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四十三集 田况之策

华夏真相集 第四十三集 田况之策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1 17:48:39 来源:笔趣阁

朝堂之上,众臣列班,商议安抚匈奴大计。

大司马严尤谔谔直言,陈说利害,王莽不听,当即赐封王昭君亲侄王歙为和亲侯,送匈奴使臣还至边塞,并诱逼须卜当至长安,立为须卜单于。

匈奴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闻说王莽更立须卜单于,不由大怒,立反新朝,派兵大肆抄掠北边。至此,除西域诸国之外,匈奴亦与中原王朝反目。

与此同时,西南边报传来,报说更始将军廉丹攻打益州郡,不能取胜。

继而又有告急文书入京,报说益州郡夷人栋蚕、若豆等起兵造反,击杀郡守。越郡夷人大牟亦叛,屠杀官吏平民,侵占财产。

王莽览表不悦,当即下旨:命召廉丹回朝待罪,改派大司马护军郭兴、庸部牧李曅代领其兵,攻打蛮夷若豆等部;另派太傅羲叔士孙喜为将,前去平定江湖盗贼。

大司马严尤:天下皆反,朝廷兵马不敷使用,如其奈何?

王莽:此又何为难事?立即传檄诸郡,诏命大规模招集全国壮丁,以及死囚、官吏、平民家奴,名曰猪突勇士,以为精锐。以此迎敌,何贼不破!

尚书出班上奏:兵员虽得,军资不敷支付,却又奈何?

王莽:此事更易。复向全国征税,官民财产三什取一,换成绸绢,运送长安。

严尤:若与匈奴交锋,我国中战马不敷使用,如其奈何?

王莽:却又来!开动脑筋,何策不有?可命公卿及以下官吏,皆在府中养马;据其官秩等级,以定养马多少。则一年之内,十万良马唾手可得也。

严尤:匈奴善战,天下皆闻。臣不知以何人为将,可期必胜。

王莽:这个不用你这个大司马操心,朕自有妙策。

次日平明,长安城四门皆都张贴告示檄文,上盖传国玉玺大印。其文略云:

奉天承运,大新皇帝诏曰,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然匈奴为祸西北,数百年矣,不归王化。今布告天下,招集国中有奇巧技术者献策,以攻匈奴,被采纳者皆可越级提升。

檄文既出,京师轰动。旬日之间,上言建议者以万人计,出入朝廷,填塞宫阙。

王莽览其奏疏,只见五花八门,奇策百出,不一而足。

有说西渡黄河,不以舟楫,连接马匹首尾,既可成桥,以渡百万军队者;

有说不须筹备军粮马料,只要服食药物,便可使军队旬月不饥者;

有说自己怀有奇术,能凌空飞行,一日千里,可侦察匈奴军情者。

王莽看到此处,实在难忍好奇之心,遂命献此计者入宫登殿,当面试验。

献策者领旨上殿,便以鸟羽做成两翅,头身都附羽毛,登高纵跃,以扣环纽带操纵飞行。未料只滑行数百步外,便即跌落地上,摔得头青脸肿,众官无不大笑。

王莽知其皆不能用,但为保住朝廷颜面,亦都任命为理军,赏赐车马,等待出征。

时有夙夜连率韩博,听闻天子专好猎奇,乃上书奏报,推荐异能之士。其疏略云:

今有奇士巨毋霸,出于蓬莱东南五城,西北昭如海濒,身长一丈,腰大十围,轺车不能载,三马不能胜。来至臣府,欲求奋击胡虏。霸卧则枕鼓,坐以铁箸取食,此皇天所以辅新室也!若蒙陛下恩准,臣请即日将以大车四马,上建虎旗,载霸诣阙。愿陛下更作大甲、高车、贲育之衣,遣大将一人,与虎贲百人迎之于道。京师门户若不能容,则请开高大之,以示百蛮,镇安天下。

列位看官!你道世间焉有此等人物?原来韩博此奏,是欲效汉武帝之时东方朔,以此讽谏天子,劝其休要听信无稽之谈,遗笑天下。

王莽览奏,恼羞成怒,便即回复,诏命将巨毋霸留在新丰县,更其姓氏为巨母,意谓是因文母太后驾崩,而此人出现,是姑母欲使自己成为霸王之符命。同时命将韩博关进监狱,以出言不当、戏弄天子为由,终于将其处死。

自古以来,因开皇帝玩笑而丧失性命者,韩博当是第一人。

旬日之后,大司马严尤上奏:二十万大军征集完毕,屯于京师郊外,等候帝诏。

王莽闻报大喜,当即下诏:既是如此,便遣严尤、廉丹二卿为将,率军攻打匈奴。复将二卿都赐姓征氏,称为二征将军,命务必诛杀栾提舆单于,而立须卜当代之。

圣旨既下,大军于长安城西马圈祭旗誓师,准备西征。

主帅严尤止住三军,复上书奏道:微臣以为,国事纷扰,有缓有急。当今之计,匈奴之事可暂且罢置,首要之事,是平山东盗贼。臣冒死上言,伏乞圣裁。

王莽览奏,怒火万丈:箭在弦上,岂可不发?此贼一贯消极怠战,朕不用你便了。

于是下诏,命将严尤免职。满朝文武见此,皆都震惊,但无人敢言。

时有议曹史范升,代郡人氏,欲诣阙进言,先向大司空王邑呈递签呈。其书略云:

子不间父母,方称孝子;臣不毁君王,乃谓忠臣。今众人异口同声,歌颂皇上神圣,赞扬阁下英明。今天下大事昭如日月,震比雷霆,然天子不见,阁下不闻;则天下万民,阖唤苍天?阁下以善政不言,过失犹小;以恶政行之,失则大矣。两者必居其一,则无怪乎天下怨恨,皆归于公。天子今恐远方不服,臣却以国内百姓不满为忧。今正逢春始,却征调壮丁役使远方,粗食不充,田地荒芜,粮谷腾贵,一斛数千钱,官民水深火热,岂谁为国!臣恐不久,胡貊守阙,盗匪入帷矣。臣有良策,请引见天子,临阙奏之。

王邑看罢,冷笑数声,置之不理。

大军未发,翼平郡连率田况奏报,说郡县对民间财产估计不实。

王莽遂命再征税一次,并谓田况忠心为国,升为伯爵,赐钱二百万。民众本来不堪困苦,今又被征赋,皆都咬牙切齿咒骂田况,恨其早死。

青徐二州百姓家财荡尽,由此扶老携幼,抛弃家园流亡,终致老弱死于路上,强壮加入盗贼。遂皆推东海郡治县人刁子都为首,乃率流民起事,转战于徐、兖一带,拥众六七万人。由此北望赤眉,南联绿林,齐鲁吴楚一带皆反。

春正月,王莽诏命大赦天下,根据三万六千年日历,改年号为地皇。

为征匈奴,又下诏书:予之皇初祖考黄帝平定天下,将兵为大将军,内设大将,外置大司马五人,大将军至士吏凡七十三万八千九百人,士千三百五十万人。予受符命,稽考前人,将条备焉。因此诏命,设置前大司马、后大司马、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中大司马职位,各州牧至县宰都赐予大将军、偏将军、裨将军、校尉称号。

诏旨既下,天使四出。于是乘坐驿站传车使者经过各郡,每天将近十批。各郡仓库中没有现存粮食供给,驾传车马匹不够,就掠取民间,征用路上行人车马。

秋七月,大风摧毁王路堂。

王莽又借符命,诏立王安为新迁王,将太子王临降为统义阳王。又下诏书,说黄色宝贵,红色轻贱,命郎官、侍从官都穿深红色衣服。

当时常有望气者入宫求见皇帝,都说京城中宜大兴土木,以压制邪祟。

王莽深信不疑,便命在长安城南兴建九座皇家祭庙。其中黄帝庙最大,东西南北四方各长四十丈,高十七丈,其它祭庙减半,规模十分宏伟。

为修建皇家祭庙,复下诏广泛征召全国工匠及捐助钱粮者,人马粮草络绎于途。

九庙设计极尽工巧,支出数百万钱,役夫丧生者万人左右。

当月大雨,连绵六十余日不停。

忽一日,大司空属吏王丹向朝廷告密,说有钜鹿郡男子马适求等人,意图谋反,欲发动燕、赵等地兵马,在密谋之时泄露消息,为小臣所知。

王莽览奏,赐封王丹为辅国侯。立遣三公大夫逮捕审讯马适求党羽,牵连到各郡国才俊之士数千,都被处死。自此举国大兴告密之风,奸巧欺诈之徒,皆以诬人造反为务。

汝南人郅恽深明天文星象,上书奏道:天兆汉室必当复兴。屡生异象者,是示以陛下觉悟,归于臣僚者。陛下宝位取之于天,宜还于天,谓知天命。

王莽览奏大怒,命将郅恽擒拿进京,下入诏狱;后又赦免,以示宽容。

地皇二年春正月,新朝皇后病死,谥曰孝睦皇后。

王莽下诏:皇后大丧,诸皇子王公勋戚皆许上祭。惟皇后亲子统义阳王临不孝,行为荒悖;且乱言天道星相,包藏祸心,故不许临丧,命在府中思过。

朝中众臣闻诏,再次震惊,私论纷纷。

镜头闪回,景阳宫中,皇后生前。

皇后本是王莽结发原配正妻,为人性情贤婌,贞静端庄。初因丈夫王莽为沽名钓誉,逼死自己亲生数子,皇后不敢明言,但只为之涕泣,以至失明。

王莽见此,心中也颇为后悔,便令太子王临居于宫中,奉养母亲。

皇后侍者原碧貌美非常,王莽本已临幸;太子王临既居内宫,亦与其私通。

天长日久,太子因恐事泄,便与原碧密谋,欲杀生父王莽,以免大祸临头。

然而原碧胆小怕事,只能参与密谋,不敢亲自动手。

王临归见其妻,面带忧色。

太子妃乃是国师刘歆之女,因家传秘术,自幼善观星相。因见太子脸色不愉,愈加相信自己观星所断,于是忽作惊人之语道:我说什么来?昨夜观星,便知宫中将恐有白衣之会;今日再看夫君脸色,果然不差。

太子猛吃一惊,以为被妻子看出心事,急问道:什么白衣之会?

太子妃:白衣之会,便是穿孝,意谓这皇宫之中,将有丧事发生也。

太子:此话可真?

太子妃:怎么不真?我家传观星绝艺,百不失一!

王临闻言大喜,暗道:此是我谋且将成功,必是举国为父皇挂孝之兆也。

心中虽喜,却不说破,也不形于颜色。

未料太子其事未举,便被父皇借大风降兆为名,贬为统义阳王,并命搬离皇宫。

王临不知父皇是为消灾,还以为自己密谋已泄,出宫还第之后,愈增忧恐。

其后未久,忽闻皇后病重。王临大惧,这才顿悟,妻子所云宫中将有白衣之会,是指母后,而非父皇。乃借问疾为名,上奏皇后母亲。其奏略云:

臣启母后,皇上对于子孙要求至严,天下共知。儿之长兄及次兄,俱在三十岁时便被父皇逼死,母后不记否?今儿臣复至三十,诚恐母亲一旦不保,则儿不知死所矣!

皇后读子密奏,忧叹不已,转思无计,置于榻侧。

适逢王莽入内探视妻疾,见其书大怒,便疑王临怀有恶意,欲要弑父篡逆。

其后未几,皇后病重不起,终于薨逝。于是皇后大丧,王莽不令王临上祭。

闪回结束。皇后葬礼即罢,王莽终不放心废太子之事,遂诏命案事使者司,派从事及侍者往皇后宫中,收捕原碧拷问。

原碧以为事情败露,又不耐酷刑,遂具服认罪,自承与太子通奸,并欲谋杀天子。

王莽见到原碧供状,怒不可遏,七窍生烟。但思似此父子同奸**之事,乃系家丑秘闻,如何可以外扬?由是暗中指派中黄门,毒杀案事使者,就将尸首深埋狱中。

既将案事使者灭口,又命中黄门前往前太子府,赐予王临毒药,令其自杀。

王临自知不免一死,但不肯饮药,乃拔剑自刺而死。

王莽老来逢此人伦惨变,追根求源,遂迁怒国师公刘歆,亲下诏责道:统义阳王临本不知星相之变,何敢起谋逆之心?皆因令女告之,事从此起。卿其何辞?

刘歆无由自辩,为免灭族之祸,只得逼令女儿自杀。

便在统义阳王夫妇自杀当月,可煞作怪,新迁王王安亦随后莫名其妙病死。至此王莽发妻所生四子,宇获安临,皆都死亡殆尽,一个不留。

王莽见王安已死,自己再无嫡系后嗣,自此后悔莫及。忽想起自己当初封侯之时,曾临幸侍者增秩、怀能二女,分别生子王兴、王匡,皆留居新都旧国,未接至长安宫内。

如今嫡子已绝,只得退而求次,乃下诏旨,命以王车派遣使者,迎二庶子至京,封王兴为功修公,王匡为功建公。

时有卜者王况,行至魏成郡,见大尹李焉,对其闲话之间说道:天子后嗣绝矣,王兴、王匡二子来历不明。贫道以先天卦数卜之,汉家必当复兴,并有李氏为辅。

说者或许无意,听者委实有心。李焉闻此,便请王况伪作谶书,计有十余万言。

谶书传至长安,有人献入内宫,向天子告发。王莽览书大怒,命将李焉及王况二人皆锁拿至京,秘诛杀之。

时隔未久,两路远征大军败报迭至。

太师羲仲景尚、更始将军护军王党率兵东征,出击青、徐叛贼,累年不果。

国师和仲曹放相助郭兴征伐句町,损兵折半,亦不能克。

王师虽然剿敌无功,然而放纵害民有能,百姓由此陷于重困。

王莽览奏,犹不醒悟,又命转运全国粮食、丝帛,运往西河、五原、朔方、渔阳四郡,每郡以百万计,欲以此为资,进攻匈奴。

此时须卜当因病去世,王莽将宗室庶女嫁给须卜当子后安公须卜奢,尊宠深厚。

是年秋,陨霜杀菽,关东大饥,蝗虫成灾。

王莽既减轻私铸铜钱之法,犯者愈众,由是复重刑罚,命伍人相坐,没入为官奴婢;其男子槛车,女子步行,以铁琐琅当捆索其颈,传诣钟官服刑者以十万计数。到者则拆散其夫妇,离弃其子女,致愁苦困死者什之六七。

闰八月,丙辰,大赦天下。

郎官阳成进献符命,并上书劝谏:陛下春秋正盛,应继立皇后,勿使中宫有缺;更应遍选天下美色,以充后宫。岂不闻黄帝因御一百二十少女,致成神仙乎?

王莽览其符命大悦,遂遣中散大夫、谒者分行天下,博采乡里淑女,登记名册。

天下百姓闻此,俱各激愤,纷起反抗。是岁吴楚青徐之地未宁,又有南郡秦丰聚众近万人;平原女子迟昭平亦聚数千人在河阻,俱反新朝。

王莽大忧,召问群臣擒贼方略。

群臣皆都奉承上奏:此天囚行尸,命在漏刻,何劳陛下忧虑!

故左将军公孙禄当时位列朝班,抗然奏道:老臣有本上奏!

王莽:老爱卿有本,只管奏来。

公孙禄:臣此奏惊天动地,可挽大新气运,可致天下太平。惟忠言逆耳,故不敢言。

王莽:恕你无罪,自管奏来。

公孙禄:臣谓若要大新江山永固,天下太平,必除朝中谄佞之贼。

王莽:我朝君明臣贤,谁为谄佞?

公孙禄:陛下安坐,听老臣讲来。太史令宗宣典掌星历,测候气变,今以凶为吉,乱天文,是误朝廷之贼;太傅平化侯唐尊,饰伪以偷名位,是误人子弟之贼;国师嘉信公刘秀,颠倒《五经》,毁师法,是令学士疑惑之贼;明学男张邯、地理侯孙阳,伪造井田,使民弃土业,是害民之贼;羲和鲁匡,设六莞以穷工商,是乱国之贼;说符侯崔发,阿谀取容,令下情不能上通,是欺君之贼。陛下宜诛此数子,以慰臣民,则必天下太平。

王莽:咄!我看你是老糊涂矣,何狂悖如此?

公孙禄:陛下稍安,臣言未毕。

王莽:容你说完。

公孙禄:臣谓匈奴不可攻,当与和亲。臣恐新室之忧不在匈奴,而在封域之中也。

王莽闻奏恼羞成怒,喝道:我看你不是老悖,而是吃醉酒了。虎贲士何在?速扶此老儿出殿,遣送回府,命无事不得随意入朝。

公孙禄:何须虎贲武士,我自会行走,亦识得回家之路!

说毕作揖下殿,一路冷笑不止,笑声响彻金殿内外。

公孙禄人影远去,笑声依旧在大殿中回荡。

太史令宗宣等被弹劾诸臣,见天子不纳公孙禄之谏,并将其轰下殿去,亦都随之讪讪而笑。各种笑声混在一处,在金殿之中凝而不散。

王莽在此笑声中思索半晌,回思公孙禄所奏句句中肯,不由暴喝一声:别笑了!

各种笑声嘎然而止,便似一团游丝,忽被凭空斩断。

王莽:公孙禄虽然狂悖,其奏并非无理。传朕诏旨,左迁鲁匡为五原卒正,以息百姓怨诽。其余被劾众臣,虽不加罪,亦须回府自思己过,勿负国恩。

镜头转换。荆楚大地,饥民遍时;绿林山中,义军涌起。

画外音:此时虽然天下纷乱,叛民四起,但人民都是由于饥寒贫苦,这才起而为盗,常盼能够返回家园。虽然聚众万计,但不敢攻城杀官,只劫掠食物,当天吃完而已。但王莽不懂此理,只剿不抚;更不行善政,以消其患。以至遍地狼烟,愈演愈烈。

地皇二年初,王莽敕命荆州牧,全力围剿王匡、王凤绿林军。

荆州牧不敢违旨,闻风而动,乃选募壮丁二万,于当年二月发兵绿林山。

王匡、王凤闻报官军前来,起兵相迎,在云杜大战,杀死官军数千,尽获其辎重。

荆州牧收拾败兵,灰心丧气,正欲归师,忽见一支军马如风般赶至,为首大将正是马武,一马当先,直入中军。官兵初败,各无战心,马武所到之处,无不披靡。

荆州牧大惊,急驱车旁逸,离开军营,向荒野中而逃。马武策骑狂追,一矛刺入车中,复回手一钩,车辕倒地,荆州牧被摔出车外。

马武刺杀骖乘,对荆州牧喝道:某等为盗,只杀贪官污吏,不反朝廷。闻你从不害民,便暂寄此头,回去可也,只此后不可替那狗皇帝效力,迫害贫民!

荆州牧诺诺连声,乃引残部狼狈逃回。

绿林军乘此大胜,攻陷竟陵,袭击云杜、安陆,大量掳掠,复退回绿林山中,部众增至五万余人。

时有大司马掾吏到豫州办案,被绿林军俘虏。因知其为官清廉,不曾害民,便将其释放,甚至派人护送归县。

掾吏对义军心怀同情,遂连夜奋笔疾书,具本上奏朝廷。其疏略云:

今百姓聚众为盗,实因贫穷之故,且为官吏征税所逼,非欲造反也。臣请朝廷免其欠税,招抚还乡,复为良民,则天下太平矣。

王莽览奏大怒,诏责四辅、三公:吏者,理也。宣德彰恩,教养黎民,仁政之则;制豪察奸,捕杀盗贼,正义之节。今盗发而不能捕,每以千百为聚,大举造乱,岂饥寒可释之耶?尔四辅、三公,应严诫卿大夫、卒正、连率及各庶尹,严教善民,擒灭盗贼。再谓盗贼是因饥寒所迫,并为其张目者,即刻逮捕治罪,绝不姑息!

于是四辅唯唯,三公诺诺,天下官吏惶恐,不敢复说盗贼之事。州郡又无调动军队之权,盗贼此起彼伏,愈不能制。

时有翼平连率田况,素以果敢闻名。为求自保本郡,乃发郡中年十八以上百姓四万余人,大开武库授以兵器,与众人刻石为约,共防盗贼。

泰山赤眉军樊崇等闻之,不敢入界。

田况上书,自请出界击贼,王莽诏准。于是止留二万军马守城,自率二万精卒出城,四面征讨。兵锋所向,义军皆破,天下皆知田况大名。

王莽闻说田况建此大功,非但不赏,反下诏责备:朝廷未发给虎符而擅自调军,是谓擅动干戈,罪同误军。因卿能消灭盗贼,姑且不罪,命代理青、徐两州牧职。

田况不服,上书抗奏。其书略云:

盗贼初起,其基甚弱,吏役可擒。因县府官吏谎言欺郡,郡欺朝廷,百人谓十,千人报百,以致蔓延数州。朝廷严查,则郡县忙于应付责问,供给上司酒饭资费以赎己罪,而不忧盗贼。将帅又不冲锋陷阵,一战而败,士气低落,徒耗民财。前幸有朝廷赦令,盗贼欲散,官兵反又截击,贼复惶恐入山,辗转相告,愈加惊骇,旬日复聚众十万,故盗贼愈众也。今洛阳以东,米价每石值两千钱。臣闻陛下欲诏遣太师与更始将军前来征伐,则沿途民穷财尽,何以供给?臣谓应在州牧、大尹以下挑选官吏,明确赏罚,使收集乡聚,迁老弱居民于大城,储粮坚守。盗贼攻城不下,所过无粮,势必不能群集。如此,抚必降,攻必灭。今空遣将帅,天使到处,官民惧逾盗贼。臣谓宜将其全部召回,以使郡县官民休息。陛下若委青、徐两州便宜之权予我,臣必平定之;若不能平,愿纳项上首级。

王莽览奏,非但不喜,心中反生畏忌,遂派别官代领其军,诏命田况入朝,任命为师尉大夫。田况既赴京师,盗贼及义军无不弹冠相庆,齐地局势便即不可收拾。

地皇三年,绿林山中忽然大发瘟疫,蔓延而不可制。只旬月之间,五万义军,死者近半。王匡与诸将商议,只得撤离绿林山,别寻他处安身。

绿林军于是被迫出山,分作南北两路,各奔前程。

南路之军,由王常、成丹率领,西入南郡,号称下江兵;北路主力之军,由王匡、王风兄弟率领,北上南阳,号称新市兵。

当时又有平林人陈牧、廖湛,聚兵起义,号称平林兵。

三支义军各占一地,势力渐复壮大。

山东齐鲁故地,只因田况奉调入朝,樊崇赤眉军军威复振,其后大败朝廷所派官军,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

眼见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新朝统治已是岌岌可危,中原一带地主豪强也趁机起兵。

时有南阳西汉宗室刘縯、刘秀兄弟,策动族人宾客起兵舂陵,号称舂陵兵。其后与绿林、平林、赤眉三路人马遥相呼应,连败官军,队伍迅速发展,亦达十余万人。

此时在河北诸郡,亦有数十支义军,先后并发。其中较为著名者有铜马部、青犊部、上江部、城头子路部等。

江南之地,又有张霸江陵义军、羊牧江夏义军、秦丰南郡义军、王州公庐江义军。这些义军少则数千,多则数万,往往跨州连郡,便成燎原之势。

休说诸国外郡,便在国都附近三辅地区,小股起义也多到不可胜数。其后甚至在长安城中,也有盗贼出没,白日横行。

此时旱、蝗、瘟疫、黄河决口改道等灾害频现,天下剧烈动荡,国库耗费殆尽,无力拨款赈灾,民众难以为继,故皆起为盗。天下糜烂,再不可收拾。

全国各地告急文书纷至长安,犹如雪片。王莽此时左支右绌,再也顾不得西击匈奴,东征高句骊,只得火烧眉毛,且顾眼前。遂下诏命:速置捕盗都尉官,令执法谒者追击盗贼于长安城中,建鸣鼓攻贼幡,而使者跟随其后。

地皇三年春正月,九庙终于修成,百官奏请纳奉神主。

王莽大喜,亲率众臣谒见,自乘六马大驾,以五采毛为龙文衣,著角,长三尺。又造华盖九重,高八丈一尺,载以四轮车;挽车者一路皆呼“登仙”不止,令在前引路而行。

百官观之,皆都窃相私语:此物明明酷似灵车,何谓仙物也?

当年二月,山东来报,樊崇率赤眉军大败官兵,阵斩太师羲仲景尚。

王莽大怒,遂遣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众离京,东出讨贼。

夏四月,王匡、廉丹会合诸将,率锐士劲卒十余万人,浩浩荡荡一路往东。

廉丹临行,征召同郡名士、前朝左将军冯奉世曾孙冯衍随军同行,以为幕僚。

官军所过之处,王匡及廉丹放纵军士,沿途抢掠百姓,甚至杀良冒功,无所不为。

关东诸郡由是大扰,不怨盗贼,反恨朝廷。地方官民不胜其苦,皆都传言: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

至此地步,卒如田况之言。天下糜烂,不可收拾。

大军逶迤东行,来至定陶,就此安营扎寨。

安营方毕,见西方一骑飞马而来,直至辕门停住,口中称赦,高举诏书。

门军报入大营:启禀主帅,天子陛下派来信使,传达密书,见在帐外。

廉丹:速速请入。

天使入帐,向廉丹微一颔首,直帅案,面南而立:天子密诏。

廉丹闻此,急忙挥手,摒退部将侍从,离开帅位,向北跪倒:吾皇万岁,万万岁!

天使:此是天子密诏,将军自己看吧。

廉丹双手接过,跪读其书:将军身受朝廷重托,率举国人马以征,若不能胜敌于沙场,则当捐身于荒野。若其不然,则上不能报君,下不能尽责,面对三军家眷也。

天使:皇上的意思,将军想是看明白了?

廉丹:完全明白,臣惶恐异常,必尽全力为之。

天使:那就好了。咱家差事送到,这就告辞。

廉丹虚让几句,不敢挽留,恭送天使出营,望其上马绝尘而去。然后返回帅账,趁夜将幕僚冯衍唤至,以诏书示之,便问对策。

冯衍答道:我闻顺时以成大业,常道所崇;逆常伐旧,权变者重之。故成大事者不依常规,循大体者不守小节。昔逢丑父代齐顷公成擒,郑祭仲复立公子忽,贤者之谋也。

廉丹:先生休要拽文,只说我当如何行止?

冯衍:古云机至勿怠。张良五世相韩,谋刺秦始皇于博浪沙,勇超贲育,名越泰山。高能者必遭非议,独谋者必谓多余。当断不断,必生祸患;良机休失,时不再来。

廉丹:却又来!先生只是引经据典,何不明言?

冯衍:天机勿泄,明言不得。此决断之机也,请将军三思。

廉丹仔细琢磨,终于品出言外之意,不由吓出一身冷汗,低声问道:依先生之意,是欲劝我趁此拥众自立,坐观朝廷成败;再乘其蔽,以谋夺天下乎?

冯衍:将军天纵聪明,则不需学生赘言也。

廉丹不敢答言,送出冯衍,思索再三,委决不下。次日清晨,传令拔营起寨,继续进兵。行至天晚,前至睢阳,下令安营扎寨,埋锅造饭。

篝火狐鸣,更鼓点点,刁斗无声,夜阑人静。

中军大帐之中,廉丹走来走去,心绪烦乱,片刻不宁。

冯衍手执茶盏,察言观色,知其难下决心,再次开口劝道:善明见者,观物之未成;怀智慧者,虑事之未生。况天下人皆必料之事哉?凡祸患皆发于疏末,因皆由细微渐聚,常人不觉也。败悔无及,良机莫失,将军察之。

廉丹知其言之有理,但自己优柔寡断,又不能决。

镜头闪回,领兵出征之前。

长沙太守郅恽仰观天象,知道大新朝将生大变,便起异心。因闻新帝王莽拜廉丹为讨贼主帅,将举国兵马委之,于是当即写书一封,密送廉府。

廉丹拆其书信,见内中略云:今镇星、岁星、荧惑三星,皆重现于翼、井二宿,乃汉楚分野,是谓汉朝定会再受天命。若有人能顺应天时,就此策划起事,则必建不世之功。将军乃前朝老臣,岂有意乎?

廉丹读罢,汗流浃背,既不复信,亦不告发。

闪回结束。此时中军帐中,面对冯衍屡次苦劝,廉丹兀自决心难下。

次日天明,金鸡报晓,旭日东升。

大军早餐已毕,哨马带领一人来报:今有无盐县索卢恢等人,占据县城起兵造反,响应樊崇赤眉军。县宰遣使出城告急,路遇末将,故引来参见将军。

廉丹略问来人数语,急与王匡商议:不如先解无盐之围,再剿赤眉贼军。

王匡:将军之言是也,即可照计而行。

二人计议停当,当即召集大军,领兵疾进,势如狂风。

不则半日,早至无盐城下,立时组织攻城。叛首索卢恢毫无防备,不知这许多官军从何而来,于是手足无措,进退失据。

廉丹挥军猛攻,如同摧枯拉朽,只半晌功夫,便一举攻陷无盐,斩杀一万余人。

官军收复无盐县城,捷书报至长安。建兴帝王莽大喜,派遣中郎将捧御玺丹诏至军,慰劳王匡、廉丹,进封二人为公,赐封有功将士十余人。

廉丹受封获赏,便息割据自立之念,专心致志,要为大新皇帝尽忠。

于是宣布歇兵三日,犒赏三军。

正在这时,探马来报:探闻赤眉军别校董宪,引数万人众,现在梁郡,请令定夺。

王匡闻而大喜,停杯不饮,起身说道:梁城近在咫尺,贼军且无防备。何不乘此士气正旺之时,趁夜进击,再建新功?

廉丹:不可。我等长途奔袭,新拔无盐县城,三军疲劳,难以再战。俗云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也,公不闻乎?依某愚计,当休士养威,寻隙而进。

王匡:将军如此谨小慎微,何日方才克敌?你若不去,我引本部兵独去可也!

说罢甩袖而出,自去召集兵马。廉丹无奈,只得随之。

官兵大进,早有义军伏路密探看着,飞马报入梁郡。

董宪闻说官军来伐,遂引大军迎之,正遇官兵于成昌,于是交锋会战。官兵远来疲惫,赤眉军以逸待劳,王匡一战大败,不管不顾,自引残部狼狈还走。(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