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六十七集 夫差争盟

华夏真相集 第六十七集 夫差争盟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7 20:12:46 来源:笔趣阁

齐都临淄,宫殿朝堂。

齐简公接受大夫鲍息谏议,厚待伍子胥,报以战期,定于春末。

伍子胥告退,命儿子伍封拜鲍息为义兄,就此寄居齐国,改称王孙封,不许用伍氏之姓。伍封自然知道父亲用意,乃先与鲍息结拜,然后再拜父亲,涕泣送别。

鲍息遥望伍子胥远去背影,长吁叹道:子胥公存祀于齐,此番归国必死。

不料被伍封听见,泪如江河绝堤,不能遏止。

夫差以为伍员此去必死,便不待其归,祭师而行。

乃分兵派将,自领中军,使太宰嚭为副,胥门巢将上军,王子姑曹将下军,兴师十万,同越兵三千,浩浩荡荡,望山东进发。

中途遇到伍子胥回来复命,夫差大为惊奇,就命殿后。

伍员不从,称病先归姑苏,夫差亦不以为意。

齐将国书闻报吴兵来伐,传令拔寨往迎,至于艾陵(今山东泰安南)。

便在此时,水师来报:我军在琅琊港击败吴国大将徐承,吴师丢盔弃甲、沉船无数。

国书闻报大喜,便对诸将说道:吴军陆海两兵,已败一路;众将奋勇,必令其陆路军片甲不回!

夫差同时收到海军败讯,不由大怒,乃与诸将共约:来日决战,有胜无败,有进无退。众卿听我号令,闻鼓而战,闻金而进,凡后退半步者斩!

诸将声诺,须发皆乍,各怀必死之心。

誓师已罢,鲁国上将叔孙州仇引兵来会。夫差甚喜,赐以剑甲,使为向导先锋,离艾陵五里下寨,与吴军成为犄角之势。

一夜无话,来日传餐,两军出营列阵,各自队圆,就此交锋。

吴王列阵,叔孙州仇在前,展如次之,王子姑曹在后;使胥门巢率越兵三千往来诱敌,自与伯嚭引军屯于高阜,越将诸稽郢留于身侧。

齐军列阵,国书自领中军,陈逆为监军,公孙夏、公孙挥分领左右两翼,高无平、宗楼性各为左右先锋。

两军相合,各自奋力,杀伤相抵,不分胜负。

齐帅国书亲自执桴鸣鼓,悉起大军冲杀。

吴王在高阜处看得亲切,只以三队先后迎敌,自于高阜处按兵不动。激战半日,见齐兵十分奋勇,吴兵渐失便宜,乃命伯嚭引兵一万,先去接应,冲动齐军阵脚。

国书正欲分军迎敌,忽闻吴军阵后金声大震,钲铎皆鸣。齐人只道吴兵欲退,不料钲铎响处,吴王夫差自引精兵三万冲下高坡,从刺斜里直冲齐阵,将齐兵隔作数断。

展如、姑曹见吴王亲自临阵,勇气倍增,反身猛击,杀得齐军七零八落,顿时溃散。

战场上局势大转,展如就阵上擒了公孙夏,胥门巢刺杀公孙挥于车中,夫差亲射宗楼落马,齐军大败。齐军禁卫将领闾邱明见此,请主帅国书卸甲摘盔,以避敌锋。

国书叹道:主公将举国十万强兵委付于我,今败于吴人之手,我有何面目还朝?

乃解甲冲入吴军,为乱军所杀。闾邱明亦被鲁将州仇擒获。

吴军大胜齐师,诸将各自入帐献功。

齐将高无平逃回临淄,来见齐侯:我军中计遭败,主帅国书、上将公孙挥阵亡;大夫公孙夏、闾邱明被俘。十万之众,被擒斩不计其数;革车八百乘,尽为吴军所有。

齐简公闻报大惊,乃与田常、阚止左右二相商议,只得遣使赍持金帛,往吴军营中谢罪请和。夫差许和,主张齐、鲁复修兄弟之好,各无侵害;二国听命受盟,不敢违拗。吴王即命将公孙夏及闾邱明斩首,大会诸将;同时重赏越兵,先使诸稽郢带回。

夫差扬威齐、鲁两国,引军回至句曲新宫,西施迎入拜贺。时值新秋,桐阴正茂,夫差与西施登台饮酒,盘环数日,然后班师还国。

吴师南归未久,齐简公便生背悔,复出师伐鲁,欲雪败军之辱。

子贡使师弟冉有为将,率领鲁师与齐作战,交锋数合便即获胜,齐师再次惨败而还。

鲁国执政季康子亲往城外迎师,回城后宴请诸将,便于席间询问冉有。

季康子:卿乃儒士,用兵之法学于何人?

冉有:学于敝师孔子。

季康子大为惊喜,赞道:弟子如此,可知尊师之能。未知孔子如今何在?

冉有:今在卫国。

季康子:使如此大才在外多年,鲁国之也。

遂派人赍以厚币,往迎孔子归鲁,欲委以兵权。孔子不喜诸侯之间相互攻伐,遂以年老为名坚辞,但许以常备季康子军政顾问。

吴王夫差班师还吴,太子引留守众卿大夫出城远迎,齐声道贺,谀词如潮。

伍员亦在队列之中,但是一言不发,更不上前参拜。吴王还于姑苏宫中,升殿坐朝,先将伍子胥唤出朝班,冷笑责问。

夫差:国相当初苦谏寡人不当伐齐,今日寡人得胜而回。众卿皆建不世大功,惟国相独无,宁不自羞耶?

伯嚭与其同党闻此,俱都掩口而笑,故做姿态。伍子胥火撞顶梁,攘臂大怒。

伍员:臣闻天将夺之,必先予之;天将灭之,必先兴之。昔殷纣败亡,先伐东夷得胜,亦今日大王先逢小喜,而后将被授以大忧。臣恐今日小胜北齐,来日则将亡于南越也。

夫差愠道:相国专会败人兴致,着实可怪!

言犹未落,只听殿外道贺之声不绝,山呼“万岁”动天。

殿头官入报:越王勾践率领越国群臣,亲至姑苏来朝,并贺战胜齐国。

夫差大喜命入,勾践乃引范蠡、文种上殿,拜舞阶下,称颂不止。吴王赐命平身,分宾主之礼叙坐。越王命文种献上贺礼金币,吴庭诸臣,俱有馈赂,一个不落。

伯嚭大喜,向吴王奏道:越王只称颂我王之功,不提自己助兵之力,真乃忠臣。

吴王深以为然,遂命置酒于文台之上,请越王侍坐,诸大夫皆侍立于侧。

夫差:今日众卿雅集,可谓群英荟萃。传寡人诏命,太宰伯嚭治兵有功,赏为上卿;越王孝事寡人不倦,再增其国三百里,以酬助伐之功!

群臣:大王赏功酬劳,霸王之事也!

话音未落,伍子胥攘臂而出,高声疾呼:大王如此,是自投死路也!

夫差:相国何出此不吉之言:

伍子胥:呜呼哀哉!大王伐齐小胜,则刚愎自用,不纳良言,只听谮辞。如此忠臣掩口,谗夫在侧,邪说谀辞,以曲为直,养乱畜奸,将灭吴国,庙社为墟,殿生荆棘!

夫差:老贼多诈,实为吴国妖孽,且欲专权擅威,倾覆吾国。寡人以先王之故,屡加容让,不忍加诛,以致狂悖妄言,目无寡人。今大庆之日,卿可退而自思,无劳再见。

伍子胥狂笑:老臣若是不忠不信,不得为前王之臣!臣虽见诛,恐吴国随即覆灭,大王亦为奸人所掳。今便与王永辞,不复见矣。

说罢起身,拂袖趋出,毫不回顾。吴王手指伍子胥背影,深身打颤,怒不可遏。

伯嚭趁机献谄:臣闻子胥以子托于齐臣鲍氏,其叛吴之心,昭然若揭。

夫差闻言愈怒,乃摘下肋间属镂之剑,使人持之追出,以赐子胥,命其自刭。

伍子胥接剑在手,徒跣下阶,立于中庭,手指殿上夫差大呼:昔先王不欲立汝,赖吾力争,昏君方才得以嗣位。我又为你破楚败越,昌盛吴国,威加诸侯。今汝反赐我死,只恐我今日死,明日越兵便至姑苏,来掘汝祖坟社稷!

此言声如宏钟,殿上君臣皆闻,无不愕然变色。

伍子胥转身对家人随从:我死之后,可抉吾之双目,悬于东门,以观越兵入吴。

言讫长叹一声,横剑自刎。使者取剑还报,宝剑滴血在地,寒光四射。

夫差:相国临死之时,又说什么言语?

剑使:相国嘱其家人,命将自己双眼挖出,悬于国都东门,以观越兵入吴。

夫差大怒,亲自下殿,目视伍子胥尸首:老贼!一死之后,尚何知哉?左右,割其首级,悬于盘门城楼;将其尸盛以鸱夷革囊,投于江中!

左右:喏!

夫差:日月炙骨,鱼鳖食肉,骨变形灰,复何所见?

内侍奉命,遂割下伍子胥头颅,悬挂城楼;复将尸体装入革囊,掷入江中。

伍子胥尸体随流扬波,荡激崩岸。土人捞取革囊,埋于吴山,由此改称胥山。

画外音:关于端午节来源,从古到今,向有纪念伍子胥、屈原及曹娥等人多种说法。但由于伍子胥尸沉于钱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为早,故有文献认为,中国端午节习俗最早是与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另有一说,因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华夏族先人以龙为图腾,伏羲、女娲、轩辕等后人自称龙子龙孙,故于每年五月五日,举行盛大龙祭,称做端午节。

吴王既杀伍员,怒气稍息,乃进升伯嚭为相国。复欲增赐越国封地,勾践固辞不受。

勾践告辞归越,因思已除大患子胥,就此谋吴益急。夫差对此毫无防备,全不在念,只与西施歌舞升平,意益骄恣。

夫差欲图北上图霸,便在败齐还师次年,大发卒役数万,先筑邗城,复穿深沟,东北以通射阳湖,西北使江淮水合,北达于沂,西达于济。

太子友见此,将欲批鳞切谏,又恐触父亲之怒,故思一计,欲以讽谏使吴王感悟。一日清晨,太子友怀丸持弹,在后园林中穿行一遭,衣履俱被露水打湿,然后入于内宫。

吴王深感奇怪,问道:我儿因何认履皆湿?

太子友:儿游后园,见秋蝉鸣于高树,自谓得所。不知螳螂超枝缘条,曳腰耸距,欲捕蝉而食之;螳螂一心只对秋蝉,不知黄雀徘徊绿阴,将欲啄之。黄雀一心只对螳螂,不知孩儿挟弹持弓,将欲弹之。孩儿一心只对黄雀,又不知旁有空坎,失足堕陷,以此衣履俱湿,为父王所笑。(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源出于此。)

吴王笑道:汝但贪前利,不顾后患,天下之愚,莫甚于此。

太子友:父王英明,见微知著。然天下之愚,更有甚者。鲁承周公,有孔子之教,不犯邻国,齐无故伐之,以为遂有鲁矣。不知父王悉起境内之士,暴师千里攻之,大败齐师。

吴王:我儿所说不错。

太子友:父王以为,自此遂有齐国乎?

吴王:难道不是如此乎?

太子友:儿臣以为,父王便如其黄雀,只图捕蝉,却不知越王将选死士,兵出三江之口,入于五湖之中,将欲屠灭吴国。儿谓天下之愚,莫甚于此。

吴王闻言大怒:此乃伍员唾余,寡人久已厌闻。汝复拾之,以挠我大计耶?出去!再若多言,非吾子也。

太子友悚然,认罪辞出,不敢复言。

转过新年,春来花开,江南一派花团锦簇。吴王设朝登殿,国相伯嚭出班进奏。

伯嚭:恭喜大王,贺喜大王。

夫差:何喜可贺?

伯嚭:徒吏昨日来报,邗沟开挖竣工,已经可以通航,北达于沂河,西通于济水。

吴王夫差大喜,于是下令:既如此,传我诏命,北上伐齐,观兵于晋!

命太子友与王子地、王孙弥庸守国。亲帅国中精兵,由邗沟北上,由江入淮。

大军北上,先会鲁哀公于橐皋,再会卫出公于发阳,更约中原诸侯,大会于黄池(今河南新乡市封丘县南),欲与晋国争夺盟主之位。

未料果如太子友所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越王勾践闻说吴王出境,乃与范蠡计议,立即大发举国精兵,习流二千人,俊士四万,君子六千人,共计四万八千之众,从海道通江袭吴。

越军先锋大将畴无余率领前队,先及吴郊,列阵挑战。

吴将王孙弥庸出战,擂鼓三通,两军对阵交锋。斗未数合,王子地引兵夹攻。

畴无余势单力孤,不由惊慌,急令回车欲走,不料因调头过急,以至马蹶车覆,就此被擒。越军溃败回逃,路上正遇到越王大队军马,报说败讯。

勾践大怒,引军齐到吴境,便命发动进攻。

吴太子友大惧,欲闭城坚守。王孙弥庸不从,非欲出师迎敌。太子友拗他不过,只得引众而出,使弥庸为先锋,自率中军继后,来迎越军。

两军对圆,越王勾践亲自督兵交战,范蠡、泄庸两翼鼓噪上前,势如风雨。

越国十年练兵,蓄势已久,弓弩剑戟劲利,又有范蠡、泄庸为将,势不可当。吴国皆是老弱留守,焉能抵当?只交锋一合,吴兵便即大败,如风卷残叶。

王孙弥庸为泄庸所杀,太子友陷于军阵,冲突不出,身中数箭而亡,部众大溃。

越王引兵直至姑苏城下,水师布满江面,紧紧困住,昼夜攻打。

王子地牢闭城门,依仗墙高池深据险而守,一面使人驰出北门,往吴王处告急。

勾践乃留水军屯于太湖,陆营屯于胥、阊之间;使范蠡纵火焚烧姑苏之台,大火弥天,累日不熄。可叹二十年繁华春梦,一朝化为灰烬。

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

孔子七十岁,众门人弟子齐来拜寿,济济一堂。

孔子在府中大张筵席,重登杏坛,抚琴唱曲,不亦乐乎。

因对众门人总结一生道:吾十有五岁,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今七十岁矣,可从心所欲,且不逾矩。

众弟子:夫子寿至七十,古来稀有,可喜可贺!

此年盛夏,吴王夫差与鲁、卫二君同至黄池,使人请晋定公赴会。晋定公知道吴王乃是有备而来,至此也不敢妄自尊大,只得应邀,与执政正卿赵鞅同至。

此番黄池之会,除晋定公与吴王夫差之外,鲁哀公与子服景伯亦按约而至,周王亦遣单平公前往,以为会盟见证。即将定盟,吴王夫差使王孙骆与晋上卿赵鞅,议论载书名次先后。

赵鞅说道:晋主夏盟,今已六世,又何让焉?若于姬姓,我晋侯为伯。

王孙骆争道:晋主夏盟数世不假,是因吴国未曾与盟。今吴国既盟,当溯祖源。

赵鞅:既是如此,你且溯来。

王孙骆:晋祖叔虞,乃成王之弟;吴祖太伯,乃武王伯祖。论其尊卑,隔绝数辈。则若于周室宗亲而言,是我吴国为长。若论国力,宋、虢、陈、卫、蔡诸国,昔为晋属,今已皆出为楚国下僚。晋失诸侯久矣,乃欲高踞吴国之上乎?

赵鞅:吴居南海,早与周室隔绝数百年之久,且不朝供天子,谁与你追本溯源?至若国力,且不说晋主夏盟已历数世,且有六军之众,封疆数千里,岂是你新兴吴国可比?

双方彼此争论,皆不肯示弱,连日不决。诸侯各有拥护,更是不可开交。

正自互不相让,吴王这日稳坐中军大帐,王子地忽遣使者到来,入帐密报:越兵入吴,杀太子,焚姑苏台,现今围城数重。大王若不即刻班师还救,都城危矣!

夫差大惊,尚未发言。伯嚭拔剑上前,砍杀使者,尸身倒于帐中。

夫差怒问:卿杀使节何意?

伯嚭还剑入鞘,上前拜倒:事之虚实,尚未可知,此其一也;若留使者在世,必泄漏越兵困吴之密,则齐、晋必将乘危生事,鲁国亦必反水。如此,大王安得晏归乎?

吴王闻罢,被吓出一身冷汗:卿言是也,亏你如此急智。然诸侯会盟,吴、晋争长抢先未定,奈何?

伯嚭未及以对,王孙骆上前进言道:今若不会歃盟,而归师救吴,晋、齐必将窥我之急;若会盟让先于晋,则今后吴国行止将皆听命于晋。必求主会,方保无虞。

夫差:我欲主会,晋人不许,则如其奈何?

王孙骆:臣有一计,王可鸣鼓挑战,以夺晋人之气。晋不敢战,则必让我为先矣。

夫差称善,于是下令:命将士皆都饱食秣马,衔枚疾驱,前去晋军营前,结为方阵。

一声令下,大军齐动。三更出发,四更已至晋营门前,迅速列阵已毕。

夫差继又下令:擂鼓鸣号,耀武扬威,呐喊挑战!

晋定公听闻鼓号之声,乃自梦中惊醒,急与赵鞅登垒观之,见营外如同火海,放眼皆是吴军,行伍整肃,威势赫赫。

镜头所至,只见吴军所结方阵,百人为行,一百二十人为列,每阵一万二千人。共分左中右三阵,则计有三万六千军。每阵每行建一大旗,衣甲各别,旗帜异色。

中军皆白舆、白旗、白甲、白羽之矢曾,一望如荼;吴王亲自仗钺,秉素旌,中阵而立。左军面右,皆赤舆、赤旗、丹甲、朱羽之矢曾,一望若火,太宰伯嚭主之。右军面左,皆黑舆、黑旗、玄甲,乌羽之矢曾,一望如墨,王孙骆主之。

吴王亲执桴鸣鼓,军中万鼓皆鸣,钟铎齐扣,响震天地。

晋定公望之大骇,便问赵鞅:夫差此为何意?

赵鞅道:无非欲争为盟主也。

定公半信半疑,便使大夫董褐出营,前至吴王马前请命,问其何意。

董褐奉命出营,至吴王马前,施礼问道:吴王列阵示威,此为何意?

夫差答道:今周王有旨,命寡人主盟中夏,以缝诸姬之阙。晋君逆命争长,迁延不决。寡人性急,故引三军之众,听命于晋侯藩篱之外。

董褐领诺拜辞,遂将此言还报。

晋侯又谓赵鞅:果不出卿之所料。然则奈何?

赵鞅不答,反问董褐:以卿观之,吴王君臣虚实如何?

董褐答道:以臣观之,吴王虽辞强而色惨,似有忧丧临身。

赵鞅:大夫此言何意?

董褐:以吴王面色度之,必是越人趁虚攻入其国,甚或其太子已死于非命。

赵鞅:大夫相人之术,冠绝天下,谅必如此。则我当以何计应之?

董褐:若果如此,今会盟不许其先,则必孤注一掷,举数万精卒与我拼命。

赵鞅:若依卿言,则必慑于淫威,而让其先,以令天使及天下诸侯,耻笑我耶?

董褐:今彼盛军在迩,若不相让,则主公及上卿皆有临诛之危,遭擒之辱。即便让之,只四年之内,天下诸侯亦必笑吴王,而非我晋国也。

赵鞅:大夫因何而言?

董褐:据某以相法观之,吴王此番会盟归国,其寿不过四岁。以情理言之,越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苦心孤诣如此,专为一朝报吴也。今吴王将举国精兵皆陈于此,越王宁不趁此率兵入吴乎?吴王列阵以争盟主,亦为此也。则四年之内,越王必亡吴国,夫差争此盟主,反为遗笑千古之典矣。便让他一先,又当如何?

赵鞅:虽然如此,毕竟不忿!

晋定公:正卿之言是也。然孤闻董卿之语,似乎另有别计,以抑吴王之谋?

董褐:主公英明。臣有一计,可使夫差此番争霸,必成千古笑谈,遗羞后世。

晋定公:请道其详?

董褐:此番会盟,主公可让其先,然不可徒让,必使其先去王号,以为条件。今其急于回兵,必然屈从,则虽得盟伯之名,而失王号,亦未可占先于晋。

晋侯与赵鞅闻之,齐都称善。于是复使董褐再入吴军,向吴王夫差致意晋侯之命。

夫差:晋侯之意若何?

董褐:吴君以王命宣布于诸侯,寡君敢不敬奉!然上国初以伯爵肇封,而今称王号,则谓周天子何?君若去王号而称公,则惟君所命。

夫差议于伯嚭及王孙骆,皆以晋侯之言是为正论,无法反驳;且心焦如火,急于回兵救吴,遂故作大度允之,乃敛兵就幕,与诸侯相见。

夫差由是自称吴公,登台先行歃血;晋侯次之,鲁、卫以次受歃,盟誓乃成。

会盟已毕,夫差不敢有丝毫耽搁,随即连夜班师,疾驰南归。

吴师复从淮河下船,沿邗沟泛水入江,水路而回。

因于途中连得告急之报,三军将士皆知家国被越人所袭,个个心胆俱碎,惶惶不安;又且远行疲敝,心怀家人安危,皆无斗志。

吴军南归之事,早有越国细作侦知,飞报越王。

范蠡闻知,便即布好埋伏,严阵以待。

事件悬疑:关于黄池之会,却是一个历史疑案,后世史家所说不尽相同。若依《史记》所载,是说会盟尚未开始,吴王便得噩耗,得知越人已趁虚攻入吴都,杀死太子友。夫差为不影响争霸,遂秘密处决七名报信吴使,参加来日会盟。会盟之际,和谈倒也融洽,盟誓亦谓顺利,但至歃血之时,出现争执。依照会盟规矩,应是诸侯伯主先歃。

镜头闪回,黄池之会《史记》版本。

伯嚭:于周室,我为长。

赵鞅:于姬姓,我为伯。

双方于是陷入僵持。夫差便恃势众,对晋国君臣以武力相胁。晋执政卿赵鞅不服,命司马寅擂鼓整军,将欲死战。

晋大夫司马寅为人精细,劝止赵鞅,请先至吴营通融聘问,晋定公从之。

司马寅乃亲至吴营,求见吴王夫差。

了了数句问答,司马寅还营,回报晋定公及正卿赵鞅:吴王面带晦暗,不是国败,便是太子已死。夷人生性轻浮,急于回师,今天时地利皆在于我,不如与其相持,静以待变。

赵鞅从之,于是固垒相持。夫差终于失去耐心,选择退让,同意先由晋国歃血。

历史争议:据《左传·哀公十三年》记载,为相助吴王夫差成为伯主,鲁国率先向吴国朝贡,数量丰盛于晋国,于是中原诸侯承认吴王称霸。然据《国语》记载,是说吴王对晋国实施武力,迫使晋侯尊吴王为盟主。《史记》中同样出现吴国成为盟主记载,见于《晋世家》及《秦本纪》。当代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提到黄池之会,往往采用《国语》说法,皆说吴国争霸获胜。此是借夫差夺霸成功,与其后迅速败亡形成强烈反差,未见得便是真相。

闪回结束。吴王急速返兵,欲率众驱逐越兵,未料范蠡早已张网以待,三面围剿。

吴军落入范蠡所设埋伏,又兼士无斗志,于是一战大败,溃不成师。

夫差退而结营,且惧且怒,责问太宰伯嚭:子言勾践必不叛吴,寡人听你进谏,枉杀国相伍员,因而释归越王,至有今日之事。事到如今,你有何说?

伯嚭:大王息怒,此必是文种之谋,与越王无甚相干。臣愿前往越营,问其发兵缘由。

夫差:我今命你,前往越营为我请成,许成而不许败。如若不然,前令子胥伏诛属镂之剑犹在,当以此剑诛子!

伯嚭闻言胆战心惊,只得亲赴越军大营,来见勾践,稽首越王。

勾践踞高而坐,早已非是当年被囚姑苏宫中态度,盛气凌人道:太宰来此何意?

伯嚭:吴王确实有罪。大王在吴之时,屡蒙践辱,亦乃伍员相迫所致。尚望大王看见当初微臣竭力维护情份,求赦吴国之罪,兼保微臣全家性命。如蒙应允,我愿归劝吴王,向越国称臣纳贡,永为藩属。犒军之礼,悉如大王昔日所奉吴军。

勾践沉吟不决,问于范蠡、文种:二位贤卿,以为如何?

范蠡:吴国虽败,尚有万余甲士;姑苏未克,且王气未绝,不可就此灭之。不如姑许其成,以为太宰伯嚭之惠。

文种:范相国之言是也,大王可将此脸面,赐予伯宰。

勾践:如此,便看在太宰面上,此事便做罢休。

伯嚭大喜,连拜八拜,方才爬起。于是越王便命范蠡、文种与伯嚭定盟,允许吴国请成。伯嚭还报吴王,尽出营中所有犒赏越师,越王就此班师而归。

夫差亦率败兵还于姑苏城中,就此整日唉声叹气,回思伍员之忠,后悔不已。

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十四年、楚惠王八年、越勾践十六年、吴夫差十五年。

鲁哀公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鉏商俘获一头异兽,麇身牛尾,其角有肉。鉏商献给家主,叔孙氏深以为怪,因而杀之,弃于庭中。

孔子闻说此事,过府往观,视其兽角,见角上系有赤绂,不由大惊,泪落如雨。

叔孙氏:夫子何故如此悲伤?

孔子:此乃祥兽,名曰麒麟。当我幼时,曾现寒舍庭中,已近六十年矣。今日重逢,却横遭惨死,宁不令人痛断胆肠乎!

叔孙氏:夫子何以识之?时隔整整一个甲子,复非错认?

孔子:绝无差错。大夫请看,此兽角上赤绂,乃是家母当年所系,正是我家之物也。

叔孙氏:天下竟有如此凑巧之事!此也是其天命已尽,定数难逃,夫子休悲。

孔子收泪,因悲叹道:麒麟珍兽,国之祥瑞。今被尔等杀之,吾道其终穷矣!

叔孙氏目瞪口呆,不知所云。孔子遂命子贡讨取其尸,车载运至郊外巨野,择向阳之处泣而深埋,并援琴作歌。其歌词曰:

明王作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欲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

巨野故城东有土台,广四十余步,呼为获麟堆,即孔子葬麟之处。

是年孔子取材《鲁史》,笔削而成《春秋》。所载鲁国及与诸侯国交往、战争之事,自鲁隐公元年始,至哀公获麟之岁,共二百四十二年史实。

画外音:依照周制,每年春秋两季,乃是诸侯朝觐王室之节。另外春种秋收,夏长冬藏,百姓忙碌皆在春秋时节,诸侯祭祀及征伐亦多在此际,故春秋亦常代表一年四季。《春秋》最初原文仅一万八千余字,现存版本则只有一万六千余字。只因二百四十二年之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以及祭祀、灾异礼俗等事,都有记载,故此事件记载极其简略。所记鲁国十二代君主世次年代,都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蚀经》比较,亦都互相符合。

齐国右相田常欲专齐政,于是发动政变,唆使族人陈逆、陈豹攻杀左相阚止。

齐简公因而出奔,田常又派家兵出城,追而弑之,并尽灭阚氏之党。事变之后,田常复立简公之弟姜骜为君,是为齐平公。田常由此独相齐国,大权在握。

孔子在鲁,闻齐国之变,斋戒三日,沐浴上朝,求见国君。

鲁哀公:夫子偌大年纪,不在府中授徒编书,入朝何事?

孔子:主公不知齐国之事乎?田常弑君,我为盟国,岂可不问!老臣入朝,专为请兵伐齐,讨伐田常弑君之罪,并为阚止雪恨,靖其朝纲。

鲁哀公:兴兵征伐之事,寡人不能自专。夫子与三桓有旧,可往求之。

孔子怒道:臣只知有鲁君,不知有甚三桓!惜哉阚子,枉死于田氏之手!

画外音:据《姓氏考略》记载,“阚”是春秋时代鲁国地名,故地在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南南旺湖中,阚止先人指地为氏。第二种说法,上古时有阚国(今山东省嘉祥县北),是黄帝姞姓子孙封国,其后代以国名为氏。阚止又名监止,字子我,乃是中国阚氏得姓始祖。

另有第三种说法,阚氏起源是出自蚩尤。在中国古代文献及神话传说中,上古部落首领仅有两个被称为“君”,一是盘古,二是蚩尤。其他诸如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乃至女娲、共工、祝融,到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禹等,均称皇称帝,惟有蚩尤不入“三皇五帝”谱系。据《皇览·冢墓记》记载,在东平郡寿张县(今山东阳谷县)阚乡城中有蚩尤冢,其高七丈。于是传说蚩尤姓阚,并被其后代承袭,每年十月祭祖。当祭祀之时,常有赤气横出亘天,如匹绛帛,民间名曰蚩尤旗。

田成子发动政变,杀死阚止及齐简公,拥立齐平公后,独揽齐国大权。继而尽诛鲍、晏等齐国公卿诸族,并吞其数家封邑。自此田氏封邑,已占齐国疆域大半。

田常又选身高七尺以上齐女百余人为姬妾,不禁宾客舍人出入后宫,纵其**。于是生子七十余人,皆都姓田,以增强田氏宗族人口势力。

孔圉又称叔仲圉,卫灵公时掌管外交,善于应对,后执国政,颇有贤名。时有卫大叔疾,娶宋国公子朝之女为妻。其后公子朝逃亡,孔文子便命大叔疾休妻,续娶自己女儿孔姞。

太叔疾与孔女成亲,后却派人将前妻之妹安置在犁邑,以为次妻。孔圉闻而大怒,欲起兵讨伐大叔疾,问于孔子。

孔子答道:公若问胡簋之事,丘尝学之。若问甲兵之事,未之闻也。

孔圉闻此,怫然不悦。孔夫子出问叹道:孔圉行为谬也。尝闻鸟可择木,木岂能择鸟?

孔文子闻此,赶出致歉:我伐叔疾,非为己谋;因见其首鼠两端,以防卫国祸患耳。

孔子道:因女伐卿,便是祸患。

孔文子诺诺而应,于是止息以兵伐卫之念。其后太叔疾因事出奔宋国,孔文子便将女儿改嫁给太叔之弟公子遗。此后未久孔圉去世,谥号曰文。

子贡不解:孔圉以臣伐君,是为以下乱上;随意嫁女,是为乱礼,则何谥号为文?

孔子答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