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七十二集 诸葛八阵

华夏真相集 第七十二集 诸葛八阵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15 00:41:27 来源:笔趣阁

茫茫大海,扬帆远航。

果然不出陆逊及全琮所料,大军泛海远征,只因亶洲所在绝远,又未知其具体位置,终不得至。卫温、诸葛直遂至临海东二千里之夷洲,乃极为荒蛮之岛,仅得数千人众以归。

卫温等军行终岁,所带一万士卒不服水土,兼患瘟疫死者有十之**,只有千余人马得回,余者皆身死异国他乡。

孙权由此恼羞成怒,以违诏无功论罪,命将卫温、诸葛直二人下狱诛杀。

画外音:所谓夷洲,便是今日台湾;亶洲却终不知何处,疑为孙权道听途说;后人又谓乃是广东徐闻,或今之海南岛。此乃历代史籍中,大陆军民至台湾首次明确记载。

镜头转换,按下东吴,复说蜀魏。

蜀建兴八年,汉丞相诸葛亮令魏延西征羌中。魏延战于阳溪,大胜魏国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二将,回师汉中,一生武功至此达到鼎盛。

魏太和四年五月,武宣帝曹操正妻卞皇后卒,终年七十一岁。

太皇太后既死,明帝欲荣其生母甄妃,便以甄氏陵墓低矮简陋为名,令母族甄像兼领太尉,持皇帝节杖至邺城祭告土神,改葬甄氏于朝阳陵。

郭太后闻此,不悦之情形于颜色,并屡发不平之语。

明帝此时羽翼已丰,当面怒问郭太后道:我母甄后之死,究系何故?

郭太后亦怒:先帝令其自杀,何以责我?汝为人子,可追雠死父,为前母枉杀后母邪?

明帝因被彻底激怒,九年隐忍之怨一并爆发。即令近侍,依当年生母甄宓死法,将郭太后杀死。事后为掩弑母罪名,对外宣称郭太后病死,对其娘家族人生者封官,死者追赠。

魏国宫变之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汉中屯粮练兵,以恩师水镜先生所留兵书,再与岳父黄承彦共同精钻细研,终成《八阵图》。

遂以其图传授姜维、陈到二将,令二人分别在汉中沔阳及永安鱼腹浦各选空阔之地,精心演练,以备伐魏征吴所用。二将便将其图依法演练,列为战阵,命曰“诸葛八阵”。

画外音:诸葛八阵历代正史野闻均有记载,陈寿著《三国志》载:“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此后晋朝镇南将军刘弘曾在观游诸葛亮故宅时,令部下李兴立碑撰文,赞扬八阵图之精妙,谓自古以来天下阵法,无出其右者。

晋朝郦道元《水经注》云,诸葛武侯八阵图垒,皆垒细石为之。共有三处:一在陕西沔县;一在巴郡永安;一在成都北五十里新繁牟弥镇,乃孔明死后,大将军姜维在此练兵时所遗。三外遗迹,尤以永安县鱼腹浦最为著名。

这日姜维来报,八阵已成,请丞相前去观阵。孔明即率诸将,骑马往沔阳而来。只见江滩之上,鼓声如同雷震,旌旗弊日遮空,人喊马嘶,三军均已持戈待命。

孔明便率全班文武官员登上高台,观看姜维演阵。姜维便登阵前中央将台,将五色旗号分展,催动大阵。擂鼓三通,令旗挥动,队列即刻展开,各就其位。但见军分八队,每队军马迎风而立,整齐如同刀切一般,名为八阵之法。

众员只看得眼花缭乱,纷纷问道:丞相真乃神人,空前绝后!未知八阵何名?

孔明:八阵者,分别名为天覆、地载、风扬、云垂、龙飞、虎翼、鸟翔、蛇蟠。

正说话间,姜维再命催鼓,将五色令旗轮番展动。八阵如声应响,进攻退守,尽展其能。阵法变动之际,但见江中波涛汹涌,空中风云变色。

演练已毕,孔明即命姜维散阵,引众官下了高台,回至汉中大营。因大会众将说道:此阵并非某之专利,乃依前人之规,师门之法而创改之。当轩辕黄帝与神农氏战于阪泉之时,风后研创八阵,即今日诸公所见八阵初形也。此阵用于战场,则可以少胜多,以一敌十。即虽败退,亦可保军阵不溃,全军而还。专用于平地规模作战,以克魏军,复夺两京为计。若夫山林险道之战,则无施其威,并非万能之阵耳。

众将拜服,请道八阵其详。孔明于是详为解释,并命姜维分别传以各阵图示,令诸将各负其责,回营后各自精练本阵,并须熟谙变化之道。

众将听罢再拜,欢喜领诺,群情激奋,只待临敌一战。

八阵之法即明,孔明分兵派将,再伐中原:令魏延、张嶷、杜琼、陈式出箕谷;马岱、王平、张翼、马忠出斜谷;会于祁山。自提中军,令关兴、廖化为先锋,随后进发。

魏国细作闻蜀军又来,报入洛阳。魏文帝接到蜀汉入寇边报,便与群臣计议。

大将军曹真病起入朝,接替曹休迁为大司马,上表奏道:蜀汉多次犯境,若不除却此害,没完没了。臣请调集全国大军,再从斜谷以入汉中,攻伐蜀汉。

司空陈群:攻蜀是也,但切切不可再从斜谷进军。大司马岂忘去岁征蜀之事乎?二十万大军屯于斜谷,大雨经月不止,将士皆病,徒费军饷。

曹真同意陈群之说,复请从子午道进攻汉中。于是辞帝出发,直到河西大营,分兵派将,下达进军之令:本都自带军马,从子午道大举攻入;传檄大将军司马懿经汉水而进,郭淮率河西诸部从斜谷以入,费曜自武威进军。四路大军,齐头并进。

镜头转换,再说蜀军。

魏延、张嶷、陈式、杜琼四将引二万精兵,取箕谷沿子午道而进,迎敌曹真。

一路之上,道不尽行军艰难,跋涉辛苦。魏延笑谓三将:丞相若听我言,径出子午谷,此时休说长安,连洛阳并皆得矣!执定要出祁山,还是要走子午谷险道,有何益耶?

陈式劝道:我自随先帝以来,所服天下会用兵者,莫过于军师孔明,副军师法正。其出祁山之意,早有详解。将军休要牢骚,恐慢军心。

魏延闻言猛醒,遂住口不言。四将出了箕谷,当道扎下营寨,令人回报丞相。

孔明闻报,即唤马岱、王平:命你二人兵出斜谷。若探得谷口有魏兵守把,即引本部军翻越山岭,夜行昼伏,速出祁山之左。

又唤马忠、张翼:你二人亦从山僻小路昼伏夜行,径出祁山之右,与马岱、王平会合,共劫曹真营寨。吾亲自从谷中出兵,三面攻之,魏兵可破。

又唤关兴、廖化、吴班、吴懿四将,分付如此如此,用计埋伏。

八员上将受计,分别引兵而去。孔明派发诸将皆出,自领精兵倍道而行。

却说曹真引兵屯于子午谷道口,阻住蜀兵来路,令副将秦良引五千兵入谷巡哨,不许令蜀兵近界。秦良领命,引兵深入谷中五六十里,不见蜀兵,心下疑惑。

忽见山中尘土大起,四壁厢喊声大震:前面吴班、吴懿引兵杀出,背后关兴、廖化引兵杀来。前后夹击,左右是山,皆无逃走之路。

秦良见此,只得咬牙上前死战,被廖化一刀斩于马下。魏兵越岭而逃,半数投降。

孔明引大军出谷,见前军得胜,令把降兵拘于后军,却将魏兵衣甲尽与蜀兵穿了,令关兴、廖化、吴班、吴懿四将引领,径奔曹真寨来。

哨兵见是自家军回,遂不提防,报与大都督,说秦良军回营。

曹真未作防备,关兴、廖化、吴班、吴懿四将已到,就营前杀将进来;马岱、王平从后面杀来;马忠、张翼亦引兵杀到。魏军措手不及,各自逃生,由是大溃。

众将保护主帅曹真上马,望东而走。正奔逃间,忽然前面喊声大震,又一军到。曹真大惊,便要抡刀亲自迎敌,却闻对面喊道:对面可是大司马否?某接应来迟,望乞恕罪!

三骑从阵中突出,却是司马懿父子三人。司马懿不及与曹真见礼,直奔后面追兵,奋勇大战。蜀国八员大将见是司马懿,因早奉丞相密令,于是佯作不敌,纷纷战败而退。

曹真全军大溃,死战得脱,幸得司马懿父子杀退蜀兵,方得住脚。乃命退后十里扎下营盘,派将收集散众,预备再战。

司马懿父子前来拜见,曹真无面以对,羞惭无地。司马懿笑道:诸葛亮行兵打仗,专以诡计取胜,算不得真正英雄。胜败乃兵家常事,都督勿需懊恼。那孔明既出汉中,又夺祁山地势,我在陇右难与其相争,宜东返渭滨安营,诱其深入。则其千里运粮,必不能持久。

曹真称是,即引兵还屯渭滨,干脆将全军付与司马懿统管,自回长安养病。

孔明既破曹真,乃大驱诸路士马,复出祁山聚齐。魏延、陈式、杜琼、张嶷、关兴、廖化、吴班、吴懿、马岱、王平、马忠、张翼十二员大将引军来到,入帐拜伏请罪。

孔明奇道:公等皆是我国上将,曹真能同时杀败你等?又失陷我多少军马?

魏延:若只是曹真,便有三个也一齐都拿了来。无奈半路杀出司马懿父子,我等故此不敌。不过只是败了我等十二员正将,军马倒未曾闪失。

孔明:既是败给司马懿,那就怪不得了。你诸将不但无过,反而俱各有功。

于是下令,重赏十二员战将。诸将哭笑不得,将赏赐都分散众军,偿其往返之劳。

司马懿即得兵权,遂提大军来与孔明交锋,先下战书。

孔明览书,便知大司马曹真非死即病,遂批“来日交锋”,付予魏使。次日尽起祁山之兵前到谓滨:一边是河,一边是山,中央平川旷野,好片战场!

两军相迎,三通鼓罢,魏军阵中门旗开处,司马懿亲自出马,众将随后而出。蜀阵亦开,孔明端坐于四轮车上,道家装扮,一派仙风道骨。

司马懿三十余年来首次与孔明朝面,纵马上前,仔细相了半晌,认出正是当年史侯,遂于马上施礼道:对面可是蜀汉丞相诸葛孔明否?司马仲达问候!

孔明以羽扇遮顶,相了半晌,也认出当年儿时玩伴,不由心潮澎湃。见他装得像模似样,便亦佯佯答道:然也。对面说话者,魏骠骑将军,副大都督司马仲达乎?

故意将那“副”字加重语气。蜀国三军凡听到者,无不大笑。

司马懿故作勃然大怒:我主上法尧禅舜,相传二帝,坐镇中原,容汝蜀、吴二国暂存,乃宽慈仁厚,恐伤百姓也。汝乃南阳耕夫,不识天数,屡次相侵,理宜殄灭!如省心改过,宜即早回,各守疆界,以成鼎足之势,免致生灵涂炭,汝等皆得全生!

孔明笑道:你身为三军都督,怎能出口伤人?我受先昭烈皇帝托孤之重,安肯不倾心竭力,以讨篡逆之贼!我虽南阳耕夫,但素知你家底细。你祖与父,皆为汉臣,世食汉禄。今不思报效故汉,反助篡逆之魏,岂不自耻?

司马懿羞惭满面,暗道:虽然你是我兄,怎可在两军阵前揭某底牌?真是可恶。

于是高声叫道:我不与你斗口。今既相遇沙场,便两军相争,决一雌雄!你若能胜我,我便回温县躬耕陇亩,永不与你为敌!但你若败,也请早归故里耕地读书,某并不加害。

孔明:既是两军相争,你是要斗将?还是斗兵?或斗阵法?

司马懿:两军捉枪弄棒对面厮杀,兵多者胜,算不得本事。莫若先斗阵法?

孔明:既如此,便让你占先,布阵我看。

司马懿便不再言,直入中军,攀上将台,手执黄旗招飐。左右军动,瞬间排成一阵,声势不凡。复下台上马出阵,问道:你能识吾阵否?

孔明暗赞仲达学识才能,但故作嘲笑:此乃混元一气阵也。虽能困敌,但少变化。我帐下军中末将,亦能布之,有何难哉?

司马懿脸色一红:休要只顾说嘴,你也布阵我看。

孔明却不入阵,只令姜维登上高台,按计行事。姜维在将台上将号旗连展数展,数万蜀军忽然就平原上散开,各军随旗而动,隐隐有风雷之声,瞬时布成阵势,队形丝毫不乱。

对面魏军看了,无不惊骇色变,凛然生惧。

孔明即问司马懿:你能识我阵图否?

司马懿:此八卦阵乃吕公望所创,你现学现卖,只具模样而已,某如何不识!

孔明:算你厉害。识便识了,可敢打我阵否?

司马懿知道孔明欲凭此阵消灭魏军主力,心中一寒。但想到兴复大业,只得咬牙说道:某既识之,如何不敢打!

孔明:你去遣兵派将,只管打来。最好三军齐上,人少了不济事。你请放心,在打阵之时,某绝不趁隙攻击你大营,也便是了。

司马懿:某若令三军齐入阵时,你如何抵挡?某只使一半军打阵,你全力抵挡可也。请诸葛丞相放心,在斗阵之时,某亦不派兵来捉你。

孔明大笑,不再与他斗口,下令回转车轮,进入阵中。

司马懿回到本阵,唤戴陵、张虎、乐綝三将,仔细分付:孔明所布之阵,按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其布阵之兵虽有五万之众,但分散八方,兵力不集。你三人可各引军一万,从正东生门打入,往西南休门杀出,复从正北开门杀入,直捣其阵中将台,此阵可破。你等小心在意,莫走错方向;若是错了,便是十万军也回不得也!

三将领命,于是戴陵在中,张虎在前,乐綝在后,各引一万骑兵步卒,先后从生门打入。姜维立于高台之上,见三万魏军全部入阵,便将旗号变了三种颜色,各晃三晃。

只见阵法突变,军如连城,盾似壁垒,魏军便如进入铜墙铁壁之围,冲突不出。

戴陵尚还记得大都督吩咐,慌引骑兵转过阵脚,令步兵紧随其后,往西南冲去。

蜀阵一触既开,却闪出三千弓手,一棒锣响,连弩纷出如雨。魏军从未见过此种先进武器,无可抵挡,登时成片倒于阵中,三万军顷刻伤亡过半。

戴陵等三将着慌,见阵中山峦重叠,都有门户,那里分得清东西南北?由是四处乱撞,各自不能相顾,但见愁云惨雾,不见敌兵。

魏军在阵中东奔西突,个个疲累欲死。忽听一声炮响,群山皆应,喊声起处,魏军皆被挠钩扯倒在地,缴了兵器,成了俘虏。魏军三员首领全被缚送中军,听候发落。

孔明坐于帐中,对三将笑道:我八阵夺天地造化,有鬼神莫测之机,纵然捉得汝等,何足为奇!今放你三人回见司马懿,教他再读兵书,重观战策,来决雌雄,未为迟也。

命将其人盔甲卸了,以墨涂面,步行出阵。至于所俘万余军士,却不送还。

司马懿见三将如此形状奔回,不由大怒:你三万人进去,只出来三个,真可恨也。我在阵外观战,只见你等在阵内乱跑,不依我吩咐按门户方向破阵,却是为何?

三将委屈欲死,羞怒难当。戴陵愤然答道:阵内天气忽变,浓云密布,大雾弥漫,对面不见五指,哪里看得清方向。待众兵被擒,方得天睛也。

司马懿回顾诸将:公等在此观战良久,只见响晴白日,何曾见一丝云雾?不消说得,孔明今日忽穿道装,必使妖术以惑我。如此挫败锐气,有何面目回见中原大臣!

即自挺长矛在手,引百余骁将,五万兵众,催督冲杀。

便在此时,忽听四野鼓角齐鸣,喊声大震。关兴从西南上杀来,姜维引一彪军从西北角杀至。战场上蜀兵复又催动大阵,将魏军渐渐围裹在中,三路夹攻。

司马懿大惊,暗道:若真经此一战便将十万大军都葬送了,下步之事需不好办。

趁其合围未成,急从正东缺口杀出,退军渭滨南岸下寨,坚守不出。检点人马,此战损兵过半。魏军无不惊怖,均言蜀相诸葛亮非人,必为妖类。

孔明得胜收兵,押万余战俘回到祁山寨中。见粮草不敷支用,便不敢乘胜进兵,一边整编战俘,训练阵法,一边等李恢、李严两路军粮运来。

三日之后,成都忽有人来报,李恢操劳过度,患病不治而死,粮草不继。

孔明闻报,大惊失色。又过两日,李严遣都尉苟安解送粮米至军中交割。但因耽搁了路程,运来粮米半数为运粮军马所耗,运至军中者仍不敷支用。

细问送粮军士,方知苟安好酒,于路怠慢,因此违限十日。孔明大怒,欲斩苟安,但看在与李严同为托孤大臣面上,命杖八十军棍放之,令其回去速催军粮,将功折罪。

苟安被责,心中怀恨,径回成都,于路布散流言,说孔明欲篡国自立为帝。

便有与孔明不合之东州士宦,将其谣言写成匿名表章,并以前番因用心腹马谡,致使败回汉中之事为例。因怕其后漏风,便通过内侍宦官黄皓,奏与后主皇帝。

后主闻奏大惊道:似此是又一个曹丞相矣。如之奈何?

内侍黄皓奏道:因无实据,不可坐实其罪。陛下可诏丞相还归成都,明升其职,削其兵权,免生叛逆。

后主深以为然,即遣人至祁山大营,只言朝中因有大事,急宣相父孔明班师。

长史蒋琬不知其意,出班奏道:丞相自出师以来,好不容易突破魏军阻截以出险谷,至祁山后更累建大功。今又新破魏国两位都督,杀敌数万,魏军皆丧其胆,致白日不敢出营,夜间不谈丞相名字。大胜之际,何故宣回?

后主:朕有机密大事,关乎吴蜀生死,须与丞相面议,卿其勿阻。

即遣使赍诏,星夜宣回相父。使者径到祁山大寨宣诏,孔明受诏大惊,以为东吴陆逊为贪大功,又行前番吕蒙偷袭荆州故事,不敢耽搁,只得传令回军。

姜维问道:若司马懿乘势掩杀,当复如何?

孔明道:可分五路而行,添灶退军。命长史杨仪传令各军,依计而退,绝不致有损。

镜头转换,魏军渭南大营。

司马懿止兵渭南,只待蜀兵杀至,便好再卖一阵,引孔明大军直入长安,先据关中,再图东进。见孔明十余日不来,正踌躇间,忽报蜀寨空虚,人马皆去。

司马懿暗道:不知孔明兄又是在搞甚么!莫非又没粮了?

于是自引百余骑前来蜀营内踏看,教军士数灶。回报一万灶,每灶七人,其兵则七万。次日复令赶到下个营址查点灶数,回报说两万余灶,军至十五万矣。

司马懿顿时明白,暗道:孔明如此玩弄,必是朝中有事,真欲退军也。可惜,可叹!天不佑汉祚,此番出川,又成画饼!

于是顾谓诸将:吾料孔明添兵增灶,是以诈计佯作退兵,其实是引我追之,一举全歼。某偏不如其所愿,不如且退,再作良图。

于是回军不追,放孔明自回汉中。其后细作来报:蜀军退时,未见添兵,只见增灶。

司马懿故作惊叹:孔明效虞诩之法瞒过我也!其谋略某不如之。

遂引大军还归长安,向大司马曹真报说已退蜀兵。曹真此时病重,闻报甚喜,便与司马懿引军还归洛阳。

画外音:司马懿出卖魏军,虽能瞒过曹真,但须骗不过张郃。适逢张郃现在西凉收拾前番被魏延所败兵马,不在祁山,致使司马懿阴谋未漏,亦岂非天意哉?

魏主闻知两位都督再退蜀相诸葛亮,大加慰赏。因闻曹真病笃,亲往其府邸探望。

太和五年春,曹真去世。明帝大哭,谥为元侯,由其长子曹爽继承爵位。另分封曹真五子羲、训、则、彦、皑,皆为列侯。

按下曹魏,复说蜀汉。

孔明退到汉中,因不折一人一骑,遂大赏三军。事毕回到成都,入见后主,便问:陛下未知有何大事,急召臣回?

后主见相父奉旨即回,自是毫无反意,于是无言可对,忽灵机一动答道:朕久不见丞相之面,心甚思慕;又恐相父军旅劳顿,伤损身体,故特诏回。

孔明:陛下言不由衷,且理由不通。此必有奸臣谗谮,欲离间你我也。

后主闻言,欲为黄皓脱罪,即道:朕因错听苟安之言,一时受其蒙蔽。令人往捕苟安,已投魏国去了。今悔之不及,此后但凡军国大事,惟相父是听!

孔明无奈,于是深责蒋琬、费祎,不能规谏天子发诏,二人唯唯服罪。

刘禅数年不见相父之面,颇有舔犊跪恩之情。又见其刚过半百便已双鬓斑白,顿生眷恋悲悯之心,自此稍离宦官内侍,始用心于政务。

孔明大慰,在成都停留数月,即辞帝还归汉中,整顿军马,屯田养战。

诸葛均闻说兄长自成都回,携周岁之子诸葛望前来问安。孔明大喜,对侄子好生关爱。

画外音:自诸葛均随黄承彦还归汉中,孔明便为其聘一妻一妾,妻为南阳林氏,妾为益州习氏,以接续诸葛家香火。其后未待马均妻妾生产,唐妃又生次子诸葛企;因孔明自己本为刘氏,为使诸葛氏兴旺,便将次子过继给诸葛均。其后蜀汉灭亡,诸葛企便以葛为姓;再后不久,诸葛瑾又将次子诸葛谦、三子诸葛乔使永安将军陈到送至成都,委托孔明照料。孔明便将诸葛谦过继给诸葛均,蜀汉亡后以诸为姓;又将诸葛乔视为己子,蜀汉亡后恢复刘姓。于是其诸葛家族七子:瑾生恪、谦、乔、融四子;亮生瞻、企二子;均生独子望。除诸葛恪被吴主诛夷三族,诸葛融随之死难,诸葛瞻战死绵竹,其余谦、乔、企、望皆存,均被伏龙徐庶安置于荆南武陵郡城外桃花源中,各依其所改之姓,子孙绵延不绝。

孔明念及前四次北伐,皆因粮草不继而退,甚为惋惜,遂在汉中大兴水利。两三年之间,则不但粮草充足,且使数万外民来附,亦可足兵。

字幕:吴嘉禾二年二月春,辽东公孙渊向吴奉表称臣,孙权大悦。

三月,孙权派使者携金宝珍货赴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

魏明帝曹睿闻报大怒,即遣荡夷将军田豫循、幽州刺史王雄,水路并起,进攻辽东。

公孙渊反复无常,见魏主大军来伐,以为吴国遥远,不足长期依靠,便将吴使杀死,又降魏国。魏明帝下诏,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

孙权闻后大怒,欲亲带兵去征讨辽东。陆逊力阻,孙权乃致书蜀主刘禅,约会伐魏。

后主看罢孙权国书,厚遣其使而回,即令长史杨仪持书前至汉中,转呈相父。

孔明观孙权来书,又因汉中兵强马壮,粮草不乏,便召集众将,再议出师。

杨仪进言:我国兵少将乏,前番数次兴兵,致使军力罢敝,粮又不继;今不如分兵两班,以百日为期。比如二十万之兵,只领十万出祁山,百日期至,却教这十万替回,循环相转。若此则兵力不乏,然后徐徐而进,中原可图。

孔明依其所谏,遂分兵两班,百日为期更换。

蜀建兴十二年春,孔明起大军十万,复出师伐魏。

魏主曹睿闻知孔明又伐中原,对其以小欺大之举实为不解,诏命司马懿出师御敌。

司马懿奉诏,急率二子离了宛城,往洛阳而来,这一日探马来报,前面已至山阳。司马懿闻是到了山阳县,即令扎营,只率二子及三五个心腹家将,骑马进城。

司马师知道此乃废献帝刘协封地,父亲到此必有重大干系,也不说破,只跟着罢了。

司马懿不住馆驿,见山阳公府门不远处有个药王庙,便让家将上前打门。庙门开处,一个道装青年迎出,约有二十岁上下,星眉朗目,一表非俗。

那青年道士将门外几人相了一相,眼光停留在司马懿身上,打揖手问讯:来者可是征西大都督,领南阳太守,河内温县司马公否?

司马懿问道:小哥怎知某官职名讳?此药王庙是何人所建,所供何神?

道士笑道:某复姓皇甫,单字名谧,字士安,安定人也。此庙乃药王派掌门驻所,所供创派始祖扁鹊先师,故曰药王庙。因系山阳公出资所建,故此又为刘公家庙。

司马懿:即是山阳公家庙,乃为汉室列祖享祭之所,又如何成你药王掌门驻所?

皇甫谧:虽是刘公家庙,却非宗祠。山阳公早为我药王门弟子,自然可以其家庙为掌门驻地。刘公虽曾贵为天子,今乃某之师兄。因我师祖与恩师方才说林中鸦噪,必是征西大都督司马公登门,某故知之,特奉师祖之命,前来恭迎。

司马师:尊师何人,师祖又是哪个?将我父子踪迹打探如此备细,意欲何为?

皇甫谧:敝师即是替蜀国昭烈皇帝刘备所医病伤者,人称天下神针第一樊阿;其授业恩师亦即某之师祖,乃曾与魏高祖武皇帝治过头风者,神医华佗是也。

司马懿闻此,惊疑不定。只听门内有人朗声大笑:好个征西大都督,魏文帝托孤重臣,还怕了某这座小庙不成?只顾问东问西,不敢进来!某治酒以待,菜已等凉了也。

话音刚落,三个道士迎出门来:左为山阳公刘协,右为神针樊阿,居中老者须发皆白,面如童子,健步如飞——却正是神医华佗。

司马懿惊喜不止,将二子各踢一脚:见了大汉皇帝陛下,师祖师叔,愣着作甚?

言罢领先跪倒。二子自然拜倒,嗑下头去。山阳公刘协连称不敢当,急忙扶起。

华佗请司马懿进到庙内,茶酒相待,便问:大都督日理万机,何以光顾山阳小县?

司马懿笑道:在下曾闻,前番华神医到洛阳为魏武帝治病,甚憾未曾当面拜见,聆听雅教。不想能在此处邂逅拜会,实是三生有幸也。

华佗叹道:若非当时只因杀了赤蛇,未能救下曹操,何令曹丕终于篡汉称帝!

司马懿陪着叹息一番,因对山阳公道:臣奉魏帝之命,要到洛阳面君,受命去伐西蜀。因知陛下封国在此,故前来相见,欲陈秘事。未知这位小师弟皇甫谧,是何来历?

华佗笑道:也罢,便诉其来历,免你疑心。我这位徒孙,你自不识;但若说其曾祖,倒与你是通家之好,你父尚需以叔父呼之。乃是破灭黄巾军功臣,也曾任征西大将军职位。

不待华佗说完,司马懿啊也一声,离座而起,脱口而出:皇甫嵩!

华佗大笑点头。皇甫谧急上前跪倒:晚侄皇甫谧,拜见叔父。

又与司马师、司马昭见礼,拜见两位兄长。司马懿寻思未带多金,急解随身温玉赠之,作为见面之礼。想起当年皇甫嵩力挽汉室江山,今已作古多年,嗟呀不止。(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