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十四集 褒国妖姬

华夏真相集 第十四集 褒国妖姬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16:01:46 来源:笔趣阁

齐宣王经过系列对外战争,使西周疆域得到大幅扩大,周天子声望亦大大提高。

楚国降服,周宣王为庆战功,再次分封诸侯。

传旨官:封王舅申伯于谢邑(今河南南阳),赐予车马及玉圭,使于谢邑建立申国,作为镇抚南方军事重镇,许其建造住宅、宫室、宗庙、都邑。使召穆公监督开辟土田,命傅御带兵护送,将申伯亲属、家臣以及私属,皆都迁居于此。

申伯:臣谢主隆恩。

传旨官:分封吕国,在申国以西;又封韩侯于韩城,建立韩国,作为镇抚北方军事重镇。又封御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建立郑国。又封仲山甫于樊(今陕西长安区东南),建立樊国。封王子姬长父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建立杨国。

韩侯等:臣谢主隆恩。

分封已毕,周宣王又效仿先祖兴畋狩之礼,在东都雒邑(今河南洛阳)会见诸侯。

宣王后期,国力衰弱,渐渐军威不振。

三十一年,周宣王派军攻打太原之戎,没有成功;三十六年,派军征讨条戎、奔戎,战败而归。三十九年,派军征讨申戎,获得胜利。但在同年稍后,周军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南国之师全军覆没。周宣王几乎陷于敌阵之中,在奄父拼力援助之下,方才得以突围。

千亩之战乃是周宣王平生功绩终结,自此周师迅速由盛转衰,宣王一蹶不振。

尽丧南国之师后,周宣王不肯甘休,下令太原料民,欲据此补充兵员、征调物资,再报前仇。仲山甫闻此,急出班谏阻。

仲山甫:陛下不可兴师动众,往太原料民。天下人口不需普查,就能知道数量。

周宣王:何以知之?

仲山甫:因天子设置百官,各司其职甚明。司民负责登记生死,司商负责赐族受姓,司徒负责人口来往,司寇负责处决罪犯;司牧知晓职员数量,司工知晓工匠数量,司场负责人口迁入,司廪负责人口迁出。天下人口数量,天子询问百官,便可知晓。若恐不得其确,还可通过管理农事调查,实无必要劳民伤财,去太原刻意普查。

周宣王:黎民生老病死,最是无常,隐报者众。朕必要亲往料查,卿其勿言。

宣王启驾前往太原,亲自普查人口,见可供补充兵员者不足一万,心中不喜。

虢文公:陛下休怒。以此普查人口,不能得其实数。

周宣王:却是为何?

虢文公:只因天下人口,皆都依附于卿士大夫之家,为其耕种私田,皆都不肯上报。

周宣王:然则以何策治之?

虢文公:自武王以来,向行藉田之礼,使村社先种公田,以监督巡查庶人耕种成果。大王应到千亩举行藉礼,以复公田之耕。足食丰库,则谁不愿为兵?此乃富国强兵之道。

齐宣王:今公田皆为公卿私有,井田制破坏殆尽,藉田之礼,又有何用!

太原料民无果而终,齐宣王还至国都,天时已暮。

侍者:请陛下谕旨,今夕阳西下,天时已暮,是否就地扎营,来日再行?

齐宣王:此地距离镐京不远,又何必扎营?命令催趱车辇,连夜进城。

侍者:喏。前军听者,陛下诏谕,催趱车辇,连夜还京!

众军应诺,催马前行。方入城门,日头早落,晚霞将隐。忽见市上小儿,拍手作歌。

童谣曰:月将升,日将没;檿弧箕箙,几亡周国。

周宣王正在车中假寐,将童谣听了数遍,便甚恶其语,伸手掀开车帘,声唤御者。

周宣王:奉御停辇,速去拘那唱谣小儿来问。

御者奉命停辇,跳下车辕,上前拿得长幼两个小儿,领到御辇近前。

周宣王:顽童,我来问你,所唱歌谣是何人所作?

年长儿:前有红衣小儿,到于市中,教我等念此,不知何故,一时传遍满城。

周宣王:红衣小儿何在,你等识否?

年长儿:其非城中之人,此前从来未见。教会我等歌谣,便即消失不见。

周宣王:咄,速速退去。传告众儿,此后休得再唱。

年长儿:喏,再也不敢了。

两儿受惊逃走,周宣王复命御者通知司市官,诏命传谕全城百姓,禁止家中子女,若再有小儿唱此歌谣者,先问父兄大逆之罪。

周宣王当夜回宫,一夜无话。

次日早朝,宣王将夜来所闻小儿之歌,述于众臣,问此语如何解说。

大宗伯召虎:臣启陛下,檿者,乃是山中桑木,可弯以为弓,故曰檿弧。箕乃草名,可结为箭袋,故曰箕箙。说其几亡周国,据臣愚见,国家恐有弓矢之变。

太宰仲山甫:弓矢者,乃国家用武之器。大王料民太原,欲报犬戎之仇,而犬戎部族皆善骑射弓矢。此童谣是谓,倘若兵连不解,则必有亡国之患!

太史伯阳父:凡街市无根源之语,谓之谣言。上天儆戒人君,命荧睍星化为小儿,造作谣言,使群儿习之,谓之童谣。小则寓一人之吉凶,大则系国家之兴败。荧变火星,是以彼身穿红色衣服,教唆众儿。微臣以为,此乃天帝发怒,以儆大王息兵也。

周宣王:既然如此,今赦姜戎之罪,罢太原之兵。将武库内所藏弧矢尽行焚弃,再令国中不许造卖。若果止兵,未知其祸可息乎?

伯阳父:臣观天象,其兆已成,似在王宫之内,非关外间之事。谣言所谓月将升,日将没;日者人君之象,月乃太阴,日没月升,是谓阴进阳衰,必为女主干政,其事明矣。

周宣王:然则如何防之?

伯阳父:将升将没,非指目前之事。大王修德以楔之,自然化凶为吉。弧矢不须焚弃。

周宣王闻奏,且信且疑。由是朝会不欢而散,起驾回宫。

姜后迎入,宣王遂将群臣之语,备细说给王后。姜后闻罢,大为惊怪。

姜王后:宫中有一异事,妾正欲启奏,未料大王亦遇此奇谣。

周宣王:宫中又有何异事?

姜王后:现有先王在世时老宫人,年五十余负,自先朝便即怀孕,到如今四十余年,昨夜方生一女。妾思此乃不祥之物,已令人将草席包裹,抛弃于二十里外清水河中。

宣王大惊,即宣那老宫人入内,问其当初得孕之故。

老宫人跪答:夏桀末年,褒城有二龙降于王庭,口流涎沫,忽作人言道:‘我乃褒城二君。’桀王欲杀二龙,大史占之不吉。乃设祭龙前,取金盘收其涎沫,收藏内库,二龙飞去。自殷至周,到先王时九百余年,未尝开匣观看。至先王末年,那椟匣内忽然放出毫光,掌库官上奏,先王便命发而观之。侍臣手捧金盘呈上,一时失手堕地,所藏涎沫,横流庭下。忽然又聚成一团,化成元鼋,盘旋庭中,钻入婢子腹中,因此得孕。先王怪婢子不夫而孕,囚于幽室,到今四十年了。夜来忽生一女,不敢隐瞒,奏知王后。婢子罪该万死!

宣王听罢,愣怔半晌,将那老婢遣出,又命侍者出城,前往清水河中看视女婴下落。

侍者奉命而出,不一时回报,那弃婴已被流水漂去不见,宣王不疑。

次日早朝,宣王再召大史伯阳父,告以龙赘产婴之事,复问吉凶。伯阳父布卦已毕,献上卜词:哭又笑,笑又哭。羊被鬼吞,马逢犬逐。慎之慎之,糜弧箕腋!

周宣王:此乃何意?

伯阳父:羊为未,马为午。哭笑者,悲喜之象,应在午未之年。据臣推详,妖气虽然出宫,未曾彻底消除。

周宣王:传令城内城外,挨家挨户查问女婴。不拘死活,有人捞取来献者,赏布帛各三百匹;有收养不报者,邻里举首,首告之人给赏如数,本犯全家斩首。

传旨官:喏!

周宣王:命上大夫杜伯,专督其事。下大夫左儒,督令司市官巡行庭肆,不许百姓造卖山桑木弓,箕草箭袋,违者一律处死。

杜伯、左儒:喏!

二人领命,不敢怠慢,各督引一班市司官及胥役,一面晓谕四门,一面巡绰缉拿。

不过半日,城中百姓皆知禁令,无不遵依,止有城外蔽野乡民,尚未通晓。

王命下达次日,市司官引领胥役巡至北城,忽见城门口有一对乡下夫妻。前面妇人抱著几个箭袋,正是箕草织成;男子背著山桑木弓十来把,跟随于后。

市司官:咄!将那乡野夫妻拿来。

胥役奉令而行,一齐上前,如同鹰拿燕雀,将那夫妻擒执,押送过来。

市司官:你两个村佬,不知天子禁令乎?

村妇:我夫妻两口,住在远乡,离城二十余里。赶著日中做市,起个五更上城买卖,又不识字,哪里知道天子禁令!

市司官:大王陛下昨日已下严令,不许百姓造卖山桑木弓,箕草箭袋,违者一律处死。你来看此榜文,字字写得清楚,休说死的冤屈。

那村妇兀自发怔,身旁村夫却很机灵,耳中听得“违者一律处死”之语,抛下桑弓在地,飞步走脱,逃出城门。胥役呐喊捉拿,却已追之不及。

司市官见走了村夫,便命将妇人锁押,连桑弓箕袋,一并解送大夫左儒办公处所。

左儒:童谣之验,以至于此!今所获二物,正应在谣言,况太史言女人为祸,更是果然。既已拿到妇人,那男子无甚妨碍,只可回复王旨便了。

于是进宫,隐下男子逃跑之事,单奏妇人违禁造卖桑弓箕袋,依法宜即处死。

宣王闻奏也不深究,命将村妇斩首,桑弓箕袋,焚弃于市,以为造卖者之戒。宣王自诛卖桑弓箕袋妇人,以为童谣已应,心中坦然,也不复议太原发兵,征伐诸戎之事。

贩卖桑木弓男子仓惶逃走,是夜宿于十里之外,还要来日进城,打听妻子消息。次日早晨,便听到村寨中有人传说。

行人甲:你等可知?昨日北门有个妇人,被大王下令砍头。

行人乙:却因何故?

行人甲:说是违禁造卖桑弓箕袋,被官府拿到,即时处决。

行人乙:可怜,可叹!那妇人竟敢独自进城贸易,倒也胆大。

行人甲:非是独自去的,当时还有其夫相陪。但那丈夫为人溜撒,闻说要砍头,扔下桑弓便跑,倒被他侥幸逃脱了。

行人乙:侥幸,侥幸。我家也有桑弓,当回去以火焚之。再会,再会。

男子闻此,方知妻子已死,遂走到旷野无人之处,痛哭一场,放步远逃。

来到清水河边,却望见百鸟齐聚,盘旋飞鸣不止。男子走近,见有一个草席包浮于水面,被群鸟以喙衔之,将次拖近岸来。

男子感到奇怪,以为包中有宝,遂赶开众鸟,取起席包,到草坡中解开查看。

但闻一声啼哭,包内却是一个女婴。本来已经冻得半死,此时被太阳一照,复又醒转。

男子自语:此女既被众鸟衔出水来,定是大贵之人。我今取回养育,倘得成人,后半生亦有所指望。

遂解下布衫,将此女婴包裹,抱于怀中。思想此处难以立足,乃望褒城而去。

三年过后,朝廷举行郊祀大祭。众军来至郊外祠庙扎营,周宣王当夜宿于斋宫。

夜漏二鼓,人声寂然,似梦非梦,忽见一个美貌女子,自西方冉冉而来,直入寝卧。宣王大声斥喝,急唤左右擒拿,并无一人答应。那女子复又走入太庙之中,大笑三声,又大哭三声,将周朝先王七庙神主,做一束儿捆著,抱在怀里,望东而去。

宣王起身追赶,忽然惊醒,乃是南柯一梦。由是入庙行礼,见七个神主俱在,并不曾丢失。九献已毕,回至斋宫更衣,遣左右密召太史伯阳父前来,告以梦中所见,询问吉凶。

伯阳父:三年前童谣之语,大王岂忘之乎?此梦主有女祸,国中妖气未除。当年为臣卜卦,爻辞中便有哭笑之语,大王今梦美貌女子又笑又哭,正应其谶。

周宣王:此前所诛贩卖桑弓箕袋妇人,不足消除厚弧箕触之谶耶?

伯阳父:天道玄远,候至方验。区区一村妇,何关江山社稷,及国家气数哉!

宣王沈吟不语,懊悔不迭。忽想起三年前曾命上大夫杜伯督率司市,查访那弃婴妖女,全无下落,便自耿耿于怀,已有迁怒之意。

大祭已毕,颁胙之后,宣王还朝,百官皆至朝堂,谢胙贺礼。

周宣王:杜伯,三年前命你寻访妖女消息,如何久不回话?

杜伯:臣当年既奉王命,体访此女十数日,并无影响。其后拿到贩弓女子,便以为妖妇正罪,童谣已验。诚恐搜索不休,必然掠动国人,故此中止。

周宣王:咄!既然如此,何不明白奏闻?分明是怠弃王命,行止自碍。左右,与我将杜伯押出朝门,斩首示众!

一声令下,直吓得百官面如土色,杜伯大呼冤枉。班部中走出下大夫左儒,上前施礼。

左儒:大王不可!臣闻唐尧九年之水,不失为帝;商汤七年之旱,不害为王。天变尚然不妨,人妖宁可尽信?若杀杜伯,国人必将妖言传播,亦被外夷轻慢。望乞恕之!

周宣王知其乃是杜伯好友,于是不听,喝令行刑。一通鼓响,刑官将杜伯首级呈验。

左儒见此大哭,回到家中,自刎而死,以谢好友。

杜伯之子隰叔奔晋,入仕晋国,为士师之官,遂为士氏。因食邑于范邑,又称范氏。

后人哀杜伯之忠,为其立祠于杜陵,号为杜主,又曰右将军庙。

宣王闻说左儒自刎,亦有悔杀杜伯之意,闷闷还宫,遂得恍惚之疾。

四十六年,初秋七月,金风送爽,周宣王身体稍豫,欲出郊游猎。乃命司空整备法驾,司马戒饬车徒,宣王乘玉辂,驾驭六驺;右有尹吉哺,左有召虎,齐往东郊游猎。

众人纵马驰骋,射猎打围,笑语喧天,好不热闹。宣王心中大喜,便觉神清气爽。

眼见日已西斜,宣王传令散围。众军各将所获走兽飞禽之类束缚齐备,奏凯而回。

行不数里,宣工在玉辇之上盹睡,忽见远远一辆小车,当面冲突而来。

车上站著两个人,臂挂朱弓,手持赤矢,乃是数年前含冤而死上大夫杜伯,下大夫左儒。

杜伯:大王别来无恙?

宣王定睛看时,吃这一惊不小。抹眼之间,人车俱又不见。再往左右看时,只见人马整肃,前后拥护,密不透风,更无空隙容那人车随意出入。

周宣王:左右,你等可曾见到有甚怪异?

众侍卫:启奏陛下,晴空万里,并不曾见有甚怪异。

宣王正在惊疑,杜伯、左儒又驾小车在空中出现,往来不离玉辇前后。

周宣王怒喝:罪鬼,焉敢来犯王驾!

拔出太阿宝剑,望空中便挥。杜伯、左儒见此,齐声斥骂。

杜伯、左儒:无道昏君!你不修德政,妄戮无辜。我二人被屈含冤而死,天帝怜悯,封为太岁功曹,位列仙班。今日你大数已尽,吾等专来报冤。还我命来!

宣王大惧,环顾左右,数万人马皆都不见。杜伯挽起朱弓,搭上赤矢,径望宣王心窝内射来。宣王大叫一声,昏倒于车辇之上。

随驾众臣见天子在车上无故昏倒,慌得尹公脚麻,召公眼跳,喝令众军飞驾入城。还至王宫门前,众臣扶著宣王下辇进宫,急唤姜汤,当即灌醒。

尹公:陛下,因何忽然昏迷,如今感觉怎样?

宣王:这是何所?

召公:陛下休惊,今已还京,安居王宫矣。

宣王:你等在回程途中,不曾遇到杜伯、左儒二人乎?

尹公:杜伯、左儒,已死三年,如何还能再遇?

宣王:既是如此,便是其二人阴魂索命,我命休矣。

尹公:速传御医,施以针石,定当痊愈。

宣王:获罪于天,无可祷也。我自知不起,服药无用。尹吉甫、召虎何在?

尹吉甫、召虎:陛下,微臣听旨。

宣王:朕赖诸卿之力,在位四十六年,南征北伐,四海安宁。今年近八十,死亦无恨!太子宫湦,年虽已长,性颇暗昧,望卿等竭力辅佐,勿替我累世先王大业!

尹吉甫、召虎:陛下放心,臣等世受王恩,敢不尽心竭力!

宣王长吁一声,就此驾崩。二臣稽首受命,乃请姜后懿旨,率领百官,扶太子姬宫湦行哀,即位于先帝柩前,史称周幽王。

镜头闪回,十三年前,周宣王三十三年,王宫大内。

一声响亮啼哭,太子姬宫湦降生。内侍及宫女并不欢喜,反而皆都惊慌,交头接耳。

内侍: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不足十月而产,难道竟是妖孽投胎转世?

宫女:若投为人胎,生于民户,必当败家;生于皇家,则必亡国。

周宣王闻此议论,深怀忧虑,便向大臣询问。

近臣回答:不足月所生男婴,身体若有残缺,或骨骼有所缺失,则于国家无碍;如身体完好无损,则国家必会灭亡。

周宣王:我观此儿啼声宏亮,四肢俱全,甚为健壮。若果如卿言,则应弃于林谷。

上卿仲山甫:不可!大王年过半百,只此一子。如将此婴遗弃,是自求绝嗣也。

周宣王:卿言有理,既然如此,若此后更无所生,便立为太子。

仲山甫:陛下圣明,我大周之福也。

周宣王遂打消抛弃太子念头,并于临终之时,将天子之位传之。

姬宫湦即天子之位,诏命以明年为幽王元年,立申伯之女为王后,子宜臼为太子,进王后父亲申伯为侯爵,称申侯。

幽王为人,暴戾寡恩,耽于声色,不理朝政。申侯屡谏不听,退归申国去了。

周幽王二年,西周镐京发生大地震,附近泾、渭、洛三条河川,俱都发生震动。

来日早朝,众臣见时辰尚早,便在廊下闲话,论及昨日地震之事。

伯阳父:此乃上天警示,周朝将亡矣。

众臣大惊,急问此语何谓。

伯阳父:天地阴阳,不失其规。今阳伏于下,阴居其上,阳气不得上升,故生地震。泾、渭、洛三河齐震,是阳气失位,河川源头阻塞故也。源头阻塞,国何不亡?水土气通而润,便生禾稼,为民所用。今地无水源,禾稼不生,国何不灭!

好友叔带:干系社稷大事,我兄慎言。

伯阳父:正因干系社稷大事,岂能知而不言!当九百年前,伊洛枯竭,夏朝灭亡;三百年前,黄河枯竭,商朝灭亡。今周德衰微,河川源头阻塞;源头阻塞,则水必枯竭。川枯竭,则定会山崩。山川大河,国之所依。山崩塌,川枯竭,非亡国征兆而何?歧山乃大王发迹之地,此山一崩,西周能无恙乎?以我观之,周国灭亡,将不会超过十年,因十乃数之所盈,亦天数轮回也。上天弃周,十年为限。

叔带:天子不恤国政,任用佞臣,我职居言路,必尽臣节谏之。

正说话间,净鞭三响,金鼓九催,诸臣上朝。

周幽王:卿等可有大事奏议,便请讲来。

岐都留守:昨日地动,泾、渭、洛三条河川枯竭,岐山亦有崩塌之虞。请大王修缮功德,并祭告天地,抚慰宗周万民。

周幽王:昨日宫中摇晃,我已知之矣。山崩地震,此乃常事,何必管他。

众官闻此,皆都面面相觑,不知所云。

周幽王:孤昨夜得梦,仙子嫦娥下凡,软款多时方去。此是上天欲以美女赐我,尔有司诸官,可体念孤意拟旨,命各诸侯国访求美色进献入都,以充后宫。

叔带:山崩川竭,乃国家不样。歧山是我先王龙兴之基,一旦崩颓,事关重磊。大王正宜勤政恤民,求贤辅政,以望消弭天变。奈何不访贤才,而索求美女乎?

虢石父:商汤之时,九迁国都,未见其危。今我朝定都丰镐已久,歧山既已弃之,何关社稷?旧都崩塌,正预示新京之将大兴也。叔带有慢君之心,适才在殿外廊下便与伯阳父妄议灾祸,危言亡国之论。今又公然谤讪大王,着实居心不良,欲造混乱,必严惩之。

周幽王:石父实为公忠体国之言。本应重惩叔带,但孤初登大位,杀人不祥。可将叔带免官,逐归田野为民,永不叙用。

时有大夫褒晌,自褒城前来朝见天子,正在班中,见叔带被黜,急上前进谏。

褒晌:大王黜逐贤臣,恐国家空虚,社稷不保。望收回成命,成周社稷之幸。

周幽王:你乃下邦小国之君,怎敢妄言上朝国政!左右与我拿下,囚于狱中,待拟罪处置。早朝已毕,诸卿散班。

既已散朝,伯阳父随众出殿,便与叔带并肩而行。见众臣皆都各归己府,身侧再无旁人,伯阳父这才扯住叔带,开口埋怨。

伯阳父:未上朝之前,兄还劝我慎言。某是一计,欲将亡国之兆通过他人之口,告诫大王。未料反是我兄不肯忍耐,轻易出言罹祸。兄因我至于罢官,弟何以堪?

叔带:是我自己愿为,与兄何干!古云‘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吾不忍坐见西周有麦秀之歌,今辞兄远奔他乡,望我兄善观风色,早思退步。

于是拱手作别,回到府中,竟携家眷逃往晋国。晋公拜为大夫,封于赵邑。叔带由此便为晋国赵氏之祖,赵衰、赵盾,即其后裔。

褒响进言获罪下狱,消息传回褒国,举国震惊。褒晌之子洪德忧心如焚,欲进镐京营救父亲,便与母亲商量。

洪德:母亲,父亲入狱,儿食不甘味,坐卧不安。我闻幽王好色,权臣虢石父贪财,请尽出府中资财,往乡中寻购奇珍异宝,进京献宝赎父。尚望母亲允准。

洪母:只要能救你父回来,就算倾家荡产,又有何惜!我儿尽管放手去办。

洪德奉命,引领五个随从,将钱帛作成两担挑着,每日在城邑中索购宝贝,经年不得。洪母见儿子一无所获,便为其出主意。

洪母:我偏僻之国,城中所有之物有限。天子宫中,何所不有?我儿欲搜奇猎异,莫若到乡间搜寻,反倒未许冀有所得。

洪德:母亲说得是,儿未思及此。

次日一早,洪德便引随从出城,去到乡间抓寻。出城未久,因天气炎热,主仆数人行步艰难,气喘汗流。

洪德:莫若到前面村甸,找个歇凉之处,寻口水喝,待日头稍斜,再行上路。

众仆:遵命。

于是齐道声好,逶迤前行,进入一处村甸。刚行至一家门首,忽听门枢响处,见有一少女手提陶罐,出门下阶。离其家门首二十步外,有个井台,那少女前往井台汲水。洪德凝目望去,见那少女莲步轻摇,步步风景:掠发时显露出臂如嫩藕,行动处更便见腰似弱柳。虽然村妆野束,不掩国色天姿。洪德见之大惊,呆在当地,行动不得。

洪德:不想如此穷乡,乃有此等绝色!

随从:周天子正在举国选美,此非正是绝世宝贝?

洪德:此言甚善,实乃奇计!我父囚于镐京狱中,度日如年。久不能救父脱困者,是恐将平常珠宝献上京去,难入天子法眼,反倒弄巧成拙。若得此女贡献,我父必可得赎。

说毕,便在树下歇下担子,命随从进村打听,此户人家景况,此女可否以金帛赎买。随从应了一声,飞也似去了。洪德便斜倚大树,目不转睛盯那村姑相看。

那村姑觉出这几个外乡人神色有异,将井水汲满陶罐,转身返家之际,便扭颈往这边树下瞄了一眼。见是一个年青公子,衣著光鲜,便嫣然一笑,快步回家。

未过片时,那随从回来,飞驰一般。

随从:公子,天大造化!

洪德:你倒说说,有何造化?

随从:那汲水女子,却是外乡来的,并非本村原有住户。

洪德:休慌,慢慢道来。

随从:十数年前,有个成周男子,贩卖桑木弓箕草袋为生,因犯周宣王忌讳,老婆被杀,自己仗着脚快逃脱。因在清水河中捞出这女婴,逃奔褒国,投友不遇,困顿在此。本村有个姒大妻子,生女不育,奶水正足,就乞养此女,抚养成人,取名褒姒。数日前姒大刚刚过世,其妻养这女儿不起;这褒姒又常念自己不是褒国人,整日吵嚷要回镐京,姒大之妻无计可奈。她母女两个,一个抚养不起,一个拼死要回周都,不是造化,又谓怎地?

洪德:你说的不错,果是造化,果是造化。

遂亲至姒家,与姒大之妻讲好价钱,以布帛三百匹买褒姒回家。

洪母见到褒姒,非常喜欢,遂命侍女为其香汤沐浴,出浴后明艳绝伦。其后数月之中,皆食以膏粱之味,饰以文绣之衣,又亲自教以礼数。

数月之后,褒姒礼数学成,洪母将儿子唤入,命将褒姒携至镐京,营救父亲。

洪德奉其母命,驱车到至镐京,先用金银打通虢公石父关节。虢石父见钱眼开,又见褒姒倾城之色,更是大喜,于是便引洪德上朝,代其向天子说情。

虢石父:启奏陛下,今有罪臣褒晌之子洪德,痛父获罪于天,特访求美人名曰褒姒,进上以赎父罪。昔日褒晌妄言忤君,罪不致死,且又被囚禁数载,足可抵过。望陛下念洪德孝悌之心,献女之功,予以赦宥!

周幽王:既是如此,命褒姒入殿,容朕观之。

虢石父领旨,即宣褒姒上殿,在阶下拜舞已毕。幽王观其姿容态度,流盼之际,光**人。于是龙颜大喜,便留褒姒于别宫,降旨赦免褒晌无罪,命复其官,并为褒国之主。

自此幽王专宠褒姒,坐则叠股,立则井肩,饮则交杯,食则同器,一连十日不朝。群臣伺候朝门,不得陛见天子,莫不叹息而去。

幽王迷恋褒姒,自此居于琼台,更不进申后之宫。褒姒得以专宠,便怀龙孕,十月满足,生下一子,名曰伯服。幽王爱如珍宝,遂欲废嫡立庶,乃升殿坐朝,大会群臣传旨。

传旨官:奉天子诏旨,今有太子宜臼,好勇无礼,刚愎自用,且不孝顺,屡忤王意。敕令赶出京城,发去申国,听从申侯教训。

太子宜臼大哭谢恩,退出殿外,欲入宫见母自诉,但天子早已下令阻之,只得含悲忍泪,驾车前往申国,投奔外公去讫。申后久不见太子进宫,向宫人询问,方知已贬去申国。至此孤掌难鸣,终日怨夫思子,含泪过日。

幽王八年,宣布另立褒姒所生伯服为太子。

申后闻此伤心不已,遂修书信一通,将天子废立太子之事,告知兄长申侯。

镜头闪回。周朝初建之时,武王姬发重用唐尧时期四位大臣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管四方诸侯,称为四岳。武王克商,四岳后裔被封于申,世称申伯。以闪电为图腾,居于现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东北。

周宣王时,赐封母舅申伯定都于谢邑(今河南唐河县湖洋镇谢家庄),子孙便以封地为氏,称为谢氏。

周幽王即位,因娶申伯之女为王后,申伯晋封为侯。本在镐京辅佐天子,因见幽王重用奸佞,愤而归国。

申侯初见外甥势穷来投,便怀不悦;此时见胞妹来书,不由大怒,便欲造反。

幽王宠爱褒姒,因褒姒从不爱笑,周幽王便依佞臣虢石父献计,点燃烽火召集援兵。

诸侯见到烽火,率兵赶来,发现没有敌人,方知上当受骗。褒姒见状,破颜大笑。周幽王遂引以为乐,因此多次点燃烽火,戏弄诸侯以取悦褒姒,诸侯皆大怒。

幽王十一年,申侯为替外甥宜臼争位出气,起兵造反,并联合缯国、犬戎之师,来攻镐京。周幽王闻报大惊,再次点燃烽火,诸侯以为天子再次戏弄诳骗,于是皆不发兵应援。

申侯引犬戎来攻周都镐京。周幽王见诸侯不至,只得亲自出城拒敌。

两军交战,周幽王一战而败,终被犬戎军杀死在骊山之下。申侯引军杀入镐京,褒姒与其子伯服皆被俘杀,西周就此灭亡。

画外音:此乃《史记》版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因而招致身死国灭,后世读史者几乎妇孺皆知。但据早于《史记》成书之《吕氏春秋》,却说周幽王戏弄诸侯手段不是点燃烽火,而是击鼓。当时西周自岐山东迁丰、镐二京,本来靠近戎人所居之地。周幽王继位之后,为备万一,早与诸侯约定,在京都以西大路上修筑高大土堡,上面设置大鼓。如果戎兵入侵,就击鼓传信,由近及远。诸侯若闻金鼓之声,便需率本**队前来京师勤王,援救天子。

幽王在位期间,因戎兵曾经入侵,天子便命击鼓求援,诸侯军队果都如约而至,将犬戎来犯之敌击退。褒姒见此大乐,喜笑颜开,极爱此种做法。周幽王见褒姒笑容好看,于是屡屡击鼓,诸侯军队多次到来,却不见敌兵,于是怀愤。到后来戎兵大举入侵,周幽王再次击鼓,诸侯军队便即充耳不闻,终致周幽王被杀死在骊山之下。

只因“烽火戏诸侯”此事古怪,犹如玩笑,故此虽然记之于正史,也便引起后世争议,纷纷质疑其真实性。近代史家谓,诸侯处于四方,又远近距离不同,并不能见到烽火之后同时驰至。且举烽火以传寇警,乃汉人防备匈奴之事,秦朝以前并无烽火之说。

历史真相:北京清华大学整理战国竹简时,发现竹简上记述,周幽王主动进攻申后娘家申国,于是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幽王,西周因而灭亡。因清华简成书早于秦汉,故司马迁《史记》中所载“烽火戏诸侯”只能是小说家言。因为烽火报警始于西汉时期,太史公据此展开想像,将击鼓戏诸侯改为烽火戏诸侯,便即顺理成章,毫不奇怪。(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