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六十二集 计退月氏

华夏真相集 第六十二集 计退月氏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5:48:26 来源:笔趣阁

永元元年,汉和帝刘肇在位,窦太后临朝称制。

窦太后初掌大权,便以章帝遗诏名义,宣布罢止郡国盐铁之禁,纵民煮盐铸铁,由铁官、盐官征税,收入尽归少府。

又宣章帝遗诏:窦宪以侍中身份,内主机密,外宣诏命,参与所有国家政务。诏命窦笃为中郎将,窦景、窦瑰为中常侍。

于是窦宪兄弟都在亲要之地,威权一时无两。

窦宪大权在手,犹不知足,还牵朋引类,霸占朝堂。

因见太尉邓彪为人谦和礼让,委随不争,便尊崇举其为太傅。窦宪欲为何事,就鼓动邓彪上奏,自己再告白太后,因此言出计从。

另有屯骑校尉桓郁,几代都做皇帝老师,性情恬退自守,窦宪也推荐复入宫禁,给皇帝讲授经书。于是内外协附,无人敢与窦宪为敌。

窦宪性情果急,睚眦之怨莫不报复。

谒者韩纡当年曾经审判窦宪父亲窦勋案件,窦宪此时威权在手,居然令人将其子杀死,割下首级,在窦勋墓前祭奠;都乡侯刘畅来吊章帝之丧,得幸太后,数蒙召见。

窦宪怕刘畅分己宫省之权,公然派遣刺客在屯卫之中杀死刘畅,而归罪于刘畅弟利侯刘刚,派官鞠问。

此事激怒众卿,齐都上本奏劾。

由是真相破露,太后大怒,回护不得,命将窦宪禁闭内宫待罪。

窦宪自知忤怒太后,恐难保全,于是请求出击匈奴,以赎死罪。

朝廷计议,因前汉向有此例,又仰承太后旨意,终同意其请。于是便下诏旨:命窦宪为车骑将军,佩金印紫绶,以司空规格配备属员,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之兵出塞。

永元元年秋,窦宪与耿秉各率四千骑离京,汇合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率万骑从朔方鸡鹿塞出兵;南单于屯屠河率领万余骑,从满夷谷出兵;度辽将军邓鸿率边境地区归附朝廷羌胡八千骑、左贤王安国万骑从翩阳塞出兵。

三路大军并进,在涿邪山会师。窦宪升帐点将,命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等率精兵一万为前部先锋,前往寻找北匈奴主力作战。

一声令下,如同山倒。万余先锋大军起行,与北匈奴单于在稽落山作战,大破敌军。敌众溃散,单于逃走。窦宪整军追击,直到私渠比鞮海,会战围剿。

于是下令收兵,检点战果。军政司回报:此役共斩杀北匈奴名王以下将士一万三千多人,俘获马、牛、羊、驼百余万头,降者八十一部,前后二十多万人。

窦宪闻报大喜,自思此行不但立功赎罪,且可彪炳千秋,留名青史。

于是便与耿秉登上燕然山,去边塞三千余里,在南麓勒石铭刻纪功,令班固作《封燕然铭》。其铭文曰: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维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殚,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燕然勒石记功,德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其辞曰: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画外音:《封燕然山铭》被谓是中国有史记载边塞纪功碑源头,后世便以“燕然勒功”为典,专指赫赫战功。经此一战,北单于远逃大漠,不知所踪。

窦宪燕然勒功已毕,下山还营,即派司马吴汜、梁讽,携带金帛追寻北单于,企图予以招降;一面班师回国,驻扎五原。

当时北匈奴元气大丧,人心离散,吴汜、梁讽所到之处,宣明国威,前后又有万余人归降。遂在西海追上北单于,劝其仿效当年呼韩邪单于归汉先例,以求保国安民。

北单于喜悦,率部与梁讽回到私渠海。听说汉军已经入塞,就派弟右温禺鞮王随梁讽前到洛阳,向汉朝进贡,并留侍汉帝。

窦宪见北单于没有亲往洛阳,于是上奏朝廷:北匈奴单于缺乏归降诚意,是谓心怀首鼠两端。臣请朝廷遣归右温禺鞮王,准备再次出征。

太后不从其奏,诏允北匈奴之降,并对右温禺鞮王慰抚有加。

窦宪在漠北召见匈奴南单于,南单于送给窦宪一只古鼎,能容五斗,上有蝌蚪铭文。

命识者翻译之,道是“仲山甫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

窦宪大喜,乃遣使入京,将此古鼎献上朝廷,以为祥瑞。

永元元年九月,皇帝下诏,命中郎将持节到五原,任命窦宪为大将军,封其爵为武阳侯,食邑二万户。窦宪接受大将军职,坚决辞去封爵。

画外音:依照汉家制度,大将军官位本在三公之下,按太尉标准设置官属。此时公卿迎合太后旨意,奏请朝廷,使窦宪位在三公之上,太傅之下,同时提高设置官属档次。

窦宪率军回返京师,向朝廷献俘报捷。

窦太后大喜,下令大开仓府,犒赏随征将士;诏命凡随窦宪出征各郡二千石长官子弟,俱都升任太子舍人。窦宪兄弟窦笃升为卫尉,窦景、窦瑰都任侍中、奉车、驸马都尉。

于是窦氏兄弟四人侍其战功及太后宠眷,各在京师大修宅第,争竞豪奢,穷极工巧。

永元二年六月,朝廷诏封窦氏四兄弟侯爵,只有窦宪拒不受封。七月将兵出镇凉州,以心腹邓叠为副将。

北单于因汉朝遣还其弟,派车谐储王往居延塞见窦宪,请求称臣,并求入京朝见。

窦宪上表请示,太后诏允,便派班固、梁讽前往迎接。

南单于上书汉廷,建议乘机消灭北单于,然后南北匈奴合并归汉,汉廷复又同意。于是南单于大败北单于,北单于身受重伤逃走。

班固等人走到私渠海,闻说北单于为南单于所败,只行转头返回。

窦宪认为北单于势微,欲乘机将其彻底消灭,遂派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赵博等率兵出居延塞,在金微山大破北单于,斩首五千余级。

北单于遁逃,不知去向,其国遂亡。

其后北匈奴残余一部归附鲜卑,一部归附南匈奴,更有一部分悍勇不肯归附,此后得便即时常入塞侵掠,永为边患。

窦宪平定北匈奴,由此威名大盛。于是便以耿夔、任尚为爪牙,邓叠、郭璜为心腹,以班固、傅毅皆置幕府,典文章,揽朝政,占据要津。刺史、守令等官,多出其门。

尚书仆射郅寿、乐恢因为违忤窦宪之意,被其逼迫自杀。朝臣震慑,望风承旨。

其后未久,太后下诏:窦笃进位特进,窦景为执金吾,窦瑰为光禄卿。

兄弟当朝,贵重显赫,倾动京都。窦景尤为骄纵,无所不为,就连门下妓客也依其势力,侵凌平民,强夺财货,篡取罪人,抢掠妇女,横行无忌。

由此京都商贾闭塞,如避寇仇。而主管官吏噤若寒蝉,忍气吞声,不敢举奏。

画外音:自此以后,窦太后将政权统于自己之手,独断专横,强予决策,较之当年吕高后犹有过之,而无不及。除窦宪兄弟并居高位,叔父窦霸为城门校尉,窦褒为将作大匠,窦嘉为少尉,窦家子弟任侍中、将作、大夫、郎吏等职者,另有十余人之多。

对于出塞攻伐北匈奴之事,尚书、侍御史、骑都尉、议郎等都极力谏阻,甚至指责窦太后道:奈何以一人之私计,弃万人之性命!

太后为袒护窦宪,对群臣之谏俱都不听,坚持同意出兵。

重创北匈奴后,朝臣坚决反对继续设立北单于。

但由于窦宪奏请设立北单于,窦太后终又同意其奏请。

窦宪平定北匈奴还师,和帝刘肇遵照太后懿旨,率群臣亲往长安迎接,召见出征将士。朝臣议论,大将军功高盖世,当称为“万岁”。

尚书韩棱闻此,扬声愤责道:自三皇五帝以来,未闻有人臣可称万岁之制者!

义正辞严,才算止住此番闹剧。然群臣趋炎附势,已成风气。

和帝当时虽只十三岁,但将此状皆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暗中决意清理窦氏党孽。

时有窦宪女婿射声校尉郭举在场,因见和帝愤愤不平之色,便起废立之心。朝散之后,还至己府,便对父亲长乐少府郭璜道:今日朝会之事,大人可见之否?

郭璜:见之。诸卿欲奏请陛下封你岳父为万岁,尚书韩棱阻之,殊为可恨。

郭举:韩棱何足为虑!大人不见天子之容色乎?

郭璜:未也。一个黄口孺子,理他何来?

郭举:数年之后,尚为孺子耶?

郭璜:则其容色何如?

郭举:彼在殿上怒容满面,咬牙切齿,是非欲将窦氏一族生吞腹中之态也。倘及其长大成人,必将窦氏满门殄灭无遗,彼此我家亦将死无噍类矣。

郭璜:依你之见,则当如何?

郭举:若依儿子之见,不如就此废罢此子,立我岳父为帝。

郭璜:若被太后知道,必不同意,其祸非小。

郭举:先斩后奏,有何不可?太后宠信为儿,便如当年汉武帝姑母馆陶公主寡居,宠幸董偃为“主人翁”者一般。且不论何人为帝,其仍做太后,有何不肯!

郭璜:既便如此,当有同党臂助,方保万全。

郭举见父亲不再阻拦,于是大喜,便密召穰侯邓叠与其弟步兵校尉邓磊入府,并二邓之母元氏相互勾结,共同策划,欲杀害和帝刘肇,拥立窦宪。

司徒袁安暗中看破,深为忧虑,每言及国家大事,往往呜咽流泪。

周荣为袁安府吏,甚有文才胆略,常助司徒上书弹劾窦宪、窦景兄弟。窦宪门客徐齮非常嫉恨,当面威胁,周荣不惧。

镜头转换,汉和帝转回京师洛阳。

因当时窦宪兄弟掌握大权,和帝刘肇与内外臣僚无法接近,相处者只有宦官而已。因谓中常侍、钩盾令郑众谨慎机敏而有心计,又不谄事窦氏,便与其密谋,决定杀掉窦宪。

郑众:今窦宪出征在外,手握重兵,一旦事泄,恐其兴兵作乱,陛下暂且忍耐。

和帝:而要耐至何时,方才是了?

郑众:待其回京,还至自家府中,却再理会。

和帝知道郑众多智,于是从之。

其后不久,窦宪、邓叠等全都回到京城,先入宫参见太后。窦太后善加褒奖,重加赏赐,命至前殿参见天子。

和帝唯唯称赞而已,说道:众卿劳苦功高,可先回本府歇息,无事不必上朝。

窦宪等称谢辞出,未出殿门,已是嘻嘻哈哈,笑声大作。

和帝怒恨欲狂,还至内宫,找来郑众,叫道:逆贼欺朕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

郑众进言道:下臣以为,陛下意欲夺权亲政,除此外戚,则必依仗宗亲不可。

和帝:卿观举朝宗亲勋戚,其谁可用?

郑众:清河王刘庆特别受到陛下恩遇,颇怀忠义之心,常欲报答陛下。其又经常进入宫廷,向太后问安,陛下趁便,可以留其住宿。如此如此,大事可成。

和帝大喜,乃命内侍:清河王入宫之时,立刻奏报,不得隐匿。

内侍:喏。

转过天来,内侍来报,清河王入宫,拜见太后。和帝刘肇闻报,急亲书密旨,命内侍赍持提前候于出宫廊道,私下赐之。

刘庆得旨,揣入怀中。出宫后寻一僻静之处,展开看时,见上面写道:朕欲得《汉书·外戚传》一阅,卿可私向千乘王刘伉借来,送入内宫,切切毋误。

清河王心下会意,遂至千乘王府借得《汉书·外戚传》,后以送书为名,单独进入和帝内室。二人相对而泣,均恨窦宪跋扈,计议良久,密定除贼之策。

和帝送走刘庆,又命郑众搜集历代皇帝诛杀舅父先例,以为谫除窦氏依据。

镜头转换,内宫剧变未曾发动,西域战火复燃。

永元二年夏,大月氏副王谢率兵七万,东越葱岭来攻疏勒,汉军诸将闻报,俱都恐慌。

班超见诸将惧怯,胸有成竹笑道:月氏东来,诸公颇怀惧否?

诸将:众寡不敌,如何不惧?

班超:月氏虽然兵多,但跋涉数千里而来,又粮秣运输不便,有何可虑?我等只需坚壁清野不出,不过旬日,必败此虏。

诸将听罢,半信半疑。但见主帅安之若素,也便心下踏实不少。

未过数日,班超正率诸将巡城,只见西边尘土扬天,遮天蔽日;继而又似闻马蹄之声,里间夹杂着人喊马嘶。风尘影中,一骑哨马如风驰来,在城下向上大叫:胡人至矣!

班超闻报大月氏兵至,立即下令,全军上城,拼力坚守!

诸将应诺,当即放进哨马及城外牧民,吊桥高悬,各自备战。

片刻之后,月氏兵马大至,将疏勒城紧紧围住,四面攻打。

只因汉军早有准备,矢石充足;兼又月氏人没有攻城器械,故此围城数日,不能攻克。涡欲抢掠粮草以充军需,又无所得,由此疲惫不堪。

月氏王谢见军中粮尽,将欲退兵,又不甘心,于是召集诸部大人,商议对策。

国师献计道:何不派出使者,携带金银珠宝,前去龟兹求援?

月氏王谢:龟兹与我有仇无恩,焉肯助我?

国师:龟兹虽然与我无交,但与汉朝向来为敌,却有切齿之恨。大王可拣选口舌便给之人,多赍珍宝,并以利害说之,则龟兹王无有不肯。

月氏王称善,于是下令搜集军中毛皮珠宝,装满二十辆大车;继而派出使者,率引五百精骑押送,离开大营,前往龟兹求援。

使者奉命而往,只走出半日,离大营不过五七十里远近,忽听响箭连声,呐喊四起;继而只见自沙丘后驰出一支汉军人马,约有五百余人,当头拦住去路。

月氏使者:不好!此处怎会有汉军埋伏?

汉军将领:班将军真乃神人也!早就估计敌军粮尽,定会派人到龟兹求救,预派我等在此埋伏等候。今贼军既已入伏,皆都与我射杀,一个不留!

众军应诺,一拥而出,箭如飞蟥。

不到半个时辰,乃将月氏使者尽数杀死,夺其珠宝,凯旋而归。

到至月氏大营之外,汉将命令高挑使者首级,绕营呼喊:我班将军已布十万大军,将尔等重重围困。无论向何方求救,必被我所擒,休得自来送死也!

呼喊已罢,驰骋而去。

月氏王谢大为惊恐,信以为实,自思进退无据,只好再遣使者到疏勒城下,向班超请罪:我等有眼无珠,听信流言,冒犯天威,罪该万死!

班超:你月氏王将欲如何?

使者:我家大王知错矣。望将军能网开一面,放我等归国。自今而后,永不相侵。

班超允之,即下令道:回去告诉月氏王谢,只要释兵缴械,便许其全军回国。

使者还报,月氏贵霜国王又惊又羞又喜,只得缴械回兵。七万大兵攻打汉朝西域都护府,竟未损害汉军分毫,只为汉军送去无数辎重军械,差一些儿全军覆没,铩羽而归。

自此以后,贵霜帝国甘做附庸,向汉朝年年进贡,岁岁参拜。

西域诸国闻知,无不大震,皆传说班超善会拘神遣将,撒豆成兵,招惹不得。

永元三年,龟兹、姑墨、温宿等国相继遣使东来,要求降附汉朝。由此只剩焉耆、危须、尉犁三国,因曾杀害西域都护陈睦,心怀恐惧,尚未归降;其余各国,都已平定。

捷报传至京师洛阳,朝廷大悦。汉和帝当即下诏: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徐干为长史,立白霸为龟兹王,派司马姚光护送归国。

姚光奉旨,领兵护送白霸到至龟兹,宣布废黜国王尤里多,并将其带回京师。

白霸即为龟兹国王,奏请汉军入驻本国;班超由此离开疏勒,移驻龟兹它乾城。

画外音:班超屡立功异域,被朝廷敕封为西域都护,便被窦宪朋党嫉之,深为不喜,欲行罗织罪名,予以陷害。当时朝中有一名士,将此等情状俱都看在眼中,由是大怒,便欲凭一己之力,将窦氏一党扳倒。列位看官!你道这位大胆名士乃是何人?有何来历?

字幕: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千乘都尉何宠之子。

镜头闪回,何敞登场。

何宠不喜千乘都尉一职,以病告免,隐居不仕。何敞深受父亲影响,自以为取舍好恶不合时务,每遇郡中推荐或朝廷征召,常称疾不应。

元和年中,太尉宋由闻其清名已久,征辟为掾,待以殊礼。

何敞论议高雅,常引大体,多所匡正,司徒袁安亦深为敬重,引为至交。

是时京师及四方累有奇异鸟兽草木,上书言事者皆都以为祥瑞,称颂逢迎。

何敞精通经传,更研天侯,对此恶之,乃言于宋由、袁安二公:夫祥瑞应依高德而至,灾异是缘政恶而生。故鸲鹆来巢,昭公有乾侯之厄;西狩获麟,孔子有两楹之殡。海鸟避风,臧文祀之,君子讥焉。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际,朝廷必将大变,不可不察焉。

宋由、袁安闻言而惧,不敢回答。

肃宗章帝驾崩,和帝刘肇即位。因眼见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过制,仓帑为虚;又结党营私,欲谋图害功臣班超。何敞由此愤愤不平,乃上书劝谏宋由:

敞闻事君之义,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历观世主时臣,无不各欲为化,垂之无穷,然而平和之政万无一者,盖以圣主贤臣不能相遭故也。今国家秉聪明之弘道,明公履晏晏之纯德,君臣相合,天下翕然,治平之化,有望于今。孔子曰:如有用我者,三年有成。今明公视事,出入再期,宜当克己,以酬四海之心。《礼》一谷不升,则损服彻膳。天下不足,若已使然。而比年水旱,人不收获,凉州缘边,家被凶害,男子疲于战陈,妻女劳于转运,老幼孤寡,叹息相依,又中州内郡,公私屈竭,此实损膳节用之时,国恩覆载,赏赍过度,但闻腊赐,自郎官以上,公卿王侯以下,至于空竭帑藏,损耗国资。寻公家之用,皆百姓之力。明君赐赍,宜有品制,忠臣受赏,亦应有度,是以夏禹玄圭,周公束帛。今明公位尊任重,责深负大,上当匡正纲纪,下当济安元元,岂但空空无违而已哉!宜先正已以率群下,还所得赐,因陈得失,奏王侯就国,除苑囿之禁,节省浮费,赈恤穷孤,则恩泽下畅,黎庶悦豫,上天聪明,必有立应。使百姓歌诵,史官纪德,岂但子文逃禄,公仪退食之比哉!

宋由览书,知其所指,但因恐惧窦氏,不能采用。

齐殇王子都乡侯刘畅因闻章帝驾崩,至京奔吊国忧,所上奏疏未报,便被窦宪令人刺杀于城门屯卫之中,有司不敢立案查问。

何敞闻此,又对宋由说道:刘畅乃是宗室肺腑,茅土籓臣,来吊先帝大忧,上书须报,亲在武卫,致此残酷。奉宪之吏,莫适讨捕,踪迹不显,主名不立。敞备数股肱,职典贼曹,故欲亲至发所,以纠其变,而二府以为故事三公,不与贼盗。昔陈平生于征战之世,犹知宰相之分,云外镇四夷,内抚诸侯,使卿大夫各得其宜。今二府执事不深惟大义,惑于所闻,公纵奸慝,莫以为咎,惟明公运独见之明,昭然勿疑,敞不胜所见,请独奏案。

宋由见其不畏窦氏势力,大加赞赏,终于许之。于是太尉、司徒二府皆遣主吏随之,推举具得事实,铁证如山,上报朝廷。窦宪无由自辩,因被囚禁问罪。京师朝野上下,无不大赞何敞。其后经过二府极力推荐,何敞拜授侍御史之职。

窦宪后因大败匈奴,燕然勒功,复被朝廷重用,继而权势熏天,远超北征匈奴之前。何敞时见窦宪、窦笃、窦景并起邸第,兴造劳役,再次上疏弹劾。其疏略云:

臣闻匈奴之为桀逆久矣。平城之围,虏书之耻,此二辱者,臣子所为捐躯而必死,高祖、吕后忍怒还忿,舍而不诛。伏惟皇太后秉文母之操,陛下履晏晏之姿,匈奴无逆节之罪,汉朝无可惭之耻,而盛春东作,兴动大役,元元怨恨,咸怀不悦。而猥复为卫尉窦笃、奉车都尉窦景缮修馆第,弥街绝里,臣虽斗筲之人,诚窃怀怪,以为笃、景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今众军在道,朝廷焦脣,百姓愁若,县官无用,而遽起大第,崇饰玩好,非所以垂令德,示无穷也。宜且罢工匠,专忧北边,恤人之困。

奏书虽上,朝廷终不回复,亦无下文。

闪回结束,疏勒大捷之后。何敞此时拜为尚书,因见窦氏嫉妒班超所建大功,屡图陷害,于是复上封事密奏,再说窦氏揽政之事。其奏略云:

伏见大将军窦宪,始遭大忧,公卿比奏,欲令典干国事。宪深执谦退,固辞盛位,恳恳勤勤,言之深至,天下闻之,莫不悦喜。今逾年无几,大礼未终,卒然中改,兄弟专朝。宪秉三军之重,笃、景总官卫之权,而虐用百姓,奢侈僭逼,诛戮无罪,肆心自快。今者论议凶凶,咸谓叔段、州吁复生于汉。臣观公卿怀持两端,不肯极言者,以为宪等若有匪懈之志,则己受吉甫褒申伯之功,如宪等陷于罪辜,则自取陈平、周勃顺吕后之权,终不以宪等吉凶为忧也。臣敞区区,诚欲计策两安,绝其绵绵,塞其涓涓,上不欲令皇太后损文母之号,陛下有誓泉之讥,下使宪等得长保其福佑。然臧获之谋,上安主父,下存主母,犹不免于严怒。臣伏惟累祖蒙恩,至臣八世,复以愚陋,旬年之间,历显位,备机近,每念厚德,忽然忘生。虽知言必夷灭,而冒死自尽者,诚不忍目见其祸而怀默苟全。驸马都尉瑰,虽在弱冠,有不隐之忠,比请退身,愿抑家权。可与参谋,听顺其意,诚宗庙至计,窦氏之福。

奏疏上达朝廷,天子未答,内容已被窦宪心腹所知,密报大将军府中。

窦宪怒道:叵耐何敞老儿!我与其何仇,数度切谏,直言我罪过?

窦笃:是也,可谓耿耿独言,喋喋不休。

窦宪:我欲杀此老儿,但忌其在朝中威望,且被天子赖为柱石,无法撼动何?

窦笃:此事易也,何不借刀杀之?

窦宪:借何人之刀?

窦笃:弟闻济南王刘康,仗其身份尊贵,在封国骄矜日甚,动辄杀人。兄长何不上奏天子,推荐何敞离京出朝,前为济南太傅?则以此老喋喋不休性格,非被济南王杀之不可。

窦宪:善哉此计,便即行之。

镜头转换,山东济南。

何敞被窦宪排挤出朝,辞帝离京,到至济南国,就任太傅。因禀忠直谏,辅导济南王刘康以正道忠义,并常援引法度,纠正其恶行。

刘康虽然骄横无比,但对何敞极备敬礼,并不见害,窦宪之谋便即落空。

其后岁余,何敞复迁汝南太守,在职期间以宽和为政。

立春日,何敞分遣儒术大吏案行属县,彰显县城及里中孝悌有义行者。及举冤狱,皆以《春秋》大义断之;置立礼官,不任文吏。又修理鲖阳旧渠,垦田增至三万余顷。

是以郡中无怨,百姓化其恩礼。吏人共刻石著文,以歌颂何敞功德。

字幕:辛卯,永元三年,耿夔、任尚兵出居延,北击匈奴。因深入五千余里,在金微山大破北匈奴。从此北匈奴远飙,先西迁乌孙,再迁康居,三迁阿兰聊,已到欧洲边缘。从此长达两百年间,中外史书中都再找不到这个民族记载。

永元三年,汉和帝刘肇满十三岁,举行成年典礼,遵循曹褒所制订礼仪。

次年,司徒袁安逝世,太常丁鸿接替其职。

字幕:丁鸿,字孝公,颍川郡定陵县人,河南太守丁綝之子。丁鸿最初袭封父爵阳陵侯,在封地大办学堂,受到汉明帝赏识,被召入朝为侍中,又兼射声校尉,改封鲁阳乡侯。白虎观会议时,丁鸿论述最精,被称为殿中无双丁孝公。

永元四年六月戊戌朔,日食。丙辰日,十三郡国地震。丁鸿遂趁机封事上奏,略云:

臣闻日者阳精,守实不亏,君之象也;月者阴精,盈毁有常,臣之表也。故日食者,臣乘君,阴陵阳;月满不亏,下骄盈也。昔周室衰季,皇甫之属专权于外,党类强盛,侵夺主势,则日月薄食,故《诗》曰:“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春秋》大义:日食三十六,弑君三十二。变不空生,各以类应。夫威柄不以放下,利器不可假人。览观往古,近察汉兴,倾危之祸,靡不由之。是以三桓专鲁,田氏擅齐,六卿分严;诸吕握权,统嗣几移;哀、平之末,庙不血食。故虽有周公之亲,而无其德,不得行其势也。

今大将军窦宪虽欲敕身自约,不敢僣差,然而天下远近皆惶怖承旨,刺史二千石初除谒辞,求通待报,虽奉符玺、受台敕,不敢便去,久者至数十日。背王室,向私门,此乃上威损,下权盛也。人道悖于下,效验见于天,虽有隐谋,神照其情,垂象见戒,以告人君。间者月满先节,过望不亏,此臣骄溢背君,专功独行也。陛下未深觉悟,故天重见戒,诚宜畏惧,以防其祸。《诗》云:“敬天之怒,不敢戏豫。”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夫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禁微则易,救末者难,人莫不忽于微细,以致其大。恩不忍诲,义不忍割,去事之后,未然之明镜也。臣愚以为左官外附之臣,依托权门,倾覆谄谀,以者容媚者,宜行一切之诛。间者大将军再出,威振州郡,莫不赋敛吏人,遣使贡献。大将军虽云不受,而物不还主,部署之吏无所畏惮,纵行非法,不伏罪辜,故海内贪猾,竞为奸吏,小民吁嗟,怨气满腹。臣闻天不可以不刚,不刚则三光不明;王不可以不强,不强则宰牧从横。宜因大变,改政匡失,以塞天意。

因是封书奏事,窦氏朋党皆不得见,故都不知。

和帝览奏大喜,诏命丁鸿代理太尉,并兼卫尉,引军屯驻于南、北宫,欲除窦氏。

画外音:窦太后深处内宫,此时尚不知道,由于自己临朝称制以来刚愎放纵,早已引起正直朝臣不满,不断上书进谏,有时甚至以死抗争。和帝刘肇虽然年幼,却是机智深沉,并将生母被害之恨深埋心中,无时不欲报仇。因见当时窦宪兄弟掌握大权,自己与内外臣僚隔绝,唯独中常侍郑众谨慎机敏,又不谄事窦氏,便同其密谋,决定除掉窦宪。

字幕:郑众,字季产,南阳郡犨县人,中常侍加封钩盾令。

汉和帝既命丁鸿兼理卫尉,掌握南北两宫禁军,由是唤来郑众密议:我欲铲除窦氏,奈诸窦常兵,窦宪更引重军在外,一旦造乱,其祸不小。依卿之计,当如之奈何?

郑众奏道:以下臣观之,满朝大臣之中,只有司空任隗和司徒丁鸿,平时不肯依附窦氏;何敞今放汝南外任,亦不服窦氏久矣。陛下欲倒太后一党,只需如此如此,必获大功。

和帝闻说大喜:就依贤卿,便可知会司空任隗、司徒丁鸿,照计行事,且宜秘之。

郑众:喏,微臣遵旨。

永元四年六月,和帝忽下诏书,命窦宪回京辅政,效大将军霍光旧事。窦宪接到诏书,以为是太后嘱意,丝毫没有怀疑,当即兴高采烈,带心腹众将启程回入京城,诣阙参驾。

窦宪赶到京师之时,天色已晚,宫门早闭。

皇帝闻报,传出诏旨:大将军暂且回府休息,翌日入朝进见,便行拜相大礼。

窦宪接旨,并无疑惑,于是回府,召集诸弟子侄夜宴,庆贺来日拜相大喜。

未料便在当天晚上,郑众赍持和帝符命,早已密令卫尉丁鸿,率引禁军封闭城门。城中各主要路口,都由丁鸿派兵严加把守。

三更时分,丁鸿命令诸将:率领禁军分赴各府,捉拿窦氏亲信党徒,一个休使漏网!

诸将领命,各带本部禁军分头行事,犹如鹰拿燕雀。未至天明,窦氏爪牙全部就擒。

五更时分,少年天子刘肇临幸北宫,下达诏命:执金吾与北军五校尉领兵备战,驻守南北两宫;关闭城门,将郭璜、郭举、邓叠、邓磊等人全部秘密处死。将邓叠兄弟及郭瑛父子绑赴市曹,明正典刑。派谒者仆射随军至大将军府,收回窦宪大将军印信绶带,宣布改封为冠军侯;缴收窦笃、窦景、窦瑰印信,勒令离京!

郑众:不杀诸窦,恐遗后患,陛下详之!

和帝:太后尚在人世,岂可处决窦氏兄弟?

郑众:臣有一计,可使太后不觉,大将军羽翼尽折。

和帝:速速讲来。

郑众:陛下可选派严苛干练封国宰相,趁未天明,监督窦笃、窦景、窦瑰即刻离京。待确认三窦到达封国之后,勒令国相监督三人自杀。此谓暗送无常,神鬼不知。

和帝:妙哉,便依卿策,着即施行。

镜头转换,三窦连夜被押出京,各至封国伏诛。只一夜之间,十四岁大汉天子刘肇成功夺回政权,再现汉宣帝刘询诛灭霍禹全族故事,并为生母全家得报前仇。

窦宪被追缴大将军玺印之际,尚怀一线生机,请求到长乐宫向太后辞行。

谒者仆射虽欲通融,无奈长乐宫当时已被丁鸿率禁军封锁,根本无法接近,废然而返。

窦宪毕竟曾经率领千军万马,机智过人,复又密派家人扮为谒者随从,欲带信入长乐宫,通告太后。

卫尉丁鸿却又早已料到此节,命令宫门卫兵解衣检查,搜出窦宪密信,当即命令将信使斩首示众。

窦宪终至山穷水尽,只好带妻室儿女怆然离开京师,及至封地,亦被逼令自杀。

画外音:可叹一代名将权宦,如此收场。窦宪虽被公认外戚专权祸首,但统率汉军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及金微山,登燕然山刻石勒功,威名震撼大漠南北,奠定中国北疆新格局,功绩不应抹杀。窦宪善于利用敌军之弱,调遣优势兵力与敌主力决战,亦不失为名将典范。

事后和帝论功,郑众首谋诛杀窦宪兄弟,因功升任大长秋。

郑众上奏:窦宪谮图弑逆伏诛,余党不可不问。班固曾为中护军,与窦氏关系密切;其诸子及门客又多不遵法度,亦应收捕下狱问罪。(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