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十二集 韩信拜将

华夏真相集 第十二集 韩信拜将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1 17:48:39 来源:笔趣阁

此时咸阳,已非秦宫;此时关中,亦非秦朝天下。

鸿门宴后,刘邦虽然得保性命,但也被迫让出咸阳,自率本部兵马,前往戏亭待命。

镜头闪回,沛公西入咸阳之时。

大军入城,昔时繁华宫阙,顿成人间恶梦。沛公手下诸将,皆都率军奔走于金帛财物之府,抢其财帛,以分众军。

独有萧何先入丞相府邸,尽收其图籍,装于车中,不取分毫财物。以此便得具知天下险塞关隘、户口多少、强弱之处,后为创建汉朝立下奇功。

沛公因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颇有不舍,便欲留居宫中。

樊哙见此不悦,直言谏道: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

沛公恋恋不舍,不肯听众,只在温柔乡中,醉生梦死。

张良入宫再劝,沛公无奈,方才还军霸上。

因悉召诸县父老豪杰,当面宣布:关中父老,苦秦苛法久矣!楚怀王曾与诸侯有约,先入关者王之,故我当王关中。今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悉除去秦法,诸吏民案堵如故。我来是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尔等休恐。

父老争相告谕,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沛公辞让不受,对众民说道:我军中仓粟多而不乏,不欲费民。

秦民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及闻鲁公项羽欲来,沛公让出咸阳,又不由大为惊恐。

闪回结束,沛公封锁秦宫,离开咸阳,屯兵戏亭。

项羽闻说刘邦让出咸阳,心中甚喜,乃率军直入秦都,入宫升殿。于是下令,先杀秦王子婴,复又尽灭嬴氏诸族。随后派人向楚怀王报捷,并请示叙功封王。

怀王回复:王言如纶,当坚持此前盟约,应封刘邦为关中王。

项羽大怒,于是便置怀王之命不理,又不听叔父项伯之劝,反纳范增之计,召集诸侯众将,皆至戏亭,自行分封。

于是当众宣布:尊奉楚怀王为义帝,使居盱眙;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掌管梁、楚九郡,建都彭城;分封诸侯为王,众议封地王号。

项羽不欲让刘邦为关中王,又担心背负违约之名,一时举棋不定。

范增私下进言:巴、蜀道路险峻,秦朝被流放者,大都居于此地。且巴、蜀两地,亦曰地处关中,不谓背约。便以此地封与沛公,并将关中一分为三,阻其东进之路,有何不可?

项羽以为良策,于是当众宣布:沛公先入关中,依怀王旧约,故先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等地,设都南郑。封章邯为雍王,执掌咸阳以西,设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执掌咸阳以东、黄河以西,设都栎阳;董翳为翟王,掌上郡,设都高奴。

刘邦闻此,既惊且怒。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闻而大喜,齐都谢恩。

项羽:故齐国之地,一分为三。田荣未随联军伐秦,弃而不封;封齐王田巿为胶东王,都于即墨;齐将田都封为齐王,以临淄为都;田安封为济北王,以博阳为都。

田市、田都、田安:我等奉命,谢主隆恩,并谢霸王!

项羽:改封魏王豹为西魏王,统治河东,建都平阳;赵王歇为代王,徙都代郡;赵相张耳随本王入关有功,因此立为常山王,统治赵地,建都襄国。瑕丘申阳本为张耳臣僚,首先攻下河南郡,在黄河岸边迎接楚军,故立为河南王,建都洛阳。

魏豹、赵歇、张耳、申阳:我等奉命,谢主隆恩,并谢霸王!

项羽:封韩成为韩王,仍居旧都阳翟。赵将司马卬平定河内,屡有战功,因此立为殷王,统治河内,建都朝歌。当阳君黥布战功第一,因此立为九江王,建都六县。

韩成、司马卬、黥布:我等奉命,谢主隆恩,并谢霸王!

项羽:鄱君吴芮率百越将士,协助诸侯,又随本王入关,因此立为衡山王,建都邾县。柱国共敖,率兵攻打南郡有功,因此立为临江王,建都江陵。燕王韩广,改立为辽东王。

吴芮、共敖、韩广:我等奉命,谢主隆恩,并谢霸王!

项羽:燕将臧荼,跟随楚军救赵,又随本王入关,因此立为燕王,建都蓟县。成安君陈余,因与张耳抵牾,弃印而去,虽未随本王入关,但对赵国有功,因此将南皮三县封之。吴芮部将梅鋗,多立战功,因此封为十万户侯。

臧荼、梅鋗:我等奉命,谢主隆恩,并谢霸王!

分封十八家诸侯已罢,其余随征诸将,封赏有差。乃张诸侯名单于营外,布告天下。

西楚霸王作为盟主,大宴诸王三日。第四日早朝,便留汉王、雍王、塞王、翟王于陇蜀关中,自率其余十四路诸侯王,就此凯旋东归。

秦朝由此灭亡,共传二世,国祚仅存十五年。

镜头闪回,秦国既灭,便说赵高后事。

只因赵高灭秦,对汉朝初创居功至伟,因此汉朝时多有民间笔记、传说以资纪念,甚至认为赵高魂魄不死,最终位列仙班。

《列仙传》记载,赵高曾与方士韩终同游交好,得其传授仙术丹法,因此不畏寒暑。《拾遗记》亦载,赵高得到仙术,冬月坐于坚冰,夏日卧于火炉,冰火九重,皆不能伤。

秦王子婴即位之后,立即擒拿赵高,以其劝说二世屠杀宗室诸王重罪,下令杀之。

为使其受尽苦头,有人建议,将赵高头下脚上,倒悬浸溺于井中,然而七日不能淹死;然后提出井外,更以滚汤生煮,同样毫无效果。子婴无奈,只得命以刀剑加身杀之。

赵高乃是一位书法大家,对中国文字进化颇有贡献。其善大篆字体,著有《爰历篇》六章,又与李斯一起,将大篆简化改为小篆,通行天下。

中国文字,自甲骨文、金文以至大篆,再至小篆,再至隶书,再至楷书,以至成熟。在此简化进程之中,赵高可谓改革先驱;同时更是秦朝统一文字革命,作出重要贡献者。因此赵高便被北魏王情所作《古今文字志目》,录入五十九位书法家之列。

画外音:赵高既死,名列古来第一奸臣。但有人如此评论:手握江山,权倾天下,胸怀丘壑,逆转乾坤;如许人物,百年千年,方得一见;如许人物,千人万人,唯此一人。有诗为证:当年举世欲诛秦,哪计为名与杀身?留侯椎铁荆轲匕,不及秦宫一阉臣!

镜头转换,由此归结大秦王朝,再次进入列国纷争。

汉王刘邦被封至汉中,以及巴蜀不毛之地,由是大怒。因见西楚霸王大宴诸侯,毫无防备,便欲起兵攻打,施以突袭。议于众臣,周勃、灌婴、樊哙等人纷纷附和,皆愿出战。

萧何谏阻道:公等虽不愿远赴汉中巴蜀,但与死于非命相比,则孰轻孰重?

刘邦:我亲提十万大军与战,今胜负未分,奈何便言必死?

萧何:休说十万之军,便是秦师四十万大军,又当如何?巨鹿一战,西楚霸王只五万人马,便破章邯、王离四十万众,世人皆知。况今其所率四十万众,大王只有十万耶!众寡强弱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

刘邦:若依先生之计,那便如何?

萧何:夫能屈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就此受命,引兵归于汉中,恩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则天下可图也。

刘邦:真良策也,众人皆不如之。

当即准纳其计,并封萧何为丞相。又赐张良金百镒,珠二斗,以表谢意。张良将此金珠具又转献项伯,自己丝毫不留。

项伯投桃报李,为刘邦尽请汉中之地,项王许之。

夏四月,诸侯遂罢戏下之兵,各还就国。

项王自觉有愧于汉王,遂拨付劲卒三万,令从汉王驱使,前往汉中。刘邦至此心中五味杂陈,暗道幸亏萧何阻谏在先,否则一旦反目,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汉王率军西去,张良一直送至褒中,然后告辞,要归韩国。刘邦恋恋不舍,以至泪下。张良以温语相劝,然后进言:主公进入汉中之后,宜烧绝所过栈道。至嘱,至嘱!

刘邦惊问:数百里栈道,修之不易,先生此举何意?

张良笑道:烧绝栈道,其便有二。其一以备诸侯盗兵,再无边防之虞;其二且示项羽,主公再无东还之意,以懈其备也。

说毕拱手为揖,扬长而去。汉王愣了半晌,静立不动。

萧何来问:张子房适才所言若何?

刘邦:子房劝我,进入汉中后必要烧绝栈道。

萧何也自发愣,忽然抚掌赞道:张子房者,真乃神人也!

汉王大悟,不由仰天长叹:此人日后若为他人所用,则我死无葬身之地矣。

由是引军进入汉中,随后命令烧绝栈道。但分别密嘱纵火诸军,每隔五十里而烧十里,留其大半不烧。此事绝密,除萧何等数人之外,余者诸将,皆不使知。

镜头转换,按下汉中,复说中原。

项羽行军在途,闻说刘邦烧了栈道,果然大为放心。

章邯、司马欣、董翳三王闻之,也便高枕无忧,不设西部边境防备。

戏下分封诸王之事,迅速传至齐国之境。齐相田荣闻说项羽徙封齐王田市于胶东,又改封田都为齐王,更无自己寸土之封,不由大怒。

楚霸王元年五月,田荣闻田都自关中归还,便发兵截杀,不使其入境。田都未曾防备,一战即败,部下皆都溃散。于是万般无奈,只得引领残部,亡走入楚。

田荣驱逐田都,又截留齐王田市归师,将其幽禁在临淄,不使其迁徙胶东。

田市畏惧项羽来伐,乃趁田荣不备,偷偷逃亡还国,跑去胶东即墨。

田荣怒发,率军追击,攻克即墨,就而诛杀田市,自立为齐王。

是时彭越屯驻巨野,有部众万余,无所属国,亦无封地,彷徨无计。

田荣闻之,便遣使送与彭越上将军符印,使其攻击济北王田安。

秋七月,彭越攻破博阳,击杀济北王田安。就此率领部众,归附齐王田荣。

田荣平定三齐,又使彭越为将,付予五万兵马,使其南下击楚,以报项羽漏封之恨。

项王:彭越何人?野鸡无鸣,草鞋没号,也敢来撩拨本王!萧公角何在?

萧公角:末将在。

项王:使你前往迎击彭越,未知可敢去否?

萧公角:霸王放心。击此无名之辈,自是手到擒来,臣必斩其首级以归!

于是毫不为意,引军来迎。两军相交,未料彭越虽是大泽盗贼出身,却是英勇无敌,只一个回合,便斩萧公角于马下,大破楚军。

又说常山王张耳,自关中还师,回到封国。便派使者,前往结好陈余,贺其被封三县。

未料陈余反而大怒,对部众说道:张耳与我,其功相等。今张耳封王,余独封侯,只领三县之地,此是项羽处事不平,且辱我太甚!

部将张同上前进言:闻说此番戏下分封,虽奉楚王名义,皆是项王任意为之。主公尚封三县,齐相田荣更无封地,因此怀怨。主公何不与其联手,共抗西楚霸王?

除余点头称是,遂暗派张同、夏说为使,至临淄游说齐王田荣。

田荣:二卿乃为陈侯幕僚,今日来此,是何用意?

张同:奉陈侯之命,愿请明公一臂之助,共击常山王张耳。

田荣:我与张耳无怨无仇,击之为何?

张同:无他,同仇敌忾故耳。

田荣:我与陈余,有何同仇敌忾之志?

夏说:贤王休慌,且听臣言。项羽为天下之宰,持心存私不平。今其戏亭分封,尽王诸国战将于善地,而徙其故王于偏鄙之所。赵王歇北居代郡,而张耳却封常山,陈侯以为不可。今闻大王起兵击楚,是我等劝说陈侯,若不听从齐王号令驱使,是为不义。但惟愿大王先资兵往击常山,复赵王歇之位,则请举赵国全军之力,以为齐国北部扞蔽!

齐王田荣许之,遂遣兵马三万,听从陈余调遣。

当此之时,有一桩突发事件,使项羽名望受损,在诸侯王中威信急转直下。

项羽虽然分封诸侯,但却时时心怀不平,不愿有太多诸侯与自己并肩称王。及至东还彭城,因见张良未曾东归,但以为其已跟随刘邦,前往汉中;而韩王成又无战功,便又改变主意,不遣韩王回归故国,而是强迫其怀自己俱至彭城,并立即废其王位,贬为穰侯。

其后不久,又随意寻个不关痛痒罪名,命人将韩成擒而杀之。

只因此事,由是诸侯大都不服霸王,开始敬而远之。手下诸将,亦现叛逃之举。

便在项王回至彭城不久,有人来报:执戟郎韩信,在离开咸阳时请假,至今不归。

项羽发愣片刻,乃问:韩信是何人耶?

举报者奏道:便是在鸿门宴时,被樊哙以盾牌撞倒之执戟郎也。

项羽哈哈大笑:如此小事,也值得一报?你去,再换一个执戟郎可也。这次可要精心,选一个力士,休被人家轻轻一推,便是一溜跟斗,坏我脸面。

举报者也即失笑,诺诺而去。

镜头闪回,便说韩信由来。

韩信,泗水郡淮阴县人氏,自幼家贫,并无固定职业。只因出身低贱,不得为乡里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更因父亲早亡,便常从邻里乡人寄食,乡里之人多厌恶之。

便在韩信十几岁时,母亲又死。本来家贫,无钱治丧,韩信偏欲寻找高阜宽敞之地,声言要让母坟四周,可以安顿万家居民。人皆笑之,毕竟助其择地,草草葬了。

下乡南昌亭长见韩信志向非凡,由是着意结纳,多方接济。

韩信多次前往亭长家去吃闲饭,接连数月,便遭亭长妻子嫌恶。由是每日提前趁早开饭,待韩信去时,已经饭罢,将碗筷收拾干净。韩信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回。

因为无处就食,韩信离开亭长家中,便即来到城外,效仿姜太公之状,在溪边钓鱼,欲以鱼换粮裹腹。却又时乖运蹇,连续数日,并无一条鱼儿上钩。

城郊时有几位老妪,常在河边漂洗丝棉。其中一妪心善,因见韩信饥饿,便分自己所带饭菜给韩信吃,一连数十日,并无怨言。

韩信心怀感激,对漂母道:待我他日得志,一定重报老母。

漂母闻言不悦:大丈夫立身于世,不能养活自身,实为可笑。我见你有王孙之相,不忍你饿死于此,分食与你。若待你发达之日,我早已入土许久,岂望你报答今日一饭之恩!

韩信闻言大惭,从此不再到河边钓鱼,转回家中,潜心攻习兵法韬略,欲图大有作为,只待寻机而起。又效游侠行状,寻购一柄铁剑,挎在腰间,出门摇摆,以求有所际遇。

这一日,韩信正挎剑行于街市,有淮阴屠户之子见之,便即大笑,当道拦住。

屠户子:我见你虽然长的高大,又喜佩带刀剑,招摇过市,其实胆小如鼠。屡去人家乞食者,佩剑何用?

韩信:某之佩剑,书生装饰而已,从不出匣。我有要事,请让开道路,承情之至。

屠户子:看不出你一个乞丐叫化,倒有要事在身!公既佩剑,需有胆略。若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便放你去。

当时屠户子随行无赖甚众,齐都嘻笑,起哄喧嚷。不则一时,观者如堵。

韩信不动声色,仔细打量少年一番,慢慢整理衣衫,缓缓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其胯下爬过,扬长而去。满街观者笑声振天,皆在背后指指点点,皆都当作笑话,满城传讲。

项梁渡淮北上,路过淮阴。韩信闻之,毫不犹豫,便带其铁剑投奔项梁,留在军中为卒。数年以来,虽然随同项氏叔侄到处作战,但无战功,始终默默无闻。

其后项梁败死,韩信归属项羽,仍为下士。项羽一日偶见韩信,喜其身材魁梧,便命其做执戟郎中,立于帐前,以壮军威。

韩信以为项羽赏识己才,便多次献计,但项羽皆不采纳。韩信此时方知,项羽所喜者乃是自己身材相貌,而非己之才能,由是神伤良久。

至鸿门宴时,韩信初见刘邦,见其处危不惊;部下樊哙、纪信等人,皆有英雄气度。由是心向往之,便生投靠之心。只因樊哙闯帐,韩信拦阻不住,被一撞即倒,被帐下同僚以此取乐,由此坚定离去之意。

其后刘邦受封汉王,率军入蜀,韩信便借故请假离楚,随汉王大军入于汉中。

行军途中,樊哙忽然认出韩信,正是被自己当日轻轻一推,便倒地不起的执戟郎中。

樊哙遂将韩信唤至近前,哈哈大笑道:你敢是因为上次出丑,被项王罢斥不用了吗?命你执戟,原是不当人子。既是你来投我,便是缘法,某便提拔你做个官罢。

韩信:未知将军要提拔我何职?

樊哙:我看你虽然身材高大,但是不经一撞,就提拔你做个管理仓库文吏,如何?

韩信:既是如此,多谢将军照拂。

至此韩信终得官职,但依然不被人所知。也是时乖命舛,其后不久,仓库被盗,韩信等十四名库吏,坐法当斩。刑场之上,同案十三人都已处斩,就要轮到韩信。

韩信不愿引颈就戮,忽举目仰视,看到滕公夏侯婴正走过刑场,便扬声叫道:且慢动手,我有话说!滕公,汉王不欲得天下乎?何杀壮士?

夏侯婴闻其出言不同凡响,猛然站住,回过身来。又见此死囚相貌威武,遂喝止刀手,问道:你有何能,便说可助汉王夺得天下?

韩信昂然道:某少年之时,曾师从兵家门祖师王敖,得其兵法精髓。若给我十万铁甲,便可纵横天下,平定诸侯。

夏侯婴闻罢,大为欣赏,于是命释其缚,引见汉王,大赞韩信之才。

刘邦略与交谈,笑对夏侯婴道:此人好为大言,并无奇才。但既是贤卿所荐,便释其死罪,拜为治粟都尉,命其管理粮饷可也。

夏侯婴:锥处囊中,必能脱颖而出;先从小吏做起,也无不可。

韩信由此幸免一死,便为治粟都慰。虽然不能尽展其才,但由此得有机会面见丞相萧何,常向其汇报工作。有时言及用兵之法,以及治国之策,萧何大为赞之,相见恨晚。

汉王定都南郑,诸将及士卒皆为楚人,不愿长居在此,便思东归,多有半道逃亡者。

韩信见此,心中暗道:丞相萧何爱我之才,必已荐于汉王。今不得提升者,是汉王不信我也。天下十八路诸侯,我何必非必保他!

由是趁夜盗马,亦随众人之后,向东逃亡而去。

当夜萧何闲来无事,来与韩信畅谈,遍寻不见,乃问库吏:治粟都尉何在?

库吏答道:适才饭罢,骑马出城而去,至今未回。

萧何:是何方向?

库吏:向东。

萧何闻言大惊,不及向汉王汇报,急策马亲自追之。

是晚月色如水,夜半三更,鸡犬俱寂,只有马蹄得得,满营皆闻。

巡营官急入宫门,报与汉王:大事不妙!丞相萧何飞马出城,必是逃亡东归矣。

汉王大惊失色,如失左右手,急遣樊哙:引领百骑,速往箕谷道中去追!

樊哙应命而去。汉王坐立不安,寝食俱废。

来日清晨,樊哙还报:追出百里之遥,不见丞相。

刘邦:张良先走,萧何后去。则我恐此终生,不得复出汉中矣。

两日之后,萧何引领韩信归来,入宫谒见汉王。

刘邦且怒且喜,张口便骂:别人逃亡倒也罢了,公乃我至亲兄弟,因何要逃?

萧何笑道:岂有此理!臣非逃亡,是去追还逃亡者耳。

汉王便问:所追者谁?

萧何答道:治粟都尉韩信。

汉王复又骂道:你这老贼,如此荒悖!诸将逃亡者十数人,公无所追,却去追此一个仓官儿,是为诈言也!你必是意欲逃走,却忘带路费,这才回来耳。

萧何亦回骂道:刘季,休要胡言!某为丞相,掌管举国财币,能忘带路费?你却不知,诸将易得,一帅难求。至如韩信,实乃国士无双。

汉王:如此说来,丞相果是替我去追无双国士来?

萧何:我只问你,欲久处汉中为王耶,欲与诸侯争夺天下耶?

刘邦:你说此话,不似放屁?我十万将士皆欲东归,谁愿老死这不毛之地!

萧何:主公若欲老死汉中,韩信确实无可大用;必欲与项王争夺天下,则非韩信,大王麾下诸将,皆无可与计事者也。故我问你,是欲王汉中,亦是东争天下,重建始皇帝之功?

刘邦:我早欲东还矣,安能郁郁久居此地!

萧何:大王必欲东还,则必用韩信为帅;若不肯用,其早晚仍会逃亡。

刘邦:非是我不肯用他。只因其曾为项王执戟郎中,乃贴身保镖,近侍之人,由此尚且背叛项王,转而投我。若使其领兵,焉知其不会率众,再投项王?

萧何:其叛项王,只因项王并无争夺天下之志,难用其才,并非不忠。

刘邦:我不如以公为将,使其在你帐下听命,如何?

萧何:若是如此,他还是要逃。

刘邦:我闻其被樊哙一撞即倒,你怎知他有大才?

萧何:大王不知兵家派王敖老祖乎?韩信便是其入室弟子,尽得其真传。为治粟都尉,便行推陈出新之法,命将粮仓开设前后两门,前门以进新粮,后门以出旧粮。

刘邦:此乃小技,何显大才?

萧何:汉中炎热潮湿,陈粮极易**变质。既推陈出新,则粮不变质,亦免**。虽是细枝末节,但若胸无奇才,不能为此妙思也。

刘邦闻此,阿也一声,跳下榻来。大喜道:若果如此,我便拜其为大将,可乎?

萧何笑道:如此我大汉幸甚,天下黔首黎民幸甚!

汉王便呼门军:速去军库,拿大将军玺印来,赐予韩信。

萧何:不可!

刘邦:却又怎地?

萧何:大王素来傲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不足立将帅之威。王必欲拜韩信为将,须择良日,斋戒设坛,具礼而拜方可。

汉王扭泥片刻,便即许之,下令传檄诸营:择其吉日,于汉水之畔,封台拜将。

萧何终蒙汉王许可,乃向门首叫道:韩将军,还不进来,拜谢大王重用之恩?

韩信闻声而入,拜倒于地,叩谢大恩。

檄文传出,满营诸将皆知。因闻汉王拜将,皆都惊喜不置,如曹参、樊哙、夏侯婴等一班上将,各自以为跟随汉王入关有功,必得拜为大将。

不则一日,将台筑就,吉期已至。汉王冠冕堂皇,盛装出宫,传命樊哙引领一万精骑,曹参引二万步卒,布列将台三面,戟戈如林,旌旗弊日,威势赫赫。

辰时三刻,只听击鼓三通,号角长鸣,一辆战车自北门驶出,缓缓向将台行来。车上除却驭者,二人并肩而立,左首立者正是汉王,右侧上首一人,却是治粟都尉韩信。

诸将皆都不解,相互耳语道:咦!此人怎地与大王同载?

巳时一刻,王车至于台下,鼓角止歇。

汉王先行下车,以双手搀扶韩信而下,执手相携上台,让于上座。

丞相萧何上台,高声宣诏:汉王斩蛇起义,除灭暴秦,今已年余。项王不公,废楚怀王前约,用人惟亲,贬我于此偏僻之地,情何以堪!因厉兵秣马,欲出关中,平灭天下,引尔等建不世大功。淮阴韩信,乃兵家门王敖高徒,熟知兵法战略,拜为大将,领军出征。兹尔三军诸将,皆奉大将军调派差遣,见将印如见汉王,违者必按军法!

宣诏已罢,汉王刘邦委身下拜,自侍卫手中接过大将玺印,捧予韩信。

诸将及三军见之,实出意料之外,无不大惊。

韩信受了汉王四拜,将玺印令箭置于案上,倒身下拜。三拜九叩,以受玺印;又拜汉王八拜,以谢君恩。由此礼成,韩信便为三军总帅。

拜将礼毕,汉王复请韩信同车回城。三军皆散,无不议论纷纷,以为罕事。

车驾复入王宫,汉王再请韩信上坐,虚心问道:萧丞相数言将军大才,孤方信之,拜为大将。则我若与项王争夺天下,将军欲以何策下教寡人?

韩信:引兵东向,能与王争天下者,无非项王。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汉王:孤实不如也。

韩信闻言大喜,再拜贺道:臣亦以为大王不如项王,只恐大王自负不服。臣尝事项王,请论其为人,并说其可胜之道。可乎?

汉王:寡人洗耳恭听。

韩信:项王暗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其一可胜。项王见人恭敬慈爱,人有疾病,涕泣以分食饮;至使人时,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其二可胜。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背义帝之约,而专以亲爱者分封诸王,六国勋旧皆怀不平;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于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皆不亲附。名虽为霸,实失天下民心,故其强易弱,其三可胜。

汉王:善哉斯言,令人顿开茅塞。寡人如何行之,能保必胜?

韩信:以臣论之,大王诚能反其道而行之可也。任用天下武勇之士,则何所不诛?再以天下城邑以封功臣,又何所不服?复以义兵合纵思归之士,则阻我者何所不散!

汉王:我若东出,有章邯、司马欣、董翳等三秦之王为阻,以何破之?

韩信:此三人皆为秦将,降楚之后数岁,便将秦国子弟杀亡不可胜计;项王至新安时,诈坑降卒二十余万,唯独章邯、司马欣、董翳得脱,并且封王。秦国死亡将士父兄怨此三人,无不痛入骨髓,谁肯为其效命?大王昔入武关,对秦民秋毫无犯;又除秦朝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奉为关中之主。且楚怀王与诸侯之约,大王先入咸阳,当王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于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举兵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汉王:既定三秦,其后如何?

韩信:平定关中,乘势东出崤函,合三晋及田齐以击楚。项王虽强,不足惧也。

汉王闻言大喜,由此意决。来日早朝,遂部署诸将,厉兵秣马,训练士卒,准备东征。留丞相萧何镇守汉中,征收巴、蜀两郡租赋,源源押送前线,供给军食。

镜头转换,按下汉王刘邦,复说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自封西楚霸王,还都彭城未久,先杀韩王;继派将士率兵前往盱眙,逼迫楚怀王南徙郴县。怀王无奈,只得出都就道。左右群臣依恋故乡,怨声载道,未肯速行。

项羽闻说大怒,乃暗令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必要沿途埋伏拦截,将义帝击杀于途中,永除后患。

楚怀王早已猜到项羽心思,舍弃众臣,快马加鞭,兼道驰至郴县,使三王截杀未果。

九江王英布恐项王见罪,复遣高手刺客潜至郴县,终将义帝弑杀于郴城,暴尸于野。

郴人怜念义帝平灭暴秦大功,遂收其尸装殓,葬于城邑西南十里,后山南麓。

义帝既死,诸侯大惊,待得知是英布奉项王之命所为,齐都愤怒。

消息传到汉中南郑,刘邦闻知,遂对众臣说道:我此番师出有名矣!

乃命三军为怀王挂孝,就此出兵东向。

公元前205年,汉高祖二年三月。刘邦发檄文,布告全国,指斥项羽弑君,大逆不道,号召天下诸侯诛灭项羽,为义帝怀王报仇。

乃命韩信挂帅,发举国之兵十三万,杀出汉中,挺进咸阳。并派出使者,前往河北联络赵王歇,好友陈余、张耳,求为应援。

项羽见到汉王檄文,不由勃然大怒,乃传檄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韩王成、西魏王豹、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卬、燕王韩广、九江王英布、临江王共敖、衡山王吴芮。命令各集本部人马,向西讨伐汉王。

韩信既奉汉王出师诏命,于是择吉祭旗,高升帅位,请主公汉王侧坐,发令派将。

头一支令,命曹参率军六千,攻打下辩、故道、雍县、斄县。

第二支令,命樊哙率六千军马,别击西丞白水之北,先破雍南,从攻雍、斄二城。

第三支令,命周勃率军马六千,往攻槐里、好畤,最城。

第四支令,命灌婴引兵五万,明修栈道,暗出陈仓;从汉中故道东出,还定三秦。

第五支令,命郦商率军六千,略定北地、上郡。

第六支令,命靳歙率军一万五千,西击章平军于陇西,以免汉军东进时有后顾之忧。

第七支令,命其余众将,随本帅亲率大军四万合后,为六路人马后援。

七令发毕,命令诸军,以三月为期,皆到咸阳取齐,会攻丰镐、废丘,然后出关东向。

诸将领令而行,并无言辞争论。汉王见韩信用兵如神,指挥诸位勋旧,游刃有余,不由大悦,赞叹萧何善会鉴人,为自己推荐如此一位带兵奇才。(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