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六十八集 勾践伐吴

华夏真相集 第六十八集 勾践伐吴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5:48:26 来源:笔趣阁

小雨淅沥,卫都帝丘被裹在雨雾之中。

卫出公姬辄面沉似水,望着宫门外小雨如织,一声不吭。

大夫高柴跪在脚下,一直絮絮叨叨。

卫出公:关于此事,卿休再多言!

高柴:故太子蒯瞆虽有诸多不是,但其在戚,主公拒而不纳,诸侯皆谓主公心无父子之情,与我卫国毕竟大为不利。依臣之计,不若将太子接回城中,供奉于宫中,有何不可?

出公将头一扭,再次观雨,不肯听从。

孔圉之子孔悝嗣父爵为大夫,执掌卫政,与出公为表兄弟,蒯瞆是为亲娘舅。

孔氏家有小臣名曰浑良夫,身长貌美,孔圉卒后,浑良夫通奸于孔悝之母孔姬。

孔姬惦念胞弟蒯瞆,遂使浑良夫前往戚邑问候。蒯瞆以为良机难逢,遂邀至密室,握住浑良夫之手,嘱道:子若能使我复入卫国为君,孤必使卿服冕乘轩,三次免死。

浑良夫应诺,遂与蒯瞆乔妆改扮,同著女装,乘温车而归,诡称婢妾,混入城中,来报孔姬,使其姐弟相见。

孔姬安慰兄长:卫国政权,皆在我儿手中。俟其回府,可威胁使从,将国政交还兄长。

蒯瞆:若是如此,此前之事,一笔勾销。我儿仍为世子,有何不可?

孔姬称是,乃命浑良夫率领勇士石乞、孟黡二名,皆被甲怀剑,以待儿子还家。

其日天晚,孔悝自朝堂带醉而回,来向母亲问安。

孔姬问道:我儿,你道父母之族,孰为至亲?

孔悝答道:父族至亲不过伯叔,母族最近则属舅氏。

孔姬下泪:我儿既知舅氏至亲,何故不纳吾弟归国,使其在外流离这许多年?

孔悝再拜:废子立孙,此先君遗命,我父在时尚不敢违,儿岂敢违也?

拜罢起身,因恐母亲纠缠,遂借口酒醉,起身如厕。

孔姬见此,示意左右:依计行事!

石乞、孟黡闻令而出,候于厕外。俟孔悝出厕,上前左右挟持,丝毫不得动弹。

孔悝大惊,斥道:奴才意欲何为?

二人答道:非是小人大胆冒犯,实是汝舅太子相召。

不由分说,拥上楼台,来见蒯瞆。

孔姬已在楼上,厉声喝道:逆子!太子在此,又是你阿舅,如何不拜?

孔悝只得下拜,只呼舅公,不肯称臣。

孔姬着恼:世间之事,岂有父在而子与争位者?你今不从舅氏,而必助表兄弟耶?

孔悝思索母亲之命,并非无理。遂答道:儿惟命是听。

孔姬大喜,乃命蒯瞆与孔悝歃血定盟。因府中无牛为牲,遂杀豭猪以代。那蠢猪被绑上台,知道将要被杀,如何老实待宰?于是拼命乱叫,声惊阖府。

时有孔悝家臣栾宁,正在寝室烤肉吃酒,忽闻后院台上惨叫瘆人,急遣侍从前往打探。

侍从往后院探明还报:太子蒯瞆不知何时入府,主母正逼家主定盟,正待杀猪歃血。

栾宁大惊:你悄悄出府,去告诉子路大夫,请其早为之备。

侍从应诺,起身离去。栾宁急令备乘,将烤肉装载车上,前往宫中。见到出公,不由分说,急挟持上车,微服出城。

车乘一路狂奔,眼见离都城二十里开外,栾宁这才将孔姬母子之谋说之,卫出公惊出一身冷汗。于是君臣二人一路上便以烤肉为食,逃往鲁国而去。

子路时为卫国大夫,亦是孔悝家臣,但住在卫都朝歌城外。此日正在家中闲坐,忽见栾宁侍从奔至,气喘吁吁,面容改色。

栾侍:大夫,快,快!大事不妙。

子路:何事惊慌?

栾侍:故太子归国,将要复辟。家主已被其母挟持,不得不从!

子路闻言大惊:栾宁何在?

栾侍:我主夤夜入宫,保护国君,远逃鲁国去矣。

子路不及细问,急着大夫冠戴,持戈出府,跳上车驾,与那侍从赶往城中。行至半路,正遇师弟高柴字子羔,亦是孔子门徒,正在卫国供职。

子高截住师兄车驾,劝道:城门已闭,且国君已走,师兄此去与事无补。你我不如奔鲁,借兵前来平乱,此为万全之计。

子路说道:是何言耶!食人之禄,忠人之事。今卫国遭变,我岂能缩头不出!

于是飞驰而往,见城门将闭未闭。遂纵马驰进东门,直奔相府,欲救孔悝出困。

高柴见阻拦不住,顿足捶胸,仰天叹道:我兄脾气执拗,又好勇轻生,此去必然无幸。我若与其一起就死,则谁与恩师报信?罢也!便使师兄舍生取义,某做偷生小人可也。

于是疾离卫国,单车逃往鲁国而去。

子路恃勇,独身闯进孔府,果见故太子蒯聩立于台上,正与家主孔悝歃血为盟。

子路下车倚戈,拜于台下,朗声说道:太上即废,公孙在位,又何必自相残杀,非要复辟?今太上虽然挟持孔悝,逼其就范,臣恐事亦难成。休说歃血为盟,便是杀我家主,国人不服,亦将有别人不从,起而反对也。

蒯聩一心只欲夺权就位,不听其言,只催孔悝歃血。

子路抬眼见到台下尽是柴堆,叫道:太上再不释我家主,臣当不敬,放火烧台矣!

见蒯聩依然不答,便即夺过侍从手中火炬,丢入柴堆。

蒯聩果然怕火,但心念复辟为君,兀自不肯释放孔俚。又急派石乞、孟黡两员勇将,下台与子路格斗。更命内侍,寻水救火。

子路虽勇,毕竟以一敌二,力战二十余合,终受重伤,帽缨也被斫断。

蒯聩在台上叫道:卿但肯弃戈归顺,孤便饶你性命,且封为上卿。

子路喘息道:孔子门徒,取义而不求生。但君子死不免冠,礼也。

于是从容结好帽缨,就此仆倒在地,气绝身亡。

蒯聩大怒:将子路剁成肉酱!此人既称舍生取义,你等可将其肉作饼,蒸熟送去鲁国,请其恩师孔仲尼食之可也。

众人应诺,依言将子路剁碎,蒸成肉饼,送去鲁国。

蒯聩既杀子路,遂与孔悝入宫登殿,召集众臣,宣布复辟,更为卫国之君,是谓卫后庄公。庄公为感谢孔悝相助,铭鼎以志。更立次子疾为太子,以浑良夫为上卿。

孔子在鲁,正与众徒会集杏坛,讲说六经。

忽有人入府来报:卫国内乱,故太子蒯瞆复位。

孔子闻此,忽然下泪,谓众弟子道:柴也其归乎!由也其死乎!

众弟子惊问:夫子何以言此?

孔子答道:高柴颇知大义,必能自全。仲由好勇轻生,昧于取裁,其死必矣。

说犹未了,只见一人推门而入,拜于杏坛之下,放声大哭。众徒视之,见是高柴。

孔子便问:仲由何在?

高柴泣答:师兄不听我劝,独自入城,去救家主孔悝矣。

孔子闻听大哭:悲哉!惜哉!子路之命不复存矣。

众人尚怀狐疑,未及全信,忽听院外车马之声,卫国使者入内,拜倒在杏坛之下。

孔子:子是何人,因何擅闯我府第?

卫使:在下乃卫国信使,因身怀国书,未及通报,请夫子见谅。

孔子:是卫君姬辄寄书与我否?

卫使:非也,是故太子蒯瞆,复国新立,因敬慕夫子高风,敢献奇味。

曾参上前,接过来使手中食盒,拾阶上坛,捧献恩师。

孔子启视,见是肉醢,遽即覆之,谓来使道:得非吾弟子仲由之肉乎?

使者惊道:夫子真乃圣人也!

再拜施礼,告辞而去。孔子脸色陡变,张口喷出一口鲜血,往后便倒。众徒急上坛相救,孔子悠悠醒转,放声大哭。良久收泪,遂命弟子埋其肉醢于杏林之侧,由此得疾。

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春二月初四日,寒冬虽过,但仍春寒料峭。

孔子自榻上吃力坐起,忽问儿子孔鲤:今日是为何日?

孔鲤:二月初四,恰逢惊蛰。

孔子:快快扶我下榻,沐浴更衣。

孔鲤:天气尤寒,父亲且宜卧榻静养,起床沐浴为何?

孔子:你却不知。我徒弟子贡,年前便与为父相约,春后惊蛰之日,将要来见!

孔鲤不敢违拗,遂服侍父亲起身,又命家人烧汤煮水,伺候沐发浴身。

孔子沐浴已毕,穿戴齐整,柱杖出府,依于门前,向巷口遥遥相望。自辰至午,望眼欲穿,不见子贡到来。孔鲤见门外风大,再三劝回屋中,亲献午斋,孔子食不下咽。

待家仆将羹饭撤下,孔子坐卧不安,又拄杖出府,倚门眺望。自未至酉,日薄西山,子贡方至。未待车马停稳,子贡便即跳下,跪倒在恩师面前。

子贡泣道:使夫子倚闾悬望,弟子之罪也。

孔子责问:拜望师尊,因何来迟?

子贡自卫至鲁,千难万险,故而迟到半日,闻师此问,流涕而不能答。

孔子见爱徒风尘仆仆,又不出言解释,忽然心软,爱怜横溢,让进内厅,叙礼让座。

子贡不肯入座,复又倒地,恭恭敬敬,大拜八拜,这才起向,侍立于侧。

孔子眼望徒弟,口中叹息道:泰山将坍,梁柱将腐,哲人将委于草木矣。

子贡问道:夫子何出此不吉之言?

孔子流泪:天下无道久矣,故我道不行也。夏人死时殡于东阶,周人殓于西阶,商人吊于两楹之间。昨日黄昏,我梦见自己坐祭于两楹之间,则必命不久矣。

子贡:夫子何为是言!

孔子:子岂不知乎?我之祖先,就是殷商后裔也。

子贡闻之,悲不能胜。

夏四月己丑,孔子疾病转笃,终于不起而薨,寿止七十三岁。

众弟子闻而齐至奔丧,将恩师营葬于北阜之曲,泗水岸边。其冢累累,占地一顷,鸟雀不敢栖止其树。

孔子死后,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守墓六年。众弟子及鲁国人迁至孔子墓地,因而定居于此者上百家,此地由是得名孔里。孔子故居,不久后便即改为庙堂,称为孔庙。此后累朝对孔子皆有敕封,积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儒家弟子,皆尊称为至圣先师。

卫庄公蒯瞆复位,终疑孔悝是为儿子同党,便将孔悝灌醉,然后逐之,孔悝奔宋。

庄公检阅府藏,见此前所藏宝器俱空,知是皆被子辄运走,遂召浑良夫计议。

蒯瞆:闻卿多智,则用何计策,可复得我国宝器?

浑良夫:毕竟父子,何不以择嗣为名,召其还国?公子既归,宝器自然复还矣。

庄公闻而大喜,遂欲依计行之。未料宫中却有太子疾细作,遂私告太子。

太子疾闻而大惊,急引壮士数人,并车载豭猪入宫,劫挟庄公,逼其歃血立誓,不许复召亡君子辄归国。

庄公暗道:前日我逼孔悝杀猪定盟,今逆子依模学样,可谓报应甚速。

只得歃血盟誓。太子依然不肯罢休,请求必杀浑良夫,以息己恨。

庄公答道:勿召子辄还国易耳,欲杀浑良夫却难。为父业与良夫有盟在前,免其三死,鬼神皆知,奈何自毁前盟?

太子疾冷笑:此有何难?请俟其连犯四罪,然后杀之,更有何辞!

庄公此时命悬太子之手,又有何说?只得唯唯许诺。

其后未几,庄公新造虎幕落成,召集诸大夫庆贺典礼。

众臣皆都朝服参礼,庄公赐宴,分散祭享。

宴会开始,浑良夫紫衣狐裘而至,直入席间,袒其衣裘,不释佩剑而食。

太子疾笑道:匹夫无知,只一日便犯四过,不须劳我再等矣。

遂使力士上前,牵扯浑良夫退席,命令杀之。

浑良夫叫道:臣有何罪?

太子疾上前,历数其罪:以臣见君,例有常服,况参与祭祀大典乎?又据卫国之法,臣下侍食君王,必释佩剑。尔今以紫衣见君,其罪一也;着狐裘以参加祀典,其罪二也;侍食君前而不释剑,其罪三也。

浑良夫听得浑身冒汗,急呼道:臣与主公有盟,可免三死。

太子疾冷笑:亡君子辄以子拒父,是谓大逆不孝;汝却挑唆我父,将欲召之还国,与我争嗣,非是第四罪乎?

浑良夫愕然不能答,只得俯首受刑。

卫庄公在座上看得明白,听得清楚,心中暗道:此四罪何来得如此便当?实可谓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也。

于是连连叹息,吩咐罢宴。孔姬闻说情人被孙儿杀死,悲恸欲绝,却也无计奈何。

逾数日,庄公昼寝,忽梦见浑良夫化为厉鬼,被发跣足,立于床尾,北面而狂叫。

浑良夫:余为浑良夫,叫天无辜!

庄公醒觉,惊慌无措,急使人宣卜史大夫胥弥赦入内,占其吉凶。

胥弥赦奏道:梦是心头所想,主公惟恐太后见责,故得此梦,并无大害。

庄公信以为然,情绪稍安。

胥弥赦辞出,回至府内,谓家人道:冤鬼为厉,身死国危,其兆已见矣。

于是吩咐家人收拾行囊车马,连夜悄悄出城,逃奔宋国。

蒯瞆复位二年,晋定公怒其不朝盟主,遂命上卿赵鞅率师讨伐。卫人恐晋人入城破国,遂群起驱之,将庄公连同太子疾一同逐出国都,然后遣使往报晋军。

赵鞅闻说蒯瞆被逐,无由再伐,只得退军还国。

卫庄公被国人所驱,只得携带家眷出奔戎国,却被戎人杀之,并杀太子疾。

蒯瞆一生,就此作罢。

其后卫国诸大夫不迎出公还国,复立公子般师为君。齐相田成子便以伐逆救卫为名,出兵攻卫,擒执般师,更立公子起为君。

齐师既退,卫大夫石圃又逐公子起,复自宋国迎回公子辄。未料子辄刚刚复位,便又驱逐石圃;由此诸大夫引发众怒,又驱逐公子辄奔越,复立公子默继位,是为卫悼公。

自是卫国臣服于晋,国力日益微弱。

镜头转换,按下卫国之乱,复说楚国再起纷争。

故太子建之子白公芈胜自归楚国,每念郑人杀父之仇,常思以报。只为恩人伍子胥前已赦免郑国之罪,此后郑君服事昭王不敢失礼,故此隐忍不言。

此后未久,楚昭王薨逝。令尹子西、司马子期奉越女所生之子芈章即位,是为楚惠王。白公芈胜因见不拥立自己,愈加心怀怏怏。

逾数年后,有人自吴国来报,说相国伍子胥已被吴王夫差逼迫,自杀而死。

芈胜闻而不悲,反而喜道:伐郑报仇,此其时矣!

于是遣使入都,向令尹子西求师伐郑,自愿为先锋。

子西不愿伐郑,托辞道:如今新王方立,楚国未定,子姑待我安定内部,再行征伐。

芈胜信以为实,乃使心腹家臣石乞筑城练兵,盛为战具。

未及出师,又有家臣来报:晋执政正卿赵鞅率师伐郑,令尹子西率师救郑,晋兵乃退。由是楚与郑伯定盟,今刚班师还国。

芈胜闻报大怒:令尹非但不肯伐郑,反而救郑以当晋师,实在欺我太甚!当先杀令尹,然后伐郑可也。

遂立即遣使前往澧阳,召宗人白善前来,议杀令尹子西。

白善闻说欲杀令尹,口中称诺,打发使者先回,其后言于家人道:太子建之死,于郑人无涉,更与子西无干。我若从公子胜而乱楚,则是不忠于君;若背公子而发其私谋,则不仁于族。既如此,我其为介子推可矣。

遂弃官禄,远逃深山密林,筑圃灌园,终身不出。

公孙芈胜久等白善不至,怒道:无有白善,谓我不能杀令尹耶?

即命召石乞,密谋商议。

石乞:当年吴公子光所聘专诸、要离,皆智勇双绝之士,由此手忍王僚,枪刺庆忌。臣闻市南有勇士名熊宜僚,若得此人,可当万人之用。

芈胜大喜,乃同石乞造访市南,见熊宜僚拜之,以车载回,礼为上宾,饮食必共,出入必俱。宜僚感其恩待,遂以身许之,愿为公孙胜捐命倾生,在所不辞。

及吴王夫差大会黄池之时,白公胜乃随越兵之后袭吴边境,颇有所掠。遂遣使至郢,报说大败吴师,得其铠仗兵器若干,欲亲至楚庭献捷。

令尹子西不知其计,由是许之。芈胜便悉出甲兵,装作卤获百余乘,亲率壮士千人,以大将石乞、勇士熊宜僚为左右侍卫,押解入朝献功。

楚惠王登殿受捷,接受白公胜参拜,深回抚慰。忽见阶下立著两筹好汉,问是何人。

芈胜:乃臣部下将士石乞、熊宜僚,皆伐吴有功者。

遂以手相招,施以眼色,命二人上殿参驾面君。二人举步升阶,忽听一声厉喝。

司马子期:尔等边臣,只许在下叩头,不得升阶!

石乞、熊宜僚不听,大步登阶,径入殿中。楚惠王及众臣未及反应过来,二将早就拔出肋下宝剑,石乞来砍子西,熊宜僚直奔子期。

芈胜大喝:你众人还不动手,更待何时?

所带壮士千人闻命,齐执兵器,蜂拥而上。芈胜登阶,亲缚惠王;石乞已将子西刺倒,擒而缚之,百官皆都惊散。

司马子期素有勇力,遂拔殿角长戟,与宜僚交战。宜僚弃剑,夺过子期之戟;子期俯身拾剑,劈中宜僚左肩,血流如注。

熊宜僚毫不回顾,一戟刺入子期之腹,二人搅做一团,双双死于殿庭。

子西虽然被缚,毫无惧色,瞪目怒谓公孙胜道:当初你寄人篱下,糊口吴邦,非是我念骨肉之亲,召汝还国,封为公爵,何有今日?我有何亏负于你,于今反噬父母之邦?

芈胜答道:郑杀吾父,汝却与郑讲和,则汝即郑也。我为父报仇,岂顾私恩?

子西叹道:悔不听沈诸梁之言,至有今日之祸,岂非天意!

公孙胜起手剑落,斩下子西之头,陈尸于朝。

石乞见大事已就,往前奏道:不弑楚王,终是祸害!

芈胜:孺子何罪?废之可也。

命拘囚惠王于高府,欲立王子启为王。王子启固辞不从,芈胜竟然怒而杀之。

石乞又劝公孙胜自立,芈胜说道:县公尚众,当悉召而杀之,方可稳坐此位。

乃引众下殿,屯兵于太庙。

楚王被囚,令尹与司马尽皆死难,消息片时传遍国中,众卿士大夫皆怒。

大夫管修先起,率家甲往攻白公胜,激战三日,兵败被杀。

圉公阳乘间使人掘开高府之墙,命心腹将士从墙穴中趁夜潜入,背负惠王以出,匿于昭夫人之宫。叶公沈诸梁闻变,亦悉起叶邑之众,星夜至楚。及至郢郊,百姓遮道相迎。

百姓:明公何不著甲胄?国人望公,如赤子之望父母,若遭盗贼之矢,民何望焉?

叶公称谢,披挂戴胄而进。将近都城,又遇百姓前来迎接。

百姓惊道:国人望公,如凶年之望谷米,奈何以胄掩面,使人无所用力乎?

叶公复又称谢,复又解胄。于是已知民心附己,乃建大旆于车,鼓噪而进。

大夫箴尹本来已受白公芈胜之召,欲率私属入城,既见叶公大旗,遂从叶公守城。兵民望见叶公旗号,皆大开城门,以纳其众。叶公遂率国人进城,攻打太庙。

石乞三战兵败,急扶白公胜登车,逃往龙山。片刻之间,叶公引兵追至,将龙山团团围住,举火呐喊。

芈胜叹道:此可谓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也。

因知大势已去,自缢而死。

画外音:公孙芈胜死后,后裔支脉便以其祖封邑为氏,称为白氏,则白公芈胜,是为芈姓白氏始祖。其后战国名将白起,便是芈胜后裔子孙。

石乞见家主自尽,大哭一场,埋尸于山后。

刚掩埋已毕,叶公率兵大至,冲上山顶。一场激战之后,石乞寡不敌众,终被生擒。

叶公问道:白公何在?

石乞答道:已自杀矣。

叶公又问:尸体何在?

石乞闭口缄默,坚不肯言。

叶公命取鼎镬,扬火沸汤,置于石乞面前,威吓道:再若不言,当以此镬烹汝!

石乞仰天大笑:壮士万死不辞,何惧鼎镬?

自解其衣,跳入镬中,须臾糜烂。

叶公动容,叹道:石乞虽然所从不正,亦堪谓世之好汉。

乃聚其骸骨以葬,引兵回城。遂与诸大夫迎接惠王复位,楚国再次安定。

叶公被拜为楚令尹兼司马,集楚**政大权于一身。

事件悬疑:今国人所熟知叶公,乃因西汉刘向《说序》中一则寓言,名为《叶公好龙》而来,因成冤案。沈诸梁身份高贵,又兼功勋卓著,被封在叶地(今河南叶县),故被尊称叶公,也是南阳叶氏得姓先祖。则叶公为何好龙?此中有何缘故?

历史真相:沈诸梁初至封国叶地,见彼国地形特殊,南高北低。每到雨季,南面洪水汹涌而下,北面即为泽国。雨季过后,南部高地不能蓄水,却又变成旱地;由此北涝南旱,百姓苦不堪言。叶公立志造福百姓,乃深入实地,调查研究,提出以陂治水方案。

所谓“陂”者,就是在农田集中村庄,修筑半圆形深沟,形如护城河池,既可防洪,又能蓄水,一举两得。叶公体恤民情,组织人力,修筑东、西二陂,由此彻底解决叶地旱涝灾害。据《叶氏谱牒》记载:叶公修陂之时,在墙上画满水系图,犹如群龙乱舞。

有宾客见到,不知此乃水系图谱,便自作聪明道:叶公并非真好龙者。

沈诸梁:客因何而作是言?

宾客:所谓云从龙,风从虎。因图中虽然有龙,但未画云雾,以缭绕其身也。

叶公哭笑不得,因而答道:我只想就地凿渠,引水龙来者,非爱天上之龙也。

(此便是成语“叶公好龙”故事由来。)

叶公初为塘陂工程之时,便对其部下众官言道:尔等须知,引一龙而为陂池,需人工千余数额,又需粮万斛,扰民至重,故不可不慎也。

施工之时,又提醒诸吏:定须爱惜民力,关心百姓疾苦,不可急于求成,手段粗暴。

既便如此,百官急功近利者亦不在少数,致有敲骨吸髓之事里有发生。故此叶地百姓便有怨言,非议叶公:并非果真好龙!

韩国申不害听闻叶公“引龙凿渠”之事,颇感新奇,便将“叶公好龙”写进《申子》一书,就此传扬开来。至西汉中期,刘向又将“叶公好龙”写进《新序》,更加名扬天下。

陈湣公闻说楚国之乱,立即发兵侵伐,欲报此前楚国屡次征伐之仇。

叶公请奏惠王,亲自率师迎敌,以大夫公孙朝为将。

楚师一出,初战便获大胜。公孙朝就引得胜之师伐陈,再经一战破其都城,灭绝其祀。楚惠王命杀陈湣公,设置陈县,陈国由此而亡,永远成为历史闲话。

画外音:自春秋早期伊始,陈桓公宠于周王,曾联合宋、蔡、卫等,共谋伐郑。其时陈国实力及影响,尚属强国之流。此后齐国称霸,陈国多次参加齐桓公所主持诸侯会盟,与齐、鲁强国关系和谐。齐桓公死后,楚国北上争霸,陈国被迫依违于楚、晋之间。从陈灵公始,陈国历经三次内乱及亡国之祸,国势日趋衰败。至此只因陈湣公错打算盘,趁楚国内乱之际轻易启衅,便被楚国令尹沈诸梁及大夫公孙朝攻克,终于亡国。

亦在此时,春秋将终,战国伊始。叶公凯旋班师,便即告老还乡,归于故国养老。

楚惠王苦留不住,乃以子西之子宁嗣为令尹,子期之子宽嗣为司马,以代叶公之职。自此楚国危而复安,此后愈加壮大。

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姬匄在位四十四年而卒,葬于三壬陵。

太子姬仁继位,是为周元王。

依照十二诸侯年表,因周敬王去世之后便即大天大乱,诸侯交战,故此后世史学家便以此年作为划分春秋、战国时期分界点。

周元王元年,吴王夫差荒于酒色,不理朝政,又逢连岁凶荒,以致民心愁怨。

越王勾践以为时机已到,乃命范蠡为将,文种副之,悉起境内士卒,大举亲征伐吴。

越国百姓等候此日二十年之久,由是群情振奋,各送子弟至于郊境,泣涕诀别。

父老谓其子弟:此去若不灭吴,不复相见!

勾践聚将,约誓三军: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有父母无昆弟者,归养;有疾病以告,给医药糜粥!

三军闻此誓师之辞,皆都欢声如雷,壮志凌云。

大军行及江口,范蠡斩有罪者以申军法,军心愈加肃然。

吴王夫差闻说越兵再至,悉起士卒,迎于笠泽江上。

越兵屯于江南,吴兵屯于江北,夹岸列阵。

越王将大军分为三路,命范蠡率领右阵,文种率领左阵,亲率君子之卒六千为中军。

于是下令:命文种左军,衔枚溯江而上,以待吴兵,戒以夜半鸣鼓而进;范蠡右军,衔枚逾江十里,只等左军接战,右军上前夹攻。各用大鼓,务使鼓声震闻远近。中军六千精卒,亦都衔枚下船,听候将令突击!

三军奉命,皆都整装束甲,列于笠泽江岸待发。

当夜三更时分,越国左右两军到达预定位置,对吴军形成钳击之势。

勾践饬令鸣鼓渡江,进至江心,等待命令。吴军听到上下游同时鼓声大作,以为越军来袭,仓皇举火,并急报吴王。

夫差惊道:勾践老儿如此大胆,竟敢夤夜渡江!命分兵两路,寻鼓角之声,驰往堵击。

吴国两路水军方出不久,越王已率私卒劲旅六千,衔枚无声而至,于黑暗中径直冲入吴阵中营。吴兵主力已被调走,留守之军不能抵当,又难禁黑夜之中矢石如雨,于是难分东西南北,只得调转船头,大败而走。

吴国分出两军行至中途,忽闻中营大乱,知道吴王被袭,急待回军援救;但被越军左右两路合围,就地剿杀,将其击破。一时江上火光冲天,浮尸塞流。

勾践率军紧追不舍,吴军退到没溪,一路收容散兵,整顿队伍,据溪而守,准备再战。越王亲率中军逼进阵前,双方再次展开决战;范蠡所率舟师通过震泽(太湖)横山,向吴军侧背包围,展开攻击。吴上军大将胥门巢阵亡,引起中下两军动荡。

吴王夫差与王孙骆见势不利,只得收兵再退,撤向吴郊。

范蠡与文种见中军再次获胜,各率本部军于笠泽渡江,沿没溪进攻,两战两胜。越国将士斗志昂扬,乘胜猛追,到达吴城近郊,双方再战。

吴国此时只余下军未败,奋勇力战,下军将王子姑曹复又战死。

吴王夫差因乘下军掩护,得以将中军撤进城内,据险而守。

越军则筑土城于胥门之外,对姑苏城展开围攻,持久以战。

围城二载有余,乃至周元王三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越王勾践二十三年。

冬十一月,姑苏城军民疲困不堪,无力战斗,士卒离散,城门失守,越军进城。吴王夫差见大势已去,率领王孙骆等众臣,与卫队乘夜突围,西上姑苏山据守。(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