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三十一集 晋楚争霸

华夏真相集 第三十一集 晋楚争霸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5:48:26 来源:笔趣阁

叔隗见叔带被杀,又惊又怒,亲持长戈上前,高声叫道:我乃当今王后,天下国母。你等皆乃侯国下士,竟敢弑君?

魏犨闻言,扬声大笑:此等淫妇,倒会巧说。天下共主乃是襄王,今在王城;叔带乃篡位反贼,被我斩杀。你与叛国之贼双宿双飞,则是哪国王后?

叔隗闻罢,虽为夷狄之女,也不禁满脸臊红,为之语塞。

魏犨冷笑:乱国淫妇,人人皆可得而诛之,留下终是乱国之根。但若要我亲自动手,须污我一世英名,让人笑话。众军听着,与我放箭,射杀乱国淫妇!

众军闻命,虽然怜其貌美,只得奉令而行,于是乱箭攒射,瞬间便将叔隗射成刺猬。

郤溱赶来,闻说叔带及王后皆死,叹息不已,乃命埋尸于神农涧之侧。继而下令悬榜传檄,安抚温民,一面使人向晋侯报捷。

晋文公闻报大喜,遂亲至王城,朝见襄王奏捷,并说未奉王命而杀太叔及王后,特请降罪。襄王对叔带及隗后恨入骨髓,闻其二人被杀,说不出心头轻松,深身快意,犹如卸下一块大石,于是设醴酒以飨晋侯,复欲以库中金帛相赠。未料晋文公再拜,坚决辞谢。

晋文公:王城经翟兵劫掠,库中空乏,臣岂敢再使大王破费。重耳不求受赐,但死后得用隧葬,便沐王恩无穷矣!

画外音:所谓隧葬,便是在地下挖掘地道,送柩入内,是天子专享之礼。诸侯死后,只能以绳索悬棺入墓,是谓悬葬。晋文公居然在此时要求隧葬之礼,实有深意,是欲借此试探周天子对自己态度。倘若襄王允许自己僭越,则晋国便为诸侯之长,与王室比肩,后代子孙便可一劳永逸;若天子不从,则必以其他特权酬功,实在有些阴险。

襄王听罢,心中大为不悦。但又不敢正面得罪晋侯,遂沉吟半晌,最后婉转言道:昔我先王之有天下,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余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先王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供神祇而已,岂敢厌纵耳目心腹,以乱百度?王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创制天下,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一席话侃侃而谈,晋文公不由惭愧脸红。周襄王又以温言安慰,最终割让畿内温、原、阳樊、攒茅四邑,以益晋国之封。晋文公再拜谢恩,辞王而出,为获赐四邑大喜不已。

画外音:温、原、阳樊、攒茅四邑,因处于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故曰南阳四邑,是晋南通往豫北狭长通道。晋国得其南阳通道,则就等于得到自山西挺进中原军事基地,战略意义非凡。故此晋文公之喜,实是出于望外。重耳在外亡命十九年,辗转八国,受尽人情冷暖,尝尽世间滋味,经历之丰,超越当世任何诸侯。既然如此,则养成诡谲狡诈性格,首开不尊礼法先河。故使晋国朝局与王道渐行渐远,终致两百年国家分裂,三家分晋。

晋文公获赐南阳四邑,下令班师。分遣大军接管四邑,使魏犨至阳樊,颠颉到攒茅,栾枝经略温邑,晋侯亲率赵衰平定原邑。皆晓谕民众,定其疆界。

四邑境内之民,闻说天子已将本土赐给晋侯,无奈以从;亦有少数不愿为晋民,乃携家属复归洛邑。原伯贯不能禁止国中军民投附晋侯,只得开城出降。

晋文公对原伯贯待以卿士之礼,徙其家属于河北。将原邑赐给赵衰,兼领阳樊。以郤溱为温大夫,兼守攒茅。由是晋文公平定四邑,命名为南阳,然后引军自还绛城。

周襄王十七年,秋八月,天高气爽,又到草茂马肥,利于征战季节。

晋文公与岳父秦穆公联手,南下攻鄀,就此挑战楚国势力范围。

楚成王不以为意,乃派申、息两县守官斗克、屈御寇,率楚军赴鄀戍守。

秦军迂回商密西北,经析邑南下,渡过丹水,兵临城下。

为震慑鄀城守军,秦穆公寻思一计,命士卒假冒楚军战俘,皆加绑缚,列于阵前示众,制造秦国已占析邑假象。又乘夜在城外掘地杀牲,伪制盟书,声言鄀城守将已与秦军结盟。

鄀人果真认为析邑已经失守,自己被楚国出卖,遂聚众暴动,擒献斗克、屈御寇二将,开城向秦军投降。

秦军不战而破鄀国,擒俘申、息守将,胜利凯旋班师。楚国令尹成得臣闻讯,领兵追击秦军,因探知晋军陈兵河上,以为秦师声援,故此不敢深入而还。

镜头闪回,按下秦晋,复说齐鲁。

公子无亏被杀,齐孝公姜昭嗣位,先后与鲁僖公、宋襄公及楚成王交恶,以至诸侯离心,朝聘不至。齐桓公当初九合诸侯霸业,至此一旦毁弃。

齐孝公心怀不忿,将欲用兵中原,以振先父霸业。

因闻鲁国灾荒大饥,遂亲率车徒二百乘,来侵卿鲁国北鄙。

鲁国正值饥馑,民不胜兵,闻说齐兵来伐,鲁僖公不由大忧。时有大夫臧文仲,名孙辰,世袭司寇,博闻强识,不拘常理,执礼维护公室。因见僖公心忧,于是进言献计。

臧文仲:齐军挟忿而来,我未可与其争锋。臣举一人,乃先朝大夫展无骇之子展获,字季禽,曾官拜士师,食邑柳下,故称柳下惠。因执法不合于时,弃职归隐。若得此人为使,定可以辞折齐,取和请成。

鲁僖公:柳下惠从弟展喜,不是便在贤卿家下为僚乎?可令展喜赍礼,去求其兄。

臧文仲领诺,便使展喜还至柳下,去见其兄展获,传达鲁君之命。

展获时已八十七岁,对展喜说道:此事不必我出,弟可自行为之。齐之伐我,无非欲绍齐桓公霸业。图霸莫如尊王,弟若以先王之命责之,何患无辞。

展喜受兄长之教,乃回复鲁僖公,请备犒师之物,装满数车,赍之去退齐军。展喜行至汶水之南,正遇齐国先锋大将崔夭。乃说与犒军之意,求见齐侯,呈上犒军礼物。

展喜:寡君闻齐君亲临敝邑,故使下臣奉犒执事,并请罢兵修好。

齐孝公见其执礼甚恭,自感满意,于是问道:鲁人闻寡人兴师,亦胆寒乎!

展喜不卑不亢:小人或者胆寒,下臣不知;若是君子,则全无惧意。

孝公不悦道:汝国至今,文无施伯之智,武无曹劌之勇。况野无青草,室若悬磬,何所恃而不恐?

展喜答道:敝国所恃者,惟先王之命耳。昔周武王封太公于齐,封我先君伯禽于鲁。周公与太公割牲为盟,誓曰:世世子孙,同奖王室,无相害也。载于盟府,太史掌之。齐桓公九合诸侯,先与我鲁国为盟。君嗣位九年,敝邑君臣皆曰:庶几修先伯主之业,以亲睦诸侯。若君侯违太公之誓,堕桓公之业,以好为仇,则必不为先君所佑,敝国恃此不惧。

齐孝公:先生辩才,着实了得。请先生还报鲁侯,寡人愿与鲁国和睦修好,复固前盟,不需用兵矣。

展喜再拜:诺。敢不以君侯雅意,以传报我寡君!

于是拜辞而去。齐孝公传令,不许进入鲁境,即日班师归国。

展喜还鲁,于路暗自赞叹:我兄果是大才,只这一番言语,果然驳得齐侯哑口无言。只可惜臧孙辰用事,忌我兄名声才能,不能荐用于朝,枉费此生也。

画外音:后世论及展获或展禽,大都不知。但若说其外号柳下惠,则几乎无有不知者。柳下惠原属姬姓,展氏名获,字季禽,鲁国柳下邑人,隐居今山东邹城香城镇柳下邑村。柳下惠年轻之时,曾任鲁国士师,以讲究礼节著称,被作为遵守中国传统道德典范,其坐怀不乱故事,广为传颂。周襄王三十一年,卒于鲁地故赵村,享年一百岁。因封于柳下,后人尊为柳下惠,乃是展、柳二姓始祖。孔子称其为被遗落贤人,又被孟子尊为“和圣”。

《论语》记载,柳下惠在鲁国做士师时,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臧文仲等人把持朝政,柳下惠便接连三次受到黜免。柳下惠虽然仕途蹭蹬,道德学问却名满天下,各国诸侯争以高官厚禄礼聘,其都拒绝。有人问其故,则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叙其坚持做人原则。

镜头闪回,叙柳下惠轶事。

鲁庄公时,齐君派人索要传世之宝岑鼎。鲁庄公不舍,却又怕得罪强齐,遂欲以假鼎冒充。齐国使者莫识鼎之真假,于是说道:若柳下惠说此鼎是真,齐人方信。

庄公无奈,只好派人求柳下惠,请其向齐人保证此鼎是真。

柳下惠道:岑鼎者,鲁国之宝也;信者,是臣此生之宝也。若非以假为真,是逼臣自毁珍宝,以保国之珍宝,臣焉能为之?

庄公无奈,只得以真鼎送往齐国。

又有一日,一群海鸟为避海啸,飞来曲阜,停于鲁国都城东门,数日不肯飞走。臧文仲闻之,以为神异禽鸟,便命国人皆往祭祀。

柳下惠:祭祀乃国家重典,此鸟名为爰居,不知是为何故而来,也未见功德,如此祭祀,实为不德不智。

国人闻此,便不肯听从臧文仲命令。

展沟西有柳林,柳下惠路过遇雨,躲到庙中。一年轻女子也到此避雨,与其相对而坐。

半夜时分,年轻女子不耐寒冷,便央求坐到柳下惠怀中,温身驱寒。

柳下惠辞道:荒郊野外,孤男寡女共处本已不妥,你若再坐我怀,更是有伤风化。

女子道:世人皆知大夫圣贤,小女子虽坐怀中,只求驱寒;大人只要不生邪念,又有何妨?我家中尚有老母,你救我一个,其实便是救我母女二人。

柳下惠再无推托之词,只好答允。暴雨一夜未停,柳下惠怀抱女子,闭目塞听,丝纹不动,竟不知温香在怀。天明之后,雨过天晴,女子不胜感激,起身拜谢。

避雨女子:人言展大夫乃是正人君子,今观果然名不虚传。

镜头闪回结束。展喜说退齐师,还报鲁侯,僖公大为喜悦,予以重赏。

臧孙辰细问展喜与齐孝公对答之语,反而进奏谄言道:齐师虽退,然其意实轻鲁国,使我遗笑诸侯。臣请偕仲遂如楚,乞师伐齐,使齐侯不敢正眼觑鲁,岂不美哉?

鲁僖公是个糖面耳朵,信以为然,乃使公子遂为正使,臧文仲为副,行聘于楚国,向楚王借兵伐齐。臧文仲素与楚国令尹成得臣相识,遂借其口,离间于楚王。

成得臣:齐国违背鹿上之约,宋为泓水之战结怨,二国皆为楚国之仇。大王若问罪于二国,鲁侯愿悉索其国中财赋,为大王前驱。

楚成王闻而大喜,便即出兵伐齐,拜成得臣为将,申公叔侯副之。

楚兵北上,夺取阳谷之地,以封齐桓公之子姜雍,使雍巫为相。

成得臣伐齐获胜,乃留甲士千人,从申公叔侯屯戍,以为鲁援,自己奏凯还朝。

楚王败齐之后,复欲伐宋,遂使成得臣治兵于蔿。成得臣治兵,简阅精细,用法严肃,有犯不赦。一日之内,鞭七人之背,贯三人之耳,由是三军震肃。

楚王闻奏大喜道:子玉果是大将之才也。

除命为令尹之外,更掌中军元帅。子玉既为三军之帅,举国文武闻而大喜,毕集其兄故令尹子文之府,祝贺其家族再出一位令尹元戎,出将入相。大夫蔿吕臣有恙不至,便遣其子蔿贾造府拜贺,当时年仅十三岁。

蔿贾因奉父命,带领家仆来拜子文,也学着一众大臣入府上堂,鞠躬为礼。拜见之后,既不献礼单,也不说贺辞,竟造末席而坐,饮酒啖炙,傍若无人。

子文异之,问道:子玉新拜大将,众卿皆贺,尔小子不贺,就席而饮,却是何故?

蔿贾闻言止饮,起身答道:子玉为将,诸公皆以为可贺,愚以为正可吊耳。

一言出口,满座皆惊,停杯不饮。

子文听罢愠怒,便道:汝小小孩童,有何高见?请道其详。

蔿贾朗朗答道:子玉为人,勇于任事,昧于决机;能进而不能退,可使佐斗,不可专任。若以军政委之,必至偾事。谚云太刚则折,子玉之谓矣!举一人而败国,又何贺焉?

子文闻此,气得发抖,半晌无言。座中众卿皆道:小儿酒后狂言,国老何必理他。顽童无知,冒犯公卿,还不出去!

蔿贾大笑而出,众公卿不欢而散。

周襄王十八年,楚成王三十七年。

成王以夔国不祭祀祖先为名,遣使前往责之。

夔君:我夔自祭祖先,与楚王何干?

楚使:夔与楚同宗,皆尊祝融氏与芈鬻熊为先祖。你国不祀,楚王故此问责。

夔君:我先王乃是熊挚,却非芈鬻熊。挚祖有疾,楚之鬼神弗赦,因而自窜于夔,遗下我之部族在此。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

说罢,便令将楚使逐出宫外,不予接待。

使者归报,楚成王大怒,命令尹成得臣引兵攻之,俘夔以归,夔国至此遂亡。

画外音:楚国灭夔,后代子孙就以故国号为氏。夔姓始于上古时期,传说是帝尧时乐正名夔,后代因以为氏。周文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当周成王之时,封熊绎于楚蛮,姓芈氏,居丹阳,是为楚君。熊绎六世孙熊挚,本来应被立为楚君,由于身有残疾,族人就立其弟熊延,分封熊挚别居于夔(今湖北秭归县),作为楚国附庸,称为夔子。后代子孙立有战功,便升夔为子国。今被楚国讨伐致亡,看似是以母伐子,实际乃是楚王图谋争霸天下结果。所谓春秋无义战,归初便指此事。

灭夔之后,楚王复命成得臣为将,纠合陈、蔡、郑、许四路诸侯伐宋,围其缗邑。

宋成公大惊,明知不敌,遂派司马公孙固为使,赍持重礼到晋国告急,请求晋文公出兵相助。晋文公因思及当初流亡时曾受楚王厚待,颇感为难,乃集群臣问计。

先轸进言:“虽于君有私恩,但戍谷伐宋,生事中原,是天授我救灾恤患,出师有名。况取威定伯,便在此举,望主公弃私恩而急公义,以服诸侯!

晋文公:卿言极是。则欲解宋困,如何以战?

狐偃献计:楚始得曹盟,而新婚于卫,二国又皆为主公之仇。若兴师以伐曹、卫,楚必移兵来救,则我不犯楚,而宋困自解矣。

晋文公称善,乃以攻曹卫而救宋之谋,告知公孙固,使其回报宋公,只需坚守,楚兵不久自退。公孙固再三感谢,领命而去,归报宋公。将欲发兵,晋文公却以难胜强楚为忧。

赵衰:若依周制,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我曲沃武公始以一军受命,献公始作二军,以灭霍、魏、虞、虢诸国,拓地千里。晋今日已为大国,宜作三军,然后出战。

晋文公:便依卿奏,传令征兵扩军,加强训练,严明军纪。三军既作,谁可为帅?

赵衰:夫为将者,有勇不如有智,有智不如有学。主公若求智勇之将,我晋国不患无人;若求有才学者,惟郤縠一人。郤縠五十余岁,好学不倦,悦礼乐而敦诗书,明先王之法,德义之府。民以德义为本,兵以民为本,惟有德义者,方能恤民,能恤民者,方能用兵。

文公称善,乃召郤縠为帅。郤縠以年老多病为由推辞不受,文公强之再三,乃就上将之职。于是大搜精壮于被庐,作上中下三军。

郤縠自将中军,郤溱佐之,祁瞒掌大将旗鼓。命狐毛将上军,狐偃佐之;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荀林父御戎,魏犨为车右,赵衰为大司马。

分派已毕,郤縠登坛发令,操演阵法,军士进退,皆有成规。有不能者教之,三教不遵,以违令论罪用刑。一连操演三日,奇正变化,指挥如意。众将见此,无不悦服。

练兵已毕,鸣金收队,欲待誓师祭旗。军伍整备,忽见将台之下刮起一阵旋风,竟将帅旗杆吹倒,折为两段。众将皆都变色,晋文公亦怀惊忧。

晋文公问:此主何凶兆?是天示警,不使我与楚国作战乎?

郤縠奏道:帅旗倒折,非不利于出征,是为主将者当应其兆,与三军无涉。此兆示我为三军主帅,恐不能久与诸子同事者;然而主公出师,则必成大功。

晋文公与众将再问其故,郤縠笑而不答,因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下令整备军资旗甲,打造兵器,积囤粮草。眼见残冬将至,便命来年立春之日发兵,以攻曹、卫。

周襄王十九年,鲁僖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33年。

齐孝公姜昭眼见齐国霸主地位不再,且在诸侯中地位一落千丈,由此郁郁不得其志,因病薨逝,共在位十年。遗命传位于太子,弟姜潘不服,又仗恃卫开方势力,杀死太子自立,是为齐昭公。公子潘夺位之后,便与卫国联手,向晋侯请盟归附。

晋文公大喜,乃会齐、宋、鲁、蔡、郑、卫、莒七侯,约成于践土,结为同盟。

是年冬,晋、齐、宋、蔡、鲁、郑、陈、莒、邾、秦十国大会,再盟于温。来年春三月,郑伯背楚附晋,五月请盟于衡雍。

便在此际,郤縠上奏文军,晋国三军组建已成,训练完毕,请求发兵。晋文公大喜,乃与郤縠商议,如何分兵以伐曹、卫。

郤縠奏道:臣与先轸商议停当,分兵可当曹、卫,而不可以当楚。主公宜以伐曹为名,假道于卫,卫国必然不允。我乃从南河济师,出其不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卫境,必可胜之。既胜卫,然后乘势临曹,破之必矣。

晋文公大喜:赵衰谓子乃有学之将,实不我欺也!

即依其议,使人如卫,要求假道伐曹。

卫成公怒道:寡人与曹侯共服于楚,若假晋军伐曹之路,恐未结晋侯之欢,而先触楚王之怒。怒晋,犹恃有楚;并怒楚,将何恃乎?

由此不许。晋使回报,文公笑道:果不出郤公所料!

乃命发兵,迂道南行。于是晋军渡过黄河,行至五鹿之野。

文公下令安营扎寨,屯住中军,乃命先轸为将,魏犨副之,往取五鹿。

二将领命,升车引兵而进。先轸谓魏犨道:卫侯素来臣服于齐,然自齐桓公死后,又改事荆蛮,国人皆都不悦,每虞中国来讨。吾主欲继齐桓图霸,当以先声夺之。

魏犨:末将惟将军马首是瞻。

先轸遂令军士多带旗帜,凡所过山林及高阜之处,便教悬插虚设旗号,务要透出林表。五鹿百姓不意晋兵猝然来到,但见旌旗布满山林,正不知兵有多少。由是大惧,城内居民争先逃窜。先轸兵到,一鼓拔城,遣人报捷。

晋文公大喜,乃留老将郤步扬屯守五鹿,自与郤縠率领大军,进屯敛盂。

便在此际,郤縠忽然得病,因早有预兆,便知不起,遂请晋文公至于榻前,临终献策。

郤縠:臣蒙主公知遇之恩,本欲涂肝裂脑以报知己。奈天命有限,今当应出师前折旗之兆,死在旦夕。临终之前,尚有一言奉启。

文公执手泣道:卿有何言?寡人无不受教。

郤縠:主公今伐曹、卫,本为谋解宋围,与楚决战。但若与楚争霸,则必先合齐、秦二国之兵,方保必胜。今齐近秦远,可先请齐侯引兵来合。卫、曹闻齐兵与我联手,则必惧而请成;因而西联秦侯,必胜楚也。

言罢,瞑目而逝。文公大悲,命郤縠之子奉父灵柩送回国中,以上大夫之礼厚葬;然后遂依郤縠遗策,遣使前往临淄,约会齐昭公起兵,联手以进。

齐昭公姜潘以前番楚国攻占本国阳谷之故,也正欲结晋抗楚,见晋侯遗使来约,即日亲自率领大军,至卫地来与晋侯相会。

卫成公闻说五鹿已失,这才惊慌,忙使宁速之子宁俞,前来谢罪请成。

晋文公斥道:卫侯既不容我假道,今惧而求成,非其出于本心。回去报予卫侯,寡人既日起兵,旦夕当踏平楚丘!

宁俞抱头鼠窜,还报卫侯,楚丘城中讹传晋兵将到,一夕数惊。

卫成公叹道:先君不幸失礼于逃亡公子重耳,寡人又一时不明,不允其假道,以至累及国人,有何面目复居于国中?若一日被擒,其辱甚于宋襄公。

乃使大夫卫咺同其弟叔武暂摄国事,自己避居襄牛,一面使大夫孙炎,求救于楚王。

晋帅郤縠既丧,晋文公以先轸夺取五鹿之功,升为元帅。因赵衰前荐胥臣多闻,便用胥臣使佐下军,以补先轸之缺。于是下令进军,欲灭卫国。

先轸谏道:我本为解宋之困而来,今宋围未解,而先覆人国,非伯者存亡恤小之义。卫虽无道,其君已出国都,废置在我,不如移兵伐曹。比及楚师救卫,则我已在曹矣!

文公听从其言,遂移师向曹,兵围曹都。

曹共公闻报晋国兵临城下,急召集群臣问计。僖负羁进言道:晋君此行,是为报其逃亡之时,主公求观其骈胁之辱也。我国力弱,不可与其较力,臣愿奉使前往彼营,谢罪请平,以救一国百姓之难。

曹共公奇道:晋侯不纳卫国请成,怎肯独纳我曹国之请?

僖负羁未及回答,大夫于朗趁机进谄:臣闻晋公子重耳出亡过曹之时,僖负羁曾私馈其饮食,又送玉璧,不但讨好重耳,且彰国君之过。今又自请奉使,必为卖国之计,不可听之。主公请先斩负羁,臣自有退晋之计。

曹共公说道:此事我亦知之,委是事实。负羁谋国不忠,姑其念世为曹臣,多负辛劳,免杀罢官。

负羁见共公听信谄言,知道再说无用,遂再拜谢恩,摇头下殿,出朝去了。共公逐走负羁,便问于朗:卿谓可以退晋,计将安出?

于朗只为排挤负羁出朝,焉有退敌之计?想了半天,勉强思索一计。

于朗:晋侯恃胜,其气必骄,臣请诈为密书,约以黄昏献门;主公可预使精兵挟其弓弩,伏于城壖之内。待臣哄得晋侯入城,便将悬门放下,万矢俱发,不愁其不为齑粉。晋侯既死,则彼军群龙无首,必溃逃而散,我国便如金石之安。

曹共公以为善策,于是从之,令其速行。于朗还于府中,斟酌辞句,写成一书,遂遣心腹人秘密出城,送至晋营。晋侯得于朗降书,安排来使至偏帐用餐,议与众将。

先轸笑道:此乃诈降之计也。

晋文公:卿何以知之?

先轸未言,狐偃早道:其一,于朗乃曹侯身边佞臣,举世皆知,焉肯背主向我?其二,曹国虽然不敌我军,但其兵力未亏,岂能不战而求私降?其三,我大兵临于城下,彼国各门必严其警戒,岂容大臣家仆随意出入?故知其必为诈降,以诱主公前往,伏兵袭之。

狐偃言罢,文公与先轸皆都大笑,心领神会。文公将计就计,命择军中长须伟貌,外形酷似自己者,穿戴自己衣冠,引车十乘,部从三百人,打晋侯旗号,前往受降;复命先轸以大军继后,趁机夺城。寺人勃鞮自请为御,晋侯犹豫片刻,亦便许之,但心中隐然不乐。

黄昏以后,假文公命来使在前引导,来至城下。抬头看时,见城上竖起降旗一面,继而城门大开,有人在城楼晃动火炬,作急请入城状。

假晋侯未知进退,寺人勃鞮早已心中大喜,此时忘其危险,只为争功,驱车而入。身后三百人马,俱都跟随入城。人马俱入,忽闻喀嚓一声,闸门降落;又听城壖之内梆声乱响,箭如飞蝗,齐往晋军射来。假晋侯当先中了数箭,悲声长啸;勃鞮急欲回车,门已下闸,无处可逃。可叹假晋侯、寺人勃鞮,及三百壮士皆中箭而死,尸体填塞门洞。

先轸虽引大军随至,但见城门紧闭,冲突不入,只得返师。

于朗只道晋侯已死,不由狂喜,回宫报与共公,手舞足蹈,好不夸嘴。

曹共公自然喜欢,一面命令清扫城门,找出晋文公尸体;一面便在殿上设宴,为于朗庆功,倍加赞赏。这场酒宴,只饮了一个通宵,犹未尽欢。

及至天明,门军认别服饰冠带,将晋文公尸首带箭搬运进殿,前来请功。

曹共公熟识重耳,亲自上前辨验,睁着迷离醉眼看了半晌,这才大叫一声,方知死者竟是假晋侯。于朗尚不肯信,近前观看半日,也认出非真,于是兴头全无,复又献计。

于朗:此番虽未射死晋侯,毕竟仍为大胜。况晋军未必尽知,其君主李代桃僵之计。今日晋军来攻城时,主公可将假重耳并三百射死晋兵,尤其晋侯御者勃鞮暴尸城上,并派人齐声大叫,晋侯及其御者,皆被我诛杀。晋军见之,必然惨沮胆寒,不敢尽力攻城。只需挨过这数日,楚国救兵必至,晋军必退也。

曹共公听他说得热闹,只得从之。未待片时,日头高升,果闻城外鼓响如雷,号角经天。门将来报,晋国中军大将先轸,亲率大军前来攻城。曹共公急引群臣登城,见晋军势如潮水,便命用枰竿悬挂晋军之尸,假晋侯与御者勃鞮居中,服饰鲜明,一望便知特别。

于朗便教城头守军,齐声冲城下叫喊:晋侯重耳,寺人勃鞮,并数百精锐禁军,皆被我曹国神兵杀之矣!

叫声逐字逐句送往城下,晋军又见城头累累尸首,由是鼓歇号息,士气大堕。

晋文公当时便在阵中,看见此状大忧,便谓先轸:军心恐变,如之奈何?

先轸答道:曹国以我兄弟尸首,毁我士气;则就休怪我以其之矛,还刺彼盾。

晋文公:其计若何?

先轸:曹人先祖坟墓,俱在西门之外。臣请分军一半,列营于曹人墓地,声言发掘。城中若闻先人坟茔被发,必惧而生乱,而后我可乘彼心乱取之。

晋文公虽然不忍,但悲痛三百子弟之殁,只得允准。先轸乃分兵一半,前至曹国茔地,列阵围之,并令军中高声扬言:为报大仇,将发曹人之墓!

城内闻知此信,又见祖先坟茔被围,不由心胆俱裂,皆怨共公及于朗。

曹共公见国人愤怒,将要造乱,大惊之下,便即认栽。急使人出城来见晋文公,先献重礼,后请休要发墓,情愿具棺发还阵亡晋军尸骸,举国投降。

先轸奏请先还子弟尸首,然后计议攻城,文公许之,于是发遣曹使回城。

曹共公收取城上尸骸,计点数目,具备棺木,盛敛停当,装载乘车。复遣使出城前至晋营,请求停止掘墓,来日便可还归晋军尸棺。

先轸允其明日还尸,并预定计策,令狐毛、狐偃、栾枝、胥臣整顿兵车,分作四路埋伏,只等曹人开门出棺,四门一齐攻入。

那曹使却也机智,请晋军解围,退兵五里,方敢交纳尸棺。先轸从之,传令退兵五里,但四路伏兵依旧发出,暗至城下,各自准备停当。

来日一早,城门开处,棺车出于东门,前往晋营交纳。其城未闭,忽闻号角长鸣,晋国四路伏兵一齐发作。东门晋兵先乘乱攻入,其余三门不备,亦陆续被晋军陷落。

未过一个时辰,战事结束。曹共公被魏犨生擒,于朗被颠颉一刀斩之。晋文公率众入城,命取曹国仕籍,按籍拘拿贵族,无一脱者,只不见僖负羁。文公纳闷,问于曹侯。

曹共公答道:负羁前曾私赠君侯饮食玉璧,且劝我议和行成,故被于朗进谄,已除籍为民,不在大夫仕籍矣。

晋文公冷笑:“曹国只此一位贤臣,却不能用,只用一班宵小,不亡何待?

喝教将共公曹襄幽于大寨,将曹国乘轩贵族三百余人尽行诛戮,抄没其家,以赏军士。因闻僖负羁家住北门,复传令众将:如有犯僖氏一草一木者,斩!

魏犨、颠颉二人,素有挟功骄恣之意,并谓晋侯叙复国之功时,偏袒狐偃等一班文臣,早就不满;今闻保全僖氏之令,愈加忿然。二人退帐,颠颉便道:闻主公言下之意,此人若仕于晋,必当重用,我等反被他欺压。不如纵火烧其北门之闾,免其后患。

魏犨赞道:言之有理。

于是还至己帐饮酒,候至夜静,私领军卒围住僖负羁府宅,堵住前后门,放起火来。魏犨乘醉恃勇,跃上门楼,冒著火势,在檐溜上奔走如飞。谁知栋榱焚毁,倒塌下来,魏犨失脚坠地,跌个发昏;又遭火梁砸在身上,烧成重伤。急将满身衣服扯得赤条条地,从梁下钻出,方免焚身之祸。颠颉来到,相救上车,带兵回营;北门火灾之事,只推不知。

狐偃、胥臣时在城内,见北门火起,慌忙引兵来救,扑灭余火,已自烧得七零八落。

众军进入僖府,见负羁触烟中火,不省人事;其妻怀抱五岁孩儿僖禄,因匿于后园水池之中,得以幸免。狐偃、胥臣访知是魏犨,颠颉放火,不敢隐瞒,报于晋侯。

晋文公驾车来到北门,来看僖负羁时,见其伤势严重,虽然醒来,已经烧坏喉咙,口不能言。见文公前来探视,便以手指心而死。

负羁之妻怀抱幼子僖禄,哭拜于地,请求惩罚纵火凶手。文公亦为垂泪,命厚赠金帛,殡葬负羁,赐五岁孤儿为大夫,下令携其母子归晋,由宫中出资奉养。

次日殓葬僖负羁之后,晋文公复忆当初介子推因火丧命,心中大恨。经审问得知,火烧僖负羁家宅,主谋便是颠颉,魏犨为其帮凶。由此怒不可遏,乃不顾众臣再三讲情,终杀颠颉。魏犨被烧重伤,怜其武勇天下无双,且将与楚国争霸,正当用人之际,便格外开恩,革去魏犨右戎之职,以舟之侨代之。便命将颠颉悬首北门,以祭僖负羁之灵

晋国将士见之,皆都骇然,相顾互谓道:颠、魏二将,有十九年从亡大功,一违君命,或诛或革,况他人乎?

自此之后,三军肃然。

曹国既灭,晋侯便发三军,来伐卫国。

镜头闪回,复说楚国。

楚成王伐宋,一举攻克缗邑,直至睢阳,四面筑起长围,欲迫降宋公。

卫国使臣孙炎求见,入营拜倒在地,放声大哭。楚成王命其平身,有事慢慢说来。

孙炎:晋军攻取五鹿,卫君被迫出居襄牛。今闻晋侯正攻曹国,破曹则必伐卫。如救兵稍迟,楚丘必将不守。

楚成王:悔不当初,将重耳还归秦国,遗此大患。既是吾舅受困,不得不救。

于是兵分两路,遂留元帅成得臣及斗越、斗勃、宛春一班将佐,同各路诸侯,继续围宋。自统蔿吕臣、斗宜申二将,率领中军亲往救卫。

楚王既去,四路诸侯亦各辞回本国,止留部将统兵,俱听成得臣调度。

楚王行至半途,闻报晋兵已经破曹,并执其君。楚王大惊,遂驻军申城,遣人往阳谷取回公子雍及易牙雍巫,使申公叔侯与齐孝公讲和,以阳谷复还齐国,撤戍而还;又遣人往宋,取回成得臣之师,令暂避亚文公兵锋。

成得臣闻命不归,只遣使来见楚王,寄书询问退兵之故。楚王见其书中颇有不服晋文公之意,乃复书戒谕:晋侯在外流亡十九年之久,年逾六旬而得晋国,备尝险阻,通达民情。殆天假之年,以昌大晋国之业,非楚所能敌也,不如让之。

发还来使去讫,遂命班师回楚。

成得臣自恃己才不在重耳之下,既览楚王回书,愤愤不平,谓诸侯众将道:宋城睢阳旦暮且破,加力攻打便可得手,奈何去之?

众将哄然称是。成得臣遂遣越椒为使,回见楚王,固请再攻宋国。(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