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三十九集 傅后乱政

华夏真相集 第三十九集 傅后乱政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1 17:48:39 来源:笔趣阁

旭日东升,净鞭三响,景阳钟鸣。汉成帝升朝坐殿,众卿百官拜舞参贺。

汉成帝:众卿平身。前有尚书奏劾太傅赵玄,支持太子离京还国,是为失礼,故免其职。卿等今可秉公讨论,皇太子与祖母傅太后、生母丁姬,能否相见?

有司官员经过朝议,公推御史大夫上奏:太子承继正统,当供养天子,不得再顾私亲。

汉成帝:太后欲令傅太后、丁姬至太子东宫宴会,卿等以为如何?

御史大夫:当年高帝之时,帝父太公为维护皇家礼法,不许高帝私下相见。臣等以为,太子既为皇嗣,依礼不得接见生身之母。

汉成帝闻罢,遂命黄门内侍:便以群臣之奏,入报太后。

内侍奉旨而去,不一时转回:太后懿旨,说太子年幼之时,全是傅太后养大,今命太子与傅太后相见,是报其乳养之恩,有何妨碍?丁姬自幼未曾抚养太子,不令相见可也。

汉成帝:太后懿旨,不可不听。传朕旨意,令傅太后到东宫与太子相会。

绥和元年,淳于长为卫尉、侍中,在天子面前大受宠用,权压公卿。新都侯王莽欲得辅政之职,因与淳于长生隙,遂向太后王政君私奏,揭发淳于长接受许废后贿赂等劣行。

太后闻奏十分震怒,命人将皇帝唤来,厉声申斥。

汉成帝迫于太后压力,只好免去淳于长官职,而不治其罪,诏命离开京师,回到封国。废后许氏虽未被追究行贿之罪,但复位之事已然无望。

淳于长不甘失势,遂重贿红阳侯王立,托其向皇帝说情,请求恢复自己官职。王立被其贿赂打动,便上书皇帝,为淳于长说情。

汉成帝深知,红阳侯王立与淳于长恩怨颇深,向来互相攻讦,此时忽然回护说项,便觉极其反常。于是非但未纳红阳侯之奏,反而就此下令将淳于长下狱,对其进行彻查。

淳于长耐不住卫尉逼问,只得承认自己戏侮长定宫,助其谋立左皇后罪行。

汉成帝怒不可遏,立即下诏,将淳于长诛杀于狱中。又自长定宫中搜出淳于长书信,见其中言辞轻佻,便以为二人有私。成帝盛怒之下,也不深究,便派廷尉孔光持符节入宫,赐给许氏毒药,令其自杀。许氏遂死,葬于延陵交道厩之西。

画外音:许皇后既死,汉朝后宫,就此进入赵飞燕及赵合德姐妹时代。

镜头闪回,叙述赵飞燕来历。

赵飞燕生于京师长安,出身于贫户人家。父母见所生是个女孩,因家贫便不想抚养,将其抛弃荒郊。赵父三天后心生后悔,再去看时,见其竟然不死,正在草丛中号哭。

赵父大感诧异,于是将其抱回家中,千辛万苦养大。十几年后,赵飞燕出落成天姿国色,艳压群芳。适逢皇宫选秀,赵飞燕便以良家女身份被选入宫中,充属阳阿公主府内宫女,并由乐师教导学习歌舞。因其舞姿轻盈,犹如燕飞凤舞,因而被阳阿公主赐名为飞燕。

鸿嘉三年某月日,汉成帝微服外出游乐,来到阳阿公主府作客。

阳阿公主见天子光降,便将养在府中良家女全都叫出,当场演绎歌舞,以取悦成帝。

宴舞之时,汉成帝独见赵飞燕眼神勾人魂魄、歌喉清丽动人、舞姿婀娜曼妙,即刻为其倾倒。阳阿公主见状会意,宴后便将赵飞燕送进皇宫。成帝如获重宝,夜夜临幸。

汉成帝:卿身材曼妙,舞姿轻盈,真乃人间尤物,并世无双。

赵飞燕:陛下今日如此夸赞于我,若是他日见我妹时,则必将妾弃如蔽屦矣。

汉成帝:卿妹何名,今在何处?

赵飞燕:胞妹名唤合德,小妾两岁,亦养在阳阿侯府中,现充侍婢。其才貌双全,胜妾十倍。陛下若召至宫中,使我姐妹复聚,便是天大恩典。

成帝闻奏大喜,便遣中侍持节,到阳阿侯府,见公主往讨赵合德。公主正欲巴结天子,岂有不给之理?乃将赵合德打扮一番,犹如天女下凡,当夜亦送入皇宫大内。成帝见合德果是美貌出众,且比其姐飞燕更加妩媚,喜出望外,诏封二姊妹俱为婕妤,贵倾后宫。

自此之后,赵氏姐妹独擅胜场,班婕妤等嫔妃尽皆失宠。

其后未久,许皇后之姐巫蛊诅咒事发。赵飞燕趁机告发许皇后、班婕妤等人,蛊诅后宫女子,求己亲媚。许皇后因此被废,班婕妤被打入冷宫。

汉成帝欲立赵飞燕为皇后,太后出面力阻,嫌其出身卑微,不是侯门之女,坚不同意。永始元年四月,汉成帝便借改元之机,先封赵飞燕父亲赵临为成阳侯,六月便立赵飞燕为皇后,封赵合德为昭仪,大赦天下。

太后见此,也只得就此作罢,只作不见。

成帝为取悦新皇后,令工匠在皇宫太液池建造华丽御船,唤作合宫舟,每日泛舟湖上,乐此不疲。飞燕身穿南越所贡云英紫裙、碧琼轻绡,一面轻歌《归凤送远》之曲,一面翩翩起舞。成帝令侍郎冯无方吹笙,以配飞燕歌舞。

舟至中流,狂风骤起,险将赵飞燕吹倒。

汉成帝:快救皇后!

冯无方闻命,立刻扔掉乐器,上前拽住皇后两只脚,死活不肯松手。赵飞燕则趁其风势,在冯无方掌握之下继续歌舞。此后,宫中便流传飞燕能作掌上舞,传为佳话。

赵飞燕虽为皇后,但因太过瘦弱纤小,成帝宠爱便渐渐不如以往,更为宠爱昭仪赵合德。乃命将赵合德所居昭阳舍中庭涂以彤红之色,门限以黄铜襄饰,并涂黄金;上殿阶梯以白玉砌成,殿内横木饰以金环,同时嵌入蓝田玉壁、明珠、翠羽、其富丽奢侈,为诸宫之最。

赵飞燕姐妹相继专宠后宫,为使美颜常驻,使用息肌丸以致不孕,故此多年没有子嗣。

宫中有女官曹伟能,偶承帝幸,怀上成帝之子。然而到临产之时,赵合德暗命中黄门田客毒死曹姬,取走婴儿,其子最终不知下落。

其后又有嫔妃许美人怀孕,汉成帝暗派御医探视,又送给许美人三粒养身丸药,做保胎之用。许美人生子以后,赵合德哭闹一场,最后胁迫成帝亲手掐死皇子,方肯罢休。

赵合德固然残忍令人发指,而汉成帝昏蒙也无以复加。当时便有童谣唱道:

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

画外音:由此言之,汉成帝并非不能生育,而是获罪于天,故不能立其后嗣。结发妻子许皇后先后生下一儿一女,但不久都早夭;之后班婕妤有一子,也早夭;后来宠幸赵飞燕、赵合德姐妹,而赵氏姐妹迫害后宫,导致汉成帝最终绝后,皇位复归定陶王一脉。

绥和二年二月,天象异常,荧惑星失采,似被水浇。

一时间人心惶惶,国内善星者皆谓皇帝将有不测,但只私下议论,不敢明言。成帝刘骜闻此议论,极为紧张,到处寻找破解之法。

郎官贲丽自称善于星相,密奏天子:若要禳此星灾,其实不难。只须在朝中找一个权重位尊大臣,作为陛下替身应之,则其灾自免,陛下万岁无忧。

汉成帝览奏大喜,乃密召贲丽入宫,当面问道:卿谓权重尊大臣,究系何人?

贲丽:陛下恕臣万死之罪,臣方敢言。

成帝:恕卿无罪,尽管直言无妨。

贲丽:至为权重位尊者,除当朝丞相翟方进外,更有何人?

成帝:卿言甚是。丞相职压百官,自然是权重位尊。贤卿且退,事后定有重赏。

贲丽:臣告退,谢主隆恩。

当日夜间,成帝便派内侍持诏,前往相府宣旨:翟方进身为丞相,不称其职,以致政事紊乱、天灾不断、星象示警,举国不宁,君忧民惧。今命自裁,钦此。

翟方进闻旨,便如五雷轰顶,先是莫名其妙,继而恍然大悟,只好自杀。

内侍亲见丞相已死,回宫还报天子。成帝刘骜闻说丞相自杀,龙颜大悦,自认为灾星已退,自己必致无虞。再下诏旨,命为翟方进隆重举行葬礼,天子亲临致祭,以示荣宠。

满朝大臣闻说丞相自尽而死,则都惊骇莫名。

镜头闪回,叙述翟方进来历。

翟方进字子威,汝南郡上蔡县人,父亲曾为汝南郡文学。十三岁时丧父失学,在太守府中做小吏,因生性迟顿,办事不力,常遭掾史辱骂。

县中有人名唤蔡父,极善相术,乃对翟方进说道:我观子有封侯骨相,应致力经术,研究诸子。何为此小吏,屈居庸人下僚,受其折辱?

翟方进闻而暗喜,乃上书太守辞职,托病回家。继而拜别母亲,欲前往长安学习经术。母亲怜子年幼,便随其同到长安,租房居住,平日纺绩做鞋,以供方进读书。

翟方进到至长安,从博士学习《春秋》十年,对经学研究极为透彻。于是开馆设帐,不久门徒络绎不绝而至,愿从其游学,京师诸儒极为称赞。适逢朝廷以明经取仕,翟方进以射策甲科为郎,二十三岁时举明经,调任议郎。

时有清河郡老儒胡常,和翟方进同研经术,官职比翟方进高,但名望却不及方进。

胡常由是嫉妒方进才能,议论翟方进时便多有不敬之处。翟方进知道后,每当胡常聚集诸生讲经时,就派门下弟子到胡常处提问疑难问题,记其学说。

如此很久,胡常才知道翟方进是尊重谦让自己,心中非常惭愧。之后在与士大夫来往之中,便即常常赞扬翟方进,两人成为挚友。

河平年中,翟方进转为博士;又过数年,任朔方剌史。翟方进做官不惧烦琐,所办政务均按条令执行,甚有威名,几年之后任丞相司直。在甘泉宫,翟方进弹劾司隶校尉陈庆,认为陈庆有罪未诛,却无恐惧之心,有损圣德。陈庆由此被免官,翟方进声名雀起。

时有涓勋初任司隶校尉,不肯拜会丞相、御史大夫;朝会相见,礼节傲慢。但路遇外戚成都侯王商,则必下车肃立,成都侯过后才上车,礼节又极谦恭。

翟方进见之,上奏弹劾:涓勋不遵礼仪,轻谩宰相,低视上卿,诎节失度;邪谄无常,色厉内荏,有失国体,扰乱朝廷礼仪秩序。臣请免去涓勋司隶校尉职位。

皇帝览奏,深以为然,遂诏贬涓勋为昌陵令。

翟方进在一年之间奏免两位司隶校尉,朝廷百官因此惧怕。

丞相薛宣却因此对其非常器重,时常告诫部下掾史:尔等须小心侍奉司直翟方进,其不久一定会做丞相。

当时在昌陵建立皇家陵墓,贵戚近臣子弟很多人独断专营,从中渔利。翟方进部署掾史立案审查,反复验问,追缴赃款数千万钱。皇帝认为其才能堪任公卿,便命其做京兆尹。

翟方进就此上任,搏击豪强,京师权贵无不敬畏。居京兆尹之位三年,翟方进升任御史大夫;数月之后,因被御史弹劾其在做京兆尹时有骚扰百姓之举,因而降职任执金吾。

其后不久,丞相薛宣被免职,相位空缺。群臣计议,大多推举翟方进堪任宰相。汉成帝也很器重其才能,于是提拔其为任丞相,封高陵侯。

翟方进身居国相高位,不托四方郡国办理自己私事,严格依法办事,不徇私情,对牧、守、九卿严格要求。对结党营私者皆依律弹劾,使其全部罢免,或降职使用。翟方进博学多识,通晓法律,善于用人,号称“通明相”,天子甚为器重。

闪回结束。翟方进无端受到皇帝斥责,即日自杀。汉成帝念其替己挡灾,多次亲临翟府吊唁,礼节及所赐之物都超过先前旧例,谥号恭侯。

冤杀丞相翟方进未及数日,成帝宿于昭阳舍,与昭仪赵合德同宿。早晨起床穿衣,忽然身体僵直、口不能言,随即中风扑倒在床,动弹不得。赵合德见此大惊,急令宫女传唤太医。然而医生未至,天子已经驾崩,年仅四十四岁,在位二十五年。

天子暴崩消息传出宫外,朝野大为震动。同里、太常丞谯玄等一众群臣,借此纷纷上奏太后,声讨赵合德红颜祸水,致使天子中道驾崩,奏请严惩。

赵合德当不住群议汹汹,辗转反侧寻思无计,由是自杀身亡。赵飞燕也由此惊慌不安,乃自忖曾拥立太子有功,因此静观其变。

太子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因依汉家礼法,诏尊赵飞燕为皇太后,并封其弟赵钦为侍中驸马都尉、新成侯,兄子赵䜣为成阳侯。朝臣见此,再次大哗。

司隶解光当即上书弹劾:昭仪赵合德意毒心狠,灭绝人伦。曾怂恿先皇帝杀害许美人、中宫史曹官所生皇子,倾乱圣朝,亲灭继嗣。今正应追究赵氏一族罪过,岂可反而封侯!

汉哀帝:依卿所奏,免去赵钦、赵䜣侯爵,贬为庶人,皆命流放辽西郡。

解光:陛下圣明,臣还有本上奏。

哀帝:卿还有何奏:

解光:陛下只贬二侯,并未罢黜赵飞燕皇太后之位,百官何能心服?

哀帝:昭依赵合德倾乱后宫,须与太后无关。

解光:皇后引荐赵合德入宫,并封昭仪,由此乱政,怎说无关?陛下即不忍治其重罪,亦再难当皇太后,承母仪天下重任也。

汉哀帝闻奏,甚表为难,乃四顾众臣:卿等以为解光所议若何?

时有议郎耿育,体念新帝意旨,遂上前奏道:皇太后性情贤婌,并无罪过。臣以为解光望风捕影,所奏不实;诬蔑当朝太后,更是落井下石之举也。

汉哀帝:耿卿所议甚是,昭仪有罪,罪不及太后。但解卿也是公忠体国,直言无罪。

众臣:陛下圣明,臣等遵旨。

画外音:由于哀帝得继皇位,实乃赵飞燕大力促成,心中自然感激。再兼赵飞燕与自己祖母傅太后关系密切,自然就此下坡,不再予以追究,赵飞燕总算保住皇太后之位。虽然如此,赵飞燕却被太皇太后王政君及其家族所恨,两家势同水火,不能相容。

处置完赵氏一事,哀帝颇感轻松,便道:诸卿有事早奏,无事散班退朝。

议郎耿育闻声出班:臣有本奏。

汉哀帝:有本奏来。

耿育:昔有甘延寿、陈汤钩取深处之敌,招致远方之国,替我大汉朝彰示国威,洗刷多年之耻,征极远桀傲之君,俘万里之外难制之敌,岂功有大于此者?先帝嘉奖,屡颁诏令,彰明功劳,更改年号,记其功勋,传之无穷。当先帝卧病,还留意二公,屡派尚书质问丞相,命为其论功行赏。惟丞相匡衡排斥,不给记功,只封甘延寿、陈汤数百户,致功臣将士失望。孝成皇帝继承先帝基业,国家平安无事,但大臣邪恶不正,又谄奸在朝,不思本末,防患于未然,只擅君威,排嫉功臣,使陈汤蒙冤,不能自辩,终以无罪之身,老来被弃敦煌。倘陈汤死而未追其功,树碑以勉后世;或幸生盛世,任奸臣远斥亡匿,死无葬身之地,宁不痛哉!臣谓陈汤之功无人可比,而所犯罪过乃人情之常;其尚如此,则其后为国牺牲,抛尸沙场者,必亦受制于唇舌,为嫉臣所虏也。臣实忧戚,冒死奏闻。

汉哀帝:卿奏是也,准本。诏命速召陈汤回朝,复其旧爵,赐还府第。

耿育:陛下圣明,臣谢主隆恩。

于是陈汤终被召回京师,不久后病死长安。

陈汤死后数年,王莽为安汉公,执掌朝政。

王莽感激陈汤旧恩,又欲讨好皇太后王政君,就以讨伐郅支功劳,为陈汤追加谧号为破胡壮侯,封陈汤子陈冯为破胡侯,陈勋为讨狄侯。

汉哀帝一面保住赵飞燕太后之位,一面诏令傅太后、丁姬,十日内到达未央宫。

高昌侯董宏迎合哀帝旨意,上书提议封丁姬为太后。

太子太傅师丹由此大怒,当即上书弹劾:有道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今太后在朝,岂有更立太后之理!董宏心术不正,危害朝廷,实属大逆不道。宜付廷尉,案其罪状。

汉哀帝不悦,将太傅之奏留中不发。其后趁便之时,就禀告太皇太后,请下诏尊奉定陶恭王刘康为恭皇帝。

王政君大惊,问其缘由。汉哀帝奏道:《春秋》之义,母以子贵。今蒙太皇太后恩典,先帝遗命,儿臣幸执九五。推恩溯源,无父母焉得此身?故应尊奉儿臣祖母傅太后为恭皇太后,生母丁姬为恭皇后,伏乞允准。

太皇太后闻奏不喜,但无由反驳,只得从之。由是下达诏命,依皇帝之意,封赠定陶太后及王后,各设置左右詹事,封赏食邑按照皇太后、皇后制度。

一年之后,汉哀帝复又下诏:依汉家制度,当亲其所亲,尊其所尊,定陶恭皇尊号不应再加定陶二字。应称恭皇太后为帝太太后,丁后为帝太后。

因见太皇太后并未出言阻止,汉哀帝又下诏命:将帝太太后尊号改为皇太太后,所居宫殿称永信宫,帝太后所居宫殿称中安宫,各设少府、太仆,秩禄都是中二千石。

傅太后父亲有同母弟四人:子孟、中叔、子元、幼君。傅子孟子傅喜官至大司马,封高武侯。傅中叔子傅晏也为大司马,封孔乡侯。傅幼君子傅商封为汝昌侯,奉傅太后父崇祖侯之后。傅太后异父弟郑恽早已去世,追尊为阳信节侯,子郑业为阳信侯。

由是傅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门六侯,家族大兴。

傅太后由此地位尊贵,便增骄横,与王政君说话时,甚至以老太婆呼之。傅太后当初曾与中山孝王刘兴母亲冯媛一同侍奉汉元帝,此时追想往日怨恨,就欲诬陷冯媛。

镜头闪回,补叙冯媛来历。

冯媛,上党潞县人,贤德惠淑,右将军冯奉世长女。初元二年选入后宫,始为长使,数月升为美人。永光二年,生子刘兴,被封为婕妤。

此时其父冯奉世升为光禄勋,长兄冯野王为左冯翊,父子并居朝廷,皆以才器而官居要职。而冯媛又母凭子贵,便由此受宠,与傅昭仪待遇等同,并无二致。

建昭元年,汉元帝前往虎圈,观赏野兽搏斗,妃嫔都在座奉陪。忽有一只熊跳出圈外,攀阑欲上殿堂。汉元帝左右侍从、贵族、包括傅昭仪在内妃嫔,皆都惊慌逃命。

只有冯媛向前,挡住那熊来路。左右侍从急上前杀熊,救下冯婕妤。

汉元帝问道:人人恐惧,卿何上前挡熊?

冯媛:妾闻猛兽凶性发作,只要抓着一人,就会停止攻击。妾恐伤陛下,故以身挡之。

汉元帝感激惊叹,对冯媛倍加敬重。傅昭仪深为惭愧,反恨冯媛以此邀宠。建昭二年,汉元帝封刘兴为信都王,并封冯媛为昭仪。元帝去世后,冯媛被尊为信都太后,与其子信都王刘兴共居于储元宫。河平年间,冯媛随子刘兴前往封国。

阳朔二年,刘兴被改封为中山王,冯媛随其前往中山,称为中山太后。汉成帝立定陶王刘欣为太子时,同时封中山王刘兴母舅、冯媛弟冯参为宜乡侯。

刘兴去世,子刘衎继中山王位,当时未满周岁,又患有惊风病,便由冯媛亲自照顾。

闪回结束。汉哀帝继位之后,思及宗室亲情,派中郎谒者张由带御医,去为中山王刘衎治病。未料张由素有狂病,发病时私自离开中山,回到长安。

尚书斥责张由擅自离开中山之罪,张由恐惧,为脱己罪,就诬陷中山太后冯媛,说其咒诅汉哀帝与傅太后,自己回京,是为防其迫害。

傅太后闻报,以为终于得到报复冯媛机会,立派御史丁玄审理此事,逮捕中山王官吏及冯媛兄弟等一百多人,分别监禁在洛阳、魏郡、巨鹿,逐一刑讯,但数十日未得供词。

傅太后不满,又另派中谒者令史立与丞相长史、大鸿胪丞一同审理。

史立迎合傅太后旨意,就以刑讯逼供冯媛妹冯习,及守寡弟媳君之,拷打致死数十人。巫师刘吾熬刑不过,自诬承认做过咒诅之事;医生徐遂成亦诬告冯习、君之曾说大逆之言。

史立:其曾说何言?

徐遂成:冯习及君之曾说,昔日修氏治好武帝之病,曾得赏钱二千万;今治好皇上,却不能封侯。不如咒杀昏君,立中山王为帝。

史立等人得供大喜,便上奏傅太后:中山太后冯媛等行诅咒之术,欲要谋反,实属大逆不道。如今人证及供状俱在,不容抵赖。

傅太后见奏,便请皇帝下诏,究治中山太后之罪。

哀帝并不糊涂,陪笑道:仅任此下人刑下攀诬之辞,怎可定皇亲之罪?

傅太后见说,又唆使史立讯问中山太后,必得其亲自供状回奏。史立仗恃太后撑腰,由是直入中山王府,逼勒中山太后口词。

冯媛怒斥:狗吏悖奴,怎敢罗织罪名,陷害皇亲?我未曾行巫蛊之事,难道无中生有!

史立不敢对其用刑,直被骂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无可奈何之际,便出口讥讽:太后当年以身挡熊之勇,何其英勇;今只区区细过,便值如此抵赖,不敢承认耶!

说罢转身便走,也不拜辞。

冯媛恨怒交加,顾谓左右侍者:前朝旧事,此官吏何能知道?此必是宫中有人秘嘱,必欲陷害于我。我乃先帝婕妤,焉能受辱于此辈污吏!

于是愤然入于内室,服毒自杀。

家人见主母怀愤自杀,俱都哭作一团,乃扬幡挂孝,报与当官。

史立闻之大喜,暗道:此姥不愧当年敢于以身挡虎,果然性烈,受不得半点委屈。如此,倒省却我好大麻烦。

于是指令有司,按“畏罪自杀”上奏,自另修密书,报予傅太后。

汉哀帝闻而大惊,知道必是傅太后上下其手,诏以诸侯王太后礼仪下葬冯媛。

中山太后既死,傅太后却不肯士休,又暗派史立指令宗正,将冯参、君之、冯习等凡被牵连之人,或令自杀,或被处死。冯参女冯弁是中山王刘兴王后,废为庶人,遣送原籍。

这一边傅太后全力报复旧日情敌,汉哀帝便对王氏家族下手,欲削其势。

大司马、大将军王凤早于汉成帝阳朔三年八月病逝,其长子王襄袭爵为阳平侯,并担任卫尉。接替王凤其为大司马而辅政者,为其从弟车骑将军王音。

王音在职七年,碌碌无为;王凤之弟王商接为大司马卫将军,三年而卒。再由王凤之弟王根为大司马、骁骑将军辅政,在职四年病免。

当哀帝即位之时,是由王莽为大司马辅政,权压当朝。

镜头闪回,回说王莽来历。

王莽生于汉初元四年,父王曼,兄王永。孝元皇后王政君,乃是其嫡亲姑母。在王莽少年时,父兄先后去世,便跟随诸叔父一起生活,由此在王氏家族中最显另类,尤为落魄。

当时王氏家族权倾朝野,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最为显贵,更无二家可比。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

唯独王莽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而且勤劳好学,师事沛郡陈参学习《仪礼》,宛然一介博学儒生。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遗子,行为检点,作风严谨。侍奉诸位叔伯亦十分周到,又肯虚心结纳天下贤士。

王莽由此卓然别于其族同类,成为世人眼中道德楷模,很快便声名远播。

汉成帝阳朔三年,王莽二十四岁,始入中枢,开始做官。王莽办事认真,对人恭敬,更对伯父大司马王凤极为恭顺。

王凤对此侄大为赞赏,乃至临死前殷切嘱咐妹妹王政君,必要照顾王莽仕途之事。王凤死后当年,王政君果依兄长临终所托,升任王莽为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

叔父王商上书,表示愿将部分封地让给王莽;朝中许多名士亦都为王莽美言,汉成帝也认为王莽实属贤能。永始元年,王莽三十岁,被封为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兼领侍中。

王莽身居高位,却从不以自己为尊,总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将俸禄分给门客及平民,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由是民间爱戴,朝野赞颂,名声超越其诸叔伯。

王莽表兄淳于长发迹在先,地位超越王莽,且善于阿谀奉承,又曾为赵飞燕立后出过力,深受汉成帝信任,升为卫尉,掌管皇宫禁卫。

大司马王根准备退休致仕,众人皆认为淳于长应继任大司马。

面对权势诱惑,王莽此时便一改谦谦君子形象,当权不让,为扳倒竞争死敌,秘密搜集淳于长罪行。然后利用过府问安之便,王莽便告诉叔父王根,淳于长已暗中为接替担任大司马做好准备,并给不少人封官许愿,以致朝议对王家大为不利。同时又于闲谈之间,说出淳于长与被废皇后许氏私通之事。

王根闻而大怒,便命其赶快向太后汇报。眼见证据俱在,王太后亦无话可说,便使汉成帝罢免淳于长,查清罪行,杀于狱中。

绥和元年,王根病重,举荐侄儿王莽代替自己大司马之位,时年王莽三十八岁。

王莽由此掌权执政,又恢复温良恭俭让之风,克己不倦,招聘贤良,所受赏赐和邑钱都用来款待名士宾客,自己及家人生活反倒更加俭约。有次百官公卿来探望王莽母亲之疾,见王莽夫人穿着十分简陋,还以为是其家中奴仆。

次年成帝去世,哀帝继位,定陶王傅太后与丁皇后家族开始得势。

面对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诸曹,据势官满朝廷局面,汉哀帝着手排挤王氏外戚势力。先封祖母傅昭仪与母亲丁姬,食邑皆与太皇太后王政君相等。

司隶校尉解光观察帝后相争风向,由是先自冲锋陷阵,上书弹劾王根在职时各项罪行。

汉哀帝就坡下驴,说道:王莽已为大司马,不能政出多人。王根既然行止乖戾,诏命夺其封爵,逐出京师;并将其所举荐官吏,悉数罢免。

高昌侯董宏承风希旨,奏道:《春秋》大义,母以子贵,请尊陛下生母丁姬为帝太后。

大司马王莽出班反对:此议不可。岂有一朝之中,有两个太后之理?

丞相孔光也上前阻止:董宏只图阿谀奉承,欲陷陛下于不义,决计不可!

字幕:孔光字子夏,曲阜人,孔子十四世孙,太师孔霸之子。自幼随父徙居长安,聪颖好学,通经学,年未二十即举议郎。后经光禄勋匡衡推举为方正,入朝任谏大夫。汉成帝绥和二年迁为大将军,继而拜相,封博山侯。哀帝刘欣即位,又封千户。

哀帝见大司马与丞相皆都反对,只得说道:此事罢议,将董宏免为庶人。

孔光:陛下圣明。

哀帝:定陶共王太后名爵既定,则应居何宫?

孔光:国无二主,定陶太后应另建宫殿居住。

大司空何武出班奏道:共王太后与陛下乃是至亲,臣谓可以住在北宫。

哀帝:准卿所奏,便请我祖母定陶共王太后移居北宫。

画外音:何武之奏请定陶太后居于北宫,其中自有深意。因北宫之中,向有紫房空中阁道与未央宫相通,如此虽然表面上将其祖孙隔离,实际来往愈加方便隐秘。移宫之后,傅太后从阁道早晚到皇帝住处,谋划政务;并求封自己亲属,使傅氏必与王氏外戚一争高下。如此以来,便使得汉哀帝不能根据正直原则,秉公行事。

其后不久,傅太后从侄傅迁贿买宫中内侍,施展奸邪伎俩,被朝臣告发劾奏。

哀帝因见赃证俱在,并无话讲,由是诏命将傅迁罢职,遣送回乡。傅太后由此恼怒,与孙儿哭闹不休,汉哀帝万不得已,又将傅迁留用。

孔光闻说傅迁复被留用,乃与大司空师丹联名上奏:侍中、驸马都尉傅迁巧佞无义,漏泄不忠,前已诏命免归故郡。未闻施行,复又诏止。如此朝令夕改,徒使天下疑惑,朝廷无所取信。臣等忝在有司之首,敦请即遣归傅迁于故郡,以销奸党,更应天戒。

奏疏虽上,哀帝毕竟拗不过祖母,傅迁卒不得遣,复为侍中如故。

傅太后又要与王政君同获尊号,群臣多顺从其意,只有师丹与孔光认为不可。

汉哀帝难违重臣正论,内部又受傅太后胁迫,由是悬而不决。

其后师丹因犯罪免官,朱博代任大司空。

孔光在汉成帝商议皇位继承人时就与皇帝不合,其后又严重违背傅太后旨意,因此傅氏宗族便与大司空朱博勾结,共同诋毁诬陷孔光。

汉哀帝拗不过诸位舅公,只得下诏罢免孔光,命其交出丞相博山侯玺印,罢官回家。

朱博代替孔光担任丞相,几个月后就因妄奏政事,犯罪自杀。平当接替朱博担任丞相,几个月后亦死。王嘉随后接任丞相,几次忤逆哀帝旨意;更换三相,皆都不如孔光。

未央宫中,觥筹交错,水陆毕陈,汉哀帝正在举行宴会。

内者令秉承帝意,为其祖母傅昭仪设帷幄,坐于王政君身旁,与之并肩。

王莽不胜其怒,当场呵斥:定陶太后不过藩妾而已,怎能与至尊并坐!

哀帝面带讪讪之色,只得诏命撤去祖母之座,安排别处。

傅太后大怒,离席而去,临走时狠狠盯视太皇太后王政君,及大司马王莽各一眼。

宴会过后,王政君见傅太后在皇帝支持下步步进逼,感觉非常不安,便以退为进,要侄儿王莽上书辞职回家,以观天子态度。

王莽奉命,遂上书请辞,自动卸职。哀帝本欲挽留,傅太后不许,由是诏准。王莽就此隐居于封地新都,闭门不出,安分谨慎,养光韬晦。期间次子王获杀死家奴,王莽严厉责罚,竟致逼迫王获自杀。世人以为此乃大公无私之举,颇具古圣贤之风,一时好评如潮。

朝中百官及平民,都为王莽被无故罢免鸣不平,纷纷上书,要求故大司马复出。

汉哀帝只得重新征召王莽回京,命其侍奉太皇太后,但未诏复其职。

王莽回至京师未几,元寿元年正月十七日,傅太后突发暴病去世。哀帝甚为痛悼,诏命与汉元帝合葬渭陵,上谥号为孝元傅皇后。

汉哀帝在位七年,未有子嗣。因其不喜宫中嫔妃,惟喜男宠董贤。

字幕:董贤字圣卿,冯翊云阳人,初任太子舍人。哀帝刘欣喜其容貌,继位后即升董贤担任黄门郎,当日又升为光禄大夫,其后使任驸马都尉、侍中,旬月三迁。

董贤性情柔和,喜逢迎,善用谄媚固宠。逢轮值休息,都不肯出,常在宫中服侍。汉哀帝出则同乘,入则随侍左右,所得赏赐共达一万万钱,富贵震动朝廷。

汉哀帝诏令董贤妻入宫,与董贤共处;又召董贤妹入宫,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

董贤尝与天子同床昼寝,头枕哀帝衣袖而眠。哀帝欲起,不忍惊动董贤,遂抽剑断袖,方才下榻。断袖之癖典故,既出于此。

汉哀帝复升任董贤父亲董恭担任少府,赐爵关内侯;又让董贤岳父担任将作大匠,内弟担任执金吾;家中仆人,都受赏赐。董贤乘衣车服,级别仅次于皇帝。

待诏孙宠、息夫躬控告东平王刘云妻伍谒巫蛊,审而认罪。汉哀帝乃命令宠、息夫躬将此功分给董贤,诏封董贤为高安侯,息夫躬为宜陵侯,孙宠为方阳侯。(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