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四十七集 吴国崛起

华夏真相集 第四十七集 吴国崛起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5:48:26 来源:笔趣阁

郑国朝会,争吵不休。公子騑主张就晋楚两国之间,惟强者事之,言辞激烈。

郑僖公怒道:若如子驷之言,郑则朝夕待盟,无宁岁矣!

遂不听子驷之谏,决定求援于晋国,并问谁可为使。

诸卿大夫见问,皆都低头,不敢接言。

僖公怒道:众卿既不敢去,寡人亲去晋国借兵可也。

于是负气登车出城,亲往晋国。

当日夜宿驿馆,未料公子騑竟然派人紧随在后,假扮盗贼,趁夜潜入驿馆,将郑僖公刺杀。御者载僖公尸体还都,公子騑假作痛哭,遂扶僖公之子姬嘉理丧主葬,登基为君,是为郑简公。姬嘉当年只有五岁,人事不知,只得听由正卿公子騑专权。

公子騑乃派使臣,去楚营求和:楚君有恩于郑,此次盟于晋,全是僖公主张。今新君即位,郑国愿与楚重缔旧盟,悉听尊命。

公子贞准许郑国求和,结盟班师。

晋悼公闻说郑国弃晋从楚,恼怒异常,因韩厥年迈,遂派荀罃率兵伐郑。

晋兵刚到虎牢,公子騑早已安排边关备好礼物,派使臣赍以前往晋营,请成约盟。

荀罃许其求和,与郑国结盟班师。

晋军前脚刚走,楚共王又率兵伐郑,讨其叛楚从晋之罪。

楚国兵马刚入郑境,南边亦早备礼以待,郑使又到楚营求和。楚共王许其求和,与郑国结盟以归。

晋悼公又闻郑人叛晋从楚,勃然大怒,复聚群臣计议:郑人如此顽皮,反复无常,兵到则从,兵离又叛。欲使其久服,当用何法?

中军元帅荀罃献计:可出三军,以两军轮番出师伐郑,再用一军牵动楚师。楚师疲奔于劳,则焉能复与我争郑?此谓以逸待劳,再兼虎牢关上诸侯之兵,楚国无能为也。

晋悼公喜而从之,就命照计施行。

便在此时,郑国内部发生政变。

公子騑谋害僖公,自以为行事严密,未料其后刺客过于张扬,大摇大摆出入其府,恰被僖公御者认出,于是弑君之谋就此暴露。

郑国诸公子大恨,一起密谋,准备杀死公子騑,以为僖公报仇。但由于诸公子毫无斗争经验,且都家仆众多,良莠不齐,提前泄密,被公子騑发觉。

子驷先下手为强,将诸公子聚而杀之,斩尽杀绝。从此挟持幼主简公,独揽郑国大权。对于晋楚外交,则推行“墙草随风”政策,择其强者而服之,以维持郑国生存。

当时郑国境内,君弱卿强,宗室及贵族之间相互争夺土地奴隶,无所忌惮,致使大批奴隶逃往他国,并由此造成大批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公子騑执政,利用职权,侵夺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等族土地。各家贵族无不愤怒,皆对公子騑极度不满。

郑国最终附楚,并在楚军支持下与晋国开战。战争伊始,公子騑便利用权力,减少大夫尉止车乘,又派心腹抢夺尉止俘虏,据其战功以为己有。

尉止胜而无功,由此对公子騑非常不满,恨之入骨,由是暗中联络司、堵、侯、子师诸大夫家族,各带家兵,攻打执政大臣所在西宫,杀死执政大臣公子騑、司马公子国、司徒公子耳。继而又攻打北宫,劫持郑简公。

公子騑被杀,大夫公孙虿、子西、子产等人惊惧非常,各领家甲纷起,迅速平定尉止叛乱,救出简公,诛夷其族。

郑简公遂纳子产之荐,任命公子嘉字子孔,为郑国执政上卿。

晋悼公命智罃为中军元帅,治兵曲梁,三分四军,定更番之制,以疲楚国救郑之兵。

智罃祭旗誓师,坛下分立三军:第一军上军元帅中行偃,副将韩起,鲁、曹、邾三国从之,副将范匄接应;第二军下军元帅栾黡,副将士鲂,齐、滕、薛三国从之,中军上大夫魏颉接应;第三军新军元帅赵武,副将魏相,宋、卫、郳三国从之,中军下大夫荀会接应。

由此传令:第一次上军出征,第二次下军出征,第三次新军出征,中军兵将分配接应,周而复始。但取郑国盟约归报,便算有功,更不许与楚兵交战。

调兵遣将已罢,方欲举兵伐郑,忽报宋国有文书到来。因楚、郑二国兴兵侵掠宋境,以偪阳为其东道,以此告急。晋悼公问计众卿,智罃建议慎重,上军元帅中行偃进言。

中行偃:楚得陈、郑归附,而复又举兵侵宋,是意在与我争伯。偪阳为楚伐宋之道,我若兴师先向偪阳,可一鼓而下,复使宋大夫向戌切断楚道,此上之上策也。

范宣子士匄:向日彭城之役,我方伐郑,楚则侵宋以救之;虎牢之役,我方平郑,楚又侵宋以报之。今欲得郑,必先固宋,中行偃之言是也!

悼公从之,乃发上军往攻偪阳,鲁、曹、邾三国路近先行。

镜头转换,偪阳国中。祝融氏后裔所建,位于今之山东枣庄,妘姓子爵,楚国附庸。

偪阳子闻说晋率诸侯来伐,不由惊慌,急问群臣如何拒敌。

大夫妘斑献计:晋军未至,只鲁、曹、邾三国来伐,且以鲁师最盛,扎营于北门。我可启门出战,佯败以诱其师入城,俟其半入以歼之。鲁师若败,则邾、曹必惧而溃散,而晋军亦不敢来矣。

偪阳子乃用其计,安排来日诱敌。

鲁、曹、邾三国之师来伐偪阳,因欺其国小兵弱,不待晋军到达,便展开围攻。

鲁国上将大夫孟孙蔑,率部将叔梁纥、秦堇父、狄弥,将战车二百乘,来攻北门。

偪阳大夫妘斑引兵出城,与战数合,佯作不支,回军退入城中。又似走得心慌,守军皆散,乃至悬门不闭。

秦堇父笑道:似此这般胆略,也敢与我对敌!

乃与狄弥恃勇挥师先进,叔梁纥随后继之。众军驰过吊桥,刚进城门,忽闻城上豁喇一声,悬门吊下,直对着叔梁纥头顶上砸将下来。叔梁纥大吃一惊,即投戈于地,于车中高举双手,托住悬门,高声叫道:秦、狄二将军,中敌计矣,速退出城!

秦堇父与狄弥二将闻听,急忙回身,挥军后退,自悬门以下出城。

城内鼓角大振,伏兵大起,妘斑亦回车倒戈,尾随追击。眼见鲁军尽出城门,复过吊桥,抬头看时,却见一员大将立在战车之上,手托悬门,鲁国官军因此得出。

妘斑大骇道:这悬门自上放下,足有千斤之力,凡人怎生抬举得住?我若就此出城追敌,反被他将门放下,关在城外,甚是利害。众军放箭,射死此人!

叔梁纥闻罢,呵呵大笑:尔等若要射死叔梁纥,且待来世投生,化为后羿罢!

说话间纵马驰出城外,同时将双手一松。只听轰隆一声,那悬门落下闸口,砸在地上,激起灰尘太许之高。其后方听弓弦之声大作,百千利矢,皆都钉在悬门背后。

画外音:叔梁纥,子姓孔氏,名纥,字叔梁,宋国栗邑(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刘店集乡王公楼村)人,宋国君主后代。身长十尺,力大无穷,人品出众,博学多才,能文善武,任陬邑大夫。叔梁纥与正妻施氏生有九女,妾生长子孟皮,却因有足疾,不能继承家业。至其六十八岁时,为接续孔氏香火后嗣,便向鲁国大族颜氏求婚。颜父便将幼女徵在嫁给叔梁纥。因老夫少妻,不合鲁国礼法,便出城居于尼山,三年得子,取名为孔丘,字仲尼。

叔梁纥将鲁军全部入出城去,然后放松悬门,单车驰归,回至本营。

秦堇父与狄弥早在营门外相候,一齐施礼致谢:若非将军两腕神力,托住悬门,我二人及众军皆命丧乱箭之下矣。但大夫手举悬门,戈戟坠地,再无御敌之能;若敌矢早发一刻,岂不被其乱箭穿身,射成刺猬!公徒仗一时之勇,不惧死乎?

叔梁纥大笑:圣人不死,二公不知耶?

二将摇头苦笑:原来孔公虽勇,却是个痴汉。命悬于一线,却说甚么圣人,神仙!

三人回入大帐,来向元帅缴令。秦堇父乃是孟孙氏家臣,不敢欺瞒家主,便将中敌诱兵之计,多亏叔梁纥力举悬门,方得逃回之事说了。

孟孙蔑闻言赞叹:诗云有力如虎者,莫非是指孔氏乎?

次日,孟孙蔑整队列阵,向城上搦战。狄弥因昨日中计,欲立功赎罪,乃取车轮为盾,以坚甲蒙之,右握大戟,亲为先锋,冲至城下。

偪阳城上守将望见鲁将逞勇,自恃城高墙厚,乃悬布于城下,叫道:我今引汝登城,绝不放箭;谁人敢登,方谓英雄!

秦堇父大怒,上前牵布,左右手交互更换,须臾便至城堞。城上果不放箭,但及敌将登墙,却以刀割断其布。堇父从半空中吊落城下,跌个半昏。

城上布又垂下,问道:可敢再登?

秦堇父怒道:有何不敢?只是休要施放冷箭!

腾身再上,复被割布摔跌下城,如此三次。

第四次时,秦堇父却多个心眼,将近城碟,见刀手哈腰俯身来割垂帛,便突然腾出右手,揪住刀手肩甲,扳下城去。城上守将大惊,急挥刀斩断布帛,秦堇父再落城下。

秦堇父若无其事,翻身爬起,见那被自己扳下城来刀手,却已折颈而死。城上见其如此神勇,哄然喧哗,不敢复悬布帛。

孟孙蔑笑道:叔梁纥力托悬门,狄弥以轮为盾,皆为神力。秦堇父四次援帛登城,摔而不死,亦谓奇人,可并称鲁国三虎。

秦堇父闻言大喜,荣于华衮。

城上妘斑见鲁将个个凶猛,不敢出战,吩咐军民固守。

相持二十四日,晋军大举而至,但也攻之不克。

挨至夏初,天降大雨,数日不停,平地水深三尺。

中行偃、士匄同至中军,来禀主帅智罃:偪阳虽然城小,但不易克。今天降大雨,水潦将发,泡、薛、漷三水皆与泗水相通,万一横溢,我为鱼鳖矣。不如暂归,以俟再举。

智罃怒道:我本说此城虽小,须要谨慎,你二人在晋侯面前,一力承当,自云一鼓可下。偶然天雨,便欲班师,是何言也!

二将喏喏连声而退,乃约会鲁、曹、邾三国,一齐冒雨并力攻城。急攻三日,城中矢石俱尽,中行偃附堞先登,士匄继之,各**将乘势蚁附而上,遂克偪阳。

于是城破,妘斑战死,偪阳君被俘。

晋悼公:以偪阳赐归宋公,废偪阳子为庶人,选族人贤者以主妘姓之祀,居于霍城。

偪阳子:多谢明公不杀之恩。

明年夏,晋悼公以第三军伐郑,诸侯国再次随征。

宋大夫向戌率兵先至东门下寨,卫上卿孙林父帅师同郳人屯于北鄙,晋新军元帅赵武扎营于西郊,智罃亲率大军自北而西,耀武扬威至于南门,约会各路军马,围攻新郑。

郑国君臣大惧,只得遣使出城,至晋帅大营请和行成。

智罃笑道:晋伯乃仁义之君,能治以服,不治以亡。郑侯再要反复,也由得他罢。

于是再次许其请成,立下誓约,解围还兵,退师于宋。

郑使赍盟约回城以报,郑简公亦觉羞愧,乃亲至亳城之北,犒赏诸军。

荀罃与郑侯歃血为盟,晋与诸侯联军方散。

楚共王闻报郑国再次附晋,怒不可遏,便使公子贞往秦国借兵,约共伐郑。

当时秦景公在位,将妹嫁为楚王夫人,故此两国有姻亲之好。见妹夫遗外甥前来借兵,便即欣然应允,乃使大将嬴詹帅车三百乘,前往郑国助战。

楚共王闻说秦国发兵,立即亲帅大军北进,对众卿道:此番若不灭郑,誓不班师!

郑简公闻知楚军旦暮将至,大集群臣,计议拒敌自保之策。

诸大夫皆道:今虽晋势强盛,但与楚国交争不息,不肯决战。只有促使晋军决一死战,摧折楚国主力,则我从此专事于晋,方得久安!

郑简公:此言甚善。然如何使其二虎相争,死伤其一?

公孙舍之:怒之可也!欲激晋国之怒,莫如伐宋。我朝伐宋国,晋夕伐我,楚恐失郑,则必与晋国一决也。

诸大夫皆道:善之善者!

正计议间,哨马来报:楚国借兵于秦,来伐我国。

公孙舍之:大事就矣!乘其未入我境,当往迎之,导其伐宋。则晋军必来救宋,与秦楚战于宋境;如此,我郑国不罹兵祸,袖手旁观,岂非一举两得!

郑简公:准奏。即命贤卿为使,施行其计。

公孙舍之奉命,乘车星夜南驰,渡过颍水,正遇楚军。乃下车求见楚王,拜伏马前。

楚共王问道:郑国反覆无常,朝晋暮楚。寡人正欲兴师问罪,卿来为何?

公孙舍之:与楚为敌者,是晋而非郑。助晋为虐以欺郑者,宋国也。寡君深怀大王之德,愿终身寄托宇下,岂愿离遏?无奈晋与宋合,侵扰无已。郑不能敌,又惧社稷颠覆,姑与晋盟,是为自保。晋师既退,郑岂非仍是楚之贡邑?大王果欲长期得郑,何不问罪于宋,就而灭之?若果如此,寡君愿为前部,稍效犬马,誓不相背。

共王闻言,回嗔作喜:郑君愿从寡人伐宋,又有何说?

公孙舍之:臣谓大王联秦攻郑,是为失计。秦国辽远,越晋过周方至中原,又何能战?当年崤山大败,既为前车之鉴。今以大王之威,楚兵之劲,征伐弱宋,又有郑人相助,何必借助秦人哉?

楚共王深以为然,遂遣使兼程西去,辞谢秦师;又命公孙舍之向导,行至有莘之野。郑简公果然率师来会,奉楚王同伐宋国,纵兵大掠,分别扎营。

宋平公闻说楚、郑联军兵临城下,急遣向戌前往晋国,告急请援。

晋悼公闻报大怒,即日兴师,仍以智罃为帅,引第一军东出。复会合宋、鲁、卫、齐、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各国,一路抄掠,观兵于郑都东门,连营围城。

郑简公见晋军大至,遂使大夫伯骈出城,行成于晋营;同时使公孙良霄、太宰石獒前往楚营,求告楚王,必要救郑。

楚共王闻言着恼,便要发兵救郑。

公子贞谏止道:我本欲伐郑,引晋军来救以战,谓以主欺客;今却变为晋兵伐郑,引我去救以战,则晋军是反客为主,转易利害之势。今我伐宋有日,兵马俱疲;彼联十二**马以来,其锋方盛。众寡主客之势已明,胜负早定,岂能发兵?

楚共王:若依卿计,若何?

公子贞:姑让郑于晋,待日后寻机取之,有何不可?

楚共王闻其言之成理,但余怒未平,乃囚郑使良霄、石獒于军营,不放其二人归国。

又说郑使伯骈,前至萧鱼晋营,来见晋悼公请成。悼公不悦,厉斥郑侯无信。

伯骈叩首奏道:寡君薰沐而遣下臣,实欲委国于君侯,请勿见疑。

晋悼公怒息,乃命新军元帅赵武同伯骈入城,与郑简公歃血订盟。

郑简公亲入晋军,与诸侯同会,因请受歃。悼公乃传令将俘获郑人悉解其缚,放归本国。又传令诸侯之军,不得侵犯郑国,复将虎牢戍兵撤去,以使郑人自守。

发遣完毕,晋悼公又对郑简公道:寡人知尔郑国苦于南北交兵,欲相与休息。今后从晋从楚,出于尔心,寡人绝不勉强。

郑简公感激流涕,当诸侯之面立誓:晋伯以至诚待人,虽禽兽可格,况某犹为人类,敢忘覆庇之恩?若再有异志,鬼神必殛!

再拜辞去,还于郑都。

乃尽搜国库,检于内宫;来日复遣公孙舍之至晋军大营,献乐师三人,女乐十六人,歌钟三十二枚,鎛磬相副,针指女工三十人;軘车、广车各十五乘,兵车百乘,甲兵具备。

晋悼公受之,以女乐八人、歌钟十二转赐魏绛:卿教寡人和诸戎以正诸华,诸侯亲附,如乐之和,愿与子同此乐也!

又以兵车三分之一,转赐智罃:卿教寡人分军敝楚,今郑人获成,皆卿之功也!

二将顿首辞谢:此皆仗国君之灵,与诸侯之劳,臣等何功之有?

晋悼公:微二卿,寡人不能至此,卿勿固却!

郑国既然归服,于是十二国再次会盟,尽撤车马,同日班师。自此郑国专心归晋,不敢再萌反复之念。晋国虽已掌握战略主动权,却依然没有对楚国形成压倒性优势;晋悼公九合诸侯,连年军事行动,虽使楚军疲于奔命,郑国残破凋零,也致诸侯疲敝,民生紧迫。

班师回国之后,晋悼公召集诸卿大夫,设酒以待,商讨下步对策。

晋悼公:经年以来,屡伐郑国,智武子所制定疲楚战略,大见成效,着实可喜可贺。然因连年动兵,九合诸侯,亦使我晋**费不敷,民生凋蔽,如其奈何?

魏绛听罢,起身离座,慷慨说道:臣有一计,未知可否。

晋悼公:今日欢会,不比朝堂议政,卿尽管畅所欲言。

魏绛:若依臣计,自主公以下,大夫私家若有积蓄者,建议全部拿出,贡献于国,以充军费。待破楚之后,诸国财赋贡献大至,再加倍以偿,不亦可乎!

此言一出,晋悼公大喜过望,连连称赞。群臣自然不好提出异议,回家后皆敛私财,上缴国库。自此公家不禁谋利,私家更无贪婪之民。

晋悼公由是下令:自今而后,祈祷祭祀不用牺牲,改用财币代替;待宾宴客只用一种牲畜为享,宫中不再更制新器;公室子侄车马服饰,皆都按需分配。

画外音:此令一下,全国立刻掀起节俭禁奢之风。于是集中国内一切可用资源,皆都用于争霸征伐;又削有余而补不足,,提高社会风气,杜绝骄奢淫逸。复借魏绛之口,宣传维护公族权益资产,反对强宗囤积过量财富,鼓励非公室贵族财货流通。彼时霸权政治确立,世卿大族膨胀,尾大不掉。晋悼公新政出台,却毫无阻碍,卿大夫家族全部顺从,在当时列国之中,实为罕事。

经过一年韬光养晦,晋楚两国皆都稍得喘息,兵强马壮,再度准备决战。

公元前563年春,周灵王九年。晋悼公引兵至柤邑(今江苏邳县),与吴子寿梦、宋平公、鲁襄公、卫献公、曹成公、莒犁比公、邾宣公、滕成公、薛献公、杞孝公、小邾穆公、齐太子光会盟。就此从东至西,连同北面,对楚国形成三面包围。

楚共王大感震撼威胁,由是不顾国力困乏,命令尹贞北上伐宋,试图自中间破其联盟之围。是年六月,子囊、子耳驻兵訾毋,包围宋国,并派重兵攻打西门。

卫献公救宋,驻于襄牛。子囊攻克萧邑,子耳攻宋。宋、鲁、卫避敌锋芒,皆都坚守不出。子囊、子耳主动出击不果,毫无建树,只得劫掠一番,复与郑国司马公孙虿订盟,讨一纸空文而归,敷衍楚王,以此塞责。

画外音:此时郑穆公诸子皆死,只余公子嘉字子孔,袭子驷之位,官居正卿。因身卑而居高位,又惯用诈术,便致郑国政局愈乱。当时郑国六卿,虽曰皆奉正卿为首,实际互不统属,各行其政,故此司马虿偷渡楚营,私自与子囊定盟。

镜头转换,复说吴国。

周灵王十一年,吴子寿梦病笃,召四子诸樊、馀祭、夷昧、季札皆至榻前,留遗嘱道:汝兄弟四人,惟季札最贤,若立为君,必能昌大吴国。我欲立为世子,奈季札固辞不肯。则诸樊可继我位,后传馀祭,馀祭传夷昧,夷昧传季札,传弟不传子孙。务使季札为君,乃吴国社稷大幸。违吾命者,即为不孝,上天不祐。

言讫而绝,寿止六十岁,在位二十四年。

画外音:寿梦又称邗王,史说其名为乘。“梦”之古音读忙,通于“网”;寿梦之意,就是长久且又牢固的渔网。吴国史上,除开国之祖泰伯、仲庸,寿梦是首位有文献记载生平事迹吴王,也是在与中原文化隔阂数百年后,第一位重新与中原文明产生联系君王。

镜头闪回,寿梦初即吴侯之位。

寿梦虽生于偏僻蛮邦,但自幼便怀抱远大理想。即位吴侯之后,所举首件大事,便是出兵攻打北方郯国,并大获全胜,迫使其向吴国称臣。

这次战争规模虽然不大,但其意义却非同寻常。因郯国虽非强国,但却是当时中原霸主晋之属国。便因伐郯一战,寿梦名扬中原,诸侯亦都记起,在江淮之南,尚有一个吴国。

在此之后,寿梦又出奇招,竟无端北上朝贡天子,与周王室攀亲。

寿梦到成周洛邑,带着自己最为喜爱幼子季札。因其远祖泰伯、仲庸乃是周文王嫡亲伯父,故其父子受到周简王亲切接见,热情相待。寿梦与季札始读《尚书大传》,由此大开眼界,始知治理国家韬略手段,并习礼乐周制。

季札接触到礼、乐之后,便似着魔,此后终其一生研究,再不以承嗣王位及治理江山社稷为意。父子二人将礼乐带回吴国,寿梦见幼子爱之成痴,复又后悔不迭。

闪回结束。吴王寿梦既薨,长子诸樊率诸弟子侄及满朝公卿,为父王殡葬已毕。

诸樊升朝,当众卿之面,让国于季札,并说道:此乃先父之志,不可违也!

季札面红耳赤,固执坚辞:弟辞世子之位于父生之日,肯受君位于父死之后乎?兄若再逊,弟当逃之他国矣!

诸樊万不得已,乃向众臣宣布父亲遗嘱,明示兄弟之间次第相传之约,方肯即位。晋悼公闻说吴王新旧更迭,乃与诸原诸侯各遣使前往吴都吊贺,通使交好。

周灵王十二年,晋国诸卿凋零,智罃、士鲂、魏相等一班宿将功臣,相继而卒。

晋悼公欲使士匄为中军元帅,士匄坚辞:伯游年长于我,不可使后来者居其上也!

伯游者,荀偃之表字也。

晋悼公听从其议,乃使中行偃代替智罃之任,执掌中军,使士匄为佐副。

又欲使韩起为上军之帅,韩起亦坚决推让:臣虽年长,但不如赵武之贤!

晋悼公见众卿相互谦让,心中大慰,乃使赵武代替荀偃之任,执掌上军,以韩起为其佐副。栾黡职掌下军帅印如故,魏绛为副。

新军主帅出缺,悼公说道:宁可虚位以待人,不可以人而滥位!

乃使其军吏率官属卒乘,附于下军。宁缺勿滥之典,便来源于此。

诸大夫皆曰:君之慎于名器如此!

乃各修其职,不敢稍有懈怠。

秋九月,楚共王熊审薨逝,寿止四十岁,在位三十年。世子熊昭继立,是为康王。

镜头闪回。楚共王即位不久,申公巫臣携夏姬私奔至晋,在楚国引起轩然大波。

夏姬被喻为东周时期,五大美女之首。楚庄王灭陈,欲将其纳入后宫,被申公巫臣劝阻。司马公子侧欲娶其为妻,也被巫臣以此妇克夫为由劝止。

岂知申公巫臣处心积虑,自己欲娶夏姬为妻,终携其私奔至敌国。

公子侧由此暴怒,奏请楚共王:巫臣如此欺君,岂可容其逍遥法外?可遣使至晋,以重币将其引渡回国杀之。

楚共王当时年公十岁,但甚有主见,知道公子侧是公报私仇,于是不听。

公子侧又道:巫臣为一寡妇,不惜冒犯楚法,叛逃晋国,欺骗庄王。若不诛灭其族,则何以对举国卿大夫耶!

楚共王:卿论非也。巫臣谏纳夏姬,为先王谋则谓忠,为自己私谋则不忠,并无罪过。虽有叛国之实,但无大害于楚国,亦不至于灭族焉。

楚共王虽然年幼,但保巫臣家族,是欲使其首鼠两端,心在牵挂顾忌,不能一心事晋。然而公子侧为泄私愤,最终与令尹子重合谋,尽灭巫臣之族,将巫臣逼上敌对绝路。于是巫臣向晋侯自请亲赴吴国,为吴王训练军队车战之术,在楚国后背插上一刀。

楚国名将养繇基,在楚晋大战之前,请令出征,并为证实自己实力,遂当楚共王之面,引弓发矢,将叠堆披甲射穿七层。

众臣皆夸赞道:主公有如此猛臣,何愁战而不胜?

楚共王反而怒道:如此卖弄技法,定会死于箭也!

于是尽收其箭,不许逞技。将在谋而不在勇,楚共王可谓得其精髓。

楚共王生有五子,长子昭、次子围、三子比、四子皙、五子弃疾。

因五子皆为庶出,楚共王忧郁寡断,无法决定继嗣者。由是求助神灵,派祭师手擎玉璧,遍祭楚国名山大川,祈祷神灵从五子之中,挑选一位主持社稷。

祭师归来,楚共王便将此玉璧藏于祖庙,召五子按长幼之序,进入祖庙祭拜;自己躲于暗处窥视,看谁能接触玉璧,便可继承王位。

观察结果,子昭膝盖跪上玉璧,子围臂肘压住玉璧;子比与子皙无缘接触玉璧。倒是年幼五公子弃疾,被人抱入祖庙祭拜,两拜都压住玉璧。

楚共王在暗处看得清楚,便以为长子、次子及幼子皆可继嗣,幼子弃疾最受祖先青睐。但依无嫡立长之制,只得选择长子昭,立其为嗣。

闪回结束。楚共王既死,康王继位,传檄同盟诸侯。

吴王姬诸樊闻之,便趁楚国大丧,命公子党为帅,率师伐楚。

楚康王闻报吴国来伐,遂遣大将养繇基为帅,引军出国迎敌,战于庸浦。

楚人同仇敌忾,养繇基于阵前亲手射杀公子党,吴师大败而还。

诸樊不甘失败,乃遣使至晋,求晋侯出兵,为己报仇雪耻。

晋悼公早欲伐楚,见吴国要求联手击楚,乃欣然应允,大合诸侯于向邑,谋划伐楚。

大夫羊舌肹进谏:吴子伐楚之丧,兴不义之师,自取其败,不足恤也。惟秦晋邻国,世有姻好,却附楚击晋,逞凶于栎邑。晋为伯主,此丧师之辱,理宜先报。倘若伐秦有功,则破秦楚联盟,楚势益孤,亦可谓为吴国报仇雪恨矣!

晋悼公:出师有名,卿言甚善。

遂遣使往责吴王,趁丧伐楚不义,拒绝其借兵报仇之请。继而大会齐国公子弱、宋大夫向戌、鲁大夫季孙宿、卫大夫宁殖、郑大夫公孙虿,以及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共十二国代表,使范宣子重述萧鱼之盟,巩固晋国霸主地位。

会盟之后,晋侯却又替吴国谋划攻楚之策,要求与会诸侯配合吴军,袭扰楚国。

诸侯闻此,面有难色。晋悼公乃授意范宣子,可准许适当减少鲁国对伯主贡赋,暗示鲁国率先拥护扰楚之议。鲁大夫武子季孙宿及子叔齐子,本来党附于晋卿范氏,自然知趣,于是带头支持助吴袭楚。鲁国率先提议,终得十二家诸侯全体通过。

晋悼公见唆使诸侯桡楚成功,免去后顾之忧,遂亲起大军伐秦。

秦、晋两国大战于棫林,秦师败绩。

既然一战而胜,起到教训秦国作用,晋悼公不欲再战,便要散盟班师。

三军主帅荀偃因封地中行国与秦国相邻,常受秦军袭扰,心有不甘,固请再战。

悼公虽然不悦,但亦妥协道:寡人止步国境,扎营河东以待;卿率三军及诸侯之兵,渡河西向,便宜行事,与秦侯约成以归可也。

荀偃大喜拜谢,乃率军西征。

秦景公闻报晋军渡河深入,一面坚壁清野,一面步步后退,撤至泾水以西。中行偃追至东岸,秦军再撤,随征诸侯便皆不愿再进,怠慢之心滋生。

画外音:棫林一战,使晋国西疆得以安定,但若再乘胜而进,众公族皆以秦国偏远,便不甚上心;中原诸侯又与秦国本无恩仇,故皆不愿穷追。此番西征,本应败秦即止,但因中行偃私心偏重,欲谋自己封国之利,故致众心不从,以致行动不一,战事迁延。

秦景公闻报晋师并不止兵,将要渡河来击,惊怒非常,乃思绝户之计,使人以毒药装入囊中,沉于泾水上流。

鲁大夫叔孙豹要讨好晋国,不顾深浅,引领本国人马,会同莒国之师,先济泾河。于是军士饮水中毒,多有死者;后续各国联军,遂不敢继续渡河。

郑国大夫公子蟜见此,对卫大夫北宫括道:诸侯之中,我二国入盟最迟,非同晋侯故友。今既已从盟,敢效别国袖手旁观乎?

北宫括同意其论,遂命将士自带清水干粮,禁饮河中之水,与公子蟜率师渡过泾河。诸侯之师见此,皆都效仿,相继渡河;中行偃亦率三军过渡,分别扎下营寨。

中行偃竖起中军大帐,擂鼓聚将,并请诸侯计议军情。

先唤前军哨探问道:秦军现在何处?

细作回报:相去不远,距此止有五十里。

中行偃:传令各军,五鼓传餐,鸡鸣驾车,视我马首所向而行!

诸侯各回本营,传令本军,来日出征,只随晋军帅旗而进,不必争先立功。

晋下军元帅栾黡素来不服中行偃,闻令大怒,回至本营,对副将魏绛说道:军旅重事,又远征伐国,为帅者本应众谋公断,方保必胜。即使荀偃善能独断,今率四军之众,复有十二国兵马,亦应明示各军进退方向次序!焉有使数万之众,皆视其一人马首所向者?若其迷路,则三军皆四面乱撞乎?此战之败,可预知也。我不愿分担其败,偏就马首向东!

遂负气拔营,率下军及新军人马东归。

魏绛暗道:荀偃下此乱命,委实败多胜少。我身为下军之佐,听从本帅命令,正是职责所在。岂能违抗顶头上司,甘冒死罪?

于是亦随栾黡班师,回渡泾河。

中军巡哨见下军回师,不敢上前阻拦,只得回奔大帐,急报主帅。

中行偃闻说栾黡抗命回军,勃然大怒,但当诸侯之面,不欲暴露本国将帅之间仇隙,遂努力压下满腔怒气,故作大度说道:作为三军主帅,出令不明,我实有过。令既不行,何望成功?为免失败,反师可也。

乃请诸侯之师先撤,晋师断后。诸侯见其虎头蛇尾,无不惊讶,只得返师东归。

下军戎右栾鍼乃栾黡之弟,见兄长率先抗命撤军,致中军元帅也要无功而返,不由气冲牛斗,来见范匄之子范鞅。

栾鍼:今为报秦,集十二国兵力以赴,天下皆知。若无功而返,以何还报我主?兄栾黡抗命,我岂可随其皆返?不如拼死一战,庶为兄长稍赎大罪万一。子能与我同赴秦师乎?

范鞅:子以国耻为念,鞅岂敢不从!

二将乃各引本部私兵,驰入秦军阵营。秦景公闻报,不由大惊。(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