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四十六集 群雄倒莽

华夏真相集 第四十六集 群雄倒莽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1 17:48:39 来源:笔趣阁

乌云翔集,空中滚雷。

刘縯听到舅父这番言语,轻轻一笑,不置可否。忽听空中雷响,抬头看看漫天乌云翻滚,于是飞身上马,向舅父拱手道:雷雨就要来了,孩儿去也。你也回家,休要淋着。

樊宏望着外甥背影,摇头自语:脑袋都要搬家了,还怕淋雨?

镜头转换,新野城中。

李轶站立府门之外,拱手作揖,正在送客。

来客解缰上马,将手一扬:所嘱之事,切勿懈怠。

李轶:请还报陛下及二位国公爷,尽管放心,某绝不负所托。

来客点头,再挥一挥手,纵马而去。

李轶却不还府,回首唤马,翻身骑上马背,向城南驰去。未及片刻,来到一处朱门大宅,下马上前叩门。一位官员迎出,与李轶携手入府。

字幕:大司马朱鲔。

一人手牵坐骑,立在街角,将此情景全都看在眼中。其后飞马回至县衙,报与刘秀:小人奉命前往监视李轶将军,见其私自接受皇帝密旨,又与大司马朱鲔常相来往。

刘秀:继续监视,小心隐蔽行踪。

那人称诺,告辞而出。刘秀入内来见刘縯,试探问道:兄长自谓朝廷相待如何?

刘縯:天子乃我本族兄弟,倒也相善。

刘秀:舅父差人来书,说二王大有相忌之意,欲图不轨,兄长奈何不察?

刘縯:二王既怀鬼胎,又奈我何?

刘秀:常言道,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刘縯:此言何意?

刘秀:弟于暗中观察,发现李轶行动诡异,常与朱鲔来往,且受宛城密书。外部来攻或许无妨,则内贼之患,实可惧也。我兄常视李轶为心腹,此后当疏远之。

刘縯:李通与李轶兄弟,本是贤弟荐于为兄;且有共同起事旧谊,又何间焉?

刘秀:世事无常,人心恒变。外人再近,何如你我同胞兄弟?

刘縯:我知之矣,贤弟以后休言此事,致令众心瓦解,就此不睦。

刘秀闻此,只得辞出,心中怏怏不乐。

数日过后,天使由宛城到来,向刘縯宣旨:今天子欲巡视昆阳,请大司徒同往。

刘縯:臣遵旨。请天使先回,某随后即到。

天使告辞而去,刘秀谏劝:兄长不可轻离新野,弟恐其中有诈。

刘縯:昆阳守将,乃是我同宗刘稷,陷阵溃围,勇冠三军。有其在彼,何惧有诈?

刘秀:不然。弟闻刘玄被立为帝时,刘稷愤怒异常,曾对其部将道:“当初起兵图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未料此语被人暗报刘玄,刘玄怒不能忍。此去巡视昆阳,莫非乃是王匡及平林军诸将阴谋,教唆刘玄,图害我等兄弟?

刘縯:陛下亦我同宗兄弟,贤弟休要多疑。我去去就来,贤弟谨守此城。

于是不听刘秀劝谏,点起一千兵马,命李轶、朱鲔随行,直趋昆阳。

行至半路,只见前面旌旗招展,一队人马驰至,伞盖之下仪仗严整,左右遮护,逍遥马上一人紫袍玉带,正是刘玄。

刘縯见状上前,下马参见。刘玄下马还礼,故作亲热,并命刘縯率领本部前导。

刘縯坦然不疑,遂与李轶、朱鲔二将,率本部军为前驱,至昆阳城外叫门。

刘稷闻报大司徒刘縯到来,惊喜不置,下令大开城门,自己亲自出城迎接。就马上看时,见对面果是族兄刘縯,急将兵器挂住,下马上前,大礼参见。

刘縯见此,心中热浪翻滚,甩镫下马,上前挽住扶起,共话别来衷肠。

正在此时,只听马蹄杂沓,刘玄率众来到。

兄弟二人闻声,一齐回头。早见皇帝侍卫官纵马上前,开口喝斥:大胆刘稷,早知皇帝陛下要来,因何不远出接驾?又全副戎装,莫非是要造反?

刘稷闻言怒甚,刚欲回言,侍从官继又大喝:羽林武士安在?拿下此贼!

此番非但刘稷暴怒,刘縯也惊怒非常,大喝道:哪个大胆,敢动我兄弟!

话犹未落,忽听耳边一人冷笑道:我敢!

说时迟,那时快!早见两条人影从左右扑上,各自仗剑,分别挥向刘縯及刘稷脖颈。刹时之间,两颗人头与脖颈分离,落在地上。

刘縯临死之前看清仗剑来者不是别人,正是李轶与朱鲔,不由死不瞑目。

镜头转换,新野城中。

刘秀孤坐县衙之中,毫无来由,只觉心惊肉跳,遍体不安。

正在此时,门军引进一个人来,风尘仆仆,跪倒在地,未曾开言,放声大哭。

刘秀大吃一惊,抬眼看时,见来者却是归德侯岑彭心腹随从岑大。

刘秀问道:你不是岑大?因何这般模样?莫非你家主人有甚不幸?

岑大:非是家主不幸,实是大司徒已无幸矣。

刘秀:此话怎讲?

岑大:这里有家主密书,将军自看。

说罢伸手怀中,向刘秀呈上家主密书。刘秀启书观看,见其书略云:

更始帝以阅兵为由,诱骗大司徒刘縯同往。大司马朱鲔与将军李轶早奉更始帝密令,乃于阵前暴起,袭杀大司徒及抗威将军刘稷。愚兄闻此,胆肠寸断,恐不利贤弟,故派家人报信。弟见此书,须引遁远逃,寻一安身之地,割据招兵,以图报仇。切切!

刘秀观书,心如油煎,热泪长流。乃强忍悲痛,厚赏岑大使归,自归内室饮泣。

来日一早,刘秀身穿缟素,离开新野,匹马来至宛城,至宫外求见皇帝。

更始帝闻说刘秀在外求见,不由既惊且疑,当殿召见,且看他态度如何。

刘秀上殿,大礼参见,然后免冠谢罪,伏地不起。

刘玄:卿无过错,何必称罪?

刘秀:我兄长刘縯依恃战功,袒护部将,理应斩之。臣为其弟,平时屡谏不从,今兄获罪被诛,自应连坐,诚请天子责罚。

更始帝察言观色,见刘秀面容不戚不怒,又知其素常懦弱,便信前番昆阳大战之时,只不过碰巧激于必死之念,方才拼力作战而已。

刘玄暗道:我有心斩其首级,以绝后患,又恐舂陵宗室子弟心寒,引发哗变。

由是出言安慰道:一人有罪,刑不及家人。况卿前有昆阳解围大功,免罪不究,更赐金银布帛一车,以作酬劳。卿其下殿,解除军职休养,为兄守丧去罢。

刘秀大拜八拜,谢过不斩之恩,由此出殿,回到宛城府邸,闭门不出。自此之后深居浅出,对兄长刘縯部将,从不私下接触。

天下皆知昆阳之功首推刘秀,舂陵宗室子弟更为不平,因常登门,出言宽慰。但刘秀从来不表昆阳之事,并逢人便说,兄长犯上,自己也有过错。

刘秀府中自有间谍,便将其一举一动,皆都暗报朝廷。

更始帝刘玄本因刘縯一向不服皇威,又受新市、下江及平林军诸将胁迫,故而杀之,闻说刘秀如此谦恭,反而有些自愧。因此复又下诏,加封刘秀为武信侯,只不许带兵。

刘秀受封谢恩,大门张灯,二门结彩,喜气盈盈。

舂陵宗室子弟见此,皆都愤怒私议:此人醉心富贵,毫无心肝!

刘秀闻此,只作不闻。非但如此,更于兄长之丧未及百日,便即除下孝服,并在宛城迎娶新野豪门千金阴丽华。

字幕:阴丽华,新野大户,春秋名相管仲之后。

画外音:管仲第七代孙管修迁居楚国,被封为阴大夫,便以封地为姓。秦末汉初,阴家举族迁到新野,乃是当时南阳新野豪门大户,车马奴仆比于诸侯,富甲一方。

镜头闪回。刘秀姐夫邓晨家住新野,与阴氏有亲缘关系。借助于此,刘秀有机会接触到阴丽华,并为其美貌所迷,念念不忘。

刘秀后来在长安求学,有次看到执金吾率军出行,不禁连声发出感叹。

同学闻声发问:叔和因何发叹?

刘秀: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同学闻而谔问:阴丽华是谁?

闪回结束。刘秀闲居宛城,每为兄长刘縯之死悲恨,暗地流涕。虽然当众不为兄长服丧,饮食、言笑一如往常,但亦常恐被更始帝刘玄得知,遭其谋害。为掩盖真情流露,乃决定立刻娶阴丽华为妻,借机离开宛城到新野就亲,并完成自己少年时心愿。

想到此处,于是寄书姐夫邓晨,托其往阴家提亲。

阴丽华父名阴陆,闻说邓晨是为刘秀提亲,倒也喜欢。但为表豪门矜持,也要装模作样,拿庄一番。于是说道:贤契谅必知道,我生有四子,分别名谓识、欣、兴、就。膝下止有一女,名唤丽华,年方十九岁,爱若掌上明珠。未知尊舅刘秀,多大年岁。

邓晨:实不相瞒,我家舅爷今年二十九岁,也是正当少年。

阴陆:休要顽笑。世间焉有二十九岁少年!

邓晨:我家舅爷与你家令媛虽然相差十岁,但乃汉景帝后裔,且被更始帝封侯,门第之高,贵不可攀。尊翁休要托故拿班,有道是过了此村,再无此店也。

阴陆大笑:却也难为你这个冰人,生就一张好口,伶牙俐齿。既如此说,老汉再无推托之辞,宁愿倒赔妆奁,作合其二人,成就夫妇之美。

邓晨:如此深谢贤翁厚谊。英雄佳人,真天作之合,人间绝配也。

既定良缘,便以婚期寄报刘秀,刘秀复上奏刘玄,请求到新野就婚。

更始帝见刘秀自解兵权,又落于温柔乡内,显无大志,由是释其疑忌,立即允准。并厚赠礼金绢帛,贺其大婚,此后不再复以其为意。

刘秀离开宛城之后,更始帝下诏,复以光禄勋刘赐为大司徒,接替刘縯职位。

刘赐亦是汉景帝之后,因不忿刘縯冤死,因而时时心向同宗刘秀。

某年月日,刘赐上奏:臣启陛下,昆阳之战,我虽获空前大捷,击溃敌百万之众,且毙巨毋霸等将,但酋首严尤、陈茂脱逃。为防其招集离散,卷土重来,当往征之。

镜头转换,湖湘大道之上。

昆阳大战,王莽大将严尤、陈茂战败,率残部一路南逃,慌慌如破笼之鸟,忙忙似漏网之鱼。狂奔终日,缺粮少食,走投无路。

陈茂:严公,我等遭此大败,长安归不得矣,如其奈何?

严尤:公言甚是。丧师百万,王莽岂肯相饶?莫若前往荆南,投奔刘圣。

陈茂:刘圣何人?

严尤:刘圣又名刘望,汉景帝后裔,钟武侯刘度之孙,父名刘则。王莽篡汉称帝后,因废除刘圣侯爵,其便在湘南各地联络汉室子弟,待机复仇。因闻刘縯舂陵起事,刘圣亦在承阳一带起兵。湘南各地闻风归附,因距中原遥远,不为王莽所重。

陈茂:既是如此,就依明公。

计议已定,便率数万残军,前往荆南。不则一日,承阳城头在望,遂遣使前往叫城。刘圣正在衙中闲坐,闻说严尤、陈茂来投,不由大喜,亲迎出城,厚礼以待。

严尤、陈茂心中感激,施以大礼:落败之将,不值贤侯如此厚待。

刘圣:二公乃莽新柱石,天下谁不知闻?可惜王莽不听公言,故有昆阳之败,并非贤公无能也。承蒙二公不弃,前来相投,孤愿以军政大权委之,决不相负。

严尤、陈茂闻此,更是感激涕零,立命排摆酒宴,大犒来投官军。

酒过三巡,严尤举酒称寿,乘机问道:为臣不才,敢问主公,可有远图之意?

刘圣:孤缺兵少将,岂敢与群雄逐鹿?只偏安一隅足矣。

严尤:主公过谦,臣谓不然。明公身为汉景帝阁下玄孙,名望播于天下,登高一呼,何人不从?况莽失其鹿,天下共逐,有德者获之,无道者失之,届时岂容殿下偏安?

刘圣:善哉斯论!则卿有何良策教我?

严尤:臣愿率本部军马,替主公攻略衡阳,称帝于此,再图谋天下,有何不可?

刘圣闻言大喜:若果如此,孤则必以大司马付卿,绝不相负。

计议已定,歇兵三日,便即起兵,抵达衡阳。

严尤本为朝廷重臣,手握兵符,且部下兵马皆是现成莽新旗号,衡阳守将岂敢据城不纳?眼见是朝廷军马来到,自是下令大开城门,亲出迎接。

于是兵不血刃,即得衡阳,鹊巢鸠占。

刘圣于是洋洋入城,在众臣簇拥下登基坐殿,龙袍加身,自称大汉嗣元皇帝。

乃分封功臣,话符前言,以严尤为大司马,陈茂为丞相,手下诸将,封赏有差。

严尤既有衡阳为基,雄心复起,于是上疏请奏嗣元皇帝,请丞相陈茂留守首都衡阳,亲自挂帅,率领三万精兵北上,一举占领汝南。

镜头转换,哨马奔驰,将汝南失守信息报至宛城。

更始帝刘玄闻报大怒:叵耐败军之将,到处拿你不到,反倒来伐我!

王凤:此疥癣之疾,陛下何需焦躁?可派大将刘信,亦率三万军抵御,必复汝南。

刘玄:就依卿所奏,命刘信挂帅,点兵南征。

刘信:诺!为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

刘玄:若能擒杀严尤,朕必封卿侯爵;部下将领,官升三级。若是不胜,卿即自裁。

刘信:严尤屡败之将,何足为忧。臣此去必奏凯旋,请陛下静候佳音!

于是择日祭旗誓师,率三万大军南下,迅如狂风。

果然兵贵神速,且刘信又报必死之心,于是一战获胜,复夺汝南。

严尤心比天高,只恨命比纸薄,仓促出城应战,被刘信一刀劈于马下,就此黄粱一梦,化为尘烟。

嗣元皇帝刘圣闻说汝南得而复失,大惊失色,急遣丞相陈茂领兵去救。未料刘信早有防备,伏兵城外,趁敌军立足未稳,便即发动攻击。

陈茂也是时乖运蹇,陷入重围,左右冲突不出,死于乱箭之下。

刘信下令人不卸甲,马不去鞍,乘胜追击,一举攻破衡阳城,擒杀刘圣。

画外音:可叹刘圣,称帝不足两月,便即身死;数代王候之家,化作南柯一梦。当地百姓哀其不幸,将其葬于酃湖旁蒋家山,位于今湖南省衡阳市境内。

镜头转换,宛城宫阙。

更始帝刘玄闻说刘信一战复夺汝南,阵斩严尤、陈茂;再战攻克衡阳,平灭刘圣,不由欣喜若狂,果然话符前言,当即封赐刘信为衡阳侯,从征众将皆升三级。

刘信谢恩已毕,复又上奏:臣启陛下,奏请乘胜进击关中,攻取长安。

刘玄此时亦是信心满满,含笑说道:准卿所奏。定国上卿,可议如何派将。

王匡:若依臣计,可兵分两路,一攻洛阳,一击武关,使彼首尾不能兼顾。

刘玄:就依卿奏。衡阳侯已建大功,可留守宛城保驾。遣定国上公王匡为左路主帅,率军五万,攻打洛阳;命西屏大将军申屠建、丞相司直李松为右路正副帅,亦率军五万,攻打武关。两城既克,合兵以向关中,合击长安!

王匡、申屠建、李松:臣等领旨,谢恩!

于是祭旗誓师,六军齐发。战报雪片般飞向长安,新莽满朝文武皆惧,三辅震动。

海内豪杰纷纷响应,杀死牧守,自称将军,并用更始年号,以待更始帝诏令。旬月之间,起义部队遍布全国。

王匡一路西进,沿途发布檄文,以王莽鸩杀汉平帝为由,号令天下,为平帝复仇。

檄文传至长安,王莽感觉大冤,集合公卿到王路堂,打开金柜,拿出收藏策书,命群臣观看。众臣观之,乃是王莽当年替平帝请求解除疾病、愿以身代死之策书也。

王莽临策号哭道:平帝三岁即位,我辅政十一年,不敢稍怠。帝患病时愿以身代,有此策文为证。逆贼诬我弑君,岂不冤哉!

群臣见此,皆知建兴帝实在恐惧至甚,于是齐奏:逆贼诬诟檄文,陛下不必当真。

王莽闻奏收泪,遂封第六子王匡为太师,国将哀章为将,引兵前往守卫洛阳。

当日朝散,有道士西门君惠忽入卫将军府,对王涉说道:贫道手中有符命谶文,上说刘姓应当复兴,刘秀起兵以伐无道。国师公刘秀姓名在上,岂非天命耶?

王涉信以为实,遂与国师公刘秀(即刘歆)、大司马董忠、司中大赘孙暗中商量,欲率本部卫队劫持王莽,投降更始政权,以保全自己家族。

众人同心,计议已定。未料司中大赘孙口中应诺,转身便向朝廷出首告密。

王莽闻报,心中怒极,便以问政为名,召见董忠入宫。

董忠不知已被大赘孙出卖,入宫参见,行礼已毕:未知陛下夤夜召见,有何差遣?

王莽:朕今日若不召卿,则恐待至明日,我头已不在颈项上矣。

董忠:陛下何出此不吉之言?

王莽:尔等在卫将军王涉家所议之事,可谓吉利乎!

董忠大惊,知道所谋已泄,再无一言答对。

王莽见状,便知大赘孙所报是实,拍案叫道:虎贲武士何在?将董忠拖出门外,当场格杀。逮捕其家男女长幼,一个不留,全部诛戮!

一时之间,长安城内血雨腥风。国师刘秀及卫将军王涉闻变,皆都自杀。

因大臣内叛,王莽以为身边再无可信任之人,于是召唤王邑回朝,复命为大司马,以保京师皇城。又命大长秋张邯担任大司徒,崔发任大司空,司中寿容苗任国师。

王莽忧闷,每阅读文书通宵达旦。疲倦至极,便靠几案打盹,不敢再上床睡觉。

镜头转换。更始汉军两路进兵关中,风声鹤唳,三辅震动。

消息传到陇西,有成纪人隗义闻说王莽连败,野心发动,就与兄弟隗崔密议道:今天下大乱,诚英雄四起,开创大业之时也。你我何不举族东进,响应汉兵,攻打长安?

隗崔:兄长之策,正合我意。但我家族兵少,尚须联络本地豪杰,共举大事。

隗义:不知何人可称豪杰?

隗崔:今有陇西郡上邽人杨广、冀县人周宗,皆为英雄,何不与其二人合谋?

隗义:我也曾闻此二人大名。就依贤弟,请杨、周二人来家密议可也。

话音未落,忽听门外有人叫道:叔父此议不可。

隗义扭头看时,见侄儿隗嚣迈步入室,上前施礼:侄儿见过二位叔父。

隗崔:我等顺应大势,要平灭新莽,恢复汉室,此为义举,贤倒因何阻止?

隗嚣:兵者,凶事也!若一旦其事不成,而获大罪,则宗族何辜?

隗崔:常言道,富贵险中求。大丈夫立身在世,若不冒些凶险,岂非蹉跎此生?

隗义:此言是也。我侄素有名望,且熟读兵书,不如便为首将。

隗嚣眼见辞让不得,遂说道:二位叔父贤既然看得起小侄,并命我为将,则必须用我意见,才敢从命。

隗义、隗崔:既尊你为首,自然惟我侄之命是听。

当下商议已毕,于是聚集宗族数千人,复联络杨广、周宗,就此起事,攻克平襄。镇戎大尹李育急引军来迎,不敌隗嚣勇猛,被一刀劈于马下。

隗崔等旗开得胜,于是召开会议,共举隗嚣为上将军,杨广为右将军。

隗嚣既为上将,遂亲赍重礼拜访地方名士方望,请其出为军师,助己创业。

方望欣然允诺,便即出为军师,并向隗嚣提出建议:将军既以恢复汉室为号,当聚集众将,先祭汉高祖、汉太宗、汉武帝,再与诸将歃血为盟。祭盟已毕,再向天下各郡国发布檄文,昭告王莽罪行。如此举国响应,方可成其大事。

隗嚣:先生之言甚善,皆依先生妙计而行。

于是聚集诸将,祭祀西汉列宗,当众歃血为盟,发布讨莽檄文。

陇西群豪得檄,果然群起响应,皆来投奔隗嚣。

旬日之间,隗嚣得军十万,于是引众东向雍州,击杀雍州牧陈庆、安定大尹王向。然后分别派出将领,攻打陇西、武都、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诸郡。

只因隗嚣义勇,方望多智,故此义军所向无敌,势如破竹,陆续攻克陇西诸郡。

镜头转换,隗嚣起兵同时,又有南阳人宗成、商县人王岑起兵响应,夺取汉中,杀死庸部牧宋遵,集结数万人。

茂陵人公孙述时为导江郡卒正,郡府设于临邛,以才能干练闻名于世。因闻宗成占据汉中,于是主动派人前往联络,迎接宗成入蜀,继克成都。

宗成既得成都,却纵兵劫夺抢掠,残暴蛮横,以致蜀人大恨,皆都怀怨公孙述。

公孙述悔之不及,乃召集郡中豪杰说道:天下人不堪莽新迫害,怀念汉朝久矣。故某闻汉朝将军来至,迎接入蜀。而今蜀民无罪,妻子儿女却受彼凌辱,情何以堪!彼伧实乃强盗,而非义军,诸公当助我平灭之。

成都豪杰闻此,皆都说道:愿唯将军马首是瞻。

公孙述由是假作接受更始帝任命,选派州县精兵,亲自引军西击宗成、王岑,一战而胜,将二贼杀死,兼并其数万之众。

镜头转换。更始汉军西屏大将军申屠建、丞相司直李松,引兵自南路西进攻打武关。析县人邓晔、于匡在南乡起兵,响应汉军。

武关都尉朱萌不敢应战,主动献关投降。申屠建乘胜直进,进攻右队,杀大夫宋纲;复向西挺进,攻陷湖县。

王莽闻报武关已失,更加忧虑,不知所措。

说符侯、五威中城将军崔发上奏:古时国有大灾难,圣王则以哭天告哀胜之。今诸灾并至,陛下应祷告上天,祈求救助。

王莽信之,遂率群臣到南郊,陈述自己承受符命经过,仰天大哭,声嘶气绝,伏地叩头。又命儒民每天会集哭天,哭哀者命作郎官,达五千多人。

哭告上天已毕,王莽当即授封九将,都用“虎”作名号,命率禁军精锐士兵数万,东出拒贼。又恐九将降贼,皆将其妻子儿女收容到皇宫,作为人质。宫中储存黄金还有六十余万斤,王莽不舍,对九虎将军部属,每人仅赐四千钱。

众军怨恨,毫无斗志。九虎将军到达华阴县,扼守险要,不敢出战。

于匡、邓晔率军攻击,九虎将皆都大败。六位虎将军战败,弃军逃走,其中二虎将军回到朝廷,被王莽所杀;四位虎将军不敢再回长安,就此逃亡无踪。

还有三位虎将军倒颇忠义,收集散兵,退保渭口京师仓。

邓晔攻破华阴,打开武关,迎接汉兵。

更始丞相司直李松率三千人抵达湖县,与邓晔会合,共同进攻京师。

邓晔任命弘农掾王宪为校尉,率数百人北渡渭河,进入左冯翊境内;李松派偏将军韩臣等,一直向西推进到新丰。

王莽闻报,命波水将军窦融前往迎敌。

字幕:窦融字周公,扶风郡平陵县人,西汉孝文窦皇后之弟窦广国后裔。因胞妹嫁予大司空王邑,全家得以徙居长安,出入贵戚,连结闾里豪杰,向以任侠为名。

画外音:经王邑推荐,王莽遂命窦融为波水将军,引兵至新丰,堵截起义军西进。窦融虽有雄心壮志,欲将汉军挡至新丰城外,争奈部下禁军皆知王莽素常有功不赏,有罪必罚,皆不愿为新朝效命,由是稍触即退,溃散而走。

韩臣乘胜进击,直抵长门宫,就此扎住,等候后军前来合兵,直捣长安。

后续王宪部队,向前推进到频阳,沿途地方官府都望风迎降。

李松、邓晔率军抵达华阴,长安附近起义部队已从四方汇集,皆到城下。

诸路义军首领争要入城,贪图建立大功,并抢劫宫中财宝。

此时长安城中,再无兵马可调。

王莽乃命赦免监狱囚犯,发给武器,杀猪饮血,与众囚立誓:命史谌为更始将军,率领众囚督战。如有不为新朝效力者,社鬼铭之!

于是众囚出城,渡过渭桥,都四散逃跑,只剩史谌单骑而回。

当时各路义军齐集长安城外,挖掘王莽妻、子、父、祖坟墓,焚棺夺宝,复纵火焚毁九庙、明堂、辟雍,火光烛天,映照城中。

地皇四年九月初一,长安城破,义军从宣平门入城。

新莽丞相张邯欲趁乱出城,死于乱军之中;王邑、王林、王巡带兵,在北阙下负隅顽抗,死守不退。战至天黑,官府及豪门大宅家人除死于乱军者之外,全都逃跑出城。

初二己酉日,城中少年朱弟、张鱼等聚集成群,焚烧尚方工场门,斧劈敬法殿小门,冲里面叫喊:反贼王莽,怎还不出来投降?

殿内并无人应。大火蔓延,烧到掖庭、承明殿。王莽长女王嬿居住于此。

侍女来报:室主,若再不走,将困于火中矣!

王嬿流泪:我父篡汉,必至于此。我既生离此宫,尚有何脸面再见汉朝人也?

纵身投入火中而死。众侍女呐一声喊,眼见相救不及,只得纷纷逃出。

王莽身穿青色蟒服,手执虞帝当年所用匕首,在未央宫宣室前殿独坐,望着窗外熊熊火光,说道:上天赋德予我,汉军则奈我何?

初三庚戌日,天刚放亮,群臣陆续而至,搀扶王莽从前殿前往渐台,公卿等随从官吏千余人跟随。

王邑激战一昼夜,疲倦至甚,士兵皆死,乃飞马入宫,辗转来到渐台。与己子侍中王睦一同上台见驾,分立左右,守卫建兴帝王莽。

十月初六日,汉军兵士进入殿中,包围渐台数百重。

台上千余禁军仍以弓箭与汉军对射,箭矢用尽,短兵相接。

王邑父子及王巡等皆力战而死,王莽躲进内室。

窦融见势不可支,只得投降更始汉军。玄汉大司马赵萌允其投降,命为校尉,并推荐其出任巨鹿太守。

酉时三刻,大批士兵上台,唐尊、王盛等诸臣都死在台上。

商县人杜吴入内,杀死王莽,东海人公宾砍下首级。众兵士见状一齐上前,分割王莽身躯,四肢关节、肌肉被切割分尽,争上前砍杀者尚有数十人。

公宾手执王莽脑袋,前往王宪处报功。王宪由是进占皇城,自称汉朝大将军,城中数十万人皆都归属之。

王宪大乐,此后便住在长乐宫中,将王莽妃嫔都纳为妻妾,使用王莽车马衣服器物,俨然当今天子,且得自乐。

次日,李松、邓晔、赵萌、申屠建入城;因闻说王宪私匿御玺,奸淫宫女,使用天子仪仗,立擒斩之。

李松遂命关闭长乐宫,派兵看守,引众驻扎长安城外,出榜安民,并传王莽首级至宛城,向更始帝报捷。

刘玄当时正坐黄堂之中,忽见王莽头颅献上,不由取出匣中,细看一番,哈哈大笑。

太师王匡因问:陛下笑者何来?

刘玄:我笑此贼若不窃取帝位,其功当同与霍光也。

宠姬韩夫人在座,起身拜贺道:其若非如此,首级又焉能为陛下所得哉!

更始帝闻奏大乐,命将王莽首级悬挂在宛城闹市。

百姓见到王莽首级,无不称快,皆都以石掷击,又切其舌而食之。

新莽由此一世而绝,国祚十七年。

画外音:王莽死后,其头颅被后来历代皇室收藏。直到公元295年晋惠帝时,洛阳武库遭遇大火,遂被焚毁。一人头颅作为标本存放二百七十年之久,可谓独一无二。

攻克长安同月,更始汉军又攻下洛阳,活捉新莽太师王匡、国将哀章,以槛车押到宛城,呈献汉更始天子。刘玄二话不说,都命杀之,斩首示众。(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