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十七集 箭射天子

华夏真相集 第十七集 箭射天子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5:48:26 来源:笔趣阁

数日之后,宋都谣言大起:十年奉国君,对外十一战;不杀孔父嘉,宋人不得安!

谣言到处,国中百姓信以为然,迅即播散。

华督重赏御者,更趁朝会之机,又在宫门外鼓动国中诸将。

华督:国中谣传,你诸将可曾得闻?

诸将:皆闻之也。

华督:十年以来,孔司马一贯主张对外用兵,使我国战火不息,殃民毒众。主君偏于信任,不从我进谏,三日之内,又要大举伐郑。宋国百姓何罪,受此劳苦!

诸将:我等身为战将,首当其冲,饱经战争之苦,父兄皆死于战场,马革裹尸。华太宰之言甚是,不杀孔父嘉,宋国之乱未已。

华督:然而国君专宠孔氏,岂肯诛之?

诸将:若太宰首倡,我等愿为先锋,冲入孔府,就而杀之!

华督见民心向背态势已明,遂带将士哗变,攻入大司马府,屠杀孔父嘉全家。

兵变之后,华督别无所取,吩咐心腹,只抢夺孔父嘉妻魏氏,送归自己府内。

画外音:可叹孔父嘉直到临死,也不知自己死于何故。膝下止有一子,名叫木金父,年纪尚幼。当兵乱初起之时,幸亏家臣机灵,怀抱公子逃出宋都,奔至鲁国,隐居下来。其后木金父长大,便以父字为氏,称为子姓孔氏。孔圣仲尼,即其第六世孙。

宋殇公闻知宠臣孔父嘉被杀,勃然大怒,于是召集诸将众臣,下令彻察真凶。散朝之后,诸将慌急,皆至华督府中,前来问计。

诸将:国君暴怒,必究真凶,如此奈何?

华督:这可真是先帝报应。国君既不追究,我亦正欲迎请公子冯回国就位也!

诸将:我等皆愿奉命,共效死力!

华督:既是如此,全赖诸公。三日之后,国君必亲至司马府中,参加孔父嘉丧礼。公等可各带家兵,于半路埋伏,将此篡位昏君杀之。事成之后,皆为有功之臣。

诸将:喏!

三日之后,诸将依计行事,果然发动军变,将宋殇公刺杀于吊丧途中。

国中众臣闻变大惊,皆知必是华督操纵而为,但都敢怒而不敢言。华督便趁为殇公治丧之际,言于众臣。

华督:国不可一日无君。先君之子冯见在郑国,人心不忘先君,合当迎立。

百官唯唯称是,无人敢驳。华督遂遣使赍奉国书,前往郑国,奉迎公子冯回国继位。

郑庄公看罢国书,已知来意,于是便命人将公子冯唤至王宫,下令整备銮驾,护送公子冯还归宋国。公子冯喜出望外,泣拜在地,接连四拜。

公子冯:冯之残喘,皆蒙大王所留。今幸返国得延先祀,当世为屏藩,不敢贰心。

周桓王十年、鲁桓公二年、宋庄公元年、燕宣侯元年,公元前710年。

郑庄公派兵护送公子冯回宋,华督率领百官迎出城外,回宫奉之为君,是为宋庄公。

为取得诸侯支持,华督将传世“郜大鼎”送给鲁桓公,又对齐、陈、郑诸国都馈送重礼,告明拥立公子冯之故。

鲁、齐、陈、郑四国国君会盟于稷,本来计议欲出兵平定宋国之乱,因皆受到华督贿赂,因而作罢。诸国既得重礼,皆都心领神会,并相约前往宋都,为公子冯举行加冕仪式,承认其宋公地位。又向宋庄公美言,共荐华督为宋国之相。

宋庄公虚己下士,敬奉诸侯,于是宋国得安,数年再无战事。

画外音:可叹宋殇公!只因猜忌公子冯,直落到身死叛臣之手,君位毕竟不保;又恨华督!竟为一美妇而杀旧日同僚,国家以贿而立。

稷会之后,郑、蔡二君又会于邓,讨论如何阻止楚国壮大,向北发展。

此年晋国进攻陉廷国,陉廷人在汾水旁设伏击败晋军,并俘晋哀侯。于是晋国人拥立哀侯之子为君,史称小子侯。

北戎主遣戎兵一万进犯齐国边界,攻破祝阿,直趋历下。守臣告急,齐僖公分遣使者向鲁、卫、郑三处借兵,并命公子元、公孙戴仲等为将,率兵前去历城拒敌。

郑庄公闻报齐有戎患,乃选车三百乘,使世子忽为将,高渠弥副之,祝聃为先锋,星夜望齐国进发。郑军先至,鲁、卫二国之师尚未曾到。

齐僖公出城犒军,与世子忽商议退戎之策。

世子忽:戎卒虽然悍勇,但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可诱而取之。我若以偏师诈败诱之,预伏精兵以待,戎必来追,可获全胜。

齐僖公:此计甚妙。来日决战,我齐兵伏于东,郑兵伏于北,两面夹击,可乎?

世子忽:就依贤侯。

僖公回城,便召公子元与公孙戴入宫,当面授计。

齐僖公:来日迎敌,公孙戴迎战诱敌,公子元引精兵伏于城东,共破北戎。

公子元、公孙戴:喏!

分拨已定,公孙戴仲开关搦战,戎兵三千出寨迎敌。两下交锋数合,戴仲回车便走,绕城向东。戎兵以为得胜,呼唤大军随后来追。

将近东门,忽然鼓角喧天,茨苇中伏兵尽出,箭发如雨。

戎骑拨马便走,反将后队冲动,立脚不牢,一齐逃奔。行至鹊山,回顾追军渐远,喘息方定,山坳里喊声大举,郑国上将高渠弥率军杀出。

北戎将士无心恋战,夺路奔逃,高渠弥随后掩杀。约行数里,前面喊声又起,世子忽引兵杀到;后面公子元率领齐兵亦至,直杀得戎兵七零八落,四散逃命。

戎兵正副主帅大良、少良,一被祝聃一箭射杀,一被世子忽斩首。

战争结束,齐郑联军大胜,生擒甲首三百,死者无算。

北戎大溃,残兵败卒逃回边北,向戎主报丧哭诉。

郑、齐两国将帅收拾得胜之兵,俱回城中报捷。

齐僖公大喜,命令大排筵席,专待郑世子忽。复遣使前往止住鲁、卫之兵,免劳跋涉。因见世子忽少年英雄,英姿非凡,僖公甚是喜爱,便有意将爱女妻之。只是数年前曾经派人往郑国提亲,被世子婉拒,此时宴前便不好轻易启口。

席散之后,齐僖公唤弟夷仲年,以此意说之,命其前往郑营,探问公子忽意见。夷仲年领命,到至郑军大营,先来私见郑将高渠弥,求其为媒。

夷仲年:我齐国寡君爱慕世子忽英雄少年,愿结姻好。前番遣使,未蒙见允,是因双方年纪幼小,故此搁置。今日寡君亲见世子风采,更是喜爱,遂重提旧事,命在下前来。大夫若能玉成其事,请以白璧二双,黄金百镒为献。至嘱,至嘱!

高渠弥:此乃美事,敢不从命!

夷仲年告辞,高渠弥来见世子,出言道贺,喜形于色,备道齐侯相慕之意。

高渠弥:公子今日若谐齐侯婚好,异日得此大国相助,亦是美事一桩也!

世子忽:昔年无事之日,年方幼小,便蒙齐侯欲许婚于我。当时我谓郑弱齐强,不敢仰攀;今奉命率兵救齐,幸而成功,齐侯欲报相助之恩,故重提旧事。我若受室而归,诸侯必谓我挟功求娶,则何以自明?此事决计不可。

由是不论高渠弥如何再三撺掇,公子忽只是不允。次日一早,夷仲年复来议婚。

世子忽:多谢齐侯美意,大夫玉成。然而两军阵前,未禀父知,私婚有罪,不敢奉命。

夷仲年以此还报,齐僖公恼羞成怒。

齐僖公:我女貌美如此,何患无夫?公子忽再三推辞,甚是辱我!

齐国自此便与郑国渐生嫌隙,不似往日亲密无间。

鲁、卫之兵已发,齐使奉命前往阻止,但两国大军皆都已至齐国边境,遂将军马扎住。

齐僖公派弟夷仲年前往劳军,因鲁国为诸侯之首,便请鲁国大夫确定劳军先后次序。

鲁国大夫:依据周礼,按照周天子分封之时所定公侯次序,鲁国居先,卫国为次,再次郑国,是为正理。

夷仲年以鲁国大夫之意回报僖公,僖公遣使出城,复又通知郑国。

世子忽:此番退敌,我郑国先至,独占其功;鲁卫未参与战伐,受赏时反占我先!此必是齐侯见我不允其婚,以辱我也。

高渠弥:既是如此,不如不受其赏,我自引兵还国。

世子忽信以为然,遂不告而别,带兵自还本国。

郑庄公闻说世子大胜而回,便于宫外阅师,慰劳出征将士。世子忽交还兵符,详说战事,庄公甚是嘉慰。世子忽又将辞婚之事,禀知父亲。庄公虽感惋惜,亦不相强,反而赞许。

郑庄公:吾儿若能自立功业,则不患更无良姻也。

上卿祭足闻听此言,深为叹息。散朝之后,乃私与高渠弥交谈。

祭足:我主今多内宠,公子突、仪、亹三人,皆有觊觎君位之志。世子忽若允齐国之姻,犹可借为助援。齐不议婚,犹当请之,奈何自翦羽翼耶?吾子从行,何不谏之?

高渠弥:吾亦再三言之,奈世子不听何?

祭足盯视高渠弥良久,摇头叹息而去。

高渠弥素与公子亹相厚,闻祭足之语,便将此言相告。

公子亹:若依公计,则当如何?

高渠弥:世子忽拒绝齐侯求婚,是自绝于嗣君之位也。公子若是有意,臣当为内应。

公子亹:若果如此,事成之后,富贵与卿共享,绝不食言!

高渠弥与公子亹益相交结,来往密切,欲夺嗣位。世子忽发觉其异,便进宫来见父亲。

世子忽:父亲,高渠弥与子亹私通,往来甚密,其心颇不可测!

郑庄公:我知之矣,自有道理。

来日朝会既散,郑庄公便将高渠弥留住,以世子忽之言当面责之。

郑庄公:卿为国家重臣,宜怀公正,不可偏私。今世子告我,说卿结交公子亹,心怀异谋,是何缘故?

高渠弥:主公,绝无此事。此必是世子误听人言,冤枉杀为臣!

高渠弥言罢,又叩头发誓,矢口否认。庄公因无实据,只得免究。高渠弥深身热汗淋漓,拜辞庄公出宫,转身便至公子亹府中,将世子忽劾奏之事言之。

公子亹:我父前番欲用将军为正卿,也是为世子所阻。今又欲断我两人往来,何其毒耶!今日犹然,若我父百年之后,岂复能相容?

高渠弥:世子优柔不断,且容徐徐图之。

公子亹与高渠弥之间勾结,早被祭足看破。于是便来见世子忽,再次进言。

祭足:公子不肯高攀齐国,两度辞其求婚,得罪齐侯,甚为不便。

世子忽:时到如今,悔之不及。若依公计,如其奈何?

祭足:若依臣计,亡羊补牢,犹未为迟。今世子已至大婚年龄,不如求婚于陈,同时修好于卫。陈、卫二国方睦,若与郑国再成鼎足之势,亦足自固。

世子忽:实为良策,就依先生。

祭足说服世子忽,复进宫言于庄公,说如此如此,一举双得。庄公称善,遂遣使至陈国求婚,陈侯从之。世子忽至陈,亲迎妫氏以归。

鲁桓公闻说郑、陈缔姻,乃与大夫臧孙达及公子翚商议。

鲁桓公:郑、陈联姻,又结盟于齐、卫,于我鲁国深为不利。如其奈何?

臧孙达:臣闻齐僖公生有二女,皆都天香国色,长女嫁于卫,次女待字闺中。前番齐侯欲许婚郑世子忽,幸喜未成;不如主公前往求之,以固齐、鲁之盟。

鲁桓公:王叔以为如何?

公子翚:此计甚善!

鲁桓公大喜,即遣公子翚为使,备厚礼求婚于齐。

齐僖公应之,但以文姜正在病中,请缓其婚期。

公子翚:未知公女因何得疾?

齐僖公:这个……,偶染小恙,不劳公子动问。

公子翚:哦,哦哦。既是小恙,当不药而愈,臣还报鲁侯,静候佳音。

齐僖公许婚鲁桓公,消息立刻传入临淄宫中。宫女奔走相告,来向文姜道喜。

僖公生有三子两女,长女宣姜,嫁入卫国,次女文姜,待字闺中。二女都是绝世佳人,古今国色,天下无双。次女文姜较其姊宣姜更胜一筹,通今博古,出口成文。

镜头闪回。自从大败北戎之师,齐僖公便在女儿文姜面前,夸奖郑世子忽怎样英雄,如何才貌,又许以议婚。文姜便不胜之喜,殷殷以待。及闻世子忽坚辞不允,又致心中郁闷,染成一疾,精神恍惚,寝食俱废。

诸儿每以问病为名,时时闯入闺中,挨坐床头,遍体抚摩,指问疾苦,但因周边耳目众多,仅不及乱。

其后不久,齐僖公为诸儿迎娶宋国之女,又纳鲁、莒两国之女,以为媵妾。诸儿爱恋新婚,兄妹踪迹益疏。文姜深闺寂寞,怀念诸儿,病势愈加。

便在此时,齐僖公允许鲁桓公请婚喜信报入内宫。宫女前来贺喜,文姜闻报心下稍舒,喜上眉梢,病觉渐愈。

鲁桓公三年,鲁侯亲至嬴地,与齐侯盟会。齐僖公感其殷勤,许以九月婚期。鲁侯遂于嬴地纳币,视常礼加倍隆重。

诸儿闻说妹子文姜将嫁他国,狂心复萌,使宫人以送花为名,暗寄情诗于文姜。

情诗云:桃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苴。吁嗟兮,复吁嗟。

文姜复诗:桃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讵无来春。叮咛兮,复叮咛。

诸儿细读答诗,知道妹子文姜有心于己,想慕转切,心痒难搔,只恨无由成其好事。

光阴荏苒,转眼婚期已至。鲁桓公使上卿公子翚至齐,迎取文姜。齐僖公以爱女之故,欲亲自送亲至鲁;诸儿闻之,以为机会难得,遂请命于父亲。

诸儿:父亲,我妹适配鲁侯,此诚美事。但鲁侯既不亲迎,父亲辈份居尊,若亲自送女,是违制也。孩儿既为长兄,愿代父亲一行。

僖公:鲁乃礼义之国,既派上卿至齐,其国君必中道迎亲,正是恐劳为父入境。我既许以亲自送女,岂可失信于鲁?不可不往。

诸儿闻言,默然而退,姜氏亦如有所失。

吉期已迫,文姜别过六宫妃眷,到东宫来别哥嫂。诸儿整酒相待,四目相视,各不相舍,只多了世子妃在坐碍眼。

酒宴已罢,文姜辞兄出宫。齐僖公便命诸儿守国,亲送文姜进至鲁境。

鲁侯果然在边境迎亲,见岳丈亲送女至,遂叙以翁婿之礼,设席款待,对于齐侯从人,皆有厚赐。僖公辞归,鲁侯引文姜到国成亲,十分爱重。自此齐、鲁亲密,经为盟国。

按下齐鲁,镜头转换。洛邑王城之中,周桓王登基坐殿。

周桓王闻闻郑伯假命伐宋,心中大怒,遂使虢公林父独秉朝政,以排挤郑庄公。

郑庄公心生怨恨,五年不朝。桓王欲亲统诸侯联军征伐郑国,召集群臣商议。

虢公林父:郑伯累世作为周室上卿,只因大王夺其政务权柄,是以不朝。若依为臣之计,且宜下诏征其入朝,不必自往征伐,一旦失利,必亵天威。

周桓王:寤生欺朕,非止一次;朕与其誓不两立,卿其勿阻!

桓王十三年,天子下达檄文,布告天下诸侯,免去郑庄公在朝中司徒之职,列其罪行。乃率周、蔡、陈、卫联军,大举讨伐郑国。

传旨官:奉天子诏旨,郑侯不朝,出兵伐之。使虢公林父为右军之将,统率蔡、卫两国之兵;周公黑肩为左军之将,统领陈国之兵;天子自统中军,以为左右策应。

众臣诸将:喏!

郑庄公闻说天子来伐,急召群臣,计议应对之策。大夫公子元率先进言。

公子元:以臣战君,于理不直;若不能免,则宜速不宜迟也。臣虽不才,愿献一计,必胜王师。

郑庄公:请道其详。

公子元:我闻王师分为三路,虢林父居右,周黑肩居左,王居中。我亦分三路军以应:左右二师皆结方阵,主公自率中军,以当周王。

郑庄公:以三路军对三路军,有何称奇!如此布阵,便可必胜乎?

公子元:同是三路,先后大异。王师左路陈师,陈佗弑君新立,国人不顺,勉从征调,其心必离。主公若令右军先犯陈师,出其不意,必然奔窜。其右路蔡、卫之师,既闻陈师败绩,亦无斗志,必即溃散。我军然后合三路兵,以攻王卒,万无不胜之理。

郑庄公:卿料敌如指掌,可谓子封不死。

高渠弥:臣有鱼丽阵法,可保必胜。

郑庄公:哦?也请道其详细。

高渠弥:末将鱼丽阵法,以甲车二十五乘为偏,甲士五人为伍,每车一偏在前,甲士二十五人随后,塞其阙漏。车伤一人,伍即补之,有进无退。极坚极密,难败易胜。

郑庄公:奇哉,善也!便依将军,速速选拔勇士,演练阵法。

高渠弥:喏!

三日之后,周桓王率联军至葛,郑庄公出迎,布阵于繻葛,两军对垒。郑庄公传令。

传令官:左右二军,只看军中大旆展动,先后进兵,不可错乱。待两翼军胜,中军鱼丽大阵发动,勿求一战获胜。违令妄动者,定斩不饶!

周桓王列阵,下令击鼓三通,郑师只严阵整伍,绝无动静。使人上前挑战,又无人应。

相持至午,王师懈怠。

郑庄公喝道:进!

瑕叔盈闻令,便将大旆麾动,鼓声如雷。

一通鼓发,郑国大将曼伯先率本部右军,杀入王师左路陈军。

陈兵原无斗志,稍触即溃,反将周兵冲动。

郑**中二通鼓起,祭足杀入右军。蔡、卫二国不能抵当,各自觅路奔逃。

虢公林父仗剑立于车上,约束败军,缓缓而退,祭足不敢穷逼。

周桓王在中军闻听鼓声震天,准备出战,却见左右二师败回,中军立脚不住。

便在此时,郑兵中军鱼丽大阵催动,如墙而进。祝聃在前,原繁在后,曼伯、祭足亦领得胜之兵,并力合攻。激战数合,只杀得周军车倾马毙,将陨兵亡。

周桓王只得回转车辇,往后便退。一时之间,兵败如同山倒。

祝聃自后追来,望见前面帅车不远,绣盖之下立着周王。于是催命御者,纵车突入敌阵,连连发射,无不应弦而倒,当者披靡。

祝聃三冲两撞,见天子车盖在前,引弓搭矢,便是一箭。

弓弦响处,桓王左肩早中,血染龙袍。周天子大叫一声,伏在车上,命令速退。

祝聃催车前进,虢公林父前来救驾,挡住去路。桓王由此脱围,兵退三十里下寨。

周公黑肩收拢败军,至大帐来见周王请罪。

周公黑肩:只因陈人不肯用力,以至于败。

桓王:此朕用人不明之过,不怪众卿。

诸将闻此,脸上皆有惭色。

祝聃回军,来见郑庄公请功,并开口质问。

祝聃:臣已射中王肩,周师胆落,明公何不率领中军追赶,一战成擒?

郑庄公:虽然天子不明,前来伐我,但以臣敌君,毕竟万非得已。赖诸卿之力,得保郑国社稷足矣,何敢多求?即天子重伤殒命,寡人亦背弑君之名,为天下诸侯公敌矣。

祭足:主公之言是也。今我兵威已立,天子畏惧,便已足矣。且宜遣使问安,使天下诸侯知道,射中王肩,并非出自主公之意。

郑庄公:此言不差。速备牛羊粟刍,以祭足为使,连夜送到周王营内,问安请罪。

祭足:喏,臣遵命。

于是赍礼来至周营,向周桓王叩首再三,口称死罪。桓王默然,虢公林父代答。

虢林父:郑伯既然知罪,当从宽宥,来使谢恩。

祭足再拜而出,还报庄公。

画外音:繻葛一战,祭足神机妙算,祝聃勇猛无敌,挫败桓王联军,射中天子之肩。此箭历史意义非同小可,不仅是射伤天子这么简单,实在是射塌了数百年天下共主招牌,因此可称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一箭。周王室受伤于诸侯,就此威信坠地,再也绝口不言郑国之事。此战之后,郑庄公出兵援齐,重创北戎,至此威震华夏。

此时郑国疆土,南建栎邑(今禹州),东建启封(今开封),北与卫晋交错,西控巩洛,胁宋迫许,威加北戎,诸侯拱服。西周之灭于犬戎,东周之开于郑武公;而东周之衰,却是始于郑庄公。东周江山社稷,实是成也郑国,颓也郑国。自周平王东迁洛阳之后,郑庄公以三十年时间,率先独自揭开春秋大国争霸帷幕。

乌云低垂,阴风怒号。洛阳王城之中,周室君臣面面相觑,一片沉寂。

周桓王败于郑军,愤愤不平,击案立誓。

周桓王:打不过强的,就找软的!有道是失之东隅,得之桑榆,卿等须留意诸侯动向,寻其过错,出兵伐之,必从别处找回颜面,重树天下共主威风。

众臣:喏!除却郑国,天下诸侯,哪个敢忤天子?

桓王十四年,晋小子侯元年,鲁桓公四年。

曲沃武公派韩万杀害晋哀侯,其后诱骗晋小子侯前来曲沃,将其杀害。曲沃武公由此掌握整个晋国,使晋君号令不能出于翼城。

探马报至洛邑,周桓王以为重树天下共主威风时机已到,于是打出为晋哀侯报仇旗号,发兵西征。乃命虢仲、芮伯、梁伯、荀伯、贾伯为将,讨伐晋曲沃武公。

武公抵挡不住周天子诸侯联军,一战不胜,退回曲沃。周桓王率军进入晋都,此时终得昂首气舒,命晋人立哀侯之弟湣为君,是为晋湣侯。

周天子撤军回师,曲沃武公便即出兵攻拔翼城,晋缗侯逃亡他处,由此失去故都。次年秋,周桓王号令虢、芮、梁、荀、贾国共同出兵,再次攻打曲沃武公,然而此番不似前次,最终不克而罢。周天子干涉晋国内政,亦便半途而废。

镜头转换,郑国都城。

繻葛大战获胜,郑庄公大宴诸将,深嘉公子元之功,使居大城栎邑,比于附庸。

叙功宴上,郑庄公对参战诸大夫各有封赏,惟独不录祝聃之功。

祝聃见诸将皆获封赏,始终没有自己之份,以为庄公遗漏,私下托人问之。

庄公回答:祝聃虽然攻高盖世,但彼发矢箭射王肩,以致诸侯无不震骇。我若因其射中天子之肩而录其功,天下必将议我不臣也。

祝聃闻言忿恨,还至府中,疽发于背而死。

郑庄公闻报,私给其家重赏,并命厚葬。

画外音:繻葛战后,周天子又失盟、向二邑,皆被郑、卫、齐联军所占。平王东迁时方六百里,如今只剩一二百里,前来朝聘诸侯愈加稀少,纳贡收入也渐朝不保夕。此年邓侯吾离与宜伯绥不朝天子,反去朝拜鲁国。邓国渐渐国势昌盛,史称吾离是为邓国中兴之君。

桓王十七年,巴国派使者韩服至楚,请求楚武王许其与邓国订盟通好。巴国欲联邓而先请于楚,是因邓、楚二国乃是姻亲,熊通娶邓候女邓曼为妻之故。

楚武王熊通从之,遣道朔为使,陪同巴国使者一同前住邓国结盟。未料使团在接近邓国南部边境时,却受到当地鄾国人袭击,韩服、道朔被杀身亡,财物被抢。

由于鄾是邓之属国,楚武王便令大夫熊章前往邓国,就截杀楚使之事问责于邓。

邓侯不知其中原委,故对楚王问责不予接受。

熊章回报,楚武王大怒,遂令斗廉率军,围攻鄾国。

邓国大夫养甥、聃甥率军救鄾,与楚军对阵。

斗廉借夜色悄然设伏,彻底击溃增援邓军。

鄾人闻信,不战而退,连夜弃城而逃。

由此一役,楚武王即报道朔被杀之仇,又占有鄾地,一举两得。

周桓王十八年冬,鲁国接纳邓国参拜。郑国以为鲁侯挑战自己霸主地位,遂约齐国伐鲁。

因郑国前番助齐北御戎师,齐僖公难以拒绝,只得应允,并请卫国出兵协助。

三国联军大进,与鲁军战于郎邑,距鲁都曲阜只有数十里,鲁国情形十分危急。

鲁桓公大慌,只得遣使赍持重礼前往宋国,请宋侯出面调停。

宋侯出面,分别致书郑、齐、卫三侯。三侯面商,因思鲁国与周王室关系密切,齐鲁又是姻亲,郑国教训鲁国目的也已达到,卫国并无利害关系,故都卖给宋侯一个面子,使鲁桓公纳币谢罪,三国便借梯下台,各自收兵。

是年卫国发生宫变,公子朔谋杀太子伋及公子寿。卫宣公无力平叛,万般无奈,被迫册立以公子朔为太子,次年郁闷而死。公子朔立,是为卫惠公。

镜头转换,关中平原。

武王克商之后,封同姓芮良夫于今陕西渭南大荔,是为芮伯,在周王室担任司徒。

周平王时,芮桓公与妻芮姜共同治理其国,不幸英年早逝,子姬万即立。

芮伯姬万沉缅女色,芮姜教育不听,于是逐子居魏。

芮姜称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国君。在位期间内修政理,外御强敌。

周桓王十八年,秦宪公发兵攻芮,芮姜率兵抵御,以少胜众,取得胜利,诸侯大惊。

秦宪公虽败,但知耻后勇,此后不断拓展疆域,再将都城迁到平阳,并与犬戎部族继续作战。其后举全国之力攻打亳戎,使亳王逃亡西戎;秦据其地,掳其人口牲畜。犬戎诸部由此敬畏秦人,秦国自此在西陲基本已无敌手。

繻葛之战,陈侯随周桓王征伐郑国,大败而归。

陈侯本名妫佗,又称五父,与陈桓公皆是陈文公庶子,故称陈佗。

镜头闪回。周桓王三年,陈桓公在位。

郑庄公遣使至陈国讲和,桓公不许。陈佗出班劝谏。

陈佗:臣闻睦邻之道,乃为国家之宝。今郑公发使来聘,主公不如应和。

桓公:岂有此理!郑侯不尊天子,我与其言和,便是不臣!

两年之后,郑庄公发兵侵陈,大获而归。陈桓公终纳陈佗劝谏,派陈佗与郑伯结盟。

陈佗奉命前往郑国议和,郑庄公从之。

画外音:于是郑陈两国筑台相会,执牛割耳,置于朱槃,沥血于玉敦。司盟面北,对执牛耳者当众宣誓;戎右持玉敦以请盟誓,双方依次歃血,蘸涂于唇。歃血已毕,挖坑埋牛,将誓言置于牛身。此乃歃血为盟典故来源,持朱槃者便为主盟,所谓“执牛耳”者。

正当歃血之时,戎右持玉敦至于身前,陈佗竟然心不在焉,洋洋不睬。

戎右站立既久,身后侍官急蹴陈佗足跟,借以提醒。陈佗猛醒,慌忙歃血于唇。

郑国大夫泄驾:陈五父不敬鬼神,恐其不得善终乎?

会盟之后,郑庄公又派大夫良佐为使,前往陈国,与陈桓公再次歃血为盟。

陈桓公歃血之时,陈佗在旁侍立,神色有异。郑良佐大悟,还至驿馆,与随从私议。

郑良佐:你等见日间会盟之事乎?陈侯歃血,隐佗神色有异,陈国将有祸乱也。

随从:何以言之?

郑良佐:你等不记其前番莅盟之时,心不在焉乎?彼时早已萌生异志,今复现之。

随从:原来如此,主公明见。(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