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八十三集 刘琰受禅

华夏真相集 第八十三集 刘琰受禅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9-19 13:42:45 来源:笔趣阁

驿马飞驰,传书成都。

晋公付钟会手书:孤虑邓艾不服命令,今派贾充率步骑三万入于斜谷,驻兵乐城。孤自率二十万大军西出长安,驻兵河西大营,与卿不久即可相见。

钟会观书大惊,请姜维入帐说道:若仅为擒拿邓艾,相国知我一人足矣;今其亲领大军而来,必为擒我。如其奈何?

姜维:公今手握二十万大军,再加我手中四万蜀军,复有何惧!公若举兵,我当鼎力相助,顺则可得天下,不顺,亦可效刘备偏安一隅也。

钟会大喜,由此反意已决。遂与姜维议定,请其率四万蜀兵北上,再出斜谷径取长安;自率骑兵经陆路、步兵经水路,夺取江东。

魏炎兴二年正月十五日,钟会大军未发,忽在成都闻报郭太后驾薨。于是下令,召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魏国将士,以及所有蜀国旧官,在蜀宫为郭太后发丧。

并借此机,假传太后遗诏,命起兵东伐两京,废黜晋公司马昭。

钟会让诸将在遗诏书后签名,诸将不从,遂令全部监于益州官衙,派兵严加看守。

时有中护军将军胡烈,乃是车骑将军胡遵之子,镇军大将军胡奋之弟,是为被押众将之首。其部将丘建故作降服钟会,并向其进言:诸将中多为胡烈旧部,并对其奉若神灵,将军可派末将亲信前往监中侍奉胡烈饮食,令其劝说诸将早降,岂不省事?

钟会从之,便使丘建派其亲信前往侍奉胡烈。

丘建得此方便,遂密令亲信以谣言传于监中诸将:钟会矫太后遗诏造反,恐我等不从,今已挖好大坑,欲将我等以大棒击杀,埋在坑中。

一夜之间监中诸将俱都风闻,人心浮动。钟会亲信部将见此,遂对主帅建议:诸将便算归附,一旦出于监中,不可控矣。应将牙门骑督以上将官全都杀死,另委心腹掌其兵马。

钟会闻此,犹豫不决。

正在此时,姜维依龙吟所嘱来见钟会,促其诛杀被扣将领。若依丞相孔明预谋,钟会与魏国诸将两败俱伤,则姜维再杀钟会,奉后主重新为帝,便可恢复蜀汉。

钟会同意姜维之谏,但欲夺取天下,非需猛将相助不可,见说要全部杀掉,又陷迟疑。

正月十八日午,胡烈之子胡渊得到父亲监中传信,便率其父部众呐喊而出,各军同时冲出军营。见钟会之军无人监督,于是争先恐后跑入城里,直奔府衙,来救本部主将。

钟会正在大帐给姜维拨付铠甲兵器,闻报北兵作乱,不由惊问:众兵作乱,如可奈何?

姜维答道:不必犹豫,只可击之!

钟会立即命令心腹偏将:你带兵速去府衙监中,击杀被监诸将及郡守。

偏将领令,引军而往。被监诸将在室中以几案顶门,兵士砍门不破。顷刻之间,城外魏兵爬梯登墙,焚烧屋宇,兵士如蚁涌进,箭如雨下,守兵大乱。

监中诸将皆从屋顶爬出,与部军汇合一处。

姜维与钟会执剑拼杀,亲手杀死五六人,但叛军越来越多,迅即陷入重围。众将上前,终于格杀姜维,又乱刀砍死钟会。姜维死时,年五十九岁,钟会年仅四十岁。

胡烈率各营官兵,与钟会亲军、姜维蜀军在宫城内外展开激战,尸陈遍街,血流盈渠。

姜维、钟会部众被杀数百人。蜀汉太子刘璿、左车骑将军张翼、汉城护军蒋斌、太子仆蒋显、大尚书卫继等已被缴械,禁闭府中,皆被乱兵所杀。

魏军趁机大肆掠劫。邓艾部将庞会寻至汉寿侯府,杀关彝全家老少,为父庞德报仇。

监军卫瓘见平灭钟会、姜维之乱,出面收拾稳定局势。因惧邓艾获释后报仇,急派护军田续领兵,前往汉中路上追杀邓艾父子。

早有获释邓艾部下追至绵竹之西,遇上囚车,正欲迎回邓艾;适逢田续率兵赶至,杀掉邓艾父子,师纂等也被乱军杀害。

司马昭闻说成都之乱平定,遂代魏帝曹奂下诏:邓艾谋反,杀其在洛阳诸子,妻与诸孙流放西城,与诸羌杂居。钟会未曾娶妻,收养其兄二子,长养子钟邕随钟会作乱,一同被杀;次养子钟毅及侄钟峻、钟辿下狱,应论死罪。念及钟繇、钟毓有大功于国,仅处死钟毅及钟邕诸子,赦免钟峻、钟辿,官爵如故。

其后未久,司马昭又默认向雄给钟会收尸,不问其罪。可叹邓艾与钟会皆死于蜀中,“二士争衡而死”,至此果应孔明当初预言。

又过旬日,贾充引军至蜀,出榜安民,成都方始宁靖。

于是留卫瓘把守成都,迁后主眷属及君臣赴洛阳。后主回首满朝文武,唯有秘书郎郤正与殿中督张通,舍弃妻儿随行侍从。刘禅不由感慨叹息,悔恨此时才了解郤正。

司马昭有破蜀大功,魏主曹休拜其为相国,封晋王,加九锡。

蜀国虽降,尚有武侯当年所平泸水南蛮诸郡,未服魏国。建宁太守霍弋地处偏远,先闻成都城破,即素服望西大哭三日,废寝忘食,不眠不休。

诸将皆劝道:既汉主失位,我等何不速降?

霍弋哭道:道路隔绝,未知吾主安危若何,焉能便降哉。若魏主以礼待之,则举城而降,未为晚也;万一危辱吾主,则主辱臣死,何可降乎?

乃使人到洛阳,探得后主受封安乐公,并未被害,霍弋遂率部下军士来降晋公。

司马昭因刘禅献城有功无罪,且是长子司马炎叔祖公长辈,乃从厚封刘禅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赐绢万匹,僮婢百人,子刘瑶封侯爵。

后主与子刘瑶谢恩出内,暗叹北地王刘湛死得不值。

郤正因所写降书极具文采,为晋王所爱,即受封关内侯,使任巴西郡太守。郤正不重名利,曾作《释讥》明淡泊之心境;又醉心文学,十五年后亦即晋咸宁四年,无疾而终。

内侍总管黄皓因蠹国害民,晋王诏令武士押出市曹,凌迟处死。

于是设宴大庆,谥父司马懿为宣王,兄司马师为景王。司马昭妻乃王肃之女,对外宣称所生二子:长曰司马炎,人物魁伟,立发垂地,两手过膝,聪明英武,胆量过人;次曰司马攸,情性温和,恭俭孝悌。因长兄司马师无子,嗣司马攸以继其后。

司马昭受封晋王,因谓天下是兄长打下来的,欲立次子攸为世子。其实只他自己晓得,那个长子姓刘,是山阳公之后,此时怀了私心,欲使天下归于司马家族。

不料话一出口,尚书吏部郎山涛出班力谏:废长立幼,违礼不祥!

字幕:山涛,字臣源,河内怀县名士,刘琰之父刘康授业恩师。

司马昭未及回言,贾充、何曾、裴秀当时亦受司马懿临终死嘱,皆同声谏道:王长子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人望既茂,天表如此,非人臣之相。

太尉王祥、司空荀顗虽不知司马炎真实来历,但均持有司马懿金牌遗诏,此时也一齐出班谏道:此前历代君王废长立少,多致乱国。愿殿下思之。

司马昭暗道:老父过世这许多年,怎地竟还有这许多人记其遗言?

因见父亲所留重臣异口同声,这才不敢坚持己见,遂立长子司马炎为世子,封次子司马攸为齐侯。重用贾充、裴秀、王沈、羊祜、荀勖等诸臣,加快代魏步伐。

镜头转换,按下魏国,复说东吴。

丁奉救蜀不及,只得引兵归还。吴景帝曹休遂命陆抗为镇东大将军,领荆州牧,守江口;左将军孙异守南徐诸处隘口;又沿江一带屯兵数百营,以丁奉总督以防魏兵。

孙休可谓明君,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不但保有国土,且促进东吴繁荣。永安五年八月,册立朱据之女为皇后,孙单为太子,大赦天下。

左将军张布掌管宫内官署,丞相濮阳兴执掌军国大事。二人互为表里,群臣失望。

吴永安六年五月,交趾郡吏吕兴谋反,杀太守孙谞,派使者求附魏国,魏帝从之。如此以来,孙吴便完全处于魏国包围之中。

永安七年二月,吴镇军将军陆抗、抚军将军步协、征西将军留平、建平太守盛曼,率军围困巴东守将罗宪。魏国派胡烈率步骑二万侵犯西陵,以救罗宪之围,陆抗等率军退还。

七月,景帝孙休重病,诏命左将军张布、丞相濮阳兴入宫,托孤太子孙单,继而驾崩,年仅三十岁。诸臣请改立长君,濮阳兴和张布违背景帝意愿,迎立其侄孙皓为帝。

孙皓即位之后,却借口处死二臣,并夷三族,景帝遗孀朱皇后及故太子孙单也被逼死。

魏咸熙二年八月辛卯日,晋王司马昭病危,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司马荀顗及诸大臣入宫问安,司马昭口不能言,以手指太子司马炎而死,终年五十五岁。

魏帝曹休命以王礼厚葬,将司马昭葬于崇阳陵。司马炎即晋王位,封何曾为丞相,司马望为司徒,石苞为骠骑将军,陈骞为车骑将军,谥父司马昭为文王。

司马炎当夜梦有神仙入宫,于榻前告曰:卿非司马昭之子。尔真实身份,乃故汉献帝、山阳公刘协重孙,今山阳公刘康之子。有双胞兄刘瑾在世,与你相貌一致,故常居山中,不肯示人以真实面目。若是不信,可密至云台山药王庙寻之,比照之下,便知真假。

司马炎惊问:仙长何人?

神仙答道:某乃真定黄公山上修行散仙,左慈是也。今奉你曾伯祖故刘辩之命而来,命你再受曹魏之禅,以复汉室。但朝中魏臣最多,不可复用汉朝旧名,只以晋为号可也。

说毕转身出门,悠忽不见。司马炎醒来,唯见清风明月在天。

司马炎本有篡逆之心,梦中听得自己光明正大来历,如何不喜?于是连夜召贾充、裴秀入宫问道:曹操曾云,若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果有此事否?

贾充答道:曹操世受汉禄,恐人议论篡逆之名,故出此言。乃明教曹丕为天子也。

司马炎道:既如此,孤之父祖,比曹操何如?

贾充已明其意,奏道:宣王、景王为国累建大功,布恩施德,天下归心久矣。文王并吞西蜀,功盖寰宇,又岂曹操之可比耶?

司马炎笑道:如此说来,曹丕尚可绍继汉统,孤岂不可绍魏统?

贾充、裴秀二人再拜奏道:殿下之意,臣知之矣。

次日司马炎率领众臣,带剑入宫,无人敢阻。曹奂见晋王忽至,慌忙走下御榻而迎。司马炎自顾落坐,说道:陛下文不能论道,武不能经邦。何不让有才德者主之?

曹奂大惊,口噤不能答言。黄门侍郎张节喝道:晋王之言差矣!昔日魏武祖皇帝东荡西除,南征北讨,并非容易得此天下;今天子有德无罪,何故让与人耶?

司马炎怒道:小小侍郎,知道个锤头!此江山社稷,乃大汉江山,刘氏社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立魏王,篡夺汉室。我祖父三世辅魏,得天下者,非曹氏之能,实司马氏之力,此事四海咸知。曹丕可代汉禅,我岂不堪替献帝讨回公道,以绍魏之天下乎?

张节欲辩,司马炎伸手夺过武士手中金瓜:你休再费口舌,料也说不出新鲜话来!

照着顶门,就是一瓜。啪嚓一声,便似漏勺,花红柳绿,死尸登时倒地。

曹奂见此惨状,魂飞魄散。忽想起山阳公故事,即唤门外贾充、裴秀进入,吩咐道:令人将张节厚葬了罢,侍君半生,也怪不易。我曹家和司马家事,何必他来多嘴?卿等可选吉日,某便照当年汉献帝故事,禅位与晋王。只望晋王许某亦做富家翁去,便是无上恩典。

当下君臣皆笑,各各欢喜。于是选定十二月甲子吉日,魏主曹奂亲捧传国玺,立于坛上,大会文武,禅让帝位于司马炎,实为献帝重孙刘琰也。

禅让礼毕,曹奂下坛,具公服立于群臣班首,引众官行三拜九叩大礼,参拜新君。

司马炎端坐于坛上,令贾充宣读诏书:汉建安二十五年,魏受汉禅,已经四十五年矣;今天命在晋,司马氏可即皇帝正位,以绍魏统。封曹奂为陈留王,出就金墉城建国;食邑万户,宫室安于魏旧都邺城,准予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效魏国初期制度。上书不必称臣,受诏勿须赞拜。钦此!

曹奂未料如此待遇,较当年山阳公尚有过之,于是高呼“万岁”,雀跃登车而去。

太傅司马孚哭拜于曹奂车前,说道:臣身为魏臣,终不背魏。

曹奂令人扶起,说道:风水轮流转,三十年一变。你是曹魏之臣,又是司马家人,妙极,妙之极矣!我们再会罢,请老先生到邺城作客,我请你上铜雀台饮酒吟诗,岂不是好?

司马孚老泪纵横,台下群臣则掩口而笑。

司马炎见叔祖如此,哭笑不得。即封司马孚为安平王,子司马望为义阳王。诏告天下,国号大晋,改元为泰始元年,大赦天下。追谥祖父司马懿为宣帝,伯父司马师为景帝,生父司马昭为文帝,立七庙以光祖宗。

曹魏遂亡,自曹丕代汉,四十六年国祚。

司马炎既承帝位,来日设朝,计议伐吴之策。

镜头转换,按下晋代魏禅,复说东吴。

孙皓继立吴君,在建业石头城布告天下:追谥父孙和为文皇帝,尊母何氏为太后,加丁奉为右大司马,次年改为甘露元年。

画外音:不知与汉宣帝及魏国弑帝曹髦使用一般年号,是何用意?

孙皓为人凶暴,酷溺酒色,又宠幸中常侍岑昏。凡是历代亡国之君所好,无不为之。因诛灭拥立功臣濮阳兴、张布三族,由是廷臣缄口,无人敢谏。

又自觉甘露年号不吉,复改宝鼎元年,以陆凯、万彧为左右丞相。

孙皓不喜建业,独爱武昌,大兴土木作昭明宫。令镇东将军陆抗屯兵江口,以图襄阳。

晋主司马炎未及发兵南征,忽闻东吴大将陆抗寇略襄阳,勃然大怒,诏命都督羊祜率兵拒之。自是羊祜镇守襄阳,甚得军民之心,减戍逻之卒,用以垦田。

字幕:羊祜,字叔子,兖州泰山郡人。上党太守羊衜之子,汉末才女蔡文姬外甥。

羊祜初到襄阳之时,军无百日之粮;及至末年,库有十年之积。因知陆抗足智多谋,只自守疆界,候其国内有变,寻机图取。

吴主孙皓迁都武昌,令御史大夫丁固、诸葛诞之子右将军诸葛靓镇守建业。

永安山贼施但聚众攻打建业,丁固、诸葛靓战于牛屯。施但败走,擒吴将孙谦。孙皓令数百人鸣鼓入扬州,杀施但家人,诏告天下,说是以荆州王气破扬州贼。

吴宝鼎三年九月,吴主孙皓起兵伐晋,亲率大军屯驻东兴。

遂下诏命:令左大司马施绩攻江夏,右丞相万彧攻襄阳,右大司马丁奉、右将军诸葛靓攻合肥,交州刺史刘俊、前部督脩则、将军顾容等率兵攻交趾叛军,四面用兵。

激战之下,万彧被晋国义阳王司马望所拒,施绩、丁奉分别为晋将胡烈、司马骏所败,南征交趾军被晋将杨稷大败,刘俊、脩则战死,顾容率残军退守合浦,东吴国势大弱。

次年,孙皓诏改建衡元年,立长子孙瑾为太子。

十一月,派监军虞汜、威南将军薛珝、苍梧太守陶璜从荆州出发,监军李勖、督军徐存从建安海路出发,在合浦会同剿灭交阯叛军。另遣右大司马丁奉再次北征,攻打谷阳。

结果丁奉败于晋将牵弘,李勖率军无功而返,同徐存皆被吴主诛杀。

建衡二年九月,吴宗室前将军、夏口督孙秀领家眷数百人投晋。司马炎拜为骠骑将军,仪同三司,封会稽公,礼遇备至。

吴建衡三年春正月,孙皓亲率大军从牛渚西进伐晋,无功而返。西苑据说有凤凰云集,于是次年改元凤皇元年。秋八月,西陵督步阐据城降晋。

孙皓遣乐乡都督陆抗伐步阐,收复西陵,将步阐与同谋夷灭三族,击退羊祜五万大军,围歼晋将杨肇三万援军。孙皓大喜,任命陆抗为大司马。

凤皇三年秋七月,大司马陆抗病逝,孙皓将陆抗兵马一分为五,交其五子分别统领。

镜头转换,按下东吴,复说西晋。

咸宁二年(公元276年),武帝司马炎改封羊祜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时有吴国童谣唱道: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

羊祜闻听此谣,暗道:此谓伐吴必是水军成功。应谣首将,必是名唤阿童者。

此后正逢益州刺史王濬被召任大司农,其小字便名“阿童”。羊祜发现王濬之才可当重任,而其小字又应童谣之言,于是极力荐于朝廷。

晋武帝欣纳其谏,即命王濬为龙骧将军,在江州监造战船,训练水兵,以备伐吴。

次年,江东又有传言:吴国将败,军从南始;灭吴国者,将是公孙。

孙皓听到传言,命将众臣及士卒中凡姓公孙者,皆都流放广州。复诏命合浦太守修允,迁为桂林太守。修允奉诏欲行,因疾病滞留广州,不久病死。

修允既死,麾下部曲都郭马反叛,与部将何典、王族、吴述、殷兴等合聚人众,攻杀广州督虞授。于是自称安南将军,都督交、广二州诸军事。

吴主孙皓闻说郭马叛乱,大为恐惧道:此天亡我也。

于是紧急下诏:任命军师张悌任丞相,牛渚都督何植任司徒;执金吾滕修任司空,转为镇南将军,假节,领广州牧,率万人从东道讨伐郭马。

滕修引兵南下,与郭马部将王族遇于始兴,战之未胜。郭马势盛,攻杀南海太守刘略,放逐广州刺史徐旗。

孙皓闻说滕修久战不胜,又遣徐陵督陶浚领七千人从西道南征;复令交州牧陶璜率领合浦、郁林诸郡之军,与陶浚一起讨伐郭马。由此江南大乱,多年战乱不息,分崩离析。

晋咸宁四年十一月,羊祜病逝,享年五十八岁,临终前举荐杜预自代。

司马炎闻报痛哭,泪水流到鬓须上,尽结为冰。荆州百姓听闻羊祜死讯,罢市痛哭,街巷悲声相属。就连吴国守边将士,也为之落泪。

晋太康元年正月,武帝下达诏命:安东将军王浑率十万大军向横江进军;参军陈慎等率部攻击寻阳;殄吴将军李纯率军向高望城,进攻吴军俞恭部。

二十五日,李纯占领高望城,击破俞恭军,推进至横江以东。与此同时,参军陈慎军攻取阳濑乡,大败吴牙门将孔忠。吴国厉武将军陈代、平虏将军朱明,率部降于晋军。

初战告捷,由此拉开灭吴之战序幕。

冬十一月,晋武帝诏令大举伐吴,兵分六路:命贾充为大都督,统率众军。镇军将军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扬州刺史周浚、建威将军王戎、平南将军胡奋、镇南大将军杜预、龙骧将军王濬、巴东监军唐彬等分统六路军马。司马伷向涂中,王浑、周浚向牛渚,王戎向武昌,胡奋向夏口,杜预向江陵,王濬、唐彬浮江东下。

诸将领命,六军齐发。王濬、唐彬所到之地,无不土崩瓦解,东吴少能抵御者。杜预斩杀吴江陵督伍延,王浑斩吴丞相张悌、丹杨太守沈莹等。晋军所到之处,吴人望风归降。

孙皓见晋军大举而进,急召陶浚从武昌回,问有何策退敌。

陶浚答道:王濬所率蜀国船小,难经大浪。陛下只需给我二万兵,乘大船以战足矣。

孙皓即大集水军,授予陶浚假节钺,令来日出兵敌晋。不料当日夜间,所有吴军将士皆逃降北军,只剩空营。至此武昌以西,再无吴兵防守。

晋将王濬顺流将至,司马伷、王浑皆近边境。

孙皓用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之计,分遣使节奉书于王濬、司马伷、王浑等,请求降服,企图挑唆三人互相争功,引起晋军内部分裂。

使者先把印玺送给司马伷,又向王浑呈递降书。王浑欲独占灭吴大功,闻报王濬此时正挥军直进,便派使者至江边大营传令,命其暂停进军。

王濬不理,借口风大无法停船,统率水陆八万之众,扯起风帆,直冲建业而来。

孙皓见此,知道大势已去,于是便下罪己诏,昭告群臣:寡人不德,愧对先帝,居位多年,政教凶暴,致民久困。终天命归于有道,社稷倾覆,宗庙无主,愧如山积,并无他责。卜其折鼎,诗作讥讽。孤拒谏计短,虑事迁延。信小人而酷虐漫延,害忠臣乃昏庸不察。自寻死路而愧对诸公,大事不成且覆水难收。今大晋平治四海,致力于选拔贤才,乃诸公展现才华之机也。管仲为仇而得桓公之用,良平弃楚入为汉臣三公;舍乱择治,不谓不忠。勿因改朝,因而丧志。嘉勖休尚,爱敬动静。孤何言哉?投笔于庭!

众臣闻诏,无不大哭,更无良谋救国。

字幕:吴天纪四年三月壬寅日,王濬大军先至建业,舟船云集江上,三面围困都城。

孙皓无力以抗,遂听从胡冲之谏,仿效刘禅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率太子孙瑾等二十一人,至王濬营门请降。

王濬受璧焚榇,将孙皓送到晋都洛阳。武帝司马炎接见孙皓,赐号为归命侯。

孙吴至此灭亡。自孙权黄龙元年称帝,至孙皓降晋,计国祚五十一年。

镜头转换,京师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一统天下,改元太康元年,大封功臣,赏赐三军。因贾充为六路总督,武帝以其功高盖世,便令群臣计议,应封其何爵为宜。

当时朝中尽为贾充党羽,齐颂其平蜀灭吴大功,论功应封相国,并掌大将军事。

侍中任恺、中书令庾纯等刚直守正者,因皆恶贾充为人,便都不发一言。

贾充因屡次反对攻吴而惧,哪里还敢当众叙功?见众心腹党羽谀词如潮,愈加不安。武帝司马炎见状,心中明白,于是诏命贾充任太尉、行太子太保、录尚书事。

太康三年四月,贾充病逝,终年六十六岁。武帝谥为武公,追赠太宰,大加赏赐家人,葬礼依从霍光和司马孚形式,更拨给一顷墓地。

封罢平吴功臣,司马炎便令心腹人四出,打听诸葛家族行踪。心腹人数日后回奏:

序按诸葛氏家族,始于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传至东汉泰山郡丞诸葛珪,生三子:长为诸葛瑾,官至东吴大将军,其后皆因诸葛恪被灭族,再无遗留;次为诸葛亮,蜀汉丞相,封武侯,子孙皆战死于绵竹,再无遗留;三为诸葛均,蜀汉长水校尉,有子诸葛望,于武侯死后携家而走,不至所终。诸葛珪有弟诸葛玄,原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后为刘表属吏。玄生一子名为诸葛诞,曹魏征东大将军,因淮南之叛而灭族。有一子诸葛靓逃至东吴,封左将军,吴亡后不知所踪。另有一女,因嫁与琅琊王司马伷为妃,故未见诛。

司马炎听罢,点头嗟叹不止,重赏心腹使去。自思诸葛靓逃走不知所踪,必在其姐丈司马伷家躲藏,于是只带几个侍者,微服至琅琊王府。

诸葛靓果然就在姐家,忽闻天子驾到,急逃至厕中而避,暗道:司马炎未必是来寻我。且其乃九五至尊,总不成会找到茅厕里来。我便在此等其离去,始终不肯露面便了。

琅琊王见天子司马炎忽至,急率王妃及诸子接驾,请至中堂,以君臣之礼参拜。

司马炎并不说明来意,稳坐堂中,令侍从潜行搜索阖府。

便有琅琊王府家人遂以实情相告,侍从继而回报武帝,说诸葛靓躲于厕中。

司马炎遂亲至厕,执诸葛靓其手道:卿不记幼时交情耶?何避而不见?

诸葛靓掩泣道:亡国之臣,未能漆身毁面,今被陛下识出,实在愧恨万分。

于是同至正堂,以兄弟之礼相见。

司马炎暗道:你倒与我平辈论礼!若从我生父刘康论起,少帝刘辩便是曾伯祖;武侯是你堂伯,你便是我叔祖辈矣。既不愿以君臣大礼拜我,咱们便两下扯平了罢。

当即便欲召诸葛靓入朝,拜为侍中。诸葛靓拒不接受,司马炎也便不再强迫,即赐免死金牌,又厚赏金银,使其回山东老家,安度余生。

诸葛靓回到家乡,因司马家与己有杀父之仇,故而终身不向西而坐。

这一日,忽有人从荆南来,携至锦盒一只,说是武陵郡桃花源中故人所遗,代为转赠。诸葛靓开盒视之,却见是五枚金牌,各刻“卧龙令”三字。

司马炎还宫升朝,为酬劳司马氏灭曹复刘之功,遂大封司马家族诸子弟为王,使其以郡为国,各置军士,拱卫中央。又封诸王重职,各掌实权。

晋武帝诏命:汝南王司马亮为大都督,都督豫州诸军事,镇许昌;楚王司马玮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赵王司马伦迁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汉中;齐王司马冏为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徐州;成都王司马颖为镇北大将军,镇邺城;河间王司马颙为平西将军,镇关中;长沙王司马乂和东海王司马越,任职朝廷。

诸王由此各掌封**政大权,为此后八王之乱张本。

封罢诸王,又命发展经济,与民休息,蓄养国力。因颁行户调式,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严禁私募佃客。招募原吴、蜀人民充实北方,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矫以仁俭,不能自存者赐谷每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

于是天下一统,歌舞升平,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

晋武帝因长子司马轨早死,其他诸子年幼,遂使杨皇后所生司马衷嗣位,立为皇太子,时年九岁。司马衷性鲁钝,卫瓘与和峤力劝武帝废之,然司马炎奉伯祖孔明之卧龙令,身负传承汉室重命,深恐身后皇位落于司马氏族系,更因司马衷之子司马遹幼而聪敏,似有君主之资,故因爱其孙,终不废乃父储君。

画外音:刘琰一心只为刘氏江山,但司马衷并非守器之才,由此乱源已成。太熙元年,武帝司马炎驾崩,享年五十五岁,葬于峻阳陵。以后故事,请看《两晋篇》。(全集完)

片尾后记

晋太康年间,山东青州。

诸葛靓隐居在山东琅琊老家,眼见天下大乱将至,遂选一个风和日丽季节,趁着飒爽秋风,携家人自渤海国出海,乘一艘大船,向东泛海而去。漂泊旬月,沿海岸而行,打渔为乐,居无定止。这一日航行至灵山东北海上,见有一岛,林木峻秀,别样景色,自与中原不同。便令泊住船只,令家人在海滩上稍憩,不得远离大船;自与水手前去岛上寻找淡水,再找本地土人购置些食物。到了集市之上,经过打听,土人报说此地海湾名叫鼓子洋,岛上有山,名百岁山,山上有谷,名五老谷,谷中有一种耐冬花,其初开时为粉红色,转至深红而凋谢,却结绿桃,历百日而桃绽,复开白色花朵满树,不晒自干,抽之成丝连绵不绝——名曰“棉花”,其树高三丈,双手合围粗细。诸葛靓大奇,于是令水手自去打水购物,与二从者徒步上山,果见有一阔大山谷,谷中花树盛放,正如土人所述,一字不差。

诸葛靓见谷中并无一人,因为好奇,于是令二仆前往谷中,摘取棉花,打作一个大包,即回泊船之处。见水手已回,于是下令开船,继续航海。船行未远,忽见对面一个老者自驾小舟而来,穿着芒鞋道袍,便如神仙中人。老人见诸葛靓等人服饰,于是问道:“列位来自中原么?今乃何朝何代?”诸葛靓如实答之。老人忽见船上包裹中露出棉花,随即呵斥道:“此非世间俗物,乃某育之与人抵御严寒者,未到传于中土之时,可速弃之。”又道:“齐国即墨有道学先生胡峄阳者,可替我问候——某乃颖川徐元直也。”说毕连人带船不见。诸葛靓惊疑非常,于是令船返航。海上忽起大风,大船将覆,直到所摘耐冬花包裹被卷落海中,大风方止。诸葛靓急令家人检查行李时,却忽然发觉,那五支卧龙令牌,亦皆不见。

诸葛靓泊舟之地,果然唤作鼓子洋。因海岸多礁,其礁中有孔隙相连,每到涨朝之时,水击石礁,其响如战鼓,故此名之。岛上有山,名百岁山者,是因山中居者皆能寿至百岁以上,且体健身轻,至死不生病患,故名。山上有谷,名五老谷者,因有五老来此避八王之乱,以种植耐冬花、修行道学为遣,皆为不世高人也。此五老者,乃伏龙先生徐元直——便是那驾舟老者;兵家掌门左慈仙师;鬼谷派掌门史子眇;骊山门老母貂蝉;五斗米道第四代天师张富——乃汉中张鲁之子也。此五老及其门人弟子,均居于此谷之中,每日修炼各门派道术,不与世间接触。至于那五枚卧龙令,也是徐元直拿去,使与伏龙令合六为一,后于五胡乱华之时再度出世,彼时却又唤作“羌胡令”,以助前秦丞相王猛统一中原所用也。卧龙先生诸葛孔明终未前来此岛与五老修仙,后于定军山坐化,唐妃从之。自有传人龙吟、观鸣等将其夫妇遗体安葬于墓中,终代棺中偶像,替了真人,了结此生夙缘。

晋武帝泰始年间,有张鲁门徒陈瑞在蜀中传播五斗米道,徒众以千百数。惠帝永宁元年,李特在青城山五斗米道首范长生支持下,率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平六郡流民数万人,在益州绵竹起事。义军大败西晋官军,进围成都。惠帝太安二年,李特阵亡,其子李雄继起,于次年攻下成都,自称成都王,又次年改称皇帝,国号大成,史称成汉。成汉政权据蜀中凡历六世,共四十七年,又与刘备入蜀自封益州牧,至后主刘禅降魏时间一致,亦为四十七年。蜀汉国祚乃是上天定数,宁不信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