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五十八集 孙武演兵

华夏真相集 第五十八集 孙武演兵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7 20:12:46 来源:笔趣阁

吴王欲霸,建都姑苏。访师铸剑,匠门深谷。

画外音:欧冶子,春秋末期越国人。相传为中国古代铸剑鼻祖,龙泉宝剑创始人。曾为越王允常铸造五剑,一名湛卢、二名纯钧、三名胜邪、四名鱼肠、五为巨阙;专诸刺王僚之剑,乃为其一。欧冶子少年时代,从母舅学会冶金技术,先开始冶铸铁锄、铁斧等生产工具。因勤苦耐劳,并具非凡智慧,发现铜、铁性能异同之处,冶铸出首把纯铁之剑,名曰龙渊,后改称龙泉剑,由此开创中国冷兵器先河。

《越绝书》载,欧冶子曾应楚昭王之邀,与干将一起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作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并说楚王曾用泰阿之剑,大破晋郑王三军。而据世间通行传说,则谓其所铸湛卢剑最为有名,称为“天下第一剑”者。

欧冶子受命铸剑,乃至闽浙一带名山,遍寻适宜铸剑之处。因见湛卢山中薪炭易得,更兼矿藏丰富;又山泉清冽,并无杂质,极其适宜淬剑。欧冶子于是大喜,遂结舍于此,带领徒弟,用时三年,方才铸就湛卢之剑。

剑成之日,只见精光贯天,日月斗耀,星斗避怒;又闻鬼神悲号,雷击长空。

欧治子:此剑可使毛发及锋而逝,铜铁近刃如泥,举世无可匹者。

自此而后,湛卢山称为天下第一剑山。

画外音:湛卢剑几经辗转,唐朝时为薛仁贵获得,后传到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手中。岳飞父子遇害后,湛卢剑不知下落。越王勾践之剑出土之后,可见湛卢剑传说,并非全然无稽。后至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百家形成,匠门祖师冶铸家欧冶子,却渐被后人淡默遗忘。

镜头闪回。欧冶子有一师弟,名曰干将,妻名莫邪。

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之金英,候天伺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观,天气下降,而金铁之精不销沦流。于是干将不知其由。

莫邪:子以善为剑闻于王,使子作剑,三月不成,其有意乎?

干将:吾不知其理也。

莫邪:夫神物之化,须人而成。今夫子作剑,无得其人而后成乎?

干将:昔吾师作冶,金铁之类不销,夫妻俱入冶炉中,然后成物。至今后世,即山作冶,麻服,然后敢铸金于山。今吾作剑不变化者,其若斯耶?

莫邪:师知炼身以成物,吾何难哉?

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

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

若依此说来,以人投入洪炉其剑乃成,则便成为神话,诡异而不可解。

尤为诡异者,更出自《搜神记》记载。

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

夫干将知己将死,遂语妻莫邪:吾为王作剑,往必杀我。

莫邪:若果如此,我与子同死!

干将:不可,以待后者。汝若生男,可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于是藏其雄剑,只将雌剑往见楚王。

楚王使人相之,相者说道:其剑有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

楚王闻而大怒,即杀干将。然后派人去寻其妻莫邪,却遍寻不见。

莫邪遁入深山,十月怀胎之后诞生一子,见其眉间疏阔,遂取名为眉间尺。

眉间尺此后渐渐长大,乃问其母:人皆有父,我独有母。则吾父所在?

莫邪见问,不由泪如雨下,放声大哭。难过半晌,因对其子说道: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其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

回至家中,复睹堂前松柱立于石砥之上,恍然大悟。即以利斧破其松背,因而得剑。

镜头转换,干将、莫邪宝剑另一版本,载于《拾遗记》。

东海边昆吾山上,生有一种异兽,大如野兔,毛色如金。

常以土下丹石为食,又深挖地穴为窟。更喜嚼食铜铁,因此胆肾皆如玄铁一般坚硬。

此兽又分雌雄,结对而居,其雌者色白如银。

这一日雌雄双兽无意中进入吴国武库之中,便将库中兵刃铁器俱都嚼食干净,而武库门户封署依然,毫无损坏现象。

武库守吏见库存已空,魂飞胆裂,急忙报入宫内。

吴王阖闾甚为惊异,令检其库穴,猎得双兔,一白一黄。于是下令杀之,剖开其腹,发现铁胆钢肾,方知兵刃之铁皆为双兔所食。吴王乃招剑工,令将双兽胆肾铸为双剑,一雌一雄,雄剑号为干将,此剑名曰镆铘。其剑铸成,可以切玉断犀。

吴王深为钟爱,并仗此双剑称霸诸侯。功成名就之后,遂将双剑装入石匣,择地埋藏。

画外音:八百年后,西晋平灭三国,一统华夏。丰城境内山中,夜间忽现紫色光电,上冲斗牛。丞相张华使雷焕为丰城县令,往紫光所现之地展开挖掘,得一石匣,匣中便是干部将、镆铘,雌雄双剑。雷焕将雌剑上交张华,自留雄剑,以华阴之土进行擦拭,抹去尘锈之后,依旧光耀射人。其后张华遇害,雌剑失其所在。雷焕之子佩其雄剑,乘船过延平津时,宝剑忽在鞘内轰鸣,然后飞出剑鞘,自投入水。但见双龙交缠于潭下,目光如电。

事件悬疑:有野史记载,干将铸剑之地,是在今之江苏省仪征市胥浦乡胥浦里干将坊。又说干将坊乃今之上海市金山区干巷旧名,亦是著名古迹。

据上海《干巷镇旧志》记载:相传春秋时冶炼家干将居此,冶炼之水流成溪河,故有干溪之称,又名干将里,亦称干将坊。长期以来,干姓者雄居村落,后地名曰干巷。如今干巷车镜公园所在地,就是春秋时代江南青铜冶炼中心。古人常以职业为姓氏,“干”为当时军中常用兵器,制造武器工匠,便多以干为姓。“干将”者,其实乃是“干匠”讹传。

其实以上诸说,皆非准确。

历史真相:吴国有相剑大家,名叫风胡子,与伍子胥及专诸交情莫逆。风胡子知道伍子胥欲借助吴国兵力消灭楚国,以报父兄之仇,遂将铸兵名家干将推荐给子胥。伍员将此奏报吴王阖闾,遂以厚币请来干将,为吴军监造干戈,同时铸成雌雄二剑。

镜头回转,便说铸剑之事。

干将夫妇接受吴王所下达铸剑任务,遂至姑苏匠门,在众军相助下支起熔炉。

于是走遍吴山浙水,采五山铁精,并**金英,与金铁皆都炼成液汁。复以龙泉水淬火,遂铸成二剑,先成者为雄,即名干将,后成者为雌,即名莫邪。阳作龟文,阴作漫理。

双剑铸成,干将匿其雄剑,止以莫邪雌剑献于吴王。

阖闾得剑大喜,试以斩石,应手而开,如今虎邱试剑石便是当年遗存。

吴王喜不自胜,赏赐干将百金,以为酬谢。

干将还家,取出雄剑观赏,不料其剑自匣中跃出,化为青龙。干将与妻便乘青龙,升天而去,此后再无踪迹,世人怀疑已成剑仙。自此人间只余莫邪雌剑,被吴王视为珍宝。

吴王阖闾得莫邪剑,众卿大夫皆来贺功。

吴王便问:若以此为兵,对付越人如何?

伍子胥道:我谓不可。

吴王又问:却是为何?

伍子胥答:剑者,贵族之器也,诸侯及卿士大夫佩之,不可多得。且剑为越国之长,我吴国不可以此为兵,以短击长。若持兵以战,吴人当用钩。便是长身窄刃弯刀也。

吴王赞道:此言甚善!

于是下令:命举国铸冶之匠造钩,以为兵器;若有人造出上品吴钩,赏黄金一百斤。

吴国之匠闻令,皆都开始制作吴钩。有一名工匠钩师,心贪百金重赏,又听说莫邪身入炉铸剑之事,竟忍心将自己二子杀之,取其热血衅金,遂成二钩,献于吴王。

钩师:大王,臣铸此双钩,请求上赏。

吴王:举国为钩者众,尔独求赏,则有何异于他人之钩?

钩师:臣杀二子,取血衅金以成钩,岂他人之钩可比哉?

吴王不信,命将双钩混入众钩之中。在场众卿及铸钩诸匠,皆都不知其意。

吴王:卿可当场寻出双钩,如若不能,以欺君之罪论处。

眼见吴钩成堆,钩师亦不能辨,于是大急,乃高呼二子之名。

钩师:吴鸿、扈稽,为父在此,何不显灵于王前?

叫声未绝,两钩忽然自众钩堆中飞出,交叉贴于钩师胸前。

吴王大惊:卿言果然不谬!

将那双钩试于金石,如切糜糕。吴王果以百金赏之,遂以吴鸿、扈稽命名双钩,与莫邪俱都佩服于自身,不离左右。

画外音:此事典出《吴越春秋》,读来便知是假,但彼时取血祭铸之风,可见一斑。

镜头转换,复说公子庆忌。

庆忌自江边走脱,逃奔艾城,招纳死士,结连邻国,每欲伐吴报仇。早有细作侦知此事,星夜还都,报于吴王。阖闾闻报大惊,因知庆忌武勇难敌,便再向伍员求计。

伍子胥道:臣弟专诸虽死,但又结识细人要离,有万夫之勇,且心硬如铁,动心忍性,无所不能。可再施专诸刺僚之计,使刺庆忌。

阖闾:要离何许人哉,贤卿因何识之?

伍员答道:吴国梅里人也。父为刺客,行走吴越荆楚,颇负盛名,终死于兵。留遗腹子要离,生得身材瘦小,仅五尺余,腰围一束,形容丑陋。以捕鱼为业,天赋神力,有万人之勇,并善击剑,又足智多谋。臣于逃亡途中,闻其折辱壮士椒邱訢之事,是以知其勇。

阖闾:其折辱壮士之事如何?

伍员索茶以饮,仰头回忆,镜头闪回。

椒邱訢乃是齐国东海莱人,以勇力知名天下。其友人在吴国做官,死于任上,椒邱訢闻讯,自东海出发,前往吴国奔丧,车过淮津,欲饮马淮水。

津吏劝道:此水中有神怪,见马即食,君勿在此饮马。

椒邱訢不听,使从者解骖饮于津水。结果河中突然水花翻涌,一只水怪跃出水面,张开血盆大口,将其马掠入水中。椒邱訢大怒,依仗自己水性精绝,遂袒裼持剑入水,与那水怪展开决战。三日三夜,一人一兽辗转来回,不分胜负。

激战之中,椒邱訢左目为水怪所伤,只得罢战上岸,驱车至吴吊丧。吴人闻其与水神决战之勇,皆都敬若神明,椒邱訢亦以英雄自居,盛气凌人,轻傲座中士大夫,言词不逊。

要离在坐,对椒邱訢朗声言道:子敢以勇士自居耶?吾闻勇士之斗,与日战不移表,与鬼神战不旋踵,与人战不违声,宁死不受其辱。闻子与水怪相斗,失马不回,又遭眇目之灾,却上岸偷生,是天地间最无用之物也。自居勇士犹不可,况敢于席间,轻傲士大夫乎?

椒邱訢顿口无言,含愧出席而去。

众吊客皆都大惊,有人劝道:子当面辱之,他岂肯干休?

要离神色自若,不以为意。

至晚还舍,要离诫其妻入室安睡,不可关门闭户。妻从之,不问其因。夜半三更,椒邱訢果然挟持利刃而至。本欲逾墙,见门扉不掩,堂户大开,乃直趋内室。只见室中灯光如豆,一人临窗高卧榻上,眼望来客,正是要离。

椒邱訢微感讶异,但怒火难遏,遂以剑尖抵住要离咽喉,恨恨道:明人不做暗事,汝有必死之道者三,听我言之:辱我于友人丧席,一死也;夜寝却不关闭门户,二死也;见我而不起避,三死也。汝自求死,勿以我为怨。

要离哂笑:你胆小如鼠,有何资格谓我必死?我晴天白日公然相辱,你当时不答一言,此为怯懦,人所不耻;我张门启户以待,你却入门不咳,登堂无声,此为掩袭,不敢正面以决;既以利剑抵我咽喉,尚且喋喋不休,不敢动手,是惧我也。似此怯懦卑鄙行径,有何面目自称勇士,号曰英雄?你在淮水所力斗者,果为水神乎?鳄鱼而已,直令人笑煞!

椒邱訢听罢,呆愣半晌。忽听得背后有人轻咳,回头看时,只见要离之妻倚门而视,脸上毫无惧色,便如在街上闲看热闹一般。椒邱訢遂大愧,回剑自杀而死。

要离:可叹!能在水中力斗鳄鱼三日三夜,本来便是英雄壮士;只为一旦趾高气扬,自高身份,蔑视他人,便落得此般下场。为人在世,不宜谦而慎乎?

闪回结束。

子胥讲述已罢,笑道:因要离当众诟辱椒邱訢之时,臣亦在座,故知其英雄了得,且具大智大勇,能常人之不能。

阖闾喜道:既然如此,贤卿便为我召之,寡人不吝金帛以求。

伍员领命,乃往见要离,说道:吴王慕公高义,欲求一见。

要离笑道:吴王欲见我小民,非为慕我高义,必是欲我为其杀人也。

于是毫不推辞,便随伍子来见吴王。阖闾见要离果是身仅五尺,腰围一束,形容丑陋,虽然提前已知,亦不免失望,面显迟疑不悦。

要离早已猜出吴王心事,佯作不知,便开口道:大王前之所患,吴王僚也,被我师兄专诸杀之;今之所忧,得非公子庆忌乎?臣为我王除之可也,亦非难事。

阖闾不以为然:我兄王僚,一人之敌而已。而公子庆忌武功卓绝,世人哪个不知?前番寡人埋伏数千兵马围之,亲眼见其骨腾肉飞,走逾奔马,且矫捷如神,万夫莫当。以子身量,恐非其敌也!

要离笑道:真正刺客,以善杀人为要,在智而不在力。若使臣能得近庆忌,刺之如割鸡耳!且能全身而退,不似我兄专诸,虽能刺人,而己身亦不能免。

阖闾闻言,起身逊谢:子真智谋之士,且与专诸同门,请恕寡人不敏。然庆忌明智多疑,子将如何近之哉?

要离奏道:庆忌虽然多疑,非不能近。今闻其为报仇夺位,正自招纳亡命,广揽天下豪杰。臣有苦肉之计,必可使其信我不疑,纳入麾下,以近其身。

阖闾:何谓苦肉之计?

要离:大王可残臣一臂,并杀我妻子。则臣诈以负罪出奔,且怀血海深仇,庆忌必信臣而重用,便可近之,而后可图行刺!

阖闾:子无罪过,且为我效命,吾何忍加此惨祸于子?

要离:安于妻子之乐,不尽事君之义,非忠;怀室家之爱,不能除君之患,非义。臣以忠义成名,虽举家就死,其甘如饴!

伍员进言道:要离为国忘家,真千古豪杰,主公可许成其忠义之名。但于功成之后,旌表其妻孥,不没其功绩,使其扬名后世足矣!

吴王只得许之,于是定下苦肉之计。

次日早朝,伍员当众卿之面,举荐要离为将,请兵伐楚。阖闾许之,命要离上殿。众卿一见要离形状,皆都失笑,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吴王故作大怒,将龙案一拍。

吴王:此侏儒小儿,如何为我吴国大将,遗笑于诸侯?若不看在伍卿有功于国,非将此欺君之贼就戮阶下。休要多言,赶出去罢!

伍员闻此,满面通红,一语难答。未料那要离却是火爆脾性,挺身上前,跳将起来。

要离:吴王何其不仁!某身材虽短,却有奇才,王不知齐之国相晏子乎?且子胥为你夺位安邦,其父兄之仇,王岂不为报乎?何其不义!

阖闾闻言,怒发冲冠,叱令:力士执下,即刻推出斩首!

伍子胥见状,急为要离求情:大王切不可因一时之怒,中其激将之计,落下害贤之名。念其山野村夫,不识礼数;且看在微臣面上,饶其性命,有何不可?

吴王怒气不息,乃命:死罪可免,活罪难饶。斩断要离右臂,收其妻子,囚于狱中。

百官见状,俱都惶然,莫名其妙;伍员当殿流涕,叹息而出。过数日,狱吏来报,要离乘外出疗伤之机,夺马逃出城去。吴王愈怒,遂命戮其妻子,并焚尸于市。

要离奔艾,来见庆忌,哭诉所遇,求报断臂杀亲之仇。庆忌探访其说为实,纳为谋士。

庆忌:我欲伐吴,奈其国中无隙可乘何?

要离:公子但知其一,未知其二。伍子胥尽心阖闾,是欲借兵伐楚,报其父兄之仇也。今楚平王已死,费无极亦亡,阖闾不思与子胥复仇,故子胥怀恨,已非一日。臣幸脱囚系,逃出吴国,亦全赖子胥周全。临别之时,子胥嘱臣,说公子若肯为伍氏报仇,愿为公子内应,以赎谋刺先王僚之罪。其君臣如此牴牾,云何无隙?

庆忌闻言大喜,乃使要离训练士卒,修治舟舰,预备伐吴。

三月之后,雨季到来,江水大涨。庆忌便令大发水师,顺流而下,来袭姑苏。

庆忌与要离同乘一舟,行至中流,后船不能接属,队形散乱。

要离进言:公子何不亲坐船头挥帜,以戒饬各舟水手?

庆忌深然其言,乃斥退卫士,独自来至船头坐定,拔起帅旗,左右挥动,示意后船加速跟上。要离单手执矛,侍立公子身后,只担心庆忌武功卓绝,自己又只余左手,恐一击不中,心下犹疑。故此一双眼睛只在其背心比量,却不敢下手。

偏在此时,江面上忽然刮起一阵怪风。其势猛烈,直吹得船上众军立脚不住,皆都东倒西歪。帅船上十数个侍卫,或扶船舷,或抱桅杆,口中乱叫:好大风,好大风!

惟有公子庆忌及要离武功卓绝,脚下牢扎不动。然而风吹旗卷,庆忌虽有千钧之力,也要双手牢握旗杆,不敢大意。便在此时,却觉背后金风微动,电光石火之间,只觉背上冰凉,继而大痛。庆忌低头看时,见自己前心已透出一段矛尖,血流如注。

庆忌掷旗入江,回转身来,见要离当面站立,手中已空。

庆忌倏地伸手,将要离捉住,倒提空中,将其头下脚上,溺于水中。如此三次,要离并不挣扎,亦无反抗逃走之意。

此时怪风已息,庆忌坐定,怀抱要离,置于膝上,顾其面上毫无惧色,这才忽然醒悟,此人断臂灭亲来投,其实苦肉之计。

庆忌呵呵笑道:天下竟有如此勇士,乃敢加刃于我?

侍卫皆都奔向船头,各持戈戟,意欲攒刺要离。

庆忌摇手道:舍家断臂,行此苦肉之计,天下之勇士也。岂可一日之间,杀天下勇士二人哉?尔等听我一言,勿杀要离,可纵之还吴,以旌其忠。

言毕,手推要离于膝下,以手抽矛,大叫一声而死。

要离落在船板之上,翻身而起。对庆忌之尸大拜八拜,放声大哭,奔向船头,涌身跳入江中。众卫士卸甲下水,将要离复捞出江面,抛到船上。

要离叹道:以某之罪,原非一死可赎。尔等将我碎醢零剐便了,并无怨辞。

侍卫长:我等救你出水,是奉公子之托。你可归吴请赏,扬名天下,休违公子遗愿。

于是命将舟船靠岸,将要离掷到岸上。

然后众人扬帆而去,顺流出海,再转而向南,投奔越国而去。

要离伫立岸上,眼见船队消失于江天一线,遂还姑苏,见吴王报说庆忌已死,部众皆散。吴王大喜,欲封要离为上大夫,要离摇头不肯。

阖闾:上大夫之职,只去伍子胥一阶,卿尚不足耶?

要离:非也。我杀公子庆忌,虽除大王心腹之患,但有三不容于世者,岂敢苟活?今此还吴,是为复大王之命,以示不负好友子胥重托而已。

阖闾:何谓三不见容于世?

要离:舍妻子而求事君,非仁也;为新君而杀故君之子,非义也;欲成人之事,而不免于残身灭家,非智也。有此三恶,有何面目立于世间?

伍员:贤弟!贤弟毁家断臂,立此大功,正宜封爵受赏,何云三不容哉!

要离:弟有一言,贤兄休怪。公子无忌乃是英雄,并是我平生唯一知己者。弟杀英雄有罪,害知己不祥,焉有面目以此受爵,苟活于人世!

伍子胥闻言,急从座起,要待上前。要离退避三步,即抽肋下短刀,刎喉而死。此举实出众人意料之外,齐都惊叫,无不失色。伍子胥相救不及,上前抚尸大哭。

伍员:因我一人之故,先死无辜浣纱之女,后亡二位绝世烈士。则不许我报父兄之仇,岂非天意哉?

阖闾闻此,面上发烧,上前劝道:庆忌既除,寡人再无后顾之忧,定当替子伐楚。

遂命以上卿之礼,殓葬要离于闾门城下,并亲为祭辞:当藉要离勇,为吴守国门。

又追赠要离妻子,并与专诸共同立庙,岁时祭祀。

安葬要离已毕,伍员、伯嚭一同入见吴王,请兵伐楚,以报父仇。

阖闾:寡人便欲为二卿出兵,但不知何人可以为将?

伍员:臣举一人为将,可保必胜楚兵,或可并灭其国。

阖闾:天下宁有此等大才!卿所举何人?

伍员:彼人陈姓,田孙氏,乃齐国大司马田穰苴同族,田桓子之后,孙凭之子,名曰孙武,久居于吴,躬耕为生。臣与公孙胜隐居田野之时,与其相交为友。

阖闾:未知其才能若何?

伍员:若论其大才,实不在齐国始祖姜子牙之下。若大王拜其为将,何所不胜!”

阖闾闻说是齐国落魄贵族,今在吴中躬耕为民,便有些不喜,唯诺应付而已。

伍子胥与伯嚭察言观色,皆都看出吴王无意伐楚,由是一齐辞出,相视悲叹。

伍员:时至如今,我终悟要离施苦肉计时,当廷顶撞吴王之语,并非捏造虚辞矣!

伯嚭:要离说甚话来?

伍员:要离当时曾言,吴王只为己私,一刺王僚为夺其位,再刺庆忌为除其患。其又何曾想过,要替你我二人伐楚,以报父兄之仇哉!

伯嚭:我兄所说那齐人孙武,果然如兵如神,定能胜楚乎?

伍员:贤弟不信我观人之能乎?专诸与要离二人,皆是为兄所荐。

伯嚭:那便好矣。弟有一计,或使吴王改变初衷,肯予出兵伐楚。

伍员:弟有何妙计?

伯嚭:贤兄可请孙武,将其兵法归纳成册,呈报吴王御览,以坚其信,不亦可乎?

伍员听罢称善,乃七荐孙武,并亲往孙武庐舍,请其撰写兵法,以备呈于吴王。

孙武领命,乃以数月之期,录成《孙子兵法》,计十三篇,五千九百余字。

伍员拿到兵法,看罢暗暗叫绝,不敢丝毫耽误,便即呈送吴王案头。吴王先看名目:

孙子兵法十三篇。一曰《始计》篇、二曰《作战》篇、三曰《谋攻》篇、四曰《军形》篇、五曰《兵势》篇、六曰《虚实》篇、七曰《军争》篇、八曰《九变》篇、九曰《行军》篇、十曰《地形》篇、十一《就地》篇、十二《火攻》篇、十三《用间》篇。

吴王阖闾亦是百战将军出身,岂能不懂兵法?只是仅听伍员凭空夸赞一介耕夫,不肯轻信而已。今《孙子兵法》既置案头,随手翻阅一遍,不由大惊;再从头检看一遍,复又大奇;再拣其重点细读一遍,于是大喜。

伍员:此部兵法,主公以为如何?

吴王:传我命令,即派伯嚭为使,赍持厚币重金,随同伍员而往,去请孙武!

伯嚭大喜,与伍员飞车出城,直奔罗浮山草堂,入其柴门,扣户而呼。

伍员:孙长卿,休要再睡矣。这便随我挂帅拜印,领兵出征去也!

孙武闻呼,霍然而起,出门相迎。伍员向孙武介绍伯嚭,又陈列币帛珠宝,使伯嚭高声宣读吴王聘书。孙武闻言甚喜,也不留饭,便与二人乘车离家,来见吴王。

阖闾亲自召见孙武,设宴待之,命伍员、伯嚭为陪。

酒过三巡,吴王乃问孙子:寡人观此《兵法》,卿真有通天彻地之才。但若以吴国之力征伐强楚,恨众寡不敌何?

孙武:兵不在多,在于统兵之法;将不在勇,在于善用其长。臣之《兵法》,不但可施于卒伍,虽妇人女子,奉吾军令,亦可驱而用之于战阵,无往而不胜者也!

阖闾鼓掌而笑:便请以宫人为兵,先生为寡人试驱使之!

于是罢宴,即召宫女一百八十名,令孙武往后园射场操演。

阖闾:宫女若能成列,寡人便拜先生为将!

孙武欣然受命,乃登将台,将宫女分为两队,指定吴王最为宠爱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三申律令,并指派车御及陪乘担任军吏,负责执行军法。

乃击鼓成列,挥旗以令进退,宫女不听号令,捧腹大笑,队形大乱。

孙武再申进退之法,再挥旗号,二队长竟弃其兵,笑不可抑。

孙武大怒,便召军吏问道:军不听命,当得何罪?

军吏:当斩其队首。

孙武:监阵官,立即执斩两位队长,不得违命!

监阵官:斩大王爱姬,末将怎敢?

孙武:你不斩队长,本帅便即斩你!

临阵官无奈,只得先求自保,带人自队中牵出两名队长,绳捆索绑,押至台上。吴王当时与伍员、伯嚭立于远处观看,见孙武要杀自己爱姬,立即命内侍飞驰将台。

内侍传命: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若无二姬,寡人食不甘味,将军法外施恩。

孙武:臣既受命为将,则将在军,君命不受。

于是不理内侍呼喊,手挥旗落,立命杀掉二姬。只见血光迸现,两颗人头落地。

众宫女见此,个个花容失色,人人两股战战,立即停止嬉闹,鸦雀无声。孙武复命两队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列阵。

当再次击鼓发令,众女前趋后退,左右回旋,跪爬滚起,无不合法,阵形齐整,如同刀切斧斫一般。练兵完毕,解散宫女,孙武下得将台,来见吴王请罪。

孙武:大王命臣为将,则令行禁止,赏罚分明,须依兵法,为将治军之道也。若非如此,岂能克敌制胜?我王若爱二姬,不欲霸天下,则请斩孙武,甘死无辞!

阖闾虽然怒不可遏,但亦乃一代枭雄,立即权衡利害。暗道:二姬已死,再杀孙武,非但于事无补,兼且必落好色害贤之名。又一举并失伍员、伯嚭,以及孙武三个人才!

想到此处,立即转怒为喜,便就将台召集众卿大夫,当众宣布。

吴王:今拜孙武子为将,号为军师,责以伐楚之事。三军司命,卿得自专!

孙武:臣谢主公隆恩,敢不尽心竭力!

吴王拜孙武为大将之事,立即传遍江南。

当时王僚之弟掩余在徐,烛庸在钟吾,二人俱怀报怨阖闾之心。因闻其拜孙武为将,欲要伐楚,知道大兵一起,徐与钟吾不堪藏身,遂相与商议,结伴往奔楚国。

楚昭王喜而纳之,乃使二人居于舒城,为楚国练兵,以备御吴。

阖闾闻而大怒,即令孙武将兵伐徐,灭之;继伐钟吾,执其君以归。

孙武用兵,牛刀小试,即灭二国,复又袭破舒城,三战三胜,诛杀掩余、烛庸。

经历数战,阖闾方信孙武果然用兵如神,于是信心大增,便欲乘胜伐郢。

孙武谏止:接连征战,民劳军疲,若伐强楚,未保必胜。宜休养生息,演阵练兵,国富兵强而后能用!

吴王犹豫,又问伍员。

子胥献计:孙子之言是也,愿我王从之。凡以寡胜众,以弱胜强者,必先明于劳逸之数。昔晋悼公三分四军,以敝楚师,卒收萧鱼之绩,惟自逸而以劳予人也。楚执政囊瓦及众卿皆贪庸之辈,莫肯任患。请王分军为三师,轮番扰楚:我出一师,彼军皆出,则我退归,彼归则我复出,使彼力疲卒惰。然后猝然乘之,无不胜也。

阖闾深以为然,乃三分吴军,轮番迭出,袭扰楚境。楚军来救,吴兵即归,楚人还都,吴军又扰,楚人甚以为苦,全军不得休息。

周敬王六年,鲁昭公二十八年,孔子在鲁。

伍员挠楚而还,乃命伐楚之兵搬运润州利湖之土,以筑城垣;其湖中之土不足,又取吴地黄渎河土。于是筑就大小二城,以卫姑苏,三城共称为阖闾城。

此时晋国魏舒执政,称魏献子,灭祁氏、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羊舌氏之田为三县,选派贤能之士为县宰。孔子对此赞道:魏子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赵鞅、荀寅效法郑国子产所为,将范宣子所作刑书铸于鼎身,正式公布成文法。

画外音:晋国刑鼎限制贵族特权,标志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生产关系得以确立。铁铸刑鼎,证实百姓当时已始普遍使用铁制农器具,手工业得到极大发展。由此商业亦趋发达,孔子弟子端木赐便以经商致富。晋国铁铸刑鼎,乃世界史上最早铸铁重器,意义非凡。

与此同年,据《吴越春秋》载,吴王内宫发生一件怪事,后人浑不可解。

镜头闪回,姑苏城中,吴王宫内。

吴王举行家宴,居中而坐。夫人为右班之首,公主滕玉居左班之首,姬妾分列两班。

席间罗列簋盏,菜肴丰盛无比。吴王向家人频频举爵,并于宴前畅谈军政要务,纵横讨论伐楚之事。此时庖师进鱼,吴王正沉浸于所议之事氛围之中,自顾食鱼。

食鱼过半,吴王这才忽然想起爱女未食,遂将所剩半条鱼赐之,命内侍端将过去。但令人所不解者,吴王女却忽然暴怒,起身大叫。(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