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二十四集 平灭南越

华夏真相集 第二十四集 平灭南越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5:48:26 来源:笔趣阁

京都长安,巍巍宫殿。

汉景帝欲封匈奴来降五将为侯,问于众臣。丞相周亚夫领先出班,激烈反对。

周亚夫:当初高祖皇帝与众臣及诸侯,立有白马之盟,约定非刘姓不王,异姓非有大功不侯。陛下若将此叛国复降者皆都封侯,则此后如何处罚不守臣节者?

景帝闻言不喜:丞相此言,迂腐不可用!

于是不听其谏,终将五人封侯。

周亚夫见己言不入,脾气上来,立即便以托病辞职。汉景帝也不拘留,马上诏准。

此后不久,景帝又把周亚夫召进宫中,设宴相待。欲试其是否悔悟,故意嘱咐侍者,不予其席案上放箸。周亚夫不悦,大声向管事讨要筷子,太监口中声诺,却不肯动身。

景帝笑道:古人有云,宰相肚里能撑船。莫非此等小事,亦能使卿动怒乎?

周亚夫闻此,羞愤不已,起身离座,向天子谢罪。

景帝说道:君臣之间,些许玩笑,何必当真?贤卿请起,落座,侍者赐箸。

话未落音,周亚夫已起,扬长出宫下殿,毫不回顾。

景帝叹道:此等急性,连我也不放入眼内,岂能留以辅佐少主?

周亚夫回到府中,无法忍受此辱,当时就要拔剑自杀。夫人大惊,问明缘故,苦苦阻拦,殷殷相劝。周亚夫亦恐非欲自杀,必会遗诟天子,就此抑郁得疾,卧床不起。

儿子周阳见此,恐父亲去日无多,就暗使匠作坊打造五百甲盾,欲作殉葬使用。

甲盾乃是朝廷明令禁止私人制作物品,故此民间皆不敢为,只能暗地交易。周阳却又吝钱财,给佣工期限极促,却不欲提前支付工钱。

工匠心有怨气,就到有司告发,说周阳私制朝廷禁品,是要谋反。

景帝闻而大惊,想起周亚夫前番愤怒离去场景,不敢大意,便派御史大夫追查此事。

御史奉诏,使人叫来周亚夫,询问原因。

周亚夫对御史所问茫然不知,拒不回答,反而怒发,转身回府。于是叫来妻儿,询问可知购盾造甲之事。周阳不敢隐瞒,照实交待,周亚夫只是怒骂一番而已,不以为意。

御史以为受其轻视,也很生气,便向景帝报告,说周将军不答询问,反而咆哮公堂。

景帝大怒,便命御史赍持诏旨,将周亚夫由家中请出,复交给最高司法官廷尉审理。廷尉敬其有功于国,并不刑讯,而是以礼相待。所做讯问,也只是例行公事而已。

廷尉:君侯身为勋将,因何欲图谋反?

周亚夫:我儿见其父年老,遂购甲盾以为祭葬,何说谋反?

廷尉冷笑:既是用作殉葬,则恐将军不在世间谋反,是欲到地下,谋反于先帝耶!

亦知五百副甲盾,不足以定其谋反之罪,便释其归府,自去向天子进奏解说。

周亚夫愤愤还家,怒火万丈,对夫人说道:我身为三军总帅,堂堂一国丞相,前番受天子之辱,夫人不许我死;致有今日,再受典吏之辱!

于是闭门绝食,五天之后吐血身亡。

夫人只得命令诸子为父治丧,一面上报朝廷。思及当年许负预言,不由大为惊骇。

汉景帝效仿乃父,极尚节省,用度俭约,在位时极少兴建宫殿。自平定七国之乱,由此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且收夺盐铁铜等利源及有关租税,十年之内,国库大足。

自周亚夫死后,军中士气一度低迷不振。对于匈奴骚扰,景帝并未大举反攻,而是逐次提拔青年将领,陆续重用李广、程不识等将,积极防御。

镜头闪回,叙述李广来历。

李广史载字号不详,陇西成纪人,乃是秦朝名将李信之后。

汉文帝十四年时,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精通骑射,斩杀匈奴首级甚众,积功被任为中郎将。

李广力举千钧,射无不中。后曾数次随从皇帝狩猎,屡在帝前格杀猛兽。

汉文帝赞道:在此和平年代,卿惜生不逢时。若在高祖时代,封万户侯不在话下!

汉景帝时,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

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出征,在昌邑城下斩将夺旗,以此名显。只因被梁王刘武授以将军之印,便被景帝所忌,还师后由是不赏,调为上谷太守。

李广镇守上谷,自恃勇力,每日出兵与匈奴交战,杀俘甚众。典属国公孙昆邪屡劝休兵养民,李广不从,乐于征战不疲。

公孙昆邪上书奏道:李广才气无双,因而自负,屡与敌虏肉搏,恐必死于阵前。

景帝闻奏,惟恐李广引发汉匈大战,诏调其为上郡太守。后闻匈奴入侵上郡,景帝又派近侍赍诏出塞,阻止李广轻易出战。

未料这位宦官倒也可爱,只因迷恋大漠风光,因此到上郡之后,传罢圣旨,便不急于还都复旨,常带随从出塞驰骋,以为玩乐。

忽一日,宦官又出营垒,引领部下数十名骑兵,出塞驰马,越走越远。路上遇到三个匈奴猎手,宦官下令发矢,由此双方交战。

匈奴猎手因见对方人多,寡不敌众,由是回身逃跑,宦官引众紧追不舍。未料那三个匈奴人皆是神射,于奔逃途中不断转身射箭,不一刻便将数十名汉骑射杀殆尽,从容遁去。

宦官也受箭伤,奔回城中,来报李广。

李广问明对方装备打扮,说道:天使不幸,此必是遭遇匈奴军中射雕者也。公公休恼,待某亲引兵出,擒杀此獠,与你报仇雪恨!

乃引百名骑兵出城,以宦官为向导,沿路急追。因那三个匈奴人是徒步行走,故被汉军追及。李广命骑兵散开,从左右两面包抄,将三人围在沙丘之上。

那三名匈奴人见逃之不脱,死志已定,遂拉弓引矢,摆开拼命架式。

其为首者用汉语叫道:对面汉将,若是英雄,便一对一决战!若是懦夫,群殴可也。

李广纵马上前:亦无需单挑,只我一人,对你三个!

于是引弓发矢,接连射死二人。再复一箭,将剩余一人弓弦射断,下马活捉。

那匈奴射手大惊,问道:将军是谁,如此神射?

李广:汉骑郎将李广,你曾闻之乎?

匈奴射手:原来便是李广。死在将军手下,某实心服!

李广:你等又是何人?

匈奴射手:我等乃是匈奴射雕者。

李广:果不其然。因何入我汉境?

匈奴射手:我等自以为射技无双,因此敢来。未料得遇将军,也是天数早定。

李广:既是如此,便放你去罢,只是下次休要再来。若是再来,休遇上我。

匈奴射手:三人同来,一人独归,是为射雕者之辱。虽蒙将军赦宥,某岂肯独生!

慷慨言罢,拣起地下长刀,刎颈而死。

李广点头暗赞,下令割下三人首级,就地掩埋尸体。正欲还师,忽见远处尘土飞扬,继而蹄声如雷,杀声隐隐。

哨马来报:禀将军,有匈奴大队人马,奔此而来。

李广:多少人马?

哨马:约有数千骑之众。

话犹未毕,匈奴骑兵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连天扯地,无边无沿。

匈奴此时亦都看见李广,见只有百骑,以为是诱敌之兵,都吃一惊,于是上山布阵。

李广部下百骑见状,非常恐慌,皆欲奔驰转回。

李广急止住众人,说道:我大军距此数十里,今以百骑还逃,匈奴若乘势追赶,则我大军无备,必然休矣。我若不走,匈奴定谓诱敌,必不敢来袭。来呀,与我并骑上前!

众军见首将从容如此,立刻稳定心神,由是不退反进,距匈奴阵地二里许而停。

李广止住马蹄,高声下令:下马解鞍,席地而坐!

众骑虽然胆颤心惊,只得从命。于是纷纷下马,放松鞍辔,席地坐卧。

匈奴骑兵居于高坡,见此情状,果然不敢下山袭击。对峙良久,匈奴有白马将军出阵,监护其卒,并来探察汉军,看其闹何古怪。

彼时夕阳在山,匈奴众军屯于东面高坡,日光耀眼生花。白马将军纵马上前,却看不清楚。李广见状,遂引十骑上马,突至阵前,张弓射之。当时相距足有一百六十余步,只听弓弦响处,鸣镝呼啸而至,那白马将军登时中箭,四脚朝天跌下马来,就此毙命。

众匈奴骑兵见此,齐声发喊,一阵骚动。李广早又返回自己阵中,命令十骑解下马鞍,随便躺卧。此时天色已暮,匈奴兵便觉东面群山皆是汉兵,愈加不敢出击。

夜半之时,匈奴兵惟恐汉军大举袭击,由是全部撤走。

而汉军虽在数十里外驻扎,但不知首将何往,由是并未派兵接应。

天色大亮之时,李广引领百骑而归,未折一人一骑。

公元前141年,景帝后元三年。

汉景帝忽然得疾,由是便给太子行加冕之礼,传以帝位,然后驾崩。

太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乃葬其父于阳陵,谥号孝景皇帝。尊皇太后窦氏曰太皇太后,皇后王氏曰皇太后。

汉武帝因闻李广武勇非凡,便罢其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禁卫军都尉,程不识调任长乐宫禁卫军都尉,以增皇城防卫。

程不识与李广此前都任边郡太守,兼管军队驻防。

每到出兵攻打匈奴之时,李广行军并无严格队列阵势,常靠近水草丰盛之地驻扎,夜间也不打更自卫,幕府简化文书簿册。但因远布巡哨,所以不曾遭遇危险。

程不识则严明队伍编制、行军队列,驻营阵势要求亦很严格,夜间派人打更,军吏公文簿册毫不含糊,甚至通宵达旦不许军队卸甲,故也不曾遇到危险。

便有部将以李广治军之法告知主帅,程不识不以为然道:李广治军,虽简便易行,然而兵乃凶危之事,敌若突然进犯,则必无法阻挡。而其士卒安逸快乐,都甘心为其效命。我军虽然事繁,但敌人因此不敢犯我,故尔诸将比李将军部下,愈加安全也。

彼时李广、程不识都是汉朝边郡名将,但匈奴害怕李广谋略,士兵也大多愿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

汉武帝即立大位,此时天下安定,朝廷大臣纷纷上表,希望天子祭祀封禅泰山,改革前朝各种制度。汉武帝崇尚儒家学说,就通过贤良方正科目招纳贤士。

由是赵绾、王臧等人纷纷入朝,以其文章博学而被选官,皆至公卿高位。

赵绾建议天子,按古制在城南建立明堂,宣明政教,作为朝会诸侯之所;又草拟天子出巡、封禅,改换历法,以及服色制度。

计划尚未完成,被窦太后闻知。因其推崇信奉黄老道家学说,不喜儒术,于是大怒,派人私下察访赵绾等人非法谋利之事,并令传讯审查。

赵绾、王臧自杀,所建议兴办之事也就废止。

武帝建元六年五月,窦太后去世,汉武帝得以掌握大权,亲自主政。

汉武帝英武果断,甚不以父祖所行分封制为然。为削弱诸侯王势力,于是问计群臣。

众臣闻此,皆以七国之乱为由,谏劝天子慎重,不可轻易削藩。大臣主父偃上奏:建议实施推恩令,诏命诸王分封诸子为侯,使其封地自我缩减;同时设立刺史,监察地方。

武帝闻奏大喜,立即诏准实施。并命将冶铁、煮盐、酿酒等业,皆都收归朝廷管理;又禁止诸侯国自行铸钱,使财政大权集于中央。

大儒董仲舒上奏: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武帝再次准奏,命在长安创立太学,专门进行儒学教育。

太学兴起之后,天下儒生学子渐聚长安,齐鲁大儒亦负箧西来,游学者甚众。

忽有一日,汉武帝亲自巡视太学,在太学生书案上无意中看到一本卷册,乃是司马相如所写《子虚赋》。武帝览罢,便问左右侍臣:天下竟有如此高才!尔等因何埋没不举?

于是回宫,立即派出快马传驿,诏宣司马相如入都觐见。

帝诏下至成都,成都令大慌,乃亲至司马相如府宅宣旨,并向相如道贺。

司马相如奉旨,由是辞别妻子卓文君,来到京师,入宫见帝。

汉武帝与谈大悦,问道:卿当年子虚之赋,汪洋恣肆,非同凡响。今尚能为之乎?

司马相如:《子虚赋》所写,不过诸侯打猎之事,不足陛下御览。请许臣随陛下出猎,则必可再作一赋,专门表现天子英姿。

汉武帝欣允,乃带司马相如出猎。归来不久,司马相如果然呈献《上林赋》,继《子虚赋》后事叙之,愈加气势恢弘。武帝观其妙笔生花,专心致志,不由读出声来:

于斯之时,天下大说,乡风而听,随流而化,卉然兴道而迁义,刑错而不用,德隆于三王,而功羡于五帝。若此故猎,乃可喜也。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罢车马之用,抏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亡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由也。从此观之,齐楚之事,岂不哀哉!地方不过千里,而囿居九百,是草木不得垦辟,而人无所食也。夫以诸侯之细,而乐万乘之侈,仆恐百姓被其尤也。于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逡巡避席曰:鄙人固陋,不知忌讳,乃今见教,谨受命矣。

汉武帝读后大悦,连呼:妙哉!快哉!

因此立下诏旨,就封司马相如为中郎将。并借以宫禁仪仗,跨马游街,以示荣宠。

司马相如只因上林一赋,乃在京师出尽风头,身边美女越来越多,且个个如花似玉,便入温柔之乡。因思及结发之妻卓文君年长色衰,便即产生休妻之念。

由是提笔弄文,写成一封家书,托人寄至成都故宅。卓文君展示来书,见上面并无只言片语,只写一组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卓文君反复读之,便知丈夫心思,怒道:此是对我“无意(亿)”也!

由是悲愤不已,当即提笔,一挥而就,给负义郎君司马相如回书一封,就托来使捎回长安。司马相如拆书视之,见其书近二百言,字字珠玑,每句皆以数字起首,道是: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且将郎君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只世间有此负义郎!巴不得下世你为女,我为男。

司马相如览书,忽想起当年卓文君随己夜奔成都之时,自己家徒四壁,全靠文君当垆,逼其父亲赠以万金,方才度过数年艰苦岁月。又见此书中哀怨言辞,不由心生内疚;又恐休妻之事被皇帝知晓,便息此念,派人将卓文君接进京城,结束长期两分居生活。

建元六年,番阳令唐蒙受汉武帝诏命为中郎将,征发巴、蜀二郡官吏士卒千人,略取开通夜郎及其西面僰中。西郡复征调万人,为汉军进行陆路及水上转运。

时因阴雨连绵,转运役卒因暴雨失期。唐蒙以军法杀其渠帅,巴、蜀百姓大为震恐。

汉武帝闻之,就派司马相如为使,前往责备唐蒙,趁机告知巴、蜀百姓,唐蒙所为,并非皇上本意。司马相如奉旨写成《谕巴蜀檄》,传谕巴蜀,恩威并施,蜀民乃定。

相如出使完毕,回京向武帝汇报,天子赏赐甚丰。

唐蒙掠取夜郎,欲乘胜开通西南夷道路,复征发巴蜀、广汉士卒数万人众。修路二年不成,士卒多有死亡,耗费朝廷钱财无数,朝中诸臣多有上书反对者。

但道路修通之日,西南夷诸国皆服汉朝王化,其功甚伟。

邛、笮两国君长闻说南夷已附汉朝,亦遣使入贡长安,请求汉帝委以官职。武帝乃任命司马相如为中郎将,令持节出使,拢络西南诸夷。

司马相如衣锦还乡,蜀人皆都以迎其归来为荣。相如亲撰《难蜀父老》檄文,以解答形式,宣传汉帝威德。诸夷皆喜,邛、笮、冉、駹、斯榆君长,争相求为汉臣。

于是拆除旧有关隘,开通灵关道,建桥于孙水之上,直通邛、笮。

司马相如安抚西南诸夷,还京归报天子,汉武帝大悦,愈加宠信。

其时司马相如年过五十,依然花心不改,由是便对妻子卓文君提出,要娶一位茂陵女子为妾。卓文君见此,对司马相如彻底失望,乃写一首五言《白头吟》答之。其诗辞云:

皑如山上雪,皓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并又附《诀别书》,其文略云: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写毕置于案上,还于房中,取琴抚奏自慰,曲罢便欲自杀。

司马相如散朝归来,及时见到诗文,急入内室,向妻子道歉请罪,并绝纳妾之念。

元狩五年,司马相如因病免官,隐居茂陵。

汉武帝道:司马相如大才,家中藏书必丰。可派人取之,恐其死后散失可惜。

遂派近侍所忠,前往茂陵购取。所忠到至,方知司马相如已死,而其家中并无藏书。

卓文君道:长卿本来不曾有书。其时时写书,人便时时取走,因而家中空空。今只留书一卷,嘱说近日必有天使来取,便即献上。未料大人果至,取归可也。

所忠便持其书以归,交于天子。

武帝览之,见其书中所言,皆是有关历代封禅泰山诸事。天子惊异不已,由是其后便参照其书,封禅泰山。

司马相如死后,卓文君哀痛欲绝,形单影只,亦于次年深秋香消玉殒。

经过汉初数代皇帝休养生息,至汉武帝时,天下殷富,国力强盛。

汉武帝雄心万丈,立志扫平**,混一宇内,重建秦始皇帝功业。于是决定对南越国用兵,采取先削后平政策,从内部瓦解南越,再以武力彻底消灭,完成统一大业。

汉元鼎四年,乃是公元前113年。武帝刘彻命安国少季出使南越,并带谏议大夫终军前往,劝说南越王赵兴到长安朝见天子,归附王化,以免刀兵之苦。

使团众人皆知此去凶多吉少,不免心怀惴惴,犹如芒刺在背。终军乃是汉朝有名辩士,却是壮怀激烈,毫无畏惧,径向汉武帝请奏: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武帝大喜,由是命随安国少季南下。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使团晓行夜住,不一日来至南越国都番禺,先见太后樛氏。

安国少季本是樛太后情人故交,故此先来相会,撩以陈年旧事。樛太后一见安国少季,早就旧情复燃;再兼终军三寸不烂之舌,辩才无双,遂欣然同意降汉。

南越国王名叫赵兴,不敢违拗母后意愿,于是答应入朝晋见汉帝,并比于内地诸侯,三年一朝;撤除边关之兵,取消南越国割据帝王之位。

越王降书到京,汉武帝龙颜大悦。遂许赵兴母子入朝,并按汉朝之例,赐给南越丞相、内史、中尉、太傅等官员印章;下诏废除南越诸法,推行汉律,改其旧俗。

圣旨下达,樛太后及赵兴母子拜受,皆感称心如意。未料权相吕嘉身为越人,极力反对南越归汉,坚执不受汉帝诏旨。南越诸臣见此,也便各怀机心,犹豫不定。

樛太后见此情状,乃设一计,精心摆下一场鸿门之会,请汉朝使团赴宴,吕嘉相陪。

酒过三巡,樛太后借祝酒之际,质问丞相吕嘉:南越归顺汉朝,利国利民之事,天下皆知。卿既为百官之首,现当为国为民着想,为何极力反对?

其辞严厉,是欲激怒吕嘉,使其出言无状,便借汉使之手杀之。

吕嘉并不上当,从容答道:南越之事,当议于越人,臣亦不得自专也。

汉使见其不动声色,也就有所顾忌,不便当场斥责,更无由反目动手。

樛太后生性剽悍,闻言大怒,于是扔掉手中酒杯,夺过身侧侍卫手中长矛,欲刺吕嘉。南越王赵兴不想把事情闹大,上前阻止其母,长矛便不得刺。

吕嘉之弟掌握禁军,闻讯急入,带兵护送兄长吕嘉离开。

樛太后未能除去吕嘉,心中怀忧,于是催促儿子整理行装,准备北上长安,朝见汉帝。便在此时,吕嘉已在城中暗地散布谣言:越王年幼,樛太后乃是汉人,与汉使私通,欲将先王所遗珠宝献给汉帝,邀功请赏。如我越人归顺,则必被其卖为奴仆,终生不得自由。

越人对樛太后本就缺乏信任,闻此谣言,更加支持吕嘉,南越归汉之事便即半途而废。汉武帝闻知南越国内生变,乃派韩千秋与樛太后弟樛乐率军前往,讨伐吕嘉。

汉军未至,吕嘉已反。由是带领暴乱兵民入宫,杀死樛太后、南越王赵兴。又出城袭击汉营,杀死所有汉朝使者。另立第三代南越王赵婴齐之子赵建德为王,再与汉朝对抗。

吕嘉将汉朝使者所持符节用木匣装好,并附一书,佯作向汉朝谢罪,置于汉越边境,同时派兵,严加防守要塞。

汉武帝得知,非常震怒,乃命抚恤死难汉使家属,并封韩千秋之子韩延年为成安侯,樛乐之子樛广德为龙亢侯。一面调遣罪人及淮南水兵共十万人,兵分五路,进攻南越国。

诏命:第一路,以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从长沙国桂阳出兵,直下湟水;第二路,以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从豫章郡出兵,直下横浦;第三路及第四路,以南越降将为戈船将军与下厉将军,从零陵出兵,一下漓水,一抵苍梧;第五路,以驰义侯率领巴蜀罪人,复又调动夜郎**队,直下牂柯江。五路军马,都在番禺会师。

吕嘉闻说汉武帝来伐,也便调集举国人马,凭借岭南天险,与汉军相持。

战争十分激烈,持续一年之久。

元鼎六年冬,楼船将军杨仆抢先攻下寻峡,然后攻破番禺城之北石门,乘机向南推进,挫败南越国先头部队,等候伏波将军路博德军。

路博德因为路途遥远,便令大军在后,先引一千精卒来与杨仆会师,一同进军。

赵建德与吕嘉不敢出迎,皆在城中固守。南越自建国以来,近百年不经战事,难敌汉朝百战精兵。番禺在汉军重重包围之下,未久便即军心涣散,渐不能支。

杨仆将军队驻扎番禺东南,趁夜发起攻击,放火烧城,制造混乱。

路博德则在城西北安营,遣使招降,赐给印绶,复使降者回去招降守军。南越国人久闻伏波将军路博德威名,纷纷投奔旗下;黎明时分,城中守军大部投降。

吕嘉见势不妙,遂在天亮之前率领数百部众,簇拥南越王赵建德出逃,乘船沿海往西。路博德入城,问明吕嘉去向,派兵入海追捕。

时过未久,两路军马先后回来献功。校尉司马苏弘擒获赵建德,郎官孙都擒获吕嘉。

闻说国王及国相皆都被擒,南越国属下各郡县不战而下,纷纷投降。

杨仆及路博德上奏汉帝,将赵建德及吕嘉就地斩杀,传首长安。

南越就此灭亡,国祚九十三年。汉武帝平定南越,遂在岭南设立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是谓岭南九郡。

镜头转换,按下平定南越,复说出使西域。

早在汉武帝初即位时,便有北击匈奴之意。因亲自审问匈奴降将,得知一个重要消息:大月氏被匈奴冒顿单于灭国,就此阖族西迁;始终便有报仇复国之意,苦于无人相助。

武帝闻而大喜,决定遣人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攻匈奴,断其右臂。经过仔细甄选,因闻郎将张骞熟知陇西地理风物,为人强力,宽宏大度,便决定以其为使。

张骞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人氏。遂奉武帝诏命,率领一百余名随从,由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从长安出发,西行进入河西走廊,始其万里长征,艰苦之旅。

当时河西走廊之地,完全为匈奴人控制。故当张骞一行穿过河西之时,不幸碰上匈奴骑兵,百余人马全被抓获。匈奴右部诸王将张骞等人押送匈奴王庭,来见军臣单于。

单于:你等何人,将欲何往?

张骞:某乃汉臣张骞,奉汉帝之命,出使月氏。

单于:月氏在我北方,汉使何以得往?倘我欲遣使南越,汉帝肯许我通行乎?

张骞:既不许通行,杀我可也。

单于:倒看不出,汉人中还有如此硬汉。将其扣留,若不投降,永不释放!

军臣单于为拉拢张骞,命人进行种种威逼利诱,但张骞誓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单于大怒,由是便命张骞与其使团前往塞北牧羊,拘留十年之久。

元光六年,匈奴监视渐渐松弛。张骞趁其不备,带领随从,逃出匈奴人控制。

于是北经车师,一路打听月氏人所在。闻说月氏人复被乌孙国战败,被迫从伊犁河流域继续西迁,进入咸海附近妫水地区,征服大夏,另建家园。

张骞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由是折向西南,进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过库车、疏勒等地,翻越葱岭,直达大宛。

这一路好走!间关万里,风沙漠漠,说不得行军艰苦。戈壁滩上飞沙走石,热浪滚滚;葱岭高如屋脊,冰雪皑皑,寒风刺骨。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资准备不足,张骞一行风餐露宿,备尝艰辛。

其后不久,随身所带干粮吃尽,使团陷入困境。多亏堂邑父善射,便教众人射杀禽兽,聊以充饥。不少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因迷路葬身黄沙冰窟。

张骞与堂邑父历尽艰苦,终至大宛,回顾随从,只剩二十余人。乃持汉节求见大宛国王,说明出使月氏沿途遭遇,望能派人相送,前往大月氏。

大宛国王:我与你大汉朝万里遥远,向无交往,何必与匈奴为敌,护送你等东归?

张骞:我大汉朝国力昌盛,物阜民丰。臣若能返回汉朝,一定奏明汉皇,重重酬谢。

大宛国王:我早就风闻汉朝富庶,欲通使往来,苦于不识路径,未能实现。即是汉使到来,实乃天意,况又有重酬乎?贵使放心,寡人派兵送你等前往月氏便了。

张骞大喜,施礼道谢。大宛国王热情款待,遂派向导译员,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然后返回。张骞又游说康居王,使其遣人护送,终至大月氏国。

回首往夕,出离长安之时正当青年,此时已是早生华发。张骞百感交集,乃在馆驿中休息数日,沐浴更衣,持节叩门入宫,向月氏王递交国书,说明来意。

未料十余年光阴已过,此时月氏王已非旧主,新王对匈奴灭国之恨已经不深。且由于新国肥沃,物产丰富,并距匈奴、乌孙很远,再无外敌寇扰,由是不愿东归。

张骞等人在月氏逗留年余,月氏人虽然热情相待,只是不从其盟。在此期间,张骞曾越过妫水南下,抵达大夏蓝氏城;后见游说不果,乃于元朔元年动身返国。

归途之中,张骞为避开匈奴,改变行军路线,绕行塔里木盆地南部,昆仑山北麓,从莎车经于阗、鄯善,通过青海羌人区归汉。

但出乎意料之外,羌人此时也已沦为匈奴附庸,张骞等人再次被俘,又扣留年余。

元朔三年,军臣单于亡故。匈奴为争王位发生内乱,张骞终于乘乱逃出,转回长安。

此番出使西域,张骞从武帝建元二年出发,至元朔三年归汉,其间共历一十三年。出发时一百余人,回来时仅剩自己与堂邑父两人。

画外音:张骞此次远征,虽未能与同大月氏建立联盟,但产生实际影响,可谓极大外交成功。秦始皇时,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西界不过临洮;玉门关之外广阔西域,尚为中国势力不及。张骞通使西域,不仅亲自访问西域以及中亚诸国,且初步了解到伊犁河流域、里海以北、波斯安息、大食条支、南亚身毒等国情况。自此不仅西域同内地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西亚以至南欧交往也始建立,是谓“凿空”之功。

回到长安之后,张骞将其见闻详奏汉帝,并说所经诸国风情。

汉武帝对张骞出使西域成果非常满意,特封其为太中大夫,并授堂邑父为奉使君。

镜头闪回,按下张骞出使,复说马邑之谋。

当张骞西去之时,元光元年秋,匈奴来汉,请求和亲。汉武帝心中不愿,由此先将匈奴使者安置馆驿,召集众臣商议对策。

时有燕人大行令王恢,乃是边吏出身,一向反对向匈奴和亲。当即出班奏道:匈奴反复无常,弱时请求和亲,强时便即入侵,岂可轻信?若依臣计,不如拒和开战。

御史大夫韩安国当即反驳:千里作战,万里输运,岂保必胜?不如和亲,以保平安。

汉武帝闻此,举棋不定,于是便令暂许和亲之议。

元光二年,有马邑商人聂壹来找王恢,对其献策道:匈奴常侵边界,总是祸根。朝廷既不愿劳师远征,何不诱引匈奴以入我境,伏而击之?

王恢:公以何策,引匈奴以入?

聂壹:我常在边界贸易,匈奴人皆都认识。若将军肯依我计,某便可以贸易为由,佯称与将军有仇,愿引其军来袭,将马邑献给匈奴。单于贪图马邑货物,一定自引军来。彼时将军埋伏于彼来路,专等单于一到马邑,即可断其归途,擒而斩之。

王恢闻而大喜,乃将聂壹计策写成条陈,奏报朝廷。汉武帝心动,再次诏命群臣商议。

韩安国复又反对:匈奴人本来便即善使诱敌之策,此等显计,如何瞒得他过?以高祖皇帝英武圣明,尚被匈奴围于平城七日之久,至有白登山之危。况兵马相交,天下骚动,胜负难料,切切不可轻率出兵!

王恢力争:当年代国虽小,独当匈奴,君臣尚能同仇敌忾,奋勇抗击外侵。今华夏海内一统,力胜代国数十倍,忍辱许以和亲;匈奴犹自屡背盟约,是因我抗击不力故也!

汉武帝道:王恢之言是也。以和亲求安,终非长策。孤意已决,卿等毋须再争。

韩安国虽然不服,但亦不敢再言。于是厉兵秣马,准备开战。(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