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三十五集 老将征西

华夏真相集 第三十五集 老将征西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5:48:26 来源:笔趣阁

河东金城,汉军大营。冷月在天,群星不明。

中军大帐之内,老将军赵充国面对诸将,侃侃而谈,最后力排众议。

赵充国:兵法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又曰兵贵神速。我在夜间抢渡,其何得知?

诸将:末将等愿听将军命令!

赵充国:既是如此,诸将听令。着即派遣三支小队,第队百人,骑马衔枚先渡,渡后安营置阵。若无敌情,速派人回报,再渡大军过河。

诸将:诺!

于是各归己营,召集部众,依计而行。及至次日天明,三支人马全都渡毕,乃据守河岸,遣人回报大帅。赵充国亲率大军出城,依次全都过渡。

汉军渡毕,迅速上马,列成阵势。

忽见远处尘土飞扬,哨马来报:羌人百骑前来,前来哨探我军。

诸将闻听,齐都叫道:敌兵既至,末将请求击之。

赵充国:我军兵马方渡,略有倦意。况羌人区区百骑,不必着意贪求。

诸将听罢,不敢再言。

赵充国又问哨骑:前面四望峡中,可有羌人埋伏?

哨骑:属下已仔细探过,峡谷中并无伏兵。

赵充国:早知羌人不善用兵,今观果然如此。其若调派数千人防守四望、陿中,我军何能前进半步?传令众军,就地扎营,埋锅造饭,休息一日,再趁夜间行军。

诸将:诺!将军用兵如神,我等拜服。

羌人百骑远望汉军已经渡河扎营,不敢近前,拨马而去。

赵充国闻报,弃而不顾,只令大军饱食足睡,养精蓄锐整日。直待夜幕降临,乃传令拔营起寨,纵马疾行百里,天亮前到至金城西部都尉府,羌人哨骑竟然毫无知觉。

一万汉军精骑安全抵达都尉府,赵充国却不提打仗之事,只下令部众饱餐酣睡,而且日日飨宴军士,恍若太平无事。全体士卒皆都摩拳擦掌,盼望为朝廷效力立功。

数日之内,羌人游骑多次前来挑战,试探汉军虚实。诸将大都要求出击,赵充国不许,严令坚守不出,擅自出战者依违背军令处置。

羌人连日间多次往来,不见城中动静,也便习以为常,常有散骑跳下马来,坐在高坡远望城中。甚至坐骑跑到一里开外啃草,也不理会。

赵充国在城头见此情状,抬手唤过身侧副将,手指城外高坡,附耳低言。

副将点头领会,下城上马,招呼部下两员壮卒,命将城门只开一缝,三骑快马悄悄挤出城门,借树木草丛掩映,泼风般向高坡冲至。

羌人游骑听到马蹄之声,抬头看时,汉军三骑已到近前,不足十丈。羌卒叫声啊呀,翻身跳起。有的慌去地上掇起弯刀,有的急寻自己战马坐骑,乱作一团,不能相顾。

说时迟,那时快!汉军副将及两名勇士早至近前,各出兵器,将三名不及上马羌卒横扫在地,复哈腰提起,横担马鞍,拨马冲下山坡,向城中奔回。

这一连串动作,犹如电光石火,更似迅雷不及掩耳,只于瞬息之间完成。待羌人上马挺刀,或摘弓抽箭,汉军三骑早已奔回本阵,叫开城门入内。

副将押解三名俘虏登城,向主帅施礼交差:将军算无遗策,末将幸不辱命。

赵充国:亦全仗将军神勇,骑术无双。兀那羌奴,你等是要死要活。

羌俘:将军老爷恁地说时,我等皆是求活。

赵充国:你等若照实回答本将军提问,则可饶过不死。

羌俘:爷爷请问,小人等不敢不说。

赵充国:我来问你,你诸羌首领闻我天兵到来,作何计较?

羌俘甲:我家首领本谓道路遥远,天朝鞭长莫及,故此造反。闻说天兵到来,后悔莫及。

羌俘乙:汉朝发兵,倒也在我家首领预料之中,不甚担心。但听说是当年蒲类将军赵爷爷带兵前来,便就皆都恐惧,互相埋怨。

汉副将:狗奴!你道眼前此人是谁?

三羌俘闻此,抬头偷眼看时,见赵充国须发皓然,不怒自威,恍然大悟,齐都叩头。

羌俘丙:我诸羌众家头领痛悔不迭,互相埋怨。因说赵将军虽然年迈,但依旧被朝廷重用,必有奇谋。若我等一战败亡,则万事休矣!

赵充国:你等此言,似乎不实?

三羌俘:若有半句虚言,愿受重处!

赵充国察言观色,便知所言是实。于是挥手:带去关押,好生看待,不许为难。

三名羌俘闻说可以不死,皆都感激涕零,争相叩头称谢,后被军卒押走。

赵充国通过审问,知道羌人畏己,因而内部已发生矛盾;由是心中有数,便即下城,升帐召集诸将,并请都尉府都尉列坐,商议出兵之策。

赵充国:我军只有万骑,又渡河深入敌境,利于速战。都尉大人以为如何?

都尉:老将军所言极是,今敌众我寡,不战则已,战则务必一击成功,方是上策。

赵充国:如此,大人有何良策教我?

都尉:将军到此数日,只是养精蓄锐,不见动静。今忽聚将议战,必是成竹在胸。老将军百战百胜,威震西域;末将何能,敢在将军面前卖弄见识?

赵充国:大人休要过谦。公久居河西,熟悉诸羌风物人情,兼识地理,必有高见。公即藏珍,不如我先发问:公谓草原大漠争战,将以何策得占先机?

都尉:千里草原,万里戈壁,一望无际,只可侍勇冲撞,不利埋伏围歼。依某愚见,若保必胜,必须用间。

赵充国:善哉此言!既是如此,可有用间之便?

都尉:就便将军不问,末将也正要向将军回禀。当先零部落谋反之初,有羌族部落头领靡当儿,派遣其弟雕库来向末将报告,泄其反谋。末将只因雕库部众有加入先零部落中者,因此不敢十分信他,就将雕库留在府中,作为人质。未知此人,对将军可有用处?

赵充国:如此说来,此人先来首告,其后先零羌果反,便是有功无罪,更非诈降。公可就便释之,命其来见我。平定诸羌之叛,全在此人身上。

都尉领诺,起身出帐,传下令去。未及片刻,监吏引雕库入帐,命向赵充国施礼。

雕库:偏邦末将雕库,参见天朝上官。

都尉:雕库,你道上面这个将军,乃是何人?便就是当年蒲类将军,赵充国老爷。

雕库:阿呀,原来就是赵老爷。虽未曾见,如雷贯耳;今日见面,胜似闻名。

赵充国:闻你先来首告先零反状,果是忠心天朝,天日可表。今我要用兵诸羌,为免玉石俱焚,特放你回去,与你兄长靡当儿传信,你可愿去?

雕库:将军吩咐,无有不从。

赵充国:甚善。你归告汝兄,就说汉军前来,是诛杀有罪者,余者无论。汉帝有诏,凡守法羌民,助汉军斩杀强盗一人,赏钱四十万,中等罪者十五万,下等犯人二万;壮男三千,老人及妇孺千钱,并所获其钱财妻子,都归立功者所得。

雕库:顺天除逆,本是我兄弟分所当为,何况大汉天子颁此重赏!

口中称谢,再拜而起。赵充国大笑,赐酒三杯,亲自送到账外。都尉命送还马匹军械,并其四个部从,放出城去。

镜头转换,甘凉道上,令居古城。

一支汉军盔明甲亮,陆续开入令居城中。为首领军大将,乃是赵充国之子赵卬,官拜右曹中郎将。是为西征二路主帅,带军来助其父。

汉军入城,布置牙帐已毕,赵卬刚刚坐定,哨马来报。

哨马:启禀将军,有紧急军情,不敢不报。

赵卬:报来。

哨马:我军动向已为先零部羌兵侦知,先零乃出奇兵,抄我后路,截断粮道。

赵卬:若是如此,我军危矣。参军何在?

参军:属下听命。

赵卬:急代我修表,用上印章,遣使回京,向天子报告,奏请救兵。

参军:诺,属下遵命。

镜头转换,长安未央宫中。

汉宣帝阅览赵卬军报,急下诏命:颁诏。令八校尉与骁骑都尉、金城太守联合出师,搜捕山间羌兵,以打通粮道。调发三辅、太常地区犯人,免其监禁,编为部队;召集三河、颍川、沛郡、淮阳、汝南地方军,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等地骑兵,与武威、张掖、酒泉太守驻守各自郡县之军,共计六万余人,皆归后将军赵充国率领,进剿诸羌。

钦使赍诏,飞马出京,先至酒泉,向酒泉太守辛武贤宣诏。

辛武贤闻诏失惊,遂对钦使说道:赵充国将军今驻屯西部都尉府,数日按兵不动者,是为力主招抚先零等诸羌,不以武力征服也。贤钦使请暂住数日,待我上奏天子。

钦使:既如此,贤太守即请修表,待我替你回京上呈。

辛武贤:如此,深承贤使高义。

钦使:皆都是为国分忧,不须说得。

当日钦使便即飞马回京,向天子呈上酒泉太守奏疏。汉宣帝见其奏疏略云:

臣启陛下,今各郡部队都驻守南山,北边空虚,其势不能长久。北边寒冷艰苦,汉军马匹无法过冬;武威、张掖、酒泉部众逾万,人马大多瘦弱。臣请增加马料,命众军于七月上旬带三十日粮,从张掖、酒泉分兵同出,攻击鲜水罕羌、秆羌。则即使不能尽灭诸羌,亦可夺取敌人牲畜,俘其妻子儿女,然后退兵返回,冬季再行进攻。我大军频频出动,敌人定必震动瓦解,此为上之上策也。

汉宣帝览奏,乃问丞相、御史等诸臣:卿等以为此奏若何?

诸臣:此论是也,望陛下准其所奏。

宣帝:朕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用兵之事,将帅专长,我等不宜强行干涉之。

诸臣:陛下察纳雅言,虚怀若谷,虽古之圣君,亦不能过之。

汉宣帝大喜,遂另派驿使驰马出京,日夜兼程前往河西,将辛武贤奏书交给赵充国,命其与部下将士讨论。

赵充国详观辛武贤奏书,遂与长史董通年等人商议,复上奏天子:

辛武贤所云万骑出于张掖,迂回千里奔袭,欲使敌人不备,古之用兵者难为也。敌必提前入林,以逸待劳;占据险要,断我后路粮道,使我军陷入危殆也。又谓夺敌畜产,俘其妻子,亦是空话。另武威、张掖山谷贯通,水草丰盛,臣恐匈奴与羌人来犯,必图占据,二处军队尤其不可调动。先零是为叛首,挟持其他诸部族,故当捐弃罕、秆诸羌过错,只诛伐先零,以镇罕、秆诸羌。则其必重归善良,后择良吏抚之,乃全胜定边上策。

赵充国奏疏至京,汉宣帝刘询再次拿不定主意,只得交给百官讨论。事情结果令人大跌眼镜,经过丞相及三公六卿计议,皆都赞成辛武贤之策,反对赵充国之谋。

汉宣帝见此,难拂众议,于是下诏:任命侍中、乐成侯许延寿为强驽将军,作为三路主帅,再引一军出京;派钦使到酒泉,任命辛武贤为破羌将军,赐给玺书表扬,准纳其计;诏命辛武贤、许延寿、赵充国各率本部军马,合讨罕羌、秆羌,并命赵充国从速进兵。

赵充国见此,虽然满怀义愤,还是耐下性子,再次上书天子,陈说利害。

汉宣帝展书观看,见赵充国仍是抗旨不遵,并且絮絮叨叨,依旧抽丝剥茧,主张先平先零,再降服罕羌;并上屯田奏议,陈述罢兵屯田十二条利处。

汉宣帝毕竟是一代明君,详推利弊,终被说服。于是不顾朝中众臣反对,复诏准奏,并命赵充国为主将,辛武贤为副,约期于冬季进剿先零。

赵充国终得扭转圣意,由是大喜,随即引军大进,兵发先零。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大兵出发未久,主帅赵充国却不幸染病于途。

辛武贤、许延寿闻此,于是联名上书,依旧主张进击罕羌。

汉宣帝不忍驳其奏议,决定抚剿两策并用。权衡再三,乃下诏给赵充国道:

闻卿有病,年老加疾,朕心甚忧。诏令破羌将军辛武贤为卿副将,速趁此天时地利,将士锐气,定于十二月击破先零羌。卿可驻守养病,只让辛武贤、许延寿领兵前去。

钦使来至军营,宣读圣旨。赵充国急出一身大汗,拜罢圣旨,霍然而起。

赵充国:贵使,是何人屡为陛下出此主意?

钦使:正是辛武贤、许延寿两位将军。怎地,将军以为不可行否?

赵充国:此时诸羌内部不和,未曾交锋,羌众主动前来投降者,已有一万多人。若于此时出兵进击,必会引起降众动摇复叛,则兵连祸结,无已时矣!

钦使:但圣旨已下,进兵玺书已至,如其奈何?

赵充国:臣虽有病,但为社稷之重,当再次冒死上闻,请陛下收回成命。仍建议安排骑兵屯田,安定诸羌降众之后,来春进击,是为上策。有烦贵使,替某回京呈奏。

钦使闻说,脸现犹豫之色。

正在这时,中军引二路帅使者入报:禀将军,少将军赵卬有书寄来。

赵充国接过,展书而观:父亲奉命出兵,若破军辱国,其后亦可上书,向朝廷辩之可也。今出兵有利,且大人病重,又有何争?一旦皇上发怒,性命且不能保,何论社稷?

赵充国恚怒,叹道:我儿何说此不忠之言!若朝廷早用我计,羌患何能到此地步?此前推举可以出使羌人者,我推举辛武贤,丞相及御史却荐举义渠安国,导致羌事搞坏。金城、湟中谷物每斛八钱,我劝司农中丞耿寿昌,若籴二百万斛谷,羌人就不敢乱动。耿中丞请籴一百万斛,只得四十万斛。义渠安国出使,又耗其半。失此二策,羌人故此叛逆。为今之计,只可固守,不可轻举妄动,若四夷猝然起兵,则非只是羌患矣!

于是斥退来使,复抱病上奏屯田书,力陈屯田之便,出兵之患。

此后信使在途,往返再三。

赵充国每次奏报朝廷,皇帝都交给公卿议论。公卿群臣起初赞成赵充国者甚少,后来越来越多,丞相魏相也表赞成,皆被赵充国说服。汉宣帝终于意决,于是答复赵充国,肯定其计。但又担心赵充国屯田可能受到侵扰,于是采取折衷之法,诏令辛武贤、许延寿与赵卬等出击,赵充国负责驻兵屯田。

辛武贤等由是分兵南出,越过祁连山,在理水合击罕羌。经过数次交战,辛武贤和赵卬各斩杀、收降羌人二千余名,许广汉降获四千多人。

赵充国只以诱降安抚,未动刀枪,反而收降诸羌五千余人,然后一路推行至先零。

先零羌长久驻扎,思想松懈,突见汉军大至,不及应战,抛弃车辆辎重便逃。

赵充国此时疾病已痊,因见道路险隘,下令众军休要贪功,在后缓慢驱逐。结果反是羌人自相践踏,赴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斩首五百多人。

汉军毫不费力,获得马、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多辆。

赵充国率汉军深入羌地,传令三军:不得烧毁牧民住所,损害农牧。

羌人闻知,喜悦传告:汉军果然不杀我。

头领靡忘派人前来汉营,请求汉帅:我等皆愿降汉,尚请将军还我失地。

赵充国深加抚慰:回禀你家首领,只要自此不与大汉为敌,我当奏报朝廷,还你故土。

羌使以此回报首领,靡忘感激无限,遂亲自前来汉军大营,表示投诚。赵充国设宴招待,与靡忘击掌约誓,不以兵戈相加。宴会已罢,使其回去,告谕部众。

靡忘将要告辞,汉军营中诸将皆持争议:反虏首领,不可放其回去!

赵充国:不可如此。公等皆欲杀敌建功,非为国家大计也。

言犹未完,朝廷答复玺书到达,命令靡忘将功赎罪,招抚部众来降,不予杀伐。

靡忘闻而大喜,向东三拜九叩,感谢天恩。由此竟不用出兵,诸羌就此平定。

神爵二年五月,赵充国上书汉帝:臣据羌众伤亡及投降者人数,谓其力量已大为削弱,不足与汉朝相抗,请罢屯兵,以休养生息。

皇帝下诏:准卿所奏。诏命设置金城屈国,令辛武贤之子辛临众担任护羌校尉。

黄沙飞扬,征尘满衣,赵充国率军振旅还朝。

画外音:甘露元年秋,羌人合谋,杀先零羌首领犹非、杨玉,联同诸部首领弟泽、阳雕、良皃、靡忘,率煎巩、黄羝部落四千多人降汉。汉朝皆命安置于金城屈国,西羌遂定。甘露二年,赵充国去世,终年八十六岁,赐谥号为壮,葬于圭卜山之阳。赵充国七十三岁时请命出征,七十九岁凯旋回京,如此老当益壮,在中外战争史上极其罕见。

甘露三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对汉宣帝大加歌功颂德。

汉宣帝因思戎狄宾服,四海一统,天下太平,遂命在未央宫麒麟阁内,图画本朝十一位功臣。麒麟阁坐落在未央宫中,因武帝猎获麒麟而命名。

传旨官:汉天子诏旨,海晏河清,八方来朝,诸卿之功。兹敕封本朝十一功臣,图绘影像,供奉于未央宫中麒麟阁上,以为人臣荣耀之最,万世旌表。十一功臣,依序是曰:博陆侯霍光、富平侯张安世、按道侯韩增、营平侯赵充国、高平侯魏相、博阳侯邴吉、建平侯杜延年、阳城侯刘德、少府梁丘贺、关内侯萧望之、关内侯苏武。

图绘麒麟阁十一功臣已毕,众臣欣悦,百姓欢腾。

汉宣帝刘询乃派农业专家蔡葵为劝农使,巡视全国,指导农业生产。于是天下各级官吏都将劝科农桑、发展生产作为首要政务。

在刘询统治后期,国内经济繁荣,农业连年丰收,谷价创造汉代最低价,民间大足,时称“孝宣中兴”之世。

当此天下丰足,宣帝便又致力于推广经学,普及国中士人教育。这一日,因聚丞相韦贤、长信少府夏侯胜和侍中乐陵侯史高,向三人求问前朝经学之事。

汉宣帝:朕闻先祖孝武帝时,诏令太子刘据习学《公羊春秋》,从此《公羊》兴盛。而刘据通晓《公羊》之后,又喜《谷梁传》而私下习之。我欲兴《春秋》,其事如何?

韦贤:既蒙陛下垂询,臣等自当如实上奏。下臣以为,谷梁子本是鲁学,公羊氏乃是齐学,而儒家根基在鲁,故应兴学《谷梁》。

宣帝:少府、侍中二卿,以为如何?

夏侯胜、史高:丞相之言是也,我等附骥。

汉宣帝闻而大喜:既如此,便拟诏旨,立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在石渠阁召开盛大儒家经学会议,平均《公羊》、《谷梁》异同,各自用经论处是非。

圣旨既下,立即施行。萧望之等十一人各用经义核对,也多赞同推广《谷梁》。宣帝亲自进行审定,于是设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谷梁《春秋》博士。

从此之后,举国《谷梁》经学大为兴盛。

镜头闪回,叙述萧望之来历。

萧望之字长倩,开国丞相萧何七世孙,东海兰陵人。自幼好学,研究齐诗,师事后仓。后到太常受业,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京师儒生皆称赞其才。

大将军霍光执政,长史邴吉推举儒生王仲翁、萧望之数人,都被召见。此前因有左将军上官桀谋杀霍光之事,之后进见大将军者都要露体搜身,摘去兵器,由两个侍卫挟持。

萧望之不肯听其摆布:如此有辱斯文,我羞于见之。

一边说着,早已转身,自动出阁。侍卫闻听此言大怒,齐都上前,嚷扯不休。

霍光听闻府门喧嚷,出厅问明情况,喝止侍卫:命来人进前答话。

萧望之挣脱侍卫拉扯,上前整冠拜见,起身说道:将军以功德辅佐幼主,使教化流传天下,天下士人皆引颈跷踵,争相效力辅佐。今如此相待士子,恐非周公握发吐哺之礼。

霍光闻而不喜,对邴吉所荐诸生,惟独不授萧望之官职,王仲翁等都补为大将军史。此后三年之间,王仲翁官至光禄大夫给事中,萧望之仅以射策甲科为郎,看守小苑东门。

王仲翁每次出入大将军府,皆都前呼后拥,威势赫赫。有次经过小苑东门,远远看到萧望之,立即上前,趾高气扬道:公不肯循常作为,何宁为看门人耶!

萧望之坦然答道:人各有志,非公能知之。

又过数年,萧望之因弟犯法受到牵累,不得宿卫,免归而为郡吏。魏相经过考察,命其在大行令部下做司礼官。

地节三年夏,京师下雹,萧望之因此上疏,要求天子接见,当面申说灾异

汉宣帝早在民间时已闻萧望之大名,乃遣少府宋畸致问,要求不必隐讳。

萧望之奏道:《春秋》载昭公三年,鲁国下大冰雹,彼时季氏专权,驱逐昭公。使昭公明其灾害,则可避之。今陛下圣德为君,寻求贤人,尧舜用心。但吉兆未临,阴阳失调,是大臣一姓独揽权力之故也。强枝折干,强私害公,故而上天降雹示警。臣望明主亲自理政,选拔同宗,任贤以为腹心,使参政谋划,命公卿朝见奏事,明述其责,考其功绩。如此则诸事备理,至公至正之道则树,邪恶被堵,私权可废也。

汉宣帝当时正为霍氏专权烦忧,闻奏大喜,遂任萧望之为谒者,得以近侍。又将官民上书交给萧望之处理,举止皆合天子之意,继而拔为谏大夫、丞相司直,一年中提拔三次,直做到二千石级大官。其后霍禹以谋反罪受诛,萧望之则日益受到信用,命为左冯翊。

萧望之知道皇帝试用意图,即振衣而起,积极处理政事。尽职尽责三年,京师内外交口称赞,于神爵元年乃被升迁为大鸿胪。神爵三年,萧望之迁为御史大夫,终登三公之位。

当时丞相邴吉渐渐年老体衰,但汉宣帝对其极为倚重,以为众官楷模,礼敬有加。

御史大夫萧望之上奏:今百姓贫困,盗贼不停,二千石官员多数才能低下,不能胜任其职。三公不当其位,故三光不明。今岁始日月少光,罪在臣等。

汉宣帝览奏不悦:萧望之言外之意,是在轻视丞相乎?诏命侍中建章、卫尉金安上、光禄勋杨恽、御史中丞王忠等,共同诘问之。

萧望之面对四卿诘问,心情激越,脱帽对答,口沫横飞,舌战群臣不屈。

丞相司直緐延寿当时在场,以为萧望之面对满朝公卿大放厥词,可谓无礼至甚;又替丞相邴吉不平,于是摘寻萧望之素日过错,写成本章,上奏天子。其疏略云:

前日侍中谒者温良秉承陛下旨令,前去告诫御史大夫,萧望之面对诏旨不恭,再拜而已。温良代陛下询问,其又故意伏地不起,却说谒者礼节不周。今丞相屡病,萧望之从不探问病情,在庭中相逢,又与丞相齐肩,其无理如此。萧望之身为御史,擅使其权,多让守史私乘车马,到杜陵照护其家事。位在九卿之上,不奉法自修、居傲不谦,受贿所属牢狱赃款二百五十万以上。臣等请予逮捕,囚禁惩处。

汉宣帝览奏不悦,命将萧望之降作太子太傅,黄霸代为御史大夫。此后丞相邴吉病死,黄霸继任;黄霸死后,于定国再为丞相。萧望之一时激愤,终与丞相无缘。

镜头转换,皇宫大内,汉宣帝斜卧龙榻,闭目假寐。

内侍趋入,轻声奏报:谏大夫、经事中刘向求见陛下,称有奇书进呈,供陛下御览。

汉宣帝:闲来无事,唤他进来。

内侍应声而出,轻唤一声,刘向入内见驾,大礼参拜。面部特写,字幕推出:汉宗室刘向,原名刘甦,字子政。楚元王刘交玄孙,阳城侯刘德之子,中国目录学鼻祖。

宣帝:贤卿何来?

刘向:臣奉陛下圣旨,因参与会审广川王一案,故对其事知之甚详。今作此《广川王刘去传》,因其内情奇诡异常,故此进呈陛下,以供天子御览。

说毕,自怀中掏出书卷,举过头顶。内侍接过,放置案几之上。

汉宣帝看了一眼:我今精神不济,懒看书文。卿且坐,何不口述其事,以解我困乏?

刘向:诺,臣谢坐,遵命上奏。

镜头闪回,汉武帝时,广川王府。

广川缪王刘齐,惠王刘越之子,汉景帝之孙。这日正在府中闲坐,忽见国相匆匆而入。

刘齐:国相何事如此匆忙?

国相:前者为臣谏劝大王,休要一味宠信佞臣乘距,大王不听。今其贪腐案发,因惧大王问罪,已越城逃走矣。

刘齐:叵耐这个贼胚,辜负本王一向看承眷顾,竟敢乃耳!所谓跑了和尚,须跑不了庙。传我令旨,擒其宗族,全部下狱,勒追其赃。

国相:诺,为臣遵旨照办。

镜头转换,乘距藏在乡间私宅,闻说家人宗族皆被下狱,心中怨恨,立即写成密书一封,向朝廷首告广川王刘齐,与其同母姐妹通奸情事,并说王子刘明诸般横行不法。

密书被御史衙得到,转呈天子案前。汉宣帝览书大怒,即派朝中公卿立即成立专案组,前往广川调查,并命中尉蔡彭祖带兵五百,捕拿刘齐之子刘明来京。

专案组到至广川,向缪王宣读天子圣旨,令其申辩,并欲拘捕王子刘明。

刘齐怒不可遏,又兼喝醉,高声叫骂:汉室江山,孝景帝天下也。今凭奸人诬告之辞,皇帝便即轻信;你等狐假虎威,干犯本王,便是叛逆。我将尽除尔等子孙,宁不信乎!

众官闻此,不敢当众反目,诺诺而出,立即遣使回京上书,向天子说明广川王刘齐不遵圣旨,反而诬骂朝廷大臣,奏请立即拘捕囚禁。

当日天晚,刘齐酒醒,闻听家人禀说日间情状,大为慌恐,后悔不已。于是急撰认罪奏疏,派出快马特使,抢先上书天子,称愿率广川勇士奋击匈奴,以赎前罪。

汉武帝览其服罪供状,便即息怒,回复同意其请,命出兵征伐匈奴。

刘齐奉旨,只得整军备伍,将欲北征。不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大军尚未出发,刘齐忽发急病,一夜猝死。

有司听闻刘齐死讯,奏请废除其国,武帝许之。数月之后,念及亲情,复又下诏。准立刘齐世子刘去为广川王,以承国祀。

刘去又名刘去疾,自幼极其聪明,师受《易经》,《论语》、《孝经》皆通;又好文辞、方技、博弈、倡优,无所不学。幼而狠戾,长肆贪虐,好聚无赖少年游猎,游弋无度。

如今既奉武帝圣旨,继立为广川王,刘去再无管束,愈发肆意胡为。

刘去有个专门嗜好,便是盗墓。自被封王之后,国事政务一概不理,每日带军外出,到处挖坟掘墓。不到一年时间,便将封国境内历代冢藏,一皆发掘。

中尉大父爰猛为人正直,每每为此进谏,不厌其烦。因见刘去屡谏不听,由是告病辞职归家,并对家人说道:广川王发掘冢墓不可胜数,必获恶报。

大父爰猛既去,广川王乐得耳根清静,由此更加热衷于盗墓,乐此不疲。

镜头快进,刘去在盗墓之时,便屡遇奇事。

盗掘晋幽公古墓之时,见内有一百多具活殉女尸,面目如生,见风化为骸骨;

挖掘春秋时晋国名将栾书坟墓时,发现墓内有一只白狐,见人而去。

盗掘魏王子且渠墓时,见棺内死人栩栩如生。刘去骇甚,急忙退出,重新封闭陵墓。

刘去盗墓失惊患病,姬妾阳城昭信侍疾恭谨,被刘去立为正妻。爱姬王昭平、王地馀忿怒,欲杀阳城昭信,其后事发,皆被刘去虐杀。

阳成昭信:两姬虽死,其婢女会将此事说出,若传至京城,恐于殿下不利。

刘去:这事好办,可将其一并绞杀,值得甚事。

阳成昭信:妾尝梦见王昭平前来寻仇,奈何?

刘去:其于梦中现形,是欲使我畏忌,只用火焚其尸便可。

遂命绞死二姬婢女,又掘出二姬尸体,都烧成灰烬。

二姬既死,刘去便立阳成昭信为王后,宠姬陶望卿为脩靡夫人,主管缯帛;崔脩成为明贞夫人,主管永巷。阳成昭信犹不自足,又对刘去进谄。

阳成昭信:脩靡夫人对我无礼,衣服比我华丽,还拿丝帛送给宫人。

刘去:你无故谗毁陶望卿,何也?除非其有**之罪,如此小事,休再啰嗦。

阳成昭信:妾早闻脩靡夫人召画工绘其住舍,与画工有染;并数次出入南户偷看郎吏,疑有奸情。大王若不问时,妾身也不敢明说罢了。

刘去:卿言难信,除非被我当场抓住。

阳成昭信默默无言,只在肚内盘算,暗设机谋。

忽有一日,广川王召王后阳成昭信等人饮酒,众姬都服侍在侧。因想起前番王后所进谄言,便借酒意,为脩靡夫人陶望卿作歌。其歌辞云:

欲瞒舅姑,**一时;寻求奇异,自取灭绝。行走各地,自生灾祸!

脩靡夫人闻此,骇然变色,低头不语。当夜宴罢,刘去大醉,众姬各自散去,只余王后。

阳成昭信:妾向日所说,殿下尚还不信,观今日情景,又当如何?前番陶望卿与诸姬饮酒,醉后忘形,曾多次指点郎吏卧处,并遥望郎中令所盖锦被,面红如醉。妾疑其必有奸情,王若不信,刑讯之下何所不得?”

刘去当时已醉,闻言怒发,立命召集诸姬,来至陶望卿住处。(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