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六十六集 单车四国

华夏真相集 第六十六集 单车四国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5:48:26 来源:笔趣阁

山村茅舍,屋后竹林。

西施夷光听罢越盈叙述,泪光闪闪,眩然欲滴,良久不语。

越盈见其若梨花带雨,心中不忍,抬袖替西施拭去泪花:姐姐若是实不情愿,我便代你向师兄求告,另择他人前往吴宫。

夷光:不必。请妹妹告诉范大夫,西施愿去。

越盈:为何?

夷光:十七年前,吴军伐越,我父兄皆死于难,当时我尚不满周岁。此仇不报,枉生人世。我若有妹子一半本事,自必腰悬三尺之剑,潜入吴宫,为父兄雪恨。今即可以身报国,又报家仇,人生于世,此愿足矣!

越盈:姐姐贞烈高义,实所人不及者。既是如此,请受小妹替越王一拜!

于是二女还舍,西施向母亲涕泪拜别。

范蠡感于西施大义,便将随车所携财帛全部留于施母,带西施出村而去,还归会稽。

越王勾践见到西施,惊为天人,不免心生旖念。

文种见状,便知越王不舍,遂问:大王生聚教训,卧薪尝胆,为着何来?

勾践猛吃一惊,早明其意,乃逊谢道:相国勿忧,寡人知过矣。即可教以音乐歌舞,备极礼仪,送与吴王。唯贤卿与范相作主,与孤谋之。

文种大喜,便与范蠡设美人计,复问西施之意。

西施拜道:吴兵来时,妾尚未成人,父兄便罹此难。又见村中男女死于战乱者七八,因常以为恨。既得为国捐身,妾之愿也。

文种与范蠡大为感动,整冠理衣再拜,因诈称越王族女,教以音乐礼仪。西施兰心惠质,三年之后,诸般技艺皆都学成,音乐歌舞,皆都炉火纯青。

第四年春,遂择吉日,为西施盛其装饰,又选侍女十八人,以轩车载之,送去姑苏。

越盈初见师兄范蠡高价聘购西施,本怀疑虑,见此不由大喜,暗赞师兄深明大义,复回忧转喜。范蠡与师妹整日耳鬓厮磨,有甚不知?遂奏请越王允准,便娶越女为妻。

西施入吴,至于姑苏宫中,吴王夫差见之大喜,便即封为如夫人,宠爱非常。

此后未久,吴王便专为夷光在姑苏城内建造**宫,挖掘修筑大池,造龙舟置于池中,日与西施为水戏。又建造馆娃阁、灵馆,以供西施表演歌舞、欢宴。

因西施擅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筑响屐廊,用大缸数以百计,埋于地中,上铺木板。西施足穿木屐在廊上起舞,裙系小铃,铃声与大缸回响声相和,铮嗒交织,泠泠成韵。

每到西施起舞之际,夫差如醉如痴,由此沉湎酒色,不理朝政。

既送西施入吴,文种复向勾践献计:臣谓破吴,可用七术。一捐货币,悦其君臣;二贵籴粟槁,虚其积聚;三遗美女,惑其心志;四遗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五遗谀臣,以乱其谋;六强其谏臣使自杀之,以弱其辅;七积财练兵,以承其弊。

勾践闻而大喜,遂命逐项陆续行之。因闻吴王欲要改筑姑苏台,乃使木工千余人入山伐木,在山阳得梓,山阴得楠,各大二十围,长五十寻。勾践亲往设祭伐之,加以琢削磨砻,刻五采龙蛇之文,使文种浮江送至姑苏。

夫差见其木材异常,不胜惊喜,乃将此木重建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台成,高三百丈,广八十四丈。又拓建九曲径以登山,百姓昼夜并作,累死者不可胜数。

镜头转换,按下吴越,复说齐鲁。

齐景公薨逝,临终托孤于国惠子与高昭子,故立幼子姜荼,是为齐晏孺子。

其后未久,楚昭王熊轸亦薨,世子熊章嗣立。

画外音:纵观当时天下诸侯大国,楚方多故,晋政复衰,齐自晏婴之死,鲁因孔子之去,国势俱都不振,惟独吴国之强,甲于天下。夫差恃其兵力,常有蚕食山东之志,齐国首当其冲,诸卿大夫深知情势利害,皆都忧心忡忡。

大夫田乞素与公子阳生交厚,因见子荼即立,便劝阳生出避他国,以保身家性命。

其后未久,国、高二卿果奉景公遗命,尽逐群公子,全都迁于莱邑,派兵监管。

诸公子有机灵者,不甘被禁。公子寿、驹、黔投奔卫国,公子驵、阳生投奔鲁国。

于是国夏、高张两家上卿秉政,朝中诸大夫皆都侧目。

大夫田乞,妫姓陈田氏,亦称田釐子或田僖子,乃是田桓子无宇之子。因见诸公子被逐,便假作奉承高昭子及国惠子二卿,每次上朝都同车随侍,故得二卿信任。

田乞既获信用,便向国、高二卿进言:臣私下得知,诸大夫皆不欲立晏孺子。今孺子继位,二公同任国相,诸大夫皆都自危,将欲策划动乱。

二卿闻言吃惊,便道:我等无意罢黜诸大夫,还请贤卿善为安抚。

田乞奉命,趁便联络诸大夫,逐一向其扬言:高、国二卿向有深谋,此时主公尸身未寒,便尽逐其子。此非仅逐公子,是欲尽除旧臣,改用晏孺子之党也。

诸大夫听而信之,皆都大惧,齐向田乞求计。

田乞:有道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不如趁其尚未发难,抢先动手。

诸大夫信而从之,乃以鲍牧为首,各出家甲,随田乞攻入宫中,欲除晏孺子。

高昭子闻讯,急与国惠子各率家甲,驱车前往宫中营救。然而一去便即落入田乞埋伏,兼且不敌诸大夫兵众,一战而败。结果国惠子奔莒,高昭子被杀。

国、高二卿既然一死一逃,诸大夫乃共举鲍牧为右相,田乞为左相,更立国书、高无平为卿,以继二氏之祀。

晏孺子年幼不能自立,田乞阴使往鲁国接出阳生,夜入临淄,留藏府中,密议已定。

来日,田乞以享祭余为名,哄骗诸大夫到家,请出公子阳生,与诸大夫相见。

田乞:立子以长,古今通典。孺子年幼,齐国又被诸强环伺,不堪为君。故此田某与鲍相国商议,请改事长公子。诸公若无异议,便请拜过新君。

说罢,强扯鲍牧下拜。诸大夫不敢违拗,遂奉阳生为君,是为齐悼公。

悼公阳生为人狠毒,即位当日便迁晏孺子于宫外,命人暗地杀之。又怀疑鲍牧并非真心拥立自己,遂与田乞密谋,诛杀鲍牧,更立鲍息为大夫,以存鲍叔牙之祀。

自此田乞独相齐国,政由田氏,祭则吕氏,首开田氏专揽齐政先河。

齐悼公有妹,嫁与邾子益为妻。只因邾益对鲁国傲慢无礼,鲁上卿季孙斯引兵伐邾,攻破其国,执囚邾益于负瑕。

消息传至临淄,齐悼公大怒:鲁执邾君,是欺齐也,我必伐之。众卿以为如何?

田乞:伐之可也。但恐独力难胜,不如联手吴侯,可保必胜。

齐悼公准奏,遂遣使乞师于吴国,约同伐鲁。吴王夫差正无由北上,见齐使求师,不由大喜,便集众臣,言于相国伍子胥及太宰伯嚭。

夫差:寡人欲试兵山东久矣,如今出师有名,可谓得天之助!

伍子胥:联齐伐鲁,就此称霸中原,此为上计。

伯嚭:相国此言,可谓公忠体国之计。

夫差见二卿难得协力同心,不由大喜,遂许出师,打发来使还国,约会悼公。齐使拜别去后,吴王继而大起国中之兵,亲征北伐。

鲁哀公闻说齐、吴联手来伐,不由大惧,立即释放邾子益,令复归其国,继而使人前往临淄,向齐悼公谢罪,请求止兵约盟。

齐悼公此时方才志得意满,便遣前使离都南下,迎吴王师于途中,婉辞其兵。

齐使:因借贤王虎狼之威,鲁国今已服罪,敢请大王回旅,后必有重谢。

夫差怒道:吴师行止,岂有全凭齐侯命令差遣者?既不许我伐鲁,则便伐齐!

齐使惊惧,抱头鼠窜,还报齐悼公。早有细作将此事报至曲阜,鲁侯闻说吴王怒齐,不由大喜,遂使人送款与吴,反约吴王同伐齐国。

夫差大喜,遂驱兵大进,围剿齐国南鄙,攻打抢掠齐境。由是齐国上下惊惶,诸大夫皆以悼公无端开门揖盗,召寇入室,因此大怨。

吴师伐齐之时,乃是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

颜回随孔子离开负函,经陈、仪、蒲诸国,回到卫国帝丘。

画外音:颜回字子渊,曹姓颜氏,鲁国都城(今山东宁阳县)人,居陋巷,儒客大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时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不弃,是孔子最得意门生,谓其好学仁人。颜回刚入孔门时,在诸弟子中年龄最小,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智不外露。

镜头闪回,孔子率门徒周游列国途中。

子路、颜回同浴于洙水,见有五色鸟,停于水湄之洲。

颜回:师弟,此鸟何名,你知之乎?

子路:我自然知道,此乃荧荧之鸟。

后日,孔子与众徒宿营,颜回与子路又浴于泗水,更见前鸟。

颜回:师弟,前日曾见此鸟,你说其曰何名来着?

子路:哦哦,是也,是也。此乃同同之鸟。

颜回:不对。前日你并非此说。因何同一类鸟,而有二名?

子路:哈哈。譬如丝绡,煮之则为帛,染之则为皂。一鸟二名,不亦宜乎?

颜回闻言,瞪目不答。子路自以为智,见戏弄颜回如此,不由哈哈大笑。上岸之后,子路还至营帐,将此事当作笑话,说与众师兄弟听,借以取乐。

孔子在帐内听到事情始末,因而出帐,向众弟子说道: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贡能言善辩,也自谓不敢与颜回相比。见老师如此评论,立刻答道:夫子之言是也。弟子何敢与颜回师兄相比?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孔子闻此点头,赞叹道: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颜回喟然叹道:弟子焉敢与夫子并论?

子贡:师兄既如此说,则视夫子为何?

颜回: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孔子离卫去陈,途经匡地遭困。当时颜回留在族弟颜浊邹家中,卫灵公听从蘧伯玉劝谏,便请颜回离城追赶,恳请孔子回转卫都帝丘。

颜回到至匡野,孔子见而大喜,十分动情,竟至落泪。

孔子:吾以为汝陷于城中,早已死矣!

颜回:子在,回何敢死!

孔子饿于陈、蔡,绝食七日,子贡费尽周折,购米一石,孔子命颜回为炊。颜回煮粥之时,见有墙上灰尘掉进饭中,于是将泥块取出,不舍丢弃,便即放入口中食之。

子贡正在井边打水,正好回头望见,不由大怒,便跑去向孔子告状。

孔子说道:我信颜回乃是仁人,非止一日。你虽亲眼看见,其间必有缘故。将其唤来,我替你问之。

于是子贡跑到残垣之后,将颜回唤出,齐至孔子面前。

孔子并不过问偷食之事,只对颜回从容说道:我适才盹睡,梦见先人,概是将要启发佑助我等脱困之法。你将米饭盛来,我将祭奠先人。

颜回再拜道:刚才有灰尘掉进饭里,弟子恐弃而可惜,故将灰尘食之。已蒙尘垢之饭,不可再用来祭奠先人矣。

子贡闻此,不由大惭,低头无语。

孔子道:既如此,便将饭端来,我等食之。

颜回奉命而出。孔子环顾众弟子道:我相信颜回之仁,非从今日始也。

鲁哀公十一年,颜回三十八岁,孔子六十八岁。

鲁季康子派使臣公华、公宾、公林,赍礼至卫,迎接孔子一行归国。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长达十四年,重归鲁国故居陋巷,开始设坛讲学。

画外音:颜回作为孔门弟子之冠,当时欲求其为师者极多,常有颇具名望及地位者向其请教。颜回讲学所用教材,不外六经,但对《易》经最为精研,见解独到,讲解深透。颜回除讲学外,便是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将周游列国时所获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去伪存真。特别是在整理《易》经之时,颜回呕心沥血,终致劳累而死。孔子复以颜回整理为基,又经韦编三绝,才给后世留下一部完整《易经》。因此大功,颜子故被后世称为“复圣”。

公元前487年,周敬王三十三年,鲁哀公八年。

是年三月,吴伐鲁。孔门弟子有若参战,保家卫国,终致吴师败绩,退还姑苏。

同年,宋景公擒俘曹侯伯阳及公孙彊,并杀之,曹国灭亡,存国五百六十年。

画外音:周武王克商,封文王六子振铎于曹,与鲁国共守王朝东土,建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定陶)。更与晋、鲁、卫、蔡等国,同列十二诸侯。曹国之域襟带河济,扼控鲁宋,居于中原要冲,时称天下之中,是诸侯各国往来必经之地。城濮之战后,曹国亲附于晋,与宋国交恶。曹伯阳继位,常侵宋境,便致宋景公怒,因而灭曹。其后裔便多以故国为姓,称为曹氏。曹叔振铎即为曹姓始祖,其后有汉相曹参,即其后裔。

与此同年,吴王夫差再次伐齐。

伐齐之前,先筑邗城(今江苏扬州)于江北,又开邗沟联结江淮,用以通粮运兵。然后与鲁国联手大举伐齐,于艾陵(今山东泰安)大败齐兵,歼灭齐军十万。

齐悼公遣使求和,吴王从之。鲁国因而大惧,遂向齐国请和,并将邾隐公释放归国,使其继续为君。邾隐公回国复位,但是恶习不改,仍旧昏庸无道。

吴王伐齐获胜,便于齐境扎营,大宴随征诸将,犒赏三军。当时越王勾践为讨好夫差,率军协助作战。并时常随侍吴王左右,更于宴席之间竭力大献殷勤,歌功颂德。

伍子胥看出有诈,私对吴王进谏道:大王攻鲁伐齐,称霸中原,臣非但不阻,反而全力支持。但千里伐国,必除后患,不杀勾践,臣恐即便胜齐败鲁,我大军亦无所归矣。

吴王闻而不悦。是日晚,繁星陨落如雨,大地震动。

齐悼公四年,田乞去世,谥号釐子,其子田常袭爵代职,执掌齐国之政,是为田成子。田常见齐悼公难以控制,欲为作乱,乃谋于大夫鲍息。

田常:今吴军压境,国君昏暴,无计可施,齐国危矣!子盍不趁此机会图谋大事,外解吴怨,内报家门之仇?子若肯应,某当代子行之。

鲍息想起父亲鲍牧惨死,虽然明知田氏是敌非友,为报悼公,当即允诺。田常于是便趁阅师之际,进鸩酒毒杀悼公,并遣使报与吴王。

吴王览其私书道:寡君得罪上国,遂遘暴疾,上天行诛。大王幸赐矜恤,勿陨社稷,齐人愿世世服事上国。

夫差览书大喜,乃班师而退,鲁师亦归。田常遂立悼公之子姜壬为君,是为齐简公。

吴王夫差胜齐还吴,得意非常,因以姑苏台为家,四时随意出游,与西施弦管相逐,流连忘返。满朝卿臣,惟太宰伯嚭及大夫王孙雄常侍左右,伍子胥若要求见,往往辞之。

早有细作报回越国,文种大喜,立刻入见越王。

文种:大王,翦吴时机至矣!今岁我越国年谷歉收,粟米将贵,君可请贷于吴,以救民饥,此空吴实越之计也。天若弃吴,必许我贷。

勾践从之,即命文种以重币贿赂伯嚭,使其引见吴王。

文种参见吴王于姑苏台,再拜请道:越国地处洿下,水旱不调,今年又逢年谷不登,以至人民饥困。愿乞上国太仓之谷万石,以救目前之馁;明年谷熟,即当加倍奉偿。

夫差:越王臣服于吴,越民即是吴民也。孤何爱积谷,不肯救之?

遂命拨谷万石,使文种装车押回。

伍子胥养病在府,闻越使至,遂闯宫上台,极力谏道:越国无饥,今遣使乞籴,实将空吴之粟。与之并不加亲,不与亦未成仇,王不如辞之。

吴王多日不见伍子胥,忽然相见,想起其对吴国大功,不由温情脉脉。

因闻此谏,遂又不以为然:勾践囚于吾国四载,毫无怨恨之情。代齐时愿为先锋,常时又贡献不绝,岂复有背叛之虞?

伍子胥:臣闻越王早朝晏罢,恤民养士,志在报吴。若说君臣之义,则商汤伐桀,武王伐纣,乃皆非以臣伐其君乎?

话犹未了,伯嚭从旁冷笑:若依相国之言,则勾践是为汤武,吾王当比于桀纣耶?越今有贷,明岁加倍偿还,无损于吴,而有德于越,何惮而不为也?

伍员怒道:似你这般奸佞,伍员耻于同事!

文种借贷吴粟万石以归,勾践即命颁赐国中贫民,百姓无不颂德。

时光飞逝,转眼次年秋初。

越国大熟,文种复来献计:今既丰收,当先还吴贷。王宜择精粟,蒸熟而与之;吴人喜爱吾粟饱满,必用以布种,则其来年颗粒无收,则至饥馁矣。

越王喜而从之,遂以熟谷还吴,比借贷之数加倍。

吴王叹道:勾践真信人也。

又见越谷粗大异常,果然便命国人皆以越谷为种。

及至来年秋至,举国绝产,颗粒无收。伍子胥见举国绝产,遂再次入见吴王。

伍员:越人还谷,我以为种,则绝其收,是乃文种毒计,勾践诡谋,由此可知。可趁此机兴兵伐罪,一举亡越!

伯嚭接言道:越地肥沃,与我吴国水土有异。又或植法不同,乃致绝收。其还谷之时,岂知我国人皆以为谷种耶?以此问罪,诚恐越王不服,天下诸侯见笑!

夫差以为有理,再次不听伍员进谏。

画外音:两国交争,与黎民何干?文种以蒸熟粟种以害吴人,其计亦谓狠毒之甚。其后自己身死于越王勾践之手,除勾践薄情寡义之外,亦非损阴丧德,害人害己?

越王闻说吴国绝收,军民陷于饥困,便欲兴兵伐吴。

文种谏道:时未至也。其忠臣伍员尚在,须设计除之,而后举兵伐国,无往不胜。

越王然之,遂唤范蠡入内,责以军旅,命越盈加强训练军士击刺之术。

范蠡领诺,又以重金聘请楚人陈音,荐于越王。

越王:陈音何人?其有何能?

范蠡:陈音善造弩弓,又射术天下无对。因在楚中杀人避仇,逃亡越地。

越王当即召见,聘为射师。当廷问道:弓弩之技,何所而始?

陈音: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古有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因神乎其技,时人便为之歌曰:断木续竹,飞土逐肉。神农皇帝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以立威于四方,便生弓箭。有弧父生于楚之荆山,自幼习用弓矢,所射无脱。以其道传于羿,羿传于逄蒙,蒙传于琴氏。琴氏横弓著臂,施机设枢,加之以力,其名曰弩。琴氏以此传于楚三侯,楚人由是世以桃弓棘矢,备御邻国。臣之射技,乃再传于楚之上将养繇基。

越王大喜,乃使其授连弩之法于三军。陈音经过千挑万选,终得善射之士三千,教以三矢连发绝技,人不能防。比及三月,三千射手尽其巧能。

陈音授艺之后,便即病死。越王诏命厚葬,其陵名曰陈音山。

镜头转换,按下越王厉兵秣马,图谋报仇,复说齐国。

齐相田常久怀擅国之志,只因忌惮国内高、国二卿之党尚众,不敢妄动。欲尽除之,乃奏齐简公道:鲁国与我相邻,世为姻亲,却勾结吴国来伐,实乃狼子野心,此仇不可不报。今趁越王为吴后患,吴王不敢离国远征,臣请主公亲征鲁国,必能取胜。

简公听信其言,便命国书为将,高无平、宗楼副之,大夫公孙夏、公孙挥、闾丘明等皆命从征。悉车千乘,往鲁国征进。田常率群臣相送至汶水之上,誓师主祭,声势浩大。

鲁国闻说齐师又来,举朝皆惊,莫知所为。

当时孔子在鲁,专务授徒课业,删述《诗》、《书》,不问世事。这一日,忽有门人琴牢字子张,自齐至鲁,来见其师,说齐兵已至鲁境。

孔子惊道:我虽已不食君俸,但鲁国乃是父母之国,今被外患敌兵,不可不救!

因召集众弟子,问道:尔众门人之中,谁能为出使于齐,以止伐鲁之兵?

子路、子张、子石闻声出班,俱称愿往,孔子不许。

子贡时为鲁国之相,亦在座中,乃离席起身问道:赐可以去乎?

孔子点头微笑:若是你去,为师方可放心。

子贡于是入见哀公,自请出使齐国,讨了国书,即日辞行。

镜头闪回,叙子贡来历。

子贡复姓端木,单名赐,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浚县)人,善于经商,家业豪富。

鲁国之法,鲁人若有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可取赎金于公府。子贡常赎鲁人于诸侯之国,而不取其金。

孔子:端木赐失之矣。

子路:夫子因何而作是言?

孔子:国中有赎人之能者,未必具备子贡家财;若皆如子贡赎人而不取金于府,则自今以往,鲁国恐再无赎人者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时人有言:子贡贤于孔子。

子贡驳斥道:是何言耶!譬诸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家室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闪回结束,子贡使齐,拜见田常子。

子贡来至汶上,入于中军大帐,旁若无人。

田常待子贡坐定,开口问道:先生此来何事?

子贡:特来作说客。

田常:未知先生,将以何辞说我?

子贡: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吴国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

田常忿然作色: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以此有悖常理以教田某,何相戏也?

子贡: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臣故谓以弱为强,悖于常理。

田常:此言何谓?

子贡:君为齐相,三封而三不成,是大臣不听明公之言。公欲破鲁广齐,则必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齐主。上骄主心,下恣群臣,反求必成大事,岂不难乎?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隙,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倘若伐吴不胜,必国人半死于外国,且朝中大臣内空,则明公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非唯君而何?

田常:善哉是言。虽然如此,我齐兵业已加鲁,若去而攻吴,众臣岂不疑我?

子贡:此事易耳。明公且按兵休动,臣请使吴国,令吴王出兵救鲁伐齐,其必应允。则明公以兵迎战,则齐之众臣哪个不从?必唯明公马首是瞻也。

田常许之,反出厚礼重金,加派车马,使子贡南见吴王。

子贡去后,田常又谓主将国书:我出临淄之时,闻说吴王将出兵伐齐。来者不善,将军可将大军姑驻于此,未可轻动。我将还国留守,并派人打探吴人动静,还报将军。有道是千里伐国,须防后患,将军宜先败吴兵,然后乘胜伐鲁,方保万无一失。

国书信以为实,于是领诺。田常遂归齐国,留守临淄。

子贡日夜兼程,来至姑苏城中,拜见吴王夫差,下其说辞:

臣闻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今万乘之齐私攻千乘之鲁,是与吴争强于中原,窃为大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大王何不便借救鲁以伐齐,镇抚泗上诸侯?则诛暴齐以服强晋,在此一举,且利莫大焉。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当深信此不疑也。

夫差闻而喜道:先生真乃金玉良言,说中寡人心思。前者齐侯许以世代服事吴国,寡人以此许其归顺,班师还于姑苏。今齐国食言爽约,朝聘不至,且发兵攻鲁,其实可恨!寡人正欲提兵前往问罪,但闻越君勾践每日勤政训武,恐有谋吴之心,是我大患也。寡人欲先伐越,然后乘胜北征齐国,不亦可乎?

子贡:若果如此,齐必灭鲁,复兴桓公霸业矣!况越弱齐强,越人已服,伐之何益?伐越利小,而纵齐患大,智者谁不知之?就大王而论,若畏弱越而避强齐,非勇也;逐小利而忘大患,非智也。智勇俱失,何以争霸?大王若必虑越国趁机来袭,则臣请为大王东见越王,使亲櫜革建,以从下吏何如?

夫差闻言大喜:先生诚能如此,孤之愿也!

于是亦出重金厚币,载之以车,赠予子贡,使往说越王。

子贡至越,求见越王。勾践闻说,不由大喜,遂对文种及范蠡道:端木赐乃圣人之徒,专行仁义之事,此番前来,必有利于越国。

文种:大王之言甚是,可以礼待之,叩其来意。

越王从之,于是下令除道郊迎,将子贡请至殿上,屏退众卿,单独请教:越国乃蛮夷之邦,何劳鲁相大夫,圣人门徒玉趾光降辱临?

子贡答道:特来吊君。

勾践:孤闻祸与福为邻,先生下吊,必是孤王之福,请闻其详。

子贡暗赞越王态度从容,于是以实相告:实不相瞒,某乃鲁人,自当为鲁国谋划。今臣往说吴王救鲁伐齐,吴王实欲听某,但畏贤王蹑之于背,遂曰“待我伐越之后乃可”。大王若无报吴之志,而使吴王疑之者,拙也;若有报吴之志,而使人预先知之者,危也!

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本来便欲一心报吴,却又生怕夫差知道,犹恐一朝谋泄。今听子贡一语道破天机,如何不惊?于是闻其言愕然,不由起而长跪,诚心求教。

越王勾践:先生远来,必有妙计救我?

子贡:吴王骄而好佞,宰嚭专而善谗,吴国必败之由也。贤王卧薪尝胆,可以重宝取悦其心,再以卑辞奉承其骄;复请从征伐齐,则必消其疑。且此去战若不胜,吴国之势必削;若战而胜,其必起争霸诸侯之心,将以兵北向强晋。则吴国有间,而越国可乘也!

话犹未了,只听堂下有人抚掌称善。范蠡与文种并肩升阶登殿,与子贡以礼相见。

叙礼已毕,文种对越王说道:子贡之策,真金石良言,乞我王准行之。

勾践大喜,对子贡再拜称谢,乃赠以黄金百镒,宝剑一口,良马二匹。

子贡还见吴王:臣以大王之言相告,越王大恐,委臣转奏大王曰:“孤不幸,少失先人,内不自量,抵罪於吴,军败身辱,栖于会稽,国为虚莽。赖大王之赐,使得奉俎豆而修祭祀,死不敢忘,何谋之敢虑!”且云大王若北上伐齐,必选越甲三千,以随骥尾。

吴王:寡人欲命越王随我伐齐,可乎?

子贡:臣谓不可。夫空人之国,悉人之众,又从其君,是谓不义。若依臣计,大王莫若受其财币,许其出师,而辞其君王随征。

吴王许诺,遂发九郡之兵伐齐,并命越甲随征。

子贡告别吴王,又单车驰往晋国,来见晋定公道:臣闻‘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齐国与吴军为鲁国之故,将欲决战。吴王若是战而不胜,越人自其背后乱之必矣;若与齐战而胜,则必以得胜之兵临晋,与贤侯争霸中原矣。

晋定公闻而大恐,问道:依先生之计,孤将为之奈何?

子贡:吴国劳师远征,明公以逸待劳可也。只厉兵秣马,整军修卒以待,必可乘吴军之蔽,无可忧虑。

晋定公许诺,并以重金相谢。

子贡告辞晋侯,还至鲁国,回报恩师孔丘。

孔子闻说弟子周游一圈,兼得齐、吴、越、晋四国重赐厚赏,乃赞不绝口:善哉!赐之多智,且善敛财如此,我不如也。

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孔子在卫,夫人亓官氏卒。

吴王夫差听信子贡之言,发兵北上争霸。派大夫徐承率舟师,从吴国长江口沿海北进,千里突袭齐国;内陆则沿新凿邗沟北进,由长江入淮。

遣使先发,约会鲁、邾、郯三国之军。

越王勾践使大夫诸稽郢为将,率铁甲三千,前往姑苏从征。

吴王大喜,遂征九郡之兵北进。遣人预建别馆于句曲,遍植秋梧,号曰梧宫,使西施移居于此避暑,以待胜齐班师,即于梧宫度夏。

大军将发,子胥马前阻谏,进言先斩越王勾践。

夫差又不听,反纳伯嚭之策,命伍员出使齐国约战,欲假手齐人之手杀之。

伍子胥屡谏不入,自料吴国必亡,乃借出使齐国之机,携子伍封同行。至临淄见到齐侯,面致吴王之命。齐简公闻言大怒,当即便欲下令,立即诛杀伍子胥。

大夫鲍息见此,出班进言:伍子胥只因屡谏不入,与吴王已成水火,故被遣来齐,欲借主公之手杀之,以免诛杀忠臣之谤。主公不可为人刀手,以使吴侯得遂心愿,宜遣伍子胥还归本国,令其忠佞自相攻击。夫差若杀子胥,则我不战而胜矣。(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