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十集 武王伐纣

华夏真相集 第十集 武王伐纣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16:01:46 来源:笔趣阁

商王帝乙嫁女于西伯姬昌,送亲队伍浩浩荡荡,向岐山而去。西伯率众迎亲,极备盛礼,洞房花烛,成就美眷。

帝乙以缔姻手段缓和与周人之间矛盾,西顾无忧,遂即率军东向,全力平定东夷叛乱。

帝乙九年,商王朝大军征伐岛夷、淮夷,途中受到孟方(今河南睢县)夷族截击。

帝乙率领诸侯讨伐孟方,三战得胜,凯旋而回。

帝乙回朝,群臣道贺,并奏请立嗣。

帝乙:我有三子,长子微子启,次子微仲衍,少子辛受。则立长子如何?众卿公议。

画外音:据史载,微子启、微仲衍与帝辛三人是同母兄弟。但当微子启、微仲衍出生之时,母亲尚为妾室,而被立为正妻之后,方生三子,名曰辛受。由此根据古制,长子及次子乃为庶出,少子辛受反为嫡子。

太史:微子启虽为长子,乃是庶出,辛受虽为季子,却是嫡出。古礼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既有正妻之子,便不能册立妾子。陛下明鉴,违礼不祥。

帝乙:既是如此,便依卿奏。

于是便立辛受为嗣,当众加冕,举朝文武道贺。微子启极为贤孝,并不争竞,自愿让位于三弟。

帝乙在位二十六年,迁都于沫,改称朝歌。

公元前1076年,帝乙去世,少子辛受继位,史称帝辛。因“受”音同纣,又称商纣。

帝辛天资聪颖,口才极佳,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其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谏劝,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过错。且自恃才能,每在大臣面前夸耀,又凭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人皆不如己。又嗜好喝酒,放荡作乐。

帝辛下令师涓,制作俗乐北里舞曲,柔弱歌咏,被称为靡靡之音,亡国之乐。

帝辛加重赋敛,钱帛填满鹿台之库,米粟充实钜桥粮仓。又多方搜集狗马和新奇玩物,填满宫室;扩建沙丘园林楼台,捕捉大量野兽飞鸟,放置其中。

帝辛对傲慢鬼神,招大批戏乐聚集沙丘,灌酒做池,悬肉为林,命男女赤身**,在其间追逐戏闹,饮酒寻欢,通宵达旦。

帝辛继位后,任用姬昌、九侯、鄂侯为三公,在内营建朝歌、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

帝辛二年,商纣王率兵攻打有苏氏部落,有苏不敌,由是献出牛羊、马匹及美女妲己,要求降附。帝辛受降,即纳妲己为妻。

帝辛听从妲己建议,加重刑罚,设置炮烙酷刑。九侯有女美貌,献给帝辛。

九侯女不喜淫荡,犯颜直谏,帝辛怒而杀之,并将九侯施以醢刑。

鄂侯极力强谏,当殿激烈争辩,结果也遭脯刑,被制成肉干。

姬昌长子伯邑考在商朝为质,因事触怒帝辛,由此而被帝辛烹杀。

帝辛命将姬昌召至朝歌,以北伯崇侯虎为使,前往馆驿接风,赐食其子之肉。

姬昌当面食子之肉,暗自流泪叹息。

北伯崇侯虎详细观察西伯表情,宴罢还朝,便向帝辛告发。

崇侯虎:陛下,西伯姬昌外表忠厚,内怀奸诈。因故作不知所食乃亲子之肉,却在暗地流泪叹息,切齿痛恨陛下。

帝辛:如此,便将西伯囚在羑里,令人看押,不许其归国。

于是西伯姬昌被困羑里,七年不释。姬昌不动声色,口无怨言,只全力推演八卦,自创后天《周易》,以排遣时光,等待时机。

镜头闪回,剖析《周易》来历真相。

早在上古之时,伏羲氏一画开天,便始开创先天易数,神农氏继创连山易,轩辕氏又创归藏易。先天八卦,就此成熟,并被西伯姬昌熟练应用。

西伯被困羑里之时,昼夜观察,悉心钻研,将双卦相叠,开创后天易,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并注以卦辞爻辞,称为《周易》。

周易创始,以图像数字,阴阳对立变化,阐述纷纭繁复世间万象。再经后世周公及孔子等人推论解读,形成《周易》一书,留传至今。经历代文人学者传承,文王《周易》成为中国圣经、诸子百家之源,乃至世人日常生活,都与之有着密切联系。

西伯姬昌又创“六征观人法”,是一套完备系统鉴人之术。周文王此后用以教导太师姜子牙,使其据以考察人品高下、评定才能优劣。后世周公、孔子、庄子、吕不韦、曾国藩、刘劭、诸葛亮等识人、相人大家,无不深受文王六征观人法影响。

姬昌被囚,西伯僚臣积极营救,不惜尽出国中所有。散宜生重价购得驺虞、鸡斯之乘、骊戎文马、有熊九驷,及有莘氏美女给纣王。帝辛此时正与东夷大战,为免西顾之忧,本欲下令释放西伯归国,见周臣前来贡献,正中下怀。于是指其美女,哈哈大笑。

帝辛:仅此一物足矣,况宝物如此之多!念西伯被禁七载,毫无怨恨之心,是个忠臣,特旨赦免其罪,并赐给弓矢斧钺,授征伐诸侯之权,使为西部诸侯之长,称西伯侯。

散宜生:臣代我主西伯感谢君恩,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姬昌获释,回到西岐后便即上书,向帝辛献出洛水以西土地,并请求废除炮烙之刑。

帝辛答允,宣布废除酷刑,商朝臣民水感恩纣王,反而皆都感谢西伯侯姬昌。

当时西伯姬昌在位,力行仁政,国力日盛,附近部族都非常信服。

其时帝辛刻意经营东南,因而忽略西周。

姬昌趁机行使专征特权,四出用兵。先并吞泾渭平原密须、阮等部落;更越过黄河,征服黎、刊等部,黄河以南虞、芮等部也望风归附。

消息传到朝歌,帝辛充耳不闻,反而以为西部有姬周为屏障,更无后顾之忧,便与妲己放纵淫乐,通宵达旦。

西伯姬昌经过几番试探,见商纣王不以为意,遂怀报杀父之仇,长子被烹之恨,己身无故被囚之辱,开始全力翦商,首先起兵攻打黎国,并将其一举平灭。

商臣祖伊与西伯姬昌有隙,又怕商朝就此颠覆,于是入宫,往谏帝辛。

祖伊:陛下,上天已绝我殷祚矣!无论巫史预测,或用龟占,都无善征。

帝辛:胡说!历代先王,岂不佑我?

祖伊:非是先王不佑,而是大王荒淫暴虐,自绝于天,故被天弃,使民不得安食。而大王既不揣度天意,又不遵循祖宗常法。今殷民皆愿商朝早亡,因谓:“天何不显灵?不早降灭纣天命!”民心如此,其将奈何?

帝辛:我命在己,而不在天,贤卿何必担心!

祖伊:呜呼!王多过失,又懒惰懈怠,岂尚能向上天祈求福命,以祐我殷民乎?

帝辛:再要信口妄言,我必斩汝首!

祖伊闻此,再拜而起,辞帝出殿,仰天长叹。

祖伊:纣王已不能劝矣,不亡奈何!

姜子牙时在朝歌,闻说祖伊之叹,于是二话不说,辞别故友异人,背起行囊,向西而去,直奔岐周。

由此追溯姜子牙先祖,曾为五帝之时四岳,并辅佐夏禹治水,立有大功。因被帝舜封在吕地,故此后世指国为姓,自称姓吕。于是姜尚又称吕尚,以子牙为表字。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因父亲早死,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并为族人所不容。

姜子牙渐渐长大,为奉养寡母,十几岁便开始为生计操劳。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姜子牙先做宰牛卖肉屠夫,后开酒店,聊补无米之炊。每至夜阑更深,店门打烊已后,姜子牙便挑灯夜读,刻苦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治国安邦之道。

岁月易过,人生苦短。只因时乖命舛,身居下层庶民,朝中无人引荐,姜子牙直到七十岁时,须发皓然,犹且不能显达,只得闲居在家。

忽一日,姜子牙拜别父母坟墓,于朝霞初升之时离开吕国,与日俱进,一路向西。

先到商都朝歌,寄身于朋友异人之家,欲求出仕。但因商纣王正大举征伐东夷,最为仇视夷人,姜子牙出身夷邦贵族,因此不得进身之阶。

姜子牙眼见自己年岁高迈,感叹时日无多,时乖命蹇。此时听闻祖伊之叹,于是告别异人,再次束囊西行,前往岐周。

说不得跋山涉水,晓行夜住,一路艰苦,自不必提。这一日,姜子牙来至岐山脚下,渭水之滨。因闻到处都是传颂西伯贤德之声,又见磻溪风景优美,便在此建棚搭屋,每日临溪垂钓;一面陶情怡性,闲时渔樵问答,倒也自得其乐。

樵子:我观你每日在溪边坐地,垂丝直钓,不施钓饵,又不作弯钩,此是何意?

姜子牙:何意?我则是,宁向直中取,不在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

樵子:此话不通。我看你这老汉,倒活像一个大马猴。

姜子牙:咄!你这莽汉,怎敢小觑我?说不定你这一生荣华富贵,倒在老朽手里。

樵子哈哈大笑,挑柴而去。

便在此时,西岐城中,文王姬昌已渐老迈,垂暮光景。周文王眼见国中虽然人才济济,各尽职守,但并无经天纬地大才,可委以辅国重任,不由怀忧,闷闷不乐。

仲秋时节,忽这一日,姬昌来至宫外,抬眼望去,只见秋高气爽,草长马肥。文王兴致起,还至宫中,便唤内侍。

姬昌:内侍,传令众臣,如今秋高气爽,且随本王出外狩猎,解闷则个。

内侍:喏!

姬昌:且慢,出发之前,待本王依例先卜一卦,占其休咎。

内侍闻声止步,奉上钱课宝匣。文王抛钱在案六次,得其卦象,又惊又喜。

姬昌:咦,奇哉,怪也。

内侍:未知何奇,何怪?

姬昌:据此卦象,此番狩猎所得,非龙非螭,非虎非熊;乃成就霸业之辅弼,兴周克商之能臣也。

内侍:既是如此,恭喜大王,贺喜大王!

姬昌得此卦辞大喜,遂带诸子众臣欣然出猎,来至渭河北岸,撒下猎场。当下颁下赏格,诸将张弓搭箭,飞马走鹰,各自奋勇,驰骋林野。

山林中飞禽走兽受惊,奔突来去,张惶四逃,风云变色。

姜子牙稳坐溪畔,便如老僧入定,注目水面,纹丝不动。

内侍:大王请看,那溪边有一老翁,煞是奇怪。

姬昌:果是如此,待我上前观看。

周文王引内侍上前,悄悄站在姜子牙身后,探头观看。因见其垂丝直钓,甚感惊奇。内侍将上前喝问,文王伸手止住,又立半日,姜子牙故作不知,竟不回身。

姬昌:先生垂丝直钩,离水三尺,所钓者何?

姜子牙:宁向直中取,不在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

姬昌:先生真贤才也。可否转身相见,容姬昌请教大道否?

姜子牙故作大惊,急弃杆回身,躬身施礼。

姜子牙:山野村叟,疏于礼数。不知贤伯侯光降,罪过罪过。

周文王还礼,并整衣冠,再拜于地。

姬昌:我先君太公曾云,定有圣人来岐,以兴周室。则太公所望,岂非公耶?敬请随我还都,以为国师。

姜子牙:既贤侯有命,吕尚安敢不从。

姬昌:如此幸哉。我得先生,必符太公之望。

姜子牙哈哈大笑,欣然从之。文王遂请子牙同乘而归,尊为太师。自此之后,举朝文武又皆号姜子牙为“太公望”。

自从姜子牙入辅西伯侯,由此施展治国之才,统兵之能,开疆拓土,苦心经略。岐周渐渐强大,西伯侯遂纳子牙之谏,将首都由歧地迁到渭南丰邑,由此三分天下居其二。

迁都之后,姬昌乃立次子姬发为太子,继拜姜子牙为太师;又以散宜生、南宫适为辅,诸子周公、召公、毕公为翼从,愈加励精图治,等待消灭商朝时机成熟。

姜太公自此便尽心辅佐武王姬发,开始灭商大计,封神之旅。

姬昌无故被困羑里七年,由此怀恨,便与太师姜子牙策划,如何谫商兴周。

姜子牙:若依臣策,今商师皆在东夷未归,大王可趁此良机,兵发朝歌,以权谋奇计破之,效昔日商汤放桀之举,夺取成汤天下。

姬昌:兴兵伐纣,那是太师与我儿姬发将来之事。我只积善修德,明道行仁可矣。

姜子牙:大王贤德,天下无双。岐周代商之任,为臣知之矣。

姬昌:善哉,太师是深知我意者。先生既未负我太公之望,岂令姬昌失其望乎?

君臣相对,哈哈大笑。自此这后,周文王积极对外联络诸侯,并继续对商朝纳贡,以使纣王放松警惕;对内推行惠民之政,提倡生产,训练兵马。

与此同时,周文王又拜姜子牙为帅,率兵讨伐密须、犬夷、有崇诸国;自率诸臣在内,大规模建设丰邑。

迁都丰邑次年,周文王姬昌去世,次子姬发即位,称为武王,尊姜子牙为师尚父。

姜子牙尽心事奉姬发,继承文王大业,于武王九年建议率兵东征,察看诸侯是否响应。

周武王:师尚父所言极善,着即便以尚父为帅,立刻检兵点将,择吉出征。

秋高马肥,旌旗猎猎,戈戟如林,将士如虎。周武王身着戎装,奉师尚父登上高台。姜子牙左手持黄钺,右手握白旄,祭旗誓师。

姜子牙:苍兕苍兕,统领众卒;集结船只,迟者斩首。

诸将:喏。我等听命!

此时商都朝歌,贵族上下离心,四周诸侯开始背叛,皆向西周纳款输诚。

帝辛对此朝野动向丝毫不察,只顾连续出兵东征,攻打徐夷。徐夷位于徐州附近,乃是东方大国,实力雄厚,且奋勇抗击商军,宁死不降。

经过数年苦战,商军终于打败徐夷,逼其臣服,但国内青壮战死过半,本族军事实力削弱严重。商军前敌元帅闻仲获胜,遂派部将押送十数万徐夷战俘回京,向天子报捷。

捷报传至朝歌,帝辛欣喜若狂,举行盛大受降仪式,并大排筵席,与众臣贺功。

比干是商朝君主文丁之子,帝乙之弟。幼年聪慧,勤奋好学,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此时因见国力损耗严重,天子又不惜重金大排盛宴,遂出班劝谏。

比干:陛下击败徐夷,功德巍巍,天下敬惧。然数十年征战不息,以致国内精壮皆死于战,黎民不堪征输之苦。依臣所见,陛下当休养生息,而后再兴征伐。

帝辛:俗语云,兵贵神速,一鼓作气。王叔从不知兵,毋须多言。

比干:陛下必要继续征伐,臣有一言,当大力慰抚西伯,以使其为我大商西部屏藩,以防西戎入侵。

帝辛:西伯姬昌此人,表面忠厚,内含奸诈,朕实不喜此人。

北伯崇侯虎:陛下真乃圣明之君,一语中的。臣闻西伯依仗陛下所赐得专征伐之权,名伐不臣,实为谫商,今已三分天下,独据其二。陛下不喜此人,天亦厌之,臣闻此贼已于月前死去,岂非天意!

帝辛:如此好了此贼,我再无西顾之忧矣。

崇侯虎:不然。姬昌虽然奸诈,但好沽名钓誉,尚且不敢背叛朝廷;其子姬发继承其位,却不似其父谦让,久怀异志。若依皇叔之奏,再行慰抚,必促其反矣!

帝辛闻奏大怒,拍案而起。

帝辛:速发朝歌城内东夷各族战俘,立刻西征伐周!

比干与箕子闻此齐出,再次劝阻。

比干、箕子:陛下不可!今我大军皆在东夷未回,战俘岂可大用?

帝辛:若依你二人之计,当为之何?

比干:若依臣之议,当固守朝歌,以待东征王师归来,然后伐周。

箕子:王叔之言是也,望陛下从之。

崇侯虎:臣以为不然。以陛下英武,何师不胜?

帝辛:卿言甚是。比干慢军,当斩!

箕子:王叔乃托孤重臣,且是国内大贤,朝野皆称圣人,岂可妄诛?

帝辛:我闻圣人心有七窍,今可当众剖之,且看是否?

箕子:陛下若果如此,必失天下!

帝辛:胡说!将箕子赶出殿去,永不许入朝。

箕子被驱赶出殿,后面传来王叔比干惨叫之声。回头看时,见比干被当殿剖心,血染阶下。箕子返身往里冲去,却被执戟武士推出,跌倒复起,哭向午门。

家将在外等待,见如此情状,便劝箕子。

家将:主公,小人曾闻,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慈子奔他乡。纣王不纳忠言,且剖叔父之心,狂悖如此,保他何用?

箕子:咄!不许妄言。为人臣者,若苦谏不听,便思背离故国而去,是彰君之恶,而取悦于民,绝非为臣之道。且祖宗灵位及社稷在此,弃之他往,吾不忍为也。

家将叹息一声,扶主人上马还府,不复再言。箕子在马上环顾,忽大叫一声。

箕子:不想我祖成汤所创六百年江山,即将断送在纣王手中,真痛杀人也!

箕子心痛如割,一跤摔下马来。家将急上前相扶,被箕子一把推开,拔出肋下佩刀,割断头发,就此披发佯狂,舍马不骑,徒步奔回家中。

回到家中之后,箕子三日不食,隐而鼓琴,悲不能胜,每日只管反复弹唱:

嗟嗟纣为无道杀比干。

嗟重复嗟。

独柰何。

漆身为厉。

被发以佯狂。

今柰宗庙何。

天乎天哉。

欲负石自投河。

嗟复嗟柰社稷何。

家将:主公,此为何曲?

箕子:悲乐无名,可名《箕子操》曲,以泄心中悲愤耳。

家将:主公何苦如此!

崇侯虎闻此,进奏帝辛。

崇候虎:箕子在府,每日弹唱悲亡之由,名为《箕子操》,以咒陛下。

帝辛:可恶!箕子既云披发佯狂,我便当作真疯。近侍何在?命将箕子囚禁起来,夺其官爵,贬为奴隶。

近侍:陛下三思。

帝辛:速去!

近侍:喏。

因见比干被诛,箕子被囚,太师疵、少师彊皆都叛商,怀抱礼乐之器投奔岐周。

太师疵、少师彊投奔姬周,刚到西岐境内,正遇武王东征大军。武王姬发以礼相待,询问二人叛周原因,二人痛哭陈述,武王大喜,以为伐纣克商时机将至。

武王:二卿以为殷纣可伐否?

太师疵、少师彊:辛受所为,人神共愤;天命在周,伐之可也。

武王:以臣伐君,是为大逆。我父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且不肯伐纣,我岂可妄为?

姜子牙:天下乃万民之天下,人心所向者得之。大王可以孟津观兵为由,约会诸侯;一看诸侯向背,二探商军虚实,以定行止可也。

武王:就依尚父。

于是武王发兵东进,出五关,入商境,传檄天下诸侯,约于孟津会盟。兵至盟津,诸侯奉檄而来,有八百之多。于是共推武王姬发为盟主,并请姜子牙劝说武王,就此进军朝歌。

武王见众心一致,于是从之,并命姜子牙为联军统帅,率师伐商。

姜子牙登台拜将,聚会诸侯,当众宣布帝辛十大罪状:

辛受为帝,罪恶累累,人神共弃。不敬上天,沉迷酒色,罪之一也;纵淫败度,大坏人伦,罪之二也;不顾嗣胤,忘祖绝宗,罪之三也;炮烙忠良,断绝君臣之义,罪之四也;杀地方诸侯,失信于天下,罪之五也;滥用刑罚,冤魂遍于天下,罪之六也;妄用奢靡,穷民财力,罪之七也;不知廉耻,君欺臣妻,致贞妇死节,罪之八也;残虐生命,荼毒百姓,罪之九也;割人肾命,绝万姓嗣脉,残忍惨痛,罪之十也。惟此武王受命,代天伐之!

姜子牙宣读讨纣檄文已罢,天下诸侯唱和,都愿附周。姜子牙于是誓师祭旗,自孟津渡过黄河,以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军朝歌。

消息传至朝歌,朝野上下一片惊乱。当时朝廷大军远征东夷未回,帝辛只得聚集朝歌奴隶俘虏,组成临时大军迎敌。

公元前1044年,武王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周师渡津,诸侯咸会,武王乃作太誓。

周武王: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

诸侯:喏,惟岐周武王马首是瞻!

二月甲子,周军到达商都朝歌郊外,于牧野排开阵势。各诸侯率兵车共四千乘,会合连营,与周军共计十余万众,势压朝歌。

周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立于帅车之上,再次动员联军诸将。

周武王:远矣西土之人!我有国冢君,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古人有言‘牝鸡司晨,惟家之索’。今殷王纣维妇人之言是用,自弃先祖肆祀不答,昬弃家国;又暴虐百姓,以奸轨于商国。今予发维共行天罚,不过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勉哉!不过於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勉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罴,如豺如离,于商郊,不御克饹,以役西土,勉哉夫子!尔所不勉,其于尔身有戮。

诸侯:喏!

于是各令本部擂鼓吹号,分头并进,兵至牧野。

商纣王闻说岐周率西部联军兵至,不由大怒,遂集结奴隶及俘虏十七万,发给铠甲兵器,并集兵车二千乘,赶至牧野,列开阵势。

三通鼓罢,两军就此交锋。

姜子牙:众将听我将令!先命百夫长挑战,以诸侯联军为左右两翼,本帅自率岐周兵马为中军,驰击商军。先登者重赏,后退者必诛!

一声令下,鼓角齐鸣,联军发动进攻。帝辛见状,将手中长戟挥动,当头迎击。

姜子牙下令在阵中搭起高台,命百名巨嗓大汉上台,向对阵商军齐声高呼,宣读纣王十大罪恶。诸侯联军闻之,精神大振;商军闻之,两股战战。

三战之后,军队虽然人多,但大都无心作战,在周军威慑之下丢盔弃甲,甚至转而攻击纣王,引诸侯联军杀往朝歌。

武王姬发顺势攻击,西周联军于是长驱直入,兵临朝歌城下。

帝辛逃入城中,登上鹿台,将金银珠宝布列台上,又命内侍堆薪积柴,燃起大火。

帝辛身穿王服,望空再拜,以袖蒙面投入火中,**而死。

武王姬发指挥诸侯,来到朝歌,商朝百姓都在城郊迎候。岐周使臣驰马告谕商民。

使臣:上天将赐福尔等!

商都朝歌百姓拜手稽首,姬发还礼拜谢。

西周联军冲入朝歌城中,姜子牙约束众军,对城中居民秋毫无犯,并出榜安民。

武王姬发进入王宫,下令灭火,自灰烬中抬出纣王尸身。

武王箭射帝辛尸身,复命武士以黄钺砍掉帝辛脑袋,悬首国门。

诸侯皆都俯首称颂,齐呼万岁。

武王:速速寻找妖姬妲己,不可使其逃脱!

武士领命而去,不一时归来,向武王施礼禀报。

武士:妲己与帝辛两个宠妾,都已上吊自杀,敬候示下。

武王:用黑钺砍下首级,悬挂门旗之上,并发檄文,明宣其罪。

武士:喏!

妲己首级送来,高挂门旗之上,与纣王首级遥遥相对。商民以手指点,向其吐唾。

姜子牙率诸侯拥武王姬发升殿,诏告商朝灭亡,周朝诞生。

画外音:元代坊间刊刻《武王伐纣平话》,说妲己为华州太守苏护之女,天姿国色且心地善良,在应征入朝途中被九尾金毛狐换去神魂。自此妖狐入宫,借妲己**蛊惑纣王,残杀大臣、祸乱百姓。到《封神演义》进步演绎,完全转变为妖媚残忍狐狸精形象。

又说帝辛商纣失国,其实与妲己并无太大关系,而是用人不当,而且刚愎自用。用费仲管理国政,费仲善于阿谀,贪图财利,殷人恶之。又用恶来,恶来善于毁谤,喜进谗言,诸侯因此与殷商越发疏远。比干以善政劝说,帝辛不听;国相商容向有才德,极得百姓敬爱,帝辛却又将其黜免。亲小人而远贤臣,此是商纣失去天下根本原因。

周初最大迷案,乃是姬昌长子伯邑考之死,后世文学家却将其死因归在妲己名下。

据小说家言,伯邑考为营救父亲西伯姬昌,携重礼到商都朝歌进贡,因忤犯妲己,故被烹为肉酱,制成肉饼,反赐给姬昌食用。因为姬昌向有圣人之名,但未能辨出亲子之肉,欣然食之,纣王这才放心,纵其回国。小说家言自然不能取信,则其真相究竟如何?

历史真相:据《毛诗正义》引《大戴礼》载,周文王十三岁时生下长子伯邑考,十五岁时生下次子周武王。伯邑考生母太姒,是有莘氏部落之女,周文王正妻。太姒勤劳持家,恪守妇道,与周文王生有十子,依次乃是长子伯邑考、次子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郕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十兄弟自幼深受母亲教诲,从小不做违背常理之事。十兄弟之中,只有次子姬发及四子姬旦德重才高,所以周文王舍弃伯邑考,而立次子姬发为继承人。

野史轶闻:除死于妲己陷害之说外,又有野史轶闻叙说伯邑考死因,流传甚广。

西伯被商纣王囚禁,伯邑考在商朝做人质,为商纣王驾车。商纣王闻说姬昌善推易卦,欲试探其灵验与否,这才听信费仲、尤浑谄言,烹杀伯邑考,做成肉羹赐给西伯。

姬昌善易,早算出天子所赐乃是亲子之肉,但不动声色,竟狼吞虎咽,皆吃下肚中。

纣王听使者还报,说姬昌吃下肉羹,于是仰天大笑。

帝辛:谁说西伯乃谓圣人哉?圣人岂会食己子乎!

自此之后,纣王便不复忌惮姬昌,又兼散宜生献宝,便命释放。

武王伐纣成功,姜子牙代玉虚宫元始天尊封神。

姜子牙:感念伯邑考忠孝之心,奉元始天尊之命,敕封其为中天北极紫微大帝。

画外音:伯邑考墓位于河南安阳汤阴羑里城西北,墓名兔儿冢,又叫吐儿冢。据说当年文王吃完肉羹,待纣王使者离开,立即再吐出来,兔儿冢就是周文王吐肉羹之所。

历史真相:殷商时尚无诸侯方伯送人质至商都事例,伯邑考死于商地可能性极其渺茫,应是死于岐周。于是便有史家猜测,说伯邑考才能不及二弟姬发,故此周文王舍弃长子,而立次子为继嗣。又有史家认为,伯邑考是早于其父而死,亦并非被周文王废掉太子之位。此二说不论确否,总比神话传说合理,尚待考古发掘证实。

西伯姬昌获释还国,又是一个迷案。商纣聪明睿智,果然贪恋财色,只看在一些珍宝及有莘氏美女面上,便肯放西伯这一世仇返国?其实绝非如此。

历史真相:西伯姬昌获释,是帝辛权衡当时利弊之后,明智之举。纣王主政之时,共发动过三次大规模征讨东夷战争,延续十数年之久,已使商朝国力消耗殆尽。正因商朝面临东部夷族巨大威胁,为避免两线作战危险,商纣王这才释放西伯。同时封为西伯,赐给弓矢斧钺,得专征伐。还特意讨好姬昌道:“谮西伯者,崇侯虎也。”

崇侯虎乃是崇城(今陕西户县)国君,名虎,因封侯爵,故名崇侯虎。据殷墟出土甲骨文记载,崇侯虎乃是商王武丁时代诸侯,奉商王之命,专对西周征伐钳制。因崇侯虎屡与岐周为敌,故被周人记史时抹黑,且在文学作品中使周文王率先伐灭诛杀,以解国人之恨。崇侯虎封地位于王都以西,与望乘、沚戓一起,乃是商王武丁三大征伐战将;并曾参与对周、髳、邛等方国征伐,保卫商朝边境,其功甚巨。

武王克商之后,周朝就此建立,殷商终告灭亡。(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