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六十四集 夫差伐越

华夏真相集 第六十四集 夫差伐越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5:48:26 来源:笔趣阁

姑苏城内,长乐宫中。

伍子胥闻说吴王欲兴兵伐齐,吓一大跳,急忙谏阻。

伍员:既今齐、楚两国交聘,大王若欲伐齐,楚国本是我宿仇,岂肯坐视?则一举得罪两个大国;再兼越国蹑我之后,则吴国危乎殆哉!

吴王:若依卿计,则如何可破齐、楚之盟?其盟若破,我则可全力伐越矣。

伍员:大王若忧齐国与吴为敌,臣有一计,可以破之。今太子波元妃已殁,未有继室,王何不遣使求婚于齐?如其许我,则为姻亲之国,化敌为盟;如其不从,伐之未晚。

阖闾从之,便使大夫王孙骆往齐,为太子波求婚。

齐景公见吴国前来求婚,因思自己已经年老,止有幼女少姜未嫁,不忍远适吴国。

大夫黎弥见此,恐因此得罪吴国,急以利害劝之,景公只得许婚。于是王孙骆还报,吴王甚喜,复遣其为使,纳币于齐,迎娶齐女归国。

少姜当时尚在年幼,不知夫妇之乐。与太子波成婚之后,因思远在千里之外,且又水土不服,只是想念父母,日夜号泣,不久便即抑郁成病。

吴王阖闾闻而怜之,乃命改造北门城楼,名曰望齐门,令少姜日游其上。少姜凭栏北望,不见齐国,悲哀愈甚,其病转增危重。临终之前,因密嘱丈夫太子波:妾闻虞山之巅,可见东海,乞葬我于此,倘魂魄有知,庶几可望见齐国!

当时嘱罢,便即身死,香销玉殒。太子波悲痛不胜,奏闻父王,乃依少姜所请,将妻葬于虞山顶上。今虞山有齐女墓,又有望海亭,便缘于此典。

太子波却也是个情种,此后忆念齐女不已,未几亦卒,死时正当壮年。

阖闾悲哀不胜,葬罢太子,欲于诸公子中另择可立为嗣者,意犹未定。

太子波前妃所生长子夫差,年已二十六岁,聪明多智,人材英伟。因父亲已死,欲继立为嗣,便来私见国相伍子胥道:我乃嫡长孙,欲立太子,只在相国一言!

伍子胥入见吴王:立子以嫡,则乱不生。太子虽不永禄,见有嫡孙,可承王嗣。

阖闾犹豫:夫差愚而不仁,恐不能奉吴之统!

伍子胥:夫差信以爱人,敦于礼义。中原礼制,父死子代,经之明文,又何疑焉?

阖闾叹道:寡人听子,卿善为辅之!

遂纳伍子胥之谏,终立夫差为太孙。夫差喜不自胜,为此再三感谢子胥。

周敬王二十四年,阖闾亲自领兵出征,南下伐越。留国相伍子胥与太孙夫差守国,自引伯嚭、王孙骆、专毅诸臣,选精兵三万,望越国进发。

越王勾践闻报,亦亲自督师出征,以诸稽郢为将,灵姑浮为先锋,畴无余、胥犴为左右翼。两军遇于檇李,正是当年两国交锋之处。于是吴北越南,相距十里,各自安营下寨。

来日列阵交锋,激战十合,各有损折,不分胜负。勾践望见吴阵队伍整齐,戈甲精锐,乃使大夫畴无余、胥犴,督率敢死之士,各持长枪大戟,来往冲突吴军。

吴军战阵坚如铜墙铁壁,又有弩手射住阵角,越军敢死之士冲突三次,俱不能入。

越王勾践立于高阜观阵,见吴师难胜,不由大忧,手足无措。

战至天晚,双方各有杀伤,不分胜负。

诸稽郢使人驰至阵前,向吴师帅旗下高叫:今日天晚,各自收兵,来日再战若何?

吴王阖闾闻之,便使伯嚭派人上前答话:如此各自鸣金,不可偷袭!

于是双方鸣金,各自收兵还营。诸稽郢安顿巡哨已毕,来至中军大帐,见越王勾践面布愁云,眉锁重山。因上前参见:胜负未分,国君何忧?

勾践:今日不能破垒,我军士气已衰,来日复当奈何!

诸稽郢:今营中有当死罪囚三百,既必死于阵后,可不使其死于阵前,为国立功?

勾践闻言大悟,乃命诸稽郢连夜前去安排,当夜无话。

次日清晨,两军出营列阵,击鼓传命,预备决战。

诸稽郢忽命传令官:发出旗号,依计行事!

传令官领命,遂登将台,挥动令旗。只见旗门开处,越军阵中忽奔出三百赤膊壮汉,至吴军阵前二十步而止,分为三行站立。吴军不知何意,只可注目呆看,观其举止。

越国赤膊军列队完毕,俱都自腰间各拔短刀,飞快雪亮。第一排百人队齐声叫道:越王得罪上国,我等愿死,以谢吴王!

话音刚落,钢刀皆都自刺入腹,当即倒地。

吴兵甚以为怪,皆注目而观,不知其何故。

第一排越囚尚未全死,各在地上辗转哀号之际,次排百人跨步上前,离吴军只有五步,齐声大叫道:我等愿死,以谢吴王!

各将钢刀自刺心窝,当即倒地便死,血流遍地,淹及吴军脚踵。吴人大为惊恐,皆往回缩脚,阵角开始松动。

第三排越国死士再次跨步上前,距吴军两步立定,高声大叫:我等愿死,以谢越王!

说罢各举钢刀,齐向颈中一勒。颈上动脉血管切断,其血如箭,皆都喷到吴军脸上,。吴军五官皆被糊住,睁不开眼,皆都不由自主,往后便退,一时阵角大乱。

却不知第三排越国死士临终高呼,将“以谢吴王”改作“以谢越王”,便是进军暗号。

越王勾践闻之,便命击鼓鸣号。

鼓角响处,畴无余、胥犴帅各率死士,呼哨而前,冲入吴阵。勾践亲统大军继进,右有诸稽郢,左有灵姑浮,冲开吴阵,左冲右突,直奔吴王阖闾王旗而至。

吴兵阵角已乱,复经越王引军亲自冲杀,便即溃乱,不复成阵。越将灵姑浮驱车在前,只望着对方王旗麾盖奔至,却好正遇着吴王车驾。

灵姑浮大喜,奋起神勇,只一戟刺倒吴王左御,复一戟刺倒车右。吴王大惊,急令御者调转马头,预备逃走。灵姑浮撇却大戟,抽出佩刀,踊身跳上吴王战车,挥刀便砍。

阖闾叫声啊呀,身子望后便倒。右足自然跷起,正好迎着飞来利刃,被削个正着。

便听嗤地一声轻响,继而一声惨叫。原来那钢刀来势甚猛,早已斫下吴王两根脚指,连带半截脚掌。

灵姑浮一刀未中要害,暗叫可惜。刚欲再砍,耳边有人大喝:越狗,休伤我主!

话音未落,一杆长矛伸将过来,将灵姑浮手中钢刀磕飞。

吴王忍痛睁眼,见是爱将专毅到来,急叫:爱卿休要顾我,先杀此贼!

专毅应诺,回手一戟,来挑灵姑浮。

灵姑浮手中已无兵器,不敢支吾,急顺敌刃来势仰身,一个倒毛筋斗翻下王车,回到自己战车,绰起大戟,复来擒杀吴王。

专毅一戟退敌,眼见主公身被重伤,急立住大戟,来扶吴王。

便在此时,灵姑浮大戟已到,戟尖只在专毅背心里弄影。

吴王惊叫:贤卿小心!

专毅将身一扭,躲开要害,肋下铠甲已被掠开,戟尖入肉三寸,血染征袍。

经此瞬息耽搁,吴军已自猝不及防中反应过来,开始反击。

王孙骆见王旗倾倒,料知吴王有失,引领卫队及时赶到,救出吴王及专毅。

灵姑浮见成混战之局,己方大将皆未聚集,不敢紧迫,由是下车,拣起吴王所失半只脚掌,一只鞋屦,收兵回去献功。

吴军虽然善战,但见国君重伤,群龙无首,于是四散而逃;复被越兵自后掩杀一阵,死者过半,经历从来未有大败。

阖闾被救回营,因伤重难耐,急命班师回国,留下重兵断后,以御越国追兵。

勾践闻报吴军撤退,下令不许穷追,于是吴军残军得脱。

吴王回至本国境内,因失血过多,死于行军途中。临终遗嘱,命孙儿夫差为己报仇。可叹一代雄主,只因穷兵渎武,用兵不息,致有此祸。

伯嚭等人护丧而归,与伍员共立太孙夫差即位。

夫差成服嗣位,为祖父治丧,卜葬于破楚门外海涌山。

于是穿山为穴,以专诸所用鱼肠剑殉葬;并剑甲六千副,及金玉玩物充牣墓中。下葬已毕,夫差忽然下令,命尽杀修墓工人,为父殉葬;诸卿进谏求情,皆都不允。

伍子胥此时看破夫差本性,方才吃惊不小,就此悔恨不及,心中暗道:夫差意狠心毒,绝非常人可比。先王识人之能,我不及也!

三日之后,有人望见吴王下葬之处,有白虎蹲踞其上,因名其山曰虎丘。

专毅伤重亦死,附葬于山后,今不知其处。

夫差既葬其祖,乃命伍子胥练兵太湖,为报仇计。

又使侍者立于庭中,每见自己出入,必呼名问道:夫差!尔忘越王杀尔之祖乎?

夫差必流泣答道:誓不敢忘!

吴王矢志报仇之事,有人报入越国。越王勾践闻报,问计于群臣。

范蠡奏道:吴国兵马,甲于天下。越国弱小,若与吴国为仇作对,必得人才。

勾践:贤卿之外,天下尚有出色人才乎?

范蠡:臣举一人,乃楚国郢都人氏,今隐居会稽山下,名曰文种,表字会,号子禽,实为安邦定国大才,并善扶困救危,行事往往出人意表。

勾践闻而大悦,遂使范蠡致书唤至,亦拜为大夫。自此文种参赞国事,范蠡掌管军政,二人一文一武,便为越王左膀右臂。

范蠡因闻吴王夫差使伍子胥为将,练兵于太湖,亦与越盈加紧练兵。

周敬王二十六年春,吴王夫差除丧,告祭太庙,举倾国之兵伐越。

夫差亲征,使伍员为将,伯嚭副之,取道太湖南下。

越王勾践闻说吴王来伐,聚集群臣计议,便欲出师迎敌。

范蠡奏道:吴君矢报祖仇,志愤力齐,兵锋正锐,恐不可当。我宜敛兵据险,坚守为上。

文种奏道:臣闻夫差志盈气傲,莫若卑词请成,以灭其怒,俟其兵退,自后击之。

勾践道:何示弱如此!阖闾且死于我手,况其孙乎?伐而不战,以我为怯也。

于是不听范蠡、文种劝谏,悉起国中丁壮,得三万人。乃命胥犴为将,仍以灵姑浮为先锋,自统中军,迎吴军于椒山之下。

两军对垒,夫差以鞭指越王而骂:老奴!今不杀汝,誓不回军。

勾践大怒,亦回骂道:孺子!今必将你首级留此,以示众于越人。

二人言语不合,遂命摆鼓交锋。

初合战阵,吴兵退却,夫差返车狂奔,折损百十将士,也不回顾。勾践大喜,不顾范蠡劝阻,趋利直进,沿江而追,直入夫差埋伏,水陆并起,围裹上来。

夫差弃车上船,亲自秉桴击鼓,激励部众。三军将士勇气十倍,攻击愈急,勾践渐渐不支。忽听江上喊声大作,鼓声如雷,原来是文种带领水军溯流杀至,将越王接至船上。

由是两军由陆战转为水战,更增险恶。

正激战之间,将近午时,江湖上忽然北风大作,波涛汹涌,犹如水墙,拍向越军。吴将伍子胥与伯嚭各乘余皇大舰,顺风扬帆而下,且命军士顺风放箭。

吴军俱用强弓劲弩,箭如飞蝗攒射,越兵顶风迎战,如何抵敌?于是大败,返舟而走。先锋灵姑浮舟覆溺水而死,主将胥犴中箭身亡,越兵杀死溺亡,不计其数。

勾践一路狂奔,直至固城方才停下脚步,上山扼险自保。夫差率兵大至,围裹数重,命绝汲水通道,言于众将:不出十日,越兵渴死,我大仇可得报矣。

未料那固城山顶之上,自有灵泉如涌,下流成溪;溪中有鱼,取之不尽。勾践便命捕鱼数百,遣使下山馈赠吴王,以示饮食不绝。

吴王大惊,遂解其围,只命强攻山口。勾践留范蠡坚守山口,自与文种率引残兵,自后山潜行而走,间道奔至会稽山。检阅所余兵马,只剩五千余人。

勾践:越国三十年来,未尝此败。悔不听范、文二卿,以至于此!

文种:事已至此,悔也无用。如今请成求和,犹可及也。

勾践:吴王怀其祖父大仇而来,必要以报;况大胜之余,灭我越国犹如反掌之易,如何肯许成谈和?

文种:不然。吴王沾沾自喜之辈,凡事浅尝辄止,不求彻底;太宰伯嚭贪财好色之流,且忌功嫉能,与伍员同朝,而志趣不合。吴王晚辈后生,今用其祖父老臣,常畏事子胥,而昵于伯嚭。王若许臣携带重宝,私诣太宰之营,结其欢心,与定行成之约,则太宰言于吴王,无不听从。和约若成,子胥虽知而阻之,亦无及矣。

勾践:卿见太宰伯嚭,将以何为赂,能使其许我之成?

文种:闻说夫差壮年,最喜女色;伯嚭老矣,只爱珠宝。有此二物,必许我成。

勾践信然其计,乃遣文种还至都城,请王妃遍搜越宫,选出绝色少女八人,盛其容饰;复加白璧二十双,黄金千镒,装载两车,夜造吴军左营,求见太宰。

伯嚭暗道:越使夜至,必有所献!

乃命召入。

文种入帐跪拜:寡君勾践年幼,不能善事大国,以致获罪。今悔恨无及,愿举国请奉吴王为主,因知太宰巍巍功德,言无不纳,故命臣叩首辕门,借重美言。

伯嚭冷笑:越国旦暮且破,国中所有,皆都归吴,我又何必贪你小贿?

文种笑答:越兵虽败,尤有万夫以保会稽。战而不捷,将尽焚库藏,保越王窜身异域,以图楚王复国之事,安得遽为吴有?即使为吴尽有,然大半归于王宫,太宰同诸将不过瓜分一二。孰若主成,使寡君委身太宰,则越国春秋贡献,未入王宫,先入宰府!

伯嚭闻言有理,不觉点头微笑。

文种见此,便命八名美人入帐,指而言道:此八女出自越宫,民间更有美于此者。寡君若蒙赦宥,当竭力搜求绝色,以备太宰扫除。

伯嚭大笑而起,执文种之手:文大夫舍子胥右营而趋左,必以某无乘危害人之意。卿若有胆略,可随某夜见吾王,以决其议。

遂尽收所献,引文种同造中军,来见夫差。

伯嚭留文种在帐外,自己先入,备道越王勾践使文种请成之意。

夫差:寡人与勾践有不共戴天之仇,岂有言和之理?

伯嚭:兵者凶器,可暂用而不可久。越虽暂败,国中尚有万余精卒。背水一战,胜负之数未知。今其君请为吴臣,王妃请为吴妾,宝器珍玩,尽扫于吴;勾践乞于王者,仅存宗祀而已。受降以厚实,赦罪以显名;名实俱收,吴可伯于诸侯。必诛勾践,孰若得其国?

夫差细思伯嚭之言,由怒转喜,乃命文种入见。

文种闻说命进,以手加额:越国得存矣。

遂入帐叩拜,膝行而前,态度卑逊至极。

夫差:勾践既请为吴臣,则须从寡人入吴,可否?

文种:既为臣妾,死生在君,敢不服事左右?

伯嚭:既勾践夫妇愿来吴国,则大王名虽赦越,实已得之矣。

夫差大喜,乃许其成,命伯嚭与文种签订盟约,加用玺印。文种再拜,于是约成。

伍子胥夜来未睡,持戈巡营。忽闻太宰伯嚭引陌生人夜入王帐,便觉不妙,遂趋至中军,直入王帐。见伯嚭同一位大夫立于王侧,因不识文种,指而问道:此子何人?

伯嚭答道:越子之使,大夫文种是也。

子胥闻言怒气盈面,遂不理伯嚭,转问吴王:越使其来为何?既为国使,因何不白日见王?两国交锋之际,许敌国之使夤夜入于王帐者,必为间谍之事。

吴王陪笑:相父休恼。文大夫本是日间前来,先见太宰求成言和;太宰待以飨宴,饭后来见寡人,非为间谍之事也。

伍子胥道:既如此,大王已许越国求和之议乎?

夫差无法避讳,只得答道:已许之矣。

伍子胥听罢,直气得面红耳赤,怒发冲冠。连瞪伯嚭几眼,努力平复胸中恨怨,高声叫道:此议绝计不可!大王可先杀越使文种,再罢伯嚭之职,问其通敌之罪。臣来日亲提三军,往会稽山下,必擒勾践,平灭越国,以报先王大仇,有何不可!

吴王夫差脸色更变,伯嚭羞恼成怒。文种倒退几步,静观其变。

过得片刻,夫差言道:自齐桓、晋文、秦穆、楚庄以来,诸侯凡图伯业,罕有灭人之国,杀人降君者。相父专欲杀君灭国,不亦过耶?

子胥答道:越与吴相邻,有不两立之势,吴不灭越,越必灭吴。夫秦、晋之国,我攻而胜之,得其地不能居,得其车不能乘,故可许成。如攻越而胜之,其地可居,其舟可乘,此社稷之利,不可弃也。况先王大仇,若不灭越,何谢立庭之誓?

最后一问,吴王夫差便即语塞,不能对答。

伯嚭见吴王受窘,上前反驳:相国之言误也。先王建国,水陆并封,吴、越宜水,秦、晋宜陆。若以其地可居,其舟可乘,谓吴、越必不能共存;则秦、晋、齐、鲁,皆乃陆地之国,其地亦可居,其车亦可乘,彼四国者,何不并而为一?若谓先王大仇,必不可赦,则相国仇楚更甚,何不遂灭楚国,而许其和?今越王夫妇皆愿服役于吴,视楚国仅纳芈胜,更不相同。相国自行忠厚之事,而欲王居刻薄之名,我谓忠臣,当不如是也!

夫差闻言喜道:太宰之言有理,相国且退。

伍子胥返身便走,临出帐门叹道:悔不听被离之言,与此佞臣同事!

恨恨不绝,步出幕府。

文种屏气肃立傍侧,听闻伯嚭一番言语,暗挑大指:此人真乃世之奇才,辩驳恢宏,非常人可及。但此非其心中所思,乃珠宝美女,在其腹中发言也,尤其难得,尤其难得!

伍子胥愤愤出帐,大夫王孙雄迎面走来,惊问:相国如此怀恨,却因何事?

子胥不答,只顾自叹:越国十年生聚,再加十年教训,不过二十年,吴宫为沼矣。

王孙雄闻而愕然。伍员含愤,自回右营。

伍员去后,夫差顿觉浑身轻松,便问越王夫妇入吴之期。

文种答道:寡君蒙大王赦罪,必归国悉敛玉帛子女,以贡于吴。愿大王稍宽其期,寡君焉敢负心失信?

夫差许之,遂遣王孙雄随文种同至越国,催促勾践夫妇早日起程;又命太宰伯嚭引兵一万,屯于吴山以候。如勾践五月不至,便进兵灭越。

安排已毕,夫差便与伍员班师回吴,等候越王勾践夫妇前来吴宫为奴。因见伍员气愤不已,遂抚慰道:如此杀父大仇,若能使于身前,时常戏侮,岂非甚于一刀诛之?

伍子胥气冲牛斗,只是不答。夫差却为自己所编理由所感,大为得意。

文种既蒙饶过越王不杀,遂与王孙雄到至会稽山上,回报越王:承蒙吴王大恩,已许我班师,今遣大夫王孙雄监督行成。更有太宰伯嚭,屯兵江上,专候我王过江入吴!

勾践点头,向王孙雄称谢,乃还越都,收拾库藏宝物,搜括国中美女,同王妃启行。

群臣相送,勾践泣道:孤承先人基业,椒山一败,遂至国亡家破,千里而作俘囚。不知此行,何日方是归期!

于是祭祀宗庙,辞祖而行,群臣送至浙江之上。范蠡具舟固陵,迎接越王。

文种举觞祝道:皇天祐助,前沉后扬;祸为德根,忧为福堂。威人者灭,服从者昌;王虽淹滞,其后无殃。君臣生离,感动上皇;众夫哀悲,莫不感伤。臣请荐脯,行酒二觞!

越王饮尽觞中之酒,泪流不止。

文种复进言道:昔成汤囚于夏台,创殷商六百年基业;文王系于羑里,开姬周之业,至今五百余年,社稷未堕。齐桓公奔莒,晋文公亡翟,后皆一举为伯。夫艰苦之境,天之所以开王伯也;王善承天意,自有兴期,何必过伤,以自损其志哉?

勾践仰天叹息,举杯无语。

范蠡进言:臣闻居不幽者志不广,形不愁者思不远。古之圣贤,皆遇困厄之难,蒙不赦之耻,岂独君王?又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主上有去国之忧,臣吴之辱,我浙东之士岂无豪杰,与主上分忧担辱者乎?

于是自请随主赴吴,分担君忧,保护越王安全;文种自请留守国都,安抚四境,率领百姓生聚教训,足备耕战,以使富国强兵。

太宰苦成、行人曳庸、司直皓进、司马诸稽郢、司农皋如、太史计倪众臣,皆都自陈职责,且指浙江之水设誓,必以上大夫文种为首,治国理民,强兵实库,不使有失。

越王见此,胸襟大为舒展,举酒言道:孤虽入北国,为吴穷虏;然有诸卿怀德抱术,各显所长,以保社稷,经营越国,孤复有何忧?

把酒话别,留文种与众大夫守国,独命范蠡偕行。遂登船径去,再无返顾。

越王夫人坐在船上,据舷而哭,泪水不绝。忽见江面上乌鹊翻飞旋舞,自空中俯啄江渚之虾,意甚闲适。夫人感怀,因作《鸟鹊歌》道:

仰飞鸟兮乌鸢,凌玄虚兮号翩翩。集洲渚兮优恣,啄虾矫翮兮云间。

啄素虾兮饮水,任厥性兮往还。妾无罪兮负地,有何辜兮谴天。

帆帆独兮西往,孰知返兮何年。心惙惙兮若割,泪泫泫兮双悬。

彼飞鸟兮鸢鸟,已回翔兮翕苏。心在专兮素虾,何居食兮江湖。

徊复翔兮游颺,去复返兮于乎。始事君兮去家,终我命兮君都。

终来遇兮何辜,离我国兮去吴。妻衣褐兮为婢,夫去冕兮为奴。

岁遥遥兮难极,冤悲痛兮心恻。肠千结兮服膺,于乎哀兮忘食。

愿我身兮如鸟,身翱翔兮矫翼。去我国兮心摇,情愤惋兮谁识。

其歌悲惋凄恻,舟中之人皆不能抑,一面唱和,一面泪水长流。

越王闻听此歌,心中凄楚,脸上强笑,口中安慰夫人:孤高飞有日,卿其何忧!

既入吴界,见太宰伯嚭,先以金帛女子献之。越王深谢覆庇之德,伯嚭一力担承,许保其夫妇迟早返国,越王之心稍安。

范蠡满腹道家奇术,一眼便即看透伯嚭性格,于是按方抓药,依其脾性,尽心结纳。

伯嚭大喜,返吴路上,只数日功夫,便与范蠡成为莫逆之交。由是押送越王至于姑苏,入宫登殿,引见吴王夫差。

勾践夫妇伏于阶下待罪,范蠡自将宝物女子,开单呈献。

越王再拜稽首:东海役臣勾践,不自量力,得罪上国,罪孽深重。大王怜赦深辜,使执箕帚,诚蒙厚恩,不胜感戴。

夫差一面观看礼单,一面洋洋答道:寡人若念先君之仇,子今日绝无生理。

勾践叩首:臣实当死,惟大王怜之。

伍子胥当时位列朝班,见吴王心怀怜悯,有欲赦免越王之意,不由大急,遂出班奏道:勾践为人机险,今为釜中之鱼,故巧言令色,求免刑诛。今日若不明诛其罪,一旦他日得志,便如放虎归山,不复可制矣。

夫差闻言不悦:孤闻伐人之国,不过使服。若诛降杀服,祸及三世。孤非爱勾践不诛,恐见咎于天道耳。

太宰伯嚭:子胥为人,怀恨弥深。比如鞭尸弃骸,实非忠恕之道。且只明于一时之计,不知长久安国之道。大王至论,诚仁者之言,必得天帝之祐也。

夫差闻言大喜,连连称是。子胥见吴王偏信伯嚭佞言,愤愤而退。

画外音:夫差不杀勾践,并非是忘祖父大仇,只为图谋霸主,不欲背负灭国杀君之名,以免失天下诸侯之望。于是尽受越国贡献之物,复使王孙雄于祖父阖闾墓侧筑一石室,将勾践夫妇囚入其中,去其衣冠,蓬首垢衣,执养马之事。此等羞辱,对于一国之主而言,生不如死。则夫差之狠毒,勾践之隐忍,皆在同时同地,得以淋漓尽致体现。

勾践夫妇在吴都姑苏苦熬受辱,其实若逢烈性之人,早已自杀,不致苟活,这也是夫差不欲亲手诛杀吴王本意。未料勾践忍辱能力非常,实出夫差意料之外。更兼幸有伯嚭既受文种重贿,时常差人私馈食物,亦使勾践夫妇至饿死。

吴王每次驾车出游,皆要勾践亲执马楱,步行车前。吴人皆指指点道:“此越王也!”勾践低首敛眉,故作不闻而已。

镜头转换,按下江南,复说中原。

便在越王勾践夫妇与大夫范蠡,在吴国服役受苦之际,时至鲁定公十五年,孔子五十七岁,离开卫国,回到故乡曲阜,居于鲁国。

曲阜城南有村名曰马湾,村西头有庙。孔子在此讲学数日,然后离去。村民知此事者,将其庙改称《圣人祠》,后又更名圣人庙,并在正殿设置圣人楼阁。

此年子贡二十六岁,为鲁国大夫。邾国隐公来朝见鲁定公,子贡陪侍在场。

见邾隐公高仰其首,献宝玉给鲁定公。鲁定公则低垂其首,将宝玉接过。

邾子去后,子贡对宾客说道:重、邾二君,皆将死矣。

宾客惊问:何以知之?

子贡:礼者,关乎生死兴衰。鲁公与邾子皆不依礼,行为昏乱。邾子高视献玉,此谓骄;鲁公低首俯视,此谓颓。骄则战乱不远,衰颓预兆疾病。鲁公恐先死,邾子继其后。

不出四月,鲁定公果死,邾国继而发生内乱,邾隐公亦亡。

宾客见此,皆谓子贡近乎圣人。孔子闻之,却叹息道:不幸之事,便说中又有何用?子贡是饶舌之人也。

鲁定公在位十五年薨逝,子姬蒋即位,是为鲁哀公。同年四月,卫灵公薨逝,公孙辄即位,是为卫出公。赵鞅差阳货送太子蒯聩回国,出公欲让位与父,卫国卿大夫及国人不从,发兵攻击蒯聩。蒯聩入宿邑自保,亦称卫君,父子分庭抗礼十二年。

孔子见此,离卫去陈,子贡从游。

鲁哀公元年春,楚昭王发兵攻蔡,将蔡国迁至江、汝之间。蔡昭侯向吴国告急,吴王夫差命蔡昭侯迁都近吴,以便援救;蔡昭侯立即答应,并请吴军入国,相助迁都。蔡人大哗,不肯答应。昭侯杀公子驷立威,迁都州来(今安徽凤台)。蔡人哭墓而迁,怨恨昭侯开门揖盗。两年之后,国中大夫雇佣刺客蔡利刺杀昭侯,公子朔继位,是为蔡成侯。

鲁哀公三年,孔子六十岁,自谓六十而耳顺。

因过郑国至陈,在新郑与弟子走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呆若木鸡。

郑人好奇围观,指指点点,不知是何国落魄老大夫,至于本地。

子路、子贡不见师尊,着急非常,见人便问,并叙孔子长相模样。

便有见者答道:子所云夫子,未曾见过。倒在东门墙下见一老者,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等闻而大喜,寻至东门,果见恩师立在那里发呆,表情迟滞,毫无昔日神采。子贡上前拜见,向老师请罪道惊,并将路人所答言之。

孔子闻说“丧家之狗”之喻,欣然大笑:然哉,然哉!果是如此,果是如此!

于是离郑至陈,居住三年。然陈国屡遭晋、楚、吴国轮番攻伐,孔子只得仓皇逃离,率众徒去陈往蔡。至蔡未久,却又逢其迁都之乱,蔡昭侯被刺客所杀,葬于寿县。

孔子经历连串政变战乱,因仰天长叹:时乎,时乎!丘获罪于谁?致生此乱世。

楚昭王二十五年,楚国陆续尽灭戎蛮之国,对其遗民尽俘以归。

便在此年,齐景公薨逝,身死之后霸业既灭。又诸子争位,齐国再度陷入混乱。

镜头转换,鲁哀公五年,齐都临淄。

荀寅、士吉射从柏人突围,逃亡齐国,晋国八年之乱平定。

齐景公会盟五侯,将举国之力以为赌注,全部押在中行氏及范氏身上,既然二氏惨败奔齐,则意味景公争霸计划彻底破产。

如此打击,齐景公本已步入暮年,如何承受?故此心灰意冷,抑郁成疾,继而病笃。

是年夏,景公自觉不久人世,便于诸子中选嗣。因平素最喜宠妾鬻姒所生公子荼,常在后宫伏身作牛,使爱子骑之。故不顾众臣反对,将上卿惠子国夏与昭子高张召至榻前,将幼子荼托付。(“孺子牛”一说,由来于此。)

托孤已毕,齐景公杵臼与世长辞,终寿六十七岁。十岁登基,在位五十八年。

吴王夫差闻而大喜:齐侯既死,又废长立幼,新君懦弱,不趁此伐之,更待何时?

伍子胥谏道:伐人之国,不乘其丧;又劳师远征,需除后顾之忧。主公若非欲伐齐,亦须先诛除越逆勾践方可!

伯嚭闻言,不以为然,发言辩驳:相国休借公义,以报私仇。我王伐齐,绝非一年半载所能克者;长期交战,正需举越国之力,为我筹措军资。相国此时欲杀勾践,岂非自去臂助,釜底抽薪!若依某计,勾践非但不可杀,且宜释放归国,使为我大军以备后勤。

伍子胥大怒,正欲驳斥,夫差说道:相国固然多虑,太宰亦过仁慈。我观勾践狡诈,范蠡多智,皆非易与之辈。伯卿可试以离间,看范蠡能为我吴国所用否?

伯嚭既奉吴王之命,命管家召范蠡至府,问道:勾践其国已亡,夫妇并为奴仆。子乃道德之士,才绝当世,与彼羁囚一室,岂不鄙乎?吴王欲赦先生,聘为大夫,命在下劝子改过自新,弃越归吴,未知子意何如?

范蠡稽首:只恐伍相国在,在下无命立于吴国朝堂。(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