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四十六集 单刀赴会

华夏真相集 第四十六集 单刀赴会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5:48:26 来源:笔趣阁

法正为官循私,被人控诉于军师孔明。

孔明说道:昔我主公困守荆州,北畏曹操,东惮孙权,近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全赖法孝直为之辅翼,遂有西川,无人可制。今奈何禁止孝直,使不得稍纵其意?

法正闻之,惭愧不已,自行敛戢。

刘备见孔明将四十州布防停当,想起前番吕蒙袭取长沙、桂阳之事,便与孔明、法正商议道:孤要亲自率军出川,见孙权说理,并取回孙夫人,以正国母之位,公等以为如何?

孔明笑道:主公今掌益州,迥非昔日可比,足令曹操哀叹,孙权悚惧。若兵锋南指,长沙二郡自是完璧复归。至于孙夫人,已回江东,恩断义绝,又有何恋?我若平定天下,那孙权若不臣服,便是敌国。以孙夫人性情之强,便如榻上睡一敌国,诚可忧怖,不回来也罢。某举一女,性情贤淑,定称国母之位。

刘备细思孔明所论,果然不错;又闻有女如此,急问道:不知是哪家名媛?

孔明:便是吴懿令妹。吴氏兄妹早年丧父,因其父与刘焉交情深厚,为避中原之乱,因此全家跟随刘焉来到蜀地。刘焉时闻相者有云,说吴氏有皇后之相,故为长子刘瑁纳聘,娶为儿妇。未几其子丧亡,看来无此福分消受也。某亦曾讨其庚辰八字算过,果有皇后之象。且吴氏为蜀中大族,姻亲故旧遍于诸侯,主公若娶此女,西川士族必争相归附。

刘备听说吴氏有皇后之相,不由吓了一跳,心想若是娶了此女,自己岂不是要做天子?因不知孔明此言用意,故作沉吟道:某与刘瑁同族,若娶其孀妻,莫非不妥?

法正在旁听了良久,此时趁机进言:若论远近亲疏,主公与那刘瑁,何如晋文公与子圉之近?娶之无碍,诚为佳偶天成。

刘备听了,又看孔明,见他不似做假,只得答允。

孔明即令法正为媒,前往吴府说之,替主公下聘,先纳吴氏为夫人。

于是成都大办喜事,刘皇叔年近花甲,气势昂昂,再做新郎。

喜期即过,这日玄德正与孔明在府中闲叙,门官入报:二君侯关云长遣关平前来。

刘备闻报大喜,急宣入见。关平上堂,向大伯及军师分别施礼,替父亲拜谢所赐金帛,并呈父亲书信,请问起兵伐吴,夺还长沙、桂阳之事,如何决断。

玄德观罢书信,良久不语。

关平又道:我父知马超助伯父夺了益州,立有大功,又闻其武艺过人,要入川来与之比试高低。教就禀告伯父与军师,请令定夺。

玄德大惊道:我二弟忠义参天,令天下敬畏,但有一个毛病,从不让人为先。若云长果然非要入蜀与孟起比试,两虎相斗必有一伤,且此后势不两立,我大事危哉。

孔明暗道:这哪里是要在武艺上分个高下?分明是要在官爵上论个先后。因关羽虽然此次封侯,马超未封,但人家是名将世家,历代为汉室把守西凉,早被世人视为世袭公侯。你恐自己是贩枣商贩出身,今虽与马超并列,其未见得服你,故此说要比武也。

于是笑道:无妨。某素知云长脾性,自作书回之,令其定息与马孟起争执之念,安心镇守荆州。主公便可筹备兵马,随后出川,与孙权商量讨回长沙可也。

随即作书一封,发付关平,星夜复回荆州。

关平回至荆州,见到父亲,先说伯父随后发兵出川,与孙权争论讨取长沙之事。

云长问道:我欲与马孟起比试武艺,你曾说与伯父及军师否?

关平答道:亦曾说来,军师有回书在此。

云长拆信视之,见书中写道:亮闻将军欲与孟起分别高下。以亮度之,马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今公受任守荆州,不为不重;倘一入川,若荆州有失,罪莫大焉。惟冀明照。

关羽见孔明给自己和马超定了高下,不由得意洋洋,绰髯笑道:孔明知我心也。

将书遍示座中文武宾客,遂无入川之意。

镜头转换,按下荆州,复说汉中。

汉中张鲁闻报马超降了刘备,并助其取下成都,不由冲冲大怒,议于群臣,便要趁刘备立足未稳,发兵击之。

因闻刘备留中郎将霍峻与降将孟达镇守葭萌关,即遣上将杨昂兵出汉中。

杨昂领命出师,因无必胜把握,乃思得一计,先遣使到葭萌关下书,诱说霍峻请放己军进关,共据汉川之险,联手北拒曹操。

霍峻览书,岂不明白其中诡计?遂回书答道:我主刘玄德以大任委托于某,小将虽然不才,必当不负主公所托。人头可得,城不可得!

杨昂见计策不售,自思不是孟达及霍竣二人对手,只好引兵退回汉中,向张鲁复命。

张鲁不甘,即遣人唆使刘璋部将扶禁、向存,假说联手复夺西川,同为刘季玉报仇雪恨,并迎其回来,再为成都之主。

扶、向二将信之,遂率部众万馀人,由阆水溯流而上,围攻葭萌。

相持将近一年,城不能下。孟达及霍竣虽然竭尽全力,多方设计防守,但因前番马超在围攻成都时将葭萌守兵带走,城中所留之兵只有数百人,因此多次情形危怠。

相持年余,霍竣与孟达轮番坚守,扶、向二人不得进关,又无粮草接济,渐渐懈怠。

霍竣在城上见城外敌营旗号不整,军士懒散,由此看出破敌良机,遂请孟达守城,自己亲选精锐五百,趁夜开关出击。

叛军毫无防备,被霍竣直杀入中营,顺风放火,于是大败,四散溃逃,不顾主将。

向存听到营中大乱,乘醉而出,被霍竣迎面而至,一刀斩于马下。扶禁倒是乖巧,急率余部逃至江边,弃马乘船而逃,直奔巴郡。

霍竣与孟达取得葭萌关大捷,便写战报,遣使呈送成都。刘备览报大喜,乃分广汉为梓潼郡,便以霍峻为梓潼太守。又听从军师孔明荐举,以蒋琬为广都长。

为考查各郡县吏治,刘备这日不经通报,忽至广都县衙。

进入衙署,却不见县长,问吏丞时,方知蒋琬自到任以来众事不治,时刻沉醉梦乡,便如庞统当年治理耒阳之时。刘备大怒,即回成都,便说与孔明,欲严加治罪。

孔明劝阻道:某素知蒋琬乃社稷之器,绝非百里之才。主公还记得当初庞士元否?愿主公再详察而后定罪。

刘备见孔明于此时提起庞统,深感不悦。因敬畏孔明,乃不加罪于蒋琬,但予免官。

字幕:建安十九年,秋七月。

益州诸事安妥,以孔明总守西川军政要务,刘备亲自引兵五万出成都,赶回公安坐镇,要与孙权反目开仗。即派关羽率军三万,前去争夺长沙三郡。

孙权闻报大惊,急从建业进驻陆口,又派鲁肃领一万人屯守益阳,和关羽隔江对峙。

鲁肃眼见两家一旦动兵,联盟必然破裂,为祸不可估量;甚至由此引来曹操大军,吴蜀皆遭灭国之灾,不由忧心如焚。

为国家大计,鲁肃急上书孙权:为劝止兵休战,某当过江与关羽相会,以理说之。

孙权此时亦不愿开战,即允鲁肃之请,按兵于陆口不动。

鲁肃遣使过江,邀请关羽于江上舟中相见,提出各将兵马战船布置在百步以外,只许双方各二十名将军,不持长大兵器,各带单刀赴会。

关羽看了来书,回书准请,定于来日江上相会。

江东诸将闻之,皆力劝鲁肃不要轻蹈险地。鲁肃毫无畏惧,对众将说道:荆州之争,是孙刘两家矛盾根本所在,越早解决越好。若是迁延时日,使之化为世仇,则永不可解矣。事到今日,江东上下皆谓刘备辜负吴国,然是非尚未论定。某奉主公之命,代表吴国前往,此两国邦交大事,关羽虽万人之敌,又能怎样?

遂点宿将二十员,毅然单刀赴会。

翌日,吴蜀两军会于江上大船之中,各军距大舟皆于百步之外对面排列。

鲁肃与关公一别五六载,均叹时光流逝,先见以国礼,又互致疏阔。寒暄已毕,关羽与鲁肃相向而坐,双方众将对面而坐,将所佩单刀摘下放于身侧。

开始谈判,话入正题。鲁肃执理相责关羽:赤壁大战之后,刘玄德先以诡计巧夺江陵,后亲往南徐,见我主孙权借居荆州,现有借据在此。我江东诚意将土地相借,是因你兵败远来,无有立足之地。今即得益州,又自食前言,无奉还荆州之意。则我主只求归还三郡,故令吕蒙取之,刘玄德仍不肯从,又欲恃强,刀兵相见。君侯向以忠信立于天下,为世人称道,则请说明,是何道理?

如是者质问三次,关公沉吟未答。

周仓见主将为难,离座答道:鲁都督何必如此咄咄逼人?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荆州乃大汉国土,是谁说必属孙家!

鲁肃大怒,起身厉声喝叱:某为江东都督,代表吴侯,与你主将说话。哪有主将不言,末将先说之理?

辞色严厉,须发皆乍。关羽见鲁肃大发脾气,知道必是孙权逼得极了,有些不忍,遂陪礼道:是某治军不严,让都督见笑。

又转身斥喝周仓:鲁莽匹夫,两国大事,何用你多嘴?还不退下!

周仓不由低头,插手唱诺,离席而去。

此后双方诸将辩论半晌,各说各理,单刀会终至无果,不欢而散。

孙权和刘备闻报单刀会并无结果,亦觉为难,双方僵持不下,战争一触即发。

正在各执一端,进退两难之时,刘备忽收到孔明自成都发来急报,说曹操领大军十万,令夏侯渊为先锋,欲来进攻汉中。

刘备大惊,心急如焚,只得遣孙乾为使,持书前往陆口,与吴侯孙权讲和。孙权本来心中害怕,见刘备主动示和,倒是大出意料之外,于是允诺。

于是双方议定,就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因居湘水之东,归属孙权;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因处湘水之西,归属刘备。

湘水划界即定,孙、刘休兵罢战,孙权引兵返归建业,刘备率军回成都。孙刘此番虽未开战,但亦由此交恶,已生嫌隙。

镜头转换,按下孙刘,复说曹操。

只因孙刘两家各出大将,于江面上单刀赴会,早有细作报到邺城。曹操闻报大喜,以为有隙可乘,便即召集文武商议,将欲起兵南征。

首席谋士荀攸闻此,上书谏道:往者天下大乱,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今未承王命者,仅吴与蜀耳。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胜。愚以为且宜增修文德,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待时而动。惟明公详察。

曹操览之,遂罢南征,在中原兴设学校,延礼文士。

秋八月,荀攸卧病而卒,亡年五十八岁。

曹操命以王公之礼厚葬,辍朝三日,深为叹挽。因对人言道: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公达之去恶,不去不止。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使孤没齿不忘。

这一日,主薄杨修入府密报:议郎赵彦为皇帝陈言时策,多有诽谤魏公之语。

曹操:有何为据?

杨修早有准备,于是寻章摘句,拣些赵彦奏表中精要之句,复述于曹操。

曹操闻此,心中大为厌恶,遂令谏官寻几桩风流罪过,将赵彦捕入狱中杀之。

即杀赵彦,因欲进奏南征之事,遂离邺城而至许都,带剑入宫。

献帝正与伏后在殿**坐,忽见曹操进宫,急忙迎候,颇为敬畏,不免战战栗栗。

曹操见帝后起身相迎,不由惊道:陛下主母不可如此!世间哪有以君迎臣之理?若为他人知之,必道曹某欺君也!

献帝:魏公功高盖世,朕无德无能,承袭祖宗之位而已,可谓尸位素餐。魏公雄霸天下,本具帝王之姿。今若能屈身相辅,则请以君臣之礼待朕;若是不能,便幸垂恩相舍。

曹操听罢,不由大惊失色,即舍其剑,大礼参拜:我曹家自高祖时为相,世代皆为汉室忠臣,臣亦不敢有辱先祖。往日臣若有未尽臣下之道者,望陛下降诏明宣我罪,斩某之首。若念臣有微劳,即求贬出许都,去就魏都邺城。

言罢,浑身汗出,伏地大哭。

献帝闻言,大为伤感,回思曹操之言,亦是发自肺腑。自前汉曹参以来,曹家果然世代忠良,为汉室立下汗马功劳。自桓、灵二帝以来,汉室倾危,天下诸侯皆不尊奉天子,唯曹操始终以臣子之礼对己。

于是双手扶起,涕泣说道:卿受魏公之爵,虽有僭越之嫌,亦有苦衷,朕非不知。汉制三公外出领兵,若非命加九锡,班师朝见天子,必令虎贲禁军执刃挟之,方能出入殿堂,以防恃功欺主。卿以司空之职,带兵十年有余,每次回朝见驾,亦必为利刃加颈,狼狈不堪。闻加九锡,哪个不想?若说欺君,无非是指鸠杀董妃之事。但董承矫诏举兵在前,卿为自身安全,岂容不作报复哉?以此便谓篡逆,朕亦不信。

曹操闻献帝如此说法,不由泪下,再三顿首,号淘大哭。

献帝见此,心中酸楚,抚慰劝道:丞相休得如此心伤。天下人皆谓你跋扈欺君,朕亦不信。适才朕言语不当,伤卿之心,今后绝不再提,卿且放心。卿既愿还魏都,朕准许便是。此后若思朕时,可来许都,以故交之礼相见可也。

当时言毕,相拥大哭。曹操再拜谢恩,辞帝下殿,次日带了相府臣僚与本部兵马,便即归于邺城;只留曹洪率三万禁卫虎贲,替天子把守许都。

曹操由此与献帝达成一致共识,从此之后不奉朝请,无事不入许都。

一切就序,升厅聚将,欲趁孙、刘就荆州纠纷交恶之际,再下荆州,饮马长江。当时荀攸已死,无人敢于谏止,于是纷纷附和。

曹操便令主薄杨修写表,看过用玺,欲待表奏天子,预备发兵。

使节未发,门官入报:御史大夫郗虑自许都而来,称有密事求见魏公,现在殿外。

曹操暗道:因其前番告密,借我之手错杀孔融,令天下士人议论,实在可恶!

但欲知其来意如何,只得按下怒气,传令唤入赐见。

字幕:郗虑,字鸿豫,兖州山阳郡高平人氏,少时曾受业于大儒郑玄。

镜头闪回,叙述郗虑来历。

郗虑因是名师之徒,少年得志,早入仕途,至建安初年便拜为侍中,主理军国重事。

建安十三年,曹操上表天子:司徒赵温因臣执掌丞相大权,欲奉承阿谀为臣,即滥辟臣之子弟为官,选举时故皆不以真才实学,似此不可使居三公重位,请免其职。

天子准奏,即使侍中守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罢免赵温官职。

汉献帝特别召见郗虑及少府孔融,询问孔融:朕欲选拔贤才于朝,未得其人。卿可据实言之,郗鸿豫身具何所优长,可否担当朝廷重任?

孔融扫了郗虑一眼,面露不屑之色奏道:此人善谈天下大道,而实无治国之才,又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不能容物。陛下则令其坐而论道可也,绝不可使其掌握权柄。

郗虑见孔融如此贬低自己,不由大怒,举起笏板指着孔融鼻子,气急败坏道:你为北海相时,致使国中政事松散,人民流散,你却适合掌权?

孔融亦怒,便于天子面前互揭对方之短。天子无奈,皆令二人退殿,自此二人不睦。

曹操得知其事,遂由邺城发书与郗虑和孔融,令其二人和解。又因郗虑与孔融敌对,悄然自喜,使由光禄勋升迁为御史大夫,专发在朝政敌之短。

南征之前,因孔融极力反对,曹操对孔融动了杀机。郗虑望风使舵奉承钧旨,便以捕风捉影微事为由,奏免孔融官职。

后见曹操似不解恨,郗虑即重复搜构罪状,与丞相军谋祭酒路粹勾结,使其枉奏孔融罪状,直至将孔融下狱而死,并杀其全家。

依曹操原意,孔融乃当世大儒,天下士人楷模,只要其服软,不再与自己作对便好,岂料被郗虑利用,公报私仇,使自己蒙受害贤之名,故此嫌恶此人。

但思去岁之时,也是此人持天子使节,策命己为魏公,实属有恩于己,故令召见。

闪回结束,郗虑奉召入殿,行罢拜见之礼。魏公即令就座,便问何来。

郗虑奏道:好教丞相得知,臣破获一大阴谋,极不利于魏公者。

曹操:未知是何阴谋?

郗虑:当今皇后伏氏,有家书寄与其父屯骑校尉伏完,内云天子因董承被诛,时常怨恨曹公,言辞丑恶,将丞相诋毁极为不堪。宫内传书内史将书稿抄遂给我,臣见事关重大,恐伏完得书造反,故此持书前来,以报丞相!

说罢呈上书信,低眉顺眼而笑,极尽谄媚之态。

曹操观书,果见满纸诟骂之语,亦不知是否伏皇后所书。但因让出许都与天子,正自心中不甘;今见此书,如何不恼?即命郗虑持丞相之节,策魏公之诏,往许都缉拿伏后。

思之再三,又唤尚书令华歆入府,使其为副,当面嘱道:卿与郗虑前往许都,休负我托。进宫之后,追还伏皇后玺绶,使幽避别宫自思,赦其父全家可也。

华歆再拜受命,告辞而去。

郗虑得赐符节丹诏,大喜过望,便即辞别魏公曹操,与华歆带领五百铁甲骑军,令许褚为将,离开邺城,望许都而去。

半路之上,郗虑与华歆密语道:华尚书可知魏公之意否?

华歆答道:公乃丞相心腹,请试言之。

郗虑见华歆入套,心中暗喜,俯耳低言,说如此如此。华歆听罢,不由大惊。但以为他是曹操心腹,信以为真,遂依其计而行。

前至许都,华歆与许禇引五百甲士,跟在郗虑身后,直闯天子之殿。

献帝见三人带兵而来,不知所措,一把扯住郗虑衣袖,惊问道:大夫何敢乃耳?露兵于天子之前,你不知按律当灭三族?

郗虑:皇后与其父伏完通谋,要害魏公,因行事不密泄漏,为曹公得知。今有华尚书持节奉令来拿伏后,此不干臣事,亦不干陛下事,请宽坐万安。

一边说着,顺手将天子按坐在龙椅之上,自己也坐于偏位,微笑旁观。

早有宫女见状,急跑入内宫,向伏后禀报,说丞相派人来拿。

伏后大惊失色:我有何罪,魏公令人来拿我?

宫女:妾婢不知其详,只听郗大夫说娘娘写过什么家书,被魏公得知,差兵来拿。

伏后哭道:苦也。某不过是那日陛下与曹公对答释嫌,在家书中略略提之,好令父亲宽心,并无甚不当之语。怎地就成了此等结果?

宫女急道:娘娘,与那些带甲兵士讲得甚理?有道火烧眉毛,且顾眼前。娘娘且入内室间壁躲之,那些人找不到时自去。其后再请陛下写书与魏公解释,岂不是好?

伏后慌了神智,只可依着宫女说的,进内室躲进夹壁之中。

宫女便将内室上锁,依旧到前宫望风听信。却不料其行为举止,都被郗虑所买通内侍看到,宫女丝毫不知。

此时郗虑在前殿看住献帝,防他自杀或有惊人之举,一面便唤掌管玺绶宫人,索取皇后玉玺,交与华歆之手。

华歆收了玺绶,即问宫人:伏后何在?

宫人惊慌,皆推不知。这时传信内侍溜进前殿,立在柱后,向郗虑摆手。

郗虑看得清楚,遂向华歆示意,随那内侍前去。

华歆即领甲兵到了后殿,内侍指领甲士打开内室铁锁,以兵戈破壁搜寻,见伏后果然藏在其中,已抖作一团,行动不得。

甲士不敢上前,立在原地呆若木鸡。华歆喝开甲士,亲自动手,揪住伏后头髻拖出。

伏后求道:华尚书,看在君臣一场,汉室列祖份上,望免我一命!

华歆叱道:休得多言废话。你做了什么事,自见魏公说去!

可怜伏皇后为一国主母,被华歆拉扯得披发跣足,由两名甲士推拥而出,国体不存。华歆一世清名,就此件事上,也便毁于一旦。

字幕:华歆素有才名,向与邴原、管宁相与为友,被世人称其三人为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

镜头闪回,叙述华歆之事。

一日,管宁与华歆在一起共种园蔬,锄地见金。管宁挥锄不顾;华歆拾而视之,看看管宁,感觉自愧,然后又掷于地下。

中午吃饭之时,管宁问道:金子何在?

华歆答道:见你不感兴趣,又扔了。

管宁指其鼻端嘲笑:某当时是想金在地上,又不会跑,等锄完地洗手,再去拣拾不迟。你即拾起,因何又弃之?可谓君子其外,窃贼其内。

华歆闻言,不由大惭。

又一日,管宁与华歆同坐观书,闻户外传呼之声,有贵人乘轩而过。管宁端坐不动,读书不止,华歆却忍不住弃书往观。

管宁自此鄙视华歆为人,遂与其割席分坐,不复视之为友。其后管宁避居辽东,头戴白帽身卧高楼,足不出户,终身不肯仕魏。

而华歆先事孙权,后归曹操。今亲手擒捕伏皇后,与管宁相比,高下立判。

闪回结束,华歆将伏后擒获,拥至外殿。献帝甩开郗虑拉扯,下殿抱住伏后而哭。

伏后哭谓天子:一封问候家书,略提朝廷之事,便是此等罪过么?

天子不明皇后所说何事,因见郗虑站立在侧,忽然似有所悟,于是上前厉声斥问:郗公!皇宫内殿,无人随便出入。若不是你从中挑拨,国母家书,魏公又如何知道?那书中所言有何犯忌之语?你拿来我看!即便有不当之言,亦应于朝会之时,聚文武百官议罪。一朝国母,说拿便拿,天下宁有此事乎!

郗虑倒退数步,说道:陛下之言,臣是一句也听不懂。今有华尚书在,何不问他?

华歆依照郗虑在路上密嘱,只作置之不理,喝令左右,扶侍皇帝入宫。

伏后见华歆如此无礼,知道定然无幸,忽然想起为自己送家书内侍,乃是郗虑所荐入宫,顿时恍然大悟,回手掴了郗虑一掌,戟指破口大骂。

华歆一时无措,即问郗虑:事到如今,如何处置?

郗虑捂着脸颊,恶狠狠答道:还问些甚么,一切按魏公诏令行事便了。

华歆见说,只得下令,将伏后拥至偏殿,以毛纸蘸水捂住口鼻,幽毙而死。其后又率兵至国丈伏完府中,不由分说,将其全家老小全部诛杀,计八十余口。

许都经此大变,满城皆惊,臣民无不议论,不出半月,天下尽知。

行凶即罢,华歆率甲士与郗虑回归邺城,来向魏公曹操复命。

曹操闻报杀了伏后,夷灭伏完全家,不由惊惧欲狂,不顾官体,一把扯住华歆衣襟,几乎提离地面,嘶声问道:某临行之时,是怎样嘱托于你?你竟敢私自行事,害我国母,杀我国丈,是何道理?

华歆亦是人中龙凤,自然精明过人,见魏公如此失态大怒,知道定是上了郗虑恶当。只是被衣领勒得上不来气,不停叫道:是郗虑,是郗虑,是郗虑……

曹操松开双手,将华歆掷于地上,盯向郗虑,恶狠狠问道:郗大夫,你怎么说?

郗虑见问,不慌不忙,面不改色,故作惊诧道:某奉魏公诏命,一字不差述于华尚书。华尚书亦按丞相所嘱行事,未知有何不妥?

曹操屏息静心片刻,又问:孤是怎样命令你来,卿可再复述一遍便了。

郗虑答道:臣记性颇佳,一字不差,牢记于心。丞相命我二人,“进宫追伏皇后玺绶,使幽毙别宫自死,杀其父全家”。不知可是?

曹操大吃一惊,遂令人将纸墨递与郗虑:将卿适才所言,写于纸上。

郗虑依言写了,奉于曹操。

曹操对纸相了半天,突然仰天大笑,挑起大指赞道:先生真天下奇才,做此御史大夫,那是大大屈了先生也。你且下殿回都,孤即上奏天子,厚封你官爵。

郗虑闻言,满身冷汗退尽,磕了三个响头,告辞出府。因知闯下大祸,当日便即逃离邺城而去,自回许都,归入府宅,从此闭门不出。(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