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六集 董卓进京

华夏真相集 第六集 董卓进京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5:48:26 来源:笔趣阁

中平四年,董何二宫相争。何后落于下风,颜面尽失。

何后还至内宫,气愤不过,连夜便召兄弟何进入宫,令其设谋,陷害董太后。

何进未料一日之间竟生此风波大变,又被妹妹催逼不过,只得回至府中,急召朝中三公共议,又唆使亲弟何苗,与廷臣联名奏劾董太后种种不法。

三公及诸臣因国舅握有兵权,只得奉命,搜肠刮肚,拼就一道奏章呈上。其疏略云:

董太后向居河间,原系解渎亭侯刘苌藩妃,被灵帝迎入皇宫,屡为不法之事。尝使中常侍夏恽、永乐太仆封谞等,与州郡官府相互勾结,垄断天下珍宝财货,卖官鬻爵。所得财赀,全部送进董太后所居永乐宫,且生性悭吝,致天下黎民涂炭。今依汉室惯例,藩国王后不能留居京城,请将董后迁回河间,就其封国。社稷幸甚,万民幸甚。

次日上朝,何进出班,即将奏章呈报少帝,请求施行。何后见此奏章,即刻准本,张让等也无法反驳,没有话说。

于是诏命准行,派兵包围董重府第,追索骠骑将军印绶。董重却是个胆小如鼠的将军,竟然吓得关上屋门,上吊自杀而死。

董太后闻说兄弟死了,知道无望,由是卧床不起,一月后亦因忧虑恐惧,发病而死。

何进命将董太后棺柩送回河间,与其夫刘苌合葬于慎陵。

张让、段珪见董后一枝已废,遂以金珠玩好等物结交何苗并其母舞阳君,请其早晚于何太后处善言遮蔽;一面却又流言于外,言大将军何进鸩杀董后,欲谋大事。

于是民间百姓盛传,都认为董后是被何氏兄妹所杀。

司隶校尉袁绍听了这些流言,不由大惊,又力劝何进,不如趁机尽杀张让等权宦,以灭谣言,并永绝宫中后患。

何进禁不住袁绍一力撺辍,入宫禀明妹子何太后,说明欲尽诛中涓阉人。

何太后受了母亲及兄弟何苗蛊惑,心中认定张让等是好人,遂为之辩护道:中涓宦官统领内宫禁省,本来就是汉家故事。张让被先帝称为阿父,举社稷之重以任之,此事天下人亦尽皆知晓。今先帝新弃天下,我兄妹鸩杀太皇太后之流言未泯,便又欲诛杀先帝旧臣,是何道理?此举非但不能重于宗庙社稷,亦对少帝及我何氏名声不利,此事万万不可。

何进听了太后之言,唯唯而出。

袁绍上前迎问:大事若何?

何进:太后不允,如之奈何?

袁绍:可速发大将军令于天下诸侯,命进京勤王尽诛阉竖。此时事关紧急,可以先斩而后奏,不容太后不从。

何进以为只要不是自己亲自动手,又能尽诛权阉,而不为太后责问,便谓两全之策。

遂大喜叫绝:此计大妙!

当即便令主簿陈琳:即刻撰写檄文,发至全国各镇,召赴京师,勤王除奸。

陈琳谏道:今蹇硕伏诛,西园八尉及禁军皆归于大将军。行权立断,杀此阉宦,便如鼓洪炉而燎毛发,何所不能?若召各镇刺史带兵入京,变生肘腋,怎生是好?

何进听了此言,又转为犹豫不决。

典军校尉曹操上前谏道:陈主薄所言甚是,不可召外兵入京。若将军不欲手刃群阉,则除元恶张让等人,只需捏造一个罪名,但付一两个狱吏足矣,何必引狼入室?

何进更不能决,转身看向袁绍。却见袁绍只是冷笑,显是笑他耳软心活,没有主意。何进脸色一红,决心已定,将曹操厉声喝退,立命陈琳:休得啰嗦,发檄各镇!

陈琳无奈,只得撰写檄文,用了大将军玺印,发往全国。

檄文下到天下各镇,当即惊动各州刺史诸侯,各自勒兵进京。只是诸侯路分远近,势力亦各有大小,军马数量不一,有三五千军者,也有万余人者,陆续发兵。

镜头转换,按下朝廷,复说天下诸侯。

西凉刺史董卓虽然屡次征伐黄巾不力,但因结托朝中十常侍,最终得任显官,现统西州大军二十余万,驻扎河东郡,常有不臣之心。

当时接到大将军何进檄文,董卓心中大喜,当即升帐,遍示诸将道:我等兵强马壮,老死在这荒漠之地何为?只愁没有机缘进京,此番机会来也。

遂点起五万西凉铁骑,以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为统军校尉,向洛阳便行。又令女婿中郎将牛辅守住陕西,使谋士贾诩佐之。

何进闻报西凉兵来,急使人迎于渑池,以牛酒犒劳。

董卓欲观京都变化,却又按兵不动。

与此同时,檄文传到并州。武猛都尉刺史丁原观之再三,犹豫难决。

字幕:丁原,字建阳,出自贫寒之家,为人粗略,但武勇善射。

丁原始为并州南县丞吏。并州民风剽悍,随黄巾乱者此起彼伏,县官无力镇压,疲于应付。丁原不辞危难,在县中募兵数千,屡与黄巾对阵,常自身先士卒,冲杀在前。

因为屡破寇虏,丁原积功而至并州刺史,授武猛都尉,总领并州兵马超过万人。

此次大将军何进发檄文至并州,专门擢升丁原为骑都尉,并赐执金吾,承袭现任执金吾司马防之职,责其带兵进京,扫除权阉。

丁原见了檄文,遂问主薄吕布、参事张辽:你二人以为如何?

字幕: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人。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聂壹后裔。

吕布正愁没有机会晋升,极力撺掇道:明公勿疑,此乃百年难逢之遇。常言道,功高莫过救驾,计毒莫过绝粮。况且张让等养尊处优,又失了禁军兵权,杀之如同割鸡容易。主公替朝廷及何大将军除了权宦,何愁不得三公之位?

张辽:吕将军说的是。我闻西凉刺史董公已然起兵,并州属其治下,主将已发而部下壁观,恐事后不但获罪朝廷,亦且得罪董卓。请将军早作决断,即刻应召发兵为上。

丁原见二人所说一致,主意遂定,便下令道:命都尉张杨,领兵六千留守并州;吕布、张辽点兵五千,与我同去洛阳。

张杨、吕布、张辽:遵命!

丁原率军南下,兵渡黄河,然后下令火烧孟津渡口,以张声势。火光照得全城皆亮,民宅烧毁无数,百姓哭声震天。

孟津渡口火光大起,早有沿路探马报至京城,告诉值守黄门宦官。

张让闻知,急与同党共议:外兵将至,如其奈何?

段珪:须抢先下手杀了何进,再矫帝诏,阻止外兵入京,我等方能自保。

张让称是,于是命令:于长乐宫嘉德门内,暗伏刀手五十人,你等随我往见太后。

于是十常侍再入后宫,泣告何太后:大将军不听娘娘言语,却听部下袁绍挑唆,矫诏召外兵至京,欲灭臣等。望娘娘宣大将军入宫谕止,如其不从,臣等只就娘娘驾前请死。

何太后被张让等蛊惑日久,哪里知道其中阴谋?听了张让言语,当即降诏,令人飞马出城,阻止丁原人马进京,并宣何进入宫。

何进不知就里,得诏便行。主薄陈琳竭力劝止,何进不听,但令袁绍、曹操:你二人随我入宫,再各选精兵五百,交给袁术统领,布列于青琐门外。

袁绍、曹操应诺,带剑护送何进,到至长乐宫外。

黄门假传太后懿旨:太后特宣大将军,余人不许辄入。

袁绍、曹操正要争竞,何进说道:无妨,你等候在宫门之外,随时听我呼唤可也。

叮嘱已罢,孤身而入,昂然直至嘉德殿门。张让、段珪迎出,左右围住,宫门尽闭,伏甲齐出,立时将何进砍为两段。

张让命将何进首级从墙上掷出,冲墙外高叫:何进谋反,已经伏诛!其余胁从速速弃兵投降,尽皆赦宥,不再追究。

袁绍及曹操见了何进人头,大吃一惊。

袁绍:看来今日之事,不能善罢。我等奈何?

曹操:若能拼却一死,趁势杀了十常侍,尚有一线生机;若是投降阉宦,事后仍不免有灭族之祸。

袁绍信以为然,遂厉声大叫:阉官谋杀大臣!大将军有功无过,素日且对我等不薄。诸将应努力向前,与俺共诛恶党!

何进部将吴匡闻此,便率兵于青琐门外放火,直杀入内庭。忽见何苗提剑而出,遂命禁军:都是这奸贼与张让同谋,害死亲兄,与我斩了!

众军应声上前,不由分说,将何苗乱刀砍为肉酱。

袁术看见宫内火光突起,叫道:与我突入宫庭,但见阉官尽皆杀之,一个不留!

众军应诺,斩关入内,见到宦官便杀。一刹时宫内鬼哭狼嚎,尸横遍地。

袁绍见宦官大半伏诛,便令军士:分头剿杀十常侍家属,不分大小,尽皆诛绝!

赵忠、程旷、夏惲、郭胜四个中常侍被赶至翠花楼前,剁为肉泥。

张让、段珪、曹节、侯览见机得快,急引禁军进入内苑,将何太后、少帝刘辩并陈留王刘协劫去内省,从后道潜走北宫而去。

何太后被张让等簇拥上车出宫,耳听杀声四起,方悟是自己害了兄长何进性命,以至于此,不由悔之莫及。

时有尚书卢植正在外廷值守,见到宫中火起,知道发生事变,立即擐甲持戈,率领护卫立于阁下,挡住车驾,大声喝道:恶贼劫持车驾,欲往哪里去?卢植在此!

段珪拥逼何后过来,见到卢植拦路,回身便走,连部下及天子车驾也都不顾。

何太后见此,拼命跳车逃生,摔了一个趔趄。卢植看见,急命军士救下。

正在这时,只听喊声大起,曹操领着禁军到来。

卢植:孟德来得正好,速命你军,扑灭大火。

曹操:遵命。

卢植复又回头,看见河南中部掾闵贡在侧,遂道:我分一半卫兵与你,速去追袭张让、段珪等贼,寻觅天子还朝。

闵贡:得令。

当即奉命,引兵追出城去。

胡车儿、臧霸此时刚刚赶到宫阙,听卢尚书说到不见了少帝刘辩,二人吃这一惊非同小可,急忙互使一个眼色,趁乱裹入闵贡队伍,一齐出城,前去寻找少帝。

张让、段珪劫拥着少帝刘辩及陈留王刘协,冒烟突火,连夜奔走至北邙山。

二更时分,只听后面喊声大举,闵贡率领人马赶至,扬声大呼:劫驾逆贼休走!

张让大惊,急令随身禁军迎战,两下里杀作一处,混成一团,不辨彼此。胡车儿和臧霸两杆枪冲入阵伍之中,片刻间杀得人仰马翻。

胡车儿救主心切,如泼风一般杀入阵伍之中。将要冲到帝驾车仗之前,一眼看到张让,不由怒火万丈,催马提枪前冲,无人能挡。

张让见事紧急,怕遭擒不免受辱,遂跳下车来,转身投河而死。

胡车儿杀散车旁护从,掀开车帘看时,见车内只遗下帝服与王服两套,扔在榻上,少帝与陈留王却无踪迹。不由叫一声苦,不知高低。

臧霸飞马已至,问道:皇帝何在?

胡车儿未及回答,闵贡策马而至。因见车旁草丛中蹲着两个车夫,抖作一团,遂以手中马鞭敲打左首车夫头顶,问道:皇帝和陈留王安在?

那车夫抖得愈加厉害,随手指道:被段珪带人,劫持往东去了。

闵贡听了更不怠慢,急忙带兵去赶。

胡车儿和臧霸正要随闵贡去追,却被那车夫立起身来,一把拉住胡车儿辔头,低声道:师兄,哪里去?

胡车儿闻言大喜,于星光下仔细看时,见那车夫不是少帝刘辩,却是哪个?

刘辩屈身将另一车夫拉起,对胡车儿说道:此乃朕弟陈留王刘协。方才你等与张让、段珪对敌之时,我恐被贼人当作人质,便与车夫换了衣服,放他们逃生去了。你们二人来了,这就好了。哪里也不要去,只在车前护卫,等候援军前来迎驾即可。

说毕,与陈留王重归车内,再次换上帝王衣冠,正襟危坐。

臧霸:换衣脱困,陛下机智人所不及。却为何又对闵贡谎称,自己被段珪劫去?

刘辩:段珪那奸贼罪恶盈天,岂能不逐而歼之?朕若显露身份,闵贡一时难辨真伪,定要盘问。稍作耽搁,段贼必然漏网,再难缉索。

臧霸恍然大悟,暗自敬服。

闵贡一路向东追赶,不上十余里路程,果然赶上段珪,因问:天子何在?

段珪:咱家不知。你若饶我性命,便带你去寻。

闵贡大怒,一刀将段珪杀了,悬头于马项之下,复循来路找寻。此时已过五更,天空初现晨曦,竟是乱了一夜。

忽听身后呼声大起,只见司徒王允、太尉杨彪、左军校尉淳于琼、右军校尉赵萌、后军校尉鲍信、中军校尉袁绍,一行数百人马,前来迎接车驾。

闵贡诉说失了少帝和陈留王踪迹,众人正惊慌失措间,一骑快马由西而至。臧霸在马上大呼道:陛下与陈留王在此,令各位大人前往护驾!

王允等人大喜,上前迎着车驾,君臣皆哭。

正待启程回京,忽听北边喊声大作,一支铁骑向南疾驰而来,约有三五千兵马。为首者乃是并州刺史丁原,身后左右两员大将夹护,正是行军主薄吕布和参事张辽。

丁原高叫:前面可是皇帝陛下?臣并州刺史丁原,前来勤王护驾!”

司徒王允和太尉杨彪见了,心中大定,令丁原下马见驾。丁原伏地拜倒,陈留王好言抚慰,命其先使人将段珪首级往京师号令,同时簇拥少帝还京。

画外音:经此一役,十常侍之乱方告平定。先是有洛阳小儿在城内传唱童谣:“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至此果应其谶。

当下车驾返京,前行不到数里,忽见旌旗蔽日,尘土遮天,又有一枝人马到来。王允等不知何处兵马,不由相顾失色。

袁绍奋勇骤马而出,高声喝问:来者何人?

绣旗影里一将飞出,厉声问道:天子何在?

袁绍、曹操等听其问得无礼,俱各惊怒。丁原却已认出,来者正是西凉刺史董卓。

吕布见状不忿,哼了一声,一催坐骑,便要上前放对。

丁原急制止道:休得莽撞。来者乃是凉刺史董大人,你我权且忍耐则个。

吕布闻说对面来者便是西凉刺史,甚感惊奇,遂按住辔头,冷眼旁观,看他怎地。

众人不知董卓来意,齐看刘辩脸色。少帝不知国舅何进檄召天下各镇诸侯进京之事,此时陡然见到西凉人马到来,一时沉吟不语,暗自思索对策。

陈留王刘协此时年方九岁,因见周围有许多军马护驾,不由胆气颇壮,想要在皇兄面前显示一番,遂勒马向前,向董卓喝叱道:对面来者何人?敢在圣驾面前大呼小叫!

董卓眼见陈留王区区稚龄少儿,但语气颇为豪壮,不由一怔,顺口答道:我乃西凉刺史董卓,奉大将军檄命,特来保驾。

刘协高声斥道:既来保驾,天子在此,何不下马?

董卓不料眼前小儿竟有如此气魄,料是亲王贵胄,又见丁原与诸大臣围护车驾,不由收了气焰,慌忙下马拜于道左,山呼万岁。

陈留王唬住董桌,心中大定,遂又以善言抚慰:西凉刺史千里勤王,是个功臣。

董卓暗暗惊奇,就车前拜叩少帝,并奉酒食。

少帝略加抚慰,诏命护驾还宫。董卓领旨上马,令西凉兵前导,并州兵马合后,簇拥车驾回归洛阳。丁原纵马前来拜见,董卓哼了一声,洋洋不睬。

丁原身后吕布和张辽均各大怒,但因当着天子之面,只得隐忍不发。

少帝刘辩当日还宫,见了何太后,母子劫后余生如梦初醒,俱各抱头痛哭。

太后诏令扑灭余火,检点宫中,却不见了传国玉玺,并许多库中珍宝,俱化为灰烬。

少帝怜念兄弟刘协,怕母亲因国舅之死而忌恨董后,又因忌恨董后转而欲杀陈留王,故将刘协留在自己身侧,不使其离开半步,并秘令胡车儿和臧霸暗地保护。

胡、臧二人领旨,应诺而去。

少帝心知董卓、丁原等诸侯在京,久必酿成大乱,又请太后诏命擢升袁绍为都尉,曹操副之,统领八尉禁军,以卫内宫。

太后心恨少帝庇护陈留王,更恨袁绍和曹操杀害亲弟何苗,遂坚执不准少帝所请。如此以来,西园八尉便即群龙无首,各自为政,乱成一团。

董卓虽屯兵城外,但每日带其数千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京都百姓俱都惶惶不安。董卓为显示自身威仪,且欲观察百官反应,每于下朝之际带领兵弁出入宫庭,略无忌惮。

后军校尉鲍信见董卓日益跋扈,遂向袁绍及司徒王允进言,宜早日定计,除去董卓。

袁绍及王允二人未得太后旨意,皆说不可轻动,宜多加安抚为上。鲍信一怒之下,自引本部军兵出京,径投泰山去了。

次日早朝,何太后照例垂帘主政,诏命封赏平乱诸臣,拜董卓大司空、前将军、鳌乡侯,总领京城禁军及本部西凉兵马;并州刺史丁原加封执金吾,却无兵权。

丁原大失所望,本欲自回并州,却又恋恋不舍,于是驻兵城外,心下犹疑不定。

吕布看出丁原心思,进帐谏道:那董卓虽然跋扈,手下不过三千兵马。京中禁军除后军校尉鲍信出走,其余尚有近两万兵马,都在曹操及袁绍、袁术兄弟手中。那曹操及二袁本与董卓不和,明公若与其联手共除董贼,何愁大事不成!

丁原沉吟道:我欲除董卓久矣。奈何我与袁家兄弟及曹操并无交情,如谋不成,反遭其害。不如遣张辽且回并州,令张杨尽发并州兵马前来,与董卓并力死战!

即令张辽连夜赶回并州,调兵前来。张辽得令,飞马出营而去。

吕布见丁原不纳自己计策,又走了膀臂张文远,暗自回营气恼。

董卓虽然表面跋扈,但自思营中只有三千人马,远非西园八尉敌手,因此忐忑不安。

谋士李儒献计:大人何不行疑兵之计,以震慑百官群僚?

董卓:何为疑兵之计?

李儒:可令将部下人马分为两班,轮番于夜间悄悄出城,次日却列队自西门而入,擂鼓穿城而过,又自东门而出。如此十数次,则有数万大军之状,岂谁不惧?

董卓大喜,便令部下李傕、郭汜诸将,照计而行。

如此十余日后,满朝文武见西凉军马络绎不绝入城,皆都大惊失色,也不知董卓到底还有多少人马在城外。袁绍、曹操等西园七尉,也因此不敢轻举妄动。

李儒见朝廷诸将不敢稍动,即劝董卓以何太后所赐兵符,令张济、樊稠持至西园尉,收揽七尉兵权。那西园七尉群龙无首,见了兵符即降,毫不费力。

少帝此时未及过问禁军之事,胡车儿和臧霸又只在内宫应值,一心保护少帝和陈留王安危,对宫外诸般变故,自是一无所知。

董卓得了西园之兵,随后又将禁军编入麾下,登时兵强马壮,放眼京师中再无敌手。

卢植、王允等眼见董卓以小博大,这才知道中计,由此后悔不及。

董卓心中大喜,私下与李儒商议:我用先生之计,如今军权在手,朝廷已尽在掌握之中。但我观朝中文武各怀异志,袁绍等禁军将领更是不服,下一步将奈之何?

李儒:主公欲收百官之心,只需一人入朝,为公所用。

董卓:何人具此人望?

李儒:议郎蔡邕,文冠天下,举世仰为泰斗,门生遍于朝野。十余年前,因受中常侍曹节及将作大匠阳球迫害,去官还乡,浪迹江湖。主公若得此人辅佐,必得天下文人归心。

董卓:某在西凉之时,倒也早就听说蔡邕名气,着实不小。但不知今在何处?

李儒:臣闻蔡邕刚自江南北返,现在泰山闲居。

董卓当即便令李儒修书,盖上司空玺印,发使前往泰山郡,下令征召蔡邕入朝。

蔡邕收到公文,因素闻董卓劣迹斑斑,便推说年老有病,不能应征,打发使者回报。

董卓闻报大怒,骂道:蔡邕虽有人望,也不过一介酸儒而已。如此骄君傲上,实在可恨!若是惹恼了我,灭其三族,也只不过就是转足之间事耳。

便又檄令州郡刺史,征召到府。蔡邕闻说风声不善,万不得已,且想起史子眇道长之托,也想入朝辅佐少帝刘辩,当下只好辞别好友诸葛珪,应命入京。

董卓见了蔡邕之面,早就忘其抗命之过,如获至宝,异常敬重,当即任命为代理祭酒。旋即又觉不妥,再推举为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连升三级,遍历三台,自古少见。

接着又升任蔡邕为巴郡太守,却又不舍其离朝,再被留任侍中。

蔡邕虽然宠辱不惊,心下也自感念董卓知遇之恩。

少帝刘辩闻说蔡邕归朝,这一喜更非小可,立即诏命请至金殿,在朝堂之上当着文武群臣,便公然以恩师称呼。同时心中想念蔡琰,却无由问候。

董卓既请蔡邕入朝为官,又问李儒对付袁绍、曹操等一班武将之策。

李儒:这个容易。来日主公上朝,可与群臣议废少帝而立陈留王,以观此班武将动静。顺公者昌,逆公者亡,此秦赵高指鹿为马之计也。

董卓:我观当今少帝怯懦呆傻,陈留王虽然年幼,而聪慧机智犹过今上。以聪慧机智之主以代怯懦呆傻之帝,倘终不为我所用,岂不弄巧成拙?

李儒:主公有所不知。少帝表面怯懦,内心颇多智狡。且何太后在朝,文武大臣与何进有旧,必誓死报效少帝,此非主公所能挟制。陈留王乃董太后抚养成人,主公若诈称与太皇太后同宗,为其无罪而被鸩害昭雪,顺其遗命立陈留王为帝,则朝中必有因同情董后而顺从主公者。且自董后驾崩之后,陈留王无论宫内宫外均无亲信,若被主公拥立为君,除主公之外其还能用谁?如今朝廷无主,主公不就此时行事,迟则有变。来日主公可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谕以废立之事;百官有不从者当场斩之,则威权之行,正在今日。

董卓听罢大喜,即命次日在温明园大排筵会,遍请公卿。

满朝公卿皆惧董卓威势,接到请柬,无人敢予拒绝。自是战战惊惊,前来温明园中列座,违心恭维董卓功德,一时谀词如潮。

酒行数巡,董卓忽教停酒止乐,起身厉声道:吾有一言,你等众官静听。

众人放下酒杯,尽皆侧耳恭听。

董卓说道:天子为万民之主,无威仪不可以奉宗庙社稷。今皇上懦弱不智,不若陈留王聪明好学,可承大位。先帝在时便欲立陈留王,在座诸公人所共知。若非何进违制而行,何有前日大乱?某依先帝心意,并奉太皇太后遗旨,欲废少帝,更立陈留王,诸位以为何如?

说罢双目炯炯,遍视群臣。在场文武诸官听罢,面面相觑,一时鸦雀无声。

只听澎地一声大响,一张桌案摔出翻倒,盘盏散落一地,座中一人昂然直出,立于筵前。众臣视之,见是并州刺史、执金吾将军丁原。

董卓斜目睨视,喝问道:丁建阳,你有何话说?

丁原大呼道:当今天子乃是先帝嫡子,并无过失,你是什么东西,也敢轻言废立?

此言一出,座中群臣哄地一声,倒有一多半面呈赞佩之色,各自以目示意。

丁原仗着酒力,说了这番豪言壮语,知道惹祸,言罢抽身就走,顷刻间已奔至园门。

董卓早知己言出口,必有人反对,但没想到竟是旧部丁原,一时怒气勃发,怒叱道:顺我者生,逆我者死。众武士,不要让那贼厮走了,与我拿下!

几个西凉军士闻命而出,挺戈上前阻拦擒拿丁原。

说时迟,那时快!早见从门侧里跳过一条壮汉,挡在丁原身后,手中大戟轻轻一划。那几个军士稍经触碰,早已呼号倒地,伤臂折足,站立不起。

来者正是五原吕布。当时拨倒众军,手持铁戟拥护丁原出门,无人敢当。

到了园门之外,早有并州刺史帐下从人牵过坐骑,簇拥二人上马而去。

董卓被丁原如此一闹,气了半晌,恨恨不已,转头又问百官:丁原叛逆朝廷,出言不逊,他日我必杀之。适才吾之所言,诸公还有什么话说?

座中一人长身立起,却是尚书卢植,正言厉色道:明公此论差矣。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昌邑王造恶,霍光告太庙而废之。今上聪明仁智,并无分毫过失。公又无伊、霍之才,何可强主废立之事?此为篡逆之举,绝不可行。

董卓大怒,拔剑向前,想要手刃卢植。卢植引颈待戮,只是冷笑不已。

座中急忙立起两人,却是侍中蔡邕、议郎彭伯。

蔡邕伸手,托住董卓持剑手腕;彭伯挡在卢植身前,躬身劝谏:明公不可。卢尚书海内人望,门人弟子遍及天下。今若害之,惟恐天下震怖。

董卓闻言,本来不以为然;但扭头看那托住自己手腕者,竟是蔡邕,这才息怒,还剑入鞘,说道:若非看在蔡侍中面上,今日断不饶此老儿。

蔡邕与彭伯联手救下卢植,当下将其劝出园去。

司徒王允趁机向董卓说道:废立兹事体大,不可酒后相商,应择另日于公堂再议。

董卓一时无语可驳,于是百官皆散。

次日,董卓正与李儒商议下步行止,家仆飞报进府:丁原引军在城外,点名搦战。

董卓大怒,同李儒引军出迎。两阵对圆之处,只见大将吕布正在军前驱驰,头顶束发金冠,身披百花战袍,胸擐唐猊铠甲,腰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威风凛凛,相貌堂堂。

李儒见此,急劝董卓:此乃丁建阳麾下大将,姓吕名布字奉先,有万夫莫当之勇。昨日在温明园中,保护丁原全身而退者,便是此人。主公切须回避,不可大意。

董卓哼了一声,拍马出到阵前,点名叫丁建阳答话。

丁原纵马出阵,迎面而进,戟指董卓,大骂篡逆之贼。

董卓怒气勃发,未及回言,对面阵中吕布已飞马直杀过来,冲进董卓阵角,便如劈波斩浪,西凉诸将无人可敌。

丁原见吕布冲动西凉阵角,随后率军掩杀。董卓仗着马快,绕阵而逃。手下兵士挡不住吕布势头,败退三十余里,方得下寨安营。

丁原虽然获胜,但惧董卓兵多,不敢追赶,遂止住吕布,收兵返回本寨。

吕布回营,闯进丁原大帐,忿然道:前日大人不听我劝,致被董贼抢先夺了禁军兵权,先机尽失。今日董贼部下将佐未聚,禁军心怀狐疑首鼠两端,如我大获全胜,其必反戈相向,共击董贼。今日正好乘胜追击,一战而定,缘何却又回军?

丁原愠怒道:我本不欲与董司空争战,都是你只知逞一时之勇,这才出兵见阵。你年少懂得甚么?兵法云十则围之,倍则攻之,彼众我寡,岂能深入敌阵?若不是我,你便如丧家之犬一般,哪里到得今日?还不退!待张辽调来并州军马,却再商议。

吕布一番好意,却吃了一顿训斥,心中懊恼,回归营帐,闷闷不乐。即令小校整置酒菜,一个人在帐中闷饮,倍增恼烦。

正在一人独酌,百无聊赖,帐前军士入报:有个李肃,自称是将军同乡故人求见。

吕布想起自己年少家贫之时,常受李肃接济,今日人家来到帐前,岂能不见?遂道一声有请,即站起身来,出帐相迎。

只听门外一人笑道:岂敢担得一个请字。贤弟别来无恙!

话音未落,李肃已步入大帐。

吕布深深一揖道:弟自并州投军,久不与兄相见。不知贤兄今居何处?

李肃笑道:愚兄不才,现在朝中任虎贲中郎将。向闻贤弟一身武艺,有万夫不当之勇,今日在城头亲见武勇,真是名不虚传。贤弟有此匡扶社稷之才,小兄真是不胜之喜。敢问贤弟,在丁刺史帐下担任何职?定必是个将军都尉,或总领并州兵马,亦未可知。

吕布一张俏脸憋得通红,忙请李肃就座,令军校添加杯盏碗筷,再送一坛好酒进帐。

二人叙礼落座,吕布说道:不怕贤兄笑话,兄弟现在丁刺史帐下,并无兵权,只是一个行军主薄而已。

李肃大为惊讶,喟然道:何至于此!似贤弟这般武勇天下无敌,怎能屈就区区文职?闻说丁建阳与贤弟有父子之义,说不定另有深意。

吕布面红耳赤,欲待发作,无奈故人久别重会,只得隐忍,自顾喝酒。

李肃看出其中关窍,却将话题一转:贤弟是马上将军,岂可无良马相配?小兄今日前来,有良马一匹,特为进见之礼,赠予贤弟。

吕布正好借此话题撇却尴尬,遂起身道:如此,承蒙贤兄厚意,牵来我看。

遂与李肃携手走出营帐,观看良马。

帐外早有两名军士,牵一匹红马相候。此时见主人李肃陪着一员大将出来,知道来者必是吕布,遂忙上前,争向吕布叩头施礼。

吕布还了一揖,即去看那战马。见其浑身上下火炭般赤红,并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自蹄至项,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果是世间稀有的宝马。

李肃察言观色,知道吕布早已心动,趁机问道:看贤弟脸色,莫非识得此马?

吕布答道:小弟在黄公山上学艺之时,师父曾教以马谱,故能识得此马。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名曰赤兔,不知可是?(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