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十二集 李雄霸蜀

华夏真相集 第十二集 李雄霸蜀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0-03 05:31:32 来源:笔趣阁

成都城下,英雄落马,杀声止歇。

李雄后至,眼见兄长死在吊桥之前,不由大恸,急命军士将尸体抢回,扶尸痛哭。

李流随后亦率军赶来,在城外十里下寨。

李雄入帐哭道:今父兄皆死于罗尚,不共戴天之仇,若是不报,非为丈夫。请叔父即刻下令攻城,侄儿愿为先锋!

李流当即召集诸将,与众说道:兄侄大仇,我非不欲报。但宗岱军若忽从背后杀来,我必腹背受敌,全军尽没。依我之议,不如暂且投降罗尚,合力以拒朝廷,你等以为如何?

李骧:兄长切切不可。罗尚与我等仇深似海,兄长怎可与虎谋皮!

李流:大丈夫处世,在于权变。我意已决,贤弟休得阻拦。

李骧闻此,瞪目无语。李雄冲冲大怒,大步出帐,召父亲旧部言道:罗尚受我财帛,却杀我父。今我叔欲降罗尚,岂非与虎谋皮,何能得以全生?且辛冉痛恨我等,若投降必被坑之。公等不若从我决死一战,先杀退朝廷之兵,再攻进成都,杀罗尚以自立。

阎式、何世、赵肃等李特旧部:我等皆听将军,愿拥将军为主。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次日,罗尚趁李荡新丧,唆使何冲率军出城,要与李流决战。

李流不敢应战,在帐中只是唉声叹气。

李雄见叔父如此胆怯,愤然出营,大呼流民,各执兵器上马,于营外列阵。

何冲出阵,李雄亲出交战,含悲奋勇,神威难当。未及十合,何冲抵敌不住,拨马还走入城,复令关闭城门。

李雄正欲并力攻打,忽听背后鼓声震天,一支人马自北而来。

探马驰至:报少将军,朝廷援军到也。领兵者乃是先锋孙阜,自德阳来救成都。

李雄大怒:便是此贼杀了我父部将蹇硕、任臧,今日可击杀之,为二将报仇。

于是只留千余人看住城门,自率大军返身迎战,直冲入敌兵阵中。阎式、何世、赵肃等见少主奋不顾身,遂驱兵大进,自后掩杀。

孙阜大败,北退百余里,犹自收脚不住。回头见追兵未至,终于勒住战马,下令扎营,并召集部下商议:如今贼势大炽,战之不利。我等不如回报宗刺史,整兵再战。

诸将:先锋所言极是。

话犹未了,忽有探马自垫江而来,报入中军:宗帅忽得重疾,不治而亡。

孙阜大惊道:天意如此,夫复何言!

于是不敢停留,立即下令拔营起寨,率领残军竟渡沔水,逃出汉中。

李雄大获全胜,自料再追孙阜不及,遂引兵还营,来见叔父李流。

李流惭愧至极,因谓李雄道:我日前议降罗尚,是惧遭朝廷官军夹击,怯懦之甚。不料贤侄如此壮健,竟一举建此大功。此后凡军中之事,但听贤侄之谋。

由此甚奇李雄之才,交付兵符令箭,将军中之事悉以任之。

李雄:小侄岂敢僭越,侵吞叔父兵马?只求独率我父旧部,报我父兄大仇足矣。

不待李流回言,于是施礼出帐,自引本部兵马而去。随即攻杀汶山太守陈图,占领郫城。李流愧悔不已,只得徙军向北,屯于郫坡。

当时郫坡驻有涪陵千余家蜀民,依附青城山处士范长生,结坞自卫,李流不敢强攻。

时有平西参军徐舆,正居成都。闻说李流与李雄分兵,独据郫坡,于是拜见罗尚。

罗尚:将军见我,不知有何见教?

徐舆:今流贼不和,分兵两处,是天助我灭之也。请将军借某数千人马,与范长生同伐李流,其后再以得胜之军剿灭李雄,是谓益州百姓之幸,亦朝廷之幸。

罗尚见他提到朝廷,心怀不悦,冷笑道:将军乃是朝廷命官,不去朝廷请援,却来我处借兵,倒也笑话。况我兵少,尚不足以守城,无力外借,将军请罢。

徐舆见其如此说法,不由大怒,因转身离开府衙,就率家兵出城,往郫城反投李流。

李流早闻徐舆大名,急忙迎入帐内,问道:将军来此,是劝我投降罗尚乎?

徐舆:罗尚贪鄙小人,且是朝廷反叛,迟早败亡,投其何用!某今来此,是欲劝范长生归降将军,以坞中存粮资助贵军。将军岂有意乎?

李流:若果如此,流得据益州,必与将军共之!

徐舆慨然应允,于是率领家兵出营,至坞前自报姓名,入见范长生,说其归降流民军。

范长生颇识时务,知道此时朝廷内乱,罗尚无能,皆不能控制益州。因见徐舆也已归降义军,遂从其劝说,大开城门,迎接李流入坞。

流民军入坞之后得食,再得涪陵数万蜀民,因而军威大振。

镜头转换,按下成都,再说洛阳。

宗岱因病重既殁,孙阜又遭大败,遂修急表,将军情报至洛阳,呈递朝廷。

惠帝览奏愈惊,立下诏旨:令新野王司马歆离京就国,都督荆州诸郡,招募当地武勇之士,以溯江入蜀征讨李流,解救罗尚之危。

司马歆领旨入楚,到荆州任上,立即征丁拉夫,兼且为政严苛,于是大失蛮夷民心。

义阳蛮张昌聚其乡党五千人,对众说道:今朝廷欲逼我入川远征,助罗尚而抗李流。罗尚乃残苛匹夫,天下谁不知之?且李流、李雄等极得民心,征之不义。新野王今逼勒甚紧,不如反之,若何?

因其一番鼓动,众乡党蛮族群情激昂,于是皆从其反。

大户石冰闻之,率乡人五千前来归附。张昌大喜,便以石冰为前部,来寇扬州。杨州刺史陈徽闻蛮人来寇,毫不为意,即调兵出城,与石冰战于平野。

石冰武艺精熟,且善用兵,一阵便将扬州军杀得大败,陈徽引心腹数百骑远遁。

张昌进城,得了扬州,重赏石冰。此后不过旬日,江州、武陵、零陵、豫章、武昌等诸郡皆为张昌所据,旬月之间众至三万。张昌于是更置各郡牧守,威震荆扬。

但因其部众皆为小民盗贼出身,专以劫掠为务,却哪里懂得治理郡县!一时之间,江南之地便为盗贼渊薮。

新野王司马歆无力控制,急报朝廷。

惠帝览表大慌,即命刘弘为南蛮校尉、荆州刺史,率军前去镇压。

刘弘到任,即辟陶侃为南蛮校尉长史,领大都护,命为先锋,开赴襄阳,讨伐张昌。

字幕:陶侃,字士行,鄱阳郡人,父陶丹曾任孙吴扬武将军,后徙居庐江郡寻阳县。

镜头闪回,叙述陶侃往事。

父亲陶丹死后,陶氏家道中落,陷入困顿。忽有一次,鄱阳郡孝廉范逵途经陶侃家,时值冰雪积日,陶侃仓促间无以待客,不由大窘。

陶母见有客来,知道家道艰难无以飨客,于是剪下自己长发,暗令儿子将其拿至街市之中,卖予做假发者得钱,换得酒菜而归。

范逵畅饮极欢,连其跟随仆从也酒足饭饱,宾主尽欢。

来日一早范逵告别,陶侃相送百余里。范逵颇为感动,于是问道:以卿之才,不宜埋没左闾,何不到郡中任职,图一个出身?

陶侃答道:此亦某平生之愿,奈身在寒门,为世族不容,又无人引荐,恨无门路。

范逵点头:我故意上门打扰,卿母子虽然贫寒,但竟出家中所有待客,颇有古人风范,世之不及。卿姑待之,某此去必有以报。

于是告辞而去,拜见庐江太守张夔,极力称赞陶侃之能。

张夔于是召陶侃为督邮,兼领枞阳县令。陶侃在任以才能著名,遂迁任本州主簿。

州部从事到郡巡视,见陶侃并无礼敬,便欲寻隙责之。

陶侃下令闭门,约其部下,正色对从事说道:某若果有错处,自当按宪令处治,不应如此相逼。公若不按礼法办事,我则自有对待之道。公闻刘玄德怒鞭督邮之事乎?

从事惧而敬之,只得怏怏离去。陶侃为吏,因有谋略,便为世人称道。

太守张夔之妻生病,问遍当地医者,皆不能治,需到数百里之外延聘名医。当时大雪天寒,众僚属皆感为难。

陶侃说道:服侍君父乃为臣子之义,郡守夫人亦同我母。岂母有病,而子不尽心哉!

于是主动前往,千难万险,请得名医回来,张妻之病得救,众皆钦佩陶侃礼义。

长沙太守万嗣会见陶侃,诚心敬悦,赞道:公终必名满天下,请与犬子结为兄弟。

陶侃:敬喏。承蒙下顾,不胜荣幸之至。

张夔妻子得救,心怀感激,遂举陶侃为孝廉,令至洛阳拜谒丞相张华。

张华以为陶侃乃是荆南偏僻之人,又出身庶族,初时不予理睬。

但陶侃每次去张华府上,并不理会张华态度,俱都神色安然,宠辱不惊。

张华见此甚为惊奇,遂唤其登堂入室,问以经典政务。经过一番交谈,终为陶侃渊博学识折服,遂命除任郎中之职。

孙秀当政,因士族耻于任其掾属,于是便召陶侃为舍人。

豫章郎中令杨晫为乡人一致称扬,陶侃因同乡之谊前往拜见。杨晫见而惊异,评价道:《易经》曰“坚固贞正,足以谋事”者,陶士行即此人也。

乃与陶侃同乘,去见中书郎顾荣。宾主交谈片刻,顾荣便对陶侃颇为敬重。

吏部郎温雅当时在坐,对杨晫说道:以明公身份,何与小人同乘?

杨晫不悦道:士行非小人也。

清谈领袖乐广欲会南方之士,武库令黄庆向其推荐陶侃,却不为乐广所用。黄庆后任吏部令史,举陶侃为武冈县令,后为郡府中正,此番终为刘弘征辟重用。

闪回结束,书归正本。

陶侃应荆州刺史刘弘征辟,奉令为先锋大将,即引五千精兵,前往扬州讨伐张昌。

大军走未及远,探马来报刘弘:张昌兵围宛城,前将军赵骧败走,太守羊伊被杀。

说犹未了,又有探马报来:张昌已打破宛城,生擒新野王司马歆,杀其全家,由是襄阳震怖,贼势大盛。

刘弘闻报,当即传令:将中军大营退至梁县,命探马去追陶侃,告其张昌大军动向,命其休去扬州,约会转而北上,与我合击此贼。

探马领命,施礼出营,飞奔去了。

镜头转换,古城襄阳。

张昌破了宛城,引得胜之兵前来攻襄阳。但因襄阳城高池深,以至数日不克。张昌见攻襄阳不下,即引军下船,沿汉水进入长江。

由此长江沿岸荆、江、扬等州,大部为张昌所控制,并将中军大营设在竟陵。

刘弘得报,又命中军持令牌到前锋营,派陶侃等人在竟陵集结,进攻张昌。

陶侃领命,引军兼程驰至竟陵,扎下营寨,休兵歇马一夜。次日早饭已毕,下令三军就营前列开阵势,派人至张昌营中下书约战。

张昌闻是朝廷发兵来征,问及领兵者乃是陶侃,不由大笑,全不以为意。于是亲提兵马至于城外,对面列阵,催马上前。

陶侃出阵,扬声骂道:张昌逆贼!朝廷有何薄待你处,竟敢聚众谋反,屡抗朝廷天兵?

张昌:你是何人?通名再战。

陶侃:某乃钦命南蛮校尉长史,讨逆先锋陶侃是也。天兵到此,何不下马投降?

张昌:朝廷无将可派,才使无名之辈出阵。竟敢出此狂言,可笑啊可笑。

陶侃:无名小辈,专擒有名上将。你不投降,到时为我所擒,后悔迟矣。

张昌:我闻你乃庐江郡中一个小小方正,不知花了多少银钱,捐来这个长史,也学人带兵?你若投降孤时,倒可做我主薄,绝不亏待。

一言道罢,背后军将尽皆哗笑。

陶侃受他侮辱,当时紫红了面皮,不再答言,挺枪纵马上前。张昌欺负陶侃文弱,亲抡大刀来迎,战不二十回合,便有些气力不加,腰酸手软。

张昌奇道:看不出你这书生,倒是个会家。某不敌你,让过一阵,休来追赶也罢。

说罢,办个遮拦,拉个败式,拨回马头便走。

陶侃挥军追杀,张昌军大败,直逃至下隽山方才住脚,于山中扎营固守。闻知部众尽降陶侃,后悔不该如此轻敌,于是令人知会石冰,使其据住临淮,便于救应。

陶侃一战得胜,由此名声大噪。于是一路收揽张昌败兵,降者无数,荆州乃平。

刘弘亲引大军来到,陶侃入帐拜见。

刘弘大笑道:卿首战大败张昌,是初出茅庐第一功也。某昔曾在羊公帐下为参军,羊公谓我此后当居其职,后果应其言。今观卿之大才,则必继于老夫之后矣。

陶侃大喜逊谢,满帐诸将无不钦羡。

刘弘于是具折入京,将陶侃平定荆州之功上报。晋惠帝览奏大喜,当即回诏,敕封陶侃为东乡侯,食邑一千户。

时荆州各郡守宰多阙,刘弘请于功臣中补选,表奏皮初为襄阳太守。

朝廷回复,诏准其奏,并拜刘弘为镇南将军,都督荆扬诸军事。刘公在荆州劝课农桑,宽刑省赋,公私给之,百姓无不爱悦。

镜头转换,按下荆州,复说益州。

罗尚见李雄围困成都日久,并无退去迹象,独坐愁城,苦思破敌之计不得。

这日门官入报:府外有武都人朴泰遣使前来下书。

罗尚:唤他进来。

门官领命,引入来使,奉上朴泰来书。罗尚展视其书道:

某为武都世族,向为巴氐李特裹胁,举家入蜀,以避鲜卑之乱,不得已也。今李特已卒,其子李雄酷烈,不恤旧部,屡为折辱,某深恨之。来日三鼓,公若将成都之兵以袭郫城,某率部曲万人可为内应,举火为号,共诛李雄。书不尽言,恭候回复。

罗尚览书大喜,又盘问来使几番,并无丝毫破绽。于是唤过心腹大将隗伯:来日定更之时,你可引两万成都守兵尽出,率军夜袭郫城。彼处自有内应,助你一战成功。

隗伯领命,至期引兵出城,蹑足潜踪以进。

到了郫城,恰好三更,隗伯将兵伏于城外,单等朴泰内应。

谯楼鼓打三响,忽见城头火起。

朴泰驱兵上城,令将数百把长梯送出城外,又命放下吊桥。

忽闻城内有人喝问:是何人开城,又放下吊桥!朴泰,你要通敌么?啊也!

随着一声惨叫,城内呐喊声四起,似有交兵之状。

隗伯在城外听得清楚,愈发更无怀疑,急命:众军登梯,与我夺城!

成都军奉命,争相攀缘长梯登城。不料前军刚刚登上至梯顶,尚未攀上城墙,只听城上有人大喝一声:众军动手!

女墙后面登时立起无数兵将,每两人架一铜盆,探身往长梯上便倾。

城下众军抬头往上看时,不知是甚么物什,但见热气腾腾,烟气弥天。成都兵身在长梯之上,只恨无处藏躲,尽被淋于身上,满头满脸。

只见浓烟起处,刹那间焦糊之气弥漫,成都军惨叫连天,纷纷跌下长梯。

隗伯急上前看时,见军士脸上尽是燎泡,原来那城上所倾之物,竟是烧开的热油,沾于身上,便即皮开肉绽。隗伯知道中计,急命众军下梯速退。

军士被摔死十之二三,剩下的头昏脑胀,回身便跑。却忘了背后便是城河,又落入水中,淹死十之一二。剩余半数残军,踏着同伴尸体渡河,返身便逃。

未出三五里路,忽见道路两侧火光大盛,却是李骧在此等候已久,列阵相待。此时见成都兵败归,这才指挥伏兵出击,犹如砍瓜切菜一般。

战至四更,隗伯身负重伤,被李骧军活捉,余军走投无路,只得投降。

李骧即令降军在前,自率大军紧随其后,连夜急行至成都城下,天色未明。降军齐呼万岁,对城上守将说道:隗将军已取郫城,命我等回来报捷。速开城门!

守军见是自家兵马,于是大开城门,李骧率军一涌而入,夺了成都少城。

军士急入府衙,报知罗尚:将军,大事不妙,今被李雄用计,赚入城中。

罗尚手足无措,急率亲军退至太城,令关门落锁,多备矢石守卫。

李骧夺了少城,情知太城坚固难下,于是分军先去攻打犍为,截断罗尚运送物资进城之道,并擒杀犍为太守龚恢。

成都少城既失,太城粮道亦绝,不由官民皆慌,军无斗志。

次日门军来报罗尚:北边旌旗蔽日,尘土大起,必是李流及李雄亲引大军来攻。

罗尚闻报,不敢稍停,急收拾金银珠宝数十车,率兵从南门而出,逃往江阳,并遣使向朝廷上奏,成都已为流贼所得。

朝廷闻奏,只得下诏:令罗尚暂统巴东、巴郡、涪陵诸郡,以供应军事给养。

字幕:太安二年,李流病故于军营之中,李雄统领父叔诸军,统管流民各部。由是军威大壮,大败罗尚军于郫城,乘胜进军成都。当时罗尚已远遁巴郡,太城守将罗特打开城门,迎接李雄进城。当时李雄见军中大饥,于是令诸将率部众到郪地就食,挖掘野芋头充饥。蜀人亦因饥荒流亡逃散,往东至于江阳,往南进入七郡。

镜头转换,成都蜀宫。

朝堂之上,流民部将及群僚相互商议,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欲拥李雄称帝。

于是簇拥上殿,跪叩进奏:主公今得成都,乃是上天旨意,并老主公暗中护祐之功。愿主公效法当年公孙述及刘备独霸汉川故事,承即大位。

李雄:众卿差矣。我等皆为流民,被逼无奈造反。某是何出身,敢妄想如此!

诸将数请:主公难道不闻,天赐不受,必受其咎?

李雄屡次推辞,最后不耐众将喋喋不休,于是说道:我闻范长生为当世神仙,当初曾救我流民不死,于我等有活命之恩。今其居于山崖洞穴,求道养志,汝等可使人迎其下山,请入成都,某甘愿为臣,奉其为主。

诸将见此,只得从命,遣使入山,相请范长生入主成都。

使者去得快捷,回的便当,向李雄回复:范长生执意推辞,不肯下山。

诸将闻此,再次敦请李雄登基。李雄尽量避让,不敢称制,于是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无论大小事情,都由李国、李离兄弟决断。

李国等人见此,事奉李雄则愈加恭谨,蜀人由是大服。

镜头转换,按下成都,复说江阳。

罗尚在江阳稳住阵角,见军中缺粮,派别驾李兴东至荆州,向镇南将军刘弘求粮。

李兴到了南郡,拜见荆州刺史刘弘,呈上罗尚求粮书信。

刘弘问明流贼军情,叹道:荆州蛮贼方平,某无力入蜀,致使流贼得志,实乃国之不幸也。召库吏前来,使其发付粮米,随李别驾护送,前至巴郡。

参佐刘成谏道:蜀道遥远艰险,运粮难至。加之荆州本地战乱未平,军粮亦不敷分食,不如从零陵拨出五千斛米,以付罗尚。

刘弘:四海九州,皆为天子所有。某供罗公粮米,则无西边之忧,又何吝哉。

于是下令尽搜府库,得三万斛米,尽付李兴,令人押送至夷陵,使罗尚派兵来接。

李兴不意刘弘如此慷慨,感激涕零,回报罗尚,大赞刘使君厚德。罗尚大喜,因靠此三万斛粮米得以生存。

于是下令拔营起寨,离开江阳,移驻巴郡,其后派兵抢掠蜀中,以充军实。

在劫掠过程之中,罗尚军俘获李骧妻昝氏及子李寿,带回军营,罗尚下令皆都诛杀。

画外音:晋永兴元年,流民军诸将商议,执意请李雄即皇帝尊位。李雄再三推辞不过,犹不肯为尊,于是自称成都王,建年号建兴,与民约法七章,赦免境内罪犯。命叔父李骧为太傅,兄李始为太保,折冲将军李离为太尉,建威将军李云为司徒,翊军将军李璜为司空,材官李国为太宰,余者委任有差。又追尊曾祖李武为巴郡桓公,祖父李慕为陇西襄王,父李特为成都景王,母罗氏为王太后。

李雄称王之后,再次派出使者,力请范长生下山。

范长生推托不过,终于答应下山,遂乘素车至成都。李雄亲率百官迎接于宫门之前,请至内殿,执版让坐,拜为丞相,尊称为范贤。

至建兴三年,范长生率领群臣,再劝李雄称帝。

李雄从之,于是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晏平,国号大汉,史称成汉。

于是下诏:追尊先父李特为景帝,庙号始祖,母罗氏为太后。授范长生为天地太师,封西山侯,许其部曲不参与征伐,租税归入私宅。

李雄建国初始,与蜀民只是约法七章,朝廷制度不立,军无法纪礼仪,文官只知收敛,将军们则仗恩倚功,各自争夺官夺位,朝野乱作一团,毫无章法可言。

蜀民由是不胜其苦,渐渐怨气冲天。

尚书令阎式见此,于是上疏于成汉皇帝李雄。其疏略云:

臣闻凡治国定纪,总以遵循旧制为上。依汉、晋旧例,惟太尉、大司马执掌兵权,太傅、太保乃曰父兄之官,讲论道义之职而已;司徒、司空,掌管五教九土之事。秦代则设置丞相,统掌天下政务。汉武末期,则破例使大将军统掌政务。今陛下基业初建,百事不全,诸公大将班次各有不同,故所请官职皆与典章旧制不合。为保社稷长远之计,臣谓应立制度,永为楷模法式,伏惟上闻!

李雄从之,便使范长生依当年武侯治蜀时所立《蜀科》为范,撰订国体官制。

画外音:至此为止,成汉国方有法度律令,体制渐备,始有国家朝廷规范,士民尽皆奉行,军威亦壮。其后永嘉四年,罗尚死于巴郡,部众瓦解,李雄于是占据整个益州。

镜头转换,按下益州,复说洛阳。

当时西晋朝廷,司马乂虽在洛阳总掌朝中大权,但事无臣细,皆向邺城成都王司马颖报告询问,故此司马颖实是遥掌朝政。

李雄占据蜀地自称成都王,罗尚被逐出益州之事,早有梁、益二州折报入京,满朝公卿诸王皆知,朝廷大震。

司马颖在邺城闻报李雄在蜀中称王,不由大怒,便召部下群臣议道:益州生此大变,皆因长沙王用人不当,丧师辱国而致。我当为朝廷除此庸材,先正朝纲,再伐不臣!

正说至此,忽从人入报:河间王自长安遣人前来下书,现在殿外候见。

成都王:令来使入见。

来使上殿,山呼殿下千岁,递上河间王书信。观其书略云:

今长沙王得专朝政,皆因殿下逊让之故,至其横行无忌,欺压群臣。荆州张昌及益州李特谋反,长沙王动止失据,屡遭败辱,不可不除。前日某使河南尹李含、侍中冯荪及中书令卞粹等谋刺杀之,反对皇甫商告发,三人皆为司马乂诛杀。今我若不发,则尽死于其手,书不尽言,惟殿下之命是听。

司马颖览书,决心已定,便当即写表,上奏天子。其疏略云:

臣启陛下。今长沙王司马乂论功不平,与仆射羊玄之、及左将军皇甫商等专权朝政,天下臣民无不衔恨怀愤。臣请即将司马乂罢职,遣归封国,并诛羊玄之等佞臣。陛下如不从臣奏请,臣便起兵以向京师,代天子伐之。

写毕用了玺印,递与来使:你回去还报汝主河间王,使其在这奏表上加盖印玺,呈报朝廷,便是我二人联名,请奏天子除贼。

来使领命,归报司马颙。河间王见说成都王肯与自己联手,于是大喜,便在成都王奏章上加盖自己玺印,又签了花押,遣使拜表进宫。

惠帝览毕二王之奏,掷表于地,立即亲书回诏,命使者带回,并怒谓众臣:二贼敢如此威逼朕躬!若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真敢举兵向阙,朕将亲率六军以讨之!

竟一改往日怯懦形态,掷地有声,雄姿勃发。

使者回报司马颙,并以帝言转告。

河间王见天子之语颇有回护长沙王之意,于是便以李含之死为由,鼓动三军,使张方为督,统兵七万,往洛阳征讨长沙王司马乂,会合成都王之军共进。

张方领命,率军直趋洛阳而来。司马颖闻说河间王出兵,遂欲亲自引兵应之。

卢志闻知,急忙入谏:明公前番委权辞宠,天下共仰,得众望之美。今逢大变之际,何不顿兵关外,文服入朝,以奉天子?此王霸之事,望殿下行之,休以兵交。

成都王虽然敬重卢志,但不肯听。

参军邵续亦谏:人有兄弟,如同手足。明公欲当天下之敌,而先废一手,可乎?

成都王仍不肯听,即令出兵。

兵至朝歌,于是派将:以平原内史陆机为前锋都督、前将军、假节,总督中郎将王粹、冠军将军牵秀、石超等诸将,率军二十余万西向洛阳,与河间王会合,共伐长沙王。

陆机:末将得令,多谢殿下信赖。

成都王大喜,命诸将听从陆机分派,于是宣布散帐。

诸将闻说令陆机总督军马,位在众人之上,皆不服气。王粹自谓跟随成都王日久,且屡立战功,更是怨恨不平,公开表示不服。

参军孙惠见诸将如此情状,亲至陆机内帐劝道:今殿下命阁下为三军之帅,诸将各有不平。夫将帅不合,战之大忌也。阁下虽出身将门,但从不知兵,其不危乎殆哉!不如将都督让于王粹,公为参赞军机,不宜可乎?

陆机自诩才高八斗,答道:某领命之时不辞其职,今若因闻公谏,再以帅印让与他人,则其必谓某首鼠两端,更所以速招其祸也。

孙惠出帐叹道:骄帅悍将,能不败乎!

镜头转换,洛阳长沙王府。

门人入报:禀主公,有客自邺城而来,请见大王,说欲报以密事。

司马乂:既是从邺城而来,且有密事奏报,令进内殿。

不速之客进入内殿,礼拜已毕。长沙王命人赐坐,问道:成都王有何旨意教我?

来客答道:我非成都王信使,而是邺城游侠,仗义江湖,专门扶倾济危。因探知成都及河间二王联手,将要起兵来伐殿下,故来报知。

长沙王惊异道:河间王反我,情有可缘。成都王乃我同胞兄弟,当初又将朝政大权亲让于我,今岂肯与河间王同谋,互相谋害?

来客闻此,脸现异色,长身立起。

左常侍王矩在侧值侍,急抽肋下长剑,电闪而出,来客右臂已断,血流满地。

长沙王:左常侍,因何行凶?

王矩叫道:此乃刺客,心怀鬼胎。殿下若是不信,可搜其身上!

长沙王点头,示意卫士上前搜之,果在来客怀中获得暗藏短刀,倒持刀柄献上。王矩拔刀出鞘试之,只见刃泛寒光,锋利至极。

刺客脸色煞白,颓然叹道:天意如此,夫复何言。

长沙王又惊又怒,当下详细拷问,命其供述真实来意。

刺客受刑不过,最后招认:我乃成都王所派刺客,以报密为由得近殿下,欲趁大王惊讶不备时杀之,则免兵戈之苦。此供是实,并无虚言。

长沙王得其供状,既怒且悲,令将刺客乱刀剁成肉泥。其后随即入宫,奏闻天子:河间王及成都王以兵谋反,且遣刺客入京,欲谋弑天子,先来杀臣,今事败而诛。

惠帝大惊且怒,即传诏旨:任长沙王司马乂为大都督,召集六军,朕亲自领兵出征!

长沙王奉旨,召集禁军及三部司马,共计大兵十三万,出城分头迎敌二王之兵。令皇甫商为先锋,率军一万前至宜阳以敌张方,天子亲领中军合后。

话不叙烦,镜头转换,兵至宜阳。

两军对圆,皇甫商出战张方,双枪并举,两军呐喊,各为主将助威。战至十余个回合,皇甫商不敌张方之勇,回头大败而走。

张方驱兵赶来,冲动天子车驾,遂大破之。

惠帝见禁军皆散,惊得跌下车辇。幸得亲兵卫队保护,败走于邙山。

国丈羊玄子随驾,因为年高体弱,以致忧惧而死。惠帝大为悲悯,命就路侧埋之。然后不敢稍作停留,下令继续夸奔逃,趁着月色赶路。

走至半夜,前面影影绰绰,忽见一个庄村。天子腹中无食,令卫士入村叫门求食。

卫士领旨,便拣村首最高门户,敲门传唤。庄客打开院门,见来者皆都冠冕堂皇,不敢寻问来者身份,报请太公起身接见。

太公出接,闻是皇帝陛下至此,急行大礼参驾,请入院内,待以酒食。

惠帝吃饱喝足,这才想起主家尚在廊下,因命唤入,问其姓名。(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