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二十八集 饿死齐桓

华夏真相集 第二十八集 饿死齐桓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7 20:12:46 来源:笔趣阁

临淄宫中,鲍叔牙满头白发,耿耿直言,向齐桓公提出,若不驱逐易牙三竖,绝不拜相。

齐桓公赞道:仲父临终之前,固已言之矣,今子又复提,寡人敢不听从。

即日罢斥易牙三人,不许入朝相见,鲍叔牙乃受国相之职。君臣正在议政,杞国使者求见,向齐桓公呈递告急国书,说因有淮夷侵犯杞国,故而求救于齐。

齐桓公此时虽然已经厌政,但灭不过杞使恳切相求,乃再发盟主令,复合宋、鲁、陈、卫、郑、许、曹七国,亲自带兵出都,前往救杞。淮夷闻诸侯联军前来,不敢抵敌,引兵退去。齐桓公恐其复来,遂助杞侯迁都于缘陵。

转过年来,再聚诸侯联军,击楚救徐。此时诸侯尚能听命于齐桓公,是因鲍叔牙执掌国事,且事事遵循管仲生前尊王攘夷之策,不改其政之故。

镜头转换,按下齐国,复说晋国。

周襄王八年,晋惠公姬夷吾不放心兄长重耳在外,乃密召勃鞮,密令领兵前往杀之。

勃鞮奏道:重耳今在翟国,已有十二年矣。翟人兵伐咎如,获其二女,曰叔隗、季隗,皆有美色,便以季隗为重耳之妻,而以叔隗许配赵衰,各生有子。其君臣主仆安于室家之乐,无复虞我之意;臣今若带兵往伐,翟人必助重耳兴兵拒战,则我胜之不易。主公实欲除之而后快,则毋须动兵,臣愿得力士数人,微行至翟,乘其出游刺而杀之,此上策也。

晋惠公赞道:此计大妙。便与卿黄金百镒,购求力士,自去行事。

时有大夫狐突,乃是重耳外祖,正在家中闲坐,忽闻家人回府报说,勃鞮无故重金购求力士,不由心怀疑惑。因秘密访问其实,不由吃惊,急密写一书,遣人星夜前往翟国,报与公子重耳,与狐毛、狐偃两个儿子知道。重耳得书,启函读曰:

晋主遣寺人勃鞮谋刺公子,二子须急保公子速逃别国,无得俄延。

重耳叹道:我已五十四岁,夷吾何故还放我不过?且妻子皆在此地,翟地即是吾家,便欲去时,将往何之?

狐偃道:此所谓树虽欲静,而风不肯止者。我等至此,原非欲以营家,将以图国。今为日已久,刺客将至,宜徙大国,复谋壮举。勃鞮之来,殆天遣之,以促公子之行乎?

重耳:此言虽然有理,但放眼皆为敌国,却投往何处是好?

狐毛:今齐侯虽老,霸业尚存,又肯恤孤用贤,世所称道。我闻管仲、隰朋新亡,鲍叔牙老迈,国无贤佐,公子至齐,齐侯必纳。又可假齐国之力,以图恢复。

重耳告诉妻子季隗:晋君放我不过,将使人前来行刺。为夫将远适大国,为复国之计。子宜尽心抚育伯鲦、叔刘,以待我还。须待我二十五年不至,方可别嫁他人,可乎?

季隗闻言伤感:男子志在四方,非妾敢留。然妾今二十五岁,再过二十五年,已当老死,尚嫁人乎?妾自然在家尽力扶养二子,夫君勿虑也。

来日侵早,重耳命壶叔整顿车乘,带心腹赵衰,舅父狐毛、狐偃兄弟,又贾佗、先轸、颠颉、魏犨、介子推、胥臣等一班旧友部从,仓皇离开翟国,便往东南趱行。

公子重耳出城半日,翟君方始知道,欲使人追赠资装,眼看已是不及。此后未久,寺人勃鞮纠合力士数人便至,方知公子已走。因不知是何人漏其消息,只得归国复命。

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公子重耳一行,主仆十数人众,一路穷苦狼狈之状,自不必说。要往齐邦,先经卫国。卫界关吏叩其来历,赵衰照实言之,关吏闻说是上国公子,开关延入国境,飞报卫侯。卫文公闻报是晋国流亡公子到来,便即佯佯不乐。

卫文公:卫、晋虽为同姓,此前从来未通盟好。况彼乃出亡之人,何关轻重?我若出门迎之,必当设宴赠贿,费我钱财;且又得罪晋侯,甚不划算,不如逐之。

于是吩咐守门阍者,不许放晋公子入城,命从城外绕行。

重耳随从魏犨、颠颉乃是武将出身,闻讯皆都大怒,欲临城下责之,赵衰劝止。

赵衰:蛟龙失势,比于蚯蚓,二公且宜含忍,无徒责礼他人。

魏犨:既彼不尽主人之礼,我可剽掠村落,以助朝夕餐饮。

重耳喝道:吾宁忍饿,岂可行盗贼之事乎?

是日君臣尚未早餐,忍饥而行。看看过午,到一处地名五鹿,见一伙田夫正在陇上休息,钵中热气腾腾,冒出谷米饭香。重耳实在忍饿不住,便令狐偃问其求食。

田夫见来者衣着非俗,便即问道:客从何来?

狐偃陪笑施礼:车上乃晋国公子,远行乏粮,愿求一餐之赐。

田夫相视笑道:堂堂公子,问我农夫求食?吾等饱食方能荷锄,焉有余食给别人?

更有一个年轻田农可恶,俯身拾起垄畔土块,塞于狐偃手中,嘻嘻恶笑道:世间五谷,皆自此土中得之。你公子既不耕作,便食此土可也。

魏犨大骂:村夫焉敢辱吾!

说罢迈步上前,手按剑柄,便要上前行凶。重耳亦大怒,提起马鞭,将要下车。

未料狐偃先是变颜更色,复又转为从容,便将土块高举过顶,来至公子重耳面前。

狐偃:得一饭甚易,得寸土艰难。土地乃国之基础,上天假手野人以土授公子,此乃得国之兆,又何怒焉?公子可降拜受之!

重耳大悟,果依其言,下车拜受,复上车而去。

田夫不解其意,皆指车去方向嘻笑:原来公子王孙,都是痴人!

复前行十余里,众人饥不能行,止于路傍,休于树下。

重耳饥困,头枕狐毛之膝而卧,已患重病,渐渐陷入迷离状态。众人下车走向田间,采回蕨薇野菜回来煮熟。狐毛先盛一钵,叫醒公子重耳,双手奉之。

重耳吃了一口,皱起眉头,只觉苦涩不堪,难以下咽。

忽见介子推一瘸一拐,自林中跌蹉而出,手捧肉汤一盂,递到公子唇边。

重耳食之,只觉味道鲜美,三口两口,食尽其肉;又抬头一口饮尽羹汤,咂嘴咂舌,意犹未尽。低头递还饭钵之时,忽见介子推面带痛苦之色,方才醒悟,惊奇相问。

重耳:此处荒无人烟,先生何从得肉?

介子推:不瞒公子,臣见公子饥甚患病,乃入于林中,割下股肉,烹熟以进。

重耳听罢,这才见介子推股间血透衣襟,不由下泪:先生随我十余年,未受丝毫恩惠;今蒙不弃,能随我一路逃亡足矣,又何苦如此,自残肢体!

众人闻此,亦都相顾动容,感动泣下。狐偃急扯下自己束带,俯身替介子推裹伤。

介子推忍痛笑道:臣闻孝子杀身,以事其亲;忠臣杀身,以事其君。今公子乏食,臣割股以饱公子之腹,有何不可?公等皆乃当世英杰,又何须作此儿女之态!

重耳垂泪:众卿待我如此,未知将何以报?

介子推:但愿公子早归晋国,成臣股肱之义,善待臣民足矣,臣岂望君报哉?

正在这时,赵衰赶到,也是一瘸一拐。见到公子重耳,摘下壶食奉上。

赵衰:臣因被棘刺扎损足胫,故落于后,致使主公忍饥,其罪不小。

重耳见壶中之餐丝毫未动,惊问:贤弟,你不饥乎?何不先自食其半?

赵衰答道:臣虽饥,岂敢背君而先自食?

重耳赞叹不已,即命狐偃汲水调之,再升火煮沸,分给从者遍食。众人食粥已罢,立即精神大振,体力恢复;于是无不叹服赵衰高义。

由此昼行夜息,受尽千辛万苦,重耳君臣一路觅食而进,终于到至齐都临淄。

守城门军问清众人来历,报入齐宫。齐桓公素闻重耳贤名,闻说公子入齐,即遣鲍叔牙率众卿士大夫出城相迎,先接入公馆,使众人沐浴更衣,然后在宫中设宴,殷勤款待。

重耳月余以来,终得饱餐一顿,感激不尽,乃将此番逃亡实情合盘托出,毫不隐讳。齐桓公听罢不住赞叹,忽然手指狐偃等一班重耳随从,对席间众卿连扬称赞。

齐桓公:我观公子尊介,人人英雄,个个豪杰,皆是忠贞不二之士。他日机缘凑合,必助公子龙腾于渊,非久困于人下者。

重耳起身逊谢,部下众人等皆感脸上有光,因此感激桓公不置。

当夜宴罢,齐桓公因见重耳未携家眷,便择宗室女子中美貌者配之,又赠以马车二十乘;从行之众,皆赐以车马,一个不漏。

回至馆舍,重耳对众人叹道:齐侯好贤礼士如此,其成霸业,不亦宜乎!

自此之后,重耳便即寄居齐国,知道晋惠公不敢前来追杀,一颗心终于落肚。

齐桓公此时自觉年老体衰,精力不济,便将全部政务皆都委托于鲍叔牙。

一日闲坐内宫,忽然想起自将竖刁、易牙、开方三人逐去,已过岁余,便即食不甘味,夜不酣寝,口无谑语,面无笑容。

长卫姬见此,猜透桓公心思,便趁机进言:当初主公听了管仲遗言,虽逐竖刁诸人,而齐国并不加治,却致主公容颜日悴。既左右使令不能体君上意,何不即召三人复还?

齐桓公:寡人亦思念此三人,食不甘味。但既已逐之,而复又召之,必落人朝令夕改之讥。况恐拂鲍叔牙之意,复有违仲父遗愿也。

长卫姬:仲父死者已矣,何知主公所苦?鲍叔牙左右,岂无近侍?但以调味为由,先召易牙回宫,则开方、竖刁,可不烦招而致。

桓公喜从其言,乃先召易牙回宫。果然易牙回宫未久,便招竖刁、开方复还。

鲍叔牙直入内宫:主公岂忘仲父遗言,并曾允诺微臣之语乎?何召此三佞复返耶!

齐桓公不悦:此三人有益于寡人,无害于国事。仲父之言,是说往事,事过而境迁;贤卿之言,逼迫寡人如此,无乃太过?

遂不听叔牙之言,并命将易牙、开方、竖刁三人皆复原职,给事左右,愈加宠信。

鲍叔牙无言可答,回至府中,不几日便即愤郁发病而死。

鲍叔牙既死,竖刁等三人便无忌惮,专权用事。顺三人者必贵,逆者不死亦逐。

是年齐桓公再攻厉国,不能得胜,铩羽而归。

白翟攻晋,大败晋师,占领狐厨、受铎,渡过汾水,抵达昆都。

齐、鲁、宋、陈、卫、郑、许、邢、曹九国诸侯会于淮邑,谋为鄫国(山东苍山)修筑城防,以抗淮夷,未果而还。自此开始,齐国霸业遂衰。

画外音:鄫国源自夏代,乃是少康次子曲烈封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存世约二千年之久,于鲁襄公六年灭于莒,是国祚最为长久诸侯国之一。始封地为今河南方城县,终灭地位于今山东枣庄峄县,故城遗址位于苍山县文峰山以东向城镇。鄫国灭亡之后,太子巫逃至鲁国,其后代遂以国名鄫去邑旁为姓,是为曾氏起源。

齐桓公两次出征不利,回国后见身侧再无能臣辅佐,便即一病不起。

镜头闪回。齐桓公先有三妻,皆未生育;其后又有六妾,皆称如夫人,各生一子。依其顺序,长卫姬生公子无亏,少卫姬生公子元,郑姬生公子昭,葛嬴生公子潘,密姬生公子商人,宋华子生公子雍。其余妾媵有子者尚多,不在六位公子之数。

嬖臣雍巫、易牙及竖刁等人,向来都与长卫姬相善,因请桓公许立无亏为嗣。齐桓公本来已经答允,但其后又听管仲建议,在葵邱会上托咐宋襄公,改易姜昭为太子。

卫公子开方独与公子潘相善,因欲为姜潘谋嗣,便与易牙及雍巫明争暗斗。公子商人颇得民心,因其母密姬有宠于桓公,未免也生觊觎君位之心。公子元依仗生母少卫姬及姨母长卫姬之势,暗树党羽,蓄养牙爪。内中只公子雍出身微贱,安分守己,不存奢望。

齐桓公虽允立公子昭为嗣,但只在葵邱会上暗托宋襄公,并未在国内当众册封。到衰耄之年,志气昏惰,又小人用事,蒙蔽耳目,便将立嗣大事抛于脑后。

至此桓公病重之际,于是六子之中除公子雍外,其余五位公子,皆都不知父亲已定姜昭为太子,便各使其母在父亲面前求为嗣子。齐桓公也只管一味含糊答应,并不明言。雍巫颇通医术,料知桓公之病难治,遂与竖刁暗中商议,悬牌宫门,假传桓公之语:寡人有怔忡之疾,恶闻人声,不论群臣百姓,一概不许入宫。着令寺貂紧守宫门,雍巫率领宫甲巡逻。

巫、刁二人矫诏把住宫门,单留公子无亏住在宫中,其余公子不容入宫。过三日后,见桓公尚犹未死,又将左右侍卫尽行逐出,继而塞断宫门。

再过数日,见齐桓公还不咽气,巫、刁二人又率人于寝宫周围筑起高墙,内外隔绝,止存墙下一穴,早晚使内侍钻入,打探桓公生死消息。

齐桓公此时伏于床上,起身不得;呼唤左右,不闻答应。又饥渴难忍,只能两眼呆视屋顶,无力动弹。至此忽然想起管仲临终叮嘱,于是肝肠寸断,后悔难言。

正在迷离之际,忽见窗户启开,一人钻入,顺墙溜下,来至榻前。桓公睁目视之,却是宫女晏蛾儿,是自己病倒之前,最后临幸女子。晏蛾儿见桓公瘦成干柴之状,形销骨立,不由泪如雨下,轻轻呼唤。桓公似睡还醒,轻轻哼了一声。

晏蛾儿泣不成声:主公,如今何至于此?

齐桓公不答,有气无力问道:外面是何情状,内侍因何皆都不见?

晏娥儿:竖刁、易牙把守宫门,围以高墙,禁止任何人出入。诸公子各欲夺位,残杀朝中异己众臣,国中已成大乱之局矣。

齐桓公:我腹中饥饿,正思粥饮。

晏蛾儿摇头:无处觅粥。

齐桓公:清水亦可。

晏蛾儿复又摇头:亦无处求水。

桓公愠怒道:则你来此处为何?

晏蛾儿:妾曾受主公一夜之幸,故拼命逾窗而入,只求与君同死。

桓公复问:太子昭何在?

晏蛾儿:被易牙与竖刁作乱,守禁宫门,阻挡在外,不得入宫。

桓公叹道:仲父不亦超凡入圣乎!今日之事,便如亲眼所见。寡人不明,宜有今日。我有宠妾六人,子十余人,临死并无一人在目前者,单只你一人为我送终。寡人深愧平日,未曾厚待于汝,若有来世,当厚报之。

晏蛾儿泣答:不必来世。贱妾此来,情愿以死奉君。

桓公叹道:若果有来世,我有何面目见仲父于地下!

乃以衣袂掩面,长吁一声,终于气绝。蛾儿一见,凄惨而笑,亦起身蒙面,撞向床头宫墙,即刻时消玉殒。可叹一代霸主,万事俱罢,就此成空。

画外音:齐桓公即位于周庄王十二年之夏五月,薨于周襄王九年之冬十月,在位共四十有三年,寿止七十三岁。是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就此名注青史,万古流芳。

齐桓公既死,迅即便被在墙穴中钻进钻出,来回望风之内侍发现,还报竖刁:主公驾崩,且室中却多一宫女殉葬,不知何故。

竖刁闻报大喜,也不去问那宫女自何而来,便要召集众臣,为桓公发丧。

雍巫急忙劝止:且慢!须先定长公子君位,然后发丧,庶免诸公子争竞。

竖刁深以为然,遂与雍巫来至长卫姬宫中密奏:先公薨逝矣。以长幼为序,无亏当立;但先公存日,曾将公子昭立为太子,群臣多有知者。若立无亏,必有大臣生乱。

长卫姬:如此奈何?

竖刁:依臣之计,莫若乘夜诛杀太子,奉长公子即位,则大事定矣。

长卫姬闻听,自然乐意,嘱道:惟卿等好自为之,定有重报!

雍巫、竖刁既得长卫姬允可,便率宫甲数百,闯入东宫,来杀太子姜昭。

世子姜昭不得入宫问疾,闷闷不悦,是夕正在东宫闷坐,隐然间忽闻兵甲之声,继而脚步杂踏。姜昭极为机警,知有事变,忙呼侍者相随,趁黑出宫,步行至上卿高虎之家,急扣府门。高虎尚未曾睡,忽闻叩门之声,便问家仆:出门去看,来者是谁?

家仆回答:禀报主公,门来来者,乃是世子昭,扣门甚急。

高虎闻报,霍然而起,急忙开门,亲将世子迎入,回身掩门,请至内堂,问其来意。

公子昭:我在宫中因思父病,未曾早睡。忽闻外面铁甲铿锵,脚步杂沓,兼有人语,欲入宫杀我。此必是父亲已经薨逝,竖刁等贼趁机发动兵变也。

高虎:主公抱病半月,被奸臣隔绝内外,声息不通。又闻兵甲之声,君侯必然无幸,长卫姬欲杀世子,以立无亏也。世子且宜出境避之,以防不测;待水落石出,再图后计。

姜昭:天地茫茫,未知何处可以安身?

高虎:臣闻癸邱之盟时,君侯已将公子托付宋侯。今宜适宋,襄公必能相助。臣本守国之臣,须留国内,以待君归。

姜昭:国公赐教救我,敢不从命。然而正值半夜三更,怎生出得城门?

高虎:不妨,臣门下死士崔夭,现管东门锁钥,可使其偷放世子,乘夜出城。

世子昭大礼参拜称谢,高虎急忙拉起,便请世子变易服饰,扮作府中从人,差心腹领至东门,传谕崔夭,令开城放出世子。

崔夭听命,对世子昭说道:臣私放太子出城,本是死罪;太子无人侍从,路上亦难保万全。太子如不弃崔夭,愿一路护驾,同奔宋国。

姜昭大喜:卿若同行,实吾之愿。

崔夭开启城门,请世子与东宫仆从登车,自己执辔,冲入夜幕,望宋国急驰而去。

巫、刁二人率领宫甲,遍处搜寻,不见世子昭踪影。

忽听到鼓打四更,未及还宫,但见朝门大开,高氏、国氏、管氏、鲍氏、陈氏、隰氏、南郭、北郭、闾邱等一班子孙臣庶,百官纷纷而集。

高虎早知夜间之事,故意问巫、刁二人:主公病情如何?世子今又何在?

雍巫拱手答道:君侯刚刚驾崩,世子无亏,今在宫中。

众臣皆怒:先主晏驾,因何不举庭燎,召集众臣?速请世子昭出来,我等参拜!

竖刁仗其手下有兵,遂拔剑登阶,对众臣言道:今奉先公遗命,立长子无亏为君!其余公子,驱逐出国。有不从者,剑下诛之。

众人不平,乱嚷乱骂。大夫管平挺身而出,叫道:先打死这两个奸臣,再作商议!

众官闻此,一齐上前。雍巫大喝,命令甲士动手,各挺器械,将众官员乱砍。众人手无兵器,死于乱军者十分之三,其余带伤,俱都窜出朝门。

巫、刁二人杀散百官,天已大明,遂于宫中扶出公子无亏,拥至朝堂,登殿即位。公子无专亏命内侍鸣钟击鼓,召集文武众卿,然而除却甲士环列两边,阶下拜舞称贺者,只有雍巫、竖刁二贼,更无旁人。

无亏羞怒,命令雍巫:速召国、高二老入朝,号召百官。

雍巫领诺,即遣内侍,分头宣召右卿国懿仲、左卿高虎。

国懿仲与高虎回至府中,气愤愤地,正欲率领家兵,入宫勤王。忽闻内侍在门外高叫:传公子无亏敕命,国君驾崩,请右卿国懿仲、左卿高虎进宫,率百官治丧!

二公闻此,便知齐侯果然已死,只得披麻带孝,入朝奔丧。

巫、刁二人早就迎于宫门之外,见到国、高两位国公上卿,满脸堆欢,上前施礼。

巫雍:今日新君御殿,老大夫宜先权且从吉,然后会集群臣,为先主发丧。

高虎高声答道:未殡旧君,先拜新君,非礼也。先公之子惟能主丧者,臣则从之。

二公于是不理巫、刁二人,直入内宫。因见高墙围定,不得其门而入,俱各大怒。

高虎:此高墙是何人所筑?不葬先主,难立新君!

国、高二人就墙外望空再拜,大哭而出。竖刁知道二公必是出去议立新君,不由大急,急与巫雍复上金殿,向公子无亏进奏。

竖刁:今日之事,譬如搏虎,有力者胜。主上但据住正殿,臣等列兵两庑,俟诸公子中有入朝者,即以兵劫之。

到此地步,公子无亏只得准奏,听从其二人摆布。

镜头转换,另叙卫公子开方,狼狈逃出宫门,径至公子潘府中,上气不接下气。

公子潘:外面乱成一片,发生何事?公子因何如此狼狈?

公子开方:先君晏驾,太子昭不知何往。雍巫与竖刁欲拥立无亏,众臣不服,二贼正在宫前杀人。若无亏可立,公子独不可立乎?

公子潘:惟赖公子扶持。若我得位,必将齐国与公子共有。

公子开方闻而大喜,乃还至己府,悉起家丁死士,簇拥公子潘入宫,列营于右殿。

此时公子商人早已得到父亲驾崩信息,乃与异母弟公子元计议:同是先公骨血,江山莫不有分。今无亏占住正殿,子潘已据右殿,则吾兄弟二人,可以同据左殿。世子昭若到,大家让位;若其不来,可将齐国均分之。

公子元:就依兄长!

遂各起家甲,成队而来。公子元列营于左殿,公子商人列营于朝门,约为犄角之势。

巫、刁虽掌宫中卫队,但畏惧三公子之众,只可牢把正殿,不敢主动出攻。

三公子又畏巫、刁势强,且各怀心事,只能各守军营,谨防冲突。

公子雍本无势力,且又怕事,于是单车驷马,出奔秦国。

齐国众官此时已知世子昭及公子雍出奔国外,朝中无君,群龙无首,便都闭门不出。

如此相持,不觉两月有余,齐桓公及晏娥儿两具尸首,置于高墙深宫之内,无人顾及,以至尸虫爬出宫外,内宫臭气冲天。

老臣国懿仲、高虎每日都派家丁到前殿打听局势,欲为四位公子解争,一时未得其策。及家丁报说宫中尸臭外溢,高虎心如油煎,遂亲引家丁来找国懿仲。

高虎:老国公,诸公子但知夺位,不思治丧,我等今日当以死争。不如沿门唤集众卿,同到朝堂,且奉公子无亏主丧,以报累朝爵禄之恩。

国懿仲:立子以长,若使公子无亏主丧,不为无名。

商议已罢,二公于是分头招呼群臣,同去宫中哭灵治丧。众官见有二国老做主,乃各具丧服,相率入朝。高虎、国懿仲率群臣俱入朝堂,直至公子无亏面前。

国懿仲:臣闻父母之恩,犹如天高地厚。故为人子者,生则致敬,死则殡葬。未闻父死不殓,而争富贵者。且君者臣之表,君既不孝,臣何忠焉?先君已死六十七日,尚未入棺,公子虽御正殿,于心安乎?且蛆虫盈于阶前,臭气充塞殿中,为人子者不见不闻耶?

言罢,群臣皆伏地痛哭。

公子无亏无可置答,亦泣下道:孤之不孝,罪通于天。非不欲成丧,其如太子出奔,诸弟见争,不敢主理其事。

国懿仲奏道:太子外奔,惟公子最长。若能主理丧事,收殓先君,大位自属。公子元等虽分据殿门,老臣当以大义责之,谁敢与公子争者?

无亏收泪下拜:此孤之愿也,皆奉尊命而行。

高虎乃吩咐雍巫,仍命其领兵把守殿庑。国懿仲使传旨官出于正殿,向诸公子宣读夫人长卫姬诏书:诸公子中,但肯衰麻入侍先公之灵者,便放入宫;如带挟兵仗近于灵柩,即时拿住正罪!命寺貂率人拆除高墙,先至寝宫,装裹桓公尸首,安排殡殓举丧。

宣旨已罢,诸各无辞。于是拆除高墙,众卿簇拥公子无亏进入寝宫。未入宫门,一股恶臭扑面而至,人人掩鼻,个个皱眉。

众臣入室,但见桓公蒙面躺在床上,因日久无人照顾,尸气所蒸,生虫如蚁,攒簇尸骨。宫嫔晏蛾儿俯伏床侧,脑浆迸出,好不凄惨。

公子无亏见此,触动天良,不由放声大哭,拜倒榻前。群臣皆哭,即取梓棺盛殓。因尸体皮肉皆腐,勉强衣裹,塞入棺中。再看晏蛾儿之时,却是面色如生,形体不变。

高虎等知其乃为忠烈,神灵护祐之故,于是皆都赞美叹息,亦命取棺殓之。并奏请公子无亏,使晏娥儿侍葬于桓公墓侧。公子无亏至此无可不可,皆都听从高、国二公安排。

公子元、潘、商人,见高、国二老率群臣丧服入内,桓公已殡,俱奉无亏主丧,便知不能与争。乃各散兵众,俱换衰麻之服入宫奔丧,兄弟相持大哭。

桓公下葬,无亏在众臣拥护下升殿主政,诸子争位之事,就此暂告了结。

镜头转换,按下公子无亏即立为君,再说世子姜昭逃亡。

姜昭连夜逃奔宋国,见到宋襄公,哭拜于地,诉雍巫、竖刁作乱之事。

宋襄公道:昔齐桓公曾以公子昭嘱托寡人,今已十年,寡人不敢忘也。今既巫、刁内乱,太子见逐,寡人必约会诸侯,共讨齐罪,纳太子还国正位,绍继桓公霸业。

言犹未了,宋国上卿公子目夷出班奏道:请主公三思而后行,以免愧悔。

宋襄公:我兄有何话说?

公子目夷:齐有泰山、渤海之险,琅琊、即墨之饶;我国小土薄,兵少粮稀,是一不如也。齐有高、国世卿,以干其国;又有管仲、甯戚、隰朋、鲍叔牙谋其政事;我文武不具,贤才不登,二不如也。齐桓公北伐山戎之时,俞儿开道,猎于郊外之际,委蛇现形;我国春正五星陨地,俱化为石,二月又有大风之异,六益鸟退飞;此乃上而降下,求进反退之象,三不如也。有此三不如齐,自保尚且不暇,何顾他人,更说甚继承齐桓霸业乎?

宋襄公:不救人遗孤,非仁;受人嘱而弃之,非义。我必助齐世子昭,兄长勿阻。

遂纳齐太子昭,传檄诸侯,约以来年春正月,共集齐郊,以讨乱臣,复安君位。

周襄王十年,宋襄公合宋、卫、曹、邾四国之师,奉世子昭伐齐,屯兵于郊。

姜无亏闻说诸侯联军将至,急召众臣计议对策,使巫雍统兵出城御敌,寺貂居中调度,高、国二卿分守城池。散朝之后,高虎随国懿仲至府,秘密谋划。

高虎:吾二人拥立无亏,是为先君未殡,事急从权。今世子已回,又得宋公之助,不如乘其势除巫、刁二贼,迎世子奉以为君。则诸公子杜绝觊觎之望,齐复有泰山之安矣。

国懿仲:此亦在下本意。今易牙统兵驻于郊野,吾等可先除竖刁,复率百官奉迎世子回国,以代无亏,如何?

高虎:此计大妙。

二人计议已定,乃预伏武士于城楼,托言机密重事,使人请竖刁相会。

竖刁以为国、高二卿既与自己同谋,丝毫不疑,昂然而来。高虎置酒于楼中相待,三杯之后,环顾左右间壁,忽然摔杯于地,大喝一声:还不下手?

话音未落,壁间壮士持刃突出,刀光闪处,竖刁脑袋已经离开脖颈。

高虎即命打开城门,上马出城叫道:太子何在?高虎来迎!

齐国人素恶雍巫、竖刁为人奸恶,因此不肯甘心归附公子无亏;今见柱国老大夫高虎出迎世子姜昭,无不攘臂乐从,随行者瞬间便逾万人。

国懿仲见竖刁已死,于是驱驰入朝,直叩宫门,求见公子无亏,故作忠心报主之状。

国懿仲:今齐人心思世子,皆随大夫高虎相率出城奉迎。雍巫在城外胜败未知,竖刁已为国人所杀。老臣不能阻当,故来奏报,主公宜速为避难之计。

无亏大怒:国人杀竖刁,汝与高虎同负守城之责,安得不是同谋?

懿仲见被识破,转身奔出朝门。

公子无亏带领内侍数十人,乘车仗剑出宫,欲发丁壮授甲,亲往御敌。然而不出宫殿则已,刚至东门,便被高氏、国氏、管氏、鲍氏、宁氏、陈氏、晏氏、东郭氏、南郭氏、北郭氏、公孙氏、闾邱氏等国内众卿,团团围住。

此前凡被易牙、竖刁所陷害或诛杀过官员家属,皆都围拥近前。众臣当初不附无亏,被雍巫、竖刁杀害甚众,家属于是人人含怨,个个衔冤。今日闻说宋君护送太子还国,便带器械,到东门来迎太子,恰好撞见无亏乘车而至,于是围裹上前,群情激愤。

内侍喝道:主公在此,诸人何敢无礼?

众人叫道:太子昭方是我等主公!

言罢上前,先将内侍砍杀,又复赶散部从。公子无亏逃走不及,亦被愤众所杀。

雍巫屯兵东关,与宋军相持,忽见军中骚乱,不知缘由。稍时近卫来报:将士传言,皆说公子无亏及竖刁俱死,高虎相国已率国人,迎接太子昭入城为君。

雍巫大惊,环顾众军皆散,知道事不可为,遂急引心腹数人,弃军逃奔鲁国。

乱至天明,高虎安抚众军,至郊外迎接世子昭,并与宋、卫、曹、邾四国请成。

宋襄公大喜,乃率四国诸侯,与齐国约盟立誓,就此退兵而去。

高虎便奉世子昭进城,命人前往宫中通知国懿仲,率同百官出迎。

然而公子元、公子潘、公子商人闻说四国联军已退,复又不服,乃入宫禀知长卫姬,诉说公子昭以小犯上,引外军乱齐,弑杀兄长无亏,不可为君。

长卫姬闻说儿子无亏死于乱军,便如山崩地陷,大哭不已,终向三公子泣道:汝兄弟若能为无亏报仇,我死无恨。

即命纠集无亏旧部,汇合三位公子党徒,又有竖刁手下心腹,分头据住临淄城各门。国懿仲与百官不能出城,只得退回府中,坚守不出。高虎见入城不得,深自愧悔,不应一时大意,以为万事大吉,先遣四国之兵退去。寻思无计,只得奉侍世子姜昭,复奔宋国求援。刚至齐国边境,已追及宋军,世子昭急请拜见襄公,诉说诸公子闭城不纳。

宋襄公:此寡人有始无终之故也。世子放心,寡人必助你进入临淄,靖乱正位!

即命大夫公孙固还国,再调国内援兵,增添车马至四百乘。复以公子荡为先锋,华御事为合后,亲将中军,护送世子昭再入齐郊。高虎自请为前驱,叫开国内各处关隘,宋国联军因此长驱直入,进逼临淄城外。宋襄公见天色已晚,先命安营,以待明日攻城。

公子商人见宋军复至,遂与公子元、公子潘商议,趁其立足未稳合力攻之,夜袭其营。元、潘二公子不会用兵,皆听商人调度。是日夜静更深,三公子偷开城门,引军出来劫寨。宋军先锋公子荡不曾提备,弃寨而奔;大将公孙固顽强抵御,冲突不动。后军华御事引军来救,齐国左相高虎及太子昭亦率部来接应,两下混战,直至天明。

齐国三公子被宋兵杀得七零八落,大败溃散。公子元引心腹数人,弃军逃奔卫国;公子潘、公子商人收拾败兵入城。宋兵紧随其后追至,与齐兵混在一起,守军不能闭门。宋军于是夺城而进,崔夭为世子姜昭御车,当先抢入。(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