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六集 尧舜禅位

华夏真相集 第六集 尧舜禅位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1 17:48:39 来源:笔趣阁

吴刚见树身能够自动愈合,便即改变策略,先从树枝伐起,一斧一枝,纷纷落地。

吴刚见此计有效,不由大喜,于是伐树愈加卖力。然而每当快要砍光桂树枝叶,乌鸦就会如期飞至,停在树上大叫,聒噪不停。吴刚只要放下斧头,轰赶乌鸦飞走,待其返回,就发现地下枝叶飞回树冠,重新生长。从此之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止无休。

但在每年八月十六日,便会有一片树叶脱离树身,并从月宫飘落人间。桂叶无论飘到谁家院中,其家便有无穷财富。

月宫神话真相:古人肉眼所见有限,抬头望月之时,自然不知月球表面有许多环形山,至生暗影。只因望去有明有暗,似人似树,似蟾似兔,故而展开想象,杜撰出吴刚伐桂故事。天帝若要惩罚一人,使其做永远不能结束之事,想想便即恐怖。但也惟有如此,方能解释万年明月,为何那棵桂树永远都不倒下;玉兔捣药,因何永不止歇。

在古代浙江、福建一带,有桂树每月开花一次,跟月亮圆缺周期呼应,故称月桂,又称逐月花。故此吴刚伐桂,应是南方传说。因其花期跟月亮圆缺吻合,又兼《本草纲目》解释桂树乃是“百药之长”,月桂树就此成为仙树,被人们搬上月宫,与月面阴影契合。

按下月宫传说,复说世间之事。帝喾博爱人民,以诚信仁德治理天下,称为盛世。

这一日,帝喾王妃姜嫄行于森林之中,忽然看到一个巨人脚印,就上前踩了一下。

姜嫄回到家中不久,便即怀孕;十月期满,生下一子。姜嫄知道儿子来路不明,就抱出宫去,抛入隘巷。隘巷中过往牛马见到襁褓,皆都自觉避开,绝不踩到婴儿身上。姜嫄复将孩子抱起,远走城外,放在平林之中。伐木者见到,为孩子铺褥盖被,喂以鹿乳;复又认出襁褓图案,将婴儿送回宫中。姜源又将婴儿抛到河冰之上,只见飞来一只大鸟,用羽翼将婴儿盖住,防其冻僵。姜嫄见此,以为神示天命,便将婴儿抱回抚养。故起名为“弃”,改称后稷,善种谷物稼穑,教民耕种。是为周人始祖。

帝喾次妃简狄,乃有娀氏之女,又称娀简,婚后两年余不孕。第三年路过玄丘,与妹妹建疵到玄池泡澡。忽然一对燕子飞来,在池中石上产一彩卵而去。简狄取而吞入腹中,于是就此有孕,其后生子名契,乃是商人始祖。因燕子是谓玄鸟,故称契为玄王。

帝喾第三妃庆都,乃伊耆侯陈锋氏之女。成婚之后一直住在娘家,处境尴尬。因在堂中闲坐,忽见有赤龙从天而降,庆都感其风信成孕。十四个月后,庆都生下一子,取名放勋,即是后来帝尧。放勋眉毛长得五颜六色,人称“尧眉八彩”。

又有次妃常仪,与帝喾交合受孕,生子取名为挚。其后共生一女八子,挚为长子。

此时东夷、南蛮、三苗、九黎,都尊奉帝喾为中原共主,愿以龙凤为图腾。

但在北方荒野中有座高山,巍峨雄伟,名成都载天。山林深处,有巨人部落,首领名叫夸父;族人皆都身强力壮,高大魁梧,兀自尊奉太阳图腾,追随拥护东夷三足乌文化。

当共工与祝融战败,怒触不周山之后,天河倒泻,洪水大发,大地荒凉,毒蛇猛兽横行,人类生活凄苦。夸父为使本部族人存活,每天都率族人与洪水猛兽搏斗。乃将捉到凶恶黄蛇,挂在自己两耳以作装饰,复抓在手上挥舞,以为兵器,实在彪悍。

洪水退去,十日并行天空,直射大地,烤死庄稼,晒焦树木,河流干枯。人类难以忍受,夸父族人纷纷死去。夸父极为难过,仰头望着太阳,面对族人。

夸父:这太阳实在是可恶,我要追上捉住,命其听我指挥。

族人:首领千万别去,太阳距我十万八千里,你会累死。

族巫:路远倒也不怕,只恐太阳炽热,首领会被烤死。

夸父:都不要说了。为子孙幸福生活计,我去也!

夸父告别族人,向南至海,再往西方,迈开大步,开始逐日征程。

此时天上十日已被大羿射落九个,只余其一,便是东皇太一幼子。那十太子早就被大羿吓怕了胆子,见又有巨人来追,不明缘由,遂在空中飞快往西,一路奔逃。

夸父便在地上,疾如狂风追赶。穿过座座大山,跨过条条河流,大地被其脚步震得轰轰作响,来回摇摆。夸父跑累,就微微停歇,或摘野果充饥,或煮饭以自食。

因用三块石头架锅,就化成三座鼎足而立高山,各有千丈之高。

夸父逐日而行,眼看离太阳越来越近,信心越来越强。但越接近太阳,就越干渴,遂将渭河及黄河之水全都喝干。经过九天九夜,在太阳落山之地,夸父终于追上。

头上万道金光,烈日火焰沐浴其身。夸父无比欢欣,张开双臂,欲将太阳抱住,但因炽热异常,便觉又渴又累。因黄河、渭河水全都喝光,夸父又向北跑去,奔向千里大泽,以求解渴。但夸父还没跑到大泽,就在半路渴死,轰然倒地。

夸父临死前充满遗憾,牵挂族人。于是将手中木杖扔出,化作大片桃林。这片桃林终年茂盛,为往来过客遮荫,并结出鲜桃为后人解渴,称作邓林。夸父死后,身躯变成一座大山,称为夸父山,在今灵宝市阳平镇东南,灵湖峪和池峪之间。

以上所停是乃神话,但亦反映一段上古历史。

历史真相:夸父族生于极北海外大荒之地,忽遇极夜现象,失去太阳踪迹。极夜导致粮食无法生长,部落生存受到极大威胁。于是夸父带领部族南迁,追寻太阳踪迹。但在途中又遇干旱,黄河、渭水干涸,于是夸父复带部众前往大泽寻找水源。结果在寻水途中误入沙漠,全族皆因干渴而死。此极夜与干旱天灾记载,是谓夸父灭族真相。

帝喾不知在位几许年而崩,庶长子挚继立,称为帝挚。

帝挚:先父诸妃之中,我母班位第四,其职不尊。然于诸兄弟中,我年最长,故受群臣拥戴,得登帝位。挚其不敏,愿让位于贤者。

众臣:若无嫡子,庶立其长,礼也。陛下嗣位,理所应当。

帝挚:既然如此,我权代之,贤至则让。

挚在位九年,其政微弱。异母弟唐侯放勋德盛,诸侯归之。帝挚亦服放勋之义,乃率群臣造访唐邑,致禅于弟。唐侯自知有天命在身,乃受兄长禅让,是为帝尧。

帝尧登位天子,乃封兄挚于帝喾故都高辛。群臣拥戴帝尧,皆称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因放勋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有天下之后,又自号为陶唐氏。

传令官画外音:帝挚在位九年,禅位于弟放勋,称帝尧。奉帝尧天子诏旨,命建都唐国故城平阳,临汾之城是也。始建政制,设官分职。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居东、南、西、北四方,观察天象制定历法,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以授民时,名为四岳。定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每三年置一闰月,使每年农时正确,不出差误。

尧虽为帝,依然住茅屋,喝野菜汤,穿葛麻粗布衣。

帝尧:传我命令,各司守公堂,皆在门前设立谏鼓,司吏听到鼓声,立刻接见进谏者。

诸臣:喏!

帝尧:又在交通要道设立谤木,柱旁有人看守;民众若有意见,许其向守者陈述。

诸臣:喏!

帝尧:如有重大冤情,非要亲自上陈寡人者,看守人必要给予指引。

诸臣:喏!

春光灿烂,万物复苏。帝尧率功臣九人,常深入穷乡僻壤,到山野间求贤问道。于是便到汾水北岸姑射之山,去参拜四位有道名士:方回、善卷、披衣、许由。因见善卷重义轻利,不贪富贵,帝尧遂执弟子之礼求教。又闻披衣居于蒲谷山,亲往拜之为师。

帝尧升殿,因问许由。

帝尧:我自觉德薄,欲推位让贤。啮缺可为天子乎?我欲使王倪请之。

许由:若果如此,则天下危矣。

帝尧:敢问其由?

许由:啮缺聪智敏捷,但明于止过,却不知过失之因。若使为天子,必崇智而弃天然,以己意分别事物,处处干涉,应接四方,改变自然,万物不宁。虽世人效法其行,但为诸侯则可,而不可做天子。若使治理天下,必生动乱,是臣子之灾,君主之害也。

帝尧:信哉此言,此事再议。我欲奉行仁义于天下,使万民得利,可乎?

许由:陛下若果如此,恐必将被天下耻笑也。

帝尧:因何所故,而作如此危言?

许由:天下庶民,不难笼络。爱之则近,利之则徕;褒之则勤,恶之则散。若使民得利是谓仁义,则举世假借仁义取利者必多。如此仁义非但不行,且为虚伪工具。欲凭一人决断以使天下获利,统一号令则可。陛下只知贤人可利天下,而不知贤人更可害天下也。

帝尧:日出东方,火把不熄,如此微光,岂非多余?大雨刚过,又去浇园,岂非徒劳?不才如我,难为天子,尸位素餐,惭愧无地。请许将万民以托先生,必致天下太平。

许由:陛下治理天下,升平日久,万民欢悦。既天下已平,我岂为名首?名从属于实,我不为虚。君其归乎!天子于我无用。所谓疱厨不供,祭祀亦难替代烹调也。

许由辞帝出宫,逃到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田而食。时有阳城大贤,山居不营世利,在树上筑巢而居,时人号曰巢父。因慕许由贤名,迁来箕山之下,与其同耦。

时隔未久,帝尧又命人寻来,聘请许由为九州之长。

许由:此言不堪以闻!

许由说罢,便抛下天使,跑到河畔去洗耳。巢父牵牛去河边饮水,便问原因。

巢父:子就水洗耳为何?

许由:匹夫结志,固如盘石,采山饮河,以求陶冶情操,非求禄位;纵情游闲,以求安然无惧,非贪天下。帝尧不胜哓哓,前以帝位让之,是我不从;今又使人请我为九州长,辱我双耳。故此就水而洗之。

巢父:子若处高岸深谷,谁能见之?子故浮游,欲闻求名声于世,帝尧故慕虚名,以让子也。子故作清高,脏此河水,污吾犊口!

巢父说罢,冷笑不已,遂牵其牛,去上流饮之。

许由死后,葬于箕山,此后亦名许由山。

许由既死,帝尧复闻巢父大贤,又欲以帝位让之。巢父闻而隐居兖州聊城,在此放牧了其终生。聊城古有巢陵,是为巢父葬身之处,在今东昌府区许营村西北二里许。

历史真相:帝尧数度让位不出,许由等人竭力推辞,避之不及,此乃何故?其实原因一说便破,皆为洪水所逼,束手无策之故。须知帝尧所处时代,是继女娲补天之后,传说中第二个大洪水期。当时水势浩大,淹没山丘高冈,民不安居,帝尧对此睡不安寝,食不甘味,故此每欲将帝位让之。而许由、巢父等也不糊涂,谁肯接这烫手山芋?

帝尧让位不成,乃召集群臣,征询四岳意见,问谁可治理水患。

帝尧:今天下水患汹汹,黎民不胜其苦。谁有治水之能,卿等当举荐之,以分朕忧。

四岳经过商议,终于达成一致意见,于是异口同声,共同推荐。

羲仲:有崇侯鲧职司北地,水族正归其所辖,可以治之。

帝尧:崇鲧时常抗命,又刚愎自用,可否另换他人?

羲和:除其之外,天下实无能者。

帝尧:如此便准四卿之奏,立即传旨,任命北伯崇鲧去治理水患。

四岳:喏!

羲和:治水重任,还请陛下许以重赏,以督其责。

帝尧:如何赏法?

羲和:臣闻陛下常有禅让之意。若崇侯鲧十年内治平水患,陛下便许以天子之位让之,岂非两全其美之策?

帝尧:准奏。

传旨官于是赍诏,驰至崇都,来见崇鲧颁旨。崇鲧姒姓,字熙,帝颛顼五世孙,有崇部落首领(嵩山一带),故号有崇氏,又称崇伯鲧。时奉帝尧之命,由是拜诏就职。

崇伯鲧带领部族臣僚将佐,奔赴黄河流域,开始治理洪水之役。乃在岸边设置河堤,阻水四溢,缓解洪水泛滥中原,劳苦功高,颇见成效。

但洪水虽然被阻,却越积越多,堤坝也随之越筑越高,难免顾此失彼,此堰彼溃,左支右绌。历时九年,未能彻底平息洪水灾祸。眼见十年期满,朝中流言四起。

帝尧女婿虞舜,为争部落联盟共主之位,恐崇伯在最后一年之内扭转乾坤,果真平息水患,便向帝尧进言,竭力阻止。

虞舜:崇鲧治水九年不成,黎民皆怨,既谓失败。若再迁延,日久恐致大溃。

帝尧:卿言虽是,但我既许其十年之期,岂可失信于彼,半途而废?

四岳:陛下圣明。帝言如纶,不可失信于臣。

虞舜:既是如此,可令使臣赍诏,前往催督,免其懈怠。

帝尧:此言甚是,准奏施行。

崇伯鲧拜受帝尧诏旨,心中忧急,遂连夜前往昆仑,由此上天,偷盗天帝宝贝,名谓神土息壤,据说遇水便可自行生长,乃是克制洪水利器。

因为天宫侍卫吴刚此时正在月宫伐桂,故此灵宵宫藏宝库无人把守,崇伯鲧顺利将息壤偷盗到手,携下天庭,来至下界。

既有息壤在手,崇伯鲧由此大显神通,十年未足,已将洪水引至羽山,几乎就要成功。

在此关键时刻,由于千里眼首告,天帝发现息壤被盗,大为震怒,遂派火神祝融下界,将鲧杀死在羽山之顶,又收回息壤。于是洪水破堤而溃,终于导致崇伯鲧治水失败。

崇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渐化为石。祝融恐其复生报仇,便再下羽山,用吴刀剖开其尸。便在此时,有个孩儿自鲧腹中跳出,走入草丛,是为大禹。鲧尸化为三足黄能飞走,怀怨入于水中。于是天下水患不息,黎民愈加陷于绝境。

帝尧为躲避洪灾,只得率领族人往高处迁徙。因受灵气吸引,将众人带至贵州滴水潭,复使百姓安居乐业。次年粮食收获之后,为感谢上苍,并祈福未来,帝尧精选出最好粮食,先以滴水潭泉水浸泡,用特殊手法去除杂质,淬取精华,合酿祈福之水。

此水清澈纯净,以敬上苍,并分发百姓,共庆安康。百姓将祈福之水名曰“华尧”,饮而沉醉。尧恐百姓乱性,命只许于酉时饮用,称之为“酒”。

帝尧在位七十年,多次推位让贤,只因洪灾泛滥,又多次让位不果。因听信他人诬陷,认为儿子丹朱凶顽不可重用,因此复与四岳商议,提请推荐继位天下共主人选。四岳因前番推荐崇伯鲧失利,于是沉默不语。帝尧见此,复又问于群臣。

帝尧:我今老矣。卿等不言,将误天下大事。放齐,卿性耿介,何不先说?

放齐:若依臣所见,陛下之子丹朱为人开明聪智,可胜大任。

话音刚落,众臣班中有人冷笑一声,随即归于沉寂。帝尧及众人顺其声音来处看时,只见帝婿虞舜咳嗽一声,随即掩口。

帝尧:丹朱喜欢大言,又爱与人争执,为诸侯尚可,不可委以天下。

讙兜:共工氏向为九州之首,在华夏族中甚有号召之力,并有大能,可为天下共主。

帝尧:共工巧言令色,阳奉阴违,表面谦和,背里奸诈,亦不可。

帝尧于是求问诸部首领,皆都谦称自已德行浅薄,难以担此重任。

四岳见帝尧如此,知其真心让位,便再次起身,异口同声。

四岳:我等共推一人,可承天子大位。

帝尧:卿等共举何人?

四岳:便是陛下之婿虞舜。

帝尧:此言何出?请道其详。

羲仲:帝婿虞舜,轩辕黄帝八世之孙,帝颛顼为其六世之祖。姚姓妫氏,名重华,字都君,生于姚墟(今山东鄄城)。究其谱系,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重华。舜生于姚墟,自小聪慧异常,两岁会侍父母,三岁能奏乐曲。舜母握登早逝,父瞽叟续弦壬女,又生子象。继母不良,对舜无端诟辱,动辄打骂。舜遭打骂,总是默默忍受,依然孝顺父母,照顾弟弟,可谓大孝。

羲叔:壬女为独霸家产,为此予以舜、象每人一袋麻籽,命分别播种。声言不论是谁,种麻出苗,就可回家。然存私心,以炒熟麻籽予舜,生者予象。行半途,象饥,自袋中拿出麻籽来吃,难以下咽;又讨兄长袋中麻籽来吃,却是格外香甜。象贪其利,与兄易籽而种,舜习惯忍让,便即交换,到东坪垦荒种麻,数日得苗归家;象到西坪种麻,数日其苗不出。壬女愈加挑拨陷害,瞽叟终将长子赶出家门。舜不加辩解,可谓大仁。

和仲:舜被赶出家门,曾在历山耕田,又在雷泽捕鱼,更在河滨做陶,又至寿丘为人帮佣,制作家用器具,并在负夏做过生意。耕历山,皆让畔;渔雷泽,皆让居;陶河滨,器皆不苦窳。此后人都愿意追随,因而所居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每做一事,略有收入,便寄送家中,孝敬父母,照顾兄弟,是为大义。

和叔:虞舜既与帝女成婚,便还家中,夫妻三口孝顺父母。陛下使筑仓房,弟象撤梯纵火;瞽叟命子掘井,待其深入后却又落井下石。虞舜皆脱其难,故作不知父弟之谋,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于兄弟,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以此待人,可谓大度。

帝尧闻此深自赞叹,遂命舜参预政事,命摄唐及有虞两国,管理百官。

虞舜由此得以重用,不但处理政事井井有条,且用人惟贤,大有王霸气度。因闻八元、八恺大有贤名,便亲自征聘入朝,使“八元”掌管教化,“八恺”管理土地。又闻世间有浑敦、穷奇、梼杌、饕餮四凶,皆都恶名昭彰,虞舜毅然出手擒执,皆都流放荒蛮之地。又以德治国,唐及有虞大治。又掌管四方之门,礼待诸侯,四门穆穆。

帝尧见此,遂选择吉日举行大典,正式将帝位授予虞舜。此事便为后世儒家极力赞美,称为“禅让”。尧舜禅让,被后世传颂数千年之久,但历史真相,或许并非如此。

历史真相:自战国乃至秦汉,儒家已将尧舜奉为圣人,似乎成为定论,不容置疑。但魏晋时出土珍稀典籍《竹书纪年》,便以多条铁证,一举击溃虞舜和平受禅,一代圣君形象。其书载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又云:“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复又载云:“舜放尧于平阳。”更又载云:“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后稷便是帝喾之子,周人始祖姬弃。此说其曾与虞舜合谋,陷害尧子丹朱。

虞舜既受帝尧禅让,执掌华夏部族之政,便励精图治,开展系列改革,国内气象一新。乃重新修订历法,以定四时节气;又祭祀天地四方,封敕山川群神。又收集诸侯信圭,择定吉日,召见诸侯君长;然后举行隆重典礼,重新颁发信圭。

虞舜即位当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守一次,以考察诸侯政绩,明定赏罚。先定五刑以示警戒,又用流放代替肉刑,以示宽大。

便在虞舜受禅执政之时,天下水患愈盛,有增无减。

舜新即大位,欲建功德以收民心,乃请四岳、众臣计议,征求意见,命荐善治水患者。众臣商议一番,统一意见,乃推荐一人,请大臣伯益上奏。

伯益:崇伯鲧治水,九年不成。其子名禹,又曰文命,字密,德行能力,皆高于其父。又且谦逊有礼,做事认真,生活简朴,可担此治水大任。

虞舜:鲧盗天帝息壤获罪,故此流放羽山死之。其子何来?

伯益:鲧子名禹,母籍汶山广柔,生於石纽。因崇伯鲧长年在外治水,其妻脩己独处九年,不得怀孕。忽一日,脩己行于河畔,以望夫归,在沙滩上看到一块石子,五彩斑斓,甚是好看。于是捡而吞吃入腹,便即得妊,其后生禹。

虞舜:原来却是石头投胎,倒也有些来历,想必身具神通。石头五行属土,善能克水,便用此人去治水患可也。

于是议决,帝舜命人将禹征至都城蒲阪,委以治水重任,封为夏后。又许其大功告成之日,便可建都立国,登位称王。

夏禹见帝舜如此信用,欣然领命,奉旨出京。

回至家中,夏禹立即告别母亲,前往河津上任。

帝舜闻说夏禹行动迅速,心中大慰,又派伯益、后稷两位贤臣,前往助之。

大禹带领伯益、后稷及其部众,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中原大地,大河上下,开始究治水患。因左拿准绳,右持规矩,丈量山川,规划治水方略。遂吸取父亲只用堵截治水教训,发明疏导治水新策,疏通水道,导其顺利东流入海。

每当一处水利工程开始,夏禹都与民工一起劳动,吃睡皆在工地,亲自挖山掘石,披星戴月苦干。走遍中国大地,三过家门而不敢入。

大禹到安徽涂山,将指挥所建在农家,与房东之女涂山氏女认识,相亲相爱,继而成亲。夏禹成亲第四日就与妻告别,涂山氏女便于此三日中受孕。

大禹走后,涂山氏女在家天天盼望夫君回来。盼望不到,又跑到涂山南坡等候瞭望。

数月过去,涂山女望穿秋水,夫君还是不归。由是不禁长叹,向天吟唱。

涂山女:候人兮,猗!

画外音:据传,此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诗歌,全文只有四字。“候人兮”,是谓等候盼望伊人;“猗”为叹词,望而不见,焦虑、彷徨、无可奈何心情,皆融入此叹之中。只此四字诗歌,一个伫立山头翘首远盼,长吁短叹泪流满面多情女子形象,便即呼之欲出。

十个月后,涂山女产下一子,取名为启。启有极高音乐修养,继承其母善歌天赋。

大禹率领民众治水,苦干数年,三过家门不入,治水部众也都从未回家。年长日久,部众想家思乡,难免有所松懈,并且心中怀怨。大禹却未曾留意众人情绪变化,只顾自己拼命苦干。又过几年,众人更加拖沓,有气无力。

涂山氏苦等丈夫不回,以为大禹变心,就将孩子托给父母照管,自己跑去淮河工地寻夫。众河工见主帅夫人来到,纷纷拦住,向其哭诉思念父母妻儿之苦。涂山氏知道夫君没有变心,又受众河工哭诉感动,便自作主张,悄悄将众人放走回家,许给假期半月。

由是一路上不断有人前来诉苦,涂山氏便不断放人,工地上河工越来越少,大禹尚且不知。涂山氏七寻八找,终于在河滩上见到丈夫,夫妻相见,相抱哭成一团。

涂山氏:沿途之上,我已给众人放假半月。夫君亦当休息数日,以叙夫妻天伦之乐。

大禹:岂可如此!一旦懈怠,何时才能打通九江?

涂山氏:河工乃是凡人,皆具七情六欲,以为皆似夫君无情,不知想家思亲?

大禹:其实我也很想回家。然河患不除,岂可半途而废?

涂山氏:我有一计,未知可否?

大禹:贤妻请讲。

涂山氏:何不将河工依照年龄不同,分成两拨?春秋农忙季节,使青年回家耕种收获;冬季农闲时候,放老年人回家休假一月。既歇民力,又不废农时,可谓一举双得。

大禹连声称好,遂与部落头领商量。众人无不,吹呼雀跃,从此工程速度反而加倍。

涂山氏部族人数极众,实力强大,故此在大禹治水过程中,发挥出重大作用。时有部落联盟刑官皋陶,就是涂山氏族人,成为大禹有力臂助。

亦正因涂山氏为治水立下大功,故世人便将其神化,将涂山氏女说成是九尾白狐临凡,下嫁大禹,并助其治水成功。《吴越春秋》中有明确记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若依照此说,大禹在涂山所遇到者乃是九尾白狐,而非涂山氏女子。

据此九尾白狐传说,其后便有个非常巧合情节,令人细思极恐。因夏朝开国之主夏启生母乃是九尾白狐,便可说夏朝是因九尾狐而兴。其后商汤灭夏,则商朝就是夏朝灭国亡族大仇。而在其后神话《封神演义》中,女娲娘娘又命九尾白狐化作妲己,颠覆灭亡商汤天下。如此说来,商汤灭夏,而夏朝国母九尾狐复又灭商,岂非是天道循环,宁不可惧!

涂山氏到治水工地探班,因见丈夫未曾变心,非常喜悦,于是相聚数日,两情欢洽。

转眼之间,假期已满,众河工陆续返回,继续开工。

涂山氏与丈夫依依不舍,相别而去。临行之时,亲手缝制荷包赠夫,依依不舍。

送别妻子去后,大禹再次全身心投入平息水患之役,忘我工作。治水之间,自然不能荒废农事;又因恐农事耽误治水,大禹便靠祖传一砣宝石,分辨农事季节。

这宝石一年变换四次颜色,就是四季;每种颜色渐变六次深浅,则一年变换二十四次,正好便应其二十四个节令。

夏禹将宝石珍藏在妻子为自己缝制荷包之中,昼夜不离身上,以此掌握天气节令变化,按时令民众分批轮换回家种田。

一晃春秋五度,涂山氏再没来过工地,大禹很是想念;部落头领皆劝其回家看看,并保证代管工地,不误河工。

大禹终于听从众人之劝,离开工地,踏上返乡之路。自巫山峡沿江上走,到至家门,正好天亮,见妻子已站在门口笑迎。

吃罢早饭,大禹因疲劳入睡,涂山氏帮丈夫脱衣服时发现荷包,掏出一看是块黄石,便顺手扔到门外。

大禹睡醒后,吃完午饭要走。涂山氏留之不住,便拿出新衣,并荷包一并交给大禹。大禹发现荷包里石头不见,便问妻子。

大禹:我这荷包中所装祖传宝石,因何不见了?

涂山氏闻说是祖传宝石,不由大慌,急出门寻找,幸亏在草丛中找到,并未丢失。

大禹见宝石失而复得,又惊又喜,遂详细告诉妻子根据宝石颜色变换,辨识节令变化之法。涂山氏牢记,便据此石变化,又联系二十八宿星辰,创造二十四节令农时历法。

治水期间,大禹根据黄河、淮河及长江流域山川地理情况,便将中国分为九州,是谓: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

于是一边治水,一边治理九州土地,开荒拓耕,使大量贫谷瘠坡,成为沃土。然后治理诸山,陆续开发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群山诸岭,疏通山中水道,使积雪泉水能够顺利下流,不至堵塞水路。

当将黄河水从甘肃积石山引出,到梁山之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大禹仔细察看地形,决定凿山。遂择省工省力之地,疏石散沙,开凿伊阙,终将黄河水穿引过去。

因龙门伊阙太高,黄河鲤鱼逆水而上至此,就再也游不过去。许多鲤鱼拼命往上窜跳,有极少数能够跳过去者,就是后人所谓“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能跳过龙门,鲤鱼则就化为真龙,能在空中飞舞。

岁月蹉跎,光阴易逝。转眼间十三年过去,大山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纵横咆哮河水终于收束往日凶恶,驯服平缓;昔日被水淹没山陵复又露出峥嵘,泽国化为万顷农田。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生活。

华夏民族感念大禹功绩,凡有江河之地,皆都为其修庙筑殿,尊为禹神;指划九州之地,也被称为“禹域”。治水成功,虞舜论功,乃封赏诸臣百官。

传旨官画外音:奉帝舜诏旨,授命百官。因夏禹治水之功成就最大,命为司空,负责治理水土;弃为田畴,掌管农业;契任司徒,推行教化;皋陶任士师,执掌刑法;垂任共工,掌管百工;益任虞师,掌管山林;伯夷任秩宗,主持礼仪;夔为乐官,掌管音乐教育;龙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平均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上述百官,各司其职,不得懈怠!

虞舜在唐尧死后,复在位三十九年,便传位禅让于夏禹,自为方国诸侯,颐养天年。

大禹欲让位于虞舜之子商均,众臣不从,于是接受百官朝贺,正式登基。

当此之时,相传九嶷山中有九条孽龙,盘距在蟠龙洞与九嶷岩,危害周围数百里生灵。帝舜闻说九龙为害,于是率众南巡。

时逢盛夏,帝妃娥皇、女英不服江南水土,故此留在洞庭湖中君山,等待帝舜南巡归来。帝舜率众继续南行,行走三湘四水,察看五岭三山,终于来到九嶷山中。

九龙闻说虞舜来伐,不肯降服,群起应战。

帝舜带领军民大战三年,斩杀九嶷岩里四龙;继又大战三年,斩杀蟠龙洞里四龙。又大战三年,斩杀三峰石天湖池里老蛟龙。

大获全胜之后,虞舜登上九嶷山峰,俯视苍梧之野,考察山川形胜,兴致盎然。

中午时分,帝舜与侍从在峰头野餐,不觉沉醉,将酒壶遗忘在峰头。

一只大鹏飞来,见有壶酒,便俯冲下来,用锐利如钩尖嘴一啄,当下石壶分成三块,化作三峰石。那壶中所剩琼浆玉液,便化成泉水长流不息,就是潇水之源。如今三峰石上,依然清泉喷涌,垂崖倾注,如白练悬空,若烟若雾,水流激石,惊浪雷奔。

帝舜沉沉睡去,再未醒来。众侍臣将其葬于三峰石下,其址在于今之湖南永州,宁远县城之南百里处,九嶷山最高峰。山上立碑,上刻“帝舜有虞氏之陵”,称为零陵。

舜帝既崩,娥皇、女英二妃尚且不知。

忽有一夜,女英睡至天晓,梦到夫君舜帝乘坐瑶车,霓施羽盖拥护,自天空而降。

女英:啊,夫君归来了?请恕妾贪睡,未能远迎。

虞舜:爱妃,朕今已经升天,前来与你姊妹道别。自此天人永别,务必珍重。

女英醒来,非常焦灼,急至姐姐房中,告诉娥皇,泪如雨下。

娥皇口中安慰妹妹,内心也自十分焦灼,升起不祥预感。

便在此时,帝舜随侍特使自南北还,带来帝舜死在苍梧消息。

特使:圣驾既已归天,尚望二位皇妃节哀。

娥皇:陛下归天之时,可有甚遗嘱?

特使:今有遗诏,专与二位娘娘。

女英:我等泪水盈眶,五内俱焚,不能视字,你速速读来。

特使:喏。帝舜遗嘱二妃,汝戒之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娥皇、女英放声大哭,日益悲伤。眼泪渐渐哭干,转为目中泣血,洒在君山翠竹之上,便成斑竹。是日狂风暴雨,娥皇、女英修饰盛妆,携手投入洞庭湖中。(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