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二十六集 绝代战神

华夏真相集 第二十六集 绝代战神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1 17:48:39 来源:笔趣阁

甘泉宫中,君臣斗智。

东方朔因见天子欲要问罪自己,遂从容答道:臣谓彼人猎杀上林苑之鹿,其罪有三,绝非虚言,皆是有理有据。使陛下因为一鹿而杀人,其罪一也;使天下皆知陛下重鹿而轻人,其罪二也;匈奴犯边,需鹿角以撞死匈奴兵,今杀之,其罪三也!

汉武帝闻罢默然,乃命赦免杀鹿者,改以钱物赔偿。

众臣见此,皆谓天下善进谏者,无过于东方朔者。

汉武帝初信儒家学术,及至晚年,又好长生,信奉道家之说。因听信方士峦大蛊惑,斋戒七天,遣峦大带领数十名男女,去君山寻找不死之药。

旬月之后,峦大声言遇到神仙,获得长生不死酒而归。

汉武帝得酒大喜,下令开坛欲饮,东方朔奏道:陛下慢来,臣能识别此酒真假。

武帝信以为实,便令其启坛检验。

东方朔奉令开坛,却不细观,拔其坛塞,捧而饮之,一口气饮个净光。

汉武帝大怒道:卿此何意?

东方朔奏道:启奏陛下,此乃真是长生之酒也。

汉武帝怒不可遏,当即便呼卫士:与我拉出殿去,当场击杀偷酒之贼!

东方朔急奏:冤哉,枉也。臣既饮此酒,陛下岂可杀臣?

汉武帝:如此欺君枉上,如何杀不得?

东方朔:陛下如果杀臣,则臣不得长生,证明此酒为假;若此酒果系不死之药,则既入臣腹,陛下何能杀臣?

汉武帝闻言,若有所悟,只得赦免其罪。东方朔知道武帝不悦,于是托病不朝。

其后未久,汉武帝为征南越,诏命挖凿昆明池以练水军。工役开挖,见湖底所出者皆是黑灰,不见黄土,不由大惊,因而报入朝廷。

武帝遍问举朝官员,皆都不知何因,只得再次召来东方朔,问其究竟。

东方朔奏道:臣愚昧不知,陛下可试问胡人。

汉武帝认为东方朔不知,是为托辞。又难以找到西域胡人询问,就此作罢。

画外音:直到一百余年之后,至汉明帝之时,有西域胡人来到洛阳。当时有人记起东方朔所说,便试问胡人,当年昆明池中挖出黑色之物为何。胡人说道:“天地大劫将至,必有劫烧。此物非别,乃是秦末大劫,燃烧余烬也。”世人这才知道,东方朔所言是真。

东方朔滑稽善谏,陪伴武帝一生,始终圣眷不衰,实为异数。及至晚年,东方朔又荐自己儿子入朝,汉武帝赐为郎官,后升谒者。因其能言善辩,便常派其持节出使外国。

及至东方朔老病,忽然上奏:《诗经》有云:营营青蝇,止于蕃。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臣愿陛下远离巧佞,摒退谗言。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武帝览奏,颇为惊奇,对侍臣说道:东方朔向来滑稽,今观其语,何多善言?

其后不过数日,东方朔之子上殿报哀,奏说父亲病死。

汉武帝这才大悟,流涕道:朕闻经传所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卿父前日上书,大改平生滑稽之风,此之谓也。

镜头闪回,按下东方朔平生,复说汉匈争战。

汉武帝元光五年,匈奴骑兵再次侵犯上谷郡,掠杀吏民。

朝廷收到边报,决定出兵迎击。汉武帝遂发诏命,派遣太中大夫公孙敖担任骑将军,与车骑将军卫青、轻车将军公孙贺、骁骑将军李广,各率一万骑兵,兵分四路,出击匈奴。

公孙敖从代郡出兵,与匈奴交战,连战不利,损兵折将,阵亡七千骑兵。

汉武帝闻报大怒,交付廷议,依律判处公孙敖死罪,后许缴纳赎金,免罪为民。

卫青初次为将,带兵首征,却是冷静无比,兼又沉着果断,非同凡响。由是率军长驱而进,深入险境,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首虏七百人,取得胜利以归。

另外两路军马,公孙贺失机败阵,李广无功而还。

汉武帝见四路大军,只有卫青一路胜利凯旋,由是甚为惊奇,并且喜慰,乃破格加封,直接封为关内侯。元朔元年秋,卫青再出雁门,领三万骑兵长驱而入,斩首数千。

元朔二年,匈奴大举入侵上谷、渔阳,先破辽西,杀死辽西太守;又败渔阳守将韩安国,劫掠百姓两千余人。

武帝乃发两路大军,派材官将军李息从代郡出击,命卫青率大军进攻河南地。

卫青迂回侧击,西绕匈奴军后方,迅速攻占高阙。由此便将匈奴部众一分为三,切断驻守河南地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以及单于王庭联系。

完成迂回阻隔任务之后,又率三千精骑,飞兵南下,进到陇县以西,对白羊王、楼烦王完成包围。汉军于是一战获胜,活捉敌兵数千,夺取牲畜数百万众,就此控制河套。

捷报传至京城,武帝大喜。因谓河套形势险要,命卫青在此修筑朔方城,同时设置朔方、五原两郡。自内地迁徙十万人到此定居,修复秦时蒙恬所筑边塞,以及沿河防御工事。

经此一战,汉军全师归还,不但彻底解除匈奴骑兵对长安威胁,并就此建立反击匈奴前方基地。卫青因此被封为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

卫青部下战将苏建、张次公,以校尉从征有功,分别被封平陵侯、岸头侯。

元朔五年春,汉武帝为扩大前番战果,诏命兵分两路,再次出塞。

诏令:第一路,以车骑将军卫青为主将,率领三万骑,从高阙出兵;命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国相李蔡为轻车将军,公孙敖为护车都尉,隶属车骑将军卫青,一同从朔方出兵。

卫青、苏建、李沮、公孙贺、李蔡、公孙敖:喏!臣等遵命。

诏令:第二路,以大行李息为主将,岸头侯张次公为副,从右北平出兵。

李息、张次公:喏!臣等遵旨。

于是两路汉军齐出,分头并进。

匈奴右贤王首当其冲,但以为汉朝军队不能远来至此,故此不曾设防,并与部下诸将终日饮酒,皆至酣醉。

汉军乘夜而至,右贤王大惊,连夜逃跑,仅与爱妾及数百精骑急驰突围,向北而去。

轻骑校尉郭成等追赶数百里,不及而返。汉军此战,俘虏右贤王以下小王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千百万头,辎重帐房无算。

汉武帝接到战报,喜不自胜,因派特使赍捧印信,前往军中传旨:拜卫青为大将军,加封食邑六千户,所有随征将领,皆都归于麾下。卫青三子,长子卫伉为宜春侯,次子卫不疑为阴安侯,幼子卫登为发干侯,均食邑一千三百户。

继又降旨,封赠随从卫青作战诸将。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李沮、李息、豆如意等,皆都封赏有差。

汉元朔六年,郎中令石建去世,于是再次征召飞将军李广,接替郎中令一职。

是年二月,汉武帝再下诏令:命以公孙敖为中将军,公孙贺为左将军,赵信为前将军,苏建为右将军,李广为后将军,李沮为强弩将军。分领六路大军,统归大将军卫青指挥,从定襄出发,再伐匈奴。

众将得令,六路齐发,北进数百里,扫荡大漠,再次击溃匈怒诸部骑兵牧民。首战获胜之后,全军返回定襄休整,一个月后再次出塞,共斩获匈奴军一万余人。

此番张骞随从大将军卫青出征,亲为向导,立下战功,由此获封为博望侯。

卫青外甥霍去病只有十七岁,此战独领八百骑出击,俘虏匈奴单于叔父以及国相,斩单于祖父等二千余人,功冠全军,乃获封冠军侯。

大将军卫青职务已为武将之首,故此只赏千金,不再增益封爵。

此战诸将多有杀敌建功,因而封侯。惟李广时为后将军,无甚斩获,故此全军无功。

镜头闪回,叙述霍去病来历。

霍去病出生于汉武帝建元元年,母为平阳侯府侍女卫少儿,父为平阳县小吏霍仲孺,乃是二人私生之子。霍仲儒当差期满,回到平阳县,与卫少儿失去联系。因此霍去病一直不知父亲是谁,直到成为骠骑将军之后,才与父亲相认。

卫少儿又曾与曲逆侯陈平曾孙陈掌私通,继而嫁之。

卫子夫被立为皇后,霍去病因此便为皇室外戚,得入上流贵族社会。

霍去病在少年时代,就善骑射,故为汉武帝钟爱,命为近臣侍中。

闪回结束。元狩二年春,霍去病十九岁,被汉武帝任命为骠骑将军,率兵征战河西,出击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部。因率一万骠骑出于陇西,转战河西五国,与单于诸子交战。

再越焉支山,六天行军千余里,在皋兰山下重创匈奴,歼敌九千,俘获匈奴祭天金人。

是年夏,霍去病再次引兵出塞,与公孙敖率领数万骑兵,分路进军。

因为公孙敖中途迷路,以至迟迟未达,不能与霍去病如期会和。霍去病以为战机易失,果断孤军深入,歼敌三万余人。

经此一战,霍去病俘虏匈奴五王,五个王母,并单于阏氏、王子等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匈奴实力极受打击,就此一蹶不振。

同年秋,匈奴浑邪王率众降汉,霍去病奉命引军迎接。降众闻说汉军前来,以为是来剿灭自己,忽生变乱。在此紧急关头,霍去病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诸军,迅速稳定余部。浑邪王由此得以率其四万余众,安全归汉。

从此以后,汉朝完全控制河西地区,打通西域道路。

匈奴人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汉武帝于是命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守之半,使全国百姓徭役负担得到宽缓。

元狩四年春,汉武帝欲图乘胜而进,再下诏令: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步兵转折踵军数十万众;分别兵出定襄、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

霍去病奉旨,再展雄风。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七万人。又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追杀至狼居胥山,再次获得全胜。

取得完胜之后,霍去病遂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封礼,又于姑衍山举行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北海。(成语“封狼居胥”典故,源出于此)

经此一战,匈奴被汉军在漠南完全荡涤净尽。单于逃到漠北,漠南再无王庭。此战之后,除河西之外,匈奴继又失去对东北地区控制。

霍去病乃奏请天子,迁徙乌桓部族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使为汉朝北藩,并负责侦察匈奴动静。要求其部落大人,每年须至长安朝见汉帝;并置护乌桓校尉,监护乌桓诸部,使其不得与匈奴私下交通。

战后叙功,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功高盖世,皆命加官为大司马,并使骠骑将军官阶俸禄,同大将军相等。从此之后,大将军卫青权势减退,骠骑将军霍去病日益显贵。

卫青故人门客,多半见风使舵,转而奉事霍去病。惟有舍人任安,不肯改志趋赴。

镜头闪回,按下霍去病,复说飞将军李广。

李广以郎中令职务,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发。

博望侯张骞同时率引一万骑兵,与李广分为两路而进。

约行数百里,李广遭遇匈奴左贤王大军,被其四万骑兵重重包围。部下四千汉军面对十倍之敌,不由大惧。李广从容不迫,命令儿子李敢为先锋,快马冲击敌阵。

李敢奉其父命,只带数十骑飞奔而前,穿透匈奴骑兵包围。然后双分两路,分别抄出敌军左右两翼,重又杀回,归报李广:匈奴人不过如此。我可以一敌十,易破之也。

汉军士兵闻言,由此心下大定,信心大起。

李广下令全军布成圆阵,面向四外,以拒敌军。

匈奴猛攻,箭下如雨。战守终日,汉兵死亡过半,手中箭矢亦将用尽。

李广见状,为节省箭矢,遂命士兵:尔等皆需引弓不发,且看本将军独自歼敌!

于是自用大黄弩弓,以连珠箭法射敌,接连射杀数名副将。匈奴人大骇,一阵骚动,阵角渐松。此时天色渐黑,汉军将士皆都面无人色,惟李广神色如常,愈加精神从容。

汉军皆为折服,由此阵势完整,相持一夜不溃。

至次日天明,张骞援军终至,匈奴军已是强弩之末,不敢抵敌,只得解围而去。

李广被围一日一夜,几乎全军覆没,再无力量追击。战报传入京师,朝廷叙过,张骞误期当斩,出钱赎罪,降为平民。李广功罪相当,又无封赏。时乖命蹇,以至于此。

镜头闪回,数年之前。

李广曾问卜者王朔:自汉击匈奴,我每战必从。诸军校尉以下,才不及中人,然因功封侯者数十人。我不比别人差,但无功得封。岂我命中不该封侯乎?望先生教之。

王朔问道:将军回思,曾有自悔之事乎?

李广答道:我任陇西太守时,羌人反叛,我诱骗降者八百人,以诈计杀之。直到今日,平生至悔者惟此,绝无别事。

王朔叹道:将军曾记战神白起,功高盖世,但因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终得恶死之事乎?能使人受祸者,无比杀降至甚。将军不能封侯,乃此因耳。不被诛杀,尚为万幸。

李广闻言大悟,长叹而已。

因历任七郡太守,前后四十余年,赏赐皆分给部下,家无余财,一生不置产业。

李广身高臂长,善射如神,子孙及徒众皆不能及。又寡言少语,常画图为战,闲时专以射箭作戏。带兵行军,若遇断粮缺水,士兵不得尽喝,自己不饮;士兵不得全食,自己不饭。因对士兵宽厚不苛,部下皆效死力。倘若遇敌,估计不中不射,发矢便要应弦倒地。

因多次被敌围困,危险万状;连射猛兽,也几次被伤。但皆能脱难,亦谓福报。

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为将。李广渴望封侯之志不减,屡次请求随行。武帝起初以其年老不应,李广固执请战,终获诏准,得以出任前将军。

汉军出塞,自战得胜。卫青自匈奴降兵口中,得知单于驻地,不由大喜。李广老当益壮,请求自为先锋,出击单于营帐。卫青以为李广时乖运舛,是为屡败之将,与军不利,于是拒绝其请,决定自带精兵追逐单于,而命李广与右将军合并,从东路出击。

诸将皆知,东路迂回绕远,而且缺乏水草,不能并队行进,势必难以建功。

李广急于立功封侯,遂请求道:末将职为前将军,大将军却令我从东路出兵,却是何意?我少年从征,至今才得与匈奴对阵机会,愿做前锋,先与单于决战,望将军许之!

卫青闻此,顿起惺惺相惜之感,便欲应允。

中军见此,轻扯衣角,附耳低声说道:大将军临行之时,天子陛下之嘱,岂忘记耶?

卫青猛醒,便记起汉武帝私下警告:李广年老,休使其正面对敌,恐于军不利!

念及于此,便即硬起心肠,发下令箭:老将军速至右将军中,依令而行,勿违我命。

当时公孙敖因前番出征失期,罢去侯爵,以中将军随同卫青出征,也欲建功复爵。卫青便令公孙敖为前军统领,命李广速发右军,予以配合。

李广大怒,乃转身回营,领本部军与赵食其合兵,就此启程,从东路出发。只因心中不快,走时仓促,便即忘记征聘雇佣向导。于是有时迷路,结果落在卫青之后,不及应援。

卫青依照降卒口供,复命其为向导,果然顺利追及匈奴单于,与其交战,轻易获胜。单于战之不利,率部逃跑。卫青只因孤军深入,终于不能活捉单于,只好收兵。

汉军主力还师,南行渡过沙漠,遇到李广与赵食其东路军马,由此合兵一处。

李广闻说走了单于,更增激愤。勉强谒见大将军后,便即气哼哼地,回到自己军中。

卫青心知自己理亏,乃派长史送给李广粮酒,算作赔礼道歉。并向李广、赵食其询问迷路情况,要给天子上书,报告军情。

李广怀怨,任凭长史如何询问,只是不答。长史回报,卫青怒气渐增,又派长史再往右营,传令李广部将,前去中军大帐汇报军情,受审对质。

李广闻说部将受到传讯,怒发如狂,乃截住长史,对其说道:我为东路主将,部伍迷失道路,与校尉何干?你且回去,某当亲至大将军幕府,前去受审对质!

长史不敢得罪此位传奇老将,由是只得空手而回,归报大将军卫青。

李广支走长史,乃对部将说道:某自少年从军,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次,屡次遇险,死里逃生,未获全功。今幸随大将军出征,将欲建功赎罪;大将军又调我迂回绕远,偏偏迷路,此岂非天意乎?况我今已六十余岁,岂能再受刀笔吏污辱耶!

言罢流泪叹息,乃拔刀自刎。军中将士皆都痛哭,边境百姓闻之,亦无不落泪。

当时李广生有三子,长子李当户、次子李椒,都已过世。仅余幼子李敢,因功被封为关内侯,此次亦率本部军马,跟随大军征伐。因闻说父亲死讯,不由怒发如狂。

李敢对部下诸将说道:我父之死,皆因是卫青循私废公,任意调离,使其不得建功;待匈奴单于逃遁,又委过我父,致其不堪受辱,愤而自杀也。

部将闻此,亦有同感,但惧大将军之威,皆都不语。

李敢因此愈加愤怒,遂至中军大帐,当众质问父亲死因。

卫青自觉有愧,又不能公示天子密嘱,只得拿出大将军气派,厉言申斥。

李敢身为侯爵,以为可与卫青并肩,愈发不服,纵跃上前,发拳殴打。卫青不欲与其相并,绕案逃避;李敢绕案追逐,不肯罢休。众将大惊,急上前拉开,将李敢劝回。

卫青自觉对老将李广有愧,由是隐瞒李敢犯上之罪,不予追究。霍去病时为骠骑将军,乃是李敢上司主将,却不能接受部属殴打舅父,由是怀恨在心。

画外音:遍观汉武帝时领兵诸将,若以李广才能武功,终生不能封侯,果然也是时乖命舛,实在难以常理论之。也是无独有偶,在其前面还有一个前辈,名曰冯唐,也是终生不得施展才华,以至郁郁而终,老死家中。由此后世便即形成一句俗语,叫作“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将此二人相提并论,可谓千古同叹。

镜头闪回,补叙冯唐之事。

冯唐者,本是赵国人氏,至其父辈移居代地,后又迁到安陵。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为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彼时已年过不惑。

时因匈奴骚扰边郡,文帝时常对众慨叹:寡人无福,只恨不得廉颇、李牧为将。

冯唐奏道:陛下即得颇、牧为将,亦不能用之。

文帝大怒:卿此言何意?是耻笑于朕耶!

冯唐答道:臣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陛下执法太严,赏轻罚重,又不肯授权于带兵将军。臣故知朝中虽有廉颇、李牧,陛下亦不能用也。

文帝不悦:卿为此危言,非是哗众取宠,亦是空穴来风。

冯唐拜奏:昔有云中郡守魏尚,屡拒匈奴入侵,可谓能将。只因有虚报战功小过,便被陛下削爵为民,可有此事?常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帝若如此,谁肯为将?

文帝闻此,转怒为喜,遂纳冯唐之谏,恢复魏尚原职,并任冯唐为车骑都尉。

景帝即立,委任冯唐为楚相,但因楚王谋叛,旋即便将冯唐免职。

至武帝即位,诏举贤良。朝臣举荐冯唐之才,下令征召入朝,方知冯唐时年已经九十余岁,耳聋眼花,已不能为官矣。

闪回结束,复说李广后事。

画外音:李广虽然终生未能封侯,但其后代亦在汉朝世代为将,战功赫赫,名垂青史。其孙李陵拜为骑都尉,率领丹阳楚军五千,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精骑出击匈奴,与右贤王战于祁连天山下,使李陵率其五千部众出居延北千里,欲分匈奴兵力,毋令专走贰师。

李陵至期还师,被匈奴骑兵八万围击。汉军兵矢既尽,死者过半,亦杀伤匈奴万余。李陵且战且退,连斗八日,至居延百余里时,匈奴遮狭绝道。

汉军落入绝境,军粮食尽,而救兵不到。匈奴派人招降,李陵为保部众,只得伪降,以待时机再反。其兵尽没,亡散归汉者仅余四百余人。

单于既得李陵归降,因素闻其家声,慕其先祖功业,乃以女许配李陵,使其显贵。

汉武帝闻报李陵降胡,勃然大怒,不问内中实情,便命将李陵母妻及诸子灭族。

太史公司马迁为其说情,亦遭腐刑。

自此之后,李氏名败。直至唐朝皇帝李渊之时,复追认李广、李敢为先祖。

按下李广家族兴衰,复说名相陈平子孙。

陈平辅佐高祖刘邦,六出奇计,有大功于国,且与周勃平灭诸吕之叛,获封曲逆侯,汉文帝前元二年去世,谥号曰献。其子陈买袭爵,但只一年便即去世,谥号曰共。

陈买之子陈悝袭爵,于汉景帝前元三年去世,在位二十一年,谥号曰简。

陈悝之子陈何,于汉景帝前元四年袭爵,在位二十三年。武帝元光五年,陈何仗势抢夺人妻,由此被有司官员弹劾,诏命罢爵,封国亦被废除。

陈何心中不平,乃将曾祖所遗《鬼谷子秘籍》及伏龙令牌寻出,前往淮南,来见淮南王刘安,劝其以此令牌造反。

刘安:此乃何物,便有如许威力?

陈何:若论此牌,来历非常。当年留侯张良与高祖定下盟约,铸造此牌为据。无论何人,只要持有此牌,便可号令宗室,争夺帝位。当年我先祖陈平,便以此牌号令绛侯周勃等人,平灭诸吕之叛,安定刘氏社稷,大王岂不闻乎?

刘安:确有听闻,但不知其详,原来如此。

于是大喜,乃自命为第八代鬼谷派掌门,暗中筹备谋反夺位之事。

画外音:陈何却不知道,曾祖陈平临死之前,早将鬼谷秘籍及伏龙令牌传于御史大夫晁错,并命其为第八代鬼谷掌门。此家中所藏秘籍令牌,乃是副本赝品。

镜头闪回,叙述刘安来历。

刘安乃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

汉文帝八年,封刘安为阜陵侯,十六年封为淮南王。

便在刘安封王之际,淮南封地有邾县庶民闻某,居住大别山余脉小山脚下。其家在河畔掘地之时,忽然挖出一块石碑,上刻秦隶“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八字。

闻某不敢私藏,便将此碑献给淮南王。刘安得碑大喜,乃下令在此地建立碑亭,立碑于亭内,并在山脚修建孔庙。后人便将此山易名为孔子山,将河流改名问津河,以此纪念。

刘安在此修建孔庙后,以为文脉所在,乃召集大批文人学士,在此讲学、著书立说。时有伏生、申公、欧阳生等著名大儒,经常往来其间,聚徒布道。

吴楚七国举兵反叛之时,吴王曾派使者,到淮南联络,刘安意欲发兵响应。

淮南国相欲止其反,乃自动请命:大王非要发兵,响应吴王,臣愿为统军之将。

淮南王大喜,付其军权。淮南国相得到兵符将印,反而指挥军队据城防守,抗拒吴楚叛军,就此不听刘安命令。其后汉景帝派出曲城侯蛊捷,率军援救淮南。

七国叛乱被平,淮南国未曾参与,因此反而得以保全。刘安见朝廷势力雄厚,武帝手下名将云集,知道事不可为,就此养光韬晦,转好文学,以掩己志。

刘安酷好读书鼓琴,辩博善为文辞,不喜嬉游打猎,注意抚慰百姓。因此十数年后,淮南国内大治,流誉天下。刘安又好钻研道家学说,曾招方士数千,其中有苏非、李尚、左吴、陈由、雷被、毛周、伍被、晋昌、大山、小山等人,皆为一时才俊。

在淮南王主持之下,又效当年秦相吕不韦所为,汇集门客,编写成《鸿烈》一书,后称《淮南鸿烈》,也称《淮南子》。

汉武帝喜好文学,晚年又好道术,因刘安乃为父辈,故对其甚是尊重。因知其博学多才,不敢轻忽,每次书信来往,常召司马相如等文士看过草稿,修改之后方才发出。

刘安因知天子与自己同好,故此每当入朝面君,必定献上自己新作,常为汉武帝爱如珍宝,加以秘藏。刘安曾受武帝之命,撰写《离骚传》,早上受诏,日食时撰就献上。

又献《颂德》及《长安都国颂》,皆是武帝爱听颂辞。

每次至京宴见,与皇帝谈说政治及方技赋颂,直到黄昏才罢,叔侄君臣甚是相得。

建元二年,刘安再次入京朝见。武帝闻报大喜,命太尉田蚡代己出京,前往灞上远迎。田蚡与淮南王原有交情,遂趁相见之机,劝其造反。

田蚡:今皇帝无嗣,未立太子。大王乃是高皇帝嫡孙,施行仁义,天下无人不知。倘使宫车晏驾,皇上过世,其嗣承大位者,非殿下而谁!

刘安闻言大喜,厚赠田蚡金银财物,嘱其谨慎保密,休要轻易泄露。

于是进京见驾,与皇帝侄儿谈儒论道,尽欢而散。淮南王回至封国之后,便依田蚡建议,暗中结交宾客,安抚百姓,谋划叛反,只待时机到至。

建元六年,汉武帝计划发兵讨伐南越。刘安上书,谏说用兵有害无益,不如遣使招降,得到武帝称赞。刘安此谏,其实是因自己将欲谋反,欲引南越国为盟。

此年天象有异,彗星出现。刘安以为怪异,便问门客主何吉凶。

门客中有人言道:先前七国之乱,吴王刘濞起兵之时,彗星亦曾出现。当时星尾虽仅长数尺,仍然战乱经年,死者百万,血流千里。今彗星长至满天,天下兵战必当大兴。

刘安信以为实,暗道:今上未立太子,天下有变,必主诸侯王争夺皇位也。

便加紧谋反步伐,整治攻战器械,积聚黄金钱财。又出重金,贿赠各地郡守、诸侯王,延揽天下说客谋士,预备起兵。

举国辩士闻此,于是齐集淮南,皆为刘安出谋划策,胡乱编造荒诞邪说,阿谀逢迎,编造谶语,说其当即大位。刘安大喜,皆都赏以重金,谋反之心更甚。

刘安有女名叫刘陵,当时居住京师长安,淮南王府。因奉父命,遍交朝中权贵及天子近臣,刺探朝中内情,以为耳目内应。

元朔三年,汉武帝赏赐刘安几案手杖,以其年老,恩准不必入京朝见。

刘安与王后所生世子刘迁,娶王太后外孙修成君之女为妃。淮南王恐怕太子妃知道自己谋反计划,就与世子策划,命其佯作移情别恋,逼使修成君女自回娘家。

刘迁逼走妻子,由此遍求名师,学习击剑。两年之后,自谓剑术高超,无人可比。闻说国中有郎中雷被剑艺精湛,便即不服,召其前来府中较量。

雷被奉召入府,闻说世子是欲比剑,一再谦让,自承剑术有名无实,绝非世子对手。

刘迁欲加狂妄,当众步步进逼,非要比个胜负高下,否则不肯罢休。

雷被迫不得已,只得拔剑还手,剑尖误中刘迁,致其轻伤。

刘迁由此发怒,当场发作不得,便在父亲刘安面前屡进雷被谄言。雷被恐被世子迫害,自请替淮南国引兵勤王,前往北边奋击匈奴,实际是想借此离开淮南避祸。

刘安岂肯放他带兵离去?于是听信世子谄言,便将雷被罢官。

雷被不忿,私自跑到长安,向汉武帝上书表白己冤,并诉淮南王父子诸般反状。

汉武帝览奏大怒,乃将奏章交给廷尉,诏命河南郡守查究其事。河南郡奉旨,将欲逮捕刘迁,刘安与王后荼惊慌,欲发兵对抗,十余日犹豫未决。

便在此时,汉武帝诏命下达,令在淮南就地审讯刘迁,其实打算网开一面。

淮南相却不理解天子之意,又怒寿春县丞顺从刘安之意,不及时逮送刘迁至河南郡,遂上疏朝廷,劾其犯有大不敬之罪。刘安亲为寿春县丞说情,淮南相不听。

刘安大怒,于是先下手为强,派手下心腹官吏上书,控告淮南相,说其诬陷封国臣属,离间宗室与天子亲情,罪不容诛。汉武帝览奏,复将此事交给廷尉查究。

满朝公卿闻此,大都上书天子,要求必将刘安父子逮捕查办。

刘陵探知此事,急派家仆驰赴淮南,密告其父。刘安担心事情暴露,打算发兵对抗。

世子刘迁献策:造反大事,岂可操之过急!若依儿臣之计,莫若静待其变,后发制人。朝廷使臣来捕,父王可使门下武功高手,身着卫士衣甲,持戟站立庭院之中护卫。倘至不测,便即刺杀来使。儿臣同时派人刺死淮南国中尉,就此举兵起事,尚不为迟。

淮南王知道世子府中养有不少死士,信以为然,于是从之。

汉武帝因与淮南王志趣相投,便不批准公卿大臣奏请,改派中尉殷宏前赴淮南,向淮南王询问查证案情。刘安闻说朝中使臣前来,即按刘迁计谋,做好准备。

殷宠到达淮南,传达天子之意,善言询问雷被之事,请淮南王上书自辩。

刘安见其态度温和,只问罢免雷被因由,便未发作,遂以狡言辩解,并设宴厚待。

殷宠还朝,便为淮南王美言,说因比剑交恶,雷被罢职,因此上书诬陷世子。

负责办案公卿大臣却不买账,上奏反驳殷宠:淮南王刘安阻挠雷被从军奋击匈奴,是拒不执行天子征兵明诏,岂止比剑交恶?如此逆旨重罪,应判弃市死罪。

汉武帝不许,诏令削夺淮南二县,以为薄惩。

殷宏由是复入淮南,宣布赦免刘安之罪,改以削夺二县之地。

然而天使未至,刘安已得女儿刘陵遣使来报,说公卿大臣请叛自己弃市,并不知已获天子宽赦,改为削地。及闻朝廷使臣已经动身,以为是来逮捕自己,遂大为惊惧。

世子刘迁再次献策:可依儿臣先前所计,命门客刺杀来使,复观朝廷动静。

刘安从之,下令依计施行。

殷宏来至淮南,甫入王府,便觉院内情景有异,杀机四起。于是情急智生,未待宣旨,便即祝贺世子刘迁已获特赦,淮南王亦只消藩二县,并无重罪。

道贺已毕,才请淮南王摆设香案,跪听天子诏旨。淮南王由是放弃戒备,刺客不发。

天使去后,世子刘迁不喜反怒:我行仁义,却被削地。耻辱至甚,不反待何!

刘安虽然才高,却无主意,遂被世子所惑,于是继续策划反叛。此后凡有使节从长安前来,声称汉武帝无子者,淮南王闻之即喜;若说大汉王朝太平,汉武帝已有子嗣,淮南王便即恼怒,认为胡言乱语,绝不可信。由是淮南王反意,尽人皆知。(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