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十一集 连环妙计

华夏真相集 第十一集 连环妙计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1 17:48:39 来源:笔趣阁

司徒府后花园中,轻风浮云,皎月美人。

王允见貂蝉一袭单衣,惊艳不可方物,以杖击地道:谁想汉室天下却在我儿手中!快随我到画阁中来。

貂蝉已知其意,便跟王允来到画阁之中。

王允回身关上阁门,即纳貂蝉于坐,叩头便拜。

貂蝉大惊失色,拜伏于地:大人何故如此?没得折杀了女儿。

王允:为父拜的不是你,拜的是汉室天下。我儿可怜汉天下生灵!

貂蝉:儿即奉师命,又蒙义父养育教导之恩,但有使令,万死不辞。义父快快起来,女儿不敢承受。

王允:如今汉室倾颓,百姓有倒悬之危,君臣有累卵之急,非我儿不能挽救。贼臣董卓将欲篡位,其征已显;朝中文武虽众,因手无兵权,无计可施。董卓有义子吕布,字奉先,并州五原人氏,骁勇异常,万人莫敌。听我儿所述,此人正是你未婚夫君,应无疑惑。我有一计,可令你夫妻最终相聚。只是苦了我儿,父心不忍——此计不行也罢。

貂蝉:我曾向师父立誓,为救汉室除灭国贼,虽万死不辞。义父有计若用着女儿,但讲无妨,莫不成是将女儿做成肉羹,送与那董卓吃了?

王允:岂至于此。也罢,既然我儿有赴难之志,为父只好抛却羞耻之心,行此下策。我观董卓乃好色之徒,今欲用连环计,先请吕布进府令你夫妻相见,你与他相认并以师门信物示之。然后我却将你献与董卓,你却于中取便,谍间他父子反目,令吕布杀了董卓,以绝大恶。如此重扶社稷,再立江山之功,皆赖我儿之力。只是苦了我儿,父心不忍。

貂蝉:此计大妙,定能杀那老贼。只是为何说苦了女儿?

王允:我儿若到相府,焉能保得清白之身?是以说是苦了我儿。

貂蝉:义父尽管放心,我有师门道法,自能对付老贼,不让他污了身子。望义父速行其计,以安汉室江山社稷,休得迟滞。

王允大喜,再三叮嘱:我儿若是此时后悔,尽管说明,为父另寻他法谋之。一旦允诺,即无退身之步了。此事极密,倘若泄漏,我灭门矣。

貂蝉再拜:义父不必忧虑。儿若事泄,连累义父全家,死于万刃之下,为师门不容!

父女商议已罢,当夜各自回房安歇。次日一早,王允便向貂蝉讨了夜明珠,请来京中良匠,嵌造金冠一顶,使人密送到吕布府中。

吕布见那金冠精致昂贵,心中大喜,又见冠上所嵌夜明珠酷似师门之物,不由疑惑。遂于当日下朝之后,亲到王允宅致谢。

王允预备嘉肴美馔,迎候吕布进至内堂,殷勤敬酒,口称董太师并吕布之德不绝。

吕布大笑畅饮,致谢王允赠冠美意,并问冠上明珠来历。

王允:此是小女貂蝉珍藏之物,是她亲手镶嵌于金冠之上,送与将军。

于是叱退左右,令貂蝉艳妆而出,与吕布把盏。吕布惊为天人,却难息心中疑惑。

王允见状,乘机说道:本当陪将军尽欢,奈有公事未了,明日上朝需准备奏议。且让我孩儿央及将军痛饮几杯,老夫告便,片刻即回。

吕布一双眼睛只在貂蝉身上,随口答道:都是同殿称臣,并无外人,司徒自便无妨。

王允告罪去了,只留二人在室。

吕布见房中再无他人,登时大胆起来,借着三分酒醉,直对着貂蝉目不转睛。

貂蝉亦以秋波送情,口中笑问:将军不吃酒,只管对着奴相看,却是什么缘故?

吕布:今日得见小姐芳容,不必吃酒,我已醉了。不知小姐青春几何,许了人家未有?

说着就去拉貂蝉小手,要将她扯入怀中。貂蝉忽然生嗔:大胆吕布,你道我是何人?竟敢公然调戏师妹,你不怕我告诉左慈师伯,问你个色诱同门之罪?

吕布吃了一吓,跳起身来:什么师妹?是了,鬼谷门史师伯未闻收有女徒,我师父闻说也只收了个弟子,名叫赵云,并无他徒。难道你是骊山老母弟子?

貂蝉转嗔为喜,轻推吕布入座:没想到师兄天下无敌,却生就这么小胆。可真像人家说的,虽有贼心,没有贼胆。小妹送你金冠上的夜明珠,本是你师父左慈仙长之物,后来赠给我师父,命我做订婚信物。你难道竟不识得?

吕布喃喃道:果然是我师父之物。如此说来,二位恩师是许我师兄妹为婚么?

貂蝉脸色登时红了,将身伏在吕布肩上,只笑不答。

这时忽听咳嗽一声,王允迈步入内,口中说道:将军说的正是。有二位恩师作伐,又有老夫作主,愿将小女许配将军,不知将军还肯纳否?

吕布闻言喜不自胜,倒地便拜,口称岳父。貂蝉急忙站起,飞红着脸跑向内堂去了。

王允重新安席,殷勤相劝,吕布酒到杯干,魂飞魄散,一颗心尽在貂蝉身上。

少顷席散,王允道:待我备下嫁妆,禀报太师,选择吉日,为你二人完婚便了。本欲留将军止宿,诚恐太师见疑。

吕布再三拜谢,半醉半醒,便如驾云一般,回府而去。

过了数日,董卓自郿坞回到洛阳,进宫上朝。王允趁吕布不在,将董卓殷勤相请至家,大摆盛宴相待。酒至半酣,复令貂蝉于席前隔帘献舞。

貂蝉舞罢,董卓疑为天人,命其近前。

貂蝉奉命转入帘内,来至座前深深再拜,向丞相贺寿。王允令貂蝉把盏,貂蝉应命起身抬头,直惊得董卓魂飞天外,顿时神不守舍。又命唱曲,则宛如天籁,不似人间之声。

董卓身子酥了半边,向王允笑道:不想王司徒府中竟有如此尤物。真神仙中人也!

王允拜倒:即是太师错爱,王允欲将此女献上,未审肯容纳否?

董卓狂喜,客气几句,匆忙罢宴,即将貂蝉车载入府,相携相偎,欲待共赴巫山。

貂蝉乃是道家弟子,有法术在身,岂肯让董卓得手?刚刚进入内室,便即运用媚术将董桌迷住,掉换身侧一个侍女上床,自己则躲出室外,任董卓胡为。

来日凌晨,貂蝉将那侍女搬出,送回她自己房中。侍女中了**之术,这一夜之事只以为是在梦中,明知是被丞相宠幸,却不明就里底细。正是仙家妙术,凡人不得而解。

董卓中了媚术,当夜喜做新郎,姿意而为,却不知新娘却暗中换了他人。次晨醒来,在床上坐起,扭头看时,只见貂蝉已坐在妆台前梳洗打扮,一似含雪梅花,带露海棠。

当下心中喜不自胜,感念司徒王允割爱让美。却哪里知道,中了貂蝉掉包之计?

正在此时,忽听得门外脚步声响,一人轻声问侍者:义父尚未起乎?

却是吕布知道董卓进京,遂一早进到府中问安。径入堂中,不见董卓,故有此问。

恰巧所问侍妾平素就不本分,早对吕布有心,遂轻声笑答:太师夜来得了一个美人,狂荡了半夜,正与新人共寝,至今未起。你这当儿子的,可是赶着来讨喜钱?

吕布不理那侍妾,直接潜入董卓卧房后门窥探。

貂蝉正在窗下梳头,忽见窗外照进一个人影,极其长大魁梧,头戴束发金冠。那金冠本是自己所赠,焉能不知此是吕布到来?遂立做忧愁不乐之态,复以香罗频拭眼泪。

吕布在窗外窥视良久,认出是貂蝉,心如油烹,出而复入数次,失魂落魄。

董卓此时己坐于中堂,见吕布在窗外直晃,唤进堂中问道:奉先来了。外面可有甚事?

吕布随口应道:无事。

双眼却只顾盯着绣帘内的貂蝉,神魂飘荡。

董卓见吕布如此光景,心中疑忌,遂喝斥道:奉先既然无事,且先退下。

吕布应诺,恨恨出来,乘马直至王允府宅,一头撞进内院。

王允听得脚步声响,又闻家仆乱嚷,心中诧异,刚要出厅看时,早见吕布奔至。

吕布一把揪住王允衣襟,厉声问道:司徒既以貂蝉许我,今又送与太师,何相戏太甚?

王允拉开吕布双手,请入后堂,说道:将军休得错怪老夫。昨日太师上朝,老夫向其论及婚嫁之礼,太师大喜,便要过府相看儿媳。老夫岂敢不从?于是置酒相待。太师见了小女,说今日即是良辰,要取我儿过府配与将军。太师亲临,老夫焉敢推阻?只得让太师将小女带去,可惜未曾备得妆奁,容当后补。将军又何必发怒?

吕布呆了半晌,恨道:是我错怪了岳父大人,休怪。但令女何曾许配吕布?已为老贼自己宠幸,昨夜便同居一室,成其美事矣!

王允佯作大惊,半晌不语。遂命家仆置酒款待,询问详情。

吕布将清早之事细述一遍,怒气冲天道:誓当杀此老贼,以雪吾耻!奈是父子之情,恐惹后人议论。

王允冷笑道:将军自姓吕,太师姓董,有何父子之情?况霸占儿媳,岂是父尊所为?

吕布大悟道:若非司徒之言,布几自误!如何除灭老贼,还请大人教我。

王允见其意已决,遂吩咐如此如此,不可有误。吕布折箭为誓,奉命告辞而去。

吕布去后,王允又将所谋之事细想一遍,直到无有失漏之处,这才密密着手准备。

来日上朝,王允因见董卓不在,遂趁机上奏,向献帝极力荐举羌校尉杨瓒为左将军,执金吾士孙瑞任南阳太守。欲以此培植自己势力,只为图谋董卓。

献帝:司徒所荐之人,必称其职。然太师董卓不欲他人掌兵,卿不知乎?

王允:既是如此,可请擢升士孙瑞为仆射,杨瓒为尚书,不掌军职便了。

献帝:准卿所奏。但尚须报知太师,休使其生疑。

王允应诺,谢恩已毕,辞帝出朝,回到家中。因命收拾貂蝉妆奁,装满三辆大车,亲自送往太师府中,称曰添妆贺喜。

董卓大喜迎出,再三道谢,命貂蝉出拜义父,就便令在花厅摆酒。

王允便趁董卓高兴,将举荐士孙瑞及杨瓒之事说了。董卓不以为意,当即欣允。王允蓄谋已久,知道至此连环之计已售,万事俱备,只待天时。

未料便在此时,却出现一个意外插曲,便将王允除董计划大大提前。

镜头转换,伍孚登场。

字幕:伍孚,字德瑜,汝南吴房人。初为大将军府东曹属,再迁侍中、越骑校尉。

伍孚既为大将军何进旧属,因见何太后被董卓使李儒摔死,便即怀恨在心,矢志报仇。

这一日恰逢有事至相府告禀,遂身藏佩刀,前来拜见董卓。

汇报公事完毕,伍孚告辞离去,董卓起身出门相送,以示拉拢之意。伍孚瞅准机会难得,遂猛从怀中抽出短刀,直向董卓刺去。

那董卓乃是马上大将,武功卓绝,伍孚一个文臣,如何是他对手?手甫入怀,已被董卓发觉,舒手按住伍孚手腕,并呼侍卫上前,乱剑砍死。

董卓大骂伍孚包藏祸心,当下也不奏请天子,下令李儒带人收了伍孚全家,尽斩于市,陈尸三日,然后方命拉至城外掩埋。

伍孚刺杀董卓不成,只落得全家遭诛,消息传出,满朝文武及天下诸侯无不震惊。

王允正在暗中布排连环之计,陡闻伍孚之死,不由暗自叹息。因见满朝议论淘淘,皆恨董卓,认为时机将至,遂秘制《千里草》歌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撰写完毕,亲自抄写数百张,令心腹人至关中及中原各州郡,张贴于府县要道,以及近水井繁华之处。不到旬月,天下皆传此谣,尤其学塾少儿,无不传唱。

于是天下有识之士,无不猜出此谣应在董卓身上,惟有董卓及李儒等一班同党不知。

汉初平三年春,天下大雨,连续两个多月不停,黎民不堪其苦。四月,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与吕布聚于王允府中,共同密谋诛杀董卓。

在此之前,王允已先后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执金吾杨瓒等人多次商议未果,故趁此淫雨不停奇异天象,再议方略。

士孙瑞献计:何不趁此暴雨成灾,奏请天子设坛祭祀,乞神止雨?若天子允奏,则需调丞相董卓进京以主祭祀。若董卓答应主祭,我等一齐发动,必能将此国贼一举除之。

王允答道:其实自去年岁末以来,日月便阴晦不明。今春又淫雨连绵不断,乃权臣凌侵朝廷之兆。今天下万民望晴,时机成熟,若不把握天机先发制人,恐其后患无穷。除灭董贼,如今正当其时。

士孙瑞目视吕布:争奈董贼势大,我等无法近其身何?

吕布慨然道:不妨。某已结通李肃,如此如此而行。

王允听罢,与士孙瑞相视大喜。

初平三年四月,献帝刘协大病初愈,升殿听政。

王允率朝廷百官集于未央宫,共同拜奏:恭祝陛下龙体安康,实乃社稷之幸,万民之福。今逢阴雨连绵,伤害禾稼,乞请陛下出京,前至东郊祭天,祈祷天睛。

献帝:准卿所奏。即令诏告全国,并请太师董卓主祭。

群臣: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散朝之后,吕布便依王允所嘱,派骑都尉李肃率十多名心腹亲兵,扮成宫廷侍卫,潜伏于宫殿侧门两边;并亲自执戟,立于门前,专等董卓前来。

天子诏旨下至郿坞,送呈太师府中。董卓奉诏,于是先辞老母,再别美人貂蝉:天子大会群臣,欲往东郊祭天止雨。某身为太师,应司祭礼,不能不往。

貂蝉:太师速去速归,休使妾身悬念。

董卓:当得,当得。那是自然,我去去就来。

于是更衣出室,来至前殿,聚集僚属,便命李傕、郭汜、张济、樊稠:你四人分率飞熊军三千,谨守郿坞,不可轻动。其余两千虎贲,随我排驾回京。

四将领命,排列仪仗,拜送太师出坞。

于是董卓进朝,遥见士孙瑞率群臣各具朝服,迎谒于道旁。董卓洋洋不理,昂然行至北掖门外,却见尚书杨瓒率领禁军,盔甲鲜明,威仪整肃,持戈以待。

董卓:杨瓒,因何按兵束甲,如临大敌?

杨瓒:回禀太师,陛下诏命行祭东郊,整肃天子仪仗,乃是为臣职责,岂敢懈怠。

董卓:倒也罢了。不亏王司徒举荐于你,甚当其职。天子与王司徒何在?

杨瓒:正在宫中,齐聚百官,只等太师驾临。

董卓:甚好。下令打开宫门,待我进去面君。

杨瓒:太师可以剑履上殿,所带军士,却不可持兵入内。此乃朝廷规制,太师休怪。

董卓:这是自然。虎贲中郎,你带兵在此相候,休得喧哗。

中郎:喏,末将遵命!

于是两千虎贲,尽被挡在门外,只许御车护卫二十余人同入。董卓不疑有变,只顾乘车进宫,却遥见王允等各执宝剑立于殿门,并不下阶来迎。

董卓见众官不似往日,又不来拜接,觉出大事不好,遂命车驾返回,便要出宫。

王允见到董卓举止有异,知道已被他看破,遂奋臂大呼:反贼至此,武士何在?

门侧应声转出李肃,率亲兵百余上前。董卓大叫:李肃,何敢如此无礼!

李肃不答,亲手持戟挺槊,飞身而至,直刺董卓。百余亲兵呐喊起处,已将董卓所带二十个近卫军士尽皆屠戮,目不暇接,旋踵即灭。

董卓虽然身穿重甲,难当李肃武艺绝伦,只三两槊,已被刺伤左臂,鲜血涌出。

李肃复一槊杆,将董卓打下车来,滚倒于地。

董卓不由魂飞魄散,情急大呼:我儿奉先何在,快来救我!

吕布听到董卓呼唤,即从车后健步向前,厉声叫道:吕布奉诏讨贼!

话落戟出,直刺董卓咽喉。董卓待要喊叫,颈上早多了一个血窟窿,眼见不能活了。李肃窜上一步,早割了董卓首级在手。

满朝重臣皆在,见董卓已死,无不欢呼雀跃,齐唱《千里草》童谣,宫内鼎沸。

王允见此,遂命吕布赍持董卓首级到北掖门,向西凉铁甲军宣诏:奉诏讨灭贼臣董卓,夷其三族,其余协从不问!

西凉将士见吕布已降了王允,哪里还敢反抗?闻诏皆呼万岁,哄地一声,尽行散去。

王允又令吕布,前往郿坞抄斩董卓全家,收降西凉部卒;并令李肃擒拿李儒,阖家满门绑缚赴市曹,尽行诛斩。自己则率文武群臣至未央宫,向皇帝复旨,报说董卓伏诛。

镜头转换,李肃引军穿街过巷,冲向李府。

李儒前在伍孚全家被斩之时,已知董卓得罪满朝文武,势必难久;又见太师独宠美人貂蝉,久居郿坞,渐渐不从己谏,于是托病在家,极少上朝。

此时忽被李肃领兵冲入,将全家绑缚押赴法曹,倒也早在意料之中,并不惊慌失措。

待至押到市曹,临刑之时,李儒转头面向老母,喟然叹道:儿固知必有今日,虽死无憾;不想却连累老母,是谓不孝之人。

其母闻听此语,恨声不绝,引颈待死。

画外音:可叹李儒满腹经纶,计变百出,却因跟错主人,导致满门遭戳。亦是其逼勒少帝,欺凌太后,计令吕布发掘汉室皇陵,造孽太过之报。是日将其全家六十余口,尽斩于市曹。汉末三国期间,虽然谋士如云,但李儒是谓第一出场,也是最早谢幕者,在此申明。

镜头转换,未央宫中。

王允率领群臣拜倒丹坍,奏说董卓已经伏诛,自请擅杀大臣之罪。

献帝忽闻董卓被杀,这一喜非同小可,连日缠身病症一扫而光,浑身轻快,如除遍体芒刺。遂即下诏,敕封一班除贼有功之臣:封王允为太尉,录尚书事,总领朝政;吕布任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与王允同掌朝政;其他除贼有功大臣,士孙瑞、郑公业、杨瓒等一并升迁;并遣大臣张种出朝,前往抚慰当日参与讨董山东诸侯。

王允由此总揽朝纲,终得展其宏志。

不一日,温侯吕布回京还报:已将逆贼董卓老母及全家正法,抄没家产不计其数,与太尉义女貂蝉,一并搬取回来,请令定夺。

王允: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一般贼党,今在何处?

吕布:四贼闻知董卓伏诛,便引飞熊军三千,连夜奔回凉州去了。

王允:暂时便宜彼等,异日待我奏明天子,派兵讨伐。命将抄没资产入于公库,选择吉日,使将军与我义女貂蝉完婚,此为大事。

吕布称谢,又拜温侯玺印,升官娶妇,连逢双喜。遂与貂蝉终成眷属,自是快意,但想到此位师妹早已**董卓,满朝皆知,心中不免耿耿。

貂蝉看出丈夫心事,也不说破,谨依师父骊山老母叮嘱,依旧以媚术迷惑吕布,再以婢女侍寝,自己仍保处子之身。吕布哪里知道其中关窍?可怜始终处于梦中。

王允成全吕布与貂蝉成婚已罢,命将董卓尸首号令通衢,以舒民愤。

董卓极其肥胖,全身都是肥油脂膏,看尸军士便以火捻置其脐中为灯,致使膏流满地,其火昼夜不灭。百姓路过者莫不手掷其头,足践其尸,可见其民愤极大,恶贯满盈。

画外音:李傕、郭汜等虽逃,董卓之弟董旻、侄子董璜时在京师,逃走不及,皆被李肃带兵围府斩杀,不分老幼,不曾漏网一个。所收董氏家产,连同郿坞城中所蓄,黄金数十万,白金数百万,绮罗、珠宝、器皿、粮食,不计其数。

镜头转换,洛阳城中,吏民同庆。

太尉王允下令大犒军士,设宴于都堂,召集众官,酌酒称庆。

侍中蔡邕时在府中,接到宫中内侍传报宴会柬帖,听说董卓伏诛,不由叹道:我是董太师礼聘回朝,那王允又素日与我不和,此番恐怕难以幸免。

遂写书一封,遣蔡七速到玄都观史道长处投书,自己则乘轿出府,去赴庆功之宴。

王允大会群臣,席间说起谫除董卓一事,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在座百官,无不奉承。

蔡邕却将酒杯一推,叹息自语道:董太师固然当斩,然尽夷三族,不亦过乎?

声音虽然不大,但是众官皆闻,无不惊骇。

王允闻言大怒,脸上变色,厉声叱道:董卓逆贼今日伏诛,国之大幸。夷灭伍校尉全家之时,公何不言!汝为汉臣,不为国庆,反为贼叹,何也?

蔡邕叹息未了,即已猛醒。见王允厉言相斥,急离座谢罪:邕曾蒙董卓知遇之恩,不觉妄言,愿公见谅。今愿纳还官诰,回家为民,但求留下此身,使我续成汉史。

众官怜惜蔡邕之才,听他认错,尽皆图救;太傅马日磾起身离座,亦为求情。

王允在盛怒之下,不听众官及马日磾之劝,命道:公等休言。若使其续成汉史,则不知怎样诋毁我与在座诸公也。来人!将蔡邕速下狱中缢死,留其全尸,不谓残苛。

满朝士大夫闻者,尽为蔡邕叹息流涕,议论纷纷。

王允事后亦知蔡邕罪不及死,因此后悔莫及。

镜头转换,按下蔡邕,再说蔡七。

蔡七领命,骑上快马出城,来到玄都观中,向史子眇道长呈上家主书信。

史子眇拆书观道:前承道长所托,护送少帝归京,今已两载有余。中逢大变,少帝被害,蒙道长以法力救之,实有大功于社稷。今董卓伏诛,王允力挽倾覆,但未必能安扶庙堂,兴复汉室。今外有西凉之兵,公孙瓒、袁绍、袁术、陶谦、刘表等割据关东,刘焉独据益州,皆有吞州并土之心。道长执掌伏龙令牌,以之号令天下英雄,以复兴汉室,其在此时乎?少帝卧藏于帝侧,迟早为人所用;邕背负卓党之名,不为王允所容,死在顷刻。特请道长送少帝出京,至泰山郡守诸葛珪处,待英雄出世相佐,方可中兴汉室,平复天下。

史子眇观罢来书,已知就里,遂打发蔡七回府,自来寻找少帝刘辩。当时明月在天,展开脚下轻功,道家妙术,穿林度涧,不一刻来至北邙山麓,眼前现出一片陵墓。

镜头闪回,四年之前。少帝刘辩及唐妃自从诈死,被葬于权阉赵忠之墓。三日之后醒来,便以陵墓作为藏身之地,在胡车儿及臧霸陪伴之下,开始墓中隐居生活。

那赵忠生前穷奢极欲,所造坟茔占地百余亩,地宫之内一应生活设施齐全,远离城镇人烟绝少,倒也是个极佳避世藏身之地。

至董卓伏诛之时,少帝在陵墓之中已生活四年有余,成为一个十九岁的翩翩少年。只是常年缺乏光照,脸色苍白略显病态,倒似只有十五六岁一般。

四年之中,少帝苦读水镜先生所赠兵书及治国方略,此时已经学问满腹,习成排兵布阵之艺,经天纬地之能,奇门遁甲,皆是末技。

胡车儿和臧霸不离少帝左右,手中广有金银,每月两次出山采办日用生活之需,闲时便在墓室中或墓外密林里习学鬼谷门秘传绝艺,皆成万人之敌,练就奇技在身。

闪回结束,北邙陵寝。

史子眇运用夜行之术,便如一缕灰色淡烟,隐入密林,潜至陵墓,以暗号扣打门环。

胡车儿、臧霸听到暗号,知道师父驾到,出门拜见,接入墓室。

史子眇见了刘辩,讲述朝廷情势,并说董卓已死,三族皆被夷诛。

少帝闻此,又喜又悲,想起母亲残死之状,不由问道:李儒那贼,可曾逃了?

史子眇:不曾。被李肃带兵查拿,亦尽诛其全家。

少帝:董卓之乱,全是此贼居中设计,用心挑拨。如此下场,天公地道。

史子眇:休要只顾闲话,且谈正事。我今来此,是因受侍中蔡邕所托,送你等离京。

少帝:此话怎讲?

史子眇:蔡侍中应王允之请,前去参加朝宴。因知此去凶多吉少,故令家人蔡七寄书到玄天观中,以殿下、王妃相托。其说今番王允掌朝,必清算董卓当年废立大罪,免不得要与你翻案,奏请献帝重封少帝之陵。到时若察知少帝尚在世间,定致朝局再次大乱。

少帝:所言不差。如此奈何?

史子眇:如今趁着王允忙于清查董党,尚不及处理朝堂之事,我故夤夜来此,安排殿下及王妃离京。事不宜迟,你夫妻即刻化妆,我与臧霸、胡车儿护送出城。

镜头转换,泰山郡所,太守诸葛珪府上。

三辆大车停在门前,史子眇、胡车儿、臧霸师徒自头辆车中跳下。胡车儿到至中间车辆,搀出少帝刘辩,唐妃坐在第三辆车中,暂未露面。

史子眇即命臧霸上前叫门,呈递自己名刺。门官问明来意,接过名刺,报入衙中。

诸葛珪久闻史子眇大名,乃是前朝灵帝之师,只是无由拜会。此时忽闻史道长光临,不由惊喜非常,大开中门迎入,命将车辆接入后衙,置酒款待。

史子眇且不入席,揖手行礼道:车中还有女眷,还望先行安顿,贫道方敢告坐。

诸葛珪:这个容易。拙荆已经下世,既有女眷,可使我二女相陪。

于是唤过仆妇,叮嘱数语。仆妇应诺,自往后宅往报二位小姐,安排招待唐妃去了。

史子眇见此,这才告坐,与少帝刘辩入席。胡车儿与臧霸不敢就坐,侍立身后。

诸葛珪略觉奇怪,但因初次见面,不好深问,便命摆馔行酒。三巡已过,闲话朝野及江湖轶事,酒酣耳热之余,因问道长来历,以及少帝身份。

史子眇见此,便请令摒退家仆,这才将蔡邕被杀,临终托付少帝离京避难之事情,一五一十说明。

诸葛珪听闻挚友蔡邕已死,放声大哭,泪流不止。又命家仆请来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均,父子三人叩拜少帝,行以君臣大礼。

少帝急命平身,复说胡车儿与臧霸身份,使与诸葛珪父子见礼。诸葛珪闻说是鬼谷门高徒,不敢轻视,随命添席,使二子与胡、臧对席而坐。

当下推杯换盏,悲喜交加,毕竟不能尽欢。酒罢换茶,少帝即问今后兴汉大计。

诸葛珪奏道:而今朝廷屡被权臣所欺,虽然董卓伏诛,朝中余党并未尽除,西凉雄兵犹在。四方诸侯均怀野心,不知有多少人欲称王称帝,割据独立。今献帝年幼,后必为其他权臣所挟,短期之内难以振兴乾纲,天下时有分崩离析之患。为今之计,只有弘农王殿下外合刘氏宗亲诸侯,内结汉室故臣勋旧,平息藩镇割据,方能使天下一致勤王,以安社稷。然奸臣在堂,新君帝位未稳,世人皆知弘农王已死,殿下亦需隐藏身份,秘密行此大任方可。若是亮明身份,定致朝堂大乱,天下诸侯扰扰。前者袁绍欲立刘虞为帝以抗董卓,即是一例。愚论不智,伏望弘农王及道长裁之。

史子眇:诸葛公所言极是。但不知如何隐藏身份,尚请大人明示。

诸葛珪忽然离席,再于少帝座前跪倒:请殿下恕臣僭越之罪,方敢言之。

刘辩急命:爱卿平身,赦你无罪,但讲无妨。

诸葛珪道:蔡议郎闲居泰山之时,曾与臣议论此事,并商定方略。今臣有二子,长名瑾,次名均,未曾出仕。不知殿下青春几何?

刘辩答道:小王虚度春秋,今年方满十九岁。

诸葛珪道:小我长子瑾两岁,大于次子均五岁。殿下若肯屈尊,便依当初蔡议郎之意,可佯称我次子,诸葛均降为三弟。臣即弃官南下,率全家护送殿下往投荆州牧刘表。那刘景升乃帝室之胄,向怀忠义,又雄据荆襄九郡,南扼长江,北据汉、沔,居天下之中,拥有精兵数十万之众,现为诸侯之首。到荆州之后,殿下可亮明身份,令其率荆州兵马北上,更传檄益州牧刘焉西出秦川,西凉刺史马腾合后相助,则天下传檄可定,朝廷得安,汉室可兴。此乃蔡议郎所定谋略,不知殿下以为然否?

刘辩细细玩味,点头叹息:难为你与蔡议郎,老成谋国,用心良苦。

心下赞成,但不敢自专,遂又问史子眇:师父以为如何?

史子眇:苦心孤诣,千古奇略。朝廷若因此而安,殿下可行周公之事,相辅今上,名垂万代;今上若有不幸,朝廷倾覆,殿下即可于荆襄或益州称帝,复兴故汉。诚为千古奇略!

少帝闻听大喜,当即离座,略整衣冠,向诸葛珪拜倒,口称父亲;又拜诸葛瑾,口称大哥。回头待与诸葛均再施兄弟之礼,诸葛珪早率二子跪在地上,磕头不止,连称死罪。

诸葛珪:臣是何等样人,敢受殿下如此大礼?

回顾诸葛瑾兄弟二人,喝道:今后你们虽以弟兄相处,但若再受殿下大礼,便是我诸葛家族罪人,死后不得与我相见!

诸葛瑾并兄弟诸葛均一齐唯唯称是,满头汗出。

史子眇忙道:诸葛兄不必如此。你即与殿下名为父子,此后日久天长,必与刘表等诸侯相见,需要遮人耳目。即便是在家人面前,若不执从父子之礼,岂不泄露了机密?所谓谋大事者不拘小节,我兄不必执拗于此。

诸葛珪:即如此,殿下也要取个名字,日后也好以此示人。

刘辩略一沉思,笑道:已经有了。我便复姓诸葛,单字名亮,表字孔明。如今朝堂危危,天下昏暗不明,我欲以孔明之光,扫除尘醫,照亮汉家江山。不知师父以为如何?

史子眇听罢,点头同意,连连称妙。

诸葛珪:殿下名字既改,生辰八字也需重新杜撰。一旦实报出去,倘被有心之人发觉与当年少帝同庚,恐怕起疑。

史子眇:贤兄心思慎密,人所不及。殿下本来十九岁,但因长居墓中,便似四年前身形面貌一般,并无改变。如此便可少报五岁,杜撰生辰。

少帝闻此,自无不可。不知这样一来,却与兄弟刘协同庚,也是始料未及。

次日清晨,府中厨人做好早饭,却不见家主诸葛珪出房用餐,心中疑惑,报知二位少爷。诸葛瑾、诸葛均寻到房中,却见父亲已经服毒而死,尸身已经硬了。

诸葛瑾见状,魂飞天外,顿时昏晕在地。诸葛均不明就里,放声大哭。(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