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二十五集 假途灭虢

华夏真相集 第二十五集 假途灭虢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7 20:12:46 来源:笔趣阁

公子毁在齐桓公相助之下复国,称卫文公。因环顾举国兵力,才有战车三十乘;宫宇草创未就,只得暂时寄居民间土房,光景甚是荒凉。

文公不以为忧,乃布衣帛冠,蔬食菜羹,早起夜息,抚安百姓,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国人甚称其贤。又亲自下田力耕,扶犁劳作,更与五千子民同甘共苦,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于是百姓无不拥戴,短短一年之内,卫国实力复举,兵车复逾三百乘。国人爱戴其君文公,乃作诗赞道: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桑。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齐桓公对卫文公满意非常,遂将齐地楚丘割让给卫国,并率诸侯在此修建大城,作为卫国新都。

卫文公迁都楚丘之后,齐桓公命公子无亏撤回齐国,留给卫国战车三百乘,甲士三千,协戍漕邑,以防狄患。此时许穆夫人已经归还许国,闻此感动无以复加,乃写《木瓜》诗,寄与齐桓公,以感其对卫国存亡续绝大恩。齐桓公观其诗云: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齐桓公见此诗重重叠叠,缠绵悱恻,读来不禁肉麻鼻酸,浮想联翩。

数年之内,齐桓公为诸侯盟主,遍布仁德,天下无不称善。因立僖公以存鲁,城夷仪以存邢,城楚邱以存卫,是谓“存三亡国”之功。

有此三大功劳,齐桓公所以终成霸业,是为春秋五霸之首。

便在此时,秦成公在位四年逝世,弟任好即位,是为穆公。

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百里奚、蹇叔、由余、丕豹、公孙支等贤臣辅佐,渐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

此时在东海瀛州诸岛,传说中天照大神后裔神武天皇开始建国,国依族名,号称大和。神武由此成为史上首代天皇,亦被视为日本开国之祖。

公元前660年,晋献公图谋称霸诸侯,遂派公子申生为将,引军讨伐东山。

大夫里克进谏:太子乃国之储君,国君出行之时留守;若有人代为留守,就应随从。至若率师出征,有专主征伐之将,非太子份内之事。

晋献公:却是为何?

里克:军队天职,在于服从将军命令。若太子秉从君命,则失威严;如独持军令,又对君王不孝,故嗣子不能统军。太子统军,失其份内,又无威信,岂能胜敌?

晋献公:我有数子,尚未定继嗣太子,卿休以太子以称申生。

里克默然而退,见太子申生,以献公之语告之。

申生惊问:如此说来,我将被废耶?

里克劝慰:殿下努力侍君可也!国有二军,主公以下军专委殿下,只恐不能胜任其职,何忧被废?惟恐不孝,何忧不能嗣位?严以律己,不委过于人,必能免于危难耳。

于是申生点兵出征,平灭东山国以归。

晋献公十九年,将欲南下伐虢,以占据崤函战略要地。因征虢国需要穿越虞国境内,晋献公便派大夫荀息为使,往虞国请求假道伐虢。

荀息奏道:臣闻虞、虢乃为姻亲之国,向为唇齿相依,守望相助。但虞侯贪财好利,臣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之,而求假道,必可得也。

献公闻言不舍,说道:垂棘之璧,是吾先君之宝;屈产之乘,寡人亲乘之骏。若虞侯受吾宝璧良马,而不肯假道于我,则将奈何?

荀息笑道:彼若不肯假道,则必不敢受我重礼。若肯假我道,便以伐虢得胜之军凯旋时顺手灭虞,有何不可?则宝璧良马,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替我保管数岁而已。

献公大悟,于是欣然许之。荀息乃出使虞国,以屈产之乘为庭实,加以垂棘之璧,请求假道伐虢。虞公喜其重贿,将欲许之,大夫宫之奇识破荀息之计,出班苦谏。

宫之奇:主公不可许其假道!虞之与虢,若车之有辅,相依之势是也。先人有言,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恃虞,虞之不亡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允其假道,以伐我唇齿也?

虞公贪利不听,最终允许晋国假道伐虢。

荀息还报,晋献公大喜,便发大军,使里克、荀息为将,借路虞国伐虢。虞公不但践约让行,并且派出军队,主动甘为晋军向导。

晋军在虞军积极配合下,进展顺利,很快攻占虢国下阳,一举控制虢、虞之间战略要地,留军驻扎,主力班师。

荀息已彻底摸清虢、虞两国虚实,因此回报献公,为下步行动创造条件,充分预备。

是年犬戎攻虢,虢公败于桑田,国力更弱;且因虞公背盟反目,其势更孤。

时隔三年,晋国粮秣充足,兵强马壮。献公知道灭国时机已至,再次派荀息为使,向虞国提出借道伐虢要求。虞公复又欣然从之,大夫宫之奇再次进谏。

宫之奇:晋不可启,寇不可玩;虢虞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臣恐此番晋军还师之时,便是灭我虞国之时也!

虞公怒道:你只道虞虢辅车相依,却不知虞与晋乃为同姓宗亲?寡人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信也;晋国借道伐虢,必有以报我,义也。卿其勿言!

宫之奇见主公昏庸至此,便知虞国灭亡近在旦夕,于是叹息而出,还至家中,当夜便收拾车马行李,趁次晨城门初开之时,率领族人逃离虞国。

荀息还国,禀报虞公不听宫之奇劝谏,答应借道之事。晋献公大喜,乃亲自统军伐虢,兵临虢都上阳。虢国弱小无援,上阳城数月后即为晋军所破。

虢公丑率家眷突围,出奔京师洛阳,就此灭国。

晋军凯旋回师,行经虞地驻扎,声言暂住休整。虞公任其自为,不加丝毫防备。

晋献公:未料世间竟有如此利令智昏之徒!此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即命连夜起营,对虞国发动突然袭击,生俘虞公。荀息直入后宫,牵良马捧玉璧以出,归还献公。晋献公接过玉璧,翻身上马,扬鞭大笑。

晋献公:璧则犹是物归原主,只是寡人宝马,年齿薄长矣哉!

假途灭虢,遂成典故,亦为中国古代兵法经典。

晋侯班师还都,骊姬迎入内宫,见献公面现苍老之色,勾起心事,便思后计。因见申生太子之位渐固,且手握重兵,便暗中使情夫优施等人诽谤太子,欲使己子奚齐夺嗣。

如此月余,自冬至春,献公并无废立之意。这一日,后花园中百花盛开,献公命摆酒东阁,与骊姬饮酒赏春。夫妻二人坐于高阁之上,宫女内侍环立伺候,放眼下望,正好纵览花园全景,见满园春色,不由心怀大畅。

骊姬见花木间蜂蝶乱舞,忽生一计,乃借口如厕,将席间半瓶蜜浆涂在发髻之上,又暗遣侍女前往东宫,便说献公欲要游春,请太子申生到花园伺候陪同,并问国事。将侍女打发去后,自己复回至席间,与献公谈笑风生。

酒至半酣,骊姬估计太子将至,起身嫣然一笑,对献公说道:妾见下面园中百花盛开,心中喜爱,请主公允妾下楼至园,摘几枝花束上来,以装点席间春色,未知可否?

献公微笑点头,任其下楼。骊姬下阁来至花园,果然计算精确,太子申生急步而至,与后母正在花间小径上相遇。申生不见父亲,恐引人误会,转身欲走。

骊姬急叫:太子休走!你看这许多蜜蜂,不知因何都飞向我头上,想是要蜇我。此处别无他人,太子且替我轰赶一回罢。

原来那骊姬头上遍抹蜂蜜,故此引得蜂蝶围绕飞舞。申生虽处嫌疑之地,但恐后母被蜜蜂蜇伤,亦只得举起衣袖,绕着后母左右拍打。骊姬却作趋避之状,时作尖叫。

晋献公正在楼上独酌,忽闻园中惊叫,便起身扶栏,往下观望。醉眼迷离之间,却见骊姬与太子二人一逃一追,认为太子欲要效仿自己当年薄行,勾搭后母,顿时大怒。

晋献公:内侍下楼,擒执太子,绑到宫门之外开刀问斩!

申生被执,知道已中骊姬毒计,也不分辨,随刀手来至宫外,引劲受刑。大夫里克在朝房值日,见状不由大惊,急叫:刀下留人!

里克上前问明缘由,止住行刑,急至朝房,纠合正在朝班中几个大臣,叩宫而进,来见献公,求问因何要斩太子。

晋献公怒气不息:此逆子竟敢在寡人眼前公然调戏后母,岂可容留!

里克抬眼看到骊姬面呈得意之色,又见尚有十数个蜜蜂绕颈而舞,已明其中奥秘。

里克:太子大孝,举国谁人不知?且在内宫之中,其便有天胆,又未吃醉,何敢调戏国母?主公请看,如今正是盛春季节,园中蜂蝶聚集;尚有十数只,兀自绕国母身遭飞舞。此必是国母曾以蜜水梳发,引来蜜蜂;太子偶然游园遇见,因恐蜂刺伤母,以衣袖驱之。

晋献公:骊姬,里克所言,果如是否?

骊姬此时刚奔上楼,闻听献公如此相问,顿时花容失色,故作喘息,不敢回答。

里克:至今骊姬头顶,尚有数只蜜蜂绕舞,可知臣之所料不差。主公自远处观之不清,反以孝作逆,岂不冤枉太子?

骊姬暗道:不死老贼,如此了得!怎地他不在现场,却如同亲见一般?

献公寻思半晌,亦感有理,便命释放申生,令其速回曲沃,不奉召命,不许回京。

转眼之间,春去夏至,又夏去冬来。

骊姬又思一计,作一假诏,命情夫优施偷出玺印盖上,遣心腹人送往曲沃。太子申生接诏,拆视观看,见诏书上说献公夜来梦见己母齐姜,勾起怀思,令太子在曲沃祭祀亡母,并将祭祀胙肉送入晋都,献给父亲享食。

太子申生至孝,不知是计,于是便在曲沃设祭,以祀母亲齐姜。祭祀礼毕,果遣专使将胙肉送京,献给父亲晋献公。

使者入都进宫,因闻献公外出打猎未回,遂将胙肉放在宫中,嘱令内侍代为奉献。因外使进京不许停留,便即转回曲沃复命。

申生使者走后,骊姬暗中派人在胙肉中放入毒药,然后交付庖厨。

是夜献公打猎回来,厨师将胙肉烹制完备,奉给国君。晋献公闻说是太子自曲沃遗使专程送来,不由大悦,便待要吃。

骊姬当时侍宴,忽从旁谏止:此肉自外地而来,主公慎食,应先试之以犬。

不等献公答应,便命牵狗以入,将胙肉饲之。那狗食后不久,倒地惨叫,瞬息便死。献公大惊,犹然不信有毒,又命给宫中厮役尝食,结果厮役亦死。

骊姬见状,故作大惊,当即哭道:此肉是太子日间遣使送来,除庖人之外,并无人擅动。疱人绝无此胆,则太子因何这般残忍,欲害生父!则妾知之,此非欲弑父,是欲害妾与奚齐也。既太子不能见容,望主公许我母子避往别国,或赐自杀,以止太子继续为恶,连累主公。早先主公欲废太子之时,我还反对;如今方知,妾身错矣!

献公闻言懊恼,气哼哼复至前殿,遂召里克入宫,详问太子近期在曲沃举止。

里克小心奏对,借机套问出此中原因,还家后急修书一封,使仆人飞马前往曲沃,将胙肉中有毒之事告知太子。申生览书大惊,议于师傅杜原款。

太傅说道:此必又是骊姬毒计。我当入都求见主公,与太子辩明冤枉。

于是命备车马,连夜入京。未料那骊姬极有智计,防备太子入京辩冤,早就使“二五”收买刺客候于半路;见杜原款飞车而来,便即杀之,弃尸道旁。

驾车御者却甚机灵,趁夜逃入深林,复辗转回到曲沃,回报太子。申生闻报大哭,说道:我若不死,骊姬终不肯罢休,必祸及夷吾、重耳。罢也!不如自死,遂其所愿。

御者大惊,急跪请道:施放毒药者乃是骊姬,杀太傅者亦必是其同党指使,此事一查便知。太子何不率兵进京见驾,将此中缘由说明?

申生泣道:我父老迈,若失骊姬,必然睡眠不安,饮食不甘。即使我能辩明冤枉,复引我父对骊姬发怒,是为不孝,切切不可。

御者便道:既是如此,太子何不效当年齐桓公姜小白,逃奔到他国以避之?

太子摇头:身背逆父恶名逃奔,其谁会纳我?不如自杀以全孝道!

于是不待御者起身阻拦,便即横剑自杀,死尸倒落尘埃。

镜头转换,按下骊姬乱晋,复说楚国图霸。

楚成王熊恽任用子文为令尹,修明国政,有志争霸中原。因闻说齐侯救邢存卫,心甚不乐,便问令尹子文:有齐侯在北方布德沽名,人心归向,则我如何图霸中原?

楚子文:齐侯经营霸业,于今三十年矣。彼以尊王为名,诸侯乐附,虽未可敌,但年纪渐渐老迈,齐国之衰,立而可待。大王若欲北向,郑国为中原屏蔽,先伐而灭之可也。

楚成王闻言大喜,遂拜大夫斗章为将,引兵车二百乘,前往伐郑。

斥候哨马探知,报入新郑。郑伯闻而大惧,遣使星夜前往齐国告急求救,再派大夫聃伯率师把守纯门,以御楚师。

齐桓公闻报甚怒,遂传檄各国,大合诸侯于柽邑,将谋救郑。

斗章闻知郑国有备,又闻齐国纠集诸侯救兵将至,恐与战失利,兵至郑界而返。楚成王闻报斗章不战还师,冲冲大怒。

楚成王:如此望风而逃,岂不令姜小白扬眉吐气,诸侯笑煞我楚国!

既解肋下佩剑,赐给大夫斗廉,使趋军中斩斗章之首,夺其军自代。

斗廉乃是斗章之兄,既至军中,隐下楚王之命,密与兄弟透露,并为其谋划。

半廉:弟欲免国法诛杀,必须立功,方可自赎。今郑伯知你退兵,必然懈怠,若疾走袭之,定可得志!

斗章便听兄策,将全军为作二队,自率前队先行,请兄斗廉率引后队接应。当日衔枚卧鼓,趁夜进军,悄悄侵入郑界。

恰遇聃伯出离纯门,在边界点阅兵马,扎营旷野,派出斥候,严警远哨。斥候伏于林中,见到楚兵掩至,急还报回营,聃伯闻报慌忙点兵,迎住斗章厮杀。

混战半夜,斗廉后队已到,抄出郑师之后,腹背夹攻。聃伯力不能支,被斗章生擒,郑兵折其大半。斗章将欲长驱直入郑国腹深之地,斗廉急忙劝止。

斗廉:我弟此番掩袭成功,且图免死可也,不可深入,以至画蛇添足。

斗章从之,于是班师,归见楚成王,叩首请罪。

楚成王:卿虽有临敌怯阵之罪,其后既有擒将杀敌之功,权许准罪。但郑国未服,不可罢战,遗笑诸侯。今添兵车二百乘,汝兄弟可再往战,必得郑成,订盟以归。

此番乃拜斗廉为大将,以斗章副之,共率车四百乘,重望郑国杀来。郑伯闻报聃伯被楚军所俘,本已胆战心惊;今闻楚军又来,知道己非其敌,但复遣人往齐国请救。

齐桓公见郑使复来求救,于是升朝坐殿,议于众臣。

管仲奏道:主公救燕存鲁,城邢封卫,大义布于诸侯。今亦必用诸国之兵,救郑伐楚,则霸业成矣。

齐桓公问:大合诸侯,救郑可矣。楚为大国,伐之可保必胜乎?

管仲笑道:若使其有备,胜负委实难料。但若用声东击西之计,则败楚必矣。

齐桓公:何谓声东击西之计?

管夷吾:前因蔡侯改嫁其妹于楚成王,曾得罪主公。楚、蔡接壤,我可以讨蔡为名,因而发兵及楚。《太公兵法》有云,此所谓出其不意者,则无有不胜也。

桓公闻言,喜而从之。适逢江、黄二国不堪楚国侵暴,遣使前来约成,请求结盟。齐桓公顺水推舟,遂与江、黄二君盟会于阳谷,密订伐楚之约,以明年春正月为期。

会盟已毕,桓公对管仲道:舒人助楚为疟,寡人当先取舒国,以剪除楚国羽翼。

管仲称善,齐桓公乃密写一书,付于姻亲徐子,命其袭舒。徐与舒乃为邻,既奉齐桓公之命,立即引兵袭取舒国。

江、黄二君各守本界,皆奉齐侯调遣,袖手旁观,忍见舒国灭亡而不顾。

鲁僖公闻说江、黄、徐国皆都请盟于齐,乃遣季友至齐,谢罪求盟。

季友:寡君与明公前有邾、莒之隙,又不得共赴邢、卫之役,罪莫大焉,痛悔无及。今闻会盟江、黄,特来申好。嗣有征伐,愿执鞭前驱。

桓公大喜允盟,便以伐楚之事,密与鲁国订约。

正当齐桓公密约诸侯之际,楚兵已至郑国,兵临城下。

郑文公大惧,欲请成议和,以纾民祸。大夫孔叔出奏:主公不可。今闻齐侯方欲伐楚,以我遣使求救故也。人有德于我,弃之不祥,宜坚壁以待之。

便在此时,齐桓公遣使到来,授以密书。郑侯览其书曰:

寡人将欲围楚救郑,其兵未备。公可扬言于外,说齐国救兵即至,则楚国必不敢全力攻城。若得其缓,我必率军西出虎牢,聚诸侯于上蔡,等候协力攻楚。

郑伯大喜,遂依计坚守,并扬言于城外,说齐国救兵不日将至。楚军果然惊疑,只得按兵以待。早有齐国探马回报桓公,齐桓公复又问于管仲。

管夷吾闻而笑道:我计成矣!

于是遍约宋、鲁、陈、卫、曹、许诸国之君,俱要如期起兵,名为讨蔡,实为伐楚。

周惠王十三年,春正月元旦,齐桓公出师征蔡。

命管仲为帅,率隰朋、宾须无、鲍叔牙、公子开方、竖人貂等诸将,出兵车三百乘,甲士万人,分队进发。竖貂为先锋,率前军衔枚潜行掠蔡,会集各国车马。蔡人全不设备,直待齐兵到时,方才敛兵设守。竖貂在城下耀武扬威,喝令攻城,至夜方退。蔡穆公认得是竖貂,知其为宵小之辈,乃使人密送金帛一车,求其缓兵。

竖貂既受蔡侯重贿,遂私将齐侯纠合七路诸侯,名为侵蔡,实为伐楚军机,备细泄漏来使,命其国主及早逃遁。

使者回报,蔡侯大惊,当夜弃城,出奔楚国。竖貂自以陷城大功,使人飞报齐侯。

蔡侯至楚,见成王备述竖貂之语。楚成王方才省悟齐国之谋,传令简阅兵车备战,一面遗使前往郑国,命斗廉、斗章兄弟撤回伐郑之兵,回救郢都。

数日之后,齐侯兵至上蔡,七路诸侯陆续俱到。是哪七路诸侯?乃是宋桓公御说、鲁僖公姬申、陈宣公杵臼、卫文公妫毁、郑文公捷、曹昭公班、许穆公新臣。连同主伯齐桓公小白,共是八位,兵威赫赫,气势轩昂。

许穆公却是抱病而来,率师先到蔡地,是夜便即薨逝于军中。齐侯大为感动,因此驻留上蔡三日,为之发丧,命许国之师舆尸归国,以侯礼葬之。

第四日上,七国之师望南而进,直达楚界。

却见边界上早有一辆车驾停候,车傍有一人衣冠整肃,停车道左,对齐师高声言道:来者可是齐侯?楚国使臣屈完,奉我王之命,在此候之久矣!

齐桓公闻报,不由惊道:楚人何以预知吾军之至?

管仲回视一眼竖貂,冷笑道:此必是有人漏泄消息,使楚国提前设备。既彼遣使,必有所陈,臣当以大义责之,使彼不战而降。

于是乘车而出,与屈完拱手为礼:大夫何来?

屈完:我楚国寡君,闻上国车徒辱于敝邑,使下臣来问齐伯:齐、楚各君其国,齐居于北海,楚近于南海,虽风马牛不相及也,不知君何以涉于吾地。敢请其故?

管仲:“召康公命我先君姜太公,五侯九伯,皆可征伐,以辅王室。其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凡有不共王职,汝勿赦宥!尔楚国于南荆,当岁贡包茅,以助王祭。自尔缺贡,无以缩酒,寡人是征,且昭王南征而不返,亦尔故也,尔其何辞?

屈完:周失其纲,朝贡废缺,天下皆然,岂惟南荆?虽然包茅不入,寡君知罪矣!敢不共给,以承君命?若夫昭王不返,君其问诸水滨!

言毕更不废话,麾车而退。

管仲还告齐桓公:楚人倔强,未可以口舌屈服,宜进逼之。

乃传令七军同进,直至陉山屯扎。

屈完还奏楚王:齐侯责我缺贡包茅,臣承其咎。今其七国驻兵陉山,主公若请订盟,臣当勉行,以解两国之纷;若欲请战,别遣能者。

楚成王:齐军势大,战盟任卿自裁,寡人不为制约!

屈完领命,再至齐军,见齐桓公再拜说道:我寡君以不贡之故,致干君讨,楚王已知罪矣。明公若肯退师一舍,寡君敢不惟命是听!

齐桓公:大夫能辅尔君以修旧职,俾寡人有辞于天子,又何求焉!

于是下令,退兵三十里,复至召陵扎下营寨。屈完归报楚主,成王以为齐师既退,必是畏惧楚国,便欲起兵击之。令尹子文闻此,急忙出班进谏。

楚子文:彼以七国之众,有何惧我?退兵待盟,是示不失信于天下也。屈大夫既许入贡,大王岂可食言于齐侯!

楚王称是,乃命屈完赍持金帛八车,往召陵犒劳七国之师,复备菁茅一车,具表如周进贡。齐桓公闻说屈完前来犒兵订盟,吩咐诸侯,将各国车徒分列七方,齐国之兵屯于南方,以当楚冲,严整器械盔甲,布展威势。

屈完既入军阵,从容拜见齐侯,陈上犒军之物。桓公命擂鼓鸣角,于车上昂然相问。

齐桓公:大夫南处荆楚,亦曾观我中国之兵乎!

屈完不卑不亢:下臣僻居南服,未睹中国之盛,愿借一观!

齐桓公乃请屈完同登戎辂,行于军阵之中,望见各国之兵,联络数十里不绝。齐军中一声鼓起,七路鼓声相应,正如雷霆震击,骇地惊天。

齐桓公:寡人有此兵众,以战何患不胜?以攻何患不克?

屈完:明公主盟华夏,为天子布德恤元,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若恃众逞力,楚国虽褊,方城为城,汉水为池,以待诸侯。池深城峻,明公虽百万之众,未知其何所用耳!

齐桓公:楚有良臣似大夫者,国之幸也!寡人愿与汝国重修先君之好,未知如何?

屈完:明公代天征伐,若肯惠徼福于敝邑社稷,辱收寡君于同盟,我主其敢自外?微臣此来,便请与明公定盟!

桓公悦而许之,是晚留屈完宿于营中,设宴款待。次日命立坛于召陵,桓公执牛耳为主盟,管仲为司盟,屈完称楚君之命,同立盟书。桓公先歃血立誓,七国与屈完以次受歃,各颂誓词。礼毕,屈完再拜致谢,辞归郢都。

管仲亲送出营,私请释放聃伯还郑,屈完许诺,亦代蔡侯谢罪。

诸侯商议散盟撤兵,取路归国。

陈国大夫辕涛涂,私谓郑申侯道:若师出于陈、郑之间,我两国难以供应诸侯粮秣,民必甚病。若取东路回兵,观兵于东夷,循海道而归,不亦可乎?

郑申侯赞道:此计甚善,可言于盟主齐侯。

辕涛涂告于齐侯,齐桓公未曾多想,当即许之。

辕涛涂告退,郑申侯随即入见齐桓公献谄:辕涛涂建言取道东方回兵,此乃危策。

齐桓公:贤公子因何而作是言?

郑申侯:我等军出已久,师老兵疲。若循东路归师而遇强敌,虽有七国之兵,亦惧不可用,必遭大败。不如出于陈、郑之间,由我两国供以资粮屝屦,乃万安之策。

齐桓公:非公子提醒,几误我大事!辕涛涂若非吝惜资粮,便是欲将我卖与楚夷。

于是赏赐郑申侯虎牢之地,复命擒执辕涛涂。

管仲送屈完还营,便即下令班师,与诸侯分队而行。回兵途中,鲍叔牙私问管仲。

鲍叔牙:楚之大罪,在于僭号为王,与周天子并肩抗礼。贤弟舍此不问,却以包茅不贡细事为辞,却是为何?

管仲笑答:楚国僭号为王,至今已历三世,天下皆知,无奈其何,因其不服王化者也。倘当众责其革去王号,楚肯俯首而听我乎?若其不听,势必交兵;兵端一开,其祸数年不解,南北从此骚然,再无宁日矣!弟以包茅不供为辞,使彼易于听命,服罪约成。其既有服罪之名,我亦足以夸耀诸侯,还报天子。不胜于兵连祸结,战无已时乎?

鲍叔牙听罢,嗟叹不已:此番聚会八国之师,仅迫令楚国复供包茅为止,则其后若乱中原,再召诸侯讨之,兴师无名矣。

于是还师临淄。齐桓公以管仲功高,夺大夫伯氏之骈邑三百户,以益其封。

诸侯兵退,楚王遣屈完为使,至洛阳来贡包茅,拜见周王时不序爵位,但称远臣。

周惠王祭告文武之庙,以胙肉赐楚,谓屈完道:卿回去归报楚侯,任你为南伯,镇尔荆楚淮汉,毋侵中原诸国可也。

屈完再拜稽首,告辞归国;经过此番纳贡,已尽知周室虚实。

画外音:七国伐楚之役,不但未损楚国实力分毫,反使中原诸侯之虚及相互不和,在此战中暴露无疑,更增楚王图霸中原之志。尤其邻楚郑蔡二国,城池崩毁,屋宇遭焚,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此后更无力阻止楚军北上。虽然约盟罢兵,但楚国却又使用非军事手段,阻塞河水,淹没宋国四百里良田,以至宋民无以为生,冻死饿死无数。

公元前655年,周惠王二十二年。

齐国上大夫隰朋入洛阳,向周王纳贡贺岁,归国后向齐桓公断言,周室将乱。桓公闻言大惊,便问其故。

隰朋答道:周王长子名郑,先王后姜氏所生,早已正位东宫。不料姜后薨逝,次妃陈妫继立为后,生子名带,周王爱之,便欲废世子而立之。若果如此,周室不乱其何!

桓公闻听此报,心怀忧虑,乃召管仲谋之。

管仲献计:世子危疑,因其党孤,无人相助。主公身为诸侯之伯,可具表周王,奏请世子出会诸侯。世子主盟,接受诸侯拜贺,君臣名分已定,周王虽欲废立,亦难行之矣。

桓公称善,乃遣隰朋如周,上奏诸侯愿见世子,以申尊王之情。

周惠王因惧齐势强大,只得许诺。

夏五月,齐、宋、鲁、陈、卫、郑、许、曹八国诸侯并集首止,奉周世子姬郑于主位,齐桓公率诸侯拜舞起居。是夜子郑留居行宫,诸侯轮番进献酒食,极尽臣下之礼。齐桓公欲使周王知道诸侯爱戴世子,故请子郑便居行宫,择定中秋八月以为盟期。

周惠王闻知齐侯极力推戴子郑,心中大为不悦,乃与太宰周公孔计议。

惠王:齐侯聚合七国之众,不能有加于楚;楚人贡献效顺,未见不如齐。今姜小白率诸侯拥留世子,置本王于何地?太宰可密通郑伯,使其弃齐从楚事周,无负朕意。

宰孔:楚之效顺,亦全赖齐侯之力。大王奈何弃久亲之伯舅,而就乍附之蛮夷?

惠王:卿此言差矣!今诸侯首止之盟,乃齐之阴谋,欲离间我父子也。若郑伯不离,诸侯不散,则卿能保齐无异谋乎?

宰孔不敢复言,遂密至首止,私见郑文公道:齐楚争霸,是以郑国为牺牲也。今大王使我前来告公,可背齐向楚,必令晋国助你,则郑国必如磐石之安。

郑文公应诺,待宰孔走后,连夜逃走回国,不再参加会盟约誓。

辕涛涂怨恨郑申侯于召陵诬陷自己,遂怀旧忿,亦施计陷害郑申侯。因闻郑申侯获赐虎牢,由是前来拜会祝贺,并于席间酒酣耳热之余相劝。

辕涛涂:公既得此封邑,何不筑城以壮其观?美城之,大名也,足传后世,子孙不忘。公若惧诸侯议论,在下愿为公解释。

郑申侯闻而大喜,以为好意,于是便在虎牢筑城,高大美观,极有气势。

辕涛涂见此,复向郑文公进谗:申侯高筑城墙于封邑,必欲叛乱也。贵国庄公与共叔段之事,君其忘之耶?

郑文公闻而大恚,申侯因此获罪于国君。

周惠王闻说郑伯逃盟,心中暗喜,乃密修书一通,使人星夜送与郑伯,其书略云:

姬子郑违背父命,不堪为嗣。王叔若能舍齐从楚,共辅少子姬带,朕愿委国以听。

郑文公喜道:吾先公武庄,世为王卿士,领袖诸侯;厉公又有纳王之劳,未蒙召用。今王命独临于郑,我将复为诸侯之伯矣!

大夫孔叔:齐因我故勒兵于楚,今反齐事楚,是悖德也。况周之主祀,惟嫡与长。幽王之爱伯服,桓王之爱子克,庄王之爱子颓,皆人心不附,身死无成。主公不惟大义是从,而必蹈五大夫之覆辙乎?

郑文公闻言犹豫,遂使人往首止探听消息。使者次日即回,进门便报:齐桓公闻主公逃走大怒,欲奉同世子发兵来讨郑国!

郑文公听罢,连手中茶盏亦摔落在地,跌得粉碎,急问:几时发兵来攻?

身子离座而起,似要随时逃走一般。

使者奏道:主公休慌,大军还不曾来。臣闻齐侯说要发兵,多亏被相父管仲止住,说郑周接壤,此必周室有人诱之而去。一人去留,不足以阻大计,盟期已及,俟成盟而后图之。齐侯采纳仲父之计,因此未发诸侯之兵。

文公听罢,一跤坐回席间,嘿嘿半晌;忽转身对孔叔深施一礼,竟使孔叔吓了一跳。

郑文公:非卿直言利害,寡人冒然遣使至楚,则必坏大事矣。

于是静候齐侯会盟消息,以观风色,再不敢妄提背齐从楚之语。

转瞬之间,便至八月中秋。齐桓公与宋、鲁、陈、卫、许、曹即登首止旧坛,共七国诸侯歃血为盟。周王世子姬郑临坛不歃,管夷吾面南背北,高声宣读盟词:

凡我同盟,共翼王储,匡靖王室,有背盟者,神明殛之!

七侯闻罢,齐声重复唱诵。不一时会盟礼毕,世子姬郑降阶揖谢,诸侯皆更降一阶,回拜稽首。于是世子郑回归洛邑,诸侯列国各具车徒护送,齐桓公同卫侯亲自送出卫境。世子郑再三道谢,垂泪而别。首止之盟,将齐桓公霸业推向平生顶峰。(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