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八十七集 赵括拜将

华夏真相集 第八十七集 赵括拜将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5:48:26 来源:笔趣阁

古都邯郸,赵王之宫。赵惠文王拔剑以待,杀气腾腾。

庄子身着剑士服以进,入宫不趋,见王不拜。

赵王:卿来为何?

庄子:臣闻王好剑术,故以剑术见王。

赵王:卿之剑术如何?

庄子:臣之剑术,十步杀一人,千里无留行。

赵王惊喜道:如此剑术,天下无敌矣。

庄子:驭剑之术,示人以虚,人不及防,后发先至。王请试之。

赵王闻其如此口气,便先气馁一半:先生候我七日,然后比剑。

庄之应之,与太子还归馆舍以待。

赵王使千余剑士较量七日,死六十余,选出六人,复请庄子入宫。

赵王:今请对剑。

庄子:期待久矣。

赵王:先生所用何剑?

庄子:皆可。然臣有三剑,先请论其妙用,听凭大王善择,然后再与王之剑客比武。

赵王:愿闻三剑。

庄子:三剑者,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

赵王:何谓天子剑?

庄子: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卫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夹;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

赵王:诸侯之剑何如?

庄子:诸侯之剑,以智勇士为锋,清廉士为锷,贤良士为脊,忠圣士为谭,豪桀士为夹。此剑亦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

赵王:庶人之剑何如?

庄子: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绝,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赵王闻罢,绕案三匝。

庄子:王静坐,臣剑术已毕!

于是赵王三月不出,宫中剑士皆都伏剑自杀。

画外音:此事当然是后世托名伪作,不可置信,权作茶余而已。

闪回结束,复叙史实。

赵惠王薨,太子丹继立,是为赵孝成王。因成王年少,惠文威太后用事,拜虞卿代为相国。因闻秦王将来来伐,与相国范睢报仇,太后欲使廉颇率师御敌,众臣相持不决。

虞卿奏道:请奉长安君为质于齐,以求救兵。

威太后许之。于是长安君为质于齐,来至临淄。事有凑巧,其年齐襄王亦薨,太子建即位,正当青春年少,王后太史氏用事。

长安君往质于齐求援,王后太史氏见外孙亲来,自是关心,立即答应出兵。遂命田单为将,发兵十万,前来救赵。

消息传到秦营,王翦恐师兄廉颇、师弟李牧与田单联手,难以对付,便奏秦王。

王翦:赵国本多良将,又有平原君之贤,未易攻也;况齐救将至,田单曾以火牛阵一人大败全燕,王不闻乎?不如遣使议和,全师而归。

秦王:卿言是也。然不得魏齐首级,便即班师,恐不好与应侯范睢见面。

王翦:王可遣使至赵,向赵胜强行索讨可也。

秦王:卿计甚善。

于是便派使者前往赵都邯郸,直至平原君府上,寄书道:若献出魏齐,孤便退兵。

然而使者三往,平原君终不肯承认魏齐是在赵国。

秦王心生一计,乃致书赵王道:秦师至赵,只为魏齐。今愿以所取赵之三城以易魏齐,君其许之,便即和好如初。如若不然,贤王自思可也。

然后不待赵王回复,便令撤兵。

田单闻报秦师已退,亦便还师归齐,向齐王缴还兵符将印。因田单是为王族宗室,相较齐王建高出两辈,连太史太后亦需以王叔呼之,由此便更为太后及齐王所忌。

又因秦国施行范睢“远交近攻”国策,此后不再与齐国为敌,故而齐国海晏河清,良久并无战争,田单愈发感觉可有可无,只在朝堂上碍眼。

赵威太后知此,遂以三城并共五十七邑,交换田单至赵,封为都平君,使为上将。

田单既为赵国上将,遂率军北伐,攻下燕国三座小城。

画外音:自此之后,史册便无关于田单任何记载。估计未久便即亡故,或者不知所踪,成为千古之迷,亦未可知。田单平生结果,于此略作交待。

秦王虽然还兵班师,仍复遣人至赵,致书于平原君赵胜:寡人闻君高义,愿为布衣之交;君幸过秦邦,寡人愿为十日之饮。

平原君不敢私自答复,便持书入宫,呈与赵王,并请太后示下。

赵威后:秦乃虎狼之国,昔孟尝君入秦,几乎不返。今邀平原君往秦,必还是因为魏齐之故。你等众卿商议一下,如何行止。以老身之见,勿乃不可?

廉颇进言:昔蔺相如一介文士,尚独身入秦,完璧归赵。公子若不往,反引其疑。

赵王年幼,不禁吓唬,亦恐秦王发怒,便令赵胜,同秦使一同西入咸阳。

秦王设宴相待,举卮贺道:今得见公子,足慰平生。然我丞相范君,乃寡人之太公望,其仇人魏齐托身君府。公子可使人归取其头,以毕范君之恨,即寡人受君之赐。君必不交出魏齐,请恕寡人无礼,亦要屈留尊驾,不放公子出关。

平原君:大王以书相召,赵胜奉命而至,而以威劫之,天下皆知曲直所在。休说魏齐不在胜府,既以性命相托,常人亦不肯卖友求荣,况赵胜乎?

秦王知其不肯负魏齐,非但不怒,反而深加赞叹。遂以礼款留,复使人寄书赵王:

魏齐之头旦至,平原君则夕返。

赵王见书大惧,议于其母:寡人岂为他国亡臣,易我宗亲公子?

威太后称是,乃命人带兵,去平原君家索取魏齐。

魏齐却又提前闻讯,就而逃出平原君府,往投相国虞卿。

虞卿见魏齐来投,竟然放弃相印,车载魏齐,潜出邯郸,一同逃至魏都大梁,来投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早知魏齐与范睢恩怨,畏秦问罪,面有难色。虞卿看破,大怒而去。

侯生当时在座,对信陵君说道:虞卿乃世之大贤,得罪可惜。

信陵君闻言大惭,急使舆人驾车,疾驱郊外,在后追之,欲要请回府中。因策马狂追,前车已是遥遥远望。信陵君于是顺风高喊:虞卿停车,赵胜有话说!

魏齐与虞卿正走之间,听到后面马蹄声急;回头看时,又闻平原君立在车上高声叫唤,似乎是命令前面停车。魏齐以为平原君必是后悔,前来擒杀自己,遂对虞卿长叹。

虞卿:我兄叹者何来?

魏齐:是我一时不察,得罪范叔,又累平原君被羁咸阳。更累先生,为我弃相逃奔。便请先生将我首级献给秦王,然后自归邯郸。某当初不辨贤愚,今又乞此残喘何为!

说罢,即引肋下佩剑,横剑自刎。

虞卿急忙伸手夺剑,然而只差一瞬,魏齐喉咙已断,鲜血喷涌。虞卿见好友既死,乃跳车亡走山林,避免与信陵君相见。

信陵君快马追及,见到车中魏齐尸首,叹道:可惜因为此贼,使我得罪贤人也。

便在此时,赵使已经闻讯追到,请赐魏齐之首,以换平原君归国。信陵君见人既死,不若以其首级换回好友赵胜,于是便割魏齐之首,交给赵使,然后掩埋尸身于郊。

赵使去后,信陵君复又派出府中人马,四处遍寻虞卿,却是徒劳无功。

虞卿既为魏齐放弃相位,又终究没能保其性命,因感慨世情凉薄,遂隐居于白云山中,著书讥刺时事,名曰《虞氏春秋》,就此终老。

赵王既得魏齐之首,便使人星夜送至咸阳。秦王大喜,遂命人送至相府,交给丞相。

范睢终获仇人之首,遂命漆其头为溺器,以报当年弃厕遭溺之恨。

秦王见丞相仇人已得,遂礼送平原君出境,还于赵都邯郸。赵王因虞卿弃相远走,便拜平原君为相国,以代虞卿之位。

范睢入宫谢恩,趁便进言秦王,请迁王稽为河东守,郑安平为偏将军,以报救命及引见之恩。于是竭力为秦国筹谋,近攻韩、魏,远交齐、楚。

因闻齐国史太后贤而多智,遂命使者以玉连环以献,并传语史太后:齐国有能解此环者,秦王有生之年,不复与齐国为敌。

齐王建见此玉连环大奇,便聚众臣于朝,研究半日,皆不得其解。

秦使见此,面现讥讽之意。史太后见而大怒,即取金锤在手,一下击断其环,谓秦使道:传语秦王,老妇解矣。

使者大惊,拜辞还秦,以此回复秦王。范睢惊道:此妇若在,齐国不可侵犯!

范雎相秦,欲谋取道蜀中,南下灭楚。遂命由秦入蜀群山峻岭中开凿栈道,是谓褒斜道。南起褒谷口(汉中市大钟寺附近),北至斜谷口(眉县斜峪关口),沿褒斜二水并行,贯穿褒斜二谷,故名褒斜道,也称斜谷路。乃为古巴蜀通秦川主干道路,全程五百里。

褒斜道建成,秦**需粮草也可通过栈道,将巴蜀军粮源源不断运送至咸阳。栈道开通,不但便利秦、蜀间往来交通,也使秦国用兵更加灵活,可由蜀地出击荆楚。

在中国隧道建筑史上,褒斜道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沿用时间最长,功莫大焉。栈道修成之后,秦国便不断恫吓楚国,扬言将由蜀地顺江而下,不消几日,就可踏平楚国。

平原君赵胜自交换魏齐首级还赵,深以为耻,遂以重金招徕天下谋士,皆都聚集赵国,讨论合纵盟约,以图再联六国抗秦。

秦昭王闻之深以为忧,遂与范睢商议对策。

范睢:大王勿忧,臣可使其合纵之盟,瞬间土崩瓦解。

秦王:何以为计?

范睢:秦王对于天下策士,平日并无怨仇,故其为平原君谋划攻打秦国者,不过是为借此升官发财而已。王若掷以肉骨,则必相争,不及谋秦矣。

秦王:此言何意?

范睢:大王请观宫中众犬,睡有睡姿,立有立态,行有行貌,止有止相,彼此无争。然大五若弃骨于地,则众犬必哄然上前,呲牙咧嘴,凶残以夺。何哉?因生争抢之念也。

秦王恍然大悟,笑道:任先生自为!

范睢遂派心腹门客唐雎为使,予以五千金,以车载之,并美女乐伎,往赵国武安。

唐雎受命,因载黄金美女来到武安,在城中招摇过市,并于饮驿中大张宴席,悬榜于门。其榜文略云:赵人凡不参与谋伐秦国者,可为座上之宾,并赐黄金。

于是身在赵国之士,凡与平原君共谋攻秦者,不得其门而入。而凡入内饮宴,并领赐黄金游士,就此皆都亲秦。未过十余日,唐雎散尽五千金,空车而还。

范睢问明此番宴客赏金情状,大喜赞道:先生散士,奇功不小。然谋伐秦者众,散之未完,尚须再往。先生此去,可不分是否谋秦,皆予赐金。五千金散罢,即算首功!

于是使人复于国库中再出五千金,装载车上。并就怀中掏出一块玄铁令牌,交付唐雎手中,秘密嘱道:卿再宴客之时,可将此物高悬大堂正壁,必有奇效。

唐雎接牌在手,见只有掌心大小,正面镌以“文能安邦”,背面刻以“武能定国”;两面上方又各有相同四字:鬼谷之令。

唐雎惊道:鬼谷老祖令牌!

范睢嘘道:悄言!

唐雎会意,郑重纳入怀中,复载黄金美女,东出函谷关,来至武安,依如前面所为。但此番不分是否合纵谋秦,凡为纵横谋士,皆都列座厅中,使美女奏乐,并赠黄金。

因有前番享客赠金在先,众士皆都引为奇谈。有自列国远路赶来,未逢其会者,亦正自懊恼不迭。此番唐雎再至,愈加轰动,几乎天下游说之士皆知,来者过半。

唐雎每日宴客百人,计两月而罢,共计接待列国谋士五千人,每人得金一斤。

此时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已经年迈,平原君、信陵君及春申君闻此,皆都惊叹。

画外音:其实宴乐分金,倒是小事。尤其每日宴会,众士举头便能看见正壁之上,高悬鬼谷令牌,这才是宴客分金真正用意所在。当时凡是天下游说之士,用兵奇才,哪个不识鬼谷令牌?于是天下皆知,秦国背后实有鬼谷门撑腰。便有不识此牌者,则为抢夺黄金,也已大起内讧,互分门派而斗。因此唐雎还归咸阳之时,江湖上已是一片腥风血雨。天下之士,此后忙于帮派拼杀,抢夺黄金,再也无暇合纵图秦。范睢散金间士之计,可谓高绝。

周赧王四十九年,楚顷襄王三十三年,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是为公元前266年。

秦太子质于魏国,不幸病卒。秦王以此为由,举兵伐魏,夺取刑丘。

楚国趁火打劫,乘机约齐攻魏,兵至魏郊。

魏王无奈,只得饮鸩止渴,反遣使向秦国求救。

秦昭王发兵救魏,楚、齐闻讯便即退兵。其实此是楚、齐对秦国进行试探,观其是否决意灭魏。则见秦国出兵,便当即撤退,不敢对秦军正面对抗。

截至此时,秦国一统天下已是板上钉钉之事。

是年荀子由齐国周游入秦,与秦昭王、范雎相见,纵论治理天下学问。荀子建议秦昭王重用儒士,实行王道。秦国正忙于兼并战争,故对荀子议论赞而不纳。

荀子叹道:秦国已是鬼谷门天下!

于是荀子悻悻然离开秦国,到至赵国,继续宣传其王道乐土学说。

而此时赵国,正以鬼谷门弟子李牧为将,计议北征匈奴,亦是大战在即,烽烟突起。

李牧拜印挂帅,乃精选战车一千三百乘,良马一万三千匹,勇士五万,弓手十万;然后严格编队,进行多兵种联合作战演习训练。

一切准备就绪,李牧率师北出,设计埋伏山林,然后驱使百姓,满山遍野放牧牲畜,故意引诱匈奴入侵。匈奴骑兵果然上当,向赵地发起攻掠。

赵国牧民依计急驰,将匈奴骑兵诱入埋伏圈中。

赵军十万弓手,三面列阵,将进入伏击圈内匈奴骑兵连人带马,皆都射成刺猬。弓手射毕,精锐骑兵复从两翼包抄过来,追歼残敌,便如集体屠杀,匈奴根本毫无还手之力。

匈奴自崛起以来,遭遇首次大败,由是远遁阴山,自李牧有生之年,不敢再犯赵境。

李牧又乘大胜之威,先后平灭襜褴、大破东胡,收降林胡。

此后胡人但闻李牧之名,或望其旗号,转身便逃。

廉颇赞道:鬼谷兵法,被师弟运用出神入化,愚兄愧不如也。

李牧逊谢:未知若遇师兄白起,你我兄弟如何?

廉颇闻言,沉默不语。

此言便如魔咒谶语,出口未久,果然便引来鬼谷战神白起。

周赧王五十年春,白起率秦军大举进攻韩国,夺韩九城,攻陉城,取五邑,斩首五万。韩军难以抵挡,开始谋求防守,但为时已晚。

秦王以为平灭六国时机已至,于是乘胜追击,复以白起部下王龁为将,率大军二十万伐赵,拔其三城。王龁者,便是当年败于赵奢手下,王翦弟子胡伤。

赵大夫触讋说服赵威太后,以爱子长安君为质,换得齐国十万援军。同时以名将廉颇为帅,与平原君赵胜互为声援,协力据守国都邯郸。

秦军见已无利可图,且王龁深为忌惮师伯廉颇,于是奏请撤军,全师而退。

因见此战不分胜败,秦国便与赵国定约和好,互换王室子弟,以为人质。

秦安国君之子名唤嬴异人,以王孙身份到赵国邯郸为质,因此便被称为秦质子。

两国表面言和,背里各自扩军练兵,准备决一死战。因而嬴异人身在赵都邯郸,处境非常窘困。便在此际,卫国富商吕不韦出现,与嬴异人偶然结识。

吕不韦仔细分析当时天下大势,以为秦质子奇货可居,遂与其倾心交纳。一面全力供应生活起居,又提供足够钱财,使与赵国卿士大夫交游;一面又将宠妾赵姬以献,使与嬴异人同居。当赵姬被秦质子笑纳之时,却已身怀有孕,乃是吕不韦亲身所授。

时间既久,吕不韦之父发觉儿子在赵都邯郸不务正业,而且花钱如同流水一般,十分愤怒,便责问之。吕不韦不慌不忙,遂将自己心中打算和盘说出。

吕不韦:请问父亲,耕田能获利几倍?

吕父答:能获十倍利。

吕不韦:经营珠玉,能赢利几倍?

吕父答:能嬴利百倍。

吕不韦:助立一国之主,能赢利几倍?

其父闻此,瞪目不答。

吕不韦:努力耕田,免于饥寒;助立国君,利传后世。大利可图之事,颇值经营!

吕父仔细品味其子言语,因此不再责问,任其弃商从政,开始政治生涯。

便在此时,楚顷襄王熊横动用举国财力,欲从巴蜀修筑栈道,以进攻夜郎。

但因工程险恶、民工逃跑严重,两年不能成功。

后遣庄豪为将,自沅水泛舟西伐夜郎;又从沅水转濞水,兵入且兰国。

夜郎未下,楚国国力已衰。楚顷襄王遂含恨而卒,在位三十六年。

太子熊完当时为质于秦,闻说父死,便在太傅黄歇周密筹划之下,逃回楚国就位,是为楚考烈王。因感激太傅拥立大功,拜为令尹,并赐封地于申,号为春申君。

黄歇自为楚国令尹,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亦以礼贤下士、养客辅国闻名于世,并与赵国平原、魏国信陵二君往来交好。

春申君向北兼并邹、鲁,用荀卿为兰陵令,修举政法,练习兵士,楚国渐有起色。

秦王闻说楚考烈王即位,便即发兵攻楚,以观其态度。令尹黄歇为息兵养战,卑辞求和,割让州陵(今湖北咸宁)给秦。秦国由此不复有南顾之忧,兵锋又指三晋。

因命白起为帅,发兵大举攻韩,攻取野王,断绝上党通往韩都之路。白起继伐上党,围而不攻,以待伏击韩国援军。

韩王闻报,知道上党难守,遂传令将其军民撤还国内,将上党弃于秦国。

上党郡守冯亭不肯奉命,聚其僚佐计议对策。

冯亭:秦据野王,则上党非韩所有,已成定局。若依公等之计,若其奈何?

众僚:战之必败,不如举城降秦。

冯亭:我谓不然。与其降秦,不如降赵。

众僚:却是为何?

冯亭:若是降秦,此后便为秦民,是叛晋国之祖也。赵虽属异国,但亦出于三晋,与韩国本是一家。且我举城降赵,秦王必将移兵向赵;赵受秦兵,是必亲韩。韩、赵同患,可以联手御秦,不亦可乎?

众僚:郡守英明,我等智不及此也。

计议已定,冯亭乃遣使赍持降书,并上党地图,前至邯郸,向赵孝成王求降。

赵王:上党既然不能抗秦,降我赵国为何?

上党使:韩王不能守上党,将欲弃之于秦。吏民皆愿降赵,不欲为秦奴。且本郡有城邑十七,愿皆入于赵国,于赵岂非大大有利?

赵王:依卿所云,此话倒也不错。

上党使:既是如此,便请大王发兵往救。若再延挨,事不及矣。

赵王贪其十七城,以为巨利,遂遣老将廉颇为统帅,发兵往取上党。

平阳君赵豹谏道:无故之利,谓之祸殃。秦蚕食韩地,拔野王,绝上党之道,自以为掌握中物。一旦为赵所有,秦王岂能甘心?且冯亭不入地于秦,而入之于赵者,是为嫁祸之计,以舒韩国之困也。王其察之!

赵王不以为然,立命廉颇出兵。

廉颇奉命,点起大军二十万,乃是赵国全部精锐主力,出离邯郸,前往上党。老将熟谙兵法,不敢深入险地,故不先去接收上党诸城,而是察勘地形,命军筑高垒挖深壕,固守于长平,以拒秦兵。并思就此决战一场,亦建李牧大败匈奴之功,甚至永绝秦患。

便在此时,探马来报:秦将王龁进围上党,冯亭坚守不住,请将军遽发大军前往救援。

廉颇闻报,乃命擂鼓聚将,当众说道:自今日起,敢有言往救上党者,杀无赦!

诸将面面相觑道:老将军与那赵奢,不愧是一师之徒,所发军令,毫无二致。

因皆深信主将之能,故都齐声应诺,敬奉不违。

两月之后,上党守冯亭见赵援兵不至,乃弃城而走,率其吏民,逃奔赵国。

冯亭逃至长平,来见廉颇,诉说上党已失,深有恨怨之意。

廉颇反倒安心,安慰道:太守休忧,待老将杀退秦兵,再与你夺回十七城便是。

冯亭口中不言,心中暗道:这老汉便如吃了灯心草一般,说得倒也轻巧。

于是咕哝几句,带恼告辞而去,引众逃往邯郸。

廉颇笑道:这厮絮絮叨叨,好不耐烦。他既走了,我等备战,必使秦军片甲难回!

乃命大军展开,就金门山下列营筑垒,东西各数十座,如列星之状。又分兵三万,使帐前三都尉各引万人,分守光狼城及东西二鄣城;又使裨将赵茄率军五千,远探秦兵动向。

不则一日,王龁大军已到。因恃战胜之威,也不休整,便至赵军营前挑战。

赵茄不听廉颇禁令,恃勇领军出战,被王龁一乾刺死,五千游骑败回赵营。

王龁引军而进,距金门山十里下寨,分军攻打光狼及二鄣城。三战皆胜,赵军皆都弃城而走,败回大营。

廉颇不怪,对众将说道:秦军初到,其势正盛,再有敢轻易出战者,虽胜亦斩!

众将无不凛遵。王龁挑战数次,见赵兵不出,笑道:老师伯如此持重!

偏将王陵献计:可断金门山下杨谷涧,使水不东流,赵人无汲必乱,无不胜矣。

王龁:此计甚善!

于是从之,命出三千工兵,先将涧水筑断。至今杨谷之地,又名为绝水,便为王龁当年截断涧水之故。未料廉颇早有准备,命在营中预掘深井,故此饮水日用不乏。

秦、赵相持近半年,王龁不得一战,只得遣使入告秦王,请求退兵。

秦王闻报,召集众卿,计议对策。众卿有同意退兵者,有建议添兵再战者,各执一辞。

应侯范睢笑道:大军既出,此时若回,上党亦必得而复失,是谓前功尽弃也。

秦王:然赵军当住长平,固垒不战,如此奈何?

范睢:廉颇是我鬼谷门下弟子,身经百战,深谙兵法,王龁非其对手。此人不去,秦军难胜。然要去除廉颇,须用反间之计,更费千金,未知大王肯舍否?

秦王喜道:惟听先生调度,不必再告寡人!即命拨付千金,以供丞相使用。

范睢再命唐雎扮作富商,间道东入邯郸,用千金贿赂赵王左右,使其布散流言于朝:

秦将最惧马服君,以及其子赵括。廉颇老怯,屡战俱败,今为秦兵所逼,不日必降。

赵王先闻赵茄被杀,又闻连失三城,本来不悦。却不知此是廉颇骄兵之计,并以此震慑众将,不得轻易出战。复闻此流言,便即信以为实。于是遂召赵括,入宫问计。

赵孝成王:若使卿为将,能为寡人退秦军乎?

赵括答道:秦国诸将,只有武安君白起堪为臣之对手。如王龁等辈,何足道哉!

赵王:卿何出此言?

赵括:大王有所未知,那武安君白起,与我先父同出一门,皆师从于鬼谷仙师,习学兵法,才能不相上下。其自下山以来,为将二十余年,率秦军先败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再攻魏,取大小六十一城;又南攻楚,拔鄢、郢,定巫、黔二郡;又复攻魏,走芒卯,斩首十三万;又攻韩,拔五城,斩首五万;又斩赵将贾偃,沉其卒二万人于河。战必胜,攻必取,威名素著。臣若与彼对垒,胜负居半,且须让其前辈,故曰颇费筹画。如王龁新为秦将,籍籍无名,且乘廉师伯老怯,故致猖獗;若使遇臣,如秋叶遇风,不足当迅扫也!

赵王大悦,即拜赵括为上将,赐金帛盈车,使持节往接廉颇帅印;复尽出举国之兵,又增益劲军二十万。

赵括车载金帛以归,进门后便即大呼小叫,得意洋洋。赵母闻声出门,甚为不悦。

赵母:何事大呼小叫,毫无稳重之态?

赵括:母亲常云孩儿绝非将才。未料今日得掌三军,辖四十万众,将战秦军也。

赵母大惊,不理其子,急入宫求见赵王,叩首谏道:我夫临终遗命,苦戒不可使我儿为将,说其是纸上谈兵,终将误国。请大王收其符节,另委他人!

赵王:赵括兵法精熟,你怎说其不可为将?是不舍乎?

赵母:妾夫为将,赏赐皆分赠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与士卒同休,每事不敢自专。今赵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所赐金帛,悉归私家。以此岂可为将?

赵王:我以为是何大事,原来如此。孤意已决,且符节既授,岂可轻易收回?军政大事,却不是你家府中厨役,视作儿戏更换!

赵母见此,便知言不能入,遂叹息一声,伏地再奏:王若坚执不准妾奏,倘一旦兵败,请只诛赵括一个,幸无连坐妾身,以及妻子家人。

赵王笑道:卿多虑矣。果有此日,绝不连坐;席间众卿,皆是见证。

赵母叹息再拜,只得辞王归府。赵括观察母亲颜色,便知奏请未准,遂嘻嘻而笑。

赵括:母亲尚犹未老,便如此不信孩儿才能,尚不如素不谋面之国君也。

由是打点日用行囊,装有十车,便如搬家;再到校场点将,征调各处大军,计二十万众,浩浩荡荡,出离邯郸,望长平进发。

唐雎时在邯郸,见赵括引军而去,急回咸阳,报予丞相。

范睢便奏秦王:廉颇既去,大事成矣!然赵兵总有四十万众,非同小可,仅只王龁,绝不能胜。除非武安君白起出马,不能了此事也。

秦王信以为然,更遣白起为上将,使王龁为副,亦再添十万精兵,点将出征。

白起奉诏出关,传令军中:有人泄漏某为主将者,斩。

廉颇正在长平大营,忽见赵括进帐,宣布赵王诏旨,继而索讨帅印。于是废然长叹,也不多说,验过符节,即将军籍交付赵括,独引亲军百余,自回邯郸去讫。

赵括升座聚将,重颁禁律,将廉颇此前约束尽行更改。又弃各处军垒,合并成一个连营;四十万众,延展百里之遥。

冯亭作为向导先锋,随赵括从征在军,见其如此调度,不由大惊,急出班切谏。

冯亭:将军若如此布阵,则若秦军断我粮道水源,则四十万军,不过十日休矣。

赵括:我鬼谷门弟子用兵,向来神鬼莫测,岂是你一君之守,所能预料耶!

固执不听。又以自己所带将士,全部替换廉颇旧将,并下严令:秦兵若来,各要奋勇争先;如遇得胜,便行追逐,务使秦军一骑不返。

上面一呼,阶下千诺,其声如雷。赵括大喜,乃命椎牛飨士,传令来日大战,定要生擒王龁。此时其还不知,秦军主帅,已易为父亲同门师兄白起。

白起到至长平,安营已定,与王龁相见,接其帅印兵符。

王龁甘愿为副,列班听令。

白起大集诸将,发布命令:命王贲、王陵二将,各率万人列阵,只要赵括引军来攻,便佯败而返,引敌来攻壁垒,便算一功。

王贲、王陵:喏!

白起:命司马错、司马梗二人,各引兵一万五千,绕出赵军之后,绝其粮道。

错、梗二将:喏!

白起:命副将蒙骜,引兵二万,只等赵军开壁追我,即便杀出,将赵军截为二段。

众将皆都听令,各回本营,自去点兵,依计而行。(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