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六十九集 西施迷案

华夏真相集 第六十九集 西施迷案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16:01:46 来源:笔趣阁

姑苏山上,乌云密布。

越王勾践率兵赶到,围山三层。矢石如雨,烈焰飞腾。

王孙骆奉吴王之命,手打白旗,下山前至越营,请成议和,越帅范蠡不允,继续攻打。吴王又派王孙骆下山,向越王请为附庸,声称愿世代事越。越王心软,有意接受。

范蠡:当年吴王不听子胥,请我之成,今日如何?天与不取,反受其咎,王其思之!

越王心中却是不忍,终于接受吴国请降。遣使饬令吴王,使居于甬句之东。

夫差闻而哀叹,向越使答道:越君若践余社稷,灭余宗庙,寡人请先死可也。

越使以此还报,范蠡引兵大进,破关上山,俘获夫差,押至越王中军大帐。

吴王见越王高坐在上,激起刚愎自用本性,昂然问道:孤有何罪,不许请成,必欲杀而后快?大王岂忘二十余年前,与我有杀父深仇,吾亦允王请成,未绝越国之祀耶?

越王闻言,无语以对。

文种在侧,恐越王复起怜悯之心,遂上前当面数说吴王之罪:君有大过者六,尚说无罪耶!忠臣伍子胥有功无罪,妄加诛戮,大过一也;以直言之故冤杀公孙圣,大过二也;太宰伯嚭谗佞,而无事不听用之,大过三也;齐、晋无罪于吴,公数伐其国,大过四也;吴、越同壤相邻,你父子无故侵伐,大过五也;越王曾亲戕吴前王阖闾,公为其亲子,不知报父仇,而纵敌贻患,大过六也。有此六大过,欲免于亡,得乎?昔天意以越赐吴,公不肯受;今天意复以吴赐越,越其敢违天命乎?

夫差闻至第六款大过,不由垂泪道:寡人不诛勾践,忘记先王之仇,果为不孝之子。此天之所以弃吴也!

勾践见夫差突显老迈龙钟之态,当众泣涕不已,意颇怜悯,便道:寡人念君昔日存续越祚之情,今不杀你,请置君于甬东,并给夫妇户数五百家,以终君之世可也。

夫差闻之,愈加伤感:君王若幸赦吴国,则吴亦越之外府。若覆我先王社稷,废除姬氏宗庙,而以五百家何为?臣今孤老,不能从编氓之列以侍贤君,惟有死而已!吾杀忠臣伍子胥、公孙圣,今便自杀,亦太迟矣!

于是拜别越王出帐,来至营外,嘱咐左右随从:倘使死者有知,孤以何面目见子胥、公孙圣于地下哉?必重罗三幅,以掩吾面!

言罢,遂向近侍讨还自己佩剑,名曰属镂,又名莫邪,自刎于越王帐外。

王孙骆解衣覆盖吴王之尸,后解丝带,自缢于傍边林木,亦随夫差去了。

门军报入大帐,勾践再三叹息,命以侯礼葬于阳山,使三军将士每人负土一蔂埋之。越军三万六千之众,负土为坟,须臾间遂成大冢,累累如山。

安葬已毕,又流放吴王三子于龙尾山,后名为吴山里。

越王既灭吴国,由此班师还越。返国途中,行至五湖,大将军范蠡决意辞去官职,告别越王,不再返国。

越王坚持挽留:子于越有大功,焉可离孤而去?必与我归,共享富贵!

范蠡:臣乃道家之徒,本是闲云野鹤,因奉师命下山来助贤王,助越抗吴。今既灭吴,理当遵从师命功成身退,不敢恋念朝堂富贵。如若不然,将遭天谴,王其怜而释之。

勾践闻罢,五味杂陈,实出无奈,乃出言恫吓:卿若听吾言,与我同归,则孤必与贤卿分国裂土;若执意不听吾言,则当身死,妻子就戮!

范蠡哈哈笑道:下臣随侍大王二十余载,王何只见微臣娶妻,何曾纳妾,并生有子嗣?且我妻越盈之能,大王深知。自衬普天之下,有何人能擒而杀之乎?

越王转念一想,不由愕然。

范蠡由是不从王命,自率数十人离去。去营三十里,树林间转出一人,容颜俏丽,飘飘欲仙,不是师妹越盈,却是哪个?

原来此番伐吴,越盈并未随征,早与师兄相约,待功成返师之时,便于此处相见。

夫妻二人相见大喜,携手揽腕,并马而奔,并于太湖下船,自此泛游五湖而去。数年之后,范蠡现身于齐国,自称鸱夷子皮,以志伍子胥被装于鸱夷子皮革囊,屈沉浙江之事。

范蠡离军远去之后,托人向越王献书一封。勾践便于车中展览,见其书中略云:

古人云,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功高盖世,足以震主。且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必从会稽之诛。君虽不忍行此诛杀之令,臣但行不辞之意可也。

勾践览罢,面现古怪神色,为示不忘功臣,遂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与此同时,又有人持范蠡私书,密送于大夫文种马前。文种拆示其书,见其略曰:

古人云,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绝不可与共乐也。子尽知其于姑苏为仆之时窘态,且更知其尝粪媚吴秘事,岂能久耶!今大功已就,盛名已成,缘何不去?

文种见书,再三玩味其中含义,犹豫不决。

还师归越之后,文种苦思无计脱身,便即称病不朝。此时便有忌其功高盖世者,在越王面前献谗,说文种于此时称病不朝,是与范蠡通谋,将欲作乱。越王心知绝无此事,但自思功高不赏,于是假作信以为然,乃赐文种属镂之剑,并附一书。其书略云:

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只用其三,便即灭吴。其四在子,可为我从先王于地下,试之于阖闾阴魂。

文种见书,叹息良久;复凝视属镂宝剑,失笑道:此乃依我之计,夫差命伍子胥自刭之剑也。天道循环,能不信乎?

于是仰天长笑,横剑自杀。轰然倒地之后,见天上乌云聚而复散,疾驰而去。

范蠡浮舟泛湖,闻说文种之死,便知越王不能轻易放过自己,于是便与贤妻越盈引领私属随从,沿海北上至齐,只以鸱夷子皮为号,隐去本来面目,姓名身份,耕于东海之畔。

期年之后,越女为范蠡生下一个孩儿。范蠡再次苦身戮力,拿出当年随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功,养子成人,然后父子并肩治产。居无几何,便致财产数十万钱之巨。

齐人闻其贤能,荐于齐侯,请聘为国相。

范蠡喟然叹道: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

乃辞相印,尽散其财,分与知友乡党,怀其重宝间行以去。西行止于陶邑,以为此乃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于是复改换姓名,自谓陶朱公。

父子二人又弃商就农,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其什一之利。不过短短数年,复致赀累巨万,成为齐国巨富。后世经商者,便皆奉为祖师。

镜头转换,按下范蠡,复说西施女夷光。

西施貌若天仙,增半分嫌腴,减半分则瘦,为古今美人第一。

据野史记载,西子只因有心疼之病,故其眉尖常颦,令人怜惜。有村东丑女见而美之,亦捧心而效颦,人皆笑之。富人见之,闭户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东施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此即东施效颦之典。

西施常浣纱于水上,鱼为之沉,故有沉鱼之说,世人因名其溪为沉鱼溪。

事件悬疑:越君勾践图谋复国,以吴王好色,乃用范蠡之谋,徧访国中美色,偶得西施,惊为天人。于是饰以罗榖,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乃献于吴王夫差。吴王嬖之,日事游乐而废朝政,亲佞幸而远贤良,终至国破身亡。

吴国既灭,勾践以西子为亡国尤物,浮西子于江,令随鸱夷以终。鸱夷者,伍子胥死而盛以鸱夷,其死西子有力,故沉西子以报子胥之忠。

若依照此说,越王勾践在灭吴后,是将西施装在皮囊内沉江,以报伍武子胥之忠。究其原因,是因越王认为,是西施不断向吴王进献谄言,方使伍子胥含冤自杀。故此破吴之后,便杀西施以报子胥,以收买吴人之心。

其实此说甚为荒唐,根本立不住脚。

西施虽然对吴有罪,对越国却有大功,且乃是越王钦定高级间谍。焉有功成之后,杀死本国有功之女,以报敌国忠贞之臣者!实在不可理喻。

但西施沉江之说,确凿有据。出自《墨子》:“吴起之裂,因其功也;西施之沈,因其美也。”是谓其以女色亡国,故被沉江。然而西子所倾,乃是敌国,越王因何杀之?

除被勾践沉江之外,西施之死,更有其他五种说法,一并罗列于后。

其一,愧疚自缢说,常见于民间话本。是谓西施助越灭吴后,一面为完成使命感到欣慰,但更觉对不起吴王夫差,故陷入内疚折磨,便于越军进城之际,自缢于馆娃宫内。

其二,被范蠡带走说,较为风行。东汉《越绝书》:“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在山东肥城陶山,据说有范蠡与西施合葬之墓。

其三,被范蠡沉湖说,不明出处。是说吴国灭亡,越王因西施美貌,欲要留于越宫。范蠡恐越王重蹈吴王覆辙,遂借越王车驾将西施骗到太湖,推下船去,溺死于太湖之中。

其四,被吴人沉江说,盛传于吴地民间。是说越王灭吴退兵,并未顾及西施。吴人因怀灭国之恨,闯入宫中,以锦缎将西施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

其五,被勾践夫人沉江说,流传于越国民间。越王灭吴之后,夫人以为吴国灭亡根源,在于夫差沉湎于西施美色。为避免其美色殃及越国,故赐西施沉江而死。

据民间传说,范蠡与西施爱情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但在历史文献中,却找不到任何踪迹。《国语·越语》、《越绝书》、《史记·越世家》以及《吴越春秋》,均不见范蠡与西施恋爱关系。若依史实分析,范蠡故里是在楚国三户(今河南南阳淅川县),西施家住越国诸暨苎萝村,年轻时绝无会面可能,且身份悬殊,更不能成为情侣。范蠡入越后身居高官,也不太可能去诸暨会见浣沙女西施。至若勾践下令选美,范蠡虽有见到西施机会,但关乎复国大计,自也不会循公肥私,去与西施谈情说爱。

据史书记载,范蠡确有一位夫人,生有三男,但这位夫人绝不会是西施。

镜头闪回,补叙轶闻传说。

范蠡护送西施进京,途中行人争相围观,结果交通堵塞,寸步难行。范蠡见此盛况,心生一计,遂使西施住进路旁一幢小楼,倚窗而坐,微露半腮,而后张榜公示。其榜文云:

欲见美女者,付金一文。

告示贴出,四下轰动。来观者排成长龙,慷慨解囊,竟有去而复返,更付款两三次之多者,百看不厌。三日之后,观者赞叹而去,交通复得通畅,范相国却得金钱无数。

范蠡此举,首开华夏美女经济先河。

镜头再次闪回,复叙民间传说。

西施本是广寒宫中,嫦娥掌上明珠。因奉玉帝之命,下凡拯救吴越两国黎民,使百姓脱离连年战乱之苦,化身为美女西施。

嫦娥仙子虽奉玉帝之命,但对此明珠爱不释手,便命五彩金鸡日夜守护,唯恐丢失。

天长日久,金鸡通灵,欲独霸明珠,趁嫦娥不备,偷将明珠含在口中,躲到月宫后面吞吐把玩。因得意忘形,一不小心,明珠从月宫滚落,直飞人间。

金鸡大惊,因惧怕主人责罚,随之向人间追去。直追至浙江诸暨浦阳江边上空,明珠落入溪中不见。

此时施氏之妻正在浦阳江边浣纱,忽见水中有珠,忙伸手捞起,因无处存放,暂含口中。不意明珠润滑,被施妻吞进腹内,就此怀孕。

施妻还家,告于丈夫,十六个月不产。丈夫跪地祷告上苍,忽见五彩金鸡从天而降,停在屋顶,顿时屋内珠光万道,西施就此降生。

至今诸暨当地史志,仍有“尝母浴帛于溪,明珠射体而孕”之说。

西施助越灭吴之后,复化作珍珠,留在人间。自此诸暨渔人世代养殖珍珠为生,所产珍珠驰名中外,便为中国珍珠之乡。

又说今之女子所穿高跟鞋,亦是西施原创发明。

西施美艳绝伦,亦有美中不足,便是天生大脚。为掩盖此憾,西施常着长裙覆足;又喜跳舞,故特制一双木屐,于足跟部加长一块,以显足短。跳舞之时,高跟木屐左右摇摆,便如弱柳拂风,腰间复系一串铃铛,叮当成韵。更兼长裙飘飘,格外突出娉婷身材,翩翩风姿。高跟鞋者,已有二千五百年历史矣。

与西施相关者,更有福建特产沙蛤,非蚬非蚌,名唤西施舌。

此种贝壳呈三角扇形,小巧可爱,外壳淡黄褐色,顶端呈紫,开其外壳,就有一截白肉吐出,酷似美女舌尖。相传西施被越王夫人沉江之后所化,吐出丁香小舌,尽诉冤情。

闪回结事,复说正史。

越王灭吴,范蠡出走,文种自杀,越国群臣诸将及吴国降臣皆知勾践手段,无不凛凛,甘愿臣服。这日升朝,百官齐都拜贺,山呼万岁。

吴太宰伯嚭以为有恩于越,遂厚颜无耻,面有喜色,率吴国降臣向越王再三恭贺,谀词如潮,欲求重赏厚封。未料越王勾践当众反目,并且辞音朗朗,历数其罪。

越王:子乃楚之亡叛,既为吴臣,又对吴王不忠;既为同乡故旧,又对救命恩人伍员不义;既食邑吴地,又对吴国百姓不仁,使吴王对天下诸侯无信。似你这等不忠不义,不仁不信,亡国亡君之徒,有何面目存于世间哉!传我命令,推出斩首!

越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三年攻吴,穷二十余年之功,至此灭吴雪恨。

周元王二年,勾践引兵北渡江淮,与齐、晋、宋、鲁诸侯会于舒州,使人致贡于周。

周元王使人赐以勾践衮冕、圭璧、彤弓、弧矢,命为东方之伯。越王大喜,志得意满,遂迁都于琅琊(今山东青岛胶南夏河城),由此成为春秋最后一任霸主。

勾践受命为伯,除晋国之外,诸侯悉都遣使致贺。楚王虽灭陈国,但惧越国兵威,亦遣使修聘。勾践为显伯主风范,乃割淮上之地与楚,割泗水之东百里与鲁,以吴所侵宋地归宋。诸侯悦服,甘心尊越为霸。

越王称霸中原,由是志得意满,还师于吴。遣人筑台于会稽,置酒吴宫。

画外音:越国此时领土已过淮水以北,并与齐、鲁二国接壤,故能迁都于齐鲁南境。东面可由宁波出海,南自诸暨以至温州,西面远达鄱阳湖。永、郴、衡、潭、岳、鄂、江、洪、饶东南之境属楚,袁、吉、虔、抚、歙、宣并越国以西之境属越。江西大部分地区,皆归越国所有,威震诸侯。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是为鱼米富足之邦。

越王称伯之后,虽对诸侯列国割土让地,尽显大度,但对国内却群臣诸将,不行灭吴之赏,亦无尺土寸地分授。

群臣见此,计倪佯狂辞职,曳庸等亦多告老,旧臣怀怨,渐渐疏远,相见益稀。由此期年之后,越王手下已至无人可用,徒有伯主之名。

勾践二十五年,秋八月。鲁国大夫叔青出使越国,是为鲁国首次出使越国。越王热情相待,其后并派大夫诸鞅至鲁回聘。

次年,越王兵伐邾国,擒执邾子以归,邾国正式灭除。鲁哀公闻而大惧,便欲借朝贺伯主之名亲拜越王,以免无故被罚,却被季孙氏极力谏阻。

鲁哀公早与季孙、孟孙、仲孙三家有隙,于是不听季孙氏阻挠,终至琅琊,拜会伯主勾践,并请越王发兵,相助鲁国除去三桓之害。

勾践却因范蠡远走,文种自刭,计倪辞去,朝中已无良将,故此有必无力,终未发兵。可叹鲁哀公一国之君,外求援助不得,欲还本国,又惧被季孙所害,竟然客死越国。

文种死后一年,忽然有人报入宫中:扬子江中海水倒灌,激穿山胁,文相国之冢忽然崩裂。又有人亲见,吴故相国伍子胥与我故相文种立于江潮之中,前后逐浪而去。

勾践听罢,离久无语,就此得疾。其后未久,勾践薨逝于新都琅琊,时为周元王七年,在位三十二年。勾践死后,子鹿郢即位。

镜头快进,岁月如飞。鹿郢逝世,子不寿即位。不寿逝世,子翁即位。翁逝世,子翳即位。翳逝世,子之侯即位,之侯逝世,子无彊即位。距勾践死亡一百三十余年后,无彊败于楚国,身遭诛戮,霸业遂失。

画外音:战国初期,勾践子孙尚能继其先祖霸业,并且强盛一时。勾践自会稽兵败,先休养生息以安民;随后推行“好农、好信、征人、好兵、饬民”五政,以此用民。又修命令、明法度、严刑罚,将举国民众调教成可供驱使战争工具。越王称霸,性格阴狠是为主因。

镜头闪回,按下吴越争霸结束,回说晋国分裂。

自从赵鞅除灭范氏及中行二家,晋国六卿,止存智、赵、魏、韩四卿。

智氏、荀氏与范氏同出荀虒,当时只余智氏,以宗主智瑶为政,号为智伯。

智、赵、魏、韩四卿,闻说齐国田氏弑君专政,而诸侯皆莫能讨,于是纷起仿效,私自立议,据地并土,兼吞公室,以为封邑。

晋出公之邑,便如周天子封国一般每况愈下,渐渐少于四卿,亦自无可奈何。

单说正卿赵鞅,号为赵简子。长子或叫伯鲁,立为世子;幼子名唤毋恤,贱婢所生,故此不为赵鞅所喜。

时有道家方士姑布子卿,以善相闻名天下。这日游方来至绛都,至府拜访赵鞅,赵简子盛情相待,并请其遍相诸子,各说将来事业成就。

姑布子卿挨个相过,说道:休怪某直言,诸位令郎,除幼子毋恤,其余无能过将军者。

赵鞅闻听此言,似信不信。于是待姑布子卿告辞之后,悉召诸子至殿,叩其学问。诸子大都吞吞吐吐,只有毋恤有问必答。赵鞅始知其贤,乃废伯鲁,而立毋恤。

便在吴国灭亡次年,晋军伐齐,以智瑶为将,兵至犁丘,与齐国上卿高无丕对峙。

两军对圆,彼此开战,智瑶身先士卒,作战勇猛,驱车直入齐阵。晋军见主帅如此奋不顾身,个个拼死向前,齐军招架不住,大败而归。

智瑶亲手俘虏齐国大夫颜庚,晋军获胜班师。

数年之后,智瑶再次出兵,讨伐郑国,率军进驻桐丘。

郑国向齐国求救,陈恒子男常率军救援郑国。智瑶不愿与齐国结仇太深,闻而撤兵,但对陈氏援郑大为不满。临撤军前,便派使臣前往齐营,数说陈恒之罪。

晋使至营入帐,昂然说道:我家元帅在出兵之前占卜,与郑国之战必胜,惜未卜能遇齐军。晋国伐郑,其实只为问罪郑国灭陈之事,亦是为你陈氏主持公道。未料你齐国陈氏反助仇伐亲,未知是何意哉?

晋使说罢,告辞便走。陈恒子暴跳如雷,却又无可奈何。

越明年,智伯再欲伐郑,约会其余三卿,请各出家甲随征。赵鞅当时正在患疾,便使世子赵毋恤代往。行军途中,智伯夜宴诸将,强命毋恤饮酒,赵毋恤以不能饮婉辞。

智伯酒醉大怒,便以酒斝投掷毋恤之面。赵毋恤面伤出血,还于本营。

赵氏将士眼见少主被欺,俱都大怒,便欲起兵造反,攻打智伯家兵。

赵毋恤道:忍此小耻,方能谋大事。

诸将见少主肯容,只得作罢。

次日拔营起程,四卿同伐郑国,最终获胜,凯旋而归。智伯恐赵毋恤揭发自己酒后无德,反而恶人先告状,在朝堂上便向赵简子诬告赵毋恤不尊长辈,对己无理。

赵鞅还府,鞭责毋恤,命向智伯谢罪。赵毋恤并无辩解,心中怀怨,自此与智伯有隙。

晋定公三十六年,赵鞅病笃,昏迷五日。醒后回光反照,命召毋恤至于榻前,嘱道:异日赵氏有难,惟晋阳城可恃以自安,汝可识之。

叮嘱已毕,瞑目而卒。赵毋恤继立为赵氏宗主,是为赵襄子。

晋出公愤恨四卿专横,闻说赵鞅已死,以为良机已至,遂密使人乞兵于齐、鲁二侯,请借两国之兵,相助自己讨伐四卿。

齐国田氏及鲁国三桓不约而同,非但不允出兵相助,反遣使密告于智伯。

智瑶大怒,会同韩康子虎,魏桓子驹,赵襄子毋恤,集合四家之众,反而讨伐出公。

晋出公此时欲哭无泪,不敌四家势众,遂弃国而走,出奔于齐。出公既被赶走,智伯便与韩、赵、魏三家商议,复立昭公之曾孙姬骄为晋君,是为晋哀公。

自此晋**政大权,尽都归于智伯瑶之手。

镜头闪回,补叙智伯来历。

智伯名瑶,因谥号为襄,故称智襄子,乃智武子智罃后裔,智文子智跞之孙,智宣子徐吾之子,智氏家族第三位正卿。

智徐吾欲建嗣子,因喜子瑶聪明多智,谋于族人智果:吾欲立适子,卿谓子瑶何如?

智果立即答道:瑶不如宵!

徐吾奇道:子宵才智,皆逊于瑶多矣,卿如何劝我弃智立愚?

智果摇头:能保家族福祚绵延者,不在智愚。子瑶自有五长,惟有一短。五长者,乃美须长大过人,善于射御过人,多具技艺过人,强毅果敢过人,智巧便给过人。然而贪残不仁,是其一短。若以五长凌人,而济以不仁,则谁能容之?若果立子瑶,智宗必灭于其手!

徐吾不以为然,竟立智瑶。

智果叹道:我若不改适别族,惧随其波而溺也!

乃贿赂太史,求改氏谱,自此之后改称辅氏,宣布与智氏脱离亲族关系。

赵鞅病故,智瑶继为执政正卿,由是独专晋政,高居四卿之首。便仗内有智开、智国等肺腑之亲,外有絺疵、豫让等忠谋之士,权尊势重,遂渐有代晋自立之志。

画外单:此时中原诸侯,已从春秋争霸战争,过度为战国时期混战,齐、晋、楚、越四强并立,战国格局雏形初具。四强之中,晋、齐、楚乃是老牌强国,越国是属新兴势力;晋国虽然仍属最强,却因政出私门,因而战力大减,已远不如文、襄、悼三代霸主风光。智瑶此时初涉政坛,亦如赵鞅当年,意欲匡扶晋国霸权,并发扬智氏三代正卿辉煌。

周元王七年,一代兵圣孙武逝世,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去向不明。

与此同年,卫侯姬辄为加强公室,打击诸大夫私家势力,威胁要处大夫褚师比肜刑,又夺取公孙弥牟封邑,剥夺司寇卫亥职权。众卿闻此,皆都离心。

卫侯又大兴土木,修筑新都濮阳,并残酷剥削压迫筑城工匠。

褚师比、公孙弥牟等诸大夫见此,趁机联合鼓动工匠暴动,赶走卫侯。

卫侯姬辄出居城钮(今河南滑县东),复将徒众化整为零,以大夫祝史挥为内应,企图袭扰濮阳。未料行事不密,却被公孙弥牟觉察,遂将祝史挥遣送出城。

卫出公图谋复国失败,得知各国诸侯正在越国聚会,便派祝史挥前往越国,向越王请求救兵。越王应允卫出公所请,乃派大夫皋如、舌庸为将,鲁大夫叔孙舒,宋大夫氏筏为副,分率鲁、越、宋三国联军,进攻卫都濮阳。联军攻至外州,大肆抢掠。

卫国诸大夫闻说三国联军来伐,各出家甲私兵出城抵抗,一战而至大败。

卫出公兵至濮阳城郊,为泄私愤,发掘褚师比父亲褚师定子之墓,焚烧棺材骸骨。卫大夫公孙弥牟与联军中越国大将皋如有旧,遂派王孙齐暗地拜见,重金收买,贿其撤兵。

皋如既受重贿,于是止兵不前,不再护送卫辄进城。卫国诸大夫大开城门,摆出迎接卫侯辄还国架式,但在城头部署军队,严加戒备,整兵以待。

越、鲁、宋三国联军退走,卫侯辄由此不敢入城,只得返回城钮。公子黔复与诸大夫赶走出公之子,因而自立,是为卫悼公。

诸大夫经过商议,复将城钮割让给越国,以此借刀杀人之计,欲使出公更无立足之地。卫辄不甘心失败,又向齐、郑两国求救。

齐、郑同意出兵相助,组成联军,一度攻入卫国内境。但因屡战不胜,只得撤军。卫公辄彻底绝望,终于死在城钮。因死于出逃途中,故此谥号为“出”。

卫出公薨逝次年,周元王姬仁驾崩,在位八年;子姬介即位,是为周贞定王。

贞定王二年,乃是《左传》记事终结之年。

画外音:《左传》乃鲁国左史丘明所著,是为中国首部记事编年体史书,叙述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史实,共二百五十五年历史。此时早期儒家形成,是指孔子及其洙泗门人;受业身通者七十七人,皆异能之士。孔子之后,七十七子及其后学洙泗门人活动频繁。由是儒家学说,成为当世显学。

镜头闪回,回学晋卿智氏。

智瑶继为晋国执政正卿,一朝大权在握,便欲建功立业,重现先祖正卿家族辉煌。

其时越王勾践伐吴,智伯便欲借吴国不能北顾之机,图谋卫国。

吴王夫差当时忙于抵御越国来犯,为免北方后顾之忧,亦着意与晋国修好。因闻智瑶初任执政,遂遣大夫赤巿为使,往聘晋国,以表祝贺。

赤市奉命,率团北行。途径卫国,卫国执政南文子亲出数十里相迎,并赠送厚礼重金,借以结好吴王。赤巿却之不恭,只得笑纳,于是感恩戴德,来到晋国。

智伯见之大喜,热情相待,异乎常礼。

国事访问完毕,智瑶命用豪华巨轮相送赤巿归吴,其后随从战船百艘,声势浩大。

赤巿心中纳闷,暗道:世人皆云智瑶乃是刻薄鄙吝之徒,此番怎生如此慷慨?

便派从人暗访,稍后来报:后面战船中尽载晋军精卒,皆都盔明甲亮,器械齐整!

赤市大吃一惊:智伯欲送我等还吴,怎需数千兵甲?此去必经卫国,则是欲行假途灭虢之计,欲趁便奇袭卫国,一举灭之也。此谓借鸡生蛋,甚是狠毒。

部从:如此奈何?

赤市:休说卫大夫南文子有恩于我,便是并无恩义,我等将晋军引去,使卫国罹难,亦必嫁祸于吴,使赤巿处于万劫不复之地。然今大军已发,如其奈何?

随从深以为然,皆都心怀恐惧。

随行副使乖巧多智,于是献计:此事易为。先生只作不知其谋,待智伯饯行之际,托病不出,要求便在晋国疗疾。其后却觑个方便,借口国中有急,留书便走,岂不是好?

赤巿笑道:此计难登大雅之堂。但也只有以毒攻毒,顾不得许多。

果依副使之策,装作旧病突发,倒在馆驿,寸步难行。

智瑶未辨真伪,借吴谋卫计划就此落空。

一计不成,又思一计。待吴使离晋归国之后,智瑶又效当年先祖荀息假道伐虢之计,先送给卫侯四匹良****双璧,以懈其防备之心。

卫侯欢喜笑纳宝璧良马,设宴大会群臣,以示庆祝。与会群臣,皆得智伯使者犒赏。

卫国众臣大悦,盛赞智伯大德。大夫宁文子突发警觉,面有忧色,提醒卫侯。

宁文子:无功不受其禄,无力不受其赏。智伯忽赐无功之赏,主公还请留意详察!且驷马整璧,乃小国进献大国之礼;晋国反送于卫,必是居心叵测,不可不防。

卫侯闻而大悟,不动声色。待晋使方去,便令加强边防。其后不久,智瑶果然带领晋军前来偷袭,因见卫国防备甚严,于是叹道:卫国必有能人,猜透我计,不可伐也。

只得下令退兵,伐卫之谋于是再次落空。

两次计谋落空,智瑶贼心不死,又思一计。忽一日,对外宣布嫡长子智颜有罪,要将其发配楚国为质,并使百乘战车押送。

消息传到卫国,南文子再次警觉,入见卫侯道:臣闻智瑶嫡子智颜有德,并无过错。今无故便遭其父驱逐,且以大队人马押送,又途经我国,此事蹊跷,不可不防。主公可派人前往彼来路打探,若智颜所带车辆超过五乘,则命严密布防,千万不可放其入境。

卫侯准奏,再次依言而行。

智颜不得入卫,只好原路返回,还报其父。

智伯闻而仰天长叹:卫国能人,尚未死乎?

三次伐卫计划,就此流产。

三次伐卫不成,智伯便不在此纠缠,反将目光投向中山,图灭其属国夙繇。

虽定攻击目标,只是苦于道路崎岖,不好行军。经过一番思考,智瑶又得一妙计,遂命人铸造大钟一口,派使赐予夙繇国。大钟口径经过专门设计,正好等同于战车两轨之距。巨钟铸就,反请夙繇国君派人来取。

夙繇国君不敢不受,于是命人开路取钟,工程糜费钟价百倍。结果取钟之路一旦修通,智瑶就率晋军沿路北伐,一举攻破夙繇国,并其地而有之。

镜头快进,转眼之间,便至周贞定王五年。

智瑶再次率军攻郑,赵毋恤率军从征。

晋军很快攻入郑国纵深,连克数城,进而围攻郑都。郑军在都城南里防御,战于桔秩之门。晋军将攻城,智伯命赵毋恤先攻,毋恤却推智伯先入,二卿发生矛盾。

郑国趁此晋军内耗之机,急遣使出城,去向齐国求救。齐侯应允,出兵相助。

晋国闻报齐国出兵,便即撤军,但郑国九座城邑,此战归晋。

智伯归国,遂召诸臣密议,问有何妙计除去赵襄子,以泄己愤。

谋士絺疵进策:智、赵、韩、魏四卿位均力敌,我若一家先发,彼必三家合力拒之,并无胜算。明公若泄私愤,不如以直接谋取晋室为上。

智伯:奇哉怪也!谋取晋室,与除赵氏何干?

絺疵:公若谋晋,须先削三家之势。今越国方盛,晋失主盟,主公可假传晋侯之命,托言兴兵与越争霸,令韩、赵、魏三家各献地百里,民万户,率其赋收以为军资。三家若从命割地,明公则坐增三百里之封,智氏益强,三家日削。若有不从,则矫晋侯之命,率军先除灭之,此食果去皮之法也!

智伯:善哉!此计甚妙,卿真乃智谋之士。然此三家之中,当先从那家割起?

絺疵:智氏与赵有隙,若先自赵始,必遭其拒,其后便不易行。若依臣计,韩虎性格怯懦,畏首畏尾,不如先韩次魏。韩、魏既从,赵氏则不能独持异议也!

智瑶:卿言是也,韩虎虽然名虎,实乃犬羊之辈。

即遣族弟智开,先至韩虎府中,探其口风态度。

韩虎谥号韩康子,韩简子不信之孙,韩庄子庚之子,韩氏第十代宗主。正在家中闲坐,忽闻报智开来访,不敢怠慢,遂亲迎出府,延入中堂,叩其来意。

智开依照兄长之嘱,开门见山:吾兄奉晋侯之命,欲治兵伐越,令三卿各以采邑百里入于公家,取其赋收,以充公用。故命某来致意尊公,愿乞地界回复。

韩虎心中疑惑,含糊答道:子且暂回,来日即当报命。(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