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六十五集 卧薪尝胆

华夏真相集 第六十五集 卧薪尝胆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7 20:12:46 来源:笔趣阁

深宫之内,秋意萧索。宫墙之外,吴歌短笛。

伯嚭奉命来劝降范蠡,范蠡以不能与伍子胥共立于朝辞之。

范蠡说罢,施礼转身离去,但其话音尚在深秋的空气中飘荡。伯嚭无言以对,眼前却浮现出伍子胥对自己阴鸷恨毒的眼神,不由打一下寒战。

于是还于宫中,将范蠡之语回报吴王。

夫差良久无语,然后道:如此,则休矣。

伯嚭:子胥不能容天下之士,臣与大王皆为深知者。犹恐为臣,亦不见容共存也。

夫差:寡人既不疑卿,其又能奈何?以后在朝堂相会或议事,卿其让之。以卿观察,勾践君臣夫妇,言语举止如何?

伯嚭:臣入其院,见勾践服犊鼻,著樵头,斫锉养马;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汲水除粪洒扫;范蠡拾薪炊爨,面目枯槁。君臣力作,绝无怨恨之色,亦无愁叹之声。

夫差:卿其怀怜,为其君臣夫妇美言以饰乎?

伯嚭:为臣怎敢!

夫差不信伯嚭之言,乃与其同登姑苏台上,往下俯视。却正好望见越王及夫人端坐于马粪之旁,范蠡操楱立于左,君臣之礼犹存,夫妇之仪且具。

伯嚭:主公,臣之所言如何?

夫差:彼小国之君,一介寒士,虽在穷厄之地,不失君臣之礼,寡人心甚敬之。

伯嚭:臣闻无德不复。主公若以圣王之心,哀孤穷之士,加恩于越,勾践岂无厚报?

夫差点头:可即赦越王归国。

伯嚭领诺,辞王还于己府,遂遣家人将此喜信报知范蠡。

伍子胥闻说吴王将赦越王归国,火冒顶梁,急来入见,不顾君臣礼数。

夫差:寒风凛冽,相父不在府中纳福,今来入宫何事?

伍员:昔桀囚汤不诛,纣囚文王不杀,故桀为汤所放,商为周所灭。今大王既囚越君,而不行诛,诚恐夏、殷之患,旋踵便至矣!

夫差闻言失惊,忽改容相谢:相父之言甚为有理,是我听信伯嚭,以至心怀妇人之仁,几忘祖父大仇。相父且回,来日早朝,必杀勾践。

伍员登时心平气和,反觉自己失礼,于是谢罪而出。

次日早朝,吴差坐殿,未议政事,先唤承旨官,欲使召勾践夫妇杀之。

承旨官:大王,未知有何吩咐?

夫差:你带人前去,将勾践夫妇……

承旨官:怎样?

夫差:啊也!

忽觉天旋地转,倒于座上,人事不醒。殿上诸臣见此,一阵大乱。伯嚭首先越众而出,止住众臣噪乱,继命内侍将吴王扶入内室,传唤太医。

夫差入内,稍时醒转,见太医在侧,便问:寡人何疾?

太医答道:煞是奇怪,臣经详察,大王无疾。

吴王命唤伯嚭入内:医者说寡人无疾,卿以为何故?

伯嚭:此必是大王惑于子胥之言,欲诛勾践。其怨苦之气上干于天,故上天警示大王,暂不可为此有干天和之事,亦未可知。

夫差闻奏,半信半疑。于是传令,命今日罢朝,众臣且散。

伯嚭还归府中,立命家臣潜至勾践所居石室,将吴王卧病之事告知,命其如此如彼,以消吴王杀机。

勾践再三致谢,亲送伯府家臣出门,回身便使范蠡掷卦卜吉。

范蠡观其卦象,喜道:大吉!吴王无甚疾病,至壬申日必得痊愈。且大王能得归国,全在侍疾一事,亦在此月内。怎奈辱甚,臣不敢言。

勾践闻说能得归国,欣喜若狂:但得还国,便受辱何妨?贤卿尽管言之可也。

范蠡:人生至辱,不过于尝食他人粪便,况一国之主哉?愿大王请求问疾,倘得入见,因求其粪而尝之,观其颜色,再拜称贺,告以病起之期。至期若愈,夫差必然心感大王。臣再请伯嚭进以说辞,则大王必可赦归矣。

勾践闻而垂泪:孤虽不肖,亦曾南面为君,奈何含污忍辱,为人尝其泄便乎?且使诸侯得知,宁不遗笑天下,遗臭万年!

范蠡再拜:主公恕罪,臣该万死!然昔日殷纣囚西伯于羑里,曾杀其子伯邑考,烹而飨之,西伯忍痛而食子肉,然后得以归国,翦商灭崇,终遗武王伐纣成功,缔就至今五百余年基业。夫欲成大事者,不矜细行,吴王有妇人之仁,而无丈夫之决,已欲赦越,忽又中变,此必是伍子胥进言以阻,使其犹豫。王不如此,何以激其妇人之仁,取其倨傲之怜?

勾践闻言,毅然拭泪,咬牙意决。范蠡便即来至太宰府中,求见伯嚭。

范蠡:今闻主公抱疴不瘳,我主勾践寝食不安,愿从太宰问疾,以伸臣子之情。

伯嚭:越君有此美意,明日可随我入宫。

范蠡大喜,回报勾践,当夜一宿无话。来日一早,伯嚭果带勾践入见问疾。

夫差便问勾践:卿来见孤,只为问疾耶?

勾践叩首奏道:囚臣听闻龙体失调,如摧肝肺,欲探望君父颜色,更无别由。

言罢泪下,发乎衷肠。便在此时,夫差觉到腹涨,说要出恭,挥令众人出室。

勾践随伯嚭出外,低声说道:臣在东海,曾事医师,观人泄便,能知疾之瘥剧。

伯嚭闻言甚为惊奇,但未答言,只快步出室,拱立廊下。未至片刻,内侍即将便桶提出,将要提往后院,倾倒洗涮。

勾践急上前止住,揭开桶盖,手取其粪,跪而尝之。左右见此,皆都掩鼻。

伯嚭紧皱眉头,暗道:此人如此隐忍!

勾践尝罢,讨水嗽口,复入室内,叩首奏道:囚臣拜贺大王,恭喜大王!王之疾患无忧,至三月壬申日必得痊愈。

夫差:卿何以知之?

勾践:粪者,谷味也,顺时气则生,逆时气则死。今囚臣窃尝大王之便,味苦且酸,正应春夏发生之气,是以知之。

夫差闻言大为惊奇,命人复唤入伯嚭:勾践适才,果然亲尝寡人之便耶?

伯嚭:正是。勾践对主公忠心,既便为臣亦自愧不如。

夫差大为感动,竟至泪水盈眶,赞叹道:为人臣者,至此为极矣。仁哉,勾践也!臣子之事君父,孰肯尝粪而决疾者!

勾践再拜:王对臣有再生之德,臣即万死,亦不能报。

夫差:卿君臣夫妇,可离石室,暂助太宰府中。待孤疾瘳,便遣送卿等还国。

勾践再拜,谢恩而出。

光阴如梭,转眼便至范蠡所卜之期,夫差头晕目眩之病果愈,更无不适之感。

夫差感念勾践之忠,即令其夫妇改换诸侯衣冠,范蠡复其大夫服饰,就宫中设宴,为其君臣饯行。勾践更换冠带入席,再三拜谢,欲赴臣位,夫差不许。

伯嚭将勾践引至上座客位,吴国诸大夫皆都列坐相陪。

伍子胥见吴王忘仇待敌,当即火冒三丈,遂不肯入坐,拂衣而出。

伯嚭道:相国刚勇,其不入坐,殆自惭乎?

夫差笑道:太宰之言甚当!

君臣二人,由此深恶伍子胥。勾践进觞为吴王寿,夫差许以三日后启行,宾主尽欢。

来日一早,伍子胥复又入见吴王,私下谏道:勾践内怀虎狼之心,外饰温恭之貌,大王爱须臾之谀,不虑后日之患,弃忠直而听谗言,溺小仁而养大仇。夫虎卑其势,将有击也;狸缩其身,将有取也。越王入臣于吴,怨恨在心,大王何得知之?其下尝大王之粪,实上食大王之心。王若不察,中其奸谋,吴必为擒矣!

吴王不悦:寡人有疾,相国不闻不问,亦不许他人尽忠乎?寡人已许释其还国,岂可朝令夕改,轻诺寡信?卿置之勿言!

子胥闻此,便知不可再谏,恨恨而退。

吴王亲送越王出城,谓勾践道:寡人赦君返国,君当念恩,休要记怨。

勾践稽首再拜:大王赦臣生还故国,天高地厚之恩,如同再造。臣必生生世世,竭力报效。苍天在上,实鉴臣心,如若负吴,皇天不佑!

再拜跪伏,流涕满面,竟似不舍。终命范蠡执御,与夫人登车升辇,望越国而去。

勾践回至浙江之上,文种早率群臣具舟过江,拜迎主公,并与范蠡相见,如获重生。

由是簇拥下船,回至国都,国人皆都远出城外迎接,举国欢声动地。

勾践泪流不止,又喜又悲,还入都城,祭告太庙,临朝视事,群臣拜贺问安。

越王:只因寡人不智,未听范蠡、文种二卿忠言,致有夫椒之败,会稽之耻。我欲立城于会稽,迁都于此,以自警惕,亦使诸卿与我共勉,不忘此奇耻大辱,众卿以为如何?

众官闻言,皆称遵命。勾践大慰,乃专委范蠡前往会稽山下,修城建都。

范蠡乃运用道家妙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规造新城,将会稽山整个包围在内。西北立飞翼楼于卧龙山,以象天门;东南伏漏石窦,以象地户。内城建筑已毕,修建外郭,独缺西北不围,扬言既已臣服吴国,不敢壅塞贡献之道,实图进取之便。

筑城已毕,还报越王。勾践引众臣来观,看罢大喜。当转至龟山,忽灵机一动。

吴王:范卿奇才,真乃鬼斧神工,固若金汤。可于此山之巅再筑一台,名曰灵台;在台上建三层楼,以望吴国,志我不忘吴王之赐。

范蠡应诺,旬日建成,制度俱备。

勾践率领百官国人,自诸暨迁都会稽,并将王宫设于灵台。于是便升范蠡为相国,文种为副,皆予重赏。二卿再拜固辞,越王不许。

越王:孤实不德,以至失国亡家,身为奴隶,遗羞先祖,兼愧对国人。苟非二位相国,及诸大夫极力襄助,寡人焉有今日?

文种:此乃先王神灵护佑,大王之福,臣等何功之有?愿大王勿忘姑苏石室之苦,则越国可兴,吴仇可报。

勾践闻此,忽想到尝粪之辱,深望文种一眼:贤卿教诲,勾践敢不敬受!

当时文种正在稽首,未尝察觉;范蠡在旁,却将此颇含深意盯视看在眼中,不由心内打一个突,感到一阵寒意袭身。

越王迁都已毕,诸事皆备,乃以文种治理国政,范蠡治军;又尊贤礼士,敬老恤贫,与民生聚养息。期年下来,物阜民丰,百姓大悦。

画外音:自从文种提起在吴都受苦之事,越王勾践时思尝粪之事,便觉口臭不堪,于是言于夫人,请其制作长柄毛刷,每日清晨醮盐水以刷口齿,便是如今牙刷前身。

范蠡闻说此事,猜中越王隐疾,便与师妹越盈亲往城北山上,采来蕺菜以献。越王食之,果觉口臭之感渐消,于是大喜,乃使人采蕺入宫,赐给百官皆食。

自此之后,越人喜食蕺菜成风,因名其山曰蕺山。蕺菜者,亦即鱼腥草也。

于是文种为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范蠡练兵,水陆战阵皆都训练精熟;又命师妹越盈,教给军士剑术。又奏请越王,开铁矿以铸利剑,重金聘请欧冶子以为监工。

三年之后,得利剑五万口,皆配给将士,人手一口。于是越**中,每人除干戈戟矛在手,并皆肋下佩剑,且都剑术精湛。又凭越女剑法,越人由此近身作战,天下无敌。

勾践为报奇耻深恨,带头苦身劳心,冬常抱冰,夏还拥炉,累薪而卧,不用床褥。又悬苦胆于坐卧之所,每日早起晏卧,临睡之前必以舌舔尝之,谓曰“卧薪尝胆”。

又常于中夜暗泣,口念夫差之名不止。

鉴于越国丧败之余,生齿人口大减,勾践制定法令,传檄全国:

禁止少夫长妇,或老夫少妻。女子十五不嫁,男子十七不娶,父母俱都问罪。

孕妇生男,赐壶酒及一犬,若是生女,赐壶酒及一豚。

生子三人,官养其二;生子二人,官养其一。

国有死者,越王必亲为哭吊。出游必载饭羹于车,遇童子及少年,餔而啜之。

檄令即下,行之数载,国内人口大增,重现旧观。又积草囤粮,充实国库军需。若遇农耕之时,越王勾践必率群臣,至田中躬身秉耒。

越王夫人亲自织绩,与民间女子同劳共苦。七年免税,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十余年间,越国问候贡献之使,无一月不至吴国。吴王夫差嘉许勾践之顺,便命增加越国封土,纵横八百余里,尽为越壤。勾践治葛布十万匹,甘蜜百坛,狐皮五双,晋竹十艘,以答封地之礼;夫差大悦,更赐越王羽毛之饰。吴越两国之亲,甚过父子兄弟之邦。

镜头转换,按下越王卧薪尝胆,矢志报仇,复说在此期间,列国发生之事。

周敬王二十九年,楚昭王使单浮于为将,领兵攻打梁邑及霍阳山(今岘山)戎蛮国。

戎蛮不敌楚兵,三战皆败,国君蛮子赤率其残部奔晋。楚王遣使至晋,索取亡国之君。晋国正卿赵鞅不欲得罪楚国,遂擒蛮子赤及其国五名大夫,送交楚国,戎蛮子国遂灭。

同年吴国攻陈,楚国派兵援救,吴国因而退兵。

楚昭王引军屯于城父,闻说孔子在陈,因而大喜,急使人往聘孔子,请其至楚。

孔子亦早有周游楚国之意,得楚王聘书,便欲前往城父拜礼。因命众徒,分向陈、蔡国君告辞,来日启行。

陈、蔡二国大夫闻说孔子欲往楚国,皆都失惊。

陈大夫:孔子乃世之大贤,当初为鲁国代相,只半年鲁国便即大治。今若受楚王之聘,为其令尹,则我淮上诸国,再无宁日矣。

蔡大夫:其周游列国,所刺讥之言,又皆中诸侯之疾。今若受楚国之聘,是龙入大海,虎入深山,必大展其才,劝说楚王伐我陈、蔡二国,如此大事不妙矣!

陈大夫:留之不住,又不能杀却,如此奈何?

蔡大夫:可以兵阻之,只需不使其向南至楚,便曰大吉。

商议已定,于是便趁孔子未及出发,各发徒役前往边境,围困孔子于野。孔子由是不得前行,继而绝粮,七日之久。

众徒皆都饿病,甚至大半不能站立。孔子却安之若素,每日在帐中抚琴自娱。

众徒饿甚,见师如此,皆怀抱怨。

子路愠怒入见,当面嗘落道:夫子,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

子路: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仲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愧不能答,只得施礼退下。

子贡侍立在侧,随口答道: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孔子:端木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其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再拜受教,退而侍立如初。

颜回上前施礼: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孔子欣然笑道: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子路闻之,自感惭愧。

七日之后,陈、蔡诸大夫手下徒役,见孔无有突围南下之意,便即渐渐懈怠。孔子见此,遂派子贡趁夜潜行,借助庄稼遮挡,躲过徒役监视,前至城父,去搬楚兵。

楚昭王闻报,立即兴师,前往陈蔡边境,迎接孔子。二国徒役见楚国兵至,一哄而散,于是孔子与众弟子脱困得免。

孔子前至城父,与楚昭王相聚十数日,复与谈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老调重弹。楚昭王闻此,以为闻名不如见面,唯唯而已,并无兴趣。

孔子见此,遂婉拒其聘,与众弟子踏上返鲁之路。

自此之后,孔子正式结束列国之游,潜心治学修书,终成六经,传于后世。

镜头转换,复说老子李耳。

老聃隐居宋国沛地,自耕而食,自织而衣。

因其曾被孔子称拜为师,故此隐居期间慕名而至者摩肩接踵,求问修道之方,学术之旨,处世之要。于是数年之间,号称老聃弟子者遍于天下,诸侯之国。

有一弟子,名叫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学成后隐居北部畏垒山上。在此居住三年,则畏垒之地男耕而有粟可食,女织而有衣可穿,各尽其能,童叟无欺,百姓和睦,世间太平。

当地人欲推庚桑楚为君,庚桑楚不悦道:巨兽吞车,其势可谓强矣,然出山林之外,难免网罗之祸;巨鱼吞舟,其力可谓大矣,然跃于海滩之上,则为众蚁之食。故鸟不厌天高,可以飞矣;兽不厌林密,可以隐矣;鱼不厌海深,可以藏矣;兔不厌洞多,可以逃矣。皆为保其身也。保身全生之人,宜敛形藏影,故不厌卑庸。

有名南荣者,年过三十,闻庚桑楚高论,欲求养生之道。

庚桑楚道:土蜂不能孵青虫,越鸡不能孵鸿鹄,因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也。桑楚之才有限,不足以化汝,何不南去宋国,求教老聃?

南荣闻言,行七日七夜,至老聃居舍,再拜求道。

老聃:子为何人,来此何事?

南荣:弟子南荣,资质愚钝,特行七日夜,来求教圣人。

老聃:汝求何道?

南荣:养生之道。

老聃: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无牵挂,于是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由除至忘,则内外一体,皆归于自然,于是达于大道矣!今汝念念不忘学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则心中自静;心中清静,则大道可修矣!

南荣闻言,求道之意顿消,如释重负,于是身心清爽舒展,旷达淡泊。

似此之例,不一而足。

十余年间,老子已将王子朝所遗经史典籍,分地埋藏已毕。因嘱令首徒计然:我今去矣。子当率范蠡等众徒,传承光大我道家门派。

计然:我师将往何处?

老聃:我此去十万八千里,历经西域数十国度,将至天竺,点化胡人,使彼处为西天极乐世界。

计然:我师何时回归东土?

老聃:五百年后,当有胡僧东来,传我大道。

计然:其道为何?

老聃:其道名佛。

计然:胡僧何姓?

老聃:僧家姓释。

计然:胡僧所传是何经典?

老聃:胡说八道经。

计然:何谓八道?

老聃:佛家八道,又称八正道,是佛家弟子必修八项,是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计然:便请师尊,传弟子八道经,然后再走。

老聃:须待五百年后,由胡僧来说方可,此时却是说不得也。

说罢呵呵而笑,然后身骑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就此不知所终。

画外音:至于老聃行踪,其后有道家门徒传说,谓老子并未远行,而是隐居于景室山,位于今洛阳滦川境内。因其后道家各派,皆尊老子为创派祖师,赠号太上老君,故此景室山便改称老君山。又传老子于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死于秦国,享年一百零一岁。

老聃骑牛一路往西,相去洛邑不远,但见四野荒凉,断垣颓壁,井栏摧折,皆是战后劫难情状。老聃观而悲悯,便在牛背上自语道:

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适可而止,恬淡为上。胜而不必自美,自美者乃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兵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则戎马生于郊。戎马生于郊,则国乱家破矣。

思思想想,前至函谷关,于是报名叫关。

函谷关守尹名喜,少时即好观察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前日夜晚,独立楼观凝视星空,忽见东方紫云聚集,形如飞龙,向西滚滚而来。

此日正在城楼巡视,忽闻报说周室守藏史老聃在东门叫关。因早闻老聃大名,这一喜非同小可,急奔至东城,命令开关,亲出城外迎接。

因见关前立一青牛,牛背上坐一老者,白发如雪,双眉垂鬓,大耳垂肩,又长须垂腹,飘飘然有神仙之态。关尹喜便知来者必是老子,遂在青牛之前,纳头便拜。

老子:你是官,我是民,拜我何干?

尹喜:晚生何幸?小吏尹喜,拜见圣人!

老子急下牛背,双手搀起,长揖还礼,共入关内。

尹喜不许老子居住馆驿,非请入自己府中,热情相待,执弟子之礼,求问修行养生之道。老子见其谈吐不凡,知是同道中人,不由大喜,于是谈道论术,相谈甚洽。关尹请教三日,只觉老子渊博如海,学问与道法深不可测。

尹喜遂请求道:先生道法出于尊口,入于我耳,他人不能意会。先生乃当今圣人,不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以为己任。今先生将欲隐居,奈欲求教者何!

老子:若依子意,却待如何?

尹喜:依小子之意,先生何不将圣智著书留世?

老子:孔子云,圣人述而不作。道法皆藏于心,领会于意,留书何为?

尹喜:小子虽浅陋不智,愿代先生传此道法于后世,使其流芳千古,造福万代。

老聃推髯而笑,欣然允诺,命取刀简,奋笔疾书。便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推本溯源,著《老子》五千言。三日之后,其书乃成,交付尹喜。

尹喜:未知此书何名?

老聃:因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故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称《德经》。统而论之,可称《道德经》。

尹喜:经中所云,何用于世?

老聃:《道经》言其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德经》言其处世之方,蕴长生久视之道。

尹喜再拜受教,如获至宝。乃行拜师之礼,作为老聃关门弟子。

老聃在函谷关盘环十日,留下五千言《道德经》,复将其中微言大义,皆传尹喜。

到第十一日上,便骑青牛飘然而去,绝不停留。

待关尹喜来至卧房门外,呼唤晨醒之时,老子已在二十里外。于是骑在青牛背上,任其所之,不加约束。行至雍郊,正闭目养神,忽闻有人在身后大呼。

画外音:先生留步,弟子来也!

老聃闻声睁开双目,回头看时,见一人骑马赶来,竟是弟子阳子居。阳子居乃是魏国人,曾入周室太学,在洛阳师从老子学道,不料竟在此相遇。

阳子居追上老子,从马上翻身而下,拜于青牛之前。

老聃下牛,扶起杨子,坐于青石之上,师徒欢会。

老聃:杨子近务何事,因何至此?

阳子居:弟子因见周室衰微,孔子周游列国而不见用。先生亦离朝隐居,便知天下已无人能扭转乾坤。故不愿为官,亦效先生离朝。

老聃:不愿为官,倒也罢了。因何来此?是为专门追赶为师耶?

阳子居:非也,弟子不知恩师在此。因弟子祖籍此处,来此是为寻访先祖故居,购置房产,修饰梁栋,招聘仆役,整治家规。

老聃:人生于世,有卧身之地、饮食之处足矣。且既云离朝隐居,又何需如此张扬?

阳子居:既云修身,坐需寂静,行需松弛,饮需素清,卧需安宁。非有深宅独户,何能如此?但若购置深宅独户,不招仆役,不备用具,何能支撑家业?又若招聘仆役,置备用具,不立家规,何以能治?

老聃:大道自然,何须强自求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修身何需深宅?腹饥而食,体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寝。居家何需众役?顺自然而无为,则神安体健;背自然而营营,则神乱而体损。

阳子居:弟子鄙俗,多谢先生指教。

师徒同路而行,途中谈谈说说,前至泾水,雇船而渡。

老聃牵牛先登,阳子居引马后上,同船乘客见老子年迈,俱都让座。老聃慈容笑貌,与同渡乘客谈笑融融;阳子居则昂首挺胸,对众人洋洋不睬。既渡泾水,弃舟登岸。

老聃:我观子刚才在舟上神态,昂首傲视,唯己独尊,实不可教也。

阳子居:弟子在周室朝堂为官,二十年来,习惯已成自然,此后必定改之!

老聃:君子与人处,若冰释于水,与人共事,如童仆谦下;洁白无瑕,而似含垢藏污;德性丰厚,而似鄙俗平常。

阳子居闻之,犹如醍壶贯顶,一改原来高傲,不矜不恭,不骄不媚。

老子赞道:小子有进,孺子可教!人生于父母,立于天地之间,自然之物也。贵己贱物则背自然,贵人贱己则违本性。等物齐观,物我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言行不自然,则合于道矣!

于是师徒相别,分手各去。老子自此在关中之地遗下杨子一支道派,就此鸿飞渺渺。

镜头转换,按下老聃西去,复说吴王图霸中原。

公元前491年,范蠡在练军间歇,与师妹越盈泛舟闲游。

正畅游之际,忽闻溪边笑声俨俨,又见沙鸥翔集,游鱼沉底。抬头看时,见有几个少年女子,正在岸边浣纱,一边撩水嬉戏。其中有一碧衫少女,美艳不可方物。

越盈首先看到,大为惊讶,暗扯师兄衣袖,向溪畔一指:师兄,你看。仙女下凡!

范蠡顺其手指方向看去,见是浣纱之女,先是不以为意。恰逢那碧衫少女回过头来,两人四目相对。范蠡立时如被雷击,浑身巨震,目瞪口呆。

越盈轻笑:怎样?

范蠡:什么怎样?

越盈:这位碧衣姐姐,长相怎样?

范蠡:师妹欲听真话,还是虚语?

越盈:自然是真话。

范蠡:若听真话,只有四字。

越盈:哪四字?

范蠡:惊为天人!

越盈:则便纳其为妾,如何?

范蠡:此乃复国重器,兴越至宝。纳之为妾,岂非暴殄天物!

越盈:即曰复国重器,兴越至宝,师兄将欲如何用之?

范蠡:重价以购之,盛妆以饰之;歌舞以教之,冶容以诲之!

于是泊舟登岸,暗地向林中打柴人打听碧衫少女家世。

打柴人:你若问她,周围数十里内,无人不知。其乃是左近句无苎萝村人,子姓施氏,本名夷光,又名郑旦;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

范蠡拱手道谢,遂与师妹到至苎萝村中,见到夷光之母,馈以重金,说以选为越王宫中侍女。夷光母一生不曾见如此重金,立时应允。范蠡遂等夷光还家,命师妹将其引至僻静之处,说以施展美人计,蛊惑吴王夫差,以助越王复仇之事。(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