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六十二集 周游列国

华夏真相集 第六十二集 周游列国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16:01:46 来源:笔趣阁

日出东方,彩霞满天。齐都临淄城头,旗帜皆成红色。

齐宫之内,大夫鲍国趋步上阶,俯耳低言,私谓齐景公道:鲁定公重用孔仲尼为相,国中大治。孔子之父叔梁纥,当年乃是万人之敌,号称鲁国三虎之一,曾力托偪阳国千斤闸门,谁人不知?孔丘文武兼备,非但见识广博,人所不及,武功亦不下于其父。鲁国世为齐之姻亲,且又今非昔比,主公切勿以其家臣之故,得罪孔丘。

齐景公:若依上卿之计,为之奈何?

鲍国:若依为臣之计,不如擒执阳虎,而归其田,以结孔子,齐鲁和好如初。

齐景公信以为然,便传诏令,命至馆舍执擒阳货,以献孔子。

未料阳货甚是精明,早暗伏家仆伺于宫外街角,见宫内禁卫军出,急撒步如飞,往馆驿中来报家主。阳货闻知,知道大事不妙,急从后门潜出,穿小巷驰出西门,连夜奔宋。

宋公爱惜阳货之勇,遂纳其降,并使其带领部众,居于匡邑。

时隔未久,阳货却又旧病复发,在匡邑作威作福,肆意虐待匡人,如待奴隶。匡人激起公愤,欲谋杀之。复被阳货提前闻知,于是只得复奔晋国。晋卿赵鞅收留,命为家臣。

齐景公既驱阳货,乃使人致书鲁定公,约为夹谷山乘车之会,以通两国之好。

鲁定公得书,即召三家大夫商议。孟孙无忌建议不可轻往,季孙斯力主要去,叔孙不置可否。定公纳季孙氏之议,即召孔子保驾前往,并以相礼之事属之。

孔子奏道:前去会盟亦无不可。但敌友未明,请具左右司马,以防不虞!

定公从之,乃使大夫申句须为右司马,乐颀为左司马,大夫兹无还为主将,各率兵车百乘从行,离会所十里下寨。

既至夹谷,齐景公幕于坛右,鲁定公幕于坛左,各遣使致意,约定来日会盟。当时齐国兵卫甚盛,而鲁军皆在十里之外,申句须、乐颀遂紧随孔子,以观事态发展。

齐大夫黎弥以善谋著称,乃私奏景公道:齐、鲁为仇,非止一日。臣观孔丘,知礼而无勇,不习战伐,主公不如趁明日会礼,使莱夷假做乐工,拿住鲁侯,逼其请成可也。

景公信以为然,便命黎弥暗约莱兵,来日依计行事。

次日一早,齐、鲁两君集于坛下,揖让而登。齐以晏婴为相,鲁以孔子为傧,二人各从其主,登坛交拜,互致玉帛酬献之礼。

齐景公道:寡人有四方之乐,愿与鲁君共赏。

不待鲁定公应答,便令莱人上前。号令传出,即见莱夷三百余人,杂执旍旄、羽袚、矛戟、剑楯,口中呼哨,蜂拥而至。

孔子见此惊觉,立即起身,趋立于景公之前,举袂挡住莱夷,朗声言道:齐鲁皆乃礼仪之邦,安用夷狄之乐?请命去之!

晏子不知黎弥之计,亦正色奏道:孔相所言,乃正礼也,请主公止其夷狄之乐!

齐景公未料晏子出面相阻,不由既羞且惭,急麾令莱夷,退下台去。

黎弥见莱夷被齐侯打发下台,知道挟持鲁国君臣之计不成,乃生二计,召唤本国优人:汝等上台奏乐,可歌《敝笱》之诗。

齐优闻命,遂登台献《敝笱》之诗。孔丘侧耳,详听其辞道: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敝笱在梁,其鱼鲂鱮。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敝笱在梁,其鱼唯唯。齐子归止,其从如水。

鲁定公及孔子闻之,齐都色变。原来此诗大有来历,乃叙述当年文姜与其兄**故事,羞辱鲁国至甚。

孔子按剑而起,张目大喝道:匹夫敢戏诸侯,其罪当死。申句须、乐颀何在?

二将时在台下卫护,闻言一左一右,飞步上坛,于齐优男女二队中,各执领班一人,当下斩首,血洒盟台。齐优余人惊怖异常,连滚带爬,下台逃走。

齐景公见识到孔子手段,心中骇然。因见孔仲尼双目如电,扫射过来,一时无言以对,只得找人顶罪,乃召过黎弥,当面厉声斥责。

齐景公:孔子相其国君,所行皆是古人之道。汝偏使寡人误入夷狄之俗,是何道理!

黎弥惶恐谢罪,无辞可对。

晏子见状,心中已经明白十之**,遂趁机进言道:臣闻小人知其过,谢之以文;君子知其过,谢之以质。今鲁有汶阳之田三处,其一曰欢,乃阳虎所献;其二曰郓,乃昔年所取,以寓鲁昭公者;其三曰龟阴,乃先君顷公时,仗晋国之力索之于鲁者。主公何不以此三田还于鲁君,以谢今日之过?而齐、鲁之交,自此固矣!

景公闻罢,虽然心有不舍,亦只可点头,即遣晏子亲自主持其事,致三田于鲁。

三田中之汶阳之田,原是昔时鲁僖公赐与季友者,今日名虽归鲁,实归季氏。以此季孙斯心感孔子今日出力,特筑城于龟阴,名曰谢城,以旌表孔子之功。

于是齐、鲁交好,君臣尽欢,只黎弥两面得罪,内外受窘。

当时盟会已毕,两国君臣欢饮台下,有人来报:齐国南境忽来一只大鸟,约长三尺,黑身白颈,长喙独足,鼓双翼舞于田间,飞腾望北而去。

齐景公引以为怪,便问孔子:向闻先生博学,不知可识此物为何?

孔子毫不思考,顺口答道:此鸟名曰商羊,生于北海之滨。天欲大雨而舞,所见之地,必有淫雨为灾。齐、鲁接壤,不可不预为之备!

季孙斯闻听,传令预戒汶上百姓,提前修堤盖屋,以防大雨。

于是罢会还国,未过三日,果然天降大雨,汶水泛溢。齐国边民受灾甚重,而鲁民却都有备无患,几乎无甚损失。由是皆以孔子为神,自此呼为“圣人”。

由是孔子治鲁,定公与三桓皆都虚心听之。乃立纲陈纪,教以礼义,养其廉耻,故民不扰而事治,三月之后,风俗大变。曲阜市中鬻羔豚者,不饰虚价;男女行路分别左右,不至于乱;路有失物,耻非己有,无肯拾取者;四方之客,一入鲁境,皆有常供,宾至如归。

国人大悦,乃歌颂大司寇孔仲尼道:衮衣章甫,来适我所;章甫衮衣,慰我无私。

此歌传至齐国,晏婴笑谓齐景公道:鲁国大治,我可染其周公之风也。

景公点头称是,传令摆酒,在殿中大宴众卿。饮酒至酣,景公兴致大起,渐渐失态,因知晏婴最重礼仪,遂即席请求道: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

晏子蹴然改容,起身言道:君之言过矣!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其君,而礼不便也。禽兽以力为政,强者犯弱,故曰易主。今若去君臣之礼,则是禽兽之聚也。群臣以力为政,强者犯弱,而曰易主,君将安立哉?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之故也。故《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以此而云,礼绝不可无也。

景公闻说,只得罢宴。

晋平公谋划攻齐,派大夫范昭出使临淄,以探虚实。

齐景公盛宴款待,酒酣耳热,宾主均有几分醉意。

范昭借离席敬酒之机,伸手掇过齐景公所用之杯,一饮而尽,复又还置景公面前。

晏婴冷眼旁观,厉声命令侍臣:弃此酒杯,为主公换之!

范昭大惭,宴罢辞归。回国之后,乃向晋平公奏道:以臣观之,今非伐齐之时也。

晋平公:卿因何而言此?

范昭:臣饮齐侯之酒,探其君臣反应,则被晏婴识破。此臣之所谓比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於尊俎之间,折冲席上者也。齐有贤臣如此,伐之难胜。

晋平公信以为然,遂罢伐齐之念。

孔子闻而赞道: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

(成语“折冲樽俎”典故,便是源来于此。)

齐景公率其众卿,到纪国故地游玩。当地人在枯井内得一金壶,呈献国君。景公就手把玩,见壶内有朱砂文书:无食反鱼,勿乘驽马。

景公赞道:善哉是言!无食反鱼,是厌其腥也;勿乘驽马,是嫌其不能远徒也。

晏子时在旁侧,索壶细观,然后却道:臣谓不然。无食反鱼,是谓民力不可使尽;勿乘驽马,是谓不可使小人在侧也!

景公笑道:纪国既有此书,则因何灭亡哉?

晏子答道:其亡有因。臣闻君子得其至理名言,必悬于大门之上。纪国有此良言,却置之于壶,不亡则何?

景公大赞:妙哉是论!

又有一次,齐景公率同相国晏婴、大夫艾孔、梁丘据前往牛山游览,北临齐国都城。

齐景公与三卿聚饮于野,有感于怀,突发悲声,涕泣泪下。

三卿惊问:主公何故突然发悲?

齐景公:我悲人生何似流水,迟早将离此美景,溘然而逝耶!

艾孔、梁丘据闻之,也陪国君同哭。晏子一怔,却忽仰天大笑。

景公怒问:我等发悲,卿何发笑?

晏子答道:人若不死,则太公、丁公永远保有齐国,桓、襄、文、武辅之,主公将戴笠穿麻,手荷锄耙,弯腰屈膝行于田野,焉有闲情,忧死虑亡哉!主公因此流泪伤情,是为不仁;臣见不仁之君一个,馅谀佞臣成双,故而难忍发笑耳!

齐景公大为惭愧,遂自认罚酒。

游玩已毕,君臣还至国都临淄。刚进宫门,内侍来报:未知何故,主公爱马突死。

景公大怒:岂有此理!令将养马厩人,与我处以肢解酷刑。

晏子在场,急制止道:杀人须依古制。臣不知尧舜肢解人时,从何处下刀?

景公知道晏婴意思,遂改口道:不肢解也罢,交给狱官处死可矣。

晏婴道:此人的确该死,臣请明证其罪,令其甘心就死。

遂令唤过养马厩吏,当面训斥道:使国君马死,死罪一也;所死之马又是国君最爱者,死罪二也;使君为马杀人,国人怀怨其君,诸侯轻视我国,死罪三也。你可服罪?

厩吏不知国相何意,只是嗑头不已,连称死罪,并且苦苦求饶。

齐景公闻罢,喟然叹道:请贤卿释之可矣,休伤我仁爱之名。

晏婴笑而应诺,养马人遂得免死。

齐景公时有嬖妾婴子,因病不治而死。景公悲不自胜,守尸三日不食,肤着于席不去。

晏子入奏:外有术客至,闻婴子病死,愿请治之。

景公惊问:妾已病死,犹可为乎?

晏子答道:客之道术,非常人能知,请命其尝试可也。但来客云,须主公屏退,沐浴饮食,间离于病者之宫。彼将有鬼神之事,不可使生人在场。

景公信以为然,遂屏退别宫,开始沐浴饮食,等待宠妾还阳复生。

晏子见成功支开景公,即令棺人将嬖妾入敛下葬,然后还报。

景公大为不悦:夫子以医命寡人,将敛而不以闻,是非欺君耶?

晏子奏道:主公独不知死者不可复生邪?婴闻君正臣从谓之顺,君僻臣从谓之逆。今主公行僻,薄于贤人之礼,而厚嬖妾之哀。朽尸以留生,广爱以伤行,修哀以害性,君之失矣。故诸侯之宾客惭入吾国,本朝之臣惭守其职,崇君之行,不可以导民,从君之欲,不可以持国。且朽而不敛,谓之僇尸,臭而不收,谓之陈胔。反明王之性,行百姓之诽,而内嬖妾于僇胔,此之为不可。国之士大夫及诸侯宾客在外,君其哭而节之。

景公闻此,字字金石,句句在理,不得不从其所奏。

孔子闻此,复又赞道: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小事之成,不若大事之废;君子之非,贤于小人之是也。其晏子之谓欤!

其后未久,晏子告病辞仕,不期年死于封邑,遗书景公,奏请世子晏圉继位袭爵。

齐景公时在临淄,闻而大悲,乘侈舆服繁驵,驱车兼程往吊。

因嫌路陡车迟,便即下车而趋;后又知步行不若车疾,则又复乘车狂奔。

比至晏子封国夷维,四下而趋,行哭而往。

即登其灵堂,乃拄玉杖伏尸而号,涕泪沾襟,口中诉道:

子大夫日夜督责寡人,不遗尺寸,寡人犹且淫泆不收,怨罪重积于百姓。今天降祸于齐,不加于寡人,而加于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夫!

大夫章子劝谏:以君哭臣若此,恐非礼也。

景公继续哭道:安用礼乎?昔者吾与夫子游于公邑之上,一日而三不听寡人,今其孰能然乎!吾失夫子则亡,何礼之有?

画外音:晏子为政,几近称圣,孔子赞之。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五十余年。其为齐相,以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及作风朴素闻名诸侯,又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君主,对外灵活且又坚持原则,出使不辱,捍卫齐国之威,实为贤相。晏婴为政,效管仲始于爱民思想,坚持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理国秉公无私,亲友僚属求其办事,合法者办,不合法则拒。从不接受礼物,赏邑车服,都被辞绝。

晏婴病卒,景公哀泣数日,复又忧惧孔子相鲁,国中再无人是其敌手,将为齐国之患。

大夫黎弥进言:主公是忧孔仲尼之能,晏相既死,我齐国再无人能与其抗衡乎?

齐景公:正是如此。

黎弥:此事易也。请盛饰女乐,以遗鲁公,使其怠于政事,疏远孔子,则齐国得安。

景公准纳其计,即命黎弥于女闾之中,择其貌美年少者八十人,教以歌舞《康乐》,备态极妍,前所未有。又选良马一百二十匹,金勒雕鞍,使人致献鲁侯。

鲁定公大喜,将女乐三十人赐给季孙斯,其余自己留于宫中,良马付于圉人喂养。由是君臣各自受用,一连三日不朝。孔子闻知此事,凄然长叹。

弟子仲由道:鲁君怠于政事,夫子不得其用,则可行于外国,又何必怨天尤人哉?

孔子犹恋恋不舍:郊祭已近,倘大礼不废,国事犹可为也。

及郊祭之期,定公礼毕即便回宫,将分配胙肉之事委于季孙,自己置之不理。季孙斯心中只有齐国所献女乐良马,却又将他胙重事诿之家臣。

家臣因不喜孔子为相,故此众卿皆分胙肉,惟独不与大司寇。

孔子至晚不见胙肉,自知己在鲁国已是无所其用,于是长叹一声,抚琴作歌曰:

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女之谒,可以死败。优哉游哉,卿以卒岁!

歌罢,遂装束行囊,离开鲁国,始其十四年周游列国之旅。子路、冉有,弃官从之。

孔子去鲁适卫,卫灵公早闻孔子文武双全,于是盛情接待,并于席间问以战阵之事。

孔子见其开言便问征伐之事,心中不悦,于是答道:此非孔丘所学,实在惭愧。

次日一早,孔子便催促众徒,离开卫国,复向南而行,路过宋国匡邑。

匡人见到孔子貌似阳货,以为其又回来,便聚众围之。无论子路怎样解释,匡人自是不信世间竟有如此同等相貌之人,既不攻杀,也不放其师徒离去。

孔子既知匡人来意,于是毫无所惧,安坐抚琴以待。不则一时,卫灵公使人追至,请还朝歌,匡人乃知误认,谢罪而散。孔子复还卫国,居住蘧瑗家中,引以为师,相处甚欢。

卫灵公夫人名叫南子,乃是宋公之女,生就美色非凡,但生性淫荡,举国皆知。其在宋国未嫁之时,便与公子朝私通,双栖双飞,甚于夫妇。既嫁灵公,生子名蒯瞆,立为世子,而与宋公子朝旧情不断。

卫灵公对此虽有耳闻,但不闻不问,自去宠爱美男弥子瑕,夫妻两个各得其乐。

弥子瑕恃宠弄权,无所不至。卫灵公不以为忤,反而哈哈大笑,相拥入怀,旁若无人。

是时卫灵公外嬖子瑕,内惧南子,并不时召来宋公子朝与夫人相会,丑声遍传两国,灵公不以为耻。

蒯瞆深恨其母,使家臣戏阳速刺杀南子,以灭其丑。未料反被南子察觉,诉于灵公,反逐蒯瞆出国。蒯瞆走投无路,先是奔宋,转又奔晋。幸而有子名辄,被灵公立为世子。

南子闻说孔子被鲁国称为圣人,便倍加礼敬,与灵公同车而出之时,使孔子陪乘。

车过街市,卫人见孔子与南子同车,于是歌曰:同车者色耶,从车者德耶?

孔子闻歌大羞,叹道:君之好德,不如好色!

乃复又离开卫国,再往宋国,途中与弟子习礼于大树之下。

宋国司马桓魋亦以男色得宠于宋景公,贵幸用事。闻说孔子欲来,恐被国君重用,自己失宠,遂使人伐倒大树,并欲杀孔子。

孔子见此,遂微服而行,离开宋境,途经郑国,又将适晋。闻说晋国正卿赵鞅用事,冤杀贤臣窦犨、舜华,乃叹道:鸟兽尚且恶伤其类,况人乎?

转了一圈,只得复返卫国,仍住于蘧瑗家中。

其后不久,卫灵公病卒,国人因立公孙辄为君,是为卫出公。

公子蒯瞆逃奔晋国,与鲁国逃臣阳货相会,二人一见如故,就此沆瀣一气,结成同盟。于是在晋国相助之下,蒯瞆与阳货联手袭占戚邑,占为据点。

自此之后,为争夺国君之位,蒯瞆与公孙辄父子反目,刀兵相见。

卫国大乱,复将晋、楚两个大国牵扯进来,晋国相助公子蒯瞆,齐国援助公孙辄。孔子在卫,恶其父子背伦逆理,复又去卫至陈,又将适蔡。

楚昭王闻说孔子在陈、蔡之间徘徊,因知其治国大才,遂使人前往陈国,以重礼聘之。孔子以为楚国乃蛮夷之邦,不敢轻易去就,遂命弟子子贡随同来使至楚,观其政治。

陈、蔡大夫听闻此事,以为楚国若用孔子,陈、蔡必然危殆,乃发兵追及孔子,包围其与门徒于野。孔子绝粮三日,而弦歌不辍。至第四日,楚国使者发兵以迎孔子,陈、蔡兵徒不敢与强楚抵敌,哄然皆散,于是其围自解。

孔子至楚,昭王大喜,将以千社之地封之。

令尹子西自谓己才不如孔丘,恐其留楚,乃向昭王谏阻道:昔文王在丰,武王在镐,地仅百里,能修其德,卒以代殷。今孔子之德,不下文、武,弟子又皆大贤,若得据我国封土长居,则其代楚不难。我熊氏子孙,则往何处立足!

昭王闻其所说,亦甚有理,乃止封孔子之念。孔子由此知道楚不能用己,乃复还卫。

卫出公自幼便知孔子之贤,欲任以国政,使为正卿。孔子此时却已心灰意懒,更因心念故国,婉言谢拒。

此时鲁国执政者乃是相国季孙肥,来召冉有回国为官,孔子因而得以随同弟子返鲁,结束其周游列国行程。

鲁国以大夫告老之礼待之,于是删削《春秋》,编撰六经,专门从事教育。

诸弟子中,子路、子羔仕于卫,子贡、冉有、有若、宓子贱仕于鲁。

自此孔子率先打破贵族教育垄断,有教无类,开创私学先驱。此后二千五百年来,莘莘学子谓曰圣人,又曰先师。孔子一生育人无数,入门弟子多达三千余人,其中闻名于世者近八十人,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画外音:后经史家考诸经籍,得孔门贤徒七十八人,名单兹列如下:

鲁人颜回,表字子渊;鲁人闵损,表字子骞;鲁人冉耕,表字伯牛;

鲁人冉雍,表字仲弓;鲁人宰予,表字子我;卫人端木赐,表字子贡;

卞人仲由,表字子路;吴人言偃,表字子游;卫人卜商,表字子夏;

陈人颛孙师,表字子张;南武城人曾参,表字子舆;武城人澹台灭明,表字子羽;

鲁人密不齐,表字子贱;宋人原宪,表字子思;齐人公冶长,表字子长;

鲁人南宫适,表字子容;齐人公皙哀,表字季次;南武城人曾蒧,表字子皙;

鲁人颜无繇,表字子路;鲁人商瞿,表字子木;齐人高柴,表字子羔;

蔡人漆雕开,表字子开;申人公伯僚,表字子周;宋人司马耕,表字子牛;

鲁人樊须,表字子迟;鲁人有若,表字子胡;鲁人公西赤,表字子华;

鲁人巫马期,表字子旗;齐人梁鱣,表字叔鱼;鲁人颜幸,表字子柳;

鲁人冉孺,表字子鲁;鲁人曹恤,表字子循;鲁人伯虔,表字子析;

鲁人公孙龙,表字子石;鲁人冉季,表字子产;鲁人公祖句兹,表字子之;

鲁人秦祖,表字子南;蔡人漆雕哆,表字子敛;鲁人颜高,表字子骄;

秦人壤驷赤,表字子徒;蔡人漆雕徙父,表字不详;鲁人石作蜀,表字子明;

楚人任不齐,表字子选;陈人公良孺,表字子选;齐人后处,表字子里;

鲁人秦冉,表字子开;鲁人公夏首,表字子乘;卫人奚容箴,表字子皙;

晋人公坚定,表字子中;鲁人颜祖,表字子襄;鲁人鄡单,表字子家;

卫人句井疆,表字不详;鲁人罕父黑,表字子索;楚人秦商,表字子丕;

鲁人申党,表字子周;鲁人颜之仆,表字子叔;鲁人荣旂,表字子棋;

鲁人县成,表字子祺;鲁人左人郢,表字子行;鲁人燕伋,表字子思;

鲁人薛邦,表字子徒;鲁人秦非,表字子之;鲁人施之常,表字子恒;

鲁人颜哙,表字子声;鲁人步叔乘,表字子车;鲁人原亢,表字子籍;

鲁人乐叹,表字子声;鲁人廉絜,表字子庸;鲁人叔仲会,表字子期;

鲁人颜何,表字子冉;鲁人狄黑,表字子皙;鲁人孔忠,表字子蔑;

鲁人公西舆如,表字子上;鲁人公西葴,表字子尚;鲁人仲孙何忌,即孟懿子;

鲁人南宫阅,表字敬叔;鲁人秦丕兹,父秦堇父,与叔梁纥同事。

以上称为“孔门七十八贤”。其中有“四科十哲”,乃是德行科之颜回、闵损、冉伯牛、仲弓;言语科之宰予、端木赐;政事科之冉求、仲由;文学科之言偃、卜商。

周敬王二十三年。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开始列国周游之际。

赵鞅为晋国大夫,要求族弟邯郸大夫赵午,将此前寄居于邯郸,卫国所献五百户居民迁往晋阳,以实赵氏封邑。

赵午先祖便是赵盾之弟赵穿,因初封邯郸君,故立邯郸氏,为赵氏小宗。赵午见说赵鞅欲迁卫民,初时不从;后因进攻齐国失败,恐族兄赵鞅来伐,才将五百户卫民送至晋阳。

赵鞅怒杀赵午,惩其抗命迁延之罪。

赵午被杀,其子赵稷便据邯郸,与中行寅、范吉射两家联手,一起攻打赵鞅。

三家联手来攻,赵鞅寡不敌众,于是退守晋阳。

画外音:在晋国六卿之中,韩、赵、魏世代联合,范氏、中行氏、智氏三家向来结党。然而智栎与范吉射、中行寅有仇,便趁机联手韩不信、魏侈相助赵氏,各率本部军马,攻打范氏与中行氏。由此晋国六卿展开混战,时间长达八年之久。

范吉射、中行寅战败,逃到卫都朝歌,据城坚守。

智砾、韩不信、魏侈齐向晋定公进言:范吉射、中行寅相助邯郸氏赵稷,率先相发诸卿战乱,罪不容诛。主公若不下令征伐,则晋国即将四分五裂矣。

晋定公:准卿等所奏。但不知谁能挂帅,伐其三家叛逆?

韩不信、魏侈:可使智跞留守绛都,请赵鞅挂帅出征,清剿范氏、中行。

晋定公:赵鞅何能,卿荐其为中军主帅?

韩不信:当年王子朝造乱,天子周敬王渐不能敌,向我晋国求援。顷公起用赵鞅,只半年有余,便将王子朝之党肃清,赶出王畿。其用兵之能,我等皆不如也。

魏侈:且昔岁士鞅为正卿之时,攻伐晋阳之事,主公岂忘之耶?

镜头闪回。公元前559年,周灵王十三年,鲁襄公十四年。

中行偃率十二国联军伐秦。

下军将栾黡不听号令,擅自率军回国,导致联军全线撤退。栾黡弟栾钺以之为耻,号召军中勇士继续攻秦。当时士鞅年少气盛,便随栾钺攻秦。

栾钺战死,士鞅得脱,自此栾、范交恶。九年之后,栾盈叛乱,士鞅果断挟持魏舒,成功孤立栾氏,终灭其族。父亲士匄死后,士鞅始入六卿,为下军佐。

韩起执政二十八年,年逾九旬寿终正寝。

魏舒继为执政,羊舌氏、祁氏遭到士鞅诬陷,合六卿之力,共灭二大夫之家。魏舒不欲复封羊舌氏及祁氏后代,便化二大夫封邑为四县;魏、韩、智、赵四家各得一县。

士鞅一无所获,对魏氏大为不满,转而拉拢赵氏,命三子与赵鞅来往。

范氏三子因奉父亲士鞅之命,来与赵鞅结交,时常同至赵府,交情渐密。赵鞅爱习骑射,欲伐园林为马场,遂请教三范意见。

赵鞅:我园中树木茂盛,不便纵马驱驰,欲伐其木,诸兄以为何如?

范长子答道:此事智者不问亦不为,愚者不问而为之。

范次子答道:欲马疾驰,则劳民砍树;若惜民力,则不惜马足。

范幼子士吉射:我有一计,可一举三得。

赵鞅:何谓一举三得?

士吉射:可先令百姓上山伐树,如此马得其用。继开私园,使民见树;山远园近,百姓则乐伐园林;且山道崎岖,园路平坦,百姓又悦;园林砍完,低价售之,百姓更悦。则为一事而三悦国人,此谓一举三得也。

赵鞅喜而从之,果然其树得伐,可骋马足,百姓又都称快。

士吉射甚为得意,归告母亲一举三得之计。不料其母闻言大怒,转告丈夫士鞅道:终毁灭范氏者,必此子也!少年轻狂,炫耀不施,哗众取宠,岂能长久哉?

魏舒命荀寅与赵鞅至汝滨修筑城池,并命收缴民间铁器,冶炼兵戈,以卫公室。

士鞅与荀寅密谋,矫传魏舒假令,命赵鞅将所收集铁器熔铸成鼎,并铸范宣子所定法令于鼎身之上。此事甫作,便遭诸卿士大夫强烈声讨。

太史蔡墨感慨道:范氏、中行氏其将亡乎!矫传执政之命,擅制刑器,并为国法。范鞅必使晋至穷途末路也。赵鞅亦与此事,赵氏概受其累乎?

魏舒闻说此事大惊,急召集诸卿商议,欲将刑鼎熔毁。

商议结果,范鞅极力主张保留此鼎,赵鞅、中行寅附和范氏,韩氏支持赵氏,荀跞默不作声。魏舒虽为正卿,只得少数服从多数。

魏舒执政五年,便即猝死,士鞅代为正卿。

士鞅执政七年,贪得无厌,损公肥己,利用一切手段,压制韩、赵、魏三家,以及智氏。赵鞅看透范氏用心,于是装憨卖傻,韬光养晦,不问朝事,只在封邑内积极改革。

赵鞅选贤任能,重用董安于、尹铎、傅便、邮毋恤、史黯、窦犨等智谋之士,又同卫庄公蒯聩、方技门掌门扁鹊(并非春秋初期神医)、相师姑布子卿等各方奇人广泛结交。

又派尹铎、董安于二人,命在封邑内修建城池,经营赵氏大本营。

尹铎问道:未知主公命我建城,是欲为提供赋税之所,或为保护族人屏障?

赵鞅答道:必为坚城,固若金汤。我赵氏日后有难,可于此为避难之所也。

因厌恶中行氏,又嘱道:中行寅于五十年前所建围墙,必要拆毁。

尹铎领命,与董安于拜辞家主而去。

董安于字阏于,平阳翼城人,太史官董狐之后。因出身史官世家,故深明地理风水,又知赵鞅用意,便选址于太原盆地,审时度势,以远离五卿势力。因见汾河西畔,背靠龙山、面临晋水、北依盂邑、南带梗阳,龙脉风水绝佳,于是建议在此筑城。

尹铎大喜,二人一拍即合。因其地位于晋水之北,故将此城命名为晋阳城。

期年之后,城墙修成,继而修建宫殿衙署墙壁。

董安于献策:可全用丈余荻蒿楛楚茎秆,以做墙骨;外面糊上泥膏,便为宫墙。

尹铎:却是为何?

董安于:此墙观其外表,与夯筑土墙并无二致,遮风挡雨,更是便当。万一外城即破,宫城被围,则可敲掉墙外泥膏,将里面茎秆取出,以为箭杆、戈柄,源源不绝其用也。

尹铎:妙哉。其计若神!

建筑内殿之时,董安于又提建议:外围游廊,不若皆以铜柱,取代木柱为用。

尹铎:此又是为何?

董安于:铜柱不腐,风雨皆不能摧。平时美观耐用,危急之时则可熔为箭簇、刀戈。

尹铎:公之巧思,神鬼莫测!

最后修建内城四围宫墙,董安于又献策道:必用版筑之法。

尹铎:又是为何?

董安于:利用太原盆地卤土、汾水河沙、卤土沙,以版筑之法,使其三者合一,夯实压紧,凝固之后则其坚如铁。且若遇雨淋水淹之后,墙中卤碱自然渗出,更与沙土相混,结成坚硬外壳,可防墙体溃散。纵使来犯之敌水攻、火焚,刀砍斧斫,皆不惧也。

尹铎:我观公之计谋多端,必非凡人。

董安于:公休骂我。若非凡人,便是神仙;人必死后,方能封神也。

画外音:晋阳城经过二人合力,终于筑成,果然是固若金汤,面面俱到。此后凭借晋阳城之固,两次相救赵氏出于危难,其设计心思缜密,由此可见一斑。

晋阳城完工,尹铎遣使往报家主,请前来视察验收。赵鞅闻报,乃率家臣等到达晋阳,见所建城垒错落有致,高下相倾,颇为满意。行至内城,见中行寅当初所建城墙非但未拆,反而增高丈余,又加其厚。赵鞅见此,不由勃然大怒。(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