年,亦即周贞定王十八年,越王发兵灭缯。缯国位于今山东省苍山西北,百余年前曾为莒国所灭,后又复国,至今终被越国灭亡。

此时晋国韩、赵、魏三卿,瓜分智氏封邑。

赵氏获利最多,得到晋国北部大片土地,并向东越过太行山,占有邯郸、中牟。魏氏与韩氏在赵氏封邑之南,魏氏偏西,韩氏偏东。

魏氏西隔黄河以邻秦国,北依吕梁山以临赵氏,东连王屋山以依韩氏,南越中条山及黄河而临陕地,被裹在晋国西南一隅。虽然易守难攻,但也被就此压制封锁,难以向外开疆拓土。魏驹由此,愤愤不平。又四年,魏桓子薨逝,因长子早亡,传位于长孙魏斯。

周贞定王二十一年,范蠡八十八岁,已居宋国陶邑(今菏泽定陶区)二十年。此地位于天下之中,范蠡居此,操师尊计然所授经济之术治产,积资又成巨富。

洛阳人白圭,受范蠡薄利多销之教,得其经商诀窍,经营“下谷”之类生活必需品。丰年收粮时,其价高于市场;歉年出售时,又低于市场。如此加速周转,积著率岁倍之。

范蠡:凡经商者,须按天时变化,此谓时断;又须选择贸易对象,此谓智断。两断结合,于中取利,则无有不成功者。

白圭:何为时断?

范蠡:盖农业收成,必与气候有关;天时循环,丰歉也有循环。此谓时断。

白圭:何谓智断?

范蠡:利用丰、歉价格差异,可得兼倍收益。此谓智断。

白圭再拜受教,以此行之,数年便为魏国首富,被世人称为“商祖”。

又有鲁国穷士,名唤猗顿,闻说陶朱公甚富,往而问术。

范蠡:子欲速富,当畜五稼。

猗顿:何谓五稼?

范蠡:乃指母马、母牛、母羊、母猪、母狗耳。

猗顿大悟,再拜而去。十年之间,获息不可胜计,从此成为豪富之家,驰名天下。

六月十九日,家人盛开筵宴,为陶朱公大办八十八岁寿辰。范蠡居中高坐,鹤发童颜,腰直背挺,耳聪目明,开怀畅饮,儿孙绕膝,满座尽欢。

此时发妻越盈,亦已八十有余,其发如墨,齿如扁贝,并无一颗脱落,与家主夫君并肩而坐,笑颜如花。

此一场酒,直从午间饮至申时,家人已喝倒一半,陶朱公依然兴致不减,呼卢不休。

越盈忽然变色,以箸敲案:老不死,适可而止,便是正好。何必直待日薄西山,非在儿孙辈前丑态尽出耶!

陶朱公闻言猛吃一惊,抬望户外,见树影东斜,嘻笑道:小师妹,老乞婆,此言是也。可不是一句话点醒梦中之人?时已至矣,吾将去也。

于是嘻哈不绝,离席而去。

家人以为其必是回后院寝卧安睡,也自无人在意。

直待次日辰时,不见二老出庭,这才着慌。遂差老仆往卧室察看,才见主母越盈已坐化榻上;家主陶朱公却已不见,就此不知所踪。

陶朱公其实走犹未远,只在定陶往北八百里外,今河北保定曲阳县,羊平镇黄山之上。自昨日寿宴之上被老太婆说了几句,就此大彻大悟,于是离席出府,趁着酒兴,施开道家妙法,唤作“陆地飞行之术”,端地是日行千里,两头不见星光。

未到次日午时,已立身山颠之上,闪入松林之中。

是时阳光酒落林间,便如洒下一地金钱,只见一个紫袍道装老者手柱黎杖,立在松下,傍有一块大石,石傍又有一台,上置美酒一壶,鹿脯一肘,酒盏成双。

那老者听闻脚步之声,缓缓转过身来,笑道:陶朱公缘何来迟?

范蠡看清来者,却是旧日函谷关尹喜,又惊又喜,揖首作礼:我道是何人?原来是师叔驾到,失礼至甚,罪过,罪过!

关尹喜见范蠡认出自己,笑道:我与陶朱公同为道门。子何以师叔尊我,自谦如此?

范蠡:前辈年长,且是老子门徒,我师计然亦是。则前辈不是师叔,又作何解?

关尹喜大悟:贤契原来是计师兄传人,这便是矣。

于是重新叙礼,分坐于青石两侧。关尹喜就袖中掏出《道德经》来,递与范蠡:我师西去之时,命我于今年本月今日,于此处等待陶朱公来,将此经传之。却未料竟是计师兄贤徒,并无外人,那便正好,所谓肥水不留外人之田也。

范蠡双手接过,将手一扬。那书卷便化作一只仙鹤,飞上枝头停憩。

关尹喜笑道:陶朱公居官为相,领兵为将,经商以至千金之富,修道又能通玄,真天地之间奇才,贫道万不能及。趁此无聊,何不手谈一局,快意人生?

范蠡:长者之命,敢不依从?只是无枰少棋,师叔莫非欲要舌战?

尹喜:若要舌战,岂不辜负此鹿脯仙酿?

说罢,将壶中之酒斟入玉盏,顿时香气四溢;又就盘中扯下一块鹿脯,递予范蠡,自己也撕一块,分吃对饮。

范蠡一边饮酒吃肉,一边心下讶异,不知他要如何对弈。

尹喜莫测高深,放下酒盏,对面前青石用袖一拂。那巨石便即平展光滑,如同桌案。又伸指凌空虚划,纵横各十九笔,那石案上就现出一面棋盘,深入盈分,如琢似刻。

范蠡喜悟,遂伸手向后,就地上抓起一把黑石,在掌心中轻轻抚弄一番,再置于对方案角,便成扁圆黑子;又捉一把白石,以道家真功抚摸,瞬间便成白子,放置自己案角。

黑者全墨,白者全白,皆都晶莹如玉,闪闪发亮,望之可爱。

两位仙翁面面相觑,各抚掌大笑,于是吃肉喝酒,开怀对弈。

尹喜见陶朱公让于自己执黑,也不客气,信手拈子,下在乾宫四四之位;范蠡知道师叔客气,顺手应以白子,下在艮位,横三纵四。二人一来一往,便即攻守连环,渐渐入神。

不料此时,山上下来一位樵子,路过松林,窥见有二翁着弈手谈,大感兴味,亦便走近,将斧头及柴捆放置松下,袖手旁观。

不料只这一盘棋局,山中不知岁月,人间不知数十春秋,已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那樵子只顾贪看仙着棋路,浑然不知身旁树叶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局未终,脚下败叶已经没踝,松下柴捆复变树丛,斧柄已经朽不能用。

中国历代皆有樵子入山遇仙,观棋以至烂柯传说,此为最早版本。

尹喜与范蠡一局棋罢,黑子只争白子半目,终为双活之局,下个平手。

日光已暗,晚霞满山,树林遍披黄金之色。壶中之酒方尽,盘中鹿脯将完。尹喜略数棋目,哈哈大笑,将手一招,满枰黑白子皆入袖中。刚要起身,忽见枰傍樵子,不由大惊。

范蠡回头,看到樵夫,暗道不好。于是问道:樵子何来,怎地误入此处?

那樵子被问,回过神来:小儿本是山下容邑赵家村人氏,姓周名咸,世代务农。因七日之后便是小人婚期,故入山打柴伐木,以备办理宴席之用。未料巧逢二位松下弈棋,贪看仙家妙招,竟忘归途;兼且冲撞仙翁,有失回避,死罪,死罪!

说罢,便要回身挑柴下山。忽见柴捆无踪,斧柄柯朽,只余斧头。

樵子大惊道:此事为何?这可真是奇哉,怪也!

尹喜摇头:原来如此。岂非天意?只是罪过不小,有亏此位周樵。

那周姓樵子双眼发呆,不知他所念何辞。

范蠡笑道:虽是罪过,但此等缘法,亦非常人所能遇到。此位樵哥,我来问你,据你方才所云,说要七日之后成婚。你妻可是赵家之女,父名茂才,女唤芝女?

周樵大吃一惊:我家之事,你却怎生知道?

话未说完,继又大喜:原来你二位,果真便是神仙。则就请仙翁为小人占算一番,我当有几子,可有富贵之份?

范蠡摇头苦笑:你有二子,乃是孪生;长名王诩,次名王敖。富贵之份全无,但有悟道修仙之缘,皆为开派祖师,万世扬名。

周樵笑道:修仙悟道,万世扬名,那敢自好。小人有一事不明,请教仙翁:因何某为周氏,妻为赵氏,二子却都姓王?

范蠡笑道:因你二子徒众,皆是帝王之师;且今乃周室天下,周即王也。

尹喜暗中扯了范蠡一把,对周樵道:天机杳远,运数幽深,岂是你一介凡夫俗子所能预知者?你看这日头将落西山,再不还家,只管于此聒噪,恐便不能下山矣。

周樵道:仙公说的是。

于是弯腰拣起斧头,别在腰中,寻路下山而去。

时至黄昏,樵夫下山回村,惊异发现,满村皆是生人,更无一个相识。

还至自家门前,又见房倒屋塌,哪里还是去时模样?但看残垣断壁,门首石槛,却又正是自家院宅,并无差误。于是百思不得其解,将身坐到断墙之上,捶胸拍腿痛哭。

不过片时,便有一群村民前来围观,皆都不知此人何来,在此痛哭何意。

忽然一个七旬老叟上前,一把将周樵扯下断垣,叫道:你不是我兄周咸?怎生一去五十年不回;即便回来,却还是五十年前模样?

周樵止哭,拭目详观,见来者依晰便是族弟周丙模样,却已老态龙种,不成样子。

于是惊道:我早上入山砍柴,日落之前而归,说甚么五十年前?你怎生变成这般模样?我母何在,族人又都去向何处?

周丙奇道:说甚么早出晚归?我看你不是见到神,便是遇到鬼,被拘去五十余载!五十年前兄出门时,我族人都在为你筹办婚事,谁知你一去不回,杳无音讯。一年之后,伯母以为兄长必为野兽吞噬,便命我等为你下葬,竖起衣冠冢,发送已毕。

周樵:则那赵家之女,却又如何?

周丙:赵家见你经年不归,便要退婚,传信命我与诸弟运回聘礼,欲择婿另嫁。谁知嫂夫人倒是节烈,死也不肯改嫁,竟自雇上一台花轿,带一婢女,嫁入我周家。

周樵:我不在家,她却嫁与何人?

周丙:嫂夫人怀抱公鸡,拜堂成亲。

周樵:既然如此,我妻何在?

周丙:其为你生下一对双胞孪生,就此死矣。

周樵:我不在家,其又如何受孕成胎,生下一对孪生娇儿?

周丙:兄长不知,且听小弟细细说来。怀抱公鸡拜堂,期月之后,嫂夫人便除吉服丧,到你坟上哭夫。谁知只因过于悲恸,哭昏过去,醒来后见泪水浸湿之处,竟长出粟谷一棵,一茎双穗,颗粒饱满。

周樵:那又如何?

周丙:阿嫂将谷穗带回家中煮食,未料便由此得孕。

周樵:既然得孕,复又如何?

周丙:三年之后,我嫂方才生产,乃是孪生双胎,皆为男婴。

话犹未了,周樵已是目瞪口呆,听得痴了。

旁观诸儿皆都七嘴八舌,叫将起来:我知道,我知道!那是鬼谷双子,鬼谷双子!

周丙这才猛醒,知道此处说话不便,乃将从儿驱散,引兄长还于家中。遂命孙媳煮茶做饭,又唤孙儿拿个葫芦,前往邻村沽酒,以招待族兄。

周咸心急如火,忍耐不住,不待茶水到口,便即问道:我那孪生之子怎样?今在何处?又怎地唤作甚么鬼谷双子?

周丙答道:兄长休急,听我细细讲来便知。嫂夫人乃是处女之身嫁入你家,既无丈夫,又因食坟头之谷得孕产子,故此难以取名,便请姑婆命之。老伯母眼观两个孩儿,触景生情,放声大哭道:“我儿死而为鬼,被媳妇精诚感动,坟生一茎双穗,借以授孕我媳,以为我家传宗接代也。既生鬼谷而生,便以鬼谷为名可矣。”阿嫂从之,乃命长子为鬼谷托,次名鬼谷赐。因其孪生,长相难以辨别轩轾,故村人皆并呼为鬼谷双子。

话说至此,周咸早已泪流满面,喃喃自语道:怪不得!那两个仙翁之言,灵验至此。则我鬼谷双子,及其母亲何在?我老母又何在?

周丙叹息一声,将颔下白须往前一推:兄长请看!弟我小你五岁,尚年迈至此,况老伯母乎?自你去后,伯母伤神过度,本来早就不支;多亏阿嫂节烈难得,毅然嫁入周门,殷勤照拂,这才又多活三载。其后双子降生,伯母见孙思子,悲喜交加,竟于二侄满月之日,撒手而去,也算心满意足。

周咸:可怜老娘!你二侄何在?

周丙:至若二侄,却是可怜!便在族人为伯母治丧之时,却从山上下来一只斑瓓猛虎,将双子连同襁褓,一并叼去,窜入山中。

周咸:可怜我鬼谷双子!则我夫人何在?

周丙:阿嫂即刻疯颠,追入山中。我等随后追赶不及,只得回来!

周咸听罢,啊也一声,哭道:儿啊,我妻!

只哭得半声,便觉胸中一口闷气,伴随一口粘痰噎住,往后便倒。周丙大惊失色,急唤子孙入内,上前扶住,七手八脚救护。

周咸一口浓痰吐出,悠悠醒转,嘻嘻笑道:我在何处?噫!你等皆是何人,因何将我扯手扯脚?好不尊重!

说罢将身跃起,迅如猿猴,跑出村外,没入夜色,再无影踪。

镜头闪回,五十年前。

那斑瓓猛虎,正是陶朱公范蠡所遣,乃手下白虎童子,来召鬼谷双子,以救战国二百年劫难,使炎黄子孙重归一统,华夏文明得以延续。至若山中一盘棋,世间五十年,都是仙家手段,缩光穿越之术,不必赘述多言。

白虎童子将鬼谷双子叼回黄山,入至松林,天色刚刚放亮,一轮红日将要喷薄而出。于是将双子轻轻放在青石以上,抖身还复本相,却是一个俊俏少年,玉树临风。

范蠡仔细相看鬼谷双子一回,抬头笑问关尹喜道:师叔,你看如何?

尹喜笑道:此二子生得一般无二,便是我仙家法眼,亦难分辨,况凡俗之人?我收其左,子授其右,也不必争竞。

范蠡:如此,弟子便从师叔之命。师叔既受师祖五千言《道德经》,乃我道家根本,经世济人之学,深不可测,得之必能纵横天下,可以‘纵横门’名之;弟子末学,除经济商算,便是征伐之术,用兵之法,可以‘兵家门’名之。同称‘鬼谷门派’,师叔以为可否?

尹喜:善哉,如此分派最妙。卫国朝歌城外,有山名谓云梦,乃殷商龙兴之地,我携鬼谷托以居之,创纵横门;此处黄山,乃三晋之属,又是赵氏封邑,风水极佳,其势正旺,子可与鬼谷赐留此,开创兵家门,你道如何?

范蠡:师叔分派,敢不从命!

尹喜点头,遂将鬼谷托抱于怀中,飘然而去。自此江湖之上,便出现一个道家大派,名曰鬼谷派。又分为两门,一曰纵横门,一曰兵家门。

三十年后,鬼谷双子均已学成,各有绝艺在身。

关尹喜因授鬼谷托纵横之术,是为通天彻地智慧,以文学辩才为主,命其名曰王诩,寓为言语轻忽,大话炎炎,却又不着痕迹。

鬼谷托:师父,未知纵横之术为何?

关尹喜:纵横之术有四。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变幻莫测;三曰言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辞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修真养性,形神俱妙,超乎万有,体合自然。

鬼谷托:学会四术,却有何用?

关尹喜:四术学成,谋略无比,可称谋圣。

鬼谷托大喜,于是便以王诩为名,习学纵横之术,达四十余载。

花开花落,光阴易过。转眼之间,王诩在云梦山鬼谷之中潜心学道,不知岁月,已至五十岁。恩师关尹喜留书而去,不知所踪。启而观之,乃为《纵横家书》,共十三篇。

十三篇名目:首曰《捭阖》,次曰《反应》,三曰《内楗》,四曰《抵巇》,五曰《飞箝》;六曰《忤合》,七曰《揣篇》,八曰《摩篇》,九曰《权篇》,十曰《谋篇》。十一《决篇》,十二《符言》,十三《转丸》。

陶朱公范蠡,则以鬼谷赐为徒,传以武略,名为王鳌。

王鳌:师父,因何唤我王鳌?

范蠡:你门人弟子皆为王师,出将入相,故以王为氏;又取女娲娘娘昔斩鳌足,以顶天立地,寓为独占鳌头,处处领先于人,斩将夺旗,故名为鳌。你有孪生兄长,是为王翊。

王鳌:既然鬼谷孪生双子,弟子居次,不敢压过兄长,可改“鳌”为“敖”,如何?

范蠡:甚好,甚好,则你便称王敖。

岁月流逝,光阴如电,不觉王敖五十岁时,陶朱公范蠡忽坐化尸解,升仙离去。

临终之时,亦给王敖留下一卷天书,名曰《鬼谷子兵法》。王敖启书看时,亦是十三篇,内中详解用兵之法,制胜之术。

首篇略曰:纵横捭阖,万物之先。交言弭兵,不战屈人,以战止战,才为上策。

次篇略曰:兵机大事,在知己知彼,要有致胜之谋,须审其情,定其基。

三篇略曰:君主重用,将帅出仕,建功立业。侍君不用,卸甲归田。

四篇略曰:分分合合,是谓自然。破家杀身之仇,资源分配,易被人挑唆。

五篇略曰:远近征伐,先权衡力量优劣。征服上策,是靠实力威慑。

六篇略曰:各国或联或抗,须全面筹谋。联此击彼,须仗才智以断,运用自如。

七篇略曰:策划国之重事,须揣测别国之思。揣测,乃是计谋根本。

八篇略曰:主练兵者,关键在谋;谋是否成,关键又在于周密。

九篇略曰:善霸天下者,须权衡天下各方力量,然后决策。

十篇略曰: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法,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

十一篇略曰:凡要决断,可依分析决之。难于决断,可以占筮决之。

十二篇略曰:须赏罚严明,用赏公正。赏罚严明,无往不胜。

十三篇略曰:智者不用己短,宁用愚人之长;不用己拙,宁用愚人之巧。

由是鬼谷双子各就所学,分别乃为纵横门及兵家门创派祖师。

七十岁后,鬼谷双子开始分别立坛收徒。王诩因善谈禅机,故称王禅老祖;王敖因武艺绝世,傲视天下,故称王敖老祖。

时有宋人墨翟,闻说鬼谷子在云梦山修道练术,通天彻地,学问渊博,无人能及,于是寻找前来,求与王诩共修,切磋各自学术。王诩许之,于是便与墨翟一起采药修道。

镜头闪回,叙说墨子。

墨翟先祖,是为殷商王室,乃宋襄公之兄目夷后裔。目夷曾为宋襄公大司马,后代失去贵族身份,降为平民,便以墨为氏。

墨子约出生于周敬王四十年,或说四十四年,少年曾为牧童,又学过木工。其所制作守城器械之术,甚至高过匠门祖师公输班,天下独自为尊。

因远离老城七十里外而居,故自称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

墨子文化知识高深,又身为工农下士,故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

三十岁之后,墨子决心离开故里,周游列国,拜访天下名师,学习治国之道,恢复先祖荣光。于是足穿草鞋,步行天下,开始在各地游学。

墨子曾从师儒者,学习孔门儒学,称道尧舜禹三王,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因不满儒家学说,而另创墨家学派,专与儒家对立。

墨子另立新说,在各地聚众讲学,以激烈言辞抨击儒家学说,以及诸侯国君暴政。大批手工业者及下层士人由是产生共鸣,开始追随墨子,逐步形成墨家学派。

墨家宣扬仁政,倒与儒家相合。在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与儒家相互对立最大学派,两家并列为显学。在当时百家争鸣之中,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行迹很广,东到齐,北到郑、卫,并欲到越国,因事终未成行,但曾多次访问楚国,献书给楚惠王。楚惠王欲封墨子,墨子不受。

越王邀请墨子作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墨子以欲参与越国之政,实现个人抱负,越王拒之。墨子晚年至齐,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又不成。

画外音:墨子高于诸子百家之处,是其乃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体系重要开拓者之一。其所创墨辩哲学,竟与古印度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肩共立,被称为世界三大逻辑学。墨家学术,不但自觉大量运用逻辑推论方法,以论证自己政治、伦理思想,且在中国逻辑史上首次提出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并要求弟子门人将“辩”作为专门知识学习。由此墨家逐渐养成注重逻辑推论之传统,并建立起首个中国古代逻辑学体系。

墨子精通机械制造,天下闻名。曾花费三年之功,精心研制出一种能够飞行木鸟,成为中国古代风筝创始祖师。又曾用半日之功,制造出辎重车辆,可载重米谷三十石,是当时列国最好车辆载重量数倍,且运行迅速省力,经久耐用,为时人赞为鬼斧神工。

墨子并擅长守城,曾教导门人弟子:当在守城时,为防止敌军挖掘地道攻城,可每隔三十尺挖一井,并置容四十斗以上大罂于井中。罂口以薄牛皮绷之,人伏罂上侦听,便可监知敌军是否挖地,地道挖于何方,而作御敌之备可也。

此乃声音共振机理,已被墨子于两千四百年前所掌握,可见其能。人类历史上首个设有文、理、军、工等科综合类学校,便是墨子在三十岁前所创,培养出大批各科人才,史称“弟子弥丰,充满天下”。为天下兴利除害,是其办学宗旨。

墨子几乎谙熟当时各种兵器、机械及工程建筑制造技术,并有不少创造。在《墨子》一书中,曾详细阐述悬门结构,城门及内外各种防御设施构造,弩、桔槔等各种攻守器械制造工艺,以及水道、地道构筑技术。后世匠门,亦视其为祖。

闪回结束。墨翟随鬼谷子王诩在云梦山同修数载,二人各有所得。(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