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二十八集 儒学大家

华夏真相集 第二十八集 儒学大家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5:48:26 来源:笔趣阁

辽东半岛,汉朝故事。

汉使涉何到朝鲜传达汉武帝诏谕,朝鲜国王卫右渠不肯奉诏,乃派军队礼送汉使出境。涉何心怀恚怒,一旦离开卫氏朝鲜国境,便在浿水岸边刺杀朝鲜裨王长,然后渡河驰回。

涉何回到京城,向汉武帝报告:朝鲜王不奉天子诏,臣故杀其将军示威。

汉武帝并未追究涉何擅杀之过,反加提拔,命为辽东东部都尉。

涉何到任,复向朝鲜传谕大汉天子诏旨。卫右渠心怀怨恨,派兵偷袭辽东,杀害涉何。

卫右渠只图报仇痛快,未料经此一举,便即招至灭国之灾。

汉武帝闻报,冲冲大怒。乃调集国中在押囚犯,编练成军,诏命平灭卫氏朝鲜之国。

元封二年秋,汉武帝下达东征诏命。分兵两路,南北夹击。南面一路,派楼船将军杨仆率领五万大军,从齐地乘船,渡过渤海;北面一路,派左将军荀彘率军,从辽东郡出发。

汉军南北并进,合力攻打朝鲜。卫右渠毫不示弱,调兵据守险要,拼力抵抗。

先说北路之战。汉军北路统帅荀彘先到,急欲建功,不待与南路水军形成联手之势,便即分兵派将,率先发动攻击。遂以部将郑多为先锋,率领辽东兵轻举冒进,结果遭遇朝军迎头痛击,汉军队伍溃散。郑多逃回,主帅荀彘大怒,下令当即处斩,悬首营门。

再说南路战场。汉军水路统帅杨仆,率领齐军七千,却是势如破竹,一路抵达朝鲜腹地,围攻朝鲜国都王险城。朝鲜国王卫右渠据城防守,先不出战。其后探知杨仆兵少,便就当机立断,下令出城迎击。汉军寡不敌众,又失地利之先,于是大败。

杨仆弃众而逃,藏匿山中十多日,派人四处寻找收拢溃散士卒。

与此同时,荀彘再次出击,攻打浿水西岸朝鲜大营,同样战之不利。

汉武帝闻报杨、荀出师不利,便改剿为抚,派使者卫山前往朝鲜,晓谕卫右渠投降。

卫右渠经过数战,虽然皆都获胜,但亦知自己国小兵弱,绝非强汉敌手。闻说汉使再次到来,于是以礼接见卫山,就势谢罪:我本不欲抵抗天朝,愿意投降。只担心被杨、荀二将杀害,故以兵拒之,其罪不小。今既见汉天子符节,请许我降服。

卫山见其如此痛快,倒也颇出意外,欣然许之。

卫右渠大喜,于是派遣太子卫长为使,率军万人,随卫山前往长安谢罪。并主动表示,愿进献战马五千匹,并向汉军馈赠军粮。

卫长既奉父命,遂携带犒军物资,引军一万,前至浿水。

卫山与北路统帅荀彘商议,命朝鲜军士留下军粮,放下兵器,然后整队西进。

太子卫长见此,疑心大起。以为卫山与荀彘合谋,便似当年白起坑杀赵卒一般,欲要设诈杀害自己。于是拒绝放弃武器,而且不再渡河,复又率众返回。

卫山回到京城,向天子报告:虽然卫右渠答应投降,但却指使太子卫长抗命。

汉武帝问明卫长抗命情况,便知事出有因,实乃卫山处理有误,以至弄巧成拙。于是勃然大怒,诏命处死卫山,然后檄命荀彘,继续进军。

荀彘奉命,遂鼓余勇,再整三军,破釜沉舟以战。汉军再无退路,于是一举击败浿水西岸朝鲜守军,推进到王险城下。

杨仆此时也重聚部众,吸取前番失败教训,奋勇而至,分兵围城。

荀彘所领部队多为燕代士卒,向称强悍之师,故此前因轻举冒进而败。此番知耻后勇,故有浿水之胜。但亦正因此胜,军中将士又多骄傲轻敌,不能精心策划攻城战术。

卫右渠父子率领举**民,坚守国都王险城,于是汉军顿兵城下,数月未克。

杨仆所率齐地士卒,入海时已有多人逃亡;先前在王险城下战败,由此普遍恐惧畏敌。由此今番围困王险城,杨仆经常按兵不战,出工而不出力,佯攻而已。

只因汉军围城旷日持久,王险城中存粮将尽,箭矢亦乏,渐渐难以支撑。朝鲜君臣经过商议,再次决定议和投降。

鉴于荀彘率部在北门急攻,而杨仆所部按兵不动,朝鲜大臣便派使者潜出南门,私向杨仆投降。杨仆虽然厌战,但因不敢私自许和,以至朝鲜使者往来传话,尚未议定。

荀彘屡次与杨仆约期会师,发动总攻。而杨仆打算谈和,故不响应其议。荀彘见此,知道王险城难克,也便派人进城,劝降朝鲜。

未料卫右渠性格甚是强项,越发不肯向荀彘低头,只想归附杨仆。汉军二将皆欲抢功,反生矛盾,以致不能相互协调。

荀彘数度派人前往水军大营,见杨朴始终皮里阳秋,不置可否,于是大疑,议于诸将。

部将:依末将私心揣度,杨仆此前有失军之罪,本当积极配合将军攻打,以建新功。今却暗与朝鲜私通,而朝鲜宁死不降将军,何者?必是杨仆将欲谋叛朝廷,欲投朝鲜也。

荀彘:卿言是也。我当上奏朝廷,述其反状。

由是写表上书,报至长安。

汉武帝览奏不悦,说道:因尔等不能破敌,朕故派卫山前往晓谕招降。卫右渠派遣太子谢罪,卫山却与荀彘犯错,终坏卫右渠归降之约。今两将复不能同心协力,何能克敌!

遂派公孙遂为钦差特使,持节前往协调二将,并且委以便宜行事之权。

公孙遂到达朝鲜,先入城北大营。

荀彘先入为主,趁机奏道:朝鲜久攻不下,在于杨仆多次相约进攻,而又不按期会师。钦差大人今若不将其拿问,恐其反叛,与朝鲜通谋,共灭我军。

公孙遂听其一面之辞,遂以天子符节,召杨仆到荀彘军中议事。

杨仆见到天子符节,不敢不至,只得离开水军大营,来见钦差。

公孙遂更不听其解释,当即喝令拿下,解除兵权,并命将其水军部众,全部交给荀彘统领。公孙遂自谓此事办得漂亮,就此还归长安,回报天子。

汉武帝问明调解过程,怒不可遏:我大汉将帅大臣,处理军国大事,皆如此儿戏耶!

当即下令,将公孙遂推出午门,立即斩首。

荀彘统并两军,志得意满,雄心大发,便令水陆并发,急攻王险城。

如此以来,汉军再无内耗,同心协力,立即战力加倍,势不可当。

朝鲜守军立时支吾不住,文武群臣由此大哗。相路人、相韩阴、尼谿相参、将军王唊等一般重臣私下商议,认为王险城必破,而国王卫右渠又不肯降,于是相约投汉。

计议已罢,立即投入行动。于是路人、韩阴、王唊越城而逃,投降汉军。结果路人死于奔降途中,韩阴、王唊终至汉营。

汉军统帅荀彘准纳其降,并令二人暗通尼溪相参,使为内应,相机献城。

元封三年夏,尼溪相参发动兵变,派人杀死卫右渠,宣布归降汉朝。

国王既死,大臣成已便趁王险城未破,率兵造反,趁火打劫,攻打异己众官。

朝鲜太子卫长因见大势已去,独自逃出城来,投降汉军,并请汉军入城平叛。

荀彘从之,乃派精锐之军,随卫长、路人之子路最入城。汉军入城,杀死成已,迅速平定叛乱。继而布告安民,告谕朝鲜百姓,朝鲜国就此归附大汉朝廷。

朝鲜就此平定,奏报入京。

汉武帝大喜,叙论战功,大行封赏。

诏令:封尼溪相参为澅清侯,韩阴为荻苴侯,王唊为平州侯,卫长为几侯。路最因其父死于奔降途中,封温阳侯。留兵镇守王险城,下令大军班师。

荀彘领旨,班师回京,欲图封侯之赏。

未料天子暴怒,立命拿下,将荀彘、杨仆皆都付于廷尉。

未经三推六问,廷尉便议定其罪,具折上奏:荀彘身为三军统帅,有负朝廷重托,因私害公,犯有急功嫉能、违背军事计划之罪。依照汉律,当处弃市之刑。杨仆率部抵达洌口后,本应等候荀彘合兵进击,擅自抢先进军,损失惨重,依法当死,许以钱赎罪,废为庶民。

汉武帝览奏,以为处置得当,便即允准。因此虽将朝鲜灭国,大军统帅皆无战功。

画外音:汉武帝既灭卫氏朝鲜,便在其地先后设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史称“汉四郡”。四郡之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汉朝派官担任。四郡之设,标志汉武帝已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正式纳入汉帝国统治范围。汉昭帝始元五年,罢去临屯、真番二郡,并入乐浪、玄菟二郡。乐浪郡治所在今朝鲜平壤,管辖貊、沃沮等族;玄菟郡治所初在夫租,后因受貊族所侵,迁往高句丽西北,管辖高句丽、夫余等族。汉朝在朝鲜北部进行郡县统治,使汉文化在朝鲜迅速得到传播。当时不仅有汉官到朝鲜四郡任职,更有富商大贾前往经商,中原无土农民前往垦荒。朝鲜四郡,已是一派汉化景象。

闪回结束。按下朝鲜,复说中土。

元封四年,匈奴远遁,朝鲜平服,天下一统,歌舞升平。

齐地官吏上报,胶西王刘端病故。只因此位王爷荒淫无道,及其身死,举国欢腾。

刘端乃汉景帝之子,武帝从兄。吴楚七国反叛被平,以皇子身份受封为胶西王。为人残暴凶狠,患有阳痿,接触女人,便会患病数月。由是转喜男宠,并将受宠者任为郎官。

未料此位郎官却是精力旺盛,更喜女子,不久便与后宫嫔妃**,被人告发。

刘端醋意大起,因将郎官捕杀,并杀其子以及老母。

至汉武帝时,刘端行为愈加乖戾,屡次触犯天子法令。公卿大臣多次请求将其诛杀,天子因为兄弟至亲,不忍心为之,屡加容让。因而刘端得寸进尺,行为更加过分。

齐相韩臣见此,两次上奏朝廷,请求削其国土,以为惩戒。武帝诏准,削其大半封地。刘端心中怀恨,于是尽弃国政,对国内财赋不再管理。

不过数载,胶西国府库全都倒塌破漏,腐坏财物以亿万计。刘端始终不加收拾,且明令属下官吏,自此之后,不准收取民间租赋。又诏命全部撤除警卫,封闭王宫,只留一门,以供出宫游荡。又屡次改换姓名,假扮平民,到其他郡国旅游。

自此以后,凡朝廷派往胶西任相国、二千石级官员,奉行汉朝法律治政,刘端总是寻其罪过,报告朝廷,令罢其职;若无罪过,则设诡计,用药毒死。

胶西王极富贼智,所设诡计办法,穷极变化。朝廷所委官员死法各异,无从查起。因此胶西虽是小国,而被杀受害之二千石级官员,却较之别国多出十数倍。

汉丞相公孙弘闻报胶西情况,心生一计,便向天子建议,奏请派遣董仲舒去胶西为相,以便借刀杀人。汉武帝览奏,却谓丞相乃为好意,亦知董仲舒乃是当世大才,必可拨乱反正,由是诏准。于是便封董仲舒为胶西国相,即日授玺上任。

镜头闪回,叙述董仲舒来历。

董仲舒者,河北景县广川人。自幼天资聪颖,酷爱学习。家有大批藏书,读起书来常常废寝忘食。父董太公为使其子劳逸结合,遂在宅后修筑花园,以为散心歇脑之所。

第一年动工造园,园中阳光明媚、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蜂飞蝶舞。

长姐心疼兄弟读书用功过度,多次邀请到园中游玩。董仲舒手捧竹简,只是摇头,不顾园景,只学习《春秋》不辍,背诵《诗经》不已。

第二年,园中假山建成,诸子纷纷爬上假山,呼天唤地,声动书房。董仲舒独处室中,只作不闻,从早至晚,不是读书,便在竹简上刻写诗文。

第三年,花园全部建成,水光山色,美仑美奂。董家亲朋好友,携儿带女前来观看,都夸此园建得精致。父母命人呼唤仲舒入园同游,其只点头而已,仍旧埋头学习。

由此三年,董仲郐目不窥园,便至经纶满腹,迥异于同辈。

年龄渐增,董仲舒求知欲愈见强烈,遍读儒、道、阴阳、法家书籍,遂为大师。

三十岁时,董仲舒开始招收大批学生,精心讲授儒家经典。讲学之时,命在课堂上挂以帷幔,董仲舒坐在帷里讲授,学生在幔外聆听;并命得意门生吕步舒等,转相传授。如此未至数年,董仲舒名声大振,举国皆知。

忽有一日,远客来访。董仲舒观其相貌,便知非同常人。坐而论道,彼此惊异。

须臾,客人望天说道:天欲雨矣。

董仲舒笑道:禽居在巢知风,兽居洞中知雨。公非狐狸,就是鼷鼠。

客人被他道破行藏,立即变成一只老狐,奔出门外不见。

通过讲学,董仲舒为汉朝培养出大批人才。

众徒毕业之后,有为诸侯王国相者,有为长吏者,皆具治国理政才能。

由于董仲舒声誉日隆,汉景帝闻之,召为博士,使其掌管经学讲授。董仲舒乃设坛教授,又一门心思教学研究,三年不曾还家。

汉武帝继位后,命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被推为代表,参加天子策问。汉武帝连续三次策问,一问治国之道,二问治政之术,三问天人感应,是为“天人三策”。

董仲舒从容对策,详述天人感应,论述君权神授。

武帝大喜,乃诏命天下,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又使董仲舒出任江都国相,辅佐易王刘非。乃以《公羊》为则,推究自然灾异、阴阳运行之道。在求雨时能闭阳释阴,使天下雨;止雨时能闭阴释阳,使雨停止。

以此汉国之术行于江都,未尝不得所欲。

易王刘非是武帝从兄,粗暴蛮横,但对董仲舒非常尊重。且将董仲舒比作管仲,自以齐桓公自喻,欲篡夺汉室,独霸诸侯。

董仲舒主张春秋大一统理念,因此借古喻今,进行规劝: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此之谓仁。以德教化民众,而使风气大行,仁之至境也。故孔子之徒,即幼童亦羞提五霸,是因五霸先行欺诈,后行仁义。是耍手段而已,故不足被有道者提及。

刘非闻此,知道董仲舒不赞成自己称霸,由是悬崖勒马。此后一改骄横狂妄旧习,采纳儒术治国,尽守臣职,忠君效祖。

董仲舒为相江都六年,因常为祈雨止涝祭祀,朝廷以为怪力乱神,遂废为中大夫。

汉武帝元光六年十二月,易王刘非病故,终年四十一岁,子刘建承袭王位。

刘建自幼便在王宫长大,养尊处优,放荡不羁,父死之后,更加为所欲为。复联络淮南王刘安等人,企图谋反。淮南王事败自杀,丞相府长史在易王府查出武器、印玺、绶带、使节、地图等物,作为反叛物证,奏报天子。

武帝览奏,派宗正、廷尉前往广陵查办。

刘建情知罪不可赦,遂以衣带自缢身亡。妻妾诸妃被叛弃市,幼女刘细君年幼幸免。

汉武帝建元六年,长陵高园殿及辽东高庙两地,相继发生大火。

董仲舒相信道家天人感应之说,带病起草奏章,以两次火灾为据,说明上天之怒。

奏章写毕未上,主父偃到董仲舒家做客,看见奏章,就把草稿偷走,交给天子。

武帝看后大怒,欲将董仲舒斩首;后怜其才,又下诏赦免,但罢其职。

从此之后,董仲舒不敢再说灾异之事,专心从事儒家教学,教授《公羊春秋》十年。

元朔四年,丞相公孙弘闻说胶西王刘端倒行逆施,大杀朝廷所派官员,故此推荐董仲舒去做胶西王国相,其实欲以借刀杀人。

董仲舒虽知刘端凶残蛮横,但既领圣旨,不敢违命,只得走马上任。

刘端知道董仲舒乃是知名大儒,便不敢杀,反对其甚为尊重。

即便如此,董仲舒在胶西也是一直提心吊胆,小心谨慎,唯恐遭遇不测。好不容易熬过四年岁月,终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

从此以后,董仲舒结束仕禄生涯,晚年只是埋头读书、著作。但朝廷每有大事,还常派人到府请教。董仲舒都有明确答奏,后来廷尉张汤将其答陈整理为《春秋决狱》一书。

汉元封四年,胶西王刘端去世,在位四十七年。因无子嗣,封国废除,置胶西郡。

三年之后,董仲舒于家中病卒,葬于长安西郊。

汉武帝经过其墓,为表尊敬,特地下马致意。由此,董仲舒墓地又名下马陵。

镜头转换,按下朝廷,复说西域。

乌孙国太子病逝,昆莫猎骄靡欲以其子岑陬军须靡为太子,引起太子弟大禄不满。

大禄握有兵权,计划起兵叛乱。猎骄靡分给军须靡万骑,使其自立,自掌万余骑兵。

张骞二次出使西域,求与乌孙结盟。猎骄靡畏惧匈奴,未许其请,但派数十名使节,随张骞至长安,以表友好。

使节到达长安,因见西汉国势强盛,便即回报猎骄靡,奏请考虑与汉朝结盟。

匈奴单于闻说乌孙私与汉朝往来,很是生气,扬言将要发兵攻之。

猎骄靡惶恐,由此意决,就派使者献马给汉朝,愿娶汉朝公主,主动请求结为联盟。

汉武帝询问群臣意见,经过朝议,决定先纳聘礼,然后遣送公主。

乌孙喜而从之,便以一千匹良马作为聘礼,送至长安。

元封六年,汉武帝封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为宗室公主,替父赎罪,远嫁乌孙。

猎骄靡大喜,乃以刘细君为右夫人。

匈奴得知乌孙与西汉结盟,亦派单于女儿与猎骄靡成婚,并被猎骄靡立为左夫人。

刘细君自建宫室居住,一年中数次与猎骄靡聚会,并用财物赏给猎骄靡左右贵人。

猎骄靡年老,与细君仅是名义夫妻而已。

兼又语言不通,刘细君很是悲伤,乃作《悲愁歌》曰: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王延。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其歌传至长安,汉武帝见后怃然,此后每隔一年,就派使者送去帷帐、锦绣等物。

猎骄靡因为年老,不能与江都公主行夫妻之实,便欲将公主下嫁己孙军须靡。

刘细君不从,上书给汉天子说明此事。

汉武帝回书:子宜以国家为计,随从乌孙国风俗。今汉朝要与乌孙联合,消灭匈奴,卿责甚重,望委屈以从之。

刘细君览书,流泪不止,只得含辱遵从。

其后不久,猎骄靡去世,军须靡代立为王,乃立江都公主为王后。

刘细君与军须靡生有一女,名叫少夫。

太初四年,刘细君终郁郁而终,只在乌孙生活五年。

刘细君死后,汉帝又封楚王刘戊孙女刘解忧为公主,嫁给军须靡。

其后军须靡死,弟翁归靡为昆莫王,依乌孙风俗,继娶解忧公主为妻。

画外音:解忧公主经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曾嫁三任乌孙王,在乌孙生活五十年。积极配合汉朝遏制匈奴,为加强汉室与乌孙关系,作出极大贡献。

镜头转换,按下西域,复说汉廷。

丞相公孙弘欲借胶西王之手杀掉董仲舒,故举其为胶西国相。

未料董仲舒自胶西告老还乡,全身而退。公孙弘就此病亡,反而死在董仲舒前面。

镜头闪回,叙述公孙弘生平。

公孙弘字次卿,出生于菑川国薛县。年轻时曾在县中为狱吏,后因触犯法律免职。因失生计,曾到海上牧猪。

汉文帝时任用儒学之士,初设一经博士。公孙弘因通晓《诗》、《书》,闻名郡国,与贾谊同被征为博士,迁为太中大夫。

公孙弘于不惑之年,开始学习《春秋》,最终选择研习《公羊传》。汉景帝时,《公羊》博士胡毋生回到齐地教书,公孙弘拜以为师。

汉武帝建元元年,诏求天下贤良方正,及直言极谏之士。公孙弘以贤良之名,被菑川国举荐入朝,时已六十岁高龄。

公孙弘重回长安,奉命出使匈奴,不合武帝心意,因此称病还乡,赋闲在家数年。

元光五年,武帝再下举贤诏,菑川国一意推举,公孙弘再次入京,在太常官所待命。

武帝亲发制书,策问天人之道。公孙弘以“和”解释上古治世,并言“仁、义、礼、智”四字,是为治国之道。太常认为公孙弘对策无甚新意,将其列为下等。

疏文呈上,武帝却将公孙弘对策之文提为第一,并诏入见,再次拜为博士。

西南夷数次举兵反汉,武帝深感忧患,便派公孙弘至西南视察。公孙弘回朝后极力反对通西南夷之策,武帝却并不认同。自此之后,每次朝会,公孙弘从不驳斥争论。

武帝见公孙弘熟悉文书吏事,擢升其为左内史,使治理京畿。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多识广,常称人主唯恐心胸不宽,人臣唯恐不俭。元朔三年,升为御史大夫。

汉武帝诏命修筑朔方郡,劳役之累波及崤山以东。又命修建西南夷道路,燕齐、巴蜀之民疲惫不堪。公孙弘多次向武帝谏言,称以此疲敝中国,而为无用之事,请停其工。

武帝不以为然,便命中大夫朱买臣总结二事之利,以诘问公孙弘之谏。

朱买臣奉旨,当面提出十问,公孙弘皆不能答。

公孙弘道歉认错,但仍奏请停修西南夷道及苍海郡,建议集中力量经营朔方郡,汉武帝准奏。武帝欲复用内史宁成,公孙弘因其行政酷虐谏止,武帝听从。

时有齐相主父偃,被赵王刘彭祖告以受贿、谋害齐王诸罪,因而下狱。汉武帝本不想诛杀主父偃,欲使其以钱自赎。

公孙弘嫉妒主父偃才能,于是奏道:齐王自杀绝嗣,封国被废,主父偃乃是罪魁。陛下如不杀主父偃,臣恐无法向天下人交待也!

武帝信以为然,于是诏命诛杀主父偃。

主父偃是齐国临菑县人,与公孙弘乃是同乡。年轻时学习纵横家游学之术,很晚才学习《周易》、《春秋》,以及百家之言。游学于齐,被儒生排斥,不能容身。

元光元年,主父偃向西进入函谷关,会见卫青,得其赏识。

卫青多次向皇上进荐主父偃,奏章皆被公不弘扣压,汉武帝始终不察。于是卫青还师之际,便带主父偃进京,直接上书阙下。

主父偃遂被武帝召见,并上治国之策。

武帝览策大喜:何相见恨晚耶!

于是立即重用主父偃,任命其为郎中。主父偃多次上书言事,每次皆中帝意,由是一路升迁,先为谒者、次为中郎、继为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历史罕有,由是群臣震惊。

主父偃感激天子知遇之恩,于是慨然上疏,反对分封,建议推恩之制。其奏略云:

昔之诸侯,封地不过百里,强弱形势格禁,容易辖制。今之诸侯,有至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者,势缓则骄奢淫侈,势急就阻强合纵,抗拒京师。如削割其地,则必萌乱,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多至数十,长子代立王位,其余骨肉但无尺寸之地,致仁道不宣。望陛令诸王推广恩德,分其土地给所有子弟,使之为侯。则人人喜得其封,谁不从之?皇上此举,明以德施恩诸侯,实使诸王分割其地。未许三五十年,则诸王之势渐渐削弱矣。

武帝览疏大喜,因从其议,乃下发推恩令,行于诸国。更封主父偃为中大夫,炙手可热,宠冠当朝。众臣见之,均欲巴结主父偃,府前车马盈门,旬月间贿赂竟达数千金。

面对众臣行贿,主父偃来者不拒,毫无避忌。

门客不解,由是问道:主公既受陛下之宠,不愁富贵,何必贪贿如此,自污清名?

主父偃:卿其不知。我未发达之时,在齐国频遭儒生欺辱排挤。今既为中大夫,当使故国之人,知我富贵权势,以自愧也。

门客:富而不贵,又何显耀于乡人?

主父偃:先生之言,委实一语中的。我今既为中大夫,权倾当朝,诸侯皆必趋附。若将亲生之女,送入齐王宫中为妃,却又如何?

门客:若果如此,则可一步登天,在齐国永为贵族门第也。

主父偃闻言大喜,于是便命其门客为使,前往齐国,为己女向齐王求婚。

当时齐国君主,乃是齐厉王刘次昌。

厉王生母,乃是纪太后。因欲加固娘家势力,便效当年吕后之举,将自己侄女许给儿子厉王,使为王后。但齐厉王却亦与当年汉惠帝刘盈一般,并不喜其表妹。

纪太后恼怒,乃使亲女管理后宫,除王后之外,将厉王与后宫诸妃就此隔绝。

然而太后之女亦即厉王胞姐,竟因此与齐王**,混作一处。

绯闻传开,朝野皆知。纪太后未料弄巧成拙,至此后悔不及。

便在此时,朝廷内宫却又出现差故。

汉武帝生母王太后,欲将外孙女下嫁诸侯王,但未选定宜嫁何国,犹豫不决。太后身侧有宦官徐甲,乃是齐人,于是进言,宜将郡主嫁给齐王。

王太后以为齐国富强,即刻应允,遂命徐甲为使,前往齐国议婚。

主父偃闻知此事,以为机会难得,私约徐甲到府,请将己女作为郡主陪嫁,送入齐王宫中。徐甲因主父偃乃是皇帝宠臣,一口应允。

由是前往齐国议婚,并说以太中大夫之女陪嫁入宫之事。

齐王不敢做主,便就太后赐婚及中大夫要求陪嫁之事,一并征求母亲意见。

纪太后听罢,勃然大怒:我儿已有王后,也有嫔妃,何需太后再赐!徐甲何许人耶?乃我齐国最贫贱者,因无生计,净身为宦,岂可为赐婚之使?至若太中大夫主父偃,亦贱民也,尚望将女,攀嫁君王乎!

一口拒绝,毫无商量余地。齐王不敢违拗母命,只得以此回复太后之使。

徐甲差事办砸,不敢以实情回奏,乃自编一通谎话,还报太后:齐王已经允婚,并谢太后恩德。但臣闻齐王与其姐**,恐被皇上知之,降罪除国,则郡主必受其累也。

王太后听闻齐王**,遂罢其议,再为外孙女另择别国。

徐甲又来见主父偃,告以婚事不谐,并齐国纪太后谩骂之语,一并诉之。

主父偃闻此,恼羞成怒,由是对纪太后怀恨在心,决心报复齐国。

由是思成一计,进奏天子:陛下将欲推恩削藩,此事有诸?

汉武帝:此是贤卿之奏,何来问我?

主父偃:然。陛下若是意决,臣谓应自大国始行。

汉武帝:应自何国开始?愿闻先生高论。

主父偃:若依臣计,当自齐国开始。

汉武帝:齐国乃是先生父母之邦,因何言此?

主父偃:臣既蒙陛下错爱,信用为近臣,又岂敢独爱父母之邦,以私废公?

汉武帝:卿言甚善。然则其据何在?

主父偃:天下诸侯,齐国最富,临淄人口百万,一日税额即达千金。齐王并非陛下近亲,岂能心向朝廷?早在高后之时,齐国便生叛乱;吴楚之乱,齐孝王也与吴王私通。今闻厉王又与其姊**,举国皆知;陛下若不纠察,恐将生巨变。因此推恩分封,当自齐国下手。

汉武帝闻言震惊,当即准奏,遂封主父偃为齐相,前往察查。

主父偃既奉圣旨,遂率卫队离京,至临淄就任国相。因欲挟私报仇,便自齐王胞姊宫中宦官及侍女查起,命众宦宫女出首,尽吐王姊秽乱后宫之事,且供词中皆都连及齐王。

齐厉王刘次昌闻此,惊恐万状。因早知前番燕王与其女**,亦是被主父偃上书告发,终至身死国除。此番轮到自己,岂可幸免?思来想去,无计可施,于是服毒自杀。

汉武帝闻报,既惊且怒。齐王既死,且无后嗣,齐国便被撤销,诏命设置郡县。

至此,诸侯王便即人人自危,对主父偃又怕又恨,惟恐被其劾奏,灭国亡身。

赵王刘彭祖闻此,因太子亦与姐妹**,惧被揭发,乃谓先下手为强,主动出击。因趁主父偃在齐未归,上奏天子:主父偃身为臣下,谋害齐王,且受贿赂,赃证俱在。

汉武帝览奏,恐诸王借齐王之死作乱,由是准奏,命将主父偃召回京师,投进监狱。

面对有司刑讯,主父偃知道自己已犯众怒,于是招认有罪。但却择轻避重,只承认曾受诸国贿赂,并未谋害齐王,更未胁迫刘次昌自杀。

汉武帝见到主父偃供状,以为所言是实,复又怜惜其才,便欲下诏,赦免其罪。

闪回结束。公孙弘早就嫉妒主父偃之才,且受帝宠,于是趁机进奏:齐王自杀绝嗣,封国被废,主父偃乃是罪魁。陛下如不杀主父偃,臣恐无法向天下人交待也!

公孙弘先害儒家宗师董仲舒,此时又坚持必杀奇才主父偃,阴险狠毒,世人不及。此公素不与人争,却每在关键之时恶毒一击,每击必中。

武帝信以为然,于是诏命诛杀主父偃。

朝中大臣皆恨主父偃喜好揭人**,因而纷纷落井下石,附议丞相公孙弘,上书要求诛杀主父偃全族。汉武帝为息众怒,只得准奏。

主父偃伏诛长安市曹之时,国人观者如堵。一辆囚车缓缓驶至,受阻于刑场。

囚车中站立一人,默默观看主父偃受诛,面无表情,目光如刀。

主父偃受刑完毕,看客渐渐散去,囚车继续前行,驶过街衢。

便有人问:此车中之人,却又是何方神圣,所犯何罪?

旁有人答:悄声!此乃游侠郭解,逃亡在外多年,未料今日终于被捕。

镜头闪回,叙述大侠郭解来历。

郭解字翁伯,河内郡轵县人,是骊山老母许负外孙。个子矮小,精明强悍,从不喝酒。幼时便即残忍狠毒,每遇心中愤慨不快,便即拔剑杀人。又不惜牺牲生命,替朋友报仇;藏匿亡命之徒,聚众抢劫,私铸钱币,盗挖坟墓,无所不为。朝廷每发通缉之令,调集高手搜剿,郭解却总能在窘迫危急之时平安脱身,世人不知其故。(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