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七集 屈杀蒙恬

华夏真相集 第七集 屈杀蒙恬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1 17:48:39 来源:笔趣阁

骊山陵墓,鬼斧天工。

秦二世虽然暴虐,倒也孝顺。为殓葬先父始皇,不惜穷尽举国之力。

先将黄铜熔化灌入皇陵,堵塞地下深处外举国之水;又自全国各地运来各种奇珍异宝,藏满墓穴;并令工匠制作弓弩机关,遇有穿入墓穴者,即自动引发机关射杀。

又用水银数千万斤,皆以机械灌注输送,达于墓中,做成百川、江河、大海之状。墓穴顶部,又布天文图象,底部设置山川地理模型。

复令后宫嫔妃凡未生子女者,令全部陪葬,活埋于穴中。

下葬以后,有人谏说恐工匠泄露机关秘密,于是待送终大事完毕,将数千工匠尽数封闭在墓穴之中,也作殉葬牺牲。

巍乎始皇之陵,至今不能发掘。

便在秦始皇下葬之时,便在骊山之巅,有一个中年道姑,隐身岩后树丛,袖手而观。而数十万秦军以及匠人,皆不能见其踪影。

那道姑见到秦军种种发指之行,暗自叹道:胡亥,胡亥。亡秦者胡也,不想倒是应在你的身上。你毁我仙山龙脉,化铜为水塞我孔窍,水银污我泉源,嫔妃、工匠殉葬坏我道行,不令你二世亡国,怎消我胸中之气!

说罢此语,便将身一闪,就此隐去不见。

此位仙姑并非别人,即为诸子百家门中道派,骊山门掌派仙师,世称骊山老母者。

镜头闪回,叙说骊山老母由来。

骊山老母又称黎山老母,骊山姥姥,渊源了得。传为华夏族共祖华胥氏所生,伏羲是为长兄,女娲乃是二姐。居于骊山,在道教诸仙中地位崇高,在民间亦有很大影响力。

天下极多道观之中,都供奉有骊山老母圣像。今陕西临潼骊山半山,且专门建有骊山老母殿,用于供奉真身。老母乃为天地正气智慧化身,常在天地善恶转化之时,以神秘身份化现示相,为人指点迷津、传授秘籍法要、救苦救难。

殷周之时,有骊山女子,嫁为申侯戎胥轩妻,亲附周朝,为诸侯推服。唐宋之后遂为女仙,尊为老母,亦被称为天子。周初春秋时期,骊山女创立骊山一派,是为“诸子百家”门派之一。因其历代师徒相传,掌门人皆称骊山老母。世人谓曰长生不死,其实不然。

按照历代史籍说法,戎胥轩是为嬴秦先祖;骊山老母为戎胥轩生有一子,名叫中潏,秦国历代君王皆是中潏后代。因此秦国历代王陵,自秦昭襄王开始,便建立在骊山之上。

秦始皇高祖母宣太后、曾祖父秦昭襄王、曾祖母唐太后,以及叶阳后、祖父秦孝文王、祖母夏姬及华阳夫人、父亲秦庄襄王、母亲赵姬,以及秦始皇本人,皆都葬在骊山王陵。

秦昭襄王之所以选择骊山为家族陵园,恐与先祖戎胥轩及骊山老母,亦有莫大关系。

历史悬案:据民间传说,秦始皇在游历骊山时,曾经迷恋骊山老母美色。骊山老母大怒,自此不再以年轻貌美形象示现,只以老妪形象现身。其实此说过于无稽,因秦始皇乃是骊山老母后代,焉有迷恋并调戏自己祖先之理?欲诟暴君,反污老母,实为不伦不类。

在历代传说之中,黎山老母都是以慈祥老奶面目出现。

战国时期,骊山老母下山,曾收齐宣王田辟疆正宫无盐娘娘钟无艳为弟子,此事出自《英烈春秋》。后至唐朝,在唐僧师徒取经路上,骊山老母接受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邀请,变化出一座莫家庄,扮作寡妇妈妈贾莫氏。三位菩萨则化作三女,分别名为真真、爱爱、怜怜,将猪八戒迷得七荤八素,出自明朝百回本小说《西游记》。

而在更早元杂剧《西游记》中,骊山老母却又是孙悟空大姐。二姐乃是水神无支祁圣母,三弟名为齐天大圣,四弟唤作通天大圣,也便是孙悟空;还有个小弟,唤作耍耍三郎。

又在李白读书不用心时,骊山老母闲情逸志大起,又跑去溪边以铁杵磨针,以点化一代诗仙。其后又收唐朝樊梨花、宋朝穆桂英为徒,以助唐王征西、宋皇拒辽。

闪回结束,按下野史轶闻,以及民间传说,回说秦朝二世。

这一代骊山老母,却是战国时第六代掌门,齐宣王田辟疆正宫夫人,钟无艳娘娘。

钟无艳生卒年不详,因为齐国无盐(今山东东平)人,故称无盐女,复姓钟离,名春。生而相貌丑陋,生得凹头深目,长肚大节,昂鼻结喉,肥顶少发。故与嫫母、孟光和阮女一起,并列为中国古代四大丑女。

因极丑无双,故此钟无艳年至四十,未曾出嫁。但却志向远大,饱读诗书,颇有治国抱负。当时齐宣王政治**,纲纪不振,全国上下怨声载道。钟离春为拯救国家,便到都城临淄,见到齐宣王,举目,张口,挥手,然后拍膝高喊:危乎哉!殆乎哉!

齐宣王大怒:狂妇,此举是为何意?

钟离春:我举目者,是替王观察风云变化;张口者,是惩王不听劝谏;挥手者,是替王赶走阿谀之徒;拍腿者,是除王专供游乐雪宫。

齐宣王:愿闻其详。

钟离春:民女闻说君有诤臣,不亡其国;父有诤子,不亡其家。今大王之所辖齐国,西有衡秦之患,南有强楚之雠,外有二国之难。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安,此一殆也。渐台五重,万人罢极,此二殆也。贤者伏匿于山林,谄谀者强于左右,此三殆也。饮酒沉湎,以夜继昼,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家之政,此四殆也。愿大王除此四殆,无盐女并为大王迎战秦兵,不亦可乎?

齐宣王猛悟:非卿提醒,孤何知错耶!

上卿晏婴:无盐之女,实上天以赐我王,安国兴邦者也。愿大王纳其入宫,封为王后。

齐宣王遂纳晏婴之谏,果封钟离春为王后。于是便使钟离春全权管理后宫,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进直言,选兵马,实府库,齐国大安。

宣王称霸诸侯,齐国复兴之后,钟离春便即离开临淄,西入骊山,再不回还。

典故由来:巾帼一词,来自钟离春。先秦时期,女子头饰以笄。东汉实行花钗,皇后要在高髻上插以六笄,即是发簪。只因钟无艳肥顶少发,则头戴“巾帼”,是为假发,以插珠宝笄簪。假发还有一个好处,匆忙时往头上一戴,就不用花费时间梳头。因巾帼向为女性专用,故引申为女子代称。钟无艳身上所穿,乃是上襦下裳;襦是短衣,裳是长裙。秦汉时期,男女所穿衣裳相同,只不过男子裳在上衣之外,女子穿在上衣之内。于是无论男女,当年都穿长裙,惟其巾帼不同,是原创始于齐宣王后钟无艳。

钟无艳入于骊山学道,拜骊山老母为师,数十年间尽习骊山门各项绝学,无一不通。

其后恩师仙化,钟无艳便承师衣钵,继为第六代骊山老母。

至秦始皇下葬骊山陵时,钟无盐已经一百六十三岁,尚且犹如四五十岁许,且容颜早非当年丑陋模样,而是艳丽不可方物,令人不敢直视。

骊山老母因恼恨胡亥坏了骊山风水,就此下山云游,欲坏秦朝国祚,以报其恨。

这一日行至下邳黄山,忽然心血来潮。掐指一算,便道友黄石公隐居在此,于是大喜,迈开脚步,出离县城,便往黄山而来。

黄石公闻说骊山老母来访,亦自大喜,遂引女徒许负,亲自迎至山门以外。

骊山老母看了许负一眼,惊喜不置,问道:道兄,此女何人?

黄石公:是我鬼谷门女徒许负,你问她怎地?

骊山老母:你鬼谷门下,历代以来皆是男徒,并无女子。因何到你这一代上,便擅自破例?此女当为我骊山门下,贤弟必须割爱,不可拒我。

黄石公此时虽亦八十余岁高龄,但与骊山老母相差倍徙,虽然不舍,怎好与她争执?只得强作笑颜,笑道:常言君子不夺人爱,道兄如此强索,可称霸道。

骊山老母:你鬼谷门下,徒众三千,又不缺这一个。怎地?你不肯么?

黄石公:既老母开口,不肯也肯。罢,罢!今日未曾提前掐算避让,遇到打劫强人,力不能敌,只得忍痛割爱,双手奉上矣。

骊山老母见其同意,展颜欢笑。那许负倒也机灵,急忙上前跪倒,大拜八拜。

许负:徒儿许负,拜过仙师。

骊山老母:我儿起来,不必多礼。你父何人,家乡何处?

许负:禀告师尊,弟子表字莫负,河内郡温县人,乃县令许望之女。因闻黄石公仙师隐居于此,故而拜于门下,习学相人之术,今已三年矣。

骊山老母:既已学相术三年,正好便可毕业。再随我学骊山道术,有何不可?

黄石公:明明是强抢我徒弟,还要冠冕堂皇,不肯领我情份。悲哉,何人心不古也!

骊山老母与许负听此,齐都婉尔。

镜头转换,按下山林,复说朝堂。

秦二世胡亥为帝,赵高为报国仇家恨,知道若要推倒大秦,非要两个条件。其一是必联络六国贵族遗民,群起而攻;其次更须除掉朝中忠贞之臣,能征惯战之将。

因思自己在朝中独木难支,不能同时下手,多方树敌,于是暂与李斯结党,先拿蒙恬、蒙毅兄弟开刀。赵高决策已定,便日夜不停,在秦二世面前诽谤蒙氏兄弟。

胡亥听信赵高之言,欲杀蒙恬兄弟,议于宗室诸王。诸王知道二世生性阴狠,恐怕出言获罪惹祸,皆都低头不语。惟长安君成蟜之子嬴婴闻此大惊,于是起身切谏。

子婴:臣闻其国将亡,必先自毁长城,罢黜栋梁。昔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国田建杀前代忠臣而用后胜,终都亡国。蒙恬兄弟乃秦国重臣,且有大功于国,并无过错。似此诛杀忠臣,而立品行不端者,则内失臣信,外使将士意志涣散,望陛下思之!

二世胡亥聚集宗室议政,只是依照秦制,走个过场而已,岂肯听从别人之言?当即宣布散班,立派御史曲宫,前往代郡,向蒙毅宣布诏命。皇帝诏曰:

先王要立朕为太子之时,卿却加以阻拦。今丞相李斯上奏,谓卿侍君不忠,请灭卿三族。朕不忍为此,只赐卿一死,可谓幸矣。诏命到日,卿速奉诏而行。

蒙毅听罢,答复天使:臣少事先主,屡沐厚恩,许随左右十余载,岂能不知先主之意?且太子从先帝周游天下,臣又不在主侧,何嫌何疑,乃加臣罪?臣非饰辞以避死,但恐近臣盅惑嗣君,反累先帝英明,故臣不能无辞,以请天使回复陛下也!

曲宫:将军请讲。

蒙毅:昔秦穆公屈杀三良,楚平王冤杀伍奢,吴王夫差枉杀伍子胥,昭襄王擅杀武安君白起。此四君者,皆贻讥后世,故曰圣帝明王,不杀无罪,不罚无辜,唯大夫垂察!

曲宫听罢,深为怜悯,连声叹息。但因知二世胡亥心意,故虽勉强听完蒙毅辩状,仍命随从立即行刑,将蒙毅斩杀于营帐之中,持其首级以归。

在今河北代县,蒙毅被处死之处,有一村庄,叫做门王村,其实乃是“蒙亡村”音讹;另有一河,名曰恨斯水,是谓当地百姓,恨极奏请杀害蒙毅之丞相李斯。

蒙毅既死,胡亥一不做,二不休,更要杀内史蒙恬。乃派使者前往阳周,诏命自裁。

使者赍旨前往,对蒙恬说道:将军获罪天子,不可逃也。况蒙毅当死,依律连坐于公。

蒙恬:我蒙氏一家,自先人乃至子孙,在秦国建立功业,已逾三代。今我领兵三十万,身虽被囚,但余力足以反叛,夺国自立。但我自知必死,而犹奉守节义者,是不敢辱没祖先教诲,并不忘先帝恩德也!

使者:下官只是受诏前来行刑,不敢以将军之语,传报陛下。

蒙恬:我因何得罪上天,无罪而被处死?

使者无言可答。

蒙恬沉默良久,平静说道:八百年前,周武王去世,将尚在襁褓幼子成王,托孤予弟周公旦。姬旦恐天下有人欲行不轨,乃以筐背负幼主上朝,代理朝政。吐哺握发,数年努力,终灭叛乱、稳定周室。有日成王病重,周公剪甲沉河,向神祈祷云:君王年幼无知,我执国事。如有得罪天神之处,应罚我也。周公至诚动天,于是成王重病果愈。

使者不耐烦道:君死则死矣,说此不着边际之语何为?

蒙恬:大夫莫急,听我言毕,不过顷刻之间耳。

使者:你说,你说。

蒙恬:成王长成,始履天子之席。有人进馋,说周公谋反。成王大发雷霆,欲治周公之罪。姬旦蒙诬,无以自辩,便逃楚国。逾数年,周成王审阅旧档,忽见金縢,启而观之,见内装皇叔周公当初向天神陈情时祷告奏疏。成王顿时泪眼盈眶,愤然道: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于是立杀进馋大臣,亲迎皇叔回朝辅政,遂奠周朝八百年基业。

使者听罢,不寒而栗。

蒙恬停而不语,扭头看向窗外,见外面秋意正浓,朔风瑟瑟,落叶缤纷。又见一轮秦时明月,照进房内,恬淡如水。

使者:公说此言,是欲抗旨乎?

蒙恬:今我蒙氏,世代尽忠,决无二心,天日可昭。而事卒如此,想必由孽臣谋乱,蔽惑主聪。昔夏桀杀关龙逢,商纣杀王子比干,信谗拒谏,终致灭亡。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凡臣之言,非欲免咎,实欲慕死谏遗风,为陛下补阙,如此死而无憾。

使者:公发此慨,是欲效陶朱公之行乎?

蒙恬:陶朱公乃我鬼谷门先仙,明见万里,两袖清风,我如何比得?当初我师王敖老祖收我入门之时,尉缭师祖便曾预言,今日终应,无可逃也。且某罪过深重,本该受死。

使者:将军因何而言?

蒙恬:某奉帝命,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开挖沟渠一万余里。其间岂可不断地脉,暴露孤坟?侵及死者,曝人白骨,此是我之滔天之罪,固宜死也!

使者闻罢,泪落如雨。蒙恬说罢,吞药自杀。可叹一代无敌名将,落得此般下场。

蒙恬死后,边关三军将士痛不欲生,如丧考妣。遂将其尸体运到陕西榆林绥德,以手为铲,以衣为车,掬土以葬。数十万人一齐动手,由是形成一个巨大墓冢,如小山丘般大小,与扶苏之墓遥遥相望。

此两个携手奋战兄弟,死后终成邻居,从此春雨冬雪,生死相与。

蒙恬死后半年,咸阳城内血雨腥风,屠杀开始。

秦二世胡亥在赵高蛊惑之下,大屠忠臣良将与宗室血亲,将秦始皇子孙诛杀殆尽。

只有长安君成蟜之子嬴婴因非始皇嫡系子孙,兼且为人谦和无争,故得幸免于难。

秦二世残暴嗜杀,倍过其父,残忍万端。又依赵高之言,征调七十万民夫重修阿房宫,百姓愈加怨声载道。

蒙恬死后一年,秦失众望,暴动蜂起,诸侯畔秦,中国扰乱。

由此秦始皇时徙适北边居民,皆复离去,河套之地复为匈奴所占。未过数载,匈奴终于统一北方草原,成为此后中华数代帝国最大劲敌。

痛哉,蒙恬之死!

镜头闪回,叙述蒙恬造笔之事。

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之时,都要定期撰写战报,呈送始皇。

当时是用刀笔刻简,再以竹签不断蘸墨涂写,很不方便,军中主薄诸吏深以为苦。

蒙恬一日出外打猎,偶尔射中一狐,带箭逃窜。蒙恬见其在逃命之时,尾巴在地上拖出一行血迹,由是心中一动,突发灵感。乃命军士将狐擒至,剪下狐尾细毛,插在竹管之上,试以蘸墨写字。狐毛有油,拒不吸墨,蒙恬大失所望,随手掷之,扔进门前石坑之中。

数日之后,无意中看见狐毛笔变白,捡起复用,竟能饱蘸浓墨,书写非常流畅。

蒙恬大奇,经过深入研究,又与诸吏反复试验,方知其理。原来石坑之中多含石灰质,碱性甚重,经其灰水浸泡,狐毛油脂尽去,便至柔顺吸墨,可以畅所欲书。

以上便是毛笔来历,蒙恬首创之功,实不可没。据说蒙恬在赵国中山之时,取其上好秋兔之毫制笔;又曾在善琏村选取羊毫制笔,便被世人奉为笔祖。又说蒙恬夫人名叫卜香莲,乃是善琏西堡人,也精通制笔技艺,后被供奉为“毛笔娘娘”。当地笔工为纪念蒙恬夫妇,便在善琏村西修建蒙公祠,将绕村小河易名为蒙溪。由是蒙溪,又成善琏别称。

除造笔之外,蒙恬为适应戎马生活,曾将当时古筝改制为瑟,以便携带。

画外音:史说蒙恬调动数十万军民修筑长城,劳民伤财,终于激起民反,其实不然。秦修长城,用来保卫北方,免遭匈奴骑兵侵袭;蒙恬修筑万里长城壮举,亦只是将秦、燕、赵旧有长城连接加固,并非重新修筑。修筑长城期间,蒙恬与公子扶苏曾多次上书秦始皇,请求减免徭役,同时商议如何合理安排人力,不至激起民变。同时沿河套一带设置四十四县,统属九原郡;又遣三万罪犯到兆河、榆中垦殖,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后备力量。又从秦国都城咸阳到九原,修筑宽阔直道,以克服九原交通闭塞困境。此举不但加强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更利于调动军队,运送粮草器械物资等,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蒙恬驻守九郡十余年,深受秦始皇推崇信任,并非无因。

镜头转换,复说秦都咸阳。

胡亥在赵高怂恿下尽杀政敌、勋臣、宗室、大将,由是志满意得,开始穷奢极欲。

为显示皇帝威仪,秦二世即位第一年春,就仿效父亲排场,沿东线出巡,直到海边;又南下会稽,复转边北,后由辽东返回。此外又大修阿房宫,复征召五万精壮之士屯卫咸阳,并收集天下奇花异草、珍禽奇兽入都,供己玩乐。

因五万精兵粮饷糜费甚巨,又兼游猎所用狗马禽兽众多,咸阳因而粮草不足。

秦二世乃下令调集各地粮食刍藁,送至京都,并命转输服役者自带干粮,咸阳周围三百里内田地所产粮谷,军民皆不得擅自食用。

此令一下,以至头会箕敛,以供军费。天下赋税激增,以至超过农民收入三分之二。

虽然如此,二世兀自担心自己得位不正,好运不能持久,复与宠臣赵高商议。

胡亥:朕君临天下,今日才知天子之乐。然而人生苦短,如能在有生之年,享尽人间欢乐,逞我所欲,得无惬意乎!

赵高:陛下虑者是也!然沙丘之谋,诸公子及大臣皆疑,难保不怀二心。臣每思及此,则就战战兢兢,恐有不测。心腹大患不除,陛下又怎能安乐一世哉!

胡亥:卿有何高见?但说无妨。

赵高:依臣之计,唯有严刑峻法,将有罪之人连坐诛族;对心怀不满大臣,及诸公子逐一打击,同时提拔心腹,安排要职。如此方可保陛下高枕无忧,肆志宠乐!

胡亥:卿言甚善。自即日起,便将生杀大权一并交付贤卿,任卿施为。

赵高大喜,由是便在咸阳城内拉开屠杀序幕。先在咸阳杀掉胡亥兄弟十二人,并将公主十人碾死于杜邮。继而又把公子将闾昆弟三人,囚在内宫,皆都赐死。

公子将闾临终之前,痛哭流涕叫道:吾等何罪?死于非命!

公子嬴高胆小,见手足兄弟旬日间皆都死于非命,知道赵高不会放过自己,便欲逃亡。却又怕自己远逃,必会连累亲族,无可奈何,终于提出愿为父皇殉葬,以赎全家之罪。

奏章呈上,胡亥看也不看,立即诏准。又一位宗室兄弟,就此殒丧。

赵高:今众人整日提心吊胆,自顾不暇,已毫无犯上作乱之心矣。

胡亥大悦,深表慰赏:此皆贤卿之功也。

赵高愈加得意,遂又排挤诛杀敢于直言进谏官员,就便在朝中安插大批亲信。乃封胞弟赵成,为中车府令;女婿阎乐,为咸阳县令。

为防止秦二世与群臣接触,赵高又编造谎言:天子之所以尊贵者,在于随时保持威仪,使人只闻其声,不见其形也。陛下年轻,倘在众臣面前暴露己弱,恐为天下耻笑。

胡亥:然则奈何?

赵高:陛下不如居内处理政事,微臣等在外辅佐。如此,天下谁不称颂皇上圣明?

胡亥口吃讷言,本不愿与群臣朝见,闻此大乐:诸臣之中,卿乃最忠于朕者!

由是欣然从之,将朝廷一应决断大权,全都委付赵高裁度,自己再不过问。

随着权力渐重,赵高野心不断膨胀,便将眼光转向丞相,筹划除掉李斯,取而代之。

当时秦朝已是危机四伏,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徭役赋税沉重,色政刑法残酷,百姓苦不堪言。

六国旧贵族见此靖状,俱都暗喜,纷纷招兵买马,日夜谋划,复辟旧日江山。

李斯面对危局,预料祸患将发,屡次求见二世,胡亥只是不许。

赵高见此情形,假作同志,乃问李斯:今关东盗贼嚣张,但皇上仍然声色犬马,毫不关心。我本想劝阻,怎奈位卑言微。丞相乃是先帝重臣,文武班首,何不进谏?

李斯:我何尝不想?只是陛下常居深宫,很难见到,苦无进谏机会。

赵高:只要丞相肯进言时,卑职一定留心。瞅到皇上稍有空闲,立即前来禀报。

李斯:如此甚好,便请中车令多多留意,及时报我。

赵高深知胡亥沉湎于酒色,十分反感有人在其玩兴正浓时,前来打扰。于是每见胡亥歌舞狂欢,与姬妾厮混之时,就派人通知李斯,入内奏事。

李斯得到通知,赶忙入宫求见,一连数次,都是如此。

二世恼怒异常,破口大骂:李斯老贼,仗其拥立之功,竟敢寻朕开心!闲时不来奏事,偏每遇宴饮正酣之时前来,再三扫我兴致。难道看朕年轻,以为好欺耶?

赵高应声道:若果如此,其事殆哉!沙丘之谋,丞相乃亲参与者。今见陛下登基,其无好处,必定怀恨在心。如此屡次无礼冲撞,莫非欲使陛下实行分封,立其为王乎!

胡亥惊问:卿何以知之?

赵高:陛下不问,臣岂敢直言相告?但今若直言,亦恐丞相来日必然杀我。

胡亥:但卿若不言,寡人目下便可杀你。

赵高:如此,臣还是直说了罢。丞相长子李由,现任三川郡守,陛下可知?

胡亥:寡人自然知道。

赵高:今闻乱民贼子陈胜等人,于三川之地大泽乡造反闹事。那贼首陈胜、吴广二人,与丞相本是同乡。正因此故,盗贼每过三川,李由并不组织攻击,致使事端越闹越大。

胡亥:竟有此事?

赵高:尚不仅于此也。臣还听说,李由与陈贼向有书信往来,将要里应外合,兵入关中。只因府衙护卫森严,未能得其真凭实据,为臣才不敢贸然奏知圣上也。

胡亥听罢大怒,立刻派人前往三川,去调查李由通盗一事。

李斯闻知,这才恍悟,已中赵高圈套,急上书申诉自己父子冤屈,说明陈胜造反实情。一面指出赵高素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提醒二世当心。

镜头闪回,便说陈胜、吴广造反之事。

三川郡,乃是秦朝三十六郡之一。以境内有河、雒、伊三川,因而得名,郡治洛阳(今洛阳汉魏故城)。辖境黄河以南,灵宝以东,伊、洛流域及北汝河上游地区。

陈胜字涉,三川郡中颍川阳城人氏。自幼身强力壮,性格豪迈,卓而不群。年轻时给人佣工,正值秦朝统治残暴,黎民黔首不堪其苦。陈胜不甘心受人奴役,常发不平之言。

有一日,因在烈日下耕作,汗下如雨。陈胜直起身来,对耕田众伴说道:他日苟至富贵之时,切毋相忘,今之穷苦兄弟也。

众人听了,都觉好笑。便有人接口叹道:我等身为黎首,世代与人卖力佣耕,自顾不暇,何来富贵?陈兄可谓白日做梦。

陈胜遍视穷苦兄弟,不免感慨叹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众人皆不理他,哂笑而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阳城黔首,前往渔阳戍守。陈胜也在其列,并为屯长。

队伍行进到蕲县大泽乡时,忽遇连日大雨,道路泥泞不通,无法按期到达戍地。

按照秦法规定,应征者误期,皆当斩首,监押者也要受罚。

因见大雨毫无止歇之状,众戍卒心中恐慌,暗中密谋,皆欲杀其监守,逃亡远遁。

陈胜闻知众心浮动,乃与副屯长阳夏人吴广密议:依照秦法,失期当斩。既然走投无路,逃亡若被擒回,亦是死路一条。若造反亦死,则何不拼死,以图富贵?

吴广慨然应道:陈兄但有差遣,吴广无有不从。

陈胜:当今二世,乃始皇帝幼子,不应继位,当立者乃是公子扶苏。扶苏前因屡次规劝始皇,被贬在外,驻守边塞。又无罪过,惨被二世皇帝杀害。奉其为主,不亦可乎?

吴广:扶苏既死,如何再奉其为主?

陈胜:兵不厌诈,兄弟不知?天下百姓都知公子扶苏贤德,而不知其已被二世害死。我等只需寻找貌似之人冒充,谁又知道?

吴广:此计甚妙!

陈胜:又有楚国将军项燕,多次立功,爱护士兵,楚人皆都爱戴。楚国覆灭之后,有人谓其已死,有人以为其逃匿山林,并无准信,亦无实据。我若冒用公子扶苏与项燕名义,布告天下反秦,秦楚之民则必响应,大事可成也。

吴广:此言甚是。然造反大事,应问巫卜,且看天意如何?

陈胜亦知楚人皆都信巫,便即点头答应。由是二人冒雨离营,前至乡镇之中,寻人占卜吉凶。可巧行至街角,见凉棚下有一卦摊,占卜者正两眼望天,口中念念有辞。

吴广鲁莽上前:先生,我二人将欲问卜,未知可否?

卜者:且慢!待某占之。你二人乃是刑徒戍卒,然否?

吴广:你怎知道?

卜者:如此说来,是矣。欲占问何事?

吴广刚要回答,陈胜抢先说道:问雨。

卜者:大雨正猛,问者何来?

陈胜:问其何日当止。

卜者:我观此雨,还有数日好下。既是雨停,前途亦是泥泞难行。

吴广:先生真是神仙。

卜者:依据秦法,误期当斩。某便是神仙,也难解你二人之厄。

陈胜:则我等若是冒雨远逃,未知能成功否?

卜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率土之滨,皆为王土,无处可逃。

吴广:若行非常之事,未知可否成功?

卜者闻罢,已知其二人意图,于是叠蓍而占,得其卦象,抬头说道:据文王易卦,尔等所谋之事能成,且可建功立业。虽然天意如此,何不再向鬼神问以吉凶?

陈、吴二人闻言大喜,告辞而出。

卜者望着二人远去背影,点头微笑,扯下面具,现出一张清丽绝欲面孔,原来却是鬼谷门第五代弟子,韩国公子张良。手中所持人皮面具,正是骊山派女弟子许负所赠。

陈胜、吴广离开街角,一路揣摩占卜人所说语中深意,皆都不语。

吴广:陈兄,卜者一眼将我二人身份看破,确非常人。但命我再问鬼神,此何意也?

陈胜:卜者命我等问于鬼神,是教我先在众人之中,树立威望之意也。我有计矣!

于是便至路傍药铺,讨了一块朱砂;又到间壁布店中买一块白绸,以朱砂在绢绸上写成“陈胜王”三字。吴广不解,陈胜俯耳低言,说以密计,如此如此。吴广大喜,接过绢绸,纳入袖中,再随陈胜来至间壁鱼档。鱼档主人见有客至,起身相迎。

陈胜自与那渔家闲话,作打探路途之状。吴广却去翻拣鱼篓,瞅着渔家不防,将那写字白绸塞进最大一只鱼腹之中。渔家只顾向陈胜指点路径,对吴广背后动作丝毫不觉。

二人回到宿营,脱下蓑衣,摘下草帽,将水沥净,挂于棚柱。

稍息片刻,其雨渐稀。

陈胜将戍卒唤至,嘱道:你到前面镇甸之上,买鱼回来煮吃,为众人打打牙祭。

戍卒领喏,转身便走。

陈胜:且慢。前面正东三里,便有一个大镇,布店间壁,便是鱼档。我等人多,你须将店中大鱼全部买来,休图节省钱财。恐你一人拿之不动,我使吴广随同前去。

戍卒应诺,便随吴王前往镇甸,购鱼而归。

于是交给疱人整治,却发现鱼肚中帛书。

疱者大奇,于是见人便说,只一夜间尽人皆知,无不感到奇怪。

次日午后,陈胜又派吴广,到驻地附近古庙之中,于夜间点燃篝火,模仿狐狸声音啼鸣半日,然后忽作人言,扬声叫道:大楚兴,陈胜王。大楚兴,陈胜王!

戍卒闻此鸣叫,一夕皆惊。

再次日早晨,只见各营到处议论纷纷。陈胜到营门口仰天望雨,戍卒在后指指点点。

押送县尉因见久雨不晴,心中懊恼,喝酒至醉。

吴广见时机已到,故意率众来见,扬言说要逃跑,以避刑罚。

县尉闻言大怒,更借醉意,一鞭劈面打去。吴广故意佯作躲闪不及,身上着鞭,高声呼痛,口出怨言。县尉愈怒,拔出肋下佩剑,怒喝道:你身为屯长,蛊惑人心,便是死罪!

吴广故作大恐,扭头出帐,口中喊道:县尉杀我,诸位救命!

吴广一向关心他人,在戍卒中极有威信,众人皆愿为其效力。众卒闻说县尉要杀吴广,由此怀怨,纷纷扰嚷,拥入帐内,上前簇拥相劝。

县尉宿酒未醒,见众卒入帐,莫明其妙,更是怒气大发。

吴广见县尉被众卒攀住双臂,由是回身再入,一跃奋起,夺过长剑,杀死县尉。

事发仓促,另外两名县尉见此,惊怒交迸,便欲拔剑,来杀吴广。

陈胜当时隐在人群之中,见事已发,咆哮一声上前,当胸一拳,先将一尉放倒。

吴广趁此回手一剑,刺入另一县尉背心。至此三个押送县尉,全部毙命。

众卒逞一时之忿发作,待见县尉皆死,又都惊惶失措,不知所为。

陈胜提剑走出帐外,召集众徒,登高呼道:我等遇雨,已误朝廷期限,依律当斩。即使不被杀头,将来戍边死者,亦有十之六七。天下苦秦久矣,无不怀忿欲反!大丈夫不死便罢,即是必死,也要奋力一搏,成就一番事业,以名扬后世可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众卒闻此,想到前番鱼腹帛书、篝火狐鸣,便都热血沸腾,齐都喧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吴广趁机跪倒,起身当众高呼:陈胜当王,我等情愿听凭差遣!(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