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五十九集 越女盗剑

华夏真相集 第五十九集 越女盗剑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1 17:48:39 来源:笔趣阁

吴宫之中,杯盏罗列。

本是全家喜笑颜开,共享天伦之乐,未料只因吴王赐鱼爱女,却又风云突变。公主滕玉见侍者将半条残鱼放在身前,立刻站起身来,勃然大怒。

滕玉:父王食鱼之半,复将余者相赐,是何意也?分明是在侮辱于我!

吴王:我儿喜食鱼脍,为父因而赐赠,何故竟作是言?

言犹未了,滕玉竟忽抄起案上解手尖刀,自刺左胸,当即血流满地,自杀于席前。

吴王大痛,悲不自胜;夫人也大惊失色,将爱女横抱在怀,号啕大哭。

死者不能复生,吴王只得下令,在姑苏城外掘土成湖,湖中建墓,为爱女滕玉下葬。更命倾其国库所有珍宝,为女儿陪殉。

画外音:上古时期吴越一带,王公贵族建墓,形制可怪,与中原风俗大不相同。中原诸侯之国,贵族建陵修墓,皆都要选高阜之处,林深树密之所,向阳之坡为之。而吴越之国,却是掘地为池,堆土成墩,再用巨大条石于土墩上砌成墓室。其墓建成,则注水入于所掘之地,使之成湖,只留一条堤坝,作为下葬墓道。待下葬完毕,再毁其堤坝,则陵墓便成湖中之岛。其风俗缘何如此,历来众说不一,最为流行之论,是谓以防盗墓者。

滕玉下葬当日,吴人竟相出门相送,填街塞巷。吴王见此,异想天开,竟设毒计,以表演鹤舞送葬为名,将城中围观者逾万人引入墓穴,然后引发机关,使为爱女殉葬。

当日姑苏城中,几乎家家都有死者,户户有人殉葬,全城大放悲声。

便在此际,有二人自越国而来,行入姑苏城中。二人一男一女,男子二十余岁年纪,风度翩翩;女子只有十六七岁左右,模样俏丽无双。疑是金童玉女,天上佳偶,人间绝配。

画外音:这两位不速之客,男者便是计然之徒范蠡,女子却是同门师妹,并无姓氏,因是为越国人,故自称越女。父兄皆为猎户,家住深山密林,以采果行猎为生。

镜头闪回。越女十一岁时,入林采果,忽然遇到一只白猿,甚是通灵,常与越女争抢野果为戏。越女来追,白猿便即上树;越女上树,白猿复又跳到另一树上,引越女来追。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五载过后,越女自觉身体轻盈,上树爬坡,攀藤附葛,跨涧越岭,皆如履平地。越女大喜,因自取名字为盈,此后便叫越盈。

越盈十六岁时,再与白猿追逐,白猿已经不是对手,只能连连逃避。这一日,山中忽然爬出一条巨蟒,窜入猎家茅舍,将越盈父母及兄长皆都咬死,然后爬走归穴。

越盈采果归来,见状大悲且怒,便摘下壁间长剑,沿其踪迹,寻至涧下山洞,与那蟒蛇相斗。不逾半日,越盈便将巨蟒杀死,剖腹取胆以归。于是便将父母兄长埋葬,只余孤身一人,食其蛇胆,日间采猎,夜间练剑。

也是天赋异禀,越盈将学自白猿轻身之技,融化入于剑法之中;又得蛇胆功力之助,除轻功卓绝以外,兼且力大惊人,甚于男子。

未过半载,越盈练成一套惊世骇俗剑法,天下无对。

忽这一日,越盈在林中又遇白猿,与其相戏。

越盈时已长大成人,见那雄猿相戏,意带轻薄,不由含羞带怒,便折枯枝为剑,与其相斗。未经十合,只听啪地一声,正中白猿臂膀,右臂登时断折。白猿大痛,哀号而去。

便在此时,忽听对面山坡上有人喝采:好剑法!

越盈抬头看去,见那山坡上站立二人,一老一少,皆作道家打扮;那少年背上,还肩负一个竹蒌。观其形态,以为是深山采药之人;其实却是道家高士,计然与范蠡师徒。

计然师徒自宛中而来,欲往越国访友,自此路过。

不料在此深山密林之中,竟见一位少女与白猿相斗,于是驻足以观。

计然是个用剑行家,见此少女以枝作剑,招数精奇至极,竟是平生所未曾见,只十数招便将白猿击伤,忍之不住,这才叫出声来。

越盈将他二人相了一番,知是世外高士,于是丢弃树枝,上前施礼。

计然恐那姑娘多疑,遂自道来历,顺便将弟子范蠡亦介绍一番。

越盈大喜,亦将自己身世说了,待说至父母及兄长皆被毒蟒所害,不由大放悲声。

计然见她身世可怜,孤身一人与世隔绝,于是大发慈悲,便即收为女徒,使其与范蠡兄妹相称。因喜其剑法,便取名谓曰“越女剑”。

闪回结束,镜头复回姑苏。

范蠡与师妹越盈此番来至姑苏,本是闻说吴王阖闾欲要建立霸业,正在招贤纳士,故而来投,欲助其一臂之力,同时成就自己功名。

未料刚至城外,便遇到吴王为爱女滕玉下葬,诱骗万余国人入墓,封门为殉之事。

二人立身高坡,将此情景全部看入眼中,听在耳内,由是怒火冲天,将两颗投靠相助之心,登时化为寒冰。

越盈:师兄,如此暴虐之君,保他何为?不如今夜斩其狗头,将去投楚!

范蠡:先入城中打探一番,见机行事可也。

兄妹二人入城打探,行走在姑苏城中,站立长街,眼见家家戴吊,户户号哭。范蠡虽然素日喜怒不形于色,此际亦是怒不可遏,便与越盈躲入街角,私下商议。

范蠡:如此昏君,若不杀却,你我枉负侠义之名。贤妹可仗绝顶轻功,于今夜进宫,取其首级,我等去投楚王便了。

越盈刚然允诺,忽见一辆车驾停于面前,一位老者下车,向二人施礼。范蠡见来者仙风道骨,相貌不凡,不敢妄自尊大,急忙还礼。越盈睁着一双俏目,满怀狐疑。

老者问道:二位得非计老夫子高徒耶?某乃吴公子季札,也是你二人师父计然之挚友。我见此位女侠杀气外露,莫非欲刺吴王乎?

范蠡闻是贤公子季札,急又施以晚辈之礼,问道:我等欲刺昏王,师叔何以知之?

季札答道:我自城外跟随,二位功夫已至化境,竟然丝毫不觉,可见杀心之重,不顾其他。昔专诸之刺王僚,彗星袭月;要离之刺庆忌,仓鹰击于殿上。杀机一起,天象示变,惟智者识之。二位欲刺阖闾,已形之于外,天地变色,老朽岂能不察?

范蠡:如此说来,师叔是不许我等刺杀昏王?

季札:阖闾暴虐,枉杀万人,自当遭受天谴,不可以人力报之。庆忌虽死,吴国西有强楚,南有悍越,皆都虎视,欲兴大兵。若二位刺杀吴王,则宗室后继无人,朝无姬氏重臣,则吴国大乱,宗祀必绝,社稷必亡。吴民何辜,遭此涂炭?二位欲为万人复仇,反至举国倾覆,岂非以暴易暴,有干天和也?惟子慎思。

范蠡闻此,沉默无语。季札言罢,再不多说,拱手登车而去。

越盈:师兄,咱们听不听这老翁言语?

范蠡:真是贤德公子,悲天悯人之论。吴人之仇,不应由我外人出手报之,此言是也;且长辈之命,违之不祥。但吴王之虐,不可不儆。

越盈:季子既云我兄妹不可下手,则何不借其敌国势力,以报其无边罪愆?

于是与师兄附耳商议,如此如彼。

范蠡大喜:善哉,此计大妙,可谓一举两得。师妹,今晚入宫,照计行事!

越盈听从师兄吩咐,当夜施展绝顶轻功,潜入吴王内宫。因见吴王醉梦正酣,便将其寝室壁上所悬湛卢剑盗出;然后窜房越脊出宫,与师兄连夜离吴去楚。

第五日上,兄妹二人来至郢都。于是白天遍游都城,夜间复由越盈潜入楚宫,将湛卢宝剑放在楚昭王床头。端地是仙家手段,千里传剑,神鬼不觉。

鸡啼三遍,晨曦发动。

楚昭王醒来,忽见枕畔有剑,不由骇甚。因知相剑者风胡子正在楚都,遂急遣使召入宫中,以此剑示之,命其相看。

风胡子观剑,惊问:此剑何来?

楚昭王:一觉醒来,得之枕畔,不知何兆。

风胡子:恭喜大王,楚国将兴矣。

楚昭王:大师何作此言?

风胡子:此剑名湛卢,乃剑师欧冶子为越王允常所铸,共有五口,皆称世之名剑,削铁如泥。吴王寿梦闻而求之,越王不敢不从,乃献鱼肠、磐郢、湛卢三剑于吴。传至吴公子阖闾,便以鱼肠剑刺王僚,磐郢剑陪葬其亡女滕玉,惟湛卢之剑在焉。

楚昭王闻说是湛卢,大吃一惊:既是吴王随身之宝,却因何到至寡人枕畔?莫非是其派刺客,来杀我乎?

风胡子摇头:非也。岂有刺客入室,不取人头,反将宝剑留下之理!臣闻此剑,乃五金之英,太阳之精,出之有神,服之有威。但若其主人大行逆理之事,其剑即背主他往,自择贤德之主投之。此剑所在之国,亦必国祚绵远。今闻阖闾弑兄王僚自立,又无辜坑杀吴都万人殉葬其女;湛卢之剑突现楚宫,是去无道,而就有道也!

楚昭王闻言大悦,乃设祭祖庙,供剑三日,佩于己身。百官以为天瑞,交相称庆。

阖闾失剑,正自乱寻,并杀内侍数十人,毫无影响。忽有人细作报来,说楚国君臣同往祖庙祭祀,庆贺天赐湛卢宝剑。

阖闾怒道:何为天赐?此必我宫中有通楚者,盗吾宝剑,以取悦楚王也!

遂升殿设朝,说以失剑之事。诸卿闻此,无不失惊。

阖闾:即命孙武为将,伍员、伯嚭副之,率师伐楚,勿必生擒楚王,夺回湛卢宝剑!

因恐楚强吴弱,众寡不敌,复遣使至越,请越王发兵,相助吴国。彼时越为楚之附庸之国,越王允常岂肯轻与楚国绝交?于是打发吴使回去,不肯发兵。

吴王闻而怒道:伐楚之后,再灭南越!

孙武出师,三战皆胜,顺利攻拔楚国六、灊二邑。但因后兵不继,又闻越国不肯发兵相助,由此不敢深入楚境,只得乘胜班师。楚王知道孙武用兵如神,竟然忍气吞声。

阖闾三年,乃是鲁昭公三十年,孔子四十岁,自称“四十不惑”。

此年澹台灭明出生,字子羽,鲁国武城人氏,孔子晚年弟子,名列七十二贤之一。

澹台出生当年,吴军北渡淮河伐徐。因久攻不克,遂放泗水以淹徐国。

徐子章羽见城不能守,遂披发文面,率妻子自缚出城,跪求吴王保留徐国祖祀。

吴王阖闾不准,章羽遂带族人奔楚,徐国自此灭除。

画外音:徐氏出于嬴姓先祖大费,又名伯翳。大费生二子,一曰大廉,为鸟俗氏之祖;二曰若木,为费氏之祖。若木被封于徐,因建子爵徐国,历夏、商、周三代,至此被吴国所灭。章羽奔楚之后,后代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徐氏。徐侯章羽,便为徐氏得姓之祖。

澹台灭明生来状貌甚恶,成年之后,求拜孔子为师。

孔子虽然有教无类,收其为徒,但观其貌丑,以为必至材薄,因而不喜。灭明既已受业,退而修行,南游至江西,随从弟子三百余人,不久便即名动南方诸侯。

忽有一日,澹台灭明身带价值连城宝珠,更率数十名弟子门人渡河。舟至河心,忽有二蛟从波涛中跃出,对渡船成夹击之势。

舟子道:蛟龙从不袭舟,此为二龙夺宝之势,必是公子身上有宝。若将宝物掷于江心,则蛟龙自退。

澹台灭明闻言怒道:吾虽身携宝珠,然可以义求,岂可以力劫之乎?

遂奋然挥剑,斩杀二蛟于河内,然后才将宝珠投入水中,以示毫无吝啬之意。

孔子闻之,叹道: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画外音:澹台灭明此种高尚品德,被鲁国人喻为“宁让钱,不让言”,代代传承至今。可谓今之山东人性格,犹有澹台灭明“斩蛟舍珠”遗风。澹台灭明到达楚国,其后三百徒众分别深入南楚腹地,对荆楚文化产生广泛且深刻影响,以至江西之地皆都尊儒。故此豫章虽然远离中原,但自春秋末以来,从不被称为蛮夷。豫章人为澹台灭明立祠祭祀,并立澹台门以表纪念,进贤县也因其南游至此而名。“人不可貌相”之典,既源于澹台灭明。

吴王阖闾四年,乃周敬王九年。

薛献公任谷病逝,为薛国之君六十四年,乃春秋时期诸侯中在位时间最长者。晋定公姬午闻之,派遣大夫荀跞前往吊唁。

越明年,吴王阖闾因怒越王允常此前不从己伐楚,且欲翦除楚国羽翼,便谋伐越。

孙武谏止:楚国未破,不可同时再与越国结隙,以成腹背受敌之势。

阖闾不听,必欲伐之,遂出兵南向。

越王允常闻吴军无故来伐,寄书阖闾:吴不信前日之盟,弃贡赐之国,而灭其交亲,不恐遗笑于中原诸侯乎?

阖闾不理其言,遂以孙武为将,伯嚭为副,引军前至檇李。两军交战,孙武击败越兵,伯嚭纵兵大掠而还。

孙武虽胜,但还朝后私谓伍员:四十年之后,越国必强,而吴势尽矣!

伍员笑道:我寿不至此!

越王允常吃此大亏,痛恨吴王不已,遂遣使至楚告败。楚昭王问计于令尹。

囊瓦奏道:天赐湛卢剑归楚,是败吴之际。况其前岁侵我六、灊二邑,正宜报之。

楚昭王信以为然,于是便率舟师伐吴。

阖闾复使孙武为将,伍员为副,率师击之。

战神驾到,更无玄奥。于是再次大败楚师于居巢,并获其上将芈繁以归。阖闾亲迎出城,大赏三军,但犹未满足,遂与孙武及伍员二将半开玩笑。

吴王:二卿虽获大胜,美中不足。

孙武:何谓美中不足?

吴王:不入郢都,虽屡败楚兵,犹无功也!

伍员:臣岂须臾敢忘郢都哉?只因楚国向为诸侯之伯,楚军亦天下之强,未可一战而定胜负者。囊瓦贪鄙,且待其隙可也。

吴王信以为然,遂使其与孙武演习水军于江口,以待楚国有隙可乘,再次发兵攻伐。

楚昭王自得湛卢之剑,虽屡败于吴国,但自信有上天呵护,并不以为意。且常以湛卢扬威,召聚诸侯来贺。

这一日,唐成公与蔡昭侯同来朝楚,各有所献。蔡侯有羊脂白玉佩一双,银貂鼠裘二副,便将一裘一佩献于楚昭王,以为贺礼。

囊瓦见昭王佩玉着裘而出,甚为羡慕喜爱,便公然向蔡侯索贿,亦求一裘一玉。蔡侯欲留以自用,因而拒绝不给。

唐侯有名马二匹,毛如白练,高首长颈,名曰骕、骦,实乃天下希有。囊瓦求之,唐侯亦不给。囊瓦两次索贿被拒,于是恼羞成怒,因私向昭王进谄。

囊瓦:大王可知,蔡、唐二侯因何聘楚?

楚王:自是来朝伯侯,并观湛卢宝剑。

囊瓦:早也不来,晚也不至。来朝是假,刺探楚国虚实是真,欲为吴国做向导耳。

楚昭王信以为实,便将二侯扣留囚禁。二侯无奈,只得向囊瓦交出宝物,才得脱身。

蔡昭侯归国,怒不可遏。因欲雪耻,又自知远非楚国之敌,遂将长子送到晋国为质,就此背楚附晋,请求晋侯发兵伐楚。

时为晋定公三年,魏舒当政,乃集十七国大夫于狄泉(洛阳附近),商议伐楚。诸侯大夫惧楚之强,皆不敢从。魏舒向蔡昭侯求索军资,蔡昭侯婉拒,于是伐楚之事遂罢。

魏舒还师,路经洛阳,对诸将道:我等既至京畿,成周城墙颓矣,何不为天子修之?

众人闻说是为天子修城,皆都答应。魏舒遂命安营扎寨,请为周天子修葺城墙,并命部将原寿过监工。这一日闲来无事,魏舒游猎于大陵泽,归时死于宁邑(今河南获嘉)。

蔡侯见诸军解散,大失所望而归。途中经过沈国,于是迁怒沈君附楚,使大夫公孙姓袭灭其国,俘虏沈君子嘉回蔡,继而杀之。

画外音:据后世史家考证,古沈字与聃相通,故又称聃国,是周文王幼子季载封地,北至黄河、东至杞县、西至荥阳、南至淮阳,实为侯爵大国。平王东迁之后,季载后裔沈君忽另封沈国之地,称忽沈侯,号汝南国。践土之盟时被降为子爵,故后世之君改称沈子。沈国故地究竟封于何处,史学界颇多争议,因在今之安徽临泉、河南平舆、沈丘一带,都有沈国古迹遗存可考,于是便各执一说,互不相服。

镜头闪回,回顾沈国。

沈国位卑势弱,因地近强楚,又有沈氏公族在楚为官,故举国依附楚国为庸。

正由于沈国乃属楚国同盟,因而屡遭中原诸国讨伐,从来不得安宁。

在春秋时代强国争霸中寻求生存,可谓左右为难,苦不堪言。

晋襄公四年,晋、鲁、宋、陈、卫、郑等联合伐沈,便使其一蹶不振。

晋厉公时,讨伐楚、蔡,又攻破沈国,掳走沈君揖初。其后四十余年间,沈国又两次随楚伐吴,沈子逞复成为吴国俘虏。

画外音:此番适逢蔡昭侯迁怒,沈国无辜受伐被灭,可谓悲催至极。其灭国缘由,四字以蔽之,便是“毫无来由”。成语“沈国之悲”,典出于此。

沈国被灭,楚令尹囊瓦闻而大怒,便即兴师伐蔡。

蔡国大夫公孙姓建议求救于吴,蔡侯纳之,即约会唐侯,共向吴国借兵,以次子公子乾为质。伍员接见蔡、唐二侯,闻说是来借兵伐楚,不由暗中祝道:今番苍天保佑,祖宗呵护,使我得报父、兄及全家大仇!

于是热情接待,引见吴王阖闾,进言道:唐、蔡二侯以伤心之怨,愿为先驱向导,助我伐楚。救蔡足以显名,破楚更得厚利,一举多得之事。大王欲入郢都,机不可失!

阖闾明知伍员报仇心切,自己亦欲灭楚图霸,于是更不推托,乃受蔡侯之质,许以出兵。并命蔡、唐二国,各将本国兵马,以为前驱。

二侯去后,阖闾乃大阅车徒,简选三军,调兵遣将,大举伐楚。

吴王诏命:被离、专毅,辅太子波居,留守姑苏城。拜孙武为大将,伍员、伯嚭副之,弟公子夫概为先锋,公子山专督粮饷。悉起吴兵六万,号称十万之众,从水路渡淮!

蔡、唐二侯各引本**马来迎,吴王命为左右翼,相从以进。

军马临行,孙武忽令登陆,舍战舰于淮水之曲,大军自江北陆路走章山,直趋汉阳。

伍员私问:舍舟陆行,军马易疲,何为如此?

孙武笑答:我以下游溯流而上,则舟行水逆而迟。子不闻兵贵神速乎?若使楚国得知我兵将至,从容以为御备,则其城必不可破矣。

伍员听罢,大为叹服。

楚令尹囊瓦率军屯于汉南,日夜忧虑吴军渡过汉水来攻,这日斥侯来报。

斥侯:报令尹大人!吴军虽发,但其舟船皆都滞留淮水,未知何意。

囊瓦闻此,面呈喜色,打发斥侯退下,心中稍安。

楚王时在郢都,亦与群臣计议拒吴之策。

公子申进言:令尹子常,绝非伍子胥对手。大王宜速令左司马沈尹戍领兵前往,勿使吴**马渡过汉水,方可拒敌于国境之外,可保万无一失。

昭王准奏,便使沈尹戍率兵一万五千,往助令尹囊瓦。

沈尹戍至汉阳大寨,便问囊瓦:吴兵从何而来?

囊瓦答道:弃舟淮汭,自豫章而来。

沈尹戍:人言孙武善兵,不过如此。吴人惯习水战,今舍舟从陆,必为我擒也。

囊瓦:吴人若至,将军如何拒战?

沈尹戍:我今分兵五千与令尹大人,命大将武城黑沿汉水列营,并将船只拘集南岸,更令轻舟旦夕往来江面巡哨;末将率主力从新息抄出淮汭,尽焚其舟,再阻汉东隘道。但看我沿江举火为号,令尹便引兵渡过汉江,攻其大寨,我自后击之。如此吴军水陆路绝,首尾受敌,其君臣皆必为我所擒矣。

囊瓦大喜:司马高见,奇绝天下。我谓虽孙武、伍员联手,亦不及也。

沈尹戍逊谢,遂留军五千相助囊瓦,自引一万人马,衔枚裹蹄,望新息进发。

武城黑欲献媚令尹,并欲独自建功,便在沈尹戍去后数日,进言囊瓦:吴人舍舟从陆,违其所长,今相持数日,其心已怠。令尹何不趁此渡江击之,独得全功?若待司马绕至其背合攻,则被其分功大半,不显令尹之能也!

囊瓦闻言,犹豫未决。

部将史皇进言:武城将军之言是也。近年令尹屡战吴军不利,楚人多有微辞,朝臣亦多有诋毁之语。楚王倍受其惑,已怀怨于公久矣。若此番沈司马独占破吴之功,必将代子以主楚国之政,则令尹退而求为上卿,亦不可得。若依武城将军之计,非但兵贵神速,且又出其不意。不如渡江袭之,以求全功。

囊瓦被二人所惑,信以为然,遂传令三军,俱渡汉水。

楚军渡江,至小别山列成阵势,与吴营遥遥相对。囊瓦派史皇出兵挑战,孙武使先锋夫概迎之。劲鼓三催,相交两个回合,史皇大败,走回本寨。

囊瓦大怒:子令我渡江,今才交兵便败,来日如何向司马交待?

史皇面红耳赤,并无一言可答。

武城黑道:令尹休怒。吴军获胜,必不设备。我尽出精锐,夜袭其营,必建大功。

囊瓦从之,挑选精兵万人,至当晚定更,披挂衔枚,从间道出于大别山后,往袭吴营。

吴营诸将见夫概初战得胜,皆至帅帐相贺。

孙武却道:且休贺功。今史皇小挫,未有亏损,囊瓦今夜必来袭我大寨。只此一战,便使楚军片甲不回,彼时再贺全功不迟。

于是升帐派将:令夫概、专毅各引本部,伏于大别山左右,但听号角杀出,唐、蔡二君接应;令伍员引兵五千,抄出小别山,反劫楚寨,伯嚭接应。

伯嚭:未知元帅所主何事?

孙武:本帅自与公子山保护吴王,移屯汉阴山上,以观众将与敌交锋。

伯嚭微微冷笑,出帐点兵而去。

孙武故作不见,待众将皆出,复命大寨中虚设旌旗,悬羊击鼓,只剩空营。

时当三鼓,囊瓦亲引楚兵杀至,见是空营,便知中计,急令退军。忽听号角长鸣,专毅、夫概两军杀出,两面夹攻,先将楚兵裹去三成。

囊瓦大悔,暗骂武城黑无能,驱车往回便走。又闻鼓声大震,蔡、唐二侯杀至。

二侯见到囊瓦,于车中叫道:还我肃霜宝马,貂裘玉佩,可饶你不死!

囊瓦羞恼惶恐,正在危急,幸得武城黑引后军杀至,救出囊瓦,奔回本寨。行至半路,忽见一队人马飞至,却是史皇引领残军迎来。

史皇:令尹休往前行。大营已被伍员所夺,正在赶来!

囊瓦心胆俱裂,急引败兵转身,落荒狂奔,直到柏举(今湖北麻城),方才驻足。

此时天光大亮,正欲下令就地扎营,埋锅造饭,忽见南方尘头大起,战车隆隆,旗帜如林,又一支人马杀来。囊瓦大惊失色,不分东西南北,便要上车再逃。

左右扈从有眼明者,看清对面旗号,急一把扯住囊瓦。

扈从:元帅休慌!是自家兵马,乃是薳射大人旗号。

囊瓦惊魂未定,军马已至。将手擦拭昏花老眼,看清来将果是薳射。

薳射:君王恐令尹有失,特遣末将带军一万,前来听命。未知大人因何在此?

囊瓦:惭愧,悔不听沈司马良言,以至此败。

薳射:为今之计,惟有深沟高垒,待沈司马兵到,然后合击吴军。

囊瓦急于掩罪:今将军初到,锐气正盛,何不趁此与吴军决一死战?

薳射冷笑一声,固执不从,相别而去,相去十五里外扎营。名曰互为犄角,其实不愿听命于此位常败将军,无能令尹。两边各怀异意,不肯一致对敌。

早有伏路斥侯,报至吴国先锋大营。先锋夫概闻报大喜,急如风火,来至中军帅帐。

夫概:大帅!伏路斥侯探知,楚国添兵一万,薳射为将。已与囊瓦合兵,但分营而守。

孙武:本帅已知,将军回营,小心拒守。

夫概:我军连胜,士气正旺,岂可只守不攻?

孙武:若依将军,则欲如何?

夫概:末将请令,欲乘薳射远来疲惫,率兵击之。

孙武:不可。楚兵虽然远来,其锋正锐,且薳射善战,绝非无能囊瓦可比。公子不可妄动,且待商议而行。

夫概请战遭拒,闷闷不乐,退归己营。

部将一齐围拢,开口问道:公子请战若何?

夫概:孙武一味谨慎,未知兵贵神速之要,不从我请,只命坚守。

诸将:如此建功良机,就此坐失耶!

夫概:岂有此理!吾将独往破楚,杀入郢都,彼时看其羞也不羞!

诸将:正是。我等愿随公子独往破楚,杀入郢都!

夫概闻言大喜,于是命令本部五千精壮军卒,四鼓造饭,五鼓启行,直杀奔囊瓦营寨。有巡哨将校巡营,见前锋拔营发兵,急驰还中军,禀报主帅。

孙武闻而大惊,恐公子有失,于吴王处不好交待,急调伍员引兵五千,自后接应。

吴楚两寨,相距不过三二十里,放马便到。夫概率兵于五鼓出发,将及楚军大寨之时,满天星辰未散。因见寨中全无准备,便发暗号,下令冲击。

五千精卒连同百乘战车,便如海啸山崩,疾风般一冲,楚军营中登时大乱。

武城黑听得前营大乱,知道必是吴兵来袭,绰戟登车,招聚部众,舍命敌住正面来敌。囊瓦于睡梦惊醒,昏头昏脑出帐,不及登车,只听弓弦响处,左胛早中一箭,痛彻入骨。

囊瓦惨声长呼,摔倒在地。史皇驱车奔至,命从人扶抱令尹登车。

囊瓦:将军来得正好,快快保我逃命。

史皇:令尹先行。末将身负失机败兵之罪,自当死战却敌。

囊瓦闻此,便不顾其说,卸甲乘车疾走。侥幸乘黑摆脱敌兵,不敢回楚,竟奔郑国。

夫概在楚营中左冲右突,虽仗突袭杀伤楚兵不少,毕竟众寡悬殊,渐渐陷入楚军重围。武城黑勇猛异常,接住夫概捉对厮杀,定要斩其于车下,大战数十合,胜负不分。

战至天明,忽听营外号角长鸣,喊声震天,原来是伍员率五千生力军至,前来接应。史皇提戟相迎,被伍员奋起神威,矛透前心,大叫一声而死。

武城黑闻而失惊,稍一愣神之间,亦被夫概斩于车下。

楚营被劫,败军如潮,皆都投奔薳射大营。

薳射:此为何故?

败军:吴军趁夜劫营,我等无备,兵败将亡。主帅逃奔他国,两员副将皆都战死。

薳射:啊呀可恼!囊瓦无能,丧师辱国,我亦蒙羞也。

因点视败兵,尚有万余,便令与自己所率精卒合成一军,将及三万之众。

整军已罢,遂对部将说道:我军虽然尚众,但士气已堕,不可复战。若吴军乘胜掩至,不可当其锋锐。退至郢都,再作区处。

众将应诺,乃各率部众拔寨撤退。薳射命儿子薳延领兵先行,亲自断后。

夫概闻说楚军败退,果然尾随其后。兵至清发,渐渐追及。

薳射知道追军在后,不敢耽搁,急命收集船只,将谋渡江。

吴兵兼程追至,见楚军列阵江岸,诸将便欲上前奋击。

夫概:尔等且慢!困兽犹斗,穷寇休迫。不如暂且驻兵,待其半渡而击。

众将:半渡击之如何?

夫概:军马半渡,已渡者庆幸得免,未渡者必要争先。敌无斗志,我胜之必矣!

众将:公子神算,我等不如!

夫概大笑,乃按住兵马,在二十里外安营。命三军卸甲释兵,只管安睡,一面派出探马,轮番汇报敌军动态。

半日之后,中军主帅孙武陪同吴王来至,其后副将伍员、伯嚭陆续亦到。

吴王:前军因何在此安营高卧,按兵不动?

夫概:非是按兵不动,乃欲半渡而击,以求全胜也。

孙武闻而大赞:公子有勇有谋,真将军也。

吴王阖闾大喜:寡人有弟如此,何患郢都不入!

被离听闻此言,低声对伍员说道:以某相之,夫概颈后毫毛倒生,必有背国叛主之事,虽则英勇,其后祸患愈烈。

伍员点头,默然不语。

薳射到达清水津口,本来急欲渡江,但知吴兵在后,故此不敢下船,遂命列阵拒敌。

探马来报:吴军皆于二十里外扎营,卸甲释兵,高卧酣睡。

薳射大喜:此乃吴人孤军深入,后继乏力,故此不敢穷追。趁其犹豫,连夜渡江!

乃传令诸将:就地掘灶为炊,三更传餐,四更下船,五鼓渡江。

诸将遂令各部散列就餐,于是军士不复成阵,探马细作皆都撤回。(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