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一集 特殊使命

华夏真相集 第一集 特殊使命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5:48:26 来源:笔趣阁

车辚辚,马萧萧。在洛阳通往陈留的官道上,三辆马车迎着朝霞疾速行驶。

解职归田的蔡邕坐在第一辆车里,中间车里坐的是发妻何氏夫人,怀中依偎着年方三岁的小女儿蔡琰,最后一辆车装载着竹简帛书和金银细软。

车队的两侧还有左右两骑骏马,一路保护行仗。

左侧枣红马上坐着一个五十多岁的老者,身穿窄袖长袍,面容清癯,一双笑眼,颔下一部短须,却是蔡邕幼时的伴读书童,如今做了蔡府管家,名唤蔡福。

蔡福幼时被蔡邕的父亲买进家门,跟着少爷(现在早就成了老爷)近三十年形影不离,虽然是下人身份,但近朱者赤,满腹学问却是了得。

右侧黑马上是个不到三十岁的壮汉,手中提抢,腰间佩剑,名唤蔡七,却是蔡福的本家侄儿,在府内时掌管家丁奴仆。

蔡七仗着体壮,平日里偏爱起个五更,喜的是闻鸡起舞披星戴月,打熬力气。十余年下来,也抡得动三二百斤铁鼎,挥得起三十六斤铁枪。

蔡邕此时正半倚半躺,半睡半醒坐在车里,倦意十足。

镜头闪回,两天之前,京师洛阳。

为能安全出逃,蔡邕传令全家暗中收拾行李,几乎通宵没睡。次日侵晨,不到四更,更趁天色未明就出府门。赶着城门五更天时乍开时刻逃出,向东疾驰狂奔。

跑了一个多时辰,回头看去,已经望不到洛阳城廓,蔡邕这才命令缓下速度,以休养马力。虽有皇命说是放归田里,但蔡邕心里仍不托底,不敢在京都多作片刻滞留。

蔡邕坐在车中,心思电转。想起早年避居原籍,冒死拒绝桓帝征召,后来终于灭不过老司徒桥玄面皮,被征辟为司徒掾属,进京参与续写《东观汉记》及刻印熹平石经之事。

自己精通音律,才华横溢,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向来孤芳自赏,本不应在此乱世出仕,与那些飞扬跋扈的外戚和阴险残暴的阉党同朝合污。

但儒生积习,虽不求利,但愿以文章传世的求名之心难改,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闪回结束,马车飞奔。又走了小半个时辰,太阳已经升到头顶。正是八月初天气,虽然早晚间已有些凉风习习,但正午时刻也还是烈日炎炎,甚至比流火七月更加难耐。

兼之车中闷热,一行人后颈和前心都沁出细密的汗珠。

蔡邕心中有些焦燥,只听得右侧马蹄得得,轿帘被掀开一角。

原来是家仆蔡七,欣帘请示:家主老爷,后面小姐嚷着燥热,要更衣喝水。咱们是否找个地方打尖歇脚?还请老爷示下。

蔡邕还没有回答,蔡福早已开口:七儿,没看到老爷正在盹睡养神,只管问些什么?天到这般时候,休说小姐年幼难耐饥渴,就是老爷夫人也要进餐休憩。你且向前探看路径,见有干净敞亮的村店酒肆,先去安顿妥当便是。

蔡七应诺一声,轻轻加了一鞭,坐下黑马翻蹄亮掌,泼喇喇地向前跑去。

蔡福小心押着车辆,又往前行三五里路程,但闻蝉噪盈耳,天气愈发燥热。早见官道旁闪出一大片空场,盖着十余间屋舍,一面酒幌儿从屋角上直挑出来,甚是扎眼。

只见蔡七扎撒着肩膀儿,立于酒幌之下,正在向马车的来路上眺望。

蔡福知道侄儿已经安置妥当,遂将三辆马车引入院内,先请家主和主母小姐下车活动活动腿脚,又让前来支应的小二将马鞍卸下,马匹牵到槽头上刷洗饮溜。

蔡邕下车,跟随堂倌进了上房。因见虽是低檐瓦舍,倒也干净齐整,也就点了点了头,坐下吃茶。又唤过女店东,命引领夫人和女儿蔡琰去如厕更衣。

蔡福伺候蔡邕及母女二人在正房用餐已毕,遂命蔡七将剩饭菜撤到厢房,叔侄及三个车夫又叫了一筐馒头,自去吃饭。因为离京城不远,酒却不敢喝。

蔡邕年过不惑,平日里养尊处优,经得大半天车马劳顿,感觉疲累不堪,又谓是脱离了虎穴,不会再有追兵,遂命众人:大家可以饱睡一觉,到未末申初,再行启程。

众仆闻听,齐声应诺,自去安置。

幸喜这村社酒肆靠近官道,倒也有几间干净客房,专为走长途的行商歇住。

蔡七竟自向店主讨了三间客房,让老爷蔡邕占了中间,左首一间安顿夫人和小姐,自己叔侄占了右首,三个车夫到马棚里草席上坐地,都去各自睡了。

蔡邕虽说正在壮年,算不得甚老,但因是一介握笔捉刀书生,这一路趱行,也委实困倦得很了,倒睡下来,很快就进入梦乡。

也不知过了多久,正在沉睡之际,忽听床榻之侧“当”地一声响亮,接着又是一声闷哼,有人扑通倒地。蔡邕吃这一惊非小,立时醒了,睁眼坐起。

只见一个中年道士站在床榻之前,怀里抱着一个四五岁男孩儿,右手握着一柄拂尘,低头看着地上,不住冷笑。

蔡邕顺着道士目光看去,见他右脚下正踩着一个黑衣大汉。那黑衣人面孔触及地面,身边横放着一口雪亮的短刀,看样子原是握在手中,因被道士制服,这才撒手扔刀。

道士见蔡邕醒了,轻轻笑了一笑,抬起右脚,用脚尖将地上短刀踢到床下,对黑衣人喝道:爬起来,跪下好好回话,饶你不死。

蔡邕虽是官宦出身,对这江湖上的事倒也颇为见机。于是下榻穿鞋,向道士作揖,表示感谢救命之恩,竟在床边坐了,静观其变。

黑衣汉子爬起身来,一屁股坐在地上,却不下跪。嘴里哼了一声:士可杀不可辱。在下技不如人,你即有本事,杀我便是。要我下跪求饶,却是休想。

道士一笑,说道:看不出,你倒是个不怕死的。但只可笑你忠奸不分是非不明,为阉竖所用,却还称不得侠义之士。此番幸得贫道来的及时,没有让你得手。倘是今日误杀了忠良义士,你岂不后悔为天下人耻笑?

黑衣人道:干我们这一行的,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规矩如此,何人耻笑?

道士哼了一声:墨家门徒八百年来游侠江湖,处处解人危难,人人名满天下,没想到如今是越来越出息啦,竟沦为赏金刺客。八百余年前,你们开山祖师爷墨翟先生也是先贤诸子之一,曾经让匠门始祖公输班拱手拜服,因而威震天下。其门下历代弟子更是纵横诸国,受人敬畏。大侠荆轲和朱亥是何等响当当的人物?大丈夫奋然一怒,流血十步,风云为之变色。不想到了阁下这一辈,竟堕落到替人做起赏金杀手,还说甚么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蔡邕听了,心中雪亮,冲那黑衣汉子点了点头,叹道:怪不得,阁下原来是墨家门下。我儒家和墨家虽然政见相左,但向来只限于口诛笔伐,从来不曾刀兵相见,更无相互行刺之举。阁下今日所为,可有些令人不解了。

又起身向那道士深深一揖:若不是仙长仗义相助,蔡某在睡梦之中便被人取了头去,可算是个糊涂鬼了。救命之恩如同再造,容图后报。

道士谦道:自古来忠臣孝子人人钦敬,蔡公无须客气。

黑衣人被道士揭穿根脚,吃惊非小,问道:仙长,敢问尊号?哪座高山修行?

道士不答反问:你盘问贫道根脚,莫非想着要报复不成?

黑衣人由趺坐改为长跪,叩头答道:晚辈不敢,确是诚心请教。

道士由怀中取出一块黑乎乎的铁牌,四寸见方,托在手里,递到黑衣人眼前,说道:贫道既敢出手,就不怕你墨门报复。且看清楚,可识此牌?

黑衣人双手接过,相了一相,咦了一声,吃惊低呼:伏龙令!仙长遮莫……?

蔡邕在旁详观,见那块铁牌黑黝黝地并不起眼,但甚是光滑,又似乎上面刻了什么图案文字,却是看不清楚。

道士微笑点头,夺过铁牌,纳入怀中:看来你还是有些见识。贫道一路跟随,见你狂奔之际脚下尘头不起,显是轻身功夫不弱,这才起了怜才之心,没有对你痛下杀手。你可是受阉党曹节所托,前来行刺?

黑衣人道:在下天生一双飞毛腿,可日行六百里,不输给奔马。仙长从洛阳一路跟随,怀里还抱着个孩儿,在下心服口服。不敢相瞒,委是将作大匠阳球收买在下,前来行刺。

道士吃惊疑惑:蔡大人得罪的是曹节等阉宦,跟将作大匠又有什么关系?

不料蔡邕点头说道:这就是了,怪不得。

道士奇道:议郎大人倒知晓刺客来由么?

蔡邕道:不错。将作大匠阳球,乃是中常侍程璜女婿,与我叔父蔡质向有夙怨;十常侍因我奏本之事,又结新仇。他们决心陷害蔡邕,请奏皇帝将我叔侄二人弃市,多亏中常侍吕强向天子求情,才得免死,罢官还乡。阳球打发刺客沿途刺杀,那是一点也不奇怪。

道士点头:这也罢啦。这位壮士,你受阳球之托,可知要刺杀者究是何人?

黑衣人道:在下胡车儿惭愧,当不得仙长称为壮士。按照我们刺客行规,从来不问被杀者根底。阳球许我赏金颇重,猜想这位大人身份不低。

道士道:你既不知,便不足怪。这位大人,就是朝中耿臣,东观议郎蔡邕大人便是。

胡车儿听了,满面生愧,纳头便拜:不是仙长点破,险些错杀忠良。我墨家门派传到小可师父手里,日渐没落;师父一死,便只剩某一人而已,耐不得山中凄苦,这才到江湖中替人做杀手,胡混日子罢啦。某虽然身处江湖,却闻朝堂之中,只有卢植尚书、皇甫嵩将军和蔡议郎,才是大大忠臣。胡车儿有眼无珠,若错杀好人,岂不为江湖同门耻笑!

说罢忽然长身,捡起床下短刀,便向颈中划落。

蔡邕出其不意,吃惊地张大嘴巴,差一点便要叫出声来。那道士出手如电,右手拂尘早已缠住胡车儿持刀手腕,往回拉出。

胡车儿使尽全力想要自戗,却被拂尘一扯,就似被定身法定住,短刀再也递不进半分。胡车儿挣扎不得,长叹一声,短刀再次扔在地上。

道士撤了拂尘,向后轻甩,早已插入脑后衣领,动作快如电光石火。这时道士怀中孩儿显是感到有些不舒服,挣身说道:师父,把我放下来罢。

话音虽然不高,倒也清脆响亮。道士嗯了一声,将那孩儿放在地下。蔡邕这才注意看那孩子,竟是生得眉目如画,长相不俗。

道士放下孩儿,向胡车儿温言说道:贫道既向你表明身份,就不容你寻死。你且平身,贫道有件大事,要求你去办,却不可推三阻四。

胡车儿闻言大喜,立起身来,插手施礼:道长不许我死,定是容俺戴罪立功。但听仙长差派,不管水里火里,绝不推辞。

道士不答胡车儿之语,却先转过身来,冲蔡邕深深一揖:只因贫道来迟一步,致使议郎大人受惊,贫道之罪也。大人可知贫道来历?

蔡邕起身还礼:下官不知,正要请教。

道士示意蔡邕落座,自己背对房门坐了,缓缓说道:贫道自幼出家入道,俗家名唤史子眇,住持洛阳东门外五里玄都观,乃是鬼谷子门下第二十四代弟子,如今忝掌本门。

闻听此语,蔡邕和胡车儿都轻哦了一声,各自惊讶。

蔡邕早闻史子眇名字,知他与宫中往来密切,颇受当今天子灵帝敬重;胡车儿熟知江湖中事,虽通过适才令牌已知对方是鬼谷门下,却不料竟是堂堂掌门之尊。

史子眇表明身份,遂将铁牌复又掏出,递给蔡邕:议郎大人请看,此乃本派掌门信物,唤作伏龙令牌,号令门下徒众,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八百余年。鬼谷先师俗名王禅,与墨门始祖墨翟过从甚密,互相敬重声援,不相攻伐。适才我以此牌示于胡车儿,故他能识。

蔡邕细观,见那铁牌分为阴阳双面。阳面镌刻一个仙翁,乘跨一条白龙,两侧各有四字,右为“鬼谷仙师”,左为“万法玄门”。阴面八个篆字,“共扶汉室,天下听命”。

摩玩片刻,放置案上,若有所思。

史子眇笑道:议郎学究天人,对先秦之事当不陌生。当时儒、道、墨、法、兵、农、匠作、阴阳等百家兴起,各家著言立说,游说于诸侯,以平定天下为己任。墨家时与道家、儒家均为显学,但本门却避世而居,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师座下弟子庞涓、孙膑、苏秦、张仪出山后各显奇能,合纵联横,功高盖世,本门方为天下所知。本门所传之学包罗万象,自鬼谷先师以来,未闻有能学会半数者。若能学到其中十之一二,即可纵横天下。

蔡邕笑道:对于鬼谷一门,先秦诸子皆讳莫如深,某除却庞、孙、苏、张四子之外,也确实所知有限。唯墨子一门,某却深知,并敬仰不已,恨不能从而学之也。

胡车儿:小可倒欲领教一下,议郎大人对于本门先师评价。

蔡邕:你且休问我。壮士既为墨家传人,当尽知本门之事。倒要先领教一下壮士,你墨家门中,是怎样排序论辈,至今相传几代,都有哪些门规?

胡车儿:实在惭愧。本门至我恩师,已经式微,没有多少东西传留下来。据某所知,创派祖师墨子名翟,乃东周春秋末期宋国人,贵族目夷之后,生前曾任宋国大夫。以后弃官而去,游于列国,收罗徒众,以宣其学说。其非但精于思想、教育,且通百科之学、又晓畅军事。武功之高,位于诸子之冠,器械机巧之术,亦不弱于其同乡匠门之祖公输班。

史子眇:听你如此说来,倒似是高出我道家一筹。

胡车儿:道长休怪,小人不敢如此狂妄。

蔡邕:胡壮士此言,倒非妄语。墨家于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我儒家并称显学,又有高出于我儒门之势。墨子所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说,无不异于凡人观点,惊世骇俗。其所创几何学、物理学、光学者,至今其他门派一概不通。当时百家争鸣,便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其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不知胡壮士属于哪一派?

胡车儿:蔡议郎学究天人,在下今日算是真正领教到了。恩师亦曾对我讲过,墨子祖师曾与儒家孔子、道家老子共为诸子百家之前三大门派,法家门韩非子亦称我墨家门和儒家门为世之显学。既儒家掌门孟子亦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可见彼时墨家门派辉煌,堪与日月同辉。某之所学,乃墨家旁支游侠一派的便是。

蔡邕笑道:墨家各派不传于后世,非是学说不好,实乃时运所致。因墨家思想不入士流,兼之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致令官学勾结,逐渐失去存身之基,方至灭绝。倒是史道长鬼谷一门,某却不知与高祖及留侯张良,竟有如此深刻渊源。这伏龙令之事,尚望史道长细详论之,以足某求知之欲。

史子眇:到本门第五代掌门黄石公之时,其弟子张良先师于功成名就后弃官身退,接任第六代掌门,并于此令牌背面增刻八字,表明鬼谷门人永扶汉室、不背刘氏之宗旨。高祖刘邦大喜,这才不再追究张良先师弃官隐退之事,且密令后代子孙继位皇帝,终大汉一朝,不与鬼谷门为敌;反要在王室危难之时听命于鬼谷门人,借助本门之力匡扶社稷。

蔡邕:竟有此事?我却不知。

史子眇:高祖传此密令,亦作成五面令牌,均是黄金所制,唤作卧龙令。则必是皇帝大权旁落,玉玺被权臣控制,则必卧龙令面世。凡天下刘氏宗亲见令必从,以兴复汉室。

蔡邕:听罢仙长所说故事,下官已明其来龙去脉。如此,这伏龙令自高祖以来蜇伏近四百载,今日忽然现世,则必有所为。

史子眇:大人说的是,但这伏龙令并非有汉以来首次出现。当年王莽篡位,大汉江山倾覆。当时伏龙令和卧龙令并出,才有汉光武帝起于南阳,更兼本门弟子鼎力相助,光复汉室天下。如今十常侍作乱于内,邪教流民酝酿暴乱于外,天子大权即将旁落,继之群雄并起,诸侯不尊王室。必待有圣贤之主复出,天下志士共襄大义,方能扫除魔障,再现盛世。

蔡邕:道长心系黎民,忠于汉室,令人可感可佩。既持伏龙令牌,在下当惟命是听。

史子眇:非也。此次伏龙令出,其重任倒是在于议郎大人肩上,诚请莫辞!

说罢离座而起,一揖到地。

蔡邕动容,离座还揖:此次下官直言上本,为的就是汉室江山,只恨能力微弱,以萤火之光,不能横扫暗夜之霾。那奸贼阳球及十常侍既然不肯放过下官,某只得勉力周旋。仙长但有差遣,无不奉命。

史子眇颔首,对胡车儿道:你即答应奉贫道差遣,未知出于真情,还是假意?

胡车儿:若有虚言,天地不容!

史子眇:墨门巨子之诺,重于千金,天下尽知。我要你一路之上,尽力保护蔡大人及皇子性命安全,直到襄阳水镜山庄我师叔水镜先生处,你可愿意?

胡车儿听罢,跪倒于地,连拜四拜:仙长,小人这一条命是你给的,胡车儿赴汤蹈火,但凭驱策。只是,哪里有什么皇子?

蔡邕也大为惊讶:仙长所说皇子,竟是这个孩子不成?在下如今是奉旨贬归故里,说什么要去襄阳水镜山庄?水镜先生司马徽倒是早有耳闻,学究天人,只恨无缘一见。

胡车儿:那水镜先生,遮莫也是鬼谷门下,还是掌门道长师叔?

史子眇微微一笑,不答二人所问,伸手拉过那个孩儿,说道:给蔡大人行礼吧,他以后就是你的师父了。这位胡车儿,便是你师兄,兼为侍从。

申牌初刻,凉风微起,酷热渐消。

三辆马车驶出酒肆,离开官道,折而向南急驰,转瞬之间已隐入丛林之内。

半个时辰之后,又有三骑健马由洛阳方向驰来,在酒肆外稍稍缓了一下步子,但未作停留,便直奔向东,往蔡邕故乡原籍陈留郡方向而去。

马上乘客插弓悬箭,手执利刃。显是阳球不见胡车儿及时回报,又增派第二批刺客。

史子眇隐在林中,目送刺客远去,这才自行回转洛阳玄都观,另做计较。

山间小道上,三乘马车逶迤而行。蔡邕怀揽四岁稚童,胡车儿身骑健骡,傍行于侧。

稚童面部特写,继出字幕:刘辩,汉灵帝刘宏皇长子。生母何氏,原籍南阳郡宛县,以宫女身份入宫,因貌美因得灵帝临幸。

镜头闪回,洛阳皇宫大内。

何氏受到灵帝宠幸,因而受孕,生下皇子刘辩。灵帝喜不自胜,因此何氏母以子贵,被封为贵人,其后不久,又晋升为皇后。

刘辩出生之前,灵帝各位嫔妃也曾生过几位皇子,但都陆续夭折,没有一个长大成人。汉灵帝好道,曾师事道人史子眇,于是几其讨教其中玄机。

史子眇:此间玄机,说来无甚奇怪。自从光武皇帝定都洛阳以来,至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只因历代后宫争斗惨烈,所积戾气过重,时有鬼怪作祟,致使皇嗣屡屡夭折也。

汉灵帝:如此说来,我这皇子刘辩,也是吉凶难料了?

史子眇:我有一个计较,可避此灾。不如便将皇子寄养在玄都观中,待其长大成,阳气旺盛,阴祟难侵,复再送入宫来,便即无事。

汉灵帝准纳其议,遂许将皇子刘辩送出宫门,寄养在玄天观中。若是外人问起,便说是史道人本家族侄,对外称为“史侯”。

何皇后亦知前面几个皇子屡在宫中夭折之事,闻说皇帝欲借史子眇道术,保护皇子生长成人,也就欣然同意,还时常派人往道观中送金银给用。

史道人身为鬼谷门掌门,不但道法武功了得,兼且精通易经算术,早已算出京都及宫中大乱将起,皆为争权夺位,必当杀人无数,流血遍地。因恐怕宫中有变,势必危及太子,由此想到将皇子刘辩寄托到襄阳师叔司马徽处,请其代为保护,并教以治国之策。

又查知蔡邕六世祖蔡勋,乃是本门师叔祖,更因其世代忠于汉室,这才借蔡邕罢官离京之机,冒险托付其携皇子南下,并收服胡车儿,使其护驾。

闪回结束,马车之中。

皇子刘辩年仅四岁,自出生以来便在玄都观中长大。此番初次离开师父独自远行,虽在事前屡经师父疏导劝慰,此时亦不免心生恐惧,于路啼哭不止。

蔡邕是个老学究,从来不会哄孩子,何况还要顾忌君臣之别,愈加手足无措。

正在无可奈何,闹得不可开交,蹄声响处,蔡七忽在车外传话:老爷,小姐因嫌旅途孤寂无聊天,一直哭闹不休。夫人请将史侯抱到前面车上去,跟小姐作个伴儿。

蔡邕闻言,如释重负:既是如此,快些抱着皇子,到前面车子里面去。

蔡七应诺,探身车内,将史侯抱起,送到前面车中去了。说也奇怪,那皇子见到蔡琰这个漂亮妹妹,竟立刻止住哭闹,一刹时便破啼为笑。

蔡夫人见史侯长得银娃娃一般,又如此乖巧,自是疼爱有加,视若己出。

车队一路上晓行夜宿,虽然尚途并不平静,因有蔡七和胡车儿用心保护,幸无意外。蔡邕于旅行途中,向胡车儿问些墨家门派和江湖之事,胡车儿有问必答,毕恭毕敬。又问鬼谷门之事,胡车儿却不能详答,只说是鬼谷门向来为江湖道门之首,凭一枚伏龙令号令天下,江湖上无人敢逆其命。蔡邕点头,心中自去沉思盘算。

这一日,蔡七探路回报:前面已是南阳郡襄阳地界。

蔡邕依照史子眇临别时指点,说道:不必进城,绕过襄阳,向南直奔南漳县城。

天色向晚之时,早见小桥流水,眼前现出一个山庄。那山庄北临蛮河,南靠玉溪山,风景秀丽,堪描堪画。迎面竹林茅舍,柴门半掩,院中野雉闲步,鸟雀争食。

胡车儿约住车马,搀扶蔡邕下车:先生请看,此处正是水镜先生隐居之地。

蔡邕仔细相看一回,点头称赞,遂命蔡福:持我名帖,上前叫门。

过了一刻功夫,司马徽峨冠博带,腰佩长剑迎出,执手为礼笑道:早闻蔡议郎大名播于宇内,不想今日贵足踏于贱地,真是蓬壁生辉。

蔡邕答礼:司马德操先生道德高士,效许由淡泊名利,避居山林,非邕等俗人能及。

彼此寒暄已毕,司马徽将蔡邕一行让入庄内,请入草庐,命家人待茶。蔡邕见那草庐甚是雅致清幽,是一套坐南朝北的四合院落,两进平房,中隔天井,每进三间,两边以抄手檐廊连接,古朴庄重,甚为脱俗。又见院前小亭立有一碑,上书“水镜庄园”四字,字体雄健。

蔡邕酷爱书法,离座出室,去院中仔细相了四字,开口问道:恕在下冒昧求问,此碑文可是出自庞德公之手?

司马徽颇为惊异,问道:蔡议郎远处庙堂之高,何以也知庞德公耶?

蔡邕笑道:襄阳高士,岂能不知。庞德公不慕官位,隐居山林抱膝草堂,一向不与绅士大夫来往,惟与先生交好,常约韩嵩、石韬、孟建、崔州平等道友于鹿门山宴饮,纵论天下。先生精通道学、奇门、兵法与经学,于座中论古谈今,言谈洒脱超凡,令满座寂然,敬意盈胸。庞德公称赞先生数典如流水,水清似明镜,遂以水镜雅号相赠先生,不知此事可有么?

司马徽哈哈笑道:早闻蔡议郎学识广博,鉴古知今,今日一见方知人云不虚。议郎不远千里光临敝舍,必有雅教,尚请直言。

蔡邕道:如此,恕邕直言不讳。今汉室陵替,外戚宦竖交替弄权,天下即将大乱。先生虽避乱于此世外仙境,但心系庙堂安危,素有报国安汉之志,蔡邕心知肚明。我受先生故人之托,送此孩儿前来请求庇护,并请先生授以纵横治国之道,幸乞先生莫辞。

说着用手拉过史侯刘辩,吩咐道:向你师父叩头。

司马徽闻得此言,不知其真正来意若何,离座而起,止住史侯下拜,假作愠色:议郎这是欲将我陷于是非中么?

蔡邕:先生此言何意?

司马徽:某自幼于道门修持,从来不问朝廷政事,惟喜醉卧山林草堂,何云心系庙堂,素有报国安汉之志?某虽处鄙陋偏远之地,倒是素闻议郎得罪于十常侍,虽仗义直言令天下钦敬,但刚则易折,也只落得避仇江湖,几无立锥之地。议郎休看错了人,将那无边祸水引到贫道身上来。再说我乃一介山村野夫,不曾有庙堂显贵故人相交,更不识得这位小公子,何谈加以庇护,并以纵横治国之道相授?议郎首次相会,还是休要作此笑谈。

蔡邕慨然道:笑谈?先生你道此子何人?

司马徽:倒要请教。

蔡邕:此子非别,实乃当今灵帝皇子刘辩,洛阳玄都观主史子眇仙长高徒是也。

司马徽:此言当真?

蔡邕:我乃孔圣门徒,岂敢诳语。

司马徽:如此说来,是我徒侄委托议郎来此耶?

蔡邕:委实不差,此本不干我事,某也是领受贵派掌门之命,为其跑腿代劳而已。先生身为鬼谷派掌门师叔,这“共扶汉室”师门铁训,如何避得?

司马徽:议郎休怪。共扶汉室大任,原是庙堂公卿之责,与我山野鄙夫何干!

蔡邕:贵门创派祖师王禅号玄微子,自称鬼谷先生,是为兵家、纵横家鼻祖,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弟子孙膑、庞涓、张仪、苏秦等,只学成一技之长,各建不世之功。汉高祖于邙荡山斩白蛇起义,鬼谷门第五代掌门黄石公出,以《太公兵法》及《素书》传于留侯张良,助高祖开辟汉家天下。王莽篡汉,绿林赤眉揭杆而起,天下复又大乱。鬼谷门第十二代弟子邓禹又出,挠兵关中,助光武帝兴复汉室。如今汉室倾危,天下又临劫难。公为鬼谷门人,既奉祖师张良公遗训,岂忍坐视不问?

司马徽:议郎休怒。公自京师而来,某不得不防,适才以言相戏,非本意也。

蔡邕:某虽不才,且因直言罹祸,但道义所在,不敢独善其身以避之。今受贵掌门史子眇先生所命,以汉室江山拜付先生,岂敢以言戏之?

说毕,从怀中拿出伏龙令来,并将史子眇书信同时奉上。司马徽当场验过令牌,又展开书信仔细看了,这才改容相向,再拜长揖,连连请罪。(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